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
【趙禎沒有子嗣,古代講究一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尤其是皇帝更是需要綿延子嗣來穩固江山,來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早就猜到了這樣的結果,可是他不敢信。
為什麽?
為何上天要如此待他?
難道是他哪裏做得不好嗎?
【作為皇帝,趙禎自然也跟其他帝王一樣,後宮佳麗三千,而且皇後就有兩任,還有兩任妃子死後也被追封皇後,也可以說是一個風流帝王了。】
朝臣們對於皇帝自然也是十分關心的。
皇帝子嗣稀薄,早有大臣勸他過繼子嗣,可他總是不聽,大家也實在沒有什麽辦法,只能日日上朝啟奏。
哪怕是得罪官家,這也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
朝臣們的擔心就與此前朝代的人的看熱鬧不同了,這帝王無子,隨便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可以拿出來當作笑談的呀。
這可不是什麽小事。
這宋仁宗怎麽回事,難不成是有什麽隱疾?
【也不是趙禎不能生,只能說曾經有過,他有好些女兒,但皇子卻只有三個,後來也是紛紛殞命,白發人送黑發人,話說這趙禎的兒子怎麽就這麽不幸呢?】
【像他的長子是出生即夭,他的次子趙昕,也就是他最喜歡的兒子,小名最興來①,死的時候也就幾歲。】
【而他的第三個孩子同樣是出生就死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面如死灰,像是馬上就要離世而去似的。
誰能告訴他,誰能告訴他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他為何就留不住自己的孩子?
既然讓他們來了,為何又如此殘忍?
【聽到這兒大家會不會腦子一秒後宮陰謀論,會不會是他的哪個妃子見不得別人生孩子把這些孩子給害死的?當然了,這不是不可能的,畢竟藝術來源於真實,歷史上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
後宮?
哪個嬪妃有這麽大的膽子?
竟敢拿帝王子嗣胡來,簡直……簡直是喪盡天良。
趙禎心思在後宮嬪妃中間掃了一大圈,他實在想不出來誰敢這麽做。
若是讓他知道他絕不輕饒。
“來人!咳咳咳……”
趙禎也顧不得幕中女子還在說話,忙招人想要徹查此事。
然而還沒等他說完,就聽到了幕中女子的否定。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趙禎他除了兒子還有十多個女兒,而他的這些女兒也只活下來了五個,只有一個長壽的,雖說古代醫療條件不好,但是他們在皇宮有禦醫什麽的,總比其他地方的人好,看人家蘇軾顛沛流離還活到七十多歲呢。而且古代條件不好,那比他們更古的唐代也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還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聽到大唐沒有這樣的事情,李世民心下放松不少,心中也起了看熱鬧的心思。
又不是禦醫的問題,又不是後宮的問題,那會是什麽問題呢?
【咱們現在結婚,有很多規矩,比如說不能近親結婚,比如說男的二十二,女的二十,為什麽要有這些規定呢,國家隨意定的嗎?】
這是何意?
近親?何為近親?
為何不能近親,不是講究一個親上加親嗎?
還有女的居然要二十才能成婚,那不成老姑娘了嗎?
男的二十二,要知道他們這時,許多男子十來歲就已經有通房丫頭服侍了呀!
這後世的規矩當真是讓人奇怪。
【那肯定不是,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後代,古代為什麽那麽多人身子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近親結婚,而沒成年的那就更不用說了,宋仁宗呢,最喜歡的就是年輕妃子。古代的女子很大的一個任務那就是傳宗接代,從結婚後的第一天起她們就把這個任務背在了身上,那些妃子十二三歲就嫁給了他,所以生孩子時也才十四五歲。】
【十四五歲啊,我的老天爺,發育得晚的青春期都還沒到呢,身心都不成熟,生下來的孩子怎麽能好,又怎麽能養好?只是那時候的人都不知道,再加上宋仁宗自己就身體不好,或許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到了宋仁宗的身體上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一下子頓住,他喜歡年輕妃子,那是沒錯,可他從沒覺得有什麽不妥。
她們早早地入宮,宮裏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而且有太醫調養身子,怎麽也不會比在宮外差了啊。
至於不成熟……他看他的那些個妃子個個玲瓏剔透,也不至於不成熟。
這幕中女子,不會是胡說的吧。
近親結婚,他都是沒太明白是何意。
【當然了,宋仁宗自己的身體應該也有原因,準確的來說是跟他們整個趙家都有關系,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宋朝皇室的子嗣其實都不怎麽樣,之所以咱們沒有太關註是因為大多還是因為他們妃子多生得多,總有那麽幾個健康長大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如今確實也算高壽,他自己也清楚。
但是與他這般高壽的人也不是沒有。
再說前朝,幕中女子時常提及的李杜二人同樣是高壽。
可再一想大宋皇室,這……倒是件不好的事情。
哪怕只是隨意想想法子,他竟也是腦中一片空白。
【這皇帝無子那還了得?朝中大臣們比他還著急,也不管宋仁宗失去了兒子傷心難過,紛紛上書讓他過繼宗室子弟。】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以往他們就比較著急,如今一聽說是宋朝皇室的血脈不行,他們個個心中便更急了。
這可如何是好,定是會遭有心之人惦記上的啊。
這些個憂國憂民的大臣都在想,明日上朝一定要再奏請官家過繼子嗣。
自然什麽都比不過大宋的社稷穩定重要。
【他過繼的就是後來的宋英宗,當時他的名字叫趙宗實,其實早在宋仁宗生兒子之前趙宗實就被養在宮裏過,但是後來宋仁宗一連幾個孩子,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把趙宗實給送了回去,而值得一提的是,趙宗實的爸爸趙允讓也曾經是皇帝備胎,後來就是因為有了宋仁宗才又被送出了宮。】
趙禎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想必趙曙是自己的賜名了。
他倒是個有福氣的,可他用的是本屬於自己孩子的福氣,一想到這個趙禎心中就不舒服。
若是他稍微有點不好的地方就斷了他這條路。
【眼看著梅開二度,宋仁宗一家跟耍著人玩似的,大家都覺得趙宗實肯定心中不滿而且說不定趙禎的兒子都是他害死的,咱們還是那句話萬事皆有可能,但是我個人覺得是不大可能,像趙禎一直沒有兒子,好不容易有了,他難道會不好好地看著?包括後宮懷孕的妃子,那不得當國寶對待?】
聽到這可能,趙禎心中大震,這倒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
趙宗實有這麽大的膽子?
然而轉念他也覺得不可能,雖說大宋邊疆不定,但他這皇宮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別的他不敢說,有皇後在,他對後宮的安穩還是敢肯定的。
所以方才在聽說可能是妃子亂事他才會如此激動,現在想來,都不可能,後宮的妃子不可能,趙宗實也不可能讓人在後宮作亂。
只是想起他的最興來。
最興來歷來身子不好,難道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離自己而去嗎?
【如果只是死了一個,那是趙宗實幹的還有點可能性,說明這個人有謀劃而且狠毒,但是一連幾個,連公主都個個活不長,這怪到趙宗實的身上,那就不大合理了。】
本來還有些懷疑趙宗實的人這下也沒什麽疑慮了。
在後宮戕害皇家子嗣,本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針對那麽多的皇子和公主。
為了不露出馬腳,但凡是個正常的人也會盡量少動手,斷然不可能對公主動手。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說不定這就是趙宗實轉移他們註意的一個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脫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這樣的人當皇帝,怕是興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在司馬光、包拯、韓琦等大臣的極力勸說下,趙禎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眼看著朝堂局勢變化,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銳的,所以他在這時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趙禎皺了皺眉,這個王安石倒是個知道審時度勢的人。
難道自己不答應他的改革,這新帝就敢答應?
怕不是那麽簡單的吧。
【第二年,趙禎重病而後駕崩,舉國悲痛,就連偏遠地區和遼國的人都為他悲傷,所以說其實他軟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兒時母後代理國事分不開,整體來說,他還是個不錯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對此蘇軾也是承認的,大概沒有什麽人比帝王更希望整個國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許談為君之道是他太過逾矩。
但仁宗確實有些軟弱,然而人無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盡善盡美。
現在想來,能得如此一個帝王,已經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許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時候的事情。
拿回權力也不容易。
看來日後還是要盡量避免出現垂簾聽政的情況。
那樣或許對國事更好,但卻萬萬不能作為長久之計。
那是會影響帝王的。
【趙禎離世,趙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為他的未來來了,但卻又一次令他失望了,當時有一個規定,說是舍人院不能申請刪改詔書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這個規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為什麽有這規定,這個舍人院就是專門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地方,我猜測可能是說定了之後不能申請更改,類似於蓋棺定論的意思吧。】
趙禎就知道。
像王安石這般的改革,若是沒有巨幕的出現,他也是不敢答應的。
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個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過他倒是想知道那後面的宋神宗是怎麽回事,王安石變法又是為什麽能開始的?
這詔令之事不改他也覺得沒什麽問題啊。
朝令夕改,那豈不失了威信?
【這兒大家可以下來查一下,在宋代,詔書的出臺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內部審核,然後傳到門下省審核,再給門下省宰相審核,最後給尚書省執行,實在不行了還有臺諫彈劾,這麽多道工序,是種種制衡,但是其中可運作的空間也很多。】
嗯?
趙禎心中一凜,如此工序,還有運作空間。
是他以為的那個運作空間嗎?
他們是怎麽敢的?
這也不怪他驚奇,因為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兩個人而已了!
【重點就是在這後面,王安石覺得這樣不妥,他認為如果不能申請刪改,那麽舍人院就不能盡到他們的職責,只能是那些執政大臣說什麽就是什麽,讓自己的人怎麽寫就怎麽寫,到最後軟弱的人不敢說話,強硬的可以借皇帝的命令制造命令,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加一個字減一個字那都不一樣,若是刻意在詔書上曲解皇帝的命令,傳下去達到的效果就又不一樣了,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如果不是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只要看清楚王安石的態度就行了。】
那可不是嗎?
曲解他的意思,若是傳出的命令不同,到時候怪罪下去只會說舍人院辦事有差。
那些人就能逃脫罪責了。
這道理趙禎不是不懂,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真有人敢這麽做,他們是怎麽敢的?
趙禎再一想幕中女子這些天說的事情。
許多時候,朝廷出現紛亂,那都是因為帝王明知不妥,卻因輕視而放任自流,他不能再這樣了,不能給那些人鉆空子的機會。
【王安石說這樣的話不是明擺著認為執政大臣會徇私枉法嗎?如果沒有,執政大臣聽了這樣的話會不高興,如果有,那王安石就更是得罪人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好官還真是難做!”李白感嘆。
若是他自己,恐怕也是如同王安石一樣,就算是得罪人也是要說的。
但他覺得他怕是也不會這樣直接說,而是把想說的話放到詩文之中。
如此一想,那白居易的法子倒是好。
杜甫頻頻點頭。
他想他之所以仕途不順,恐怕也跟王安石這樣直諫的性子相關吧。
可是若是不說出來,如此演變下去,那還得了?
【這時候宋英宗剛剛登上皇位,肯定不可能為了王安石得罪執政大臣,王安石也對此無能為力,也是在這一年,王安石的母親逝世,他便辭官回了江寧。】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他的母親……
王安石眉頭緊緊蹙著,都是不好的消息。
難怪……難怪他也是一個悲情文人了。
【根據《宋史》記載,“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宋英宗在公元1066年離世,即位年限正好在王安石守孝的這三年,這三年裏宋英宗還一直召王安石,我估計是想讓他孝期滿後做官,但是王安石都以守孝和自己身體不好拒絕了,這兒咱們也不知道他為什麽這麽做。】
趙禎的表情也不怎麽好。
這趙宗實怎的也這般……
才三年,三年他能做什麽?
看來自己得重新考慮過繼之人了。
三年太短,恐怕讓他站穩腳跟都難,如此一個朝廷又馬上換人,大宋不亂那才稀奇。
不過王安石是為什麽總不願做官?
不會就因為舍人院之事吧?
還是說他看出趙宗實短命了?
【或許是覺得英宗不太行,或許想吊吊英宗顯示他的重要性,又或者他自己沒打算好以後的路,這些都只能憑我們自己猜測了。】
【但是他這麽一拖就拖到了英宗離世,宋神宗即位。】
來了,這個支持王安石的帝王來了。
這時候眾人都還不知道宋神宗是誰。
想來當是英宗的兒子。
希望不再是個身體羸弱的帝王了啊!
【宋神宗很欣賞王安石,於是一即位就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誒,這個時候王安石就沒再推辭了,一來他家就在江寧,應該是推脫不掉,二來,說不定他自己也有了為新君效力的決心。】
趙禎看出來了,王安石果然一直都在尋找機會。
這時候他用的就是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那套吧,知道帝王不會給他機會,他索性就不幹。
但是新帝登基他就馬上做官試探,真是個……
趙禎笑,真是個心思多的!
【王安石在江寧知府的位置上並沒有待多久,但是卻寫下了不少的作品,其中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共開豪放派先河。】
王安石有些吃驚。
範仲淹歷來是他最敬仰的大人。
幕中女子提到的範仲淹的那些作品他也十分欣賞,沒想到自己的詞能和範仲淹的詞並列,還能有這麽高的評價。
不過他好想看看這首漁家傲啊!
【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大家應該都背過,“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沈郁豪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詞,王安石的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同樣如此。】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王安石跟許多人一樣喃喃念著,那種蒼涼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他有些懷疑,自己的詩句能與這相比?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登高望遠,此時的故都金陵正是晚秋,天氣肅然,這裏的故都不是指的宋朝故都,而是六朝古都,就是當時的江寧,也是金陵。“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很有名的句子,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句真的是千古名句了,不知道出現在後來多少文人的詩文中。】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句也是李白很喜歡的。
不過小謝之詩,在他看來就鮮有不好的,即便現在他已經被稱之為詩仙,這也不影響他欣賞謝朓之作。
【此處的景色也是很好的,江面像那白綢,而群峰都聚集在一處。“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江裏的船游蕩在夕陽之中,而西風來處,酒旗正斜插樓間,隨風飄揚。】
輞川別業。
王維倒是挺喜歡這首詞,意境深遠。
近來看了如此多的詩人詞人,饒是已經聲名遠揚的他也不得不承認優秀的文人很多。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從前面的酒旗他就將畫面轉到了城裏,“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彩色畫船在傍晚薄霧之中,慢慢地,繁星開始交錯,白鷺飛於期間,這樣的美景簡直畫都畫不出來的。】
王維想,若是想畫,但也是能畫得出來的。
雖然說他明白王安石這話只是為了誇景物之美,但是只看到這詞句,他腦中已經有了場景。
心中想著,便想之後他得為這此畫上一幅。
【這首詞的上闕講的都是景,而這一首詠史詞的重點感情在下闕,“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想當初金陵城多麽繁華,然而當初的繁華落盡,如今只能感嘆六朝悲恨,“門外樓頭”指的是陳國滅亡之事,出自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最懂王安石這詞句的人中間定然有李煜。
誰還能有他對金陵美景的印象深刻呢?
金陵,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裏,不管是繁華的,還是滿布硝煙的,那都是他曾經的家。
【當初隋國開國大將,韓擒虎兵臨城下,陳後主還帶著張麗華在城樓上尋歡作樂。】
唉,當初的他是何樣呢?
他看似沈溺詩詞,沒人知道他的心中是多麽的悲涼。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自古以來多少人登高望遠對著古代榮辱嘆息。這倒是真的,金陵懷古的詩詞咱們都不知讀了多少了。】
眾人讚同。
古往今來,金陵懷古之作實在數不勝數。
旁的不說,就是幕中女子就已經講過好幾首了。
不過,金陵也確實很美也沒錯了,難怪能成為六朝古都呢。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然而六朝舊事早已經隨風遠去,剩下的就是這衰草寒煙。】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六朝繁華雖已去,但如今的金陵也不算太差。
如今的王安石雖也看出些現實的弊病,但是金陵的繁華他也還是不能隨意否認的。
只是他寫這詞的含義是什麽呢?
【直到現在,許多商女還時不時地唱起《玉樹後庭花》呢,“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個《玉樹後庭花》相傳是陳後主所作,用來代指亡國之音,杜牧有詩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咳嗽兩聲,看著巨幕蹙起眉頭。
這王安石,竟已經在擔憂這一步了?
若是人人都有他這覺悟,怕是宋朝還有許多年頭可走呢。
【咱們看杜牧在《泊秦淮》中提到這樣的句子,那是因為他活在晚唐,有點危機意識是很正常的,而王安石呢,他為什麽在這個時候發出這樣的感慨,恐怕宋神宗看了都得說一聲晦氣,幹嘛沒事說什麽亡國之音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別說是宋神宗,就是宋仁宗也是這麽想的。
這個王安石,如今的大宋當真已經到了這地步了嗎?
他怎麽就不信呢?
明明那些官員來述職時可不是這麽說的,那不成他們誆自己了?
趙禎開始懷疑自己,自己這個帝王在他們心中還有點威信嗎?
【但是王安石的感覺對沒對呢,他早就已經察覺到了北宋王朝的問題,事實也證明北宋正在走下坡路,他對北宋現實的不滿讓他產生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可這些情況大多數的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就像那些還拿《玉樹後庭花》當樂子的人一般。】
如此一說,趙禎更擔憂了。
他以為自己只要時常理著,便能對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可是如今一看真是如此嗎?
看來他也得像王安石一樣深入基層。
雖然他自己很難出去,但是他可以請人幫自己去查探。
只是這人選得好好地選選。
【另外,他的另一首《南鄉子·自古帝王州》也是表達的他的憂國憂民的感情。】
【一般來說,詠史詩的寫法是比較固定的,大部分都是先感嘆古代繁華,然後寫繁華過後的衰敗,從而引起今人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金陵自古以來常作都城,這裏郁郁蔥蔥有著帝王之氣。】
詠史詩在許多文人看來確實是比較簡單的。
因為那些名勝古跡自帶故事還帶著一種悲涼的氣息。
他們只需要結合如今的現實便能寫出一首感情深厚的作品。
然而許多人只是一提起筆卻又完全不知該寫什麽了,就算是那種憋出兩句的,與王安石這些人的詩詞一比,也是難以入眼。
【但是誰說有著帝王之氣就一定可以穩穩地做帝王州呢?“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從東吳建都當時的建業開始,距離宋代大約四百年,真是可惜了,幾朝古都都已經成了舊夢,那時候的能人志士也都入了土。】
人都是如此的,遲早會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之中,不管是那些能人志士,還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帝王州不可能永遠是帝王州,帝王也不可能永遠是帝王。
只一想到這一點,趙禎便心中恐懼。
不行,哪怕是死他也要死得痛快,要像那秦皇漢武一般留下響亮的名頭。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恣意地沿著水邊漫步,緩緩登上層層高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不必去追問那往事悠悠,只回頭,便能看到欄桿外江水滔滔兀自東流。】
看到此處,王安石也感覺到了自己這首詞中的意境。
但是就他自己的看法,當還是不如範仲淹的那首。
範仲淹不過短短兩句已經勝過了他的這一整首。
【這首詞,雖然沒像前面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那麽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憂國憂民的心思,但是這種由內而外的愁緒是騙不了人的。而他把六朝舊事看作南柯一夢,興亡之感躍然紙上,通常詠史不過是懷古傷今,所以這裏也是有擔心宋朝的情緒的,解釋的時候結合文本和王安石的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這兩首詩的創作時間略有爭議,因為王安石不止一次到金陵做官,但是從這時候開始他就已經感受到國家的危機了,所以不管說他是什麽時候寫的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趙禎的心撲通地跳。
他在心中開始祈禱,祈禱幕中女子能說一說國家的危機。
在他看來,先時的王安石的詩中提到的那些問題都不是什麽大問題。
略重的賦稅徭役那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大不了他召集大臣商量商量還能如何減免一些。
思及此趙禎又不禁頭疼。
在他看來,如今的許多問題都不是問題,獨獨這國庫虧空是個大問題。
不管是讓百姓的日子好起來,還是支持邊關事業,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銀兩。
【自從宋神宗即位,宋朝就又算是變了天,雖說宋神宗是宋英宗的親兒子,宋英宗也幫宋神宗鋪了不少的路,但是宋英宗是從別人的手裏接過的帝位,這個帝位來得始終不比自然繼承的,也算是名正言順,可是朝臣們就會覺得這個帝位給你那是賞賜,你就是來幫忙做事的,但凡宋仁宗有個兒子都輪不上你。】
趙禎蹙了蹙眉,確實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他手裏接過帝位那可不容易,所以他才會覺得趙宗實那三年的時間太短。
三年時間,他自己站穩腳跟尚且困難,更何況是幫子女鋪路?
趙禎對此並不抱什麽希望。
【這麽一來,宋英宗的繼承不可能十分順利,再加上他性格的原因,他做事情都會多方忌憚,顯得有些猶疑,而且那些宋仁宗留下來的老人他是不能動的,我們之前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他這兒就暫時行不通。】
這是當然。
那些老臣,趙禎是最了解的,很多時候他都拿他們沒有什麽辦法。
但是他卻很清楚,這些老臣都是心懷大宋的。
而他們制衡趙宗實也不是沒有道理。
若是他們有一個被動了,其他老臣定會聯合起來,到時候趙宗實肯定難以招架。
他倒是想知道趙宗實是如何做的了。
意識到自己是看熱鬧的心思,趙禎吃了一驚。
他這是在做什麽,是在看大宋的熱鬧?
若真是應該傳位給他人,那他是不是也應該幫忙鋪鋪路呢?不都是為了大宋嗎?
他又何必給他人設絆子?
【如果他對那些老臣中的人下手了,哪怕只是一兩個,都會引得舊臣不滿,而宋神宗就不一樣了,皇位是自己老子傳下來的,那麽他的自由度就會稍微高一些,而且宋神宗跟前面的兩個皇帝都不同,他是很有野心的,他也有這個條件來闖出一片天地,只不過沒有王安石堅定。】
這該不會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吧。
眾人真是對宋朝皇室恨鐵不成鋼。
這麽好的機會都抓不住,這老趙家的人到底行不行?
許多賊寇在山寨裏大肆談笑此事。
“這趙家不行,要老子去做這個皇帝肯定比他們做得好,怕個甚?那些西夏人那麽點,還不夠老子塞牙縫的!”
然而,這些人大多也不過就是說說,說到最後也只敢在自己的山頭收點買路財。
【另外宋神宗還有一個阻力,那就是他媽高滔滔,不是說高滔滔不好,相反,高滔滔有著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在宋神宗離世後,高滔滔垂簾執政,在她執政期間,也就是宋哲宗時期,北宋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也是北宋最後一個國力較為強盛的時期。】
趙禎晃了一下神,一下沒能反應過來這個人是誰。
如今再一想,大概明白了,是趙宗實的媳婦?
他又想感嘆了,這趙宗實是個好命的。
雖說他也不喜歡後宮幹政,但是這樣一個女中堯舜,若是能與之一心,如今的他也不會覺得這麽難了。
說到後宮之事,趙禎真是不願意都說。
【這個宋哲宗也是比較悲劇化的人物,他是幼時登基,不可避免地肯定就需要有人輔佐,這個人不可能是外人,有時候權力拿出去了就收不回來了,而母憑子貴,所以交給以後需要依附宋哲宗的高滔滔是最好不過的。】
太後垂簾聽政,古來有之。
雖然許多朝臣對此都不怎麽樂意,可是他們找不到任何更好的法子。
聽幕中女子的意思,這高滔滔該也算不錯,他們也便就放了心。
【然而權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那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對高滔滔也不例外,所以在宋哲宗成年後,高滔滔也並沒有歸還權力,直到她離世,宋哲宗才真正地掌權,但是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她看到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宋哲宗在高滔滔死後,立馬起用改革派,這樣的心思高滔滔肯定是看得出來的,那不把權力還給他也就很好理解了。】
百姓們都快被這事情的發展給繞進去了。
這王安石變法怎的一時一個樣?
這個皇帝同意改革,那個太後反對改革,變來變去受苦的當還是他們百姓吧?
【然而,宋哲宗也是一個身體不怎麽樣的人,家人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雖然支持改革,但是他只活到二十五歲就死了,也沒留下兒子,所以這個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的頭上,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文化藝術搞得很好的皇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宋哲宗呆呆坐在王座之上覺得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仿佛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似的。
他也沒能有孩子嗎?他的孩子……宋哲宗心痛不已,竟想問問自己為何生在這趙家了!
這些禦醫都是些沒用的,白養他們這些日子!
他的弟弟……終於知道為什麽傳位於他了。
似乎就是亡國之君啊!
那把皇位傳給他,那自己不也是害北宋滅亡的元兇了?
【在趙佶即位的時候,北宋發展得還是很不錯的,前面的幾個執政者雖然不停地爭鬥,一會兒休養生息一會兒改革,但是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展大宋,你想,王安石變法實施了一段時間,雖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反對派看不到它的成效嗎?】
【既然能看到它的成效,那保守派在執政時肯定也會改變自己以前的策略,即便不用王安石的方法,所以也就是為什麽他們這麽爭鬥,北宋還能發展起來。】
【因為不管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我們都不能簡單地把他們劃分到好人和壞人的行列,他們中都有為國為民的優秀的人才,只是他們所處的立場不同,他們所選擇的方式不同。】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那他們還爭鬥什麽?
如今都知道大宋都要滅亡了,大家還不聯合起來一起做事嗎?
誰要是敢再在其中挑事,他必不輕饒。
說是這麽說,但趙禎明顯感覺到現在大家都沒太反對王安石他們的措施了。
雖然也有反對之事,但是許多他以為會遭到強烈反對的法子都沒什麽人出聲,當時他還很詫異,現在想來大家定然也是考慮這個原因。
爭來爭去,若是大宋都沒了,那就算是爭贏了還有什麽意思?
【然而好好的一副牌給到了趙佶手裏,趙佶楞是沒有半點牌技,他自己沒有牌技算了,請的幾個幫手個個都不是什麽好的,趙佶時期親小人遠賢臣徹底將北宋帶入了深淵。】
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這段時間的眉頭都沒有舒展過。
他越是聽幕中女子的話,越是覺得自己的情況不容樂觀。
如今朝堂中各種聲音,吵得不可開交,雖然他也知道大家都是不想大宋出什麽事的,但是吵來吵去實在是讓人心煩。
他想將這些事情全部交給其他人去做,可是看來看去沒什麽靠譜的人。
趙佶嘆息一聲,他信任的幾人都是不成事的,想要交點大事給他們做,可一個個地都什麽抱恙,這是躲著他呢,還當他不知道。
沒有一點擔當,算是他看錯了。
但趙佶頓了頓,突然反應過來。
這個親小人,不會就是他信任的那幾人吧。
先時他也這般想過,他也試探了,可是幾人都表現得很正常,他讓人去查探也都沒什麽問題。
但是如今再一細想,似乎處處都是問題。
【我們形容一下這幾個人,就是趙佶在打牌的時候他根本打不來,很隨意,於是請人幫自己打,他就在一旁玩游戲、嗑瓜子、喝茶、刷小視頻……而這幾個人呢,幫他打牌也是亂打,時不時地揣點籌碼在自己兜裏或是欺負一下站在旁邊真正想幫趙佶贏牌的人,全然不顧牌局,但這幾個人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有的人很會陪玩,有的人瓜子剝得好,有的人工夫茶一流,有的人很會找小視頻……然後整個牌局就在趙佶快樂的日子裏走向了結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聽到這例子還反應了一瞬。
說得倒是十分貼切。
蔡京、童貫那些人個個也都是真本事的,只是從不用在正道上。
聽聞米芾還是蔡京和蔡卞的書法都比他好,由此可見一斑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什麽是牌?什麽又是牌局?
想來與下棋類似?
這個例子舉得……很沒有水平,趙佶想。
但是他卻看懂了,看得很明白。
自己打牌,而那幾個陪著自己的人,是和自己一起談論書法的,是和自己一起畫畫的,是和自己一起玩樂的,自己什麽事都交給他們,他們卻只顧討好自己,並不好好做事,還要從中謀利。
他們最近為何要躲著自己,那是因為幕中女子要揭露他們的真面目了。
為何他查不到這些人做的那些事,那是因為自己找的人都是被他們買通的人。
一定就是如此。
可是這幕中女子,這幕中女子為何就不好好地說清楚呢?
【看著這幾代更替,放到整個歷史長河中也算比較正常,然而,這其中並不是那麽簡單的,首先宋英宗只幹了幾年,他自己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精力搞改革的事情,而他的兒子宋神宗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一來就起用王安石等人,但是這時候他有個強勁的反對者,那就是高滔滔,不僅有高滔滔,還有高滔滔的婆婆,也就是宋仁宗的老婆曹皇後、宋神宗時的太皇太後,她也反對,你想兩屆宮鬥冠軍都反對,這真的很難搞。】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說起曹皇後,趙禎的手不自覺地抓緊了椅子的扶手。
果不其然,她是有野心的。
她曹氏一族家大業大,而且手中掌握了不少的權力,這怪不得自己忌憚。
趙禎想,還好自己長了個心眼,事實證明自己也沒有想錯。
看她這不就是在幹政了嗎?
本來那高滔滔就是個厲害的,再加上她,怪不得王安石變法會失敗了。
【如果是臣子反對,宋神宗還能強硬一點,以權壓人,可是自己的媽和自己名義上的奶奶都反對,宋神宗只能想別的法子,除了這兩位,還有司馬光等人形成了難以撼動的反對派。】
司馬光也開始思考自己之後到底該怎麽做。
他心中還想著幕中女子所說的自己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敵。
目前看來,王安石是個很不錯的人啊,即便他提出的措施不太好,但想來也是為國利民的,自己如何會極力反對呢?
很快,幕中女子提到了此事。
【關於這些反對派,我們不能說因為王安石變法有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就覺得王安石一定就是對的,反對派一定就是錯的。】
【不可否認的是,變法觸犯舊貴族反對派利益,反對派極力反對肯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縱觀歷史,曹皇後一代賢後,高太後女中堯舜,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要把他們完全歸為反派那是不行的。】
儒家三聖之一?
司馬光震驚,是說自己?
誰奉為的?
這可真是折煞他了!
【但凡變法改革,通常都是血路中殺出來的,一開始總是會有人反對的,但黑格爾曾說:“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麽變法改革就是要改變某個時期合乎理性的現實存在,大多數人都害怕未知,或許改了會變好,但是萬一沒有呢,直接導致覆滅怎麽辦呢?】
這想法王安石可不敢茍同。
害怕未知就不變,難道一輩子停留原地嗎?
歷史為何會發展到如今,為何看了那麽多的歷史,大家就是不明白呢?
如今的日子不就是從曾經那些不堪的歲月中一次又一次地改變到如今的嗎?
【所以王安石變法或許一開始是為了使北宋變得繁榮富強,但是在後面大多數人開始站隊後,它就變成了一種想要使國家變得繁榮富強的工具和一種利益之爭的途徑。】
【我們看的很多影視和文學作品,大多是經過理想化處理的,但是在碰到需要拉攏人才的時候,拉攏人才的這個人通常會給予被拉攏人好處,或是物質財富、或是名聲,哪怕只是畫大餅,承諾對方好處,總是會有很多這樣的場景,所以王安石變法也是一樣,不能說所有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很多人都會權衡利弊,而這個利弊不僅僅是站在百姓角度,也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
這話那些老百姓是再認同不過了。
若說父母官父母官,能為他們考慮的就足以讓他們稱之為父母官了。
而哪怕就是在這些父母官中,能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他們考慮的恐怕沒有幾個。
他們其實也不曾奢求,只是希望青天大老爺們不要壓榨他們,在他們遇到不公的待遇時為他們做主,這就夠了。
所以,就算是做到王安石那樣,他們也滿足了。
【所以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實施起來那是很困難的,宋神宗能支持他也很困難,更別提王安石變法本就不是無懈可擊,它本身也有缺陷,這就成為了許多人抨擊的對象,所以到了後期宋神宗的退縮也不是不能理解,壓力太大了,好好當個皇帝,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好嗎?】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怎麽能如此說呢?
趙煦搖搖頭,肯定不能如此的啊!
什麽都不做,連大宋都沒了。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實施改革派的措施,然後多生幾個兒子。
趙煦已經打定主意了,幕中女子對王安石的評價這麽高,那王安石變法雖然有些不妥之處,但肯定是利大於弊的,他得做。
而皇位不能給趙佶,他得自己生兒子,哪怕是多吃點藥他也得生兒子!
【但是若是每個人都這麽想,一直墨守成規的話,這個社會別想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離世,高滔滔立馬打擊改革派,雷厲風行,讓宋朝發展起來,這是很了不起的,至少她沒讓宋朝退步,可是她卻沒能和宋哲宗好好地交流溝通,也沒有去好好地培養後代,反而是她的強勢激發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
逆反?
趙煦輕哼一聲。
他難道是為了自己嗎?
或許母後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可是太慢了。
眼見著他們大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高滔滔一死,雖然宋哲宗沿用改革派的人,但是這時候老人們基本上都已經換了一批了,再到宋徽宗時用的那些個人,他們根本不在意是改革是保守,因為在元祐時期,黨錮之爭就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時候整個朝堂已經亂了,宋徽宗時更是難以挽回,進而導致了最後的靖康之難。】
元祐時期,不就是他……
宋哲宗趙煦想了想那時的事。
蘇軾也是因那些事被貶,這些難道是自己的錯嗎?
所以他現在到底該大刀闊斧地改革,還是應該整肅朝綱?
可是整肅朝綱有那麽容易嗎?
不如趁著這勢頭先繼續改革!
【許多人把北宋亡國的原因歸結到王安石和宋神宗的頭上,也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宋仁宗和高滔滔的頭上,我個人覺得稍微有些牽強了,或許沒有這幾個人的努力北宋滅亡得更快呢?不能因為他們做事了就覺得後面發生的事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吧。】
【若是這樣說起來,那我們是不是還可以說北宋滅亡的原因就是趙匡胤,要不是他建立北宋,北宋怎麽可能會滅亡呢?】
這話說的……
還真是話糙理不糙啊!
【若不是他重文輕武,北宋怎麽會滅亡呢?】
蘇軾輕笑一聲,希望看到這些官家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說不定在幕中女子認為的悲劇式的人物,就成了那個拯救大宋於危亡的人呢?
只可惜他時日無多,如今能幫官家的,也不多了。
說不遺憾,還是假的。
大宋到底該何去何從啊?
①再次標註,最興來私設沒死,但身體不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趙禎沒有子嗣,古代講究一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尤其是皇帝更是需要綿延子嗣來穩固江山,來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早就猜到了這樣的結果,可是他不敢信。
為什麽?
為何上天要如此待他?
難道是他哪裏做得不好嗎?
【作為皇帝,趙禎自然也跟其他帝王一樣,後宮佳麗三千,而且皇後就有兩任,還有兩任妃子死後也被追封皇後,也可以說是一個風流帝王了。】
朝臣們對於皇帝自然也是十分關心的。
皇帝子嗣稀薄,早有大臣勸他過繼子嗣,可他總是不聽,大家也實在沒有什麽辦法,只能日日上朝啟奏。
哪怕是得罪官家,這也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
朝臣們的擔心就與此前朝代的人的看熱鬧不同了,這帝王無子,隨便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可以拿出來當作笑談的呀。
這可不是什麽小事。
這宋仁宗怎麽回事,難不成是有什麽隱疾?
【也不是趙禎不能生,只能說曾經有過,他有好些女兒,但皇子卻只有三個,後來也是紛紛殞命,白發人送黑發人,話說這趙禎的兒子怎麽就這麽不幸呢?】
【像他的長子是出生即夭,他的次子趙昕,也就是他最喜歡的兒子,小名最興來①,死的時候也就幾歲。】
【而他的第三個孩子同樣是出生就死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面如死灰,像是馬上就要離世而去似的。
誰能告訴他,誰能告訴他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他為何就留不住自己的孩子?
既然讓他們來了,為何又如此殘忍?
【聽到這兒大家會不會腦子一秒後宮陰謀論,會不會是他的哪個妃子見不得別人生孩子把這些孩子給害死的?當然了,這不是不可能的,畢竟藝術來源於真實,歷史上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
後宮?
哪個嬪妃有這麽大的膽子?
竟敢拿帝王子嗣胡來,簡直……簡直是喪盡天良。
趙禎心思在後宮嬪妃中間掃了一大圈,他實在想不出來誰敢這麽做。
若是讓他知道他絕不輕饒。
“來人!咳咳咳……”
趙禎也顧不得幕中女子還在說話,忙招人想要徹查此事。
然而還沒等他說完,就聽到了幕中女子的否定。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趙禎他除了兒子還有十多個女兒,而他的這些女兒也只活下來了五個,只有一個長壽的,雖說古代醫療條件不好,但是他們在皇宮有禦醫什麽的,總比其他地方的人好,看人家蘇軾顛沛流離還活到七十多歲呢。而且古代條件不好,那比他們更古的唐代也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還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聽到大唐沒有這樣的事情,李世民心下放松不少,心中也起了看熱鬧的心思。
又不是禦醫的問題,又不是後宮的問題,那會是什麽問題呢?
【咱們現在結婚,有很多規矩,比如說不能近親結婚,比如說男的二十二,女的二十,為什麽要有這些規定呢,國家隨意定的嗎?】
這是何意?
近親?何為近親?
為何不能近親,不是講究一個親上加親嗎?
還有女的居然要二十才能成婚,那不成老姑娘了嗎?
男的二十二,要知道他們這時,許多男子十來歲就已經有通房丫頭服侍了呀!
這後世的規矩當真是讓人奇怪。
【那肯定不是,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後代,古代為什麽那麽多人身子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近親結婚,而沒成年的那就更不用說了,宋仁宗呢,最喜歡的就是年輕妃子。古代的女子很大的一個任務那就是傳宗接代,從結婚後的第一天起她們就把這個任務背在了身上,那些妃子十二三歲就嫁給了他,所以生孩子時也才十四五歲。】
【十四五歲啊,我的老天爺,發育得晚的青春期都還沒到呢,身心都不成熟,生下來的孩子怎麽能好,又怎麽能養好?只是那時候的人都不知道,再加上宋仁宗自己就身體不好,或許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到了宋仁宗的身體上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趙禎一下子頓住,他喜歡年輕妃子,那是沒錯,可他從沒覺得有什麽不妥。
她們早早地入宮,宮裏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而且有太醫調養身子,怎麽也不會比在宮外差了啊。
至於不成熟……他看他的那些個妃子個個玲瓏剔透,也不至於不成熟。
這幕中女子,不會是胡說的吧。
近親結婚,他都是沒太明白是何意。
【當然了,宋仁宗自己的身體應該也有原因,準確的來說是跟他們整個趙家都有關系,我們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宋朝皇室的子嗣其實都不怎麽樣,之所以咱們沒有太關註是因為大多還是因為他們妃子多生得多,總有那麽幾個健康長大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如今確實也算高壽,他自己也清楚。
但是與他這般高壽的人也不是沒有。
再說前朝,幕中女子時常提及的李杜二人同樣是高壽。
可再一想大宋皇室,這……倒是件不好的事情。
哪怕只是隨意想想法子,他竟也是腦中一片空白。
【這皇帝無子那還了得?朝中大臣們比他還著急,也不管宋仁宗失去了兒子傷心難過,紛紛上書讓他過繼宗室子弟。】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以往他們就比較著急,如今一聽說是宋朝皇室的血脈不行,他們個個心中便更急了。
這可如何是好,定是會遭有心之人惦記上的啊。
這些個憂國憂民的大臣都在想,明日上朝一定要再奏請官家過繼子嗣。
自然什麽都比不過大宋的社稷穩定重要。
【他過繼的就是後來的宋英宗,當時他的名字叫趙宗實,其實早在宋仁宗生兒子之前趙宗實就被養在宮裏過,但是後來宋仁宗一連幾個孩子,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把趙宗實給送了回去,而值得一提的是,趙宗實的爸爸趙允讓也曾經是皇帝備胎,後來就是因為有了宋仁宗才又被送出了宮。】
趙禎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想必趙曙是自己的賜名了。
他倒是個有福氣的,可他用的是本屬於自己孩子的福氣,一想到這個趙禎心中就不舒服。
若是他稍微有點不好的地方就斷了他這條路。
【眼看著梅開二度,宋仁宗一家跟耍著人玩似的,大家都覺得趙宗實肯定心中不滿而且說不定趙禎的兒子都是他害死的,咱們還是那句話萬事皆有可能,但是我個人覺得是不大可能,像趙禎一直沒有兒子,好不容易有了,他難道會不好好地看著?包括後宮懷孕的妃子,那不得當國寶對待?】
聽到這可能,趙禎心中大震,這倒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
趙宗實有這麽大的膽子?
然而轉念他也覺得不可能,雖說大宋邊疆不定,但他這皇宮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別的他不敢說,有皇後在,他對後宮的安穩還是敢肯定的。
所以方才在聽說可能是妃子亂事他才會如此激動,現在想來,都不可能,後宮的妃子不可能,趙宗實也不可能讓人在後宮作亂。
只是想起他的最興來。
最興來歷來身子不好,難道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離自己而去嗎?
【如果只是死了一個,那是趙宗實幹的還有點可能性,說明這個人有謀劃而且狠毒,但是一連幾個,連公主都個個活不長,這怪到趙宗實的身上,那就不大合理了。】
本來還有些懷疑趙宗實的人這下也沒什麽疑慮了。
在後宮戕害皇家子嗣,本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針對那麽多的皇子和公主。
為了不露出馬腳,但凡是個正常的人也會盡量少動手,斷然不可能對公主動手。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說不定這就是趙宗實轉移他們註意的一個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脫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這樣的人當皇帝,怕是興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在司馬光、包拯、韓琦等大臣的極力勸說下,趙禎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眼看著朝堂局勢變化,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銳的,所以他在這時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趙禎皺了皺眉,這個王安石倒是個知道審時度勢的人。
難道自己不答應他的改革,這新帝就敢答應?
怕不是那麽簡單的吧。
【第二年,趙禎重病而後駕崩,舉國悲痛,就連偏遠地區和遼國的人都為他悲傷,所以說其實他軟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兒時母後代理國事分不開,整體來說,他還是個不錯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對此蘇軾也是承認的,大概沒有什麽人比帝王更希望整個國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許談為君之道是他太過逾矩。
但仁宗確實有些軟弱,然而人無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盡善盡美。
現在想來,能得如此一個帝王,已經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許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時候的事情。
拿回權力也不容易。
看來日後還是要盡量避免出現垂簾聽政的情況。
那樣或許對國事更好,但卻萬萬不能作為長久之計。
那是會影響帝王的。
【趙禎離世,趙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為他的未來來了,但卻又一次令他失望了,當時有一個規定,說是舍人院不能申請刪改詔書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這個規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為什麽有這規定,這個舍人院就是專門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地方,我猜測可能是說定了之後不能申請更改,類似於蓋棺定論的意思吧。】
趙禎就知道。
像王安石這般的改革,若是沒有巨幕的出現,他也是不敢答應的。
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個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過他倒是想知道那後面的宋神宗是怎麽回事,王安石變法又是為什麽能開始的?
這詔令之事不改他也覺得沒什麽問題啊。
朝令夕改,那豈不失了威信?
【這兒大家可以下來查一下,在宋代,詔書的出臺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內部審核,然後傳到門下省審核,再給門下省宰相審核,最後給尚書省執行,實在不行了還有臺諫彈劾,這麽多道工序,是種種制衡,但是其中可運作的空間也很多。】
嗯?
趙禎心中一凜,如此工序,還有運作空間。
是他以為的那個運作空間嗎?
他們是怎麽敢的?
這也不怪他驚奇,因為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兩個人而已了!
【重點就是在這後面,王安石覺得這樣不妥,他認為如果不能申請刪改,那麽舍人院就不能盡到他們的職責,只能是那些執政大臣說什麽就是什麽,讓自己的人怎麽寫就怎麽寫,到最後軟弱的人不敢說話,強硬的可以借皇帝的命令制造命令,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加一個字減一個字那都不一樣,若是刻意在詔書上曲解皇帝的命令,傳下去達到的效果就又不一樣了,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如果不是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只要看清楚王安石的態度就行了。】
那可不是嗎?
曲解他的意思,若是傳出的命令不同,到時候怪罪下去只會說舍人院辦事有差。
那些人就能逃脫罪責了。
這道理趙禎不是不懂,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真有人敢這麽做,他們是怎麽敢的?
趙禎再一想幕中女子這些天說的事情。
許多時候,朝廷出現紛亂,那都是因為帝王明知不妥,卻因輕視而放任自流,他不能再這樣了,不能給那些人鉆空子的機會。
【王安石說這樣的話不是明擺著認為執政大臣會徇私枉法嗎?如果沒有,執政大臣聽了這樣的話會不高興,如果有,那王安石就更是得罪人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好官還真是難做!”李白感嘆。
若是他自己,恐怕也是如同王安石一樣,就算是得罪人也是要說的。
但他覺得他怕是也不會這樣直接說,而是把想說的話放到詩文之中。
如此一想,那白居易的法子倒是好。
杜甫頻頻點頭。
他想他之所以仕途不順,恐怕也跟王安石這樣直諫的性子相關吧。
可是若是不說出來,如此演變下去,那還得了?
【這時候宋英宗剛剛登上皇位,肯定不可能為了王安石得罪執政大臣,王安石也對此無能為力,也是在這一年,王安石的母親逝世,他便辭官回了江寧。】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他的母親……
王安石眉頭緊緊蹙著,都是不好的消息。
難怪……難怪他也是一個悲情文人了。
【根據《宋史》記載,“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宋英宗在公元1066年離世,即位年限正好在王安石守孝的這三年,這三年裏宋英宗還一直召王安石,我估計是想讓他孝期滿後做官,但是王安石都以守孝和自己身體不好拒絕了,這兒咱們也不知道他為什麽這麽做。】
趙禎的表情也不怎麽好。
這趙宗實怎的也這般……
才三年,三年他能做什麽?
看來自己得重新考慮過繼之人了。
三年太短,恐怕讓他站穩腳跟都難,如此一個朝廷又馬上換人,大宋不亂那才稀奇。
不過王安石是為什麽總不願做官?
不會就因為舍人院之事吧?
還是說他看出趙宗實短命了?
【或許是覺得英宗不太行,或許想吊吊英宗顯示他的重要性,又或者他自己沒打算好以後的路,這些都只能憑我們自己猜測了。】
【但是他這麽一拖就拖到了英宗離世,宋神宗即位。】
來了,這個支持王安石的帝王來了。
這時候眾人都還不知道宋神宗是誰。
想來當是英宗的兒子。
希望不再是個身體羸弱的帝王了啊!
【宋神宗很欣賞王安石,於是一即位就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誒,這個時候王安石就沒再推辭了,一來他家就在江寧,應該是推脫不掉,二來,說不定他自己也有了為新君效力的決心。】
趙禎看出來了,王安石果然一直都在尋找機會。
這時候他用的就是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那套吧,知道帝王不會給他機會,他索性就不幹。
但是新帝登基他就馬上做官試探,真是個……
趙禎笑,真是個心思多的!
【王安石在江寧知府的位置上並沒有待多久,但是卻寫下了不少的作品,其中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共開豪放派先河。】
王安石有些吃驚。
範仲淹歷來是他最敬仰的大人。
幕中女子提到的範仲淹的那些作品他也十分欣賞,沒想到自己的詞能和範仲淹的詞並列,還能有這麽高的評價。
不過他好想看看這首漁家傲啊!
【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大家應該都背過,“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沈郁豪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詞,王安石的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同樣如此。】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王安石跟許多人一樣喃喃念著,那種蒼涼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他有些懷疑,自己的詩句能與這相比?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登高望遠,此時的故都金陵正是晚秋,天氣肅然,這裏的故都不是指的宋朝故都,而是六朝古都,就是當時的江寧,也是金陵。“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很有名的句子,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句真的是千古名句了,不知道出現在後來多少文人的詩文中。】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句也是李白很喜歡的。
不過小謝之詩,在他看來就鮮有不好的,即便現在他已經被稱之為詩仙,這也不影響他欣賞謝朓之作。
【此處的景色也是很好的,江面像那白綢,而群峰都聚集在一處。“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江裏的船游蕩在夕陽之中,而西風來處,酒旗正斜插樓間,隨風飄揚。】
輞川別業。
王維倒是挺喜歡這首詞,意境深遠。
近來看了如此多的詩人詞人,饒是已經聲名遠揚的他也不得不承認優秀的文人很多。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從前面的酒旗他就將畫面轉到了城裏,“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彩色畫船在傍晚薄霧之中,慢慢地,繁星開始交錯,白鷺飛於期間,這樣的美景簡直畫都畫不出來的。】
王維想,若是想畫,但也是能畫得出來的。
雖然說他明白王安石這話只是為了誇景物之美,但是只看到這詞句,他腦中已經有了場景。
心中想著,便想之後他得為這此畫上一幅。
【這首詞的上闕講的都是景,而這一首詠史詞的重點感情在下闕,“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想當初金陵城多麽繁華,然而當初的繁華落盡,如今只能感嘆六朝悲恨,“門外樓頭”指的是陳國滅亡之事,出自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最懂王安石這詞句的人中間定然有李煜。
誰還能有他對金陵美景的印象深刻呢?
金陵,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裏,不管是繁華的,還是滿布硝煙的,那都是他曾經的家。
【當初隋國開國大將,韓擒虎兵臨城下,陳後主還帶著張麗華在城樓上尋歡作樂。】
唉,當初的他是何樣呢?
他看似沈溺詩詞,沒人知道他的心中是多麽的悲涼。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自古以來多少人登高望遠對著古代榮辱嘆息。這倒是真的,金陵懷古的詩詞咱們都不知讀了多少了。】
眾人讚同。
古往今來,金陵懷古之作實在數不勝數。
旁的不說,就是幕中女子就已經講過好幾首了。
不過,金陵也確實很美也沒錯了,難怪能成為六朝古都呢。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然而六朝舊事早已經隨風遠去,剩下的就是這衰草寒煙。】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六朝繁華雖已去,但如今的金陵也不算太差。
如今的王安石雖也看出些現實的弊病,但是金陵的繁華他也還是不能隨意否認的。
只是他寫這詞的含義是什麽呢?
【直到現在,許多商女還時不時地唱起《玉樹後庭花》呢,“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個《玉樹後庭花》相傳是陳後主所作,用來代指亡國之音,杜牧有詩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咳嗽兩聲,看著巨幕蹙起眉頭。
這王安石,竟已經在擔憂這一步了?
若是人人都有他這覺悟,怕是宋朝還有許多年頭可走呢。
【咱們看杜牧在《泊秦淮》中提到這樣的句子,那是因為他活在晚唐,有點危機意識是很正常的,而王安石呢,他為什麽在這個時候發出這樣的感慨,恐怕宋神宗看了都得說一聲晦氣,幹嘛沒事說什麽亡國之音呢?】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別說是宋神宗,就是宋仁宗也是這麽想的。
這個王安石,如今的大宋當真已經到了這地步了嗎?
他怎麽就不信呢?
明明那些官員來述職時可不是這麽說的,那不成他們誆自己了?
趙禎開始懷疑自己,自己這個帝王在他們心中還有點威信嗎?
【但是王安石的感覺對沒對呢,他早就已經察覺到了北宋王朝的問題,事實也證明北宋正在走下坡路,他對北宋現實的不滿讓他產生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可這些情況大多數的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就像那些還拿《玉樹後庭花》當樂子的人一般。】
如此一說,趙禎更擔憂了。
他以為自己只要時常理著,便能對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可是如今一看真是如此嗎?
看來他也得像王安石一樣深入基層。
雖然他自己很難出去,但是他可以請人幫自己去查探。
只是這人選得好好地選選。
【另外,他的另一首《南鄉子·自古帝王州》也是表達的他的憂國憂民的感情。】
【一般來說,詠史詩的寫法是比較固定的,大部分都是先感嘆古代繁華,然後寫繁華過後的衰敗,從而引起今人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金陵自古以來常作都城,這裏郁郁蔥蔥有著帝王之氣。】
詠史詩在許多文人看來確實是比較簡單的。
因為那些名勝古跡自帶故事還帶著一種悲涼的氣息。
他們只需要結合如今的現實便能寫出一首感情深厚的作品。
然而許多人只是一提起筆卻又完全不知該寫什麽了,就算是那種憋出兩句的,與王安石這些人的詩詞一比,也是難以入眼。
【但是誰說有著帝王之氣就一定可以穩穩地做帝王州呢?“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從東吳建都當時的建業開始,距離宋代大約四百年,真是可惜了,幾朝古都都已經成了舊夢,那時候的能人志士也都入了土。】
人都是如此的,遲早會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之中,不管是那些能人志士,還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帝王州不可能永遠是帝王州,帝王也不可能永遠是帝王。
只一想到這一點,趙禎便心中恐懼。
不行,哪怕是死他也要死得痛快,要像那秦皇漢武一般留下響亮的名頭。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恣意地沿著水邊漫步,緩緩登上層層高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不必去追問那往事悠悠,只回頭,便能看到欄桿外江水滔滔兀自東流。】
看到此處,王安石也感覺到了自己這首詞中的意境。
但是就他自己的看法,當還是不如範仲淹的那首。
範仲淹不過短短兩句已經勝過了他的這一整首。
【這首詞,雖然沒像前面一首《桂枝香·金陵懷古》那麽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憂國憂民的心思,但是這種由內而外的愁緒是騙不了人的。而他把六朝舊事看作南柯一夢,興亡之感躍然紙上,通常詠史不過是懷古傷今,所以這裏也是有擔心宋朝的情緒的,解釋的時候結合文本和王安石的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這兩首詩的創作時間略有爭議,因為王安石不止一次到金陵做官,但是從這時候開始他就已經感受到國家的危機了,所以不管說他是什麽時候寫的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趙禎的心撲通地跳。
他在心中開始祈禱,祈禱幕中女子能說一說國家的危機。
在他看來,先時的王安石的詩中提到的那些問題都不是什麽大問題。
略重的賦稅徭役那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大不了他召集大臣商量商量還能如何減免一些。
思及此趙禎又不禁頭疼。
在他看來,如今的許多問題都不是問題,獨獨這國庫虧空是個大問題。
不管是讓百姓的日子好起來,還是支持邊關事業,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銀兩。
【自從宋神宗即位,宋朝就又算是變了天,雖說宋神宗是宋英宗的親兒子,宋英宗也幫宋神宗鋪了不少的路,但是宋英宗是從別人的手裏接過的帝位,這個帝位來得始終不比自然繼承的,也算是名正言順,可是朝臣們就會覺得這個帝位給你那是賞賜,你就是來幫忙做事的,但凡宋仁宗有個兒子都輪不上你。】
趙禎蹙了蹙眉,確實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他手裏接過帝位那可不容易,所以他才會覺得趙宗實那三年的時間太短。
三年時間,他自己站穩腳跟尚且困難,更何況是幫子女鋪路?
趙禎對此並不抱什麽希望。
【這麽一來,宋英宗的繼承不可能十分順利,再加上他性格的原因,他做事情都會多方忌憚,顯得有些猶疑,而且那些宋仁宗留下來的老人他是不能動的,我們之前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他這兒就暫時行不通。】
這是當然。
那些老臣,趙禎是最了解的,很多時候他都拿他們沒有什麽辦法。
但是他卻很清楚,這些老臣都是心懷大宋的。
而他們制衡趙宗實也不是沒有道理。
若是他們有一個被動了,其他老臣定會聯合起來,到時候趙宗實肯定難以招架。
他倒是想知道趙宗實是如何做的了。
意識到自己是看熱鬧的心思,趙禎吃了一驚。
他這是在做什麽,是在看大宋的熱鬧?
若真是應該傳位給他人,那他是不是也應該幫忙鋪鋪路呢?不都是為了大宋嗎?
他又何必給他人設絆子?
【如果他對那些老臣中的人下手了,哪怕只是一兩個,都會引得舊臣不滿,而宋神宗就不一樣了,皇位是自己老子傳下來的,那麽他的自由度就會稍微高一些,而且宋神宗跟前面的兩個皇帝都不同,他是很有野心的,他也有這個條件來闖出一片天地,只不過沒有王安石堅定。】
這該不會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吧。
眾人真是對宋朝皇室恨鐵不成鋼。
這麽好的機會都抓不住,這老趙家的人到底行不行?
許多賊寇在山寨裏大肆談笑此事。
“這趙家不行,要老子去做這個皇帝肯定比他們做得好,怕個甚?那些西夏人那麽點,還不夠老子塞牙縫的!”
然而,這些人大多也不過就是說說,說到最後也只敢在自己的山頭收點買路財。
【另外宋神宗還有一個阻力,那就是他媽高滔滔,不是說高滔滔不好,相反,高滔滔有著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在宋神宗離世後,高滔滔垂簾執政,在她執政期間,也就是宋哲宗時期,北宋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也是北宋最後一個國力較為強盛的時期。】
趙禎晃了一下神,一下沒能反應過來這個人是誰。
如今再一想,大概明白了,是趙宗實的媳婦?
他又想感嘆了,這趙宗實是個好命的。
雖說他也不喜歡後宮幹政,但是這樣一個女中堯舜,若是能與之一心,如今的他也不會覺得這麽難了。
說到後宮之事,趙禎真是不願意都說。
【這個宋哲宗也是比較悲劇化的人物,他是幼時登基,不可避免地肯定就需要有人輔佐,這個人不可能是外人,有時候權力拿出去了就收不回來了,而母憑子貴,所以交給以後需要依附宋哲宗的高滔滔是最好不過的。】
太後垂簾聽政,古來有之。
雖然許多朝臣對此都不怎麽樂意,可是他們找不到任何更好的法子。
聽幕中女子的意思,這高滔滔該也算不錯,他們也便就放了心。
【然而權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那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對高滔滔也不例外,所以在宋哲宗成年後,高滔滔也並沒有歸還權力,直到她離世,宋哲宗才真正地掌權,但是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她看到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宋哲宗在高滔滔死後,立馬起用改革派,這樣的心思高滔滔肯定是看得出來的,那不把權力還給他也就很好理解了。】
百姓們都快被這事情的發展給繞進去了。
這王安石變法怎的一時一個樣?
這個皇帝同意改革,那個太後反對改革,變來變去受苦的當還是他們百姓吧?
【然而,宋哲宗也是一個身體不怎麽樣的人,家人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雖然支持改革,但是他只活到二十五歲就死了,也沒留下兒子,所以這個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的頭上,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文化藝術搞得很好的皇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宋哲宗呆呆坐在王座之上覺得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仿佛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似的。
他也沒能有孩子嗎?他的孩子……宋哲宗心痛不已,竟想問問自己為何生在這趙家了!
這些禦醫都是些沒用的,白養他們這些日子!
他的弟弟……終於知道為什麽傳位於他了。
似乎就是亡國之君啊!
那把皇位傳給他,那自己不也是害北宋滅亡的元兇了?
【在趙佶即位的時候,北宋發展得還是很不錯的,前面的幾個執政者雖然不停地爭鬥,一會兒休養生息一會兒改革,但是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展大宋,你想,王安石變法實施了一段時間,雖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反對派看不到它的成效嗎?】
【既然能看到它的成效,那保守派在執政時肯定也會改變自己以前的策略,即便不用王安石的方法,所以也就是為什麽他們這麽爭鬥,北宋還能發展起來。】
【因為不管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我們都不能簡單地把他們劃分到好人和壞人的行列,他們中都有為國為民的優秀的人才,只是他們所處的立場不同,他們所選擇的方式不同。】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那他們還爭鬥什麽?
如今都知道大宋都要滅亡了,大家還不聯合起來一起做事嗎?
誰要是敢再在其中挑事,他必不輕饒。
說是這麽說,但趙禎明顯感覺到現在大家都沒太反對王安石他們的措施了。
雖然也有反對之事,但是許多他以為會遭到強烈反對的法子都沒什麽人出聲,當時他還很詫異,現在想來大家定然也是考慮這個原因。
爭來爭去,若是大宋都沒了,那就算是爭贏了還有什麽意思?
【然而好好的一副牌給到了趙佶手裏,趙佶楞是沒有半點牌技,他自己沒有牌技算了,請的幾個幫手個個都不是什麽好的,趙佶時期親小人遠賢臣徹底將北宋帶入了深淵。】
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這段時間的眉頭都沒有舒展過。
他越是聽幕中女子的話,越是覺得自己的情況不容樂觀。
如今朝堂中各種聲音,吵得不可開交,雖然他也知道大家都是不想大宋出什麽事的,但是吵來吵去實在是讓人心煩。
他想將這些事情全部交給其他人去做,可是看來看去沒什麽靠譜的人。
趙佶嘆息一聲,他信任的幾人都是不成事的,想要交點大事給他們做,可一個個地都什麽抱恙,這是躲著他呢,還當他不知道。
沒有一點擔當,算是他看錯了。
但趙佶頓了頓,突然反應過來。
這個親小人,不會就是他信任的那幾人吧。
先時他也這般想過,他也試探了,可是幾人都表現得很正常,他讓人去查探也都沒什麽問題。
但是如今再一細想,似乎處處都是問題。
【我們形容一下這幾個人,就是趙佶在打牌的時候他根本打不來,很隨意,於是請人幫自己打,他就在一旁玩游戲、嗑瓜子、喝茶、刷小視頻……而這幾個人呢,幫他打牌也是亂打,時不時地揣點籌碼在自己兜裏或是欺負一下站在旁邊真正想幫趙佶贏牌的人,全然不顧牌局,但這幾個人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有的人很會陪玩,有的人瓜子剝得好,有的人工夫茶一流,有的人很會找小視頻……然後整個牌局就在趙佶快樂的日子裏走向了結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聽到這例子還反應了一瞬。
說得倒是十分貼切。
蔡京、童貫那些人個個也都是真本事的,只是從不用在正道上。
聽聞米芾還是蔡京和蔡卞的書法都比他好,由此可見一斑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什麽是牌?什麽又是牌局?
想來與下棋類似?
這個例子舉得……很沒有水平,趙佶想。
但是他卻看懂了,看得很明白。
自己打牌,而那幾個陪著自己的人,是和自己一起談論書法的,是和自己一起畫畫的,是和自己一起玩樂的,自己什麽事都交給他們,他們卻只顧討好自己,並不好好做事,還要從中謀利。
他們最近為何要躲著自己,那是因為幕中女子要揭露他們的真面目了。
為何他查不到這些人做的那些事,那是因為自己找的人都是被他們買通的人。
一定就是如此。
可是這幕中女子,這幕中女子為何就不好好地說清楚呢?
【看著這幾代更替,放到整個歷史長河中也算比較正常,然而,這其中並不是那麽簡單的,首先宋英宗只幹了幾年,他自己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精力搞改革的事情,而他的兒子宋神宗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一來就起用王安石等人,但是這時候他有個強勁的反對者,那就是高滔滔,不僅有高滔滔,還有高滔滔的婆婆,也就是宋仁宗的老婆曹皇後、宋神宗時的太皇太後,她也反對,你想兩屆宮鬥冠軍都反對,這真的很難搞。】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說起曹皇後,趙禎的手不自覺地抓緊了椅子的扶手。
果不其然,她是有野心的。
她曹氏一族家大業大,而且手中掌握了不少的權力,這怪不得自己忌憚。
趙禎想,還好自己長了個心眼,事實證明自己也沒有想錯。
看她這不就是在幹政了嗎?
本來那高滔滔就是個厲害的,再加上她,怪不得王安石變法會失敗了。
【如果是臣子反對,宋神宗還能強硬一點,以權壓人,可是自己的媽和自己名義上的奶奶都反對,宋神宗只能想別的法子,除了這兩位,還有司馬光等人形成了難以撼動的反對派。】
司馬光也開始思考自己之後到底該怎麽做。
他心中還想著幕中女子所說的自己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敵。
目前看來,王安石是個很不錯的人啊,即便他提出的措施不太好,但想來也是為國利民的,自己如何會極力反對呢?
很快,幕中女子提到了此事。
【關於這些反對派,我們不能說因為王安石變法有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就覺得王安石一定就是對的,反對派一定就是錯的。】
【不可否認的是,變法觸犯舊貴族反對派利益,反對派極力反對肯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縱觀歷史,曹皇後一代賢後,高太後女中堯舜,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要把他們完全歸為反派那是不行的。】
儒家三聖之一?
司馬光震驚,是說自己?
誰奉為的?
這可真是折煞他了!
【但凡變法改革,通常都是血路中殺出來的,一開始總是會有人反對的,但黑格爾曾說:“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麽變法改革就是要改變某個時期合乎理性的現實存在,大多數人都害怕未知,或許改了會變好,但是萬一沒有呢,直接導致覆滅怎麽辦呢?】
這想法王安石可不敢茍同。
害怕未知就不變,難道一輩子停留原地嗎?
歷史為何會發展到如今,為何看了那麽多的歷史,大家就是不明白呢?
如今的日子不就是從曾經那些不堪的歲月中一次又一次地改變到如今的嗎?
【所以王安石變法或許一開始是為了使北宋變得繁榮富強,但是在後面大多數人開始站隊後,它就變成了一種想要使國家變得繁榮富強的工具和一種利益之爭的途徑。】
【我們看的很多影視和文學作品,大多是經過理想化處理的,但是在碰到需要拉攏人才的時候,拉攏人才的這個人通常會給予被拉攏人好處,或是物質財富、或是名聲,哪怕只是畫大餅,承諾對方好處,總是會有很多這樣的場景,所以王安石變法也是一樣,不能說所有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很多人都會權衡利弊,而這個利弊不僅僅是站在百姓角度,也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
這話那些老百姓是再認同不過了。
若說父母官父母官,能為他們考慮的就足以讓他們稱之為父母官了。
而哪怕就是在這些父母官中,能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他們考慮的恐怕沒有幾個。
他們其實也不曾奢求,只是希望青天大老爺們不要壓榨他們,在他們遇到不公的待遇時為他們做主,這就夠了。
所以,就算是做到王安石那樣,他們也滿足了。
【所以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實施起來那是很困難的,宋神宗能支持他也很困難,更別提王安石變法本就不是無懈可擊,它本身也有缺陷,這就成為了許多人抨擊的對象,所以到了後期宋神宗的退縮也不是不能理解,壓力太大了,好好當個皇帝,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好嗎?】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怎麽能如此說呢?
趙煦搖搖頭,肯定不能如此的啊!
什麽都不做,連大宋都沒了。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實施改革派的措施,然後多生幾個兒子。
趙煦已經打定主意了,幕中女子對王安石的評價這麽高,那王安石變法雖然有些不妥之處,但肯定是利大於弊的,他得做。
而皇位不能給趙佶,他得自己生兒子,哪怕是多吃點藥他也得生兒子!
【但是若是每個人都這麽想,一直墨守成規的話,這個社會別想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離世,高滔滔立馬打擊改革派,雷厲風行,讓宋朝發展起來,這是很了不起的,至少她沒讓宋朝退步,可是她卻沒能和宋哲宗好好地交流溝通,也沒有去好好地培養後代,反而是她的強勢激發了宋哲宗的逆反心理。】
逆反?
趙煦輕哼一聲。
他難道是為了自己嗎?
或許母後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可是太慢了。
眼見著他們大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高滔滔一死,雖然宋哲宗沿用改革派的人,但是這時候老人們基本上都已經換了一批了,再到宋徽宗時用的那些個人,他們根本不在意是改革是保守,因為在元祐時期,黨錮之爭就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時候整個朝堂已經亂了,宋徽宗時更是難以挽回,進而導致了最後的靖康之難。】
元祐時期,不就是他……
宋哲宗趙煦想了想那時的事。
蘇軾也是因那些事被貶,這些難道是自己的錯嗎?
所以他現在到底該大刀闊斧地改革,還是應該整肅朝綱?
可是整肅朝綱有那麽容易嗎?
不如趁著這勢頭先繼續改革!
【許多人把北宋亡國的原因歸結到王安石和宋神宗的頭上,也有些人把原因歸結到宋仁宗和高滔滔的頭上,我個人覺得稍微有些牽強了,或許沒有這幾個人的努力北宋滅亡得更快呢?不能因為他們做事了就覺得後面發生的事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吧。】
【若是這樣說起來,那我們是不是還可以說北宋滅亡的原因就是趙匡胤,要不是他建立北宋,北宋怎麽可能會滅亡呢?】
這話說的……
還真是話糙理不糙啊!
【若不是他重文輕武,北宋怎麽會滅亡呢?】
蘇軾輕笑一聲,希望看到這些官家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說不定在幕中女子認為的悲劇式的人物,就成了那個拯救大宋於危亡的人呢?
只可惜他時日無多,如今能幫官家的,也不多了。
說不遺憾,還是假的。
大宋到底該何去何從啊?
①再次標註,最興來私設沒死,但身體不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