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關燈
小
中
大
李清照
【在很多人的眼裏,《離騷》中的植物就是性情高潔的象征,所以,他們看似責怪屈原沒有在《離騷》中提到桂花,但其實只是在借屈原以表達對桂花的讚美。】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說到此處屈原還真自我懷疑了一下。
桂樹是一種用處極大的植物,若真論起來,它完全可以作為女子口中性情高潔的象征。
其花可釀酒,還可作為裝飾,而桂木更是可以制船造槳,可比有的人有用多了。
【北宋末年,黨爭愈演愈烈,李清照作為“元祐黨人”的後人,日子自然也不可能安寧。】
【在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從崇寧元年一直到大觀元年,這一段時間裏,李清照一直因為黨禍松緊而往返於家鄉和青州之間,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有時候管得嚴了,會有禁止元祐黨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的規定,還會有不允許宗氏與元佑黨子女成婚,訂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些事情都是李清照不愛提的。
因為這黨禍之爭,她和官人才有了那麽多的分離。
而她很清楚的是,他們兩人只是許多人中的兩個,因此而遭難的還有許多許多,甚至於整個大宋都在因此而陷入陰霾。
其實幕中女子先時的說法不妥,她和蘇軾根本沒什麽恩怨。
這事情能怪到蘇軾的頭上嗎?
肯定不能。
因為蘇軾跟他們一樣都是遭難的人,即便沒有蘇軾也會有其他的人,即便他們不遭罪也會有其他的人遭罪。
古之商鞅、屈原都是遭罪之人,變法都是如此的。
可是他們想要大宋變得更好,就必須得變法。
就連李清照也沒發現自己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先時很少會去思考的問題了。
然而她雖什麽也沒說,其表情還是分毫不剩地落入了一旁趙明誠的眼裏。
趙明誠不喜歡看到李清照蹙眉的樣子。
他仍記得兩人初見時李清照那淺笑嫣然的模樣,不過幾年過去,歲月並沒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但她卻多了些愁。
趙明誠心中揪了一下,看著李清照無意識轉動著的杯子,伸手將那杯子奪了過來,嚇得李清照顫了一顫。
見她一驚一乍,趙明誠嘴角噙出笑容,幫她將酒杯填滿了。
而李清照顯然沒搞清楚狀況,先是一楞,而後才隨著趙明誠的笑容和動作眉目溫柔了許多。
【這段時間裏,李清照也寫了不少的詞來表達她覆雜的心情,或許當時的她以為那時的日子便已經是最難的日子了。】
這話說得不算直接,但也很好理解。
意思以後的日子會比如今更難。
李清照輕輕吐出一口氣,仔細想來,幕中女子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國家滅亡,丈夫離世,這可不是很難嗎?
再比較比較,如今的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在與丈夫短暫分別後所寫下的一首詞,別名《一剪梅·別愁》。】
【這首詞我們都很熟悉了,以前在讀書的時候說起愁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李清照的這一首,還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近來得知李煜不再要生要死,只一味在屋中寫詞,宋太宗趙炅對他的態度好了不少。
好吃好喝的、好紙好筆直往他那兒送。
即便天真如李煜,他也猜到了,許是因為幕中女子提到了自己。
李煜有些激動地翻出巨幕出現後不久寫出的詞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他想起巨幕剛出現的那段時間,他仿佛覺得這世間已經無可留戀。
可是到了後來,他看到了如此多不如意的文人,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仿佛天之驕子,可他們每一個的結局都令人唏噓,於是漸漸地,李煜開始覺得他們的作品有趣,他們的為人有趣。
而且他還期待著更多的文人,期待著幕中女子解說自己。
現在雖然並沒有解說自己,可提到自己的詞句,還是這麽高的評價,這讓李煜根本無法平靜。
這份激動,甚至像是要超越他對自己的不幸命運的哀愁。
【那我們就簡單地看一下這一首咱們都耳熟能詳的作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紅藕指的荷花,荷花敗了,香味也已經散去,玉簟,如玉一般的竹席,看到這般秋景,女主人公輕輕提起羅裳,獨自上了船。】
【蘭舟是船的雅稱,一般認為最初是用木蘭制成的舟。第一句寫景,簡單幾個字就寫出了清秋之景,春去秋來,就如同悲歡離合,是正常的,但卻也是令人哀傷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原本蘇軾心中就有些對李家父女的歉疚之情。
這事情說大不大,造成的結果再讓他難過他也楞生生地過到了垂暮之年,而說小卻也不小,畢竟還是讓他捱了這麽多年。
可真正提到這個,蘇軾才想起那年他寫水調歌頭時的場景。
本來是不太記得了,這時候那種難受的感覺竟跨越時空越上心頭。
確實是令人哀傷的。
【而“獨上蘭舟”一個“獨”字便顯得更加寂寥。】
【她一個人便逍遙自在嗎,不,“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錦書和蘭舟一樣,都是雅稱,這裏是指書信,雲卷雲舒,誰寄了書信來?如今正是那大雁南歸之時,月光灑滿了西邊的高樓。】
【雁,還可以理解為鴻雁傳書的雁,女主人公回信之時,在西樓之上,身邊雖伴有滿樓的月光,但是她的心卻早已隨著自己送信的大雁飛到了那人的身邊。】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別人不懂,趙明誠卻很懂李清照,那段時間,李清照記掛著他,他也記掛著李清照。
兩人方濃情蜜意之時,卻遭受了這些,沒辦法不令人心傷。
可他們還是挺過來了,所以他們總不該在這種時候為了些還未發生的事情鬧不愉快,倒是他心胸狹窄了。
【前面所表達的情緒還是比較委婉的,但是下闕就變得十分直接,通過上闕的描寫我們能看得出來,這是兩人離別後的相思之作。果不其然,她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自己想對方,那對方也想自己嗎?女主人公開始去猜測對方的心思,自己想他,那他肯定也是想自己的吧,如此想者自己便更想他了。】
【花水自在,離別的相思如今化成了兩處的閑愁,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這可還真不一定,人在很多時候。在李清照想念趙明成的時候趙明成到底有沒有想她,畢竟,可沒有作品留下來,咱們暫且也不必仔細考究。】
兩人疑惑地對視一眼。
看到李清照迷惑的眼神,趙明誠慌了一瞬,連忙對李清照道:“那自然是有的。”
他時常與李清照傳信,怎可能沒有想她?
這幕中女子是不喜歡他嗎?
分明知道是假的,為何還要這般猜測?
她難道不知她如今的話影響有多大嗎?這叫旁的人如何看?
李清照也沒有懷疑那時的趙明誠,兩人離別、通信、重逢,每一次她都能感受到趙明誠對自己的關心、不舍與愛意。
她也不由得在心中思考這其中的原因,看女子的模樣當是很不喜歡男子納妾的,可能是因為這緣故對官人不喜吧。
將桌上的雙手收回來,頓了半晌,李清照又端起桌上酒杯飲了一口,才道:“我知的,無礙。”
【重點是接下來的幾句。到底要怎麽樣才能解除這樣的憂愁呢?似乎根本就沒有辦法,剛剛舒展眉眼,只覺心頭的愁緒又湧了上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當真是妙啊!”
李煜看看她的詞,又看看自己的詞。
這詞最合他的胃口,難怪女子要說只記得他二人的詞。
不止是他將二人的詞作比較,還有許多其他的人也都這麽做了。
其實他們平日裏並不是沒比較過,尤其是那些被幕中女子批過的,認為李清照之詞皆是閨怨之作的那些人。
這不管怎麽看,一個亡國之詞,一個閨怨之詞,雖都是憂愁,但立見高下。
【這首詞上闕隱發相思之情,下闕直抒傷感愁緒,排篇布局是十分精巧的。為什麽李清照的這首詞這麽出名,首先是其藝術特色,“無一詞不工”在這首詞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者這其中飽含著詞人李清照的感情。】
聽聞此言,有些人又開始不服氣了。
先時明明幕中女子在提到李白與杜甫以女子口吻寫的詩的時候她就批判了男子所作的詩中女子是依附於男子,只知以男子為先的,可這李清照這詞,難道其中不也是只有相思之情嗎?
還有剛剛幕中女子批判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花》的下半闕,想來這裏應當也要痛批的。
許多男子松了一口氣。
原來不是他們的問題,女子自己都是那般認為的,這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女子本就該如此。
這後世……許是禮崩樂壞之故罷。
【這首詞中雖然也沒什麽偉大的思想感情,只是女子思念丈夫的詞作,但是從思想上來看,李清照的進步之處在哪兒呢,假如我們不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也不知道她的性格,僅從“兩處閑愁”我們就能看出來,李清照並沒有像之前《減字木蘭花》中將自己放置“奴”位,而是將自己與趙明誠放到了平等的地位。】
【試想將這些詩詞放到我們現在,這詞的感情也是沒什麽問題的,但若此中都是“我好想他,他不愛我了我要怎麽辦?”碰到這樣的,我一巴掌解決一個。】
【哎呀,不愛了就找下一個,我們這麽漂亮,還怕找不到嗎?】
寶貝們,這幾天家裏有點事情,所以更新可能沒那麽穩定,還是盡量每天更新。
謝謝大家的支持。
麽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很多人的眼裏,《離騷》中的植物就是性情高潔的象征,所以,他們看似責怪屈原沒有在《離騷》中提到桂花,但其實只是在借屈原以表達對桂花的讚美。】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說到此處屈原還真自我懷疑了一下。
桂樹是一種用處極大的植物,若真論起來,它完全可以作為女子口中性情高潔的象征。
其花可釀酒,還可作為裝飾,而桂木更是可以制船造槳,可比有的人有用多了。
【北宋末年,黨爭愈演愈烈,李清照作為“元祐黨人”的後人,日子自然也不可能安寧。】
【在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從崇寧元年一直到大觀元年,這一段時間裏,李清照一直因為黨禍松緊而往返於家鄉和青州之間,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有時候管得嚴了,會有禁止元祐黨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的規定,還會有不允許宗氏與元佑黨子女成婚,訂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些事情都是李清照不愛提的。
因為這黨禍之爭,她和官人才有了那麽多的分離。
而她很清楚的是,他們兩人只是許多人中的兩個,因此而遭難的還有許多許多,甚至於整個大宋都在因此而陷入陰霾。
其實幕中女子先時的說法不妥,她和蘇軾根本沒什麽恩怨。
這事情能怪到蘇軾的頭上嗎?
肯定不能。
因為蘇軾跟他們一樣都是遭難的人,即便沒有蘇軾也會有其他的人,即便他們不遭罪也會有其他的人遭罪。
古之商鞅、屈原都是遭罪之人,變法都是如此的。
可是他們想要大宋變得更好,就必須得變法。
就連李清照也沒發現自己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先時很少會去思考的問題了。
然而她雖什麽也沒說,其表情還是分毫不剩地落入了一旁趙明誠的眼裏。
趙明誠不喜歡看到李清照蹙眉的樣子。
他仍記得兩人初見時李清照那淺笑嫣然的模樣,不過幾年過去,歲月並沒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但她卻多了些愁。
趙明誠心中揪了一下,看著李清照無意識轉動著的杯子,伸手將那杯子奪了過來,嚇得李清照顫了一顫。
見她一驚一乍,趙明誠嘴角噙出笑容,幫她將酒杯填滿了。
而李清照顯然沒搞清楚狀況,先是一楞,而後才隨著趙明誠的笑容和動作眉目溫柔了許多。
【這段時間裏,李清照也寫了不少的詞來表達她覆雜的心情,或許當時的她以為那時的日子便已經是最難的日子了。】
這話說得不算直接,但也很好理解。
意思以後的日子會比如今更難。
李清照輕輕吐出一口氣,仔細想來,幕中女子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國家滅亡,丈夫離世,這可不是很難嗎?
再比較比較,如今的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在與丈夫短暫分別後所寫下的一首詞,別名《一剪梅·別愁》。】
【這首詞我們都很熟悉了,以前在讀書的時候說起愁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李清照的這一首,還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近來得知李煜不再要生要死,只一味在屋中寫詞,宋太宗趙炅對他的態度好了不少。
好吃好喝的、好紙好筆直往他那兒送。
即便天真如李煜,他也猜到了,許是因為幕中女子提到了自己。
李煜有些激動地翻出巨幕出現後不久寫出的詞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他想起巨幕剛出現的那段時間,他仿佛覺得這世間已經無可留戀。
可是到了後來,他看到了如此多不如意的文人,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仿佛天之驕子,可他們每一個的結局都令人唏噓,於是漸漸地,李煜開始覺得他們的作品有趣,他們的為人有趣。
而且他還期待著更多的文人,期待著幕中女子解說自己。
現在雖然並沒有解說自己,可提到自己的詞句,還是這麽高的評價,這讓李煜根本無法平靜。
這份激動,甚至像是要超越他對自己的不幸命運的哀愁。
【那我們就簡單地看一下這一首咱們都耳熟能詳的作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紅藕指的荷花,荷花敗了,香味也已經散去,玉簟,如玉一般的竹席,看到這般秋景,女主人公輕輕提起羅裳,獨自上了船。】
【蘭舟是船的雅稱,一般認為最初是用木蘭制成的舟。第一句寫景,簡單幾個字就寫出了清秋之景,春去秋來,就如同悲歡離合,是正常的,但卻也是令人哀傷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原本蘇軾心中就有些對李家父女的歉疚之情。
這事情說大不大,造成的結果再讓他難過他也楞生生地過到了垂暮之年,而說小卻也不小,畢竟還是讓他捱了這麽多年。
可真正提到這個,蘇軾才想起那年他寫水調歌頭時的場景。
本來是不太記得了,這時候那種難受的感覺竟跨越時空越上心頭。
確實是令人哀傷的。
【而“獨上蘭舟”一個“獨”字便顯得更加寂寥。】
【她一個人便逍遙自在嗎,不,“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錦書和蘭舟一樣,都是雅稱,這裏是指書信,雲卷雲舒,誰寄了書信來?如今正是那大雁南歸之時,月光灑滿了西邊的高樓。】
【雁,還可以理解為鴻雁傳書的雁,女主人公回信之時,在西樓之上,身邊雖伴有滿樓的月光,但是她的心卻早已隨著自己送信的大雁飛到了那人的身邊。】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別人不懂,趙明誠卻很懂李清照,那段時間,李清照記掛著他,他也記掛著李清照。
兩人方濃情蜜意之時,卻遭受了這些,沒辦法不令人心傷。
可他們還是挺過來了,所以他們總不該在這種時候為了些還未發生的事情鬧不愉快,倒是他心胸狹窄了。
【前面所表達的情緒還是比較委婉的,但是下闕就變得十分直接,通過上闕的描寫我們能看得出來,這是兩人離別後的相思之作。果不其然,她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自己想對方,那對方也想自己嗎?女主人公開始去猜測對方的心思,自己想他,那他肯定也是想自己的吧,如此想者自己便更想他了。】
【花水自在,離別的相思如今化成了兩處的閑愁,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這可還真不一定,人在很多時候。在李清照想念趙明成的時候趙明成到底有沒有想她,畢竟,可沒有作品留下來,咱們暫且也不必仔細考究。】
兩人疑惑地對視一眼。
看到李清照迷惑的眼神,趙明誠慌了一瞬,連忙對李清照道:“那自然是有的。”
他時常與李清照傳信,怎可能沒有想她?
這幕中女子是不喜歡他嗎?
分明知道是假的,為何還要這般猜測?
她難道不知她如今的話影響有多大嗎?這叫旁的人如何看?
李清照也沒有懷疑那時的趙明誠,兩人離別、通信、重逢,每一次她都能感受到趙明誠對自己的關心、不舍與愛意。
她也不由得在心中思考這其中的原因,看女子的模樣當是很不喜歡男子納妾的,可能是因為這緣故對官人不喜吧。
將桌上的雙手收回來,頓了半晌,李清照又端起桌上酒杯飲了一口,才道:“我知的,無礙。”
【重點是接下來的幾句。到底要怎麽樣才能解除這樣的憂愁呢?似乎根本就沒有辦法,剛剛舒展眉眼,只覺心頭的愁緒又湧了上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當真是妙啊!”
李煜看看她的詞,又看看自己的詞。
這詞最合他的胃口,難怪女子要說只記得他二人的詞。
不止是他將二人的詞作比較,還有許多其他的人也都這麽做了。
其實他們平日裏並不是沒比較過,尤其是那些被幕中女子批過的,認為李清照之詞皆是閨怨之作的那些人。
這不管怎麽看,一個亡國之詞,一個閨怨之詞,雖都是憂愁,但立見高下。
【這首詞上闕隱發相思之情,下闕直抒傷感愁緒,排篇布局是十分精巧的。為什麽李清照的這首詞這麽出名,首先是其藝術特色,“無一詞不工”在這首詞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者這其中飽含著詞人李清照的感情。】
聽聞此言,有些人又開始不服氣了。
先時明明幕中女子在提到李白與杜甫以女子口吻寫的詩的時候她就批判了男子所作的詩中女子是依附於男子,只知以男子為先的,可這李清照這詞,難道其中不也是只有相思之情嗎?
還有剛剛幕中女子批判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花》的下半闕,想來這裏應當也要痛批的。
許多男子松了一口氣。
原來不是他們的問題,女子自己都是那般認為的,這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女子本就該如此。
這後世……許是禮崩樂壞之故罷。
【這首詞中雖然也沒什麽偉大的思想感情,只是女子思念丈夫的詞作,但是從思想上來看,李清照的進步之處在哪兒呢,假如我們不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也不知道她的性格,僅從“兩處閑愁”我們就能看出來,李清照並沒有像之前《減字木蘭花》中將自己放置“奴”位,而是將自己與趙明誠放到了平等的地位。】
【試想將這些詩詞放到我們現在,這詞的感情也是沒什麽問題的,但若此中都是“我好想他,他不愛我了我要怎麽辦?”碰到這樣的,我一巴掌解決一個。】
【哎呀,不愛了就找下一個,我們這麽漂亮,還怕找不到嗎?】
寶貝們,這幾天家裏有點事情,所以更新可能沒那麽穩定,還是盡量每天更新。
謝謝大家的支持。
麽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