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辛棄疾
【公元1199年,慶元五年,辛棄疾擔任沖佑觀主管,但沒過多久就又罷官,第二年就又閑居於鉛山瓢泉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他們這些所謂的壯志未酬的文人,不是根本沒有做官的機會,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被調任各處。
最為重要的是,他還覺得這難有轉機。
【辛棄疾心中的理想一直都是收覆山河,但是做官時總會讓他看不到希望,寫出的作品都帶著更多的深沈,相反在閑居事還能偶爾寫出一些充滿生氣的詞作,就像這首《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
東晉。
這不是與陶淵明一樣嗎?
在官場要操心政事還要與那些人周旋,所寫的詩歌自然也不會多歡快。
他自己也只有在隱居時或念著隱居時才能創造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父老鄉親們爭先恐後地說著風調雨順,終於不用像去年那般皺眉苦臉了。“殷勤謝卻甑中塵。”終於能告別甑中布滿灰塵的日子了。“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樹梢啼叫的鳥兒有時還真能勸住客人,小桃也淘氣著開始吸引人了。“梨花也作白頭新。”像是白頭一般,梨花開了滿樹。】
【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語來形容這首詞就是“小清新”,像是吃了大魚大肉或者米飯大餅後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因為背景的緣故,辛棄疾以及他的詞都給我們一種沈重的感覺,而這首倒是生氣勃勃,即便百姓們只是盼到了基本的風調雨順。】
【那時候的老百姓可不如咱們現在舒服,假如現在有個幹旱什麽的,且不說我們有人工降雨,就是國家的財政補貼也不至於讓人吃不飽飯。】
什麽?
人工降雨!
眾人都是一臉的驚詫。
是祈雨嗎?
自古以來但凡天災帝王多會行祈福儀式,但俗話說心誠則靈,真正靈的又有幾回。
偏偏這樣的事情他們還不得不做。
聽幕中女子這話,怎麽像是成竹在胸?
眾人心中都默默激動起來。
然而幕中女子還是如同往常一樣,只是提了一嘴,收斂笑容接著往下說。
【公元1203年,嘉泰三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他又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主戰的韓侂胄執政,他起用了許多先時被排斥的主戰派官員,辛棄疾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騰地站起身來。
韓侂胄!
這說明還是有希望是嗎?
雖說他與韓侂胄許多的觀點不同,但是他們至少都是主張北伐的。
可為何幕中女子說他的理想未曾實現呢?
難道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活不到那一日?
應當是如此吧,辛棄疾如此想。
遺憾自然還是遺憾,但總好過北方永遠無法收回。
【這時候似乎是他距離自己理想最近的一次,但似乎又是最遠的一次,公元1205年,開禧元年,辛棄疾擔擔任鎮江知府,此時的他已經六十六歲,朝廷看似重用他,其實只是在利用他的影響力,他一開始還心懷希望,到鎮江也在積極準備著,然而當他發現韓侂胄輕敵只為功利時,提醒對方,意見卻沒被采納,他認清了自己不被重視的事實,他登上鎮江的北固亭,帶著對功業難成的心痛,創作了千古絕唱《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恍然。
利用他的影響力。
他一個所謂的歸正之人,有何影響力?
太看得起他了吧!
縱使心中氣憤,辛棄疾也沒有表現出來,他不是早該猜到了嗎?
他就不應該心懷希望,那樣便不會如此失望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京口這地方在今江蘇鎮江,當初孫權曾經在這個地方建都,然而在這歷經千古的地方,當時征服交州九郡的英雄,如今已經無處可尋。】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孫權萬萬沒想到會在此時提到自己。
幕中女子已經許久沒有提到過自己了。
看來他在後世還挺受這些文人推崇的,至少比曹劉二家好些吧?
幕中女子所說的事情就發生在幾年前,如今想來竟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
他,英雄仲謀,勢必奮發圖強,不負這英雄稱號。
【人都沒了,當年的舞榭歌臺,當年的繁華宮殿以及當年的英雄風流自然也隨千年的風雨遠去,“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陽下,那草樹生長處的尋常街巷,聽說是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遙想當年,他帶著精銳的部隊北伐,那氣吞山河的氣勢猶如猛虎。】
東晉。
謝靈運等人面色灰敗。
幕中女子還是第一次明確地提到劉裕稱帝。
其實她上次所說的劉裕代晉足以讓他們的信心土崩瓦解,不過是強撐罷了。
如今已經有許多人投奔劉裕,他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呢?
“氣吞萬裏如虎……”如此評價,他們如何能破?
【然而英雄總會遲暮,宋武帝老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裕的兒子,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想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其實封狼居胥就是在獲得顯赫戰功後的慶賀儀式,普通的戰功你慶了,別人看不起你,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儀式,但卻幾乎可以說是許多武將的夢想,這個劉義隆也不例外,元嘉是他的年號,草草二字也不用我們多加解釋,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想著戰功,最後只落得倉皇北顧,面對北魏南征,也只能登上高樓慌忙北望敵情。】
原本還在暗自高興的劉裕一行人傻了眼。
如今被重用的顏延之也在一邊默不吭聲。
劉義隆,按理來說繼位的不該是劉義符嗎?
看來只是得到機會還不夠,如何傳承下去那才是最重要的。
眾人心裏各自打著算盤,反正有件事是可以確定了,這個劉義隆不是兇多吉少也難得重用了。
【這裏就是變相地諷刺同樣“草草”的韓侂胄。】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看著這中原大地,“我”仍記得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時的那些戰火硝煙。這裏懷古傷今,傷今後又“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是當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在建康建的行宮,後來變成了一座寺廟,因為拓跋燾的小名叫佛貍,於是這裏又被稱之為佛貍祠。】
聽到此話,眾人更是大驚失色。
竟會叫鮮卑人打到建康?
那他們如今……
他們如今如此爭鬥還有意義嗎?
怎會如此啊!
【後來的百姓不知道此中來歷,把佛貍當成神來供奉,這裏辛棄疾說了一下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怎麽又突然轉到了這佛貍祠上呢?】
【二者可以結合起來看,同樣的北方南侵,硝煙四起,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所有的殘酷都有可能被遺忘,當年的入侵者,後來竟被當成神來對待,那如今的北方人民也是這樣看待金人嗎?】
【當然,辛棄疾應該不會這麽想,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果他們不早日收回北方的土地,北方人民對金人俯首稱臣那是早晚的事。】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痛心,這正是他最擔心的問題啊。
歷史總有被遺忘的那一天,現如今北方已經有許多百姓習慣了金朝的統治,長此以往,就算北地收回,那也可能不是原來那個北地了。
可是那些主和派,他們有一人懂得這個道理嗎?
【然而如今的他還能有看到那一天的機會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的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年廉頗被免職,他想重新起用廉頗,於是派使者去查看廉頗的情況,但是使者卻被人買通了,雖然見到廉頗能吃能喝能上馬,使者卻回稟說廉頗,“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意思就是說他坐一會兒去了三次廁所,趙王便以為他老了不再用他。】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看著一個又一個被讒見疏的忠臣他就心中悲痛。
他真的不明白,明知這樣做事錯的,為何那些人還要如此?
他真的不懂啊!
【有沒有人來問問,廉頗是不是已經老了,他胃口如何了,還是否康健?這裏顯然是自比廉頗,他明明有才有能,卻一直報國無門。】
【雖然他已經六十六歲了,但他認老嗎?不認老,所以才會有此悲憤的詞句。】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太能理解辛棄疾的感受了。
他們都是已近暮年,都是功業未成。
他不能像辛棄疾一樣留下遺憾,他要抓緊時間了。
雖然子桓一直勸他不必著急,可他知道他已經快等不起了,他要親眼看到那一天。
【這首詞不管從藝術形式還是情感表達上來說都屬精品,楊慎《詞品》甚至評價,“稼軒詞中第一……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詞中第一!
眾人驚訝不已,這評價著實高啊!
難道他是忘了蘇軾忘了李清照了嗎?
有人想反駁,可又覺得辛棄疾確實不錯,至少在用典方面,他是可以得第一的。
他們沈浸在辛棄疾的悲痛中,竟一時無法將之與蘇軾、李清照相比。
不過每人心中的第一都不同,似乎也不必在意。
【辛棄疾如此忠心,都這把年紀了,還在諫官的攻擊下被貶職,後來他幹脆辭職,回到鉛山,知道公元1207年,開禧三年秋,又被重新起用為樞密都承旨,但是這時候的辛棄疾已經身患重病,日薄西山,只能上奏請辭,同年十月,一代詞人溘然離世,享年六十八歲。】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得此結果,辛棄疾反而安了心。
他真的早就已經猜到這個結果了。
但是他想知道自己死後大宋會是如何的,他在心中暗自祈禱,幕中女子至少要達成他的這個願望吧。
失地不收,他死不瞑目啊!
【根據《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辛棄疾臨終前都還喊著“殺賊,殺賊!”然而他為此焦慮一生,卻連奮鬥的機會都幾乎未曾獲得過,我們很難說辛棄疾不是抱憾而終。】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辛棄疾雖然走了,但是他的詞卻留下了,連帶著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一起,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寶貴財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1199年,慶元五年,辛棄疾擔任沖佑觀主管,但沒過多久就又罷官,第二年就又閑居於鉛山瓢泉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他們這些所謂的壯志未酬的文人,不是根本沒有做官的機會,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被調任各處。
最為重要的是,他還覺得這難有轉機。
【辛棄疾心中的理想一直都是收覆山河,但是做官時總會讓他看不到希望,寫出的作品都帶著更多的深沈,相反在閑居事還能偶爾寫出一些充滿生氣的詞作,就像這首《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
東晉。
這不是與陶淵明一樣嗎?
在官場要操心政事還要與那些人周旋,所寫的詩歌自然也不會多歡快。
他自己也只有在隱居時或念著隱居時才能創造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父老鄉親們爭先恐後地說著風調雨順,終於不用像去年那般皺眉苦臉了。“殷勤謝卻甑中塵。”終於能告別甑中布滿灰塵的日子了。“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樹梢啼叫的鳥兒有時還真能勸住客人,小桃也淘氣著開始吸引人了。“梨花也作白頭新。”像是白頭一般,梨花開了滿樹。】
【用一個比較流行的詞語來形容這首詞就是“小清新”,像是吃了大魚大肉或者米飯大餅後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因為背景的緣故,辛棄疾以及他的詞都給我們一種沈重的感覺,而這首倒是生氣勃勃,即便百姓們只是盼到了基本的風調雨順。】
【那時候的老百姓可不如咱們現在舒服,假如現在有個幹旱什麽的,且不說我們有人工降雨,就是國家的財政補貼也不至於讓人吃不飽飯。】
什麽?
人工降雨!
眾人都是一臉的驚詫。
是祈雨嗎?
自古以來但凡天災帝王多會行祈福儀式,但俗話說心誠則靈,真正靈的又有幾回。
偏偏這樣的事情他們還不得不做。
聽幕中女子這話,怎麽像是成竹在胸?
眾人心中都默默激動起來。
然而幕中女子還是如同往常一樣,只是提了一嘴,收斂笑容接著往下說。
【公元1203年,嘉泰三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他又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主戰的韓侂胄執政,他起用了許多先時被排斥的主戰派官員,辛棄疾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騰地站起身來。
韓侂胄!
這說明還是有希望是嗎?
雖說他與韓侂胄許多的觀點不同,但是他們至少都是主張北伐的。
可為何幕中女子說他的理想未曾實現呢?
難道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活不到那一日?
應當是如此吧,辛棄疾如此想。
遺憾自然還是遺憾,但總好過北方永遠無法收回。
【這時候似乎是他距離自己理想最近的一次,但似乎又是最遠的一次,公元1205年,開禧元年,辛棄疾擔擔任鎮江知府,此時的他已經六十六歲,朝廷看似重用他,其實只是在利用他的影響力,他一開始還心懷希望,到鎮江也在積極準備著,然而當他發現韓侂胄輕敵只為功利時,提醒對方,意見卻沒被采納,他認清了自己不被重視的事實,他登上鎮江的北固亭,帶著對功業難成的心痛,創作了千古絕唱《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恍然。
利用他的影響力。
他一個所謂的歸正之人,有何影響力?
太看得起他了吧!
縱使心中氣憤,辛棄疾也沒有表現出來,他不是早該猜到了嗎?
他就不應該心懷希望,那樣便不會如此失望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京口這地方在今江蘇鎮江,當初孫權曾經在這個地方建都,然而在這歷經千古的地方,當時征服交州九郡的英雄,如今已經無處可尋。】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孫權萬萬沒想到會在此時提到自己。
幕中女子已經許久沒有提到過自己了。
看來他在後世還挺受這些文人推崇的,至少比曹劉二家好些吧?
幕中女子所說的事情就發生在幾年前,如今想來竟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
他,英雄仲謀,勢必奮發圖強,不負這英雄稱號。
【人都沒了,當年的舞榭歌臺,當年的繁華宮殿以及當年的英雄風流自然也隨千年的風雨遠去,“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陽下,那草樹生長處的尋常街巷,聽說是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遙想當年,他帶著精銳的部隊北伐,那氣吞山河的氣勢猶如猛虎。】
東晉。
謝靈運等人面色灰敗。
幕中女子還是第一次明確地提到劉裕稱帝。
其實她上次所說的劉裕代晉足以讓他們的信心土崩瓦解,不過是強撐罷了。
如今已經有許多人投奔劉裕,他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呢?
“氣吞萬裏如虎……”如此評價,他們如何能破?
【然而英雄總會遲暮,宋武帝老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裕的兒子,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想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其實封狼居胥就是在獲得顯赫戰功後的慶賀儀式,普通的戰功你慶了,別人看不起你,所以雖然它只是一個儀式,但卻幾乎可以說是許多武將的夢想,這個劉義隆也不例外,元嘉是他的年號,草草二字也不用我們多加解釋,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只想著戰功,最後只落得倉皇北顧,面對北魏南征,也只能登上高樓慌忙北望敵情。】
原本還在暗自高興的劉裕一行人傻了眼。
如今被重用的顏延之也在一邊默不吭聲。
劉義隆,按理來說繼位的不該是劉義符嗎?
看來只是得到機會還不夠,如何傳承下去那才是最重要的。
眾人心裏各自打著算盤,反正有件事是可以確定了,這個劉義隆不是兇多吉少也難得重用了。
【這裏就是變相地諷刺同樣“草草”的韓侂胄。】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看著這中原大地,“我”仍記得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時的那些戰火硝煙。這裏懷古傷今,傷今後又“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是當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在建康建的行宮,後來變成了一座寺廟,因為拓跋燾的小名叫佛貍,於是這裏又被稱之為佛貍祠。】
聽到此話,眾人更是大驚失色。
竟會叫鮮卑人打到建康?
那他們如今……
他們如今如此爭鬥還有意義嗎?
怎會如此啊!
【後來的百姓不知道此中來歷,把佛貍當成神來供奉,這裏辛棄疾說了一下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怎麽又突然轉到了這佛貍祠上呢?】
【二者可以結合起來看,同樣的北方南侵,硝煙四起,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所有的殘酷都有可能被遺忘,當年的入侵者,後來竟被當成神來對待,那如今的北方人民也是這樣看待金人嗎?】
【當然,辛棄疾應該不會這麽想,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果他們不早日收回北方的土地,北方人民對金人俯首稱臣那是早晚的事。】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痛心,這正是他最擔心的問題啊。
歷史總有被遺忘的那一天,現如今北方已經有許多百姓習慣了金朝的統治,長此以往,就算北地收回,那也可能不是原來那個北地了。
可是那些主和派,他們有一人懂得這個道理嗎?
【然而如今的他還能有看到那一天的機會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的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年廉頗被免職,他想重新起用廉頗,於是派使者去查看廉頗的情況,但是使者卻被人買通了,雖然見到廉頗能吃能喝能上馬,使者卻回稟說廉頗,“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意思就是說他坐一會兒去了三次廁所,趙王便以為他老了不再用他。】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看著一個又一個被讒見疏的忠臣他就心中悲痛。
他真的不明白,明知這樣做事錯的,為何那些人還要如此?
他真的不懂啊!
【有沒有人來問問,廉頗是不是已經老了,他胃口如何了,還是否康健?這裏顯然是自比廉頗,他明明有才有能,卻一直報國無門。】
【雖然他已經六十六歲了,但他認老嗎?不認老,所以才會有此悲憤的詞句。】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太能理解辛棄疾的感受了。
他們都是已近暮年,都是功業未成。
他不能像辛棄疾一樣留下遺憾,他要抓緊時間了。
雖然子桓一直勸他不必著急,可他知道他已經快等不起了,他要親眼看到那一天。
【這首詞不管從藝術形式還是情感表達上來說都屬精品,楊慎《詞品》甚至評價,“稼軒詞中第一……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詞中第一!
眾人驚訝不已,這評價著實高啊!
難道他是忘了蘇軾忘了李清照了嗎?
有人想反駁,可又覺得辛棄疾確實不錯,至少在用典方面,他是可以得第一的。
他們沈浸在辛棄疾的悲痛中,竟一時無法將之與蘇軾、李清照相比。
不過每人心中的第一都不同,似乎也不必在意。
【辛棄疾如此忠心,都這把年紀了,還在諫官的攻擊下被貶職,後來他幹脆辭職,回到鉛山,知道公元1207年,開禧三年秋,又被重新起用為樞密都承旨,但是這時候的辛棄疾已經身患重病,日薄西山,只能上奏請辭,同年十月,一代詞人溘然離世,享年六十八歲。】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得此結果,辛棄疾反而安了心。
他真的早就已經猜到這個結果了。
但是他想知道自己死後大宋會是如何的,他在心中暗自祈禱,幕中女子至少要達成他的這個願望吧。
失地不收,他死不瞑目啊!
【根據《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辛棄疾臨終前都還喊著“殺賊,殺賊!”然而他為此焦慮一生,卻連奮鬥的機會都幾乎未曾獲得過,我們很難說辛棄疾不是抱憾而終。】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辛棄疾雖然走了,但是他的詞卻留下了,連帶著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一起,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寶貴財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