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辛棄疾(小修)

關燈
辛棄疾(小修)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再說起闖金營之事,辛棄疾依舊自豪,但若說高興也沒有。

因為當時的怨恨直到現在還猶記心中。

恐怕要真正地將那些金人完全地打敗,他才能真正放下。

【這首《鷓鴣天》大約創作於公元1200年,慶元六年,那時候的辛棄疾歷經蹉跎,已經六十一歲了。】

【他回憶當年之事,“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當初年少,帶著萬千兵馬旌旗飄飄,穿著錦衣的騎兵渡江南歸沖破了敵軍。當年辛棄疾帶著幾十人闖敵營後,而後帶著叛徒張安國和上萬義軍擺脫金兵南奔渡過了淮水。】

【後來張安國被處置,但宋高宗卻沒有抗擊金人的決心,而且他擔心起義軍對他不利,於是義軍就這樣被他輕易解散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岳飛如今在軍中威望漸高,仿佛一切都進入了正軌。

可他心中卻很清楚,宮裏邊確實沒有抗擊金人的決心,如若不是因為有著巨幕讓他們不得已這樣做,恐怕如今還是會像先時那般。

自古以來,起義軍都是鬥志最強的,由他們來對付金人是最好不過的了,而官家卻輕易將他們打發,不顧國家危難,只顧自己的權力。

岳飛嘆息,可他又能做什麽,他又不能做謀反之事,更不可能因為朝廷的不作為而放棄收覆山河。

而此時的趙構很沒有面子。

他的內心的脆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對方提及。

可這沒發生過的事情他如何會認,然而並沒人因為這話給他一個眼神,所以他也無從辯駁,只能冷哼一聲表示不屑。

【“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娖(chuò),是整理的意思。胡,是箭袋。金兵緊張戒備,夜晚也在整理銀色箭袋,與之相反的,宋軍卻英勇無比,清晨就朝著金人萬箭齊發,金仆姑就是一種箭的名字。】

這是岳飛所期盼的理想狀態。

可事實是,金人沒有那麽窩囊,宋軍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英武。

如今看的就是金人更想占領南宋,還是他們更想收覆失地了。

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誠不欺人!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我”追昔嘆今,只嘆春風染不黑已經泛白的胡須。】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春風不染白髭須”,當真好句也。

蘇軾接受自己年邁已經不知過去多久了,他也時常會有時光易逝之感,然而,時光不可倒流,誰不清楚呢?

他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有限的事情。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上萬字的平戎策沒人看,只得向鄰居換點實用的種樹書。辛棄疾為了抗擊金軍,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文章,但是因為朝廷的不作為,沒有濺起半點水花。】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他寫的那些東西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最後都沒能用得上。

其實若是真能發揮作用,辛棄疾就是花費千倍百倍的時間他也願意。

他真希望幕中女子能講解一下他的這兩篇文章,讓他們能看看自己的軍事主張,若能對收覆山河有用,那就是最好不過的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輕咳一聲,實在沒辦法再裝死了。

“日後若有此類論著呈上,諸位同我一起論其可用與否。”

他都這般說了,眾人還敢說什麽,只能應上一句是。

【整首詞其實就總結了辛棄疾的一生,前期的氣勢如虹和後期的悲壯淒涼對比,沖突感極強,十分具有感染力,甚至有人評價此詞是辛棄疾最有份量的小令詞。】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短短幾十個字而已,沒曾想到竟就是他的一生。

辛棄疾仔細想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確實也沒什麽錯。

他這一生做了什麽呢?

不就渴望出征而壯志難酬嗎?

【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禪位於宋孝宗趙昚,趙昚比他爹稍微強上一點,他一度想要收覆失地,重用主戰派大臣,開始了宋室南渡後第一次主動北伐,一開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屢戰屢勝,然而後來卻因為主將們的各種勾心嫉妒,敗給了自己人,南宋大敗,主和派大批主戰派北伐誤國,孝宗下罪己詔準備和談。】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在場諸人皆是一震,禪位,官家竟要禪位嗎?

如今他對權勢的這種在意程度,任誰都不敢相信他是會禪位的人。

而且重點是趙昚此人是誰,他們都是聞所未聞。

但既然是禪讓,又是姓趙,當還是趙氏皇室子弟。

只是,怎麽會……怎麽會如此呢?

別說是趙構,就是朝臣也都被這話給砸暈了。

然而他們過了好一會兒才後知後覺地反應過來幕中女子後面的話。

這個趙昚曾經主動北伐,雖然一開始屢戰屢捷,可最後還是失敗了,而且還是因為他們自己人失敗的。

一時間主和派和主戰派臉色都好看至極。

但是他們所有人都流露出一種同樣的情緒,慚愧,即便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上戰場。

可那些勾心嫉妒的主將在外代表的就是整個宋室朝廷。

【第二年,辛棄疾在二十三歲時被調任為江陰簽判,辛棄疾失望於朝廷茍安江南,寫下了《漢宮春·立春日》,這是他南歸後流傳的第一首詞。》】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心痛。

當年形勢一片大好,若是能一鼓作氣,說不定如今宋室已然覆興了。

可朝中人人為著自己,自上而下都是如此。

若再不改變,所謂南宋亦危矣。

【我們來看看他年輕時候的這首作品,“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這裏的春幡是指宋朝時,女子在立春的時候插在發鬢的花、蝶等形狀的彩綢。看到女子頭上的春幡,才知道原來春天已經來了。“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雖然已經到了春日,但是莫名的風雨依舊讓人感覺餘寒未消。】

【“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去年南來的燕子,今夜做夢或許又要夢到西園了。燕子指的是他自己,而西園應該是指的汴京城西門外的瓊林苑。表達的就是他思念故國的感情。】

這不只是辛棄疾一人的感想,南渡而來的官員、百姓幾乎就沒有不想回去的。

那可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家鄉啊!

南方雖好,可終究不是他們的家。

南方的春日來了,而他們的心卻還身處北方的寒冬。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渾,完全,因為被思鄉的情緒籠罩,完全沒心思置辦應節的東西,黃柑做的臘酒沒有,更別提互相傳送的菜品了。青韭堆盤的具體含義是有爭議的,反正大意是立春時需要互相傳送的菜。】

別說是過節,平日裏都像是行屍走肉。

即便已經這麽多年過去了。

即便他們仿佛都已經習慣了在這南方的生活。

【上闋註重描寫,其實是渲染氛圍,而下闕就著重抒情了,“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我”笑那東風自立春之日起就開始薰梅染柳,讓春梅變紅,柳色染青。接下來一句更妙,春風不僅帶來春天,還“閑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這句咱們解釋出來並不能表現出其中的韻味,清風吹白頭,“閑時”二字表示風來得十分隨意,甚至是不知不覺,而時光的飛逝,年歲的增長不都是如此悄無聲息的嗎?】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從咳嗽中回過神來。

誰說不是呢?

清風吹白頭,時間一晃而過,他不知道自己何時就已經垂垂老矣、瀕臨死亡。

一切都是無聲無息。

而他走後,他也會像那風一樣,赤丨裸裸地來,什麽也帶不去。

以往談到死,大家包括他自己都是諱莫如深。

可如今他已然慢慢看淡了,也極少再感嘆光陰,或許是就該走了。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清愁連綿不斷,這九連環般的愁何人能解呢?“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我”生怕看見那花開花落春去秋來,去年到這南方來的大雁都比“我”先回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這詞句又引起了許多游子的共鳴。

天知道當他們看到天空中自由的飛鳥,多想如他們一般插上翅膀,哪怕只是回鄉一望也好啊。

後來他們才意識到,這首詞只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寫的,不由地感嘆,即便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感情確是不分年紀的,尤其是此類令人肝腸寸斷的思念故國之情。

【整首詞張弛有度,看似在描述平靜的立春日,但實際上卻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感情,寫出了辛棄疾對難以恢覆大業的深深的憂愁,是一首很優秀的作品。】

【他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公元1164年,隆興二年,金宋簽訂“隆興和議”。納稅銀,割土地,好不容易積累起來一點北伐的勇氣又因此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眾人聽不懂什麽叫做解放前,但是他們卻明白這是一句不算好的話。

他們所做的努力功虧一簣了,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實力,也不是因為敵人太強。

而是因為他們內部出了問題。

有些東西從根裏面壞了,表面如何地維護都已經沒有了意義。

除非徹頭徹尾地改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