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辛棄疾
【在同一時期,辛棄疾還寫了一首《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沈悲涼,會讓人感覺不出來是一個三十來歲的青年所寫。】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吊古,就是憑吊古跡,不說古代人,我們現在也有許多人是喜歡去游覽歷史名跡的,以史為鑒,能教會我們更好地做人做事。】
唐,元和年間。
李賀是很喜歡漫游的,以往更年少時,他常騎著一個驢子外出覓詩,那也算是他的悠閑時光。
只是因為著自己的身子不大好,因而總走不遠。
這段時間,他的病有好轉的跡象,他準備擇日便辭官啟程,多去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
哪怕是多多游覽一些名勝古跡也是不錯的。
【危樓,其實就是高樓,李白有雲,“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來到這賞心亭憑吊古跡,登上高樓,本以為能得到一些收獲,但是沒曾想到卻只有閑愁千斛。這個“贏”用得就有點意思,應該算是一種自嘲,人在什麽時候會自嘲,就是在失落失望的時候。】
【比如我們先時講過的蘇軾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能有些人看到他的這句子就會說不就是被貶了好幾次嗎?說得跟領導下鄉搞了多大建設似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汗顏,若不是聽了前面的話,這話倒像是在貶他似的。
不過,他活了大半生了,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大功績。
每到一處,該做的做,其餘時間只管讓自己快活些,若不是這幕中女子的講解,他都不知自己的詩文能在後世那般受歡迎,也沒曾想到自己能那般受歡迎。
【但事實上,蘇軾搞建設了嗎?搞了,蘇堤、東坡肉、東坡井、東坡文集……然而這些成就對於當時的蘇軾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麽,而且只是順手就做了,但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呢,就是一種自嘲,所有的時間都耗費在這些地方了,不是有許多功績,而是幾乎沒什麽功績。】
“父親……”蘇過喚了一聲,心中不覺埋怨幕中女子,這好好的怎麽突然說這些,就不能讓自己的父親在這時候心裏舒坦些嗎?
“父親別想太多。”
蘇軾沒說話,只是看了蘇過一眼。
看到他的眼神,蘇過了然,自己是關心則亂了。
自己父親,何須自己勸慰?
不過這幕中女子也真是的,怎麽就沒有功績了,她說的那些,怎麽就不能算功績?
【有沒有功績,功績如何,每個人的定義不同,至少我認為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到蘇軾那樣,不然蘇軾也不會在千年後的今天還被大家銘記。】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點頭,不易妄自菲薄。
至少他們還留下了這些作品,至少他曾經也勇敢地與金人戰鬥過。
如此勸慰自己也不影響他因報國無門而傷感,但他一直在心中告訴自己等這次巨幕講解之後,他就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了。
早在此前,幕中女子講解其他人的時候,他就在想,假如自己是他們,自己該如何改變,如何脫離困境,如今真說到他身上了,他也相信自己一定沒有問題。
【《金陵圖經》記載,當年諸葛亮曾論金陵地形,說這裏“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所以這裏辛棄疾說:“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當年那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在哪兒呢,如今入眼只是滿目的興亡遺跡,其實主要還是亡,畢竟當時說這話的人都已經走了好幾百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諸葛亮忙得仿佛年邁了好幾歲。
金陵的地形確實是帝王之都。
然而地形重要,還是這做帝王的人最為重要。
不是誰都可以做帝王的。
思及此,他默了默,而後似是讚同自己心中的想法點了點頭。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上闕的最後這幾句都是寫景,其實這種句子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通俗的字面意思,如果是翻譯的話只需要知道一下某些我們現在不常用的詞語就好了,比如這個隴上就是田埂的意思,重點是要理解詞句中所寄托的感情。“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孤舟遠去,誰在吹奏寒笛?】
【這裏前面幾句描寫了一下眼前的景物,不管是斜陽、歸鳥還是風吹喬木,我們只要想象是憂心國家的辛棄疾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此中的情緒,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的詞作當中有許多寫景的句子,他很擅長寄情於景。】
東晉。
陶淵明一開始還不太看好辛棄疾的這些詞句。
單論寫景,辛棄疾寫得稍顯淩亂,但他的詞中的風景很顯然就是便於承載著他的感情的,所以才沒那麽自然。
可那些充沛的情感卻能讓人忽略他的不自然。
【而且他也很擅長用典故,下闕一開始便用了謝安的典故,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謝安的字,“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回憶當年謝安功業卓著,後來卻被迫在東山閑居,說到謝安,我們之前也提過的,他主要的功績就是淝水之戰,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苻堅統一北方後渴望實現大一統,於是南下進攻,因為淝水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北方民族南下的侵擾,讓東晉的統治暫時穩定下來,但是卻讓原本已經實現統一的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亂。】
謝靈運皺了皺眉,什麽意思,這是在怪他們贏得了淝水之戰?
這幕中女子怎會說這樣的話?
她知道若是那戰不成,無數的東晉百姓會遭受什麽樣的災難嗎?
先時他還覺得這女子對事見解頗深,如今看來,還真是人無完人。
【不過我們也不是說苻堅贏下淝水之戰就是好的,有時候歷史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苻堅既然失敗了那就是有原因的,他好大喜功、用人不淑、自己的大本營也沒有安頓好就去打戰,即便淝水之戰讓他贏了,他也不一定能實現統一,就算他實現統一了,說不定百姓也只是從一個坑跳入了另一個火坑,除非找到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去解決。】
是他誤會了。
謝靈運松了口氣。
其實在他看來這女子神通廣大,能被她認同的才是能有所成就的。
所以剛剛聽到她那語焉不詳的話就忍不住反駁。
她說得沒錯,苻堅此人本就不適合坐上那位置。
【據《晉書》記載,在他南征之前,他的太子就勸過他,讓他要“厲兵積栗,以待暴主”,伐晉是要伐的,但是咱們已經打了很多仗了,已經打不動了,苻堅不聽,如果他能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說不定也是有機會。然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我們上帝視角當然看得清楚,但是有時候就是容易當局者迷,這時候諫官的作用就很大了。】
【不排除諫官中有那些以權謀私之輩,但是古往今來大多數的帝王善聽諫言的和不聽諫言的,那其領導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或許苻堅的失敗早在他不聽諫言時就已經註定了。】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緩緩吐出一口氣,其實他已經漸漸發現了這個問題。
他轉頭瞥了扶蘇一眼,這不,他近來接受了扶蘇不少的意見。
然而,扶蘇那軟弱性子根本就不像是他親生的,有時看著便讓人窩火。
只能說,眾人的意見都能聽聽,只聽一人之言那不就是受人擺布了?
【淝水之戰後,謝安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功勞一大,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功高蓋主的問題,《晉書·桓伊傳》中有記錄這麽一個場景,桓伊善樂,孝武帝辦宴就讓他表演,當時謝安也在,桓伊就來了一個自彈自唱,“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大致意思是說,君主不應該懷疑功臣,把謝安都給唱哭了,後來孝武帝聽了歌面露愧色。】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主動地跟陛下表示了自己願意隱退。
這樣做當然是不情願的,但是他不知該如何做,難道真要謀反嗎?
韓信雖自詡能力超群,可也不想做那樣的事情。
而且跟陛下說的時候陛下還百般挽留,不僅如此,還賞賜了他不少的東西。
這樣的安撫雖然並非韓信所想,但得到的越多就越說明了陛下對自己的愧疚,這點韓信還是明白的。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松懈,日後若是遇到問題陛下還得找自己,就如同那東山再起的謝安一樣。
【但是後來謝安還是被罷了相,而後隱居,只是他隱居沒多久就病重離世了,他死了,謝玄又歸隱,東晉立馬就又不行了。此處辛棄疾寫到的“淚落哀箏曲”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裏了。】
【“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謝安把建功立業的機會都放在兒輩的身上,而自己卻整日下棋消磨時光。這裏說的是淝水之戰的時候,淝水之戰謝安的功勞雖然很大,但是其實他並沒有去前線而是一個總指揮,根據《晉書·謝安傳》記載,當時淝水之戰勝利的時候他正在跟人下棋,然後看了捷報依舊泰然自若地繼續下棋,客人問他何事,他才不鹹不淡道:“兒輩道已破賊。”】
西晉。
如此名士,又有才能,怎的生在那樣的動亂年代?
許多崇尚名士的人都覺十分可惜。
原本他們覺得他們所處的年代已經是需要事事小心,時時留意,方可保住性命,沒曾想不過幾十年後,竟會動亂至此。
人,不過就是想安穩度日罷了,怎麽就這般難?
還是過好此刻的日子吧。
【說實話,有那麽點裝逼,但是說難聽了是裝逼,說好聽了那就是名士風度,表現的是謝安面對大事的沈著冷靜。扯遠了,辛棄疾的這句子還不能就這麽簡單地理解,詞句看似是在說謝安,但其實辛棄疾表達的還是自己的感情,他難道是在說南宋的那些主和派偏居一隅有名士風度嗎?顯然不是,他難道是想說就把建功立業的機會交給後輩吧,自己幹脆就下棋娛樂就好了,肯定也不是!】
【他想要的是馬上上場殺敵,把敵人殺得個片甲不留,那他為什麽要這麽寫呢,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諷刺,大家就擺爛吧,至於收覆失地什麽的交給後輩去做就好了,諷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說出這樣的話,心中最難受的莫過於辛棄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一行人被說得腳下都在發燙,簡直是坐立難安。
他們不過是想穩妥一些,這也有錯嗎?
還用這樣的詩詞來諷刺他們。
打仗不需要銀兩嗎?
打仗不需要將才嗎?
說得輕松。
憤懣歸憤懣,但許多墻頭草已經默默地朝著北伐派傾斜,誰也不想成日遭人詬病。
【“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寶鏡難尋,同樣是一個典故,出自《松窗雜錄》,有個人在秦淮河裏撿到一把鏡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後來那鏡子掉進水裏就再也找不到了,後來人們用寶鏡難尋來表示知音難覓。而碧雲將暮是在感嘆時光易逝,才三十來歲總覺得他就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了,其實我個人感覺他這詞中也有那麽一點杜甫的感覺,就是讀他的詞,我時而能感覺到李白的豪放,時而又能感覺到杜甫的沈郁,但這並不是說他的詞就像這兩位,就是學這兩位,而是說優秀的文人之間有共通之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說自己能理解辛棄疾的詞句,而辛棄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緒。
對於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為兩座文化高峰,他們的作品與其中的典型風格不可避免地影響後世無數的人,其實他們的詩詞中你也能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子,這就是傳承。】
【而後,誰來勸“我”,與我共飲杯中酒?看到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龍吟》裏面的“倩何人喚取”一句?其實很多文人都是孤獨的,辛棄疾也不例外,這種孤獨並不是社會層面上的孤獨,而是內心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孤獨。】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若說孤獨,屈原越發覺得自己孤獨。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獨,因為他覺得自己開始有了知己,即便只是單方面的知己。
他能認同辛棄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覺自己孤獨,但似乎也不算孤獨。
時間若能停留在這一刻,他也願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獨。
此時楚國上下都欣欣向榮,可他知道暴風雨將要來臨,他並不想去經歷那一天。
【這些感受是來源於什麽呢?“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早晨起來,江上狂風巨浪,像是要將屋子掀翻。這最後兩句象征的就是風雨飄搖的南宋,辛棄疾無時無刻不想著國家興亡,不愧為愛國主義詞人。】
【這首詞雖然沒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麽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中用一個詞評價了這首詞作:“老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同一時期,辛棄疾還寫了一首《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沈悲涼,會讓人感覺不出來是一個三十來歲的青年所寫。】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吊古,就是憑吊古跡,不說古代人,我們現在也有許多人是喜歡去游覽歷史名跡的,以史為鑒,能教會我們更好地做人做事。】
唐,元和年間。
李賀是很喜歡漫游的,以往更年少時,他常騎著一個驢子外出覓詩,那也算是他的悠閑時光。
只是因為著自己的身子不大好,因而總走不遠。
這段時間,他的病有好轉的跡象,他準備擇日便辭官啟程,多去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
哪怕是多多游覽一些名勝古跡也是不錯的。
【危樓,其實就是高樓,李白有雲,“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來到這賞心亭憑吊古跡,登上高樓,本以為能得到一些收獲,但是沒曾想到卻只有閑愁千斛。這個“贏”用得就有點意思,應該算是一種自嘲,人在什麽時候會自嘲,就是在失落失望的時候。】
【比如我們先時講過的蘇軾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能有些人看到他的這句子就會說不就是被貶了好幾次嗎?說得跟領導下鄉搞了多大建設似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汗顏,若不是聽了前面的話,這話倒像是在貶他似的。
不過,他活了大半生了,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大功績。
每到一處,該做的做,其餘時間只管讓自己快活些,若不是這幕中女子的講解,他都不知自己的詩文能在後世那般受歡迎,也沒曾想到自己能那般受歡迎。
【但事實上,蘇軾搞建設了嗎?搞了,蘇堤、東坡肉、東坡井、東坡文集……然而這些成就對於當時的蘇軾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麽,而且只是順手就做了,但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呢,就是一種自嘲,所有的時間都耗費在這些地方了,不是有許多功績,而是幾乎沒什麽功績。】
“父親……”蘇過喚了一聲,心中不覺埋怨幕中女子,這好好的怎麽突然說這些,就不能讓自己的父親在這時候心裏舒坦些嗎?
“父親別想太多。”
蘇軾沒說話,只是看了蘇過一眼。
看到他的眼神,蘇過了然,自己是關心則亂了。
自己父親,何須自己勸慰?
不過這幕中女子也真是的,怎麽就沒有功績了,她說的那些,怎麽就不能算功績?
【有沒有功績,功績如何,每個人的定義不同,至少我認為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做不到蘇軾那樣,不然蘇軾也不會在千年後的今天還被大家銘記。】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點頭,不易妄自菲薄。
至少他們還留下了這些作品,至少他曾經也勇敢地與金人戰鬥過。
如此勸慰自己也不影響他因報國無門而傷感,但他一直在心中告訴自己等這次巨幕講解之後,他就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了。
早在此前,幕中女子講解其他人的時候,他就在想,假如自己是他們,自己該如何改變,如何脫離困境,如今真說到他身上了,他也相信自己一定沒有問題。
【《金陵圖經》記載,當年諸葛亮曾論金陵地形,說這裏“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所以這裏辛棄疾說:“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當年那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在哪兒呢,如今入眼只是滿目的興亡遺跡,其實主要還是亡,畢竟當時說這話的人都已經走了好幾百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諸葛亮忙得仿佛年邁了好幾歲。
金陵的地形確實是帝王之都。
然而地形重要,還是這做帝王的人最為重要。
不是誰都可以做帝王的。
思及此,他默了默,而後似是讚同自己心中的想法點了點頭。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上闕的最後這幾句都是寫景,其實這種句子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通俗的字面意思,如果是翻譯的話只需要知道一下某些我們現在不常用的詞語就好了,比如這個隴上就是田埂的意思,重點是要理解詞句中所寄托的感情。“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孤舟遠去,誰在吹奏寒笛?】
【這裏前面幾句描寫了一下眼前的景物,不管是斜陽、歸鳥還是風吹喬木,我們只要想象是憂心國家的辛棄疾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此中的情緒,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的詞作當中有許多寫景的句子,他很擅長寄情於景。】
東晉。
陶淵明一開始還不太看好辛棄疾的這些詞句。
單論寫景,辛棄疾寫得稍顯淩亂,但他的詞中的風景很顯然就是便於承載著他的感情的,所以才沒那麽自然。
可那些充沛的情感卻能讓人忽略他的不自然。
【而且他也很擅長用典故,下闕一開始便用了謝安的典故,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謝安的字,“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回憶當年謝安功業卓著,後來卻被迫在東山閑居,說到謝安,我們之前也提過的,他主要的功績就是淝水之戰,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苻堅統一北方後渴望實現大一統,於是南下進攻,因為淝水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北方民族南下的侵擾,讓東晉的統治暫時穩定下來,但是卻讓原本已經實現統一的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亂。】
謝靈運皺了皺眉,什麽意思,這是在怪他們贏得了淝水之戰?
這幕中女子怎會說這樣的話?
她知道若是那戰不成,無數的東晉百姓會遭受什麽樣的災難嗎?
先時他還覺得這女子對事見解頗深,如今看來,還真是人無完人。
【不過我們也不是說苻堅贏下淝水之戰就是好的,有時候歷史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苻堅既然失敗了那就是有原因的,他好大喜功、用人不淑、自己的大本營也沒有安頓好就去打戰,即便淝水之戰讓他贏了,他也不一定能實現統一,就算他實現統一了,說不定百姓也只是從一個坑跳入了另一個火坑,除非找到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去解決。】
是他誤會了。
謝靈運松了口氣。
其實在他看來這女子神通廣大,能被她認同的才是能有所成就的。
所以剛剛聽到她那語焉不詳的話就忍不住反駁。
她說得沒錯,苻堅此人本就不適合坐上那位置。
【據《晉書》記載,在他南征之前,他的太子就勸過他,讓他要“厲兵積栗,以待暴主”,伐晉是要伐的,但是咱們已經打了很多仗了,已經打不動了,苻堅不聽,如果他能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說不定也是有機會。然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我們上帝視角當然看得清楚,但是有時候就是容易當局者迷,這時候諫官的作用就很大了。】
【不排除諫官中有那些以權謀私之輩,但是古往今來大多數的帝王善聽諫言的和不聽諫言的,那其領導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或許苻堅的失敗早在他不聽諫言時就已經註定了。】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緩緩吐出一口氣,其實他已經漸漸發現了這個問題。
他轉頭瞥了扶蘇一眼,這不,他近來接受了扶蘇不少的意見。
然而,扶蘇那軟弱性子根本就不像是他親生的,有時看著便讓人窩火。
只能說,眾人的意見都能聽聽,只聽一人之言那不就是受人擺布了?
【淝水之戰後,謝安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功勞一大,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功高蓋主的問題,《晉書·桓伊傳》中有記錄這麽一個場景,桓伊善樂,孝武帝辦宴就讓他表演,當時謝安也在,桓伊就來了一個自彈自唱,“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大致意思是說,君主不應該懷疑功臣,把謝安都給唱哭了,後來孝武帝聽了歌面露愧色。】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主動地跟陛下表示了自己願意隱退。
這樣做當然是不情願的,但是他不知該如何做,難道真要謀反嗎?
韓信雖自詡能力超群,可也不想做那樣的事情。
而且跟陛下說的時候陛下還百般挽留,不僅如此,還賞賜了他不少的東西。
這樣的安撫雖然並非韓信所想,但得到的越多就越說明了陛下對自己的愧疚,這點韓信還是明白的。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松懈,日後若是遇到問題陛下還得找自己,就如同那東山再起的謝安一樣。
【但是後來謝安還是被罷了相,而後隱居,只是他隱居沒多久就病重離世了,他死了,謝玄又歸隱,東晉立馬就又不行了。此處辛棄疾寫到的“淚落哀箏曲”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裏了。】
【“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謝安把建功立業的機會都放在兒輩的身上,而自己卻整日下棋消磨時光。這裏說的是淝水之戰的時候,淝水之戰謝安的功勞雖然很大,但是其實他並沒有去前線而是一個總指揮,根據《晉書·謝安傳》記載,當時淝水之戰勝利的時候他正在跟人下棋,然後看了捷報依舊泰然自若地繼續下棋,客人問他何事,他才不鹹不淡道:“兒輩道已破賊。”】
西晉。
如此名士,又有才能,怎的生在那樣的動亂年代?
許多崇尚名士的人都覺十分可惜。
原本他們覺得他們所處的年代已經是需要事事小心,時時留意,方可保住性命,沒曾想不過幾十年後,竟會動亂至此。
人,不過就是想安穩度日罷了,怎麽就這般難?
還是過好此刻的日子吧。
【說實話,有那麽點裝逼,但是說難聽了是裝逼,說好聽了那就是名士風度,表現的是謝安面對大事的沈著冷靜。扯遠了,辛棄疾的這句子還不能就這麽簡單地理解,詞句看似是在說謝安,但其實辛棄疾表達的還是自己的感情,他難道是在說南宋的那些主和派偏居一隅有名士風度嗎?顯然不是,他難道是想說就把建功立業的機會交給後輩吧,自己幹脆就下棋娛樂就好了,肯定也不是!】
【他想要的是馬上上場殺敵,把敵人殺得個片甲不留,那他為什麽要這麽寫呢,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諷刺,大家就擺爛吧,至於收覆失地什麽的交給後輩去做就好了,諷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說出這樣的話,心中最難受的莫過於辛棄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一行人被說得腳下都在發燙,簡直是坐立難安。
他們不過是想穩妥一些,這也有錯嗎?
還用這樣的詩詞來諷刺他們。
打仗不需要銀兩嗎?
打仗不需要將才嗎?
說得輕松。
憤懣歸憤懣,但許多墻頭草已經默默地朝著北伐派傾斜,誰也不想成日遭人詬病。
【“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寶鏡難尋,同樣是一個典故,出自《松窗雜錄》,有個人在秦淮河裏撿到一把鏡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後來那鏡子掉進水裏就再也找不到了,後來人們用寶鏡難尋來表示知音難覓。而碧雲將暮是在感嘆時光易逝,才三十來歲總覺得他就已經有點英雄遲暮的感覺了,其實我個人感覺他這詞中也有那麽一點杜甫的感覺,就是讀他的詞,我時而能感覺到李白的豪放,時而又能感覺到杜甫的沈郁,但這並不是說他的詞就像這兩位,就是學這兩位,而是說優秀的文人之間有共通之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說自己能理解辛棄疾的詞句,而辛棄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緒。
對於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為兩座文化高峰,他們的作品與其中的典型風格不可避免地影響後世無數的人,其實他們的詩詞中你也能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影子,這就是傳承。】
【而後,誰來勸“我”,與我共飲杯中酒?看到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龍吟》裏面的“倩何人喚取”一句?其實很多文人都是孤獨的,辛棄疾也不例外,這種孤獨並不是社會層面上的孤獨,而是內心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孤獨。】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若說孤獨,屈原越發覺得自己孤獨。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獨,因為他覺得自己開始有了知己,即便只是單方面的知己。
他能認同辛棄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覺自己孤獨,但似乎也不算孤獨。
時間若能停留在這一刻,他也願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獨。
此時楚國上下都欣欣向榮,可他知道暴風雨將要來臨,他並不想去經歷那一天。
【這些感受是來源於什麽呢?“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早晨起來,江上狂風巨浪,像是要將屋子掀翻。這最後兩句象征的就是風雨飄搖的南宋,辛棄疾無時無刻不想著國家興亡,不愧為愛國主義詞人。】
【這首詞雖然沒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麽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中用一個詞評價了這首詞作:“老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