王維
關燈
小
中
大
王維
【說到考進士這個事情,當時王維是考中了狀元的,不過歷來人們都覺得王維的這個狀元有點水分,在唐朝時期,雖然實行的是科舉制,但是科舉制之前是九品中正制,就跟九品中正制跟前面兩漢的察舉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樣,這時候的科舉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帶了點九品中正制的味道,只是門第和推薦的重要性隨著世家大族地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裏的水分是什麽意思?
王維想了一下,不是什麽好話,聯系女子後面說的話,大家是說他受到舉薦?
可這不是正常的嗎?
世家大族的地位雖然下降了,可沒有人能否認其深厚的底蘊。
他們從小讀的書所見識的東西都不是那些貧家子弟能比的,更不提人脈了。
就算不是他考中狀元,也會是其他家族的人。
寒門無貴子,即便有,也沒那麽容易碰上。
【這也就是為什麽唐代的求謁那麽普遍的一個原因,包括唐代時期的崇尚隱士之風,終南捷徑,我覺得它是魏晉名士之風延伸到唐朝的一個表現。】
這個其實大家都了解,凡事都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發展的。
某個現象不會突然地出現又突然的消失,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最近變法之事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雖然王安石等人想了許多的舉措。
可就是吏治之事也還亂糟糟的算不得進入正軌,讓眾人都頗有些心力交瘁之感。
不過,王安石總記得幕中女子說的積累二字,看著簡簡單單,真正做到不容易,要發揮作用也不會有多容易。
【而人們通常以為王維中狀元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後門,因為與岐王相熟的原因,岐王就把王維引薦給了玉真公主,然後玉真公主一看,玉樹臨風、多才多藝,就讓王維順利當了狀元。】
誒?
這樣嗎?
許多還未曾參考過的貧人童生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有些心中不快。
他們其實也不是沒聽到過此類的事情,甚至早已經是心知肚明。
但是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若說起來,如今他們能有機會去爭一爭已然很不錯了,他們該慶幸自己生在唐朝,而不是那永遠無法出頭的魏晉時期。
如他們一般,上層社會的人就更沒把這事情放在心上了。
別說是給個狀元,皇家的人看上了那就是直接封官也不是不行。
更何況恰恰是那王維來參加了科舉考試才說明他是個有真本事的。
因為雖然可向考官舉薦可請教,但是聖人不會允許狀元是個草包,否則就是在侮辱科舉考試,這樣的錯聖人是不會犯的。
除非是出現那幕中提到過的野無遺賢的鬧劇。
許多人都在心中暗自嘆息,這李林甫也不知跑哪兒去了,竟是這麽久都還沒有消息。
像他這種人如今否管到哪兒恐怕都是人人喊打。
正如他們所想,自從李林甫逃出京城後,身邊走的走散的散,只剩身邊一個老奴。
在路上還幾次碰上那認得自己的險些就被抓住了。
如今整個大唐上下都是他的畫像,他只敢帶著那老仆走荒山野嶺的小路,日日擔心,夜夜受怕,整個人憔悴了好一圈。
【後來人們猜測王維和李白的關系,為什麽這二人同處盛唐,幾乎毫無交集,我們都說過李白供奉翰林那是玉真公主舉薦的,所以人們就覺得他們之間是有點什麽的,而有些人認為王維之所以和李白關系不好,是因為李白搶了玉真公主,因為從時間線來看,先是王維中狀元然後再是李白入仕,好像也說得通哈,但這事到底沒有依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從這巨幕出現,李世民所有的焦愁都給到了後世那群不成器的兒孫身上。
一個個的,不管皇子公主,真是沒一個讓人省心的。
否管這事情是真的假的,堂堂公主同兩個男子傳出這樣的故事,就算那兩人才華橫溢,他仍覺不妥。
都是沒教導好啊!
不說遠了,他一定要好好教導自己的兒女。
還是幕中女子說得是,教育委實重要。
【還有一個傳聞就是王維中年被貶,是因為他娶了妻沒娶玉真公主,這些傳聞有離譜的,有特別離譜的,但我個人感覺是無風不起浪,不過這個風有多大那就不知道了,或許人家就是說了句笑,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傳奇小說家們再這麽一潤色,得,掩了名字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說的自己,但是這其實也是衍生作品的魅力之一吧,只能說要懂得甄別信息。】
這都是因為文學有助於造勢。
其實自從巨幕出現,人們就漸漸意識到文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個朝代。
平日裏他們也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造勢,為此甚至有無數的“魚肚藏書”的類似的故事。
但是那些都是應急而用的做法,然而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應該像儒學那般深入人心。
【王維雖然高中而後又做了官,但是一開始並不順利,也就是在他中進士的同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他因為手底下的人舞黃獅子受了牽連,被貶連州,大家都知道黃色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隨便用的,屬於皇室專用,王維算是管理出了問題。】
說起這事情,許多人都為王維感到可惜。
要知道考上狀元,哪怕是求了貴人,那也是萬裏挑一的機會,這王維不僅是做了一個八品小官,不過一年時間不到,他竟就被貶離了京城。
唏噓的同時,許多人又習以為常。
伴君如伴虎,在君王面前那還不是看君王的喜怒。
【他在太樂丞的位置上並沒能待多久就被貶了,我覺得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打擊應該是會比較大的,尤其是他還是被連累,但是呢這處罰我覺得也沒什麽問題,站在一定的位置就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
唐玄宗點頭。
他以為幕中女子要站在王維那邊反對自己,沒想到幕中女子竟這般說。
管理不善,自然該受到懲處,如果他輕易放過,那日後誰還會好好約束手底下的人,畢竟誰願意得罪人呢?
【他一路經過當時的河北、滎陽等地,留下了《宿鄭州》、《早入滎陽界》、《千塔主人》等作品,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有了點那味兒了。】
那味兒?
哪味兒?
王維有些疑惑。
【我們一起來看看《千塔主人》吧,這首詩有說是721年寫的,有說是729年寫的,而千塔,大概是一個寺廟的名字。“逆旅逢佳節,征帆未可前。”王維在去任職的路上恰好碰到了節日,便停了前行的船住在旅舍中,房間的窗戶緊鄰著汴河水,河內還有一些當地的船帆,“窗臨汴河水,門渡楚人船。”】
【“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而遠處,村莊中四處都能看到雞狗,桑榆的影子映在田中,“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並沒有看到那千塔寺的主人,只是枕席處能瞧見那處升起煙霧。】
東晉。
陶淵明挑眉。
看來這個王維還真是喜歡他的詩作。
他如此,陶淵明也想看看他很有名的作品了。
之前幕中女子提到過的都還好,但女子沒提肯定不是最好的。
【前兩句很明顯脫胎於陶淵明的句子,這個時候王維的風格特征不是那麽明顯,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好像什麽都會寫,但是就還差了那麽點意思,這就是他學習積累的過程,而陶淵明毫無疑問是他學習的對象。】
【陶淵明和王維的詩句都能給我們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但是我覺得等到後期成熟之後,陶淵明是一種“喧鬧”的歲月靜好,就是滿帶人間煙火氣,而王維給我的感覺可能就是一種清幽的歲月靜好,仿佛進入一片虛空,讓人不忍打破此時的寧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還真是,範成大想。
他自己是最喜歡這一類的詩詞的,而且他本身也認為這二人的作品很優秀,雖然給人的感覺不同。
這下女子一形容,肯定讓不少的讀詩難解深意的人更好地理解兩人之間的差別。
這女子適合去做先生給孩子啟蒙啊!
當然了,若是她講解那些東西完全沒有錯漏就好了。
【但是在王維的風格成熟之前,他就是學的陶淵明等人,既相似又不相似,就是已經將前人的經驗化為己用了。】
【這其實就是學習的境界問題,不管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書法,還是現在所說的詩文,都是從模仿開始,先是要像別人的,然後再是不像別人的,這就是從“無我到有我”,王維的創作風格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歐陽修小聲念道:“從無我到有我,說得真好啊!”
如今他所知道的許多人便是學了他人,到了無我的境界,可他們迷茫辨不清方向做不到有我。
也不知該怎麽才能讓他們學會有我。
因為他知道,很多人已經迷失了自我。
這話在書法、繪畫界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他們並不是覺得幕中女子有多懂,因為這些道理他們這些創作了大半輩子的人自然是理解的。
可是幕中女子概括得太好了!
【而後兩句已經開始有了王維詩中的禪意,但是我認為這個“枕席生雲煙”不能直譯,他描寫的應該是一種意境,至少說從枕席處升起雲煙這種說法有點不對吧,蒸桑拿呢。】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大家應該都讀過,其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還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些句子幾乎句句都是經典。】
【中間有這麽兩句,“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我更願意相信王維的兩句詩講的是這樣的河道被煙霧繚繞的一種感覺,這也是他的寫作風格。】
眾人並不懂蒸桑拿的意思。
重點是每每說到這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詞的時候,下一句重要的話就又來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們當然知道是很優秀的作品啊!
但是這“詩中的詩”未免太誇張了吧。
然而他們很多人卻也無法再腦子裏搜尋到一首可以超過《春江花月夜》的詩,不是沒法比,就是比不上。
眾人都關註這個去了,竟沒註意女子說的那句王維的詩句的含義。
【雖然我們說現在王維的風格還沒有定型,但是其最本質的由性格而生的一些風格是很難變的,這其中的一些感覺咱們需要去體會,尤其是這種帶禪意的玄而又玄沒有實體的感覺。】
【總的來說,就是這個王維的作品處於一個過渡期,他還在學習前人,但是已經有了自己的那種超塵脫俗的一面。】
【別說,這王維還真難解釋,既然難解釋,咱們就不解釋了,大家意會,繼續看他的經歷,接下來的五年時間,王維都在濟州任上,在濟州的五年,他跟僧侶多有來往,而且還游覽境內各地,又拜訪當地官員,這些依舊是積累的過程,都是他的作品素材,他也在這兒留下了一些作品。】
說到不解釋了,眾人這才去又想王維那句子。
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確實挺難理解的。
他們讀的書少,聽著幕中女子的解釋便覺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那些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卻不同意了,他們時常的樂趣都是與他人爭論詩文中不確定的部分。
雖然偶爾鬧得不愉快,但確確實實會讓他們對於詩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當學子們看著自己的先生們又爭論起來時,是又想聽先生的,是又想聽巨幕的,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王維才得以回京,這個時候他二十六歲。】
【其實說實話,放眼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五年,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是發展事業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更適合在外闖蕩,而且內心也可以很純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樣大好的年華,王維卻在那樣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這對他的影響應該還是很大的,因為他這個人並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積雨輞川莊作》那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那麽與世無爭,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從前面的《過始皇墓》、《洛陽女兒行》、《李陵詠》這些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心中一緊,有種自己的秘密被人發現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許年少時志向也是真的有過,可都說了是年少時了。
志向的實現實在太難了。
【他在後面還寫過《少年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誰知道不去邊關守衛國土的苦?就算是戰死那也能留下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這一組詩其實是有些浪漫主義,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說,可能放在這兒沒幾個人知道這是王維的作品,為什麽呢?因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太好了,我們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要不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讀了這詩句幾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軀赴國難”之句。
少年意氣或許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順利實現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為著過去惆悵無甚意思,還是將來更為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給一個人貼標簽,但是要記得這個標簽是這個人,這個人卻不止這一個標簽。】
【由此,我們也知道了王維他也是有報效國家的志向的,這樣一來也就更能體會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許多人還很羨慕王維呢。
其實為朝廷做事,像他這般順的,少了。
大家都覺得幕中女子說起他是悲情文人是因為他後面的事情。
如今卻也有些明白王維,也有些明白幕中女子因何說他了。
【然而,像王維這樣的挫折放眼整個古代根本算不了什麽,放到我們現在其實也就是一個下基層鍛煉幾年的經歷,但是不管在古代現代那都是打擊,畢竟誰不想開局順利、平步青雲呢,所以這對於磨煉年輕人的心性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經歷,或許對於王維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往往年輕時候的人都不太能夠看得開,包括我自己,有時候碰到點事便覺得一生無望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後,當我們再回頭去看時,就會覺得不過如此。】
【所以,向前看吧!】
唐,元和年間。
李賀已經在外游歷了一段時日了。
雖說辛苦了些,但看著大好河山,心中確實暢快不少,進而過去那些不快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也都差不多拋在腦後了。
幕中女子說得對,該向前看。
【這個事情過後王維就有點看淡了的感覺,開始了他的半官半隱的歲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說到考進士這個事情,當時王維是考中了狀元的,不過歷來人們都覺得王維的這個狀元有點水分,在唐朝時期,雖然實行的是科舉制,但是科舉制之前是九品中正制,就跟九品中正制跟前面兩漢的察舉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樣,這時候的科舉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帶了點九品中正制的味道,只是門第和推薦的重要性隨著世家大族地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裏的水分是什麽意思?
王維想了一下,不是什麽好話,聯系女子後面說的話,大家是說他受到舉薦?
可這不是正常的嗎?
世家大族的地位雖然下降了,可沒有人能否認其深厚的底蘊。
他們從小讀的書所見識的東西都不是那些貧家子弟能比的,更不提人脈了。
就算不是他考中狀元,也會是其他家族的人。
寒門無貴子,即便有,也沒那麽容易碰上。
【這也就是為什麽唐代的求謁那麽普遍的一個原因,包括唐代時期的崇尚隱士之風,終南捷徑,我覺得它是魏晉名士之風延伸到唐朝的一個表現。】
這個其實大家都了解,凡事都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發展的。
某個現象不會突然地出現又突然的消失,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最近變法之事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雖然王安石等人想了許多的舉措。
可就是吏治之事也還亂糟糟的算不得進入正軌,讓眾人都頗有些心力交瘁之感。
不過,王安石總記得幕中女子說的積累二字,看著簡簡單單,真正做到不容易,要發揮作用也不會有多容易。
【而人們通常以為王維中狀元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後門,因為與岐王相熟的原因,岐王就把王維引薦給了玉真公主,然後玉真公主一看,玉樹臨風、多才多藝,就讓王維順利當了狀元。】
誒?
這樣嗎?
許多還未曾參考過的貧人童生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有些心中不快。
他們其實也不是沒聽到過此類的事情,甚至早已經是心知肚明。
但是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若說起來,如今他們能有機會去爭一爭已然很不錯了,他們該慶幸自己生在唐朝,而不是那永遠無法出頭的魏晉時期。
如他們一般,上層社會的人就更沒把這事情放在心上了。
別說是給個狀元,皇家的人看上了那就是直接封官也不是不行。
更何況恰恰是那王維來參加了科舉考試才說明他是個有真本事的。
因為雖然可向考官舉薦可請教,但是聖人不會允許狀元是個草包,否則就是在侮辱科舉考試,這樣的錯聖人是不會犯的。
除非是出現那幕中提到過的野無遺賢的鬧劇。
許多人都在心中暗自嘆息,這李林甫也不知跑哪兒去了,竟是這麽久都還沒有消息。
像他這種人如今否管到哪兒恐怕都是人人喊打。
正如他們所想,自從李林甫逃出京城後,身邊走的走散的散,只剩身邊一個老奴。
在路上還幾次碰上那認得自己的險些就被抓住了。
如今整個大唐上下都是他的畫像,他只敢帶著那老仆走荒山野嶺的小路,日日擔心,夜夜受怕,整個人憔悴了好一圈。
【後來人們猜測王維和李白的關系,為什麽這二人同處盛唐,幾乎毫無交集,我們都說過李白供奉翰林那是玉真公主舉薦的,所以人們就覺得他們之間是有點什麽的,而有些人認為王維之所以和李白關系不好,是因為李白搶了玉真公主,因為從時間線來看,先是王維中狀元然後再是李白入仕,好像也說得通哈,但這事到底沒有依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從這巨幕出現,李世民所有的焦愁都給到了後世那群不成器的兒孫身上。
一個個的,不管皇子公主,真是沒一個讓人省心的。
否管這事情是真的假的,堂堂公主同兩個男子傳出這樣的故事,就算那兩人才華橫溢,他仍覺不妥。
都是沒教導好啊!
不說遠了,他一定要好好教導自己的兒女。
還是幕中女子說得是,教育委實重要。
【還有一個傳聞就是王維中年被貶,是因為他娶了妻沒娶玉真公主,這些傳聞有離譜的,有特別離譜的,但我個人感覺是無風不起浪,不過這個風有多大那就不知道了,或許人家就是說了句笑,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傳奇小說家們再這麽一潤色,得,掩了名字本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說的自己,但是這其實也是衍生作品的魅力之一吧,只能說要懂得甄別信息。】
這都是因為文學有助於造勢。
其實自從巨幕出現,人們就漸漸意識到文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個朝代。
平日裏他們也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造勢,為此甚至有無數的“魚肚藏書”的類似的故事。
但是那些都是應急而用的做法,然而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應該像儒學那般深入人心。
【王維雖然高中而後又做了官,但是一開始並不順利,也就是在他中進士的同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他因為手底下的人舞黃獅子受了牽連,被貶連州,大家都知道黃色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隨便用的,屬於皇室專用,王維算是管理出了問題。】
說起這事情,許多人都為王維感到可惜。
要知道考上狀元,哪怕是求了貴人,那也是萬裏挑一的機會,這王維不僅是做了一個八品小官,不過一年時間不到,他竟就被貶離了京城。
唏噓的同時,許多人又習以為常。
伴君如伴虎,在君王面前那還不是看君王的喜怒。
【他在太樂丞的位置上並沒能待多久就被貶了,我覺得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打擊應該是會比較大的,尤其是他還是被連累,但是呢這處罰我覺得也沒什麽問題,站在一定的位置就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
唐玄宗點頭。
他以為幕中女子要站在王維那邊反對自己,沒想到幕中女子竟這般說。
管理不善,自然該受到懲處,如果他輕易放過,那日後誰還會好好約束手底下的人,畢竟誰願意得罪人呢?
【他一路經過當時的河北、滎陽等地,留下了《宿鄭州》、《早入滎陽界》、《千塔主人》等作品,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有了點那味兒了。】
那味兒?
哪味兒?
王維有些疑惑。
【我們一起來看看《千塔主人》吧,這首詩有說是721年寫的,有說是729年寫的,而千塔,大概是一個寺廟的名字。“逆旅逢佳節,征帆未可前。”王維在去任職的路上恰好碰到了節日,便停了前行的船住在旅舍中,房間的窗戶緊鄰著汴河水,河內還有一些當地的船帆,“窗臨汴河水,門渡楚人船。”】
【“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而遠處,村莊中四處都能看到雞狗,桑榆的影子映在田中,“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並沒有看到那千塔寺的主人,只是枕席處能瞧見那處升起煙霧。】
東晉。
陶淵明挑眉。
看來這個王維還真是喜歡他的詩作。
他如此,陶淵明也想看看他很有名的作品了。
之前幕中女子提到過的都還好,但女子沒提肯定不是最好的。
【前兩句很明顯脫胎於陶淵明的句子,這個時候王維的風格特征不是那麽明顯,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好像什麽都會寫,但是就還差了那麽點意思,這就是他學習積累的過程,而陶淵明毫無疑問是他學習的對象。】
【陶淵明和王維的詩句都能給我們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但是我覺得等到後期成熟之後,陶淵明是一種“喧鬧”的歲月靜好,就是滿帶人間煙火氣,而王維給我的感覺可能就是一種清幽的歲月靜好,仿佛進入一片虛空,讓人不忍打破此時的寧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還真是,範成大想。
他自己是最喜歡這一類的詩詞的,而且他本身也認為這二人的作品很優秀,雖然給人的感覺不同。
這下女子一形容,肯定讓不少的讀詩難解深意的人更好地理解兩人之間的差別。
這女子適合去做先生給孩子啟蒙啊!
當然了,若是她講解那些東西完全沒有錯漏就好了。
【但是在王維的風格成熟之前,他就是學的陶淵明等人,既相似又不相似,就是已經將前人的經驗化為己用了。】
【這其實就是學習的境界問題,不管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書法,還是現在所說的詩文,都是從模仿開始,先是要像別人的,然後再是不像別人的,這就是從“無我到有我”,王維的創作風格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歐陽修小聲念道:“從無我到有我,說得真好啊!”
如今他所知道的許多人便是學了他人,到了無我的境界,可他們迷茫辨不清方向做不到有我。
也不知該怎麽才能讓他們學會有我。
因為他知道,很多人已經迷失了自我。
這話在書法、繪畫界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他們並不是覺得幕中女子有多懂,因為這些道理他們這些創作了大半輩子的人自然是理解的。
可是幕中女子概括得太好了!
【而後兩句已經開始有了王維詩中的禪意,但是我認為這個“枕席生雲煙”不能直譯,他描寫的應該是一種意境,至少說從枕席處升起雲煙這種說法有點不對吧,蒸桑拿呢。】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大家應該都讀過,其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還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些句子幾乎句句都是經典。】
【中間有這麽兩句,“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我更願意相信王維的兩句詩講的是這樣的河道被煙霧繚繞的一種感覺,這也是他的寫作風格。】
眾人並不懂蒸桑拿的意思。
重點是每每說到這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詞的時候,下一句重要的話就又來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們當然知道是很優秀的作品啊!
但是這“詩中的詩”未免太誇張了吧。
然而他們很多人卻也無法再腦子裏搜尋到一首可以超過《春江花月夜》的詩,不是沒法比,就是比不上。
眾人都關註這個去了,竟沒註意女子說的那句王維的詩句的含義。
【雖然我們說現在王維的風格還沒有定型,但是其最本質的由性格而生的一些風格是很難變的,這其中的一些感覺咱們需要去體會,尤其是這種帶禪意的玄而又玄沒有實體的感覺。】
【總的來說,就是這個王維的作品處於一個過渡期,他還在學習前人,但是已經有了自己的那種超塵脫俗的一面。】
【別說,這王維還真難解釋,既然難解釋,咱們就不解釋了,大家意會,繼續看他的經歷,接下來的五年時間,王維都在濟州任上,在濟州的五年,他跟僧侶多有來往,而且還游覽境內各地,又拜訪當地官員,這些依舊是積累的過程,都是他的作品素材,他也在這兒留下了一些作品。】
說到不解釋了,眾人這才去又想王維那句子。
對於許多人來說,似乎確實挺難理解的。
他們讀的書少,聽著幕中女子的解釋便覺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那些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卻不同意了,他們時常的樂趣都是與他人爭論詩文中不確定的部分。
雖然偶爾鬧得不愉快,但確確實實會讓他們對於詩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當學子們看著自己的先生們又爭論起來時,是又想聽先生的,是又想聽巨幕的,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王維才得以回京,這個時候他二十六歲。】
【其實說實話,放眼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五年,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是發展事業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更適合在外闖蕩,而且內心也可以很純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樣大好的年華,王維卻在那樣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這對他的影響應該還是很大的,因為他這個人並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積雨輞川莊作》那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那麽與世無爭,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從前面的《過始皇墓》、《洛陽女兒行》、《李陵詠》這些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心中一緊,有種自己的秘密被人發現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許年少時志向也是真的有過,可都說了是年少時了。
志向的實現實在太難了。
【他在後面還寫過《少年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誰知道不去邊關守衛國土的苦?就算是戰死那也能留下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這一組詩其實是有些浪漫主義,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說,可能放在這兒沒幾個人知道這是王維的作品,為什麽呢?因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太好了,我們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要不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讀了這詩句幾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軀赴國難”之句。
少年意氣或許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順利實現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為著過去惆悵無甚意思,還是將來更為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給一個人貼標簽,但是要記得這個標簽是這個人,這個人卻不止這一個標簽。】
【由此,我們也知道了王維他也是有報效國家的志向的,這樣一來也就更能體會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許多人還很羨慕王維呢。
其實為朝廷做事,像他這般順的,少了。
大家都覺得幕中女子說起他是悲情文人是因為他後面的事情。
如今卻也有些明白王維,也有些明白幕中女子因何說他了。
【然而,像王維這樣的挫折放眼整個古代根本算不了什麽,放到我們現在其實也就是一個下基層鍛煉幾年的經歷,但是不管在古代現代那都是打擊,畢竟誰不想開局順利、平步青雲呢,所以這對於磨煉年輕人的心性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經歷,或許對於王維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往往年輕時候的人都不太能夠看得開,包括我自己,有時候碰到點事便覺得一生無望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後,當我們再回頭去看時,就會覺得不過如此。】
【所以,向前看吧!】
唐,元和年間。
李賀已經在外游歷了一段時日了。
雖說辛苦了些,但看著大好河山,心中確實暢快不少,進而過去那些不快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也都差不多拋在腦後了。
幕中女子說得對,該向前看。
【這個事情過後王維就有點看淡了的感覺,開始了他的半官半隱的歲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