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白居易(捉蟲)

關燈
白居易(捉蟲)

【白居易回家後,一直住在渭村農耕,這時期他也寫了不少的詩作,其中我們曾經說過的《效陶潛體十六首》就是這時期的作品。】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雖然喜歡陶淵明,但是他並不是特別認同陶淵明的。

陶淵明的作品讓人舒適,卻少了些反映現實的東西。

不過平日心情不佳時,讀著消遣也是很不錯的。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回朝,當時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刺身亡,白居易上書請求嚴查兇手,結果被說越職。】

說起這事情白居易也很傷感。

武元衡是他的好友,可對方被害,他卻幫不上一點的忙。

但這也並不是最令他心痛的,因為哪怕就算不是自己的好友,看到無辜的人被害他也是會出言相助的。

可是他不僅沒能有所作為,反而因此遭難,他真的不明白。

“微之。”他看著巨幕,手中玩弄茶杯,問道:“你說,這世道,如何就變成如今這副模樣了呢?”

元稹表情僵了僵,後又似是帶了點笑意,道:“這世間萬物,哪有一成不變的?”

“是啊,都要變的。”白居易嘆息。

可為何不往好了變呢?

他當真不懂。

【後來白居易又被誹謗,說他的母親因為看花墜井而死,而他的詩中又提到花和井,說他有傷民教。這就是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都說唐朝沒有文字獄,我覺得這也算是一種文字獄吧。】

李純蹙蹙眉。

想要貶誰,很多時候確實只是一個由頭罷了。

以往他不怎麽在意,畢竟貶的在他看來大多無關緊要,更何況這白居易在他跟前實在有些討厭,總不讓他過安生日子。

誰知道隨意將他貶了,如今卻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他嘆息一聲,只能對外說受讒言所累了。

【隨即,白居易就因為這個理由被貶到了江州,自此白居易就開始了“窮則獨善其身”,寫作態度也開始發生轉變,諷刺詩也逐漸變少,但是他也並沒有停止自己創作的步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簡直沒眼看。

自從當了皇子,他就知道,也不是,他早就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了。

為君者一句話,為臣者或許就能丟了一條命。

迫不得已的時候,他們不是不可以那樣做,但也不要因此而不顧皇家威儀啊,如此拙劣的借口,當真讓人好笑。

再說了,他這是迫不得已的時候嗎?

迫害眾臣倒是有兩下子。

不像話!

【他和元稹兩個分貶兩地的好朋友這時候自然還是惺惺相惜的,元稹給他寫詩傳信,《敘詩寄樂天書》其中表達了他的一些對時政對文學的觀點,而白居易的回信《與元九書》,其中的創作思想歷來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

唐,元和年間。

元稹見白居易情緒不高,忙跟著巨幕轉移話題。

“你這篇文章確實見解很深啊,我正巧愁著沒人同我共讀呢。”

白居易無奈,這文章一讀,恐怕又要遭不少人記恨了。

但如今他算是“有恃無恐”吧,他不信自己被幕中女子都列為詩魔了,還有人敢來害他。

只要他不犯什麽謀逆大錯,聖人怎麽也會善待他的吧。

【這封信的開頭是“月日”二字,這兩個字通常在寫草稿的時候寫在前面交代時間,等謄抄正稿的時候再寫清楚準確時間。】

【第一、二段是交代了他寫這封信的理由,原來自從元稹被貶江陵,兩人就一直保持著聯系,這裏白居易說元稹“每詩來,或辱序,或辱書,冠於卷首”,就是每次寫詩都要寫序或者是信放在詩的開頭,他知道對方是為了闡述古今詩詞的含義,交代寫詩的時間地點和作詩的原因。知道了對方的意圖,那他也該回信說說自己的想法,因為一直沒空,現在被貶了就有空了,就有了這封信。】

元稹確實是最在意這些的。

兩人這兩年寫了不少的信,其中應和詩也很多。

但因為政事繁忙,故而沒能很深入探究這些問題。

這篇文章,白居易是靜下心來好好寫的,其中不乏自己的一些狂妄之言。

如今想來還有些不妥。

不過現在,寫也寫了,幕中女子也開始解說了,便也就隨它去了。

【從第三段開始,白居易開始講文的起源,他認為天、地、人各有文,而人間的文以六經為首,六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另外古代還有六藝,大家別搞混了,六藝是禮、樂、藝、禦、書、數。這個六經是儒家經典,而六藝是古代尤其是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藝,後面還提到一個《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他認為六經又以《詩經》為首,可想而知《詩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白居易說聖人是以《詩經》感化人心,使天下太平的。我們在看他的這些話的時候,要結合他的經歷去看,不能只看表面,這裏他雖然說的是詩經,但是這其實就代表了他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文學作品是可以感化人心的,而後面所寫的什麽,“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都是對這個觀點的一個延伸。】

這些話倒是沒有人能反駁。

文學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有些詩歌使人精神振奮,有些詩歌使人悲傷頹喪,每篇作品都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才會有好壞之分。

【然後他又根據他自己所說的比喻具體分析,他認為孔子在編訂《詩經》的時候根據語言情況,也就是苗,分為了六義,“賦比興、風雅頌”,六義我們之前也是說過的,前三者《詩經》的表現方法的劃分,後三者表示《詩經》的題材的劃分。而後又根據聲音也就是花,將之融入五音。】

【有了聲律,各種劃分,情感得以明確,《詩經》才變得感人,就有了根,有了根、有了苗、長出花,最後就等待結果。如此一來,“上下通而一氣泰”,他認為君民就因為《詩經》而上下一心,古代聖明的君主把國家治理好,主要是要掌握這道理。而後他又舉了上古虞舜和太康的兩個例子來說明,意思是國家的興衰是能從這些詩文中體現出來的。】

【其實這個結論我們也講過,漢武帝為什麽漢大賦興盛,為什麽盛唐時期著名的是李白、王維、孟浩然,到了安史之亂後崛起的又是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為什麽辛棄疾、岳飛還有陸游這些人都是愛國主義詩人?】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看幕中女子來了這麽多回。

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文學的重要性,不僅是那些史書有用,那些文人所寫的東西也是有用的。

而李斯提出的焚書之事,那確實是不妥的。

統一天下本就是一些難事,能將一些語言文字等統一了已然很不容易了,那些百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只要他們會說話,就難免會產生文學,那樣他們焚書又如何能焚得完呢?

他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答應焚書。

雖然也是個促進統治的法子,可得不償失啊!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又有被扇耳光的感覺了,因為國不興,所以愛國主義詩人才多。

這不是公然打他的臉這是什麽?

偏偏他現在上對幕中女子無能為力,下還得靠著這些人幫他抗金。

歸根到底都是這些貪得無厭的金人的錯,管他什麽休養生息,他要讓金人徹底消失!

【到了下一段,白居易開始具體地闡述他自己的觀點,他說到了周朝衰敗,秦國興起的時候,大約在戰國後期吧,采詩官制度廢了,我們知道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就是由采詩官采集而來的,當時為的是享樂還是真的就是補察時政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要知道它確實能起到補察時政的作用。】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微微頷首。

這些事他們已經開始在做了。

他派去暗查的那些人找回來不少的詩文,雖然他覺得很多都寫得狗屁不通,但是確確實實能讓他更了解百姓的現狀。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管理天下亦是如此。

【但是這樣的采詩官制度到戰國後期就廢了,於是六義開始缺失,“國風變為騷辭”,這裏的國風原本是《詩經》中的一部分,應該是指代《詩經》,而五言詩始於蘇武和李陵。寫《離騷》的屈原和蘇李二人我們都是講過的,自古以來對他們幾人的作品我們還是誇讚為主的,但是白居易卻認為他們的作品不如《詩經》。】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不如不如,屈原也自認不如的。

他寫的那些如何能與詩三百相比?

但是六義缺失這一點,他皺眉想了想,沒想出個確切的答案來。

【“詩騷皆不遇者,各系其志,發而為文。”他認為他們幾人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得志,而後各自為了各自寫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像也沒錯,像《離騷》,雖然我們從中看到了屈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實際上他確實是因為自己的仕途受到打擊才寫的這個作品,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他的愛國,這些都是從他整個人的經歷看出來的,如果拋開他的經歷和當時的背景,那我們看到的或許就只能是一個棄婦的愁緒。】

以往許多人總聽幕中女子說要結合文人的生平來了解他們的作品。

他們覺得有道理,但其實也對此一知半解。

但如今女子這樣說他們就明白了。

若是拋開文人的生平,那可能理解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了,跟作者的本意就全然不同了。

原來是如此。

這般淺顯的道理,他們竟這麽久才明白過來。

【他舉了漢代《別詩·攜手上河梁》和《漁夫》中的兩個句子,他認為這些句子不像《詩經》一樣具有六義,讀起來就好像少了點什麽,好在這個時候距離《詩經》的年代還比較近,所以“興離別則引雙鳧一雁為喻,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雖然差點意思,但國風傳統還留存一二。】

【然而“晉、宋已還,得者蓋寡。”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這種傳統就基本上很少見了。他認為謝靈運的詩深奧博大,但是卻“多溺於山水”,陶淵明的詩作古樸,但是卻“偏放於田園”,而江淹、鮑照的作品比他們的還要狹窄,都達不到他的要求。】

晉朝。

陶淵明有些看不懂了。

這白居易不是推崇他的嗎?

怎麽還嫌他只寫田園詩呢?

難道喜歡的並非他的田園詩?

最主要的是,陶淵明怎麽想也不覺得自己寫田園詩有何不妥啊。

另一邊的謝靈運亦是如此。

他多寫山水,那自然是覺得山水值得一寫,有何不妥呢?

【江淹,江郎才盡的主角,他的作品以辭賦見長,著名的有《恨賦》、《別賦》,幾乎都是抒情詠物賦,而鮑照,我個人感覺白居易對於鮑照的評價略有偏頗吧,首先鮑照擺脫了玄言詩的束縛,其次他的詩歌在內容、體裁上也都是很豐富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皺著眉,他覺得幕中女子沒有理解自己的意思。

他並沒有覺得鮑照的詩歌不好,只是覺得他的那些詩少了《詩經》六義罷了。

這評價不對啊!

【或許白居易所追求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一種感覺,但是照他前面說謝靈運和陶淵明來看,他是偏向於內容的。按照他的中心思想來說,他認為這些人的作品中的反映現實不足,或許是因為他覺得鮑照的作品的社會功能少了一點,但是還有一點就是許多人認為鮑照是齊梁浮糜詩風的濫觴,這麽看來鮑照的作品是很有審美價值的,如此一來的話白居易會產生那樣的看法就合理了,不過我們沒有詳細地研究鮑照的作品,也不好直接評價白居易說得不對,先持保留意見吧,大家可以自己下來研究研究。】

這話說得有些繞,但大家也大概聽明白了。

意思大體是白居易註重文學的社會功能,但是鮑照的詩更多的是審美價值,所以白居易認為其不好。

先時幕中女子在提到這《與元九書》時所給的評價都是讚美的,現在卻突然貶上了,還真是有意思。

【白居易認為像梁鴻的《五噫歌》,那才是很好的作品,只可惜現在百無一二,事實上,大家看一下這首《五噫歌》,“……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大概意思是說登上高樓看皇城,皇城之雄偉讓人想到築城的百姓之苦,百姓真苦啊!】

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舉了這個例子,眾人就明白了白居易想要的到底是什麽樣的作品了。

他想要的大概是老老實實地說出自己對於社會現狀的看法的,就像是這《五噫歌》寫出了百姓徭役的苦。

而陶謝之流都是寄情山水田園,哪怕內裏有再多的情感,那在白居易這裏也是不足的。

李白與杜甫對視一眼,都懂了,但都沒給出什麽評價。

【《五噫歌》現在已經消失在了時代的洪流中,我不說你們還有多少人知道?怎麽說呢,只能說我們從白居易極力推崇這首詩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局限性,我們之前講過孔子的“興觀群怨”說,白居易認同的就是孔子所強調的文學的社會功能,但是文學所帶給我們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審美體驗。】

唐,元和年間。

但是那齊梁詩不就是太註重於形式,最後成了那般嗎?

白居易認為自己所強調的聖人之言並沒有什麽錯。

或許陶謝是好,但更大程度上,人們所推崇的是他們詩的意境的好,也不是內容。

是能讓人逃離悲慘社會的一種感覺,與只有形式的詩歌還是不同的。

【我們說到這兒,大家應該能明白了白居易與杜甫之間的差距了,那就是杜甫帶給我們的審美體驗更好,或許白居易也有帶給我們好的審美體驗,但在更多的諷喻詩中,他並沒有在乎這一點。】

白居易一頓。

其實先時他也在想,先時幕中女子說的那些理由根本不能說服他。

明明他的詩老少皆宜,那麽多人推崇,為何幕中女子說起杜甫和說起他時完全不同。

現在他明白了,他比杜甫到底差在了哪。

他們寫的都是民生疾苦,他太過於註重內容是否具有所謂的社會性,但是杜甫不僅有社會性,他還註重形式,他還“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就是他與對方的差距。

所以他不該不為文而作,他應該為君為臣為民為事而作,亦為文而作。

白居易終於明白了。

【我認為白居易不是不知道,他也有愛好,他的其中一項愛好就是音樂,那你說他欣賞音樂是為了什麽,補察時政嗎?那顯然不是吧,那也是有美的體驗的,所以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他對於文學的認識,就是不夠全面的。】

他知道嗎?

好像是知道的,但他並未在意。

他只怕他人不認同自己的觀點,讀不懂自己詩中的含義。

但他明明可以努力一些,讓他人既能讀懂自己的詩,又能欣賞自己的詩,何樂而不為?

【當然了,人啊,覆雜的動物,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我也不能說我的評價就是對的,大家當個參考就行。】

白居易點點頭,表示讚同。

也不能全然聽幕中女子的,他得仔細再想想。

元稹見他一會兒一個表情,問道:“怎麽了?”

“無事,想通些道理。”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認為梁、陳時期的作品就更沒意思了,就是風雪花草罷了,但是《詩經》中沒有風雪花草嗎?當然有,他自己舉例了。】

【“北風其涼”那是借風諷刺威虐,“雨雪霏霏”那是可憐被征役的百姓,“棠棣之華”是諷喻兄弟之道的,而“ 采采芣苢”那是祝賀婦女有孩子的。這些都是正面例子,他還舉了他認為的反面例子。】

【“澄江靜如練,餘霞散成綺。”這兩句出自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很不巧,白居易不認同的這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但白居易卻說,這兩句還有鮑照的“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寫得雖然好,但不知道表達的是什麽。】

此話一出,眾人傻了。

古往今來,誰不認為“澄江”一句是神句,白居易居然覺得不行?

但是了解了白居易的思想,眾人也明白了他為何如此認為。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歐陽修抿抿唇,說道:“私以為白樂天並非不知,但他既站此觀點,那自然要強調此觀點。”

為了讓人跟從他的觀點,難免矯枉過正了。

不過他這般,雖說於朝堂政事有益,卻也確實於文壇無益,也還是不妥的。

他們不能完全學習。

【有時候啊,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呢,開個玩笑。這幾句其實比較簡單,那就是寫景,但是誰說寫詩就不能寫景之美呢?你有你的怨你有你的愁你有你的補察時政,那我不能欣賞美景嗎?但這又與齊梁宮體詩有所不同,因為雖然齊梁宮體詩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但是它所帶來的社會的寫作導向不太對,我個人認為它類似於文學上的一種畸變。】

【正常情況下,文學應該是百花齊放的,但是到了齊梁這裏,過於流行那種浮糜詩風,對於文學來說是一種病態的發展,所以後面那麽多人反對,他們反對的其實就是整個大趨勢,但反過來想一想,若是整個文學走向都按照白居易所想的方向發展,那之後我們會看到什麽,我們可能要從嚴肅的報告文學中挑喜歡的作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