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辛棄疾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尤其是“眾裏尋他千百度”一句,歷來讓許多人學者作為研究課題,這裏的他是誰,為何要尋,為何尋到之後那人卻又在燈火闌珊處?】
眾人不懂幕中女子為何要如此嚴肅地問這樣的問題。
此中的意思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而且不過尋人罷了,在何處尋到又有何可多言的?
那樣的場所,有煙花絢爛處,自然就有燈火闌珊處。
只是這尋的是誰,眾人還有點興趣,莫不是位多了不得的人?
【首先,按照上下文來看的話,他應該指的是前文提到了的笑語盈盈攜帶暗香而去的姑娘們,可是他這裏用的是他而不是她,這個倒是不用糾結,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之前是沒有“她”這個字的,他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她?”
看到巨幕中出現的這個十分陌生的字,李清照心裏像是被貓兒抓了一下。
她不禁想這後世對女子可真是重視啊。
現如今,以她這般才能,出門在外與人交談也總是需要避著那些男子敬著那些男子,也有許多人因著她是女子對她所作所言不屑的,這些她都知道。
李清照心中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若是她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將自己的詞作流傳出去,屆時所得評說之詞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待到日後,那些人知道了此作是她所作,又會是何反應呢?
【如果他只是去找一個自己心儀的姑娘,那這首詞就單純很多了,可能就是一首求偶艷遇詞?】
【但是若只是求愛,為何整首詞寫得那麽隱晦,像他曾經寫過的那些情情愛愛的作品,寫給可卿,他說:“有時醉裏喚卿卿”寫給香香,他說:“嬌癡卻妒香香睡”寫給整整,他說:“只有一個整整,也盒盤盛得。”他作為一個豪放派,在一定程度上寫下這樣直露的作品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的,由此我們猜測這首詞中他所追尋的並非一個女子,或者說所表達的情感中不止是追尋一名女子。】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一怔。
這些不過是些閑樂小詞,又不是正經之作,怎的還拿出來這般說?
饒是他自己也無法給這些詞作找一些比較正經的解釋。
可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妾室,又不是搶的偷的,那調笑幾句還有錯了?
【說到此處,那就要說起咱們本專題的第一期視頻就說過屈原所創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人們常把美人比作自己追尋的夢想,就好比屈原把楚懷王比作美人一般,他追尋的或許正是已經陷入“闌珊處”的大宋王朝,亦或者當時的帝王。】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熊槐這一輩子就沒像如今這般暢快過。
不打仗了,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不管是齊國還是其他諸國,以往有仇的無仇的,如今大家即便私底下互相看不上對方,可表面和和氣氣,這日子別提多舒適了。
他也知道,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勞。
然而,這也正是熊槐所憂慮的,如今的屈原……
功勞太大了些。
經過這段時間,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還想說些沒用的話誆他,還當他是原來的那個糊塗之君,可笑!
然而,現在的熊槐卻不想立馬處置他們。
一來,先時處置了好一批人,再處置他楚國就無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驗太子,看看對方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這些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屈原,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將他們都處置了,那日後誰還能制衡屈原?
【其次,“眾裏尋他千百度”,望來望去卻找不到要找的人,這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前面提到的“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由這一句看得出來,詞人不停地追尋,追尋的過程是很迷茫的,但是過程迷茫不代表他沒有目標,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詞人洞悉時局,想為國征戰,卻報國無門,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一生都在追尋,追尋自己收覆北方的理想,但是事與願違,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闌珊之處,可是卻沒辦法帶著“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嗎?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裏,他明明知道該怎麽做,可是他勢單力薄,他能做什麽呢?
辛棄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蘇軾的解說時他就明白了,雖然他並不想承認。
明明他們可以先韜光養晦,先獲得權利再辦事那就簡單多了。
可是他們並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骨氣,蘇軾如此,他亦然。
他們有自己想要守護的堅持,所以他們註定無法成事。
【清末學者王國維曾寫過一本詞論《人間詞話》,這本書幾次增刪修改,但有一處內容在修改後一直保留著,他說,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經歷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這裏肯定不是說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說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志存高遠,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艱辛。】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許多人都很羨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過半百,可他這一生,卻幾乎是一帆風順。
雖也幾次被貶,但是卻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順利了不少。
這不,明明是講悲情文人也總是能提到他的詞句。
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標之後自然就是奮鬥的過程,所以王國維認為的第二個境界就是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大苦,終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只一說,柳永就清楚了這幕中女子所說的意思。
可原本他並沒有此番含義,不過是一首懷人之作罷了。
但如今卻用來表明對追求高遠志向的艱辛,似乎也沒什麽不妥。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晏殊也承認柳永的詞寫得不錯,只可惜不管這幕中女子怎麽誇,他始終看不上柳永的平日裏那尋花問柳,與妓子為伍的做法。
只知貪圖享樂,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寫了那些佳詞他還是看不上。
【然而雖然我們說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想要達成目標往往並不容易,有時候靜下心來,突破了那個瓶頸,你會發現你一直追尋的東西就在你的眼前,“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到這話的人們第一反應都是一楞,覺得有些奇怪卻又難以表達。
再一細想那場景才終於恍然大悟,其實方才解說這詩句時,他們就已經想到了啊。
有時困難的解決就在一瞬之間,有時寫詩作文也就是在須臾便迸發靈感。
就是那種回頭見到伊人之感。
難怪,難怪那什麽王國維要說這個是第三種境界了。
眾人腦子裏紛紛浮現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在花燈節上走散互相尋找對方的場景。
原本十分慌亂,男子四處都尋遍了,仿佛再見不到那人。
可當男子氣餒想要放棄的時候一轉身卻見佳人在暗處笑靨如花,場景實在美極了。
【這三首詞的本意都是寫男女情事,但是王國維根據自己的理解引用後又賦予了其稍微抽象一點的新的含義,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它跟惡意的曲解是不同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是最討厭他人隨意更改別人作品的事情了。
但是此處他卻覺得還算不錯。
這是詞境的提升,而且將三者放到一處看又能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很好。
日後他也可用此方法看書。
【說這個的意思是說辛棄疾的這首詞,他不僅僅是一首簡簡單單的情愛詞,這首詞不僅藝術水平高,內涵豐富,而且影響也很深遠。】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笑,有時候寫的人不覺有什麽,被他人評判之時,自己才恍然明白過來,自己當時作詞原來心中還想了這些。
他不過隨意寫寫便影響深遠,可他為上陣殺敵北伐作出如此多的努力,為何就沒有絲毫用處呢?
【在公元1172年,乾道元年的時候,孝宗其實一顆北伐心還是蠢蠢欲動的,他讓虞允文去四川從四川出兵和朝廷主力配合北伐,本來這個計劃是挺好的,但是沒想到過了兩年虞允文卻在四川病死,孝宗的北伐計劃就此落空,而這時金朝也放棄攻宋,在國內休生養息,南宋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北伐,眼看著收覆失地徹底無望,辛棄疾百感交集。】
“唉,那時的事啊。”
辛棄疾喃喃念道。
他還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心中的絕望。
他早就知道北方失地的收覆是很難的,可當真正接受那事情……
不,他永遠也無法接受。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辛棄疾又擔任江西提點刑獄,懷著對國家破碎的悲痛,他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表達自己的不滿,這首詞沒有大起大落,娓娓道來,卻將愛國情思融入了每一個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尤其是“眾裏尋他千百度”一句,歷來讓許多人學者作為研究課題,這裏的他是誰,為何要尋,為何尋到之後那人卻又在燈火闌珊處?】
眾人不懂幕中女子為何要如此嚴肅地問這樣的問題。
此中的意思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而且不過尋人罷了,在何處尋到又有何可多言的?
那樣的場所,有煙花絢爛處,自然就有燈火闌珊處。
只是這尋的是誰,眾人還有點興趣,莫不是位多了不得的人?
【首先,按照上下文來看的話,他應該指的是前文提到了的笑語盈盈攜帶暗香而去的姑娘們,可是他這裏用的是他而不是她,這個倒是不用糾結,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之前是沒有“她”這個字的,他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她?”
看到巨幕中出現的這個十分陌生的字,李清照心裏像是被貓兒抓了一下。
她不禁想這後世對女子可真是重視啊。
現如今,以她這般才能,出門在外與人交談也總是需要避著那些男子敬著那些男子,也有許多人因著她是女子對她所作所言不屑的,這些她都知道。
李清照心中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若是她以一個男子的身份將自己的詞作流傳出去,屆時所得評說之詞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待到日後,那些人知道了此作是她所作,又會是何反應呢?
【如果他只是去找一個自己心儀的姑娘,那這首詞就單純很多了,可能就是一首求偶艷遇詞?】
【但是若只是求愛,為何整首詞寫得那麽隱晦,像他曾經寫過的那些情情愛愛的作品,寫給可卿,他說:“有時醉裏喚卿卿”寫給香香,他說:“嬌癡卻妒香香睡”寫給整整,他說:“只有一個整整,也盒盤盛得。”他作為一個豪放派,在一定程度上寫下這樣直露的作品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的,由此我們猜測這首詞中他所追尋的並非一個女子,或者說所表達的情感中不止是追尋一名女子。】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一怔。
這些不過是些閑樂小詞,又不是正經之作,怎的還拿出來這般說?
饒是他自己也無法給這些詞作找一些比較正經的解釋。
可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妾室,又不是搶的偷的,那調笑幾句還有錯了?
【說到此處,那就要說起咱們本專題的第一期視頻就說過屈原所創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人們常把美人比作自己追尋的夢想,就好比屈原把楚懷王比作美人一般,他追尋的或許正是已經陷入“闌珊處”的大宋王朝,亦或者當時的帝王。】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熊槐這一輩子就沒像如今這般暢快過。
不打仗了,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不管是齊國還是其他諸國,以往有仇的無仇的,如今大家即便私底下互相看不上對方,可表面和和氣氣,這日子別提多舒適了。
他也知道,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勞。
然而,這也正是熊槐所憂慮的,如今的屈原……
功勞太大了些。
經過這段時間,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還想說些沒用的話誆他,還當他是原來的那個糊塗之君,可笑!
然而,現在的熊槐卻不想立馬處置他們。
一來,先時處置了好一批人,再處置他楚國就無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驗太子,看看對方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這些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屈原,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將他們都處置了,那日後誰還能制衡屈原?
【其次,“眾裏尋他千百度”,望來望去卻找不到要找的人,這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前面提到的“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由這一句看得出來,詞人不停地追尋,追尋的過程是很迷茫的,但是過程迷茫不代表他沒有目標,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詞人洞悉時局,想為國征戰,卻報國無門,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一生都在追尋,追尋自己收覆北方的理想,但是事與願違,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闌珊之處,可是卻沒辦法帶著“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嗎?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裏,他明明知道該怎麽做,可是他勢單力薄,他能做什麽呢?
辛棄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蘇軾的解說時他就明白了,雖然他並不想承認。
明明他們可以先韜光養晦,先獲得權利再辦事那就簡單多了。
可是他們並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骨氣,蘇軾如此,他亦然。
他們有自己想要守護的堅持,所以他們註定無法成事。
【清末學者王國維曾寫過一本詞論《人間詞話》,這本書幾次增刪修改,但有一處內容在修改後一直保留著,他說,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經歷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這裏肯定不是說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說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志存高遠,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艱辛。】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許多人都很羨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過半百,可他這一生,卻幾乎是一帆風順。
雖也幾次被貶,但是卻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順利了不少。
這不,明明是講悲情文人也總是能提到他的詞句。
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標之後自然就是奮鬥的過程,所以王國維認為的第二個境界就是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大苦,終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只一說,柳永就清楚了這幕中女子所說的意思。
可原本他並沒有此番含義,不過是一首懷人之作罷了。
但如今卻用來表明對追求高遠志向的艱辛,似乎也沒什麽不妥。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晏殊也承認柳永的詞寫得不錯,只可惜不管這幕中女子怎麽誇,他始終看不上柳永的平日裏那尋花問柳,與妓子為伍的做法。
只知貪圖享樂,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寫了那些佳詞他還是看不上。
【然而雖然我們說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想要達成目標往往並不容易,有時候靜下心來,突破了那個瓶頸,你會發現你一直追尋的東西就在你的眼前,“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到這話的人們第一反應都是一楞,覺得有些奇怪卻又難以表達。
再一細想那場景才終於恍然大悟,其實方才解說這詩句時,他們就已經想到了啊。
有時困難的解決就在一瞬之間,有時寫詩作文也就是在須臾便迸發靈感。
就是那種回頭見到伊人之感。
難怪,難怪那什麽王國維要說這個是第三種境界了。
眾人腦子裏紛紛浮現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在花燈節上走散互相尋找對方的場景。
原本十分慌亂,男子四處都尋遍了,仿佛再見不到那人。
可當男子氣餒想要放棄的時候一轉身卻見佳人在暗處笑靨如花,場景實在美極了。
【這三首詞的本意都是寫男女情事,但是王國維根據自己的理解引用後又賦予了其稍微抽象一點的新的含義,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它跟惡意的曲解是不同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是最討厭他人隨意更改別人作品的事情了。
但是此處他卻覺得還算不錯。
這是詞境的提升,而且將三者放到一處看又能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很好。
日後他也可用此方法看書。
【說這個的意思是說辛棄疾的這首詞,他不僅僅是一首簡簡單單的情愛詞,這首詞不僅藝術水平高,內涵豐富,而且影響也很深遠。】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笑,有時候寫的人不覺有什麽,被他人評判之時,自己才恍然明白過來,自己當時作詞原來心中還想了這些。
他不過隨意寫寫便影響深遠,可他為上陣殺敵北伐作出如此多的努力,為何就沒有絲毫用處呢?
【在公元1172年,乾道元年的時候,孝宗其實一顆北伐心還是蠢蠢欲動的,他讓虞允文去四川從四川出兵和朝廷主力配合北伐,本來這個計劃是挺好的,但是沒想到過了兩年虞允文卻在四川病死,孝宗的北伐計劃就此落空,而這時金朝也放棄攻宋,在國內休生養息,南宋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北伐,眼看著收覆失地徹底無望,辛棄疾百感交集。】
“唉,那時的事啊。”
辛棄疾喃喃念道。
他還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心中的絕望。
他早就知道北方失地的收覆是很難的,可當真正接受那事情……
不,他永遠也無法接受。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辛棄疾又擔任江西提點刑獄,懷著對國家破碎的悲痛,他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表達自己的不滿,這首詞沒有大起大落,娓娓道來,卻將愛國情思融入了每一個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