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白(捉蟲)

關燈
李白(捉蟲)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張子房,也就是張良,他在年輕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劉邦的賞識立下赫赫功勞,他為了求得刺客,不惜傾家蕩產。“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後來見到滄海君,得到了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博浪沙?

那不就是去年之事嗎?

好啊!

嬴政冷笑一聲,真是巧了,他正找此人呢,管你張良張子房還是張什麽東西,他就是掘地三尺也要將人給找出來!

敢刺殺他,當真是嫌命太長!

【張良是戰國後期韓國人,他出生貴族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任韓國宰相,後來秦始皇滅了韓國,他就一直想著報仇,所以傾盡家產尋找刺客,就連自己弟弟的葬禮都沒有辦。】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張良松了一口氣。

他自然也想到了當年逃避追捕的那段時間。

幸虧這巨幕此時才出來,要不然他肯定逃不了。

好在嬴政已死,他的國仇家恨也是報了!

滿足了!

【因為當時秦始皇經常被刺殺已經習慣了,所以早做好了會被刺殺的準備,相當於準備了替身,躲過了這一劫,所以張良並沒能成功。】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誰都能來刺殺他了?

簡直做夢!

但是嬴政怒氣平息,突然想起張良的身份,是漢初三傑,幕中女子說過的。

所以是他幫著那什麽劉邦推翻了他大秦?

可恨!

他已經派人去尋找劉邦,這個張良也不能放過!

決不能再讓他們有成事的機會。

【說起來古代歷史上被刺殺過的皇帝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沒能成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他多疑暴戾,喜怒無常,讓宮裏的人都怨聲載道,許多人合謀起來趁著他熟睡要勒死他,最後因為有人告密,他才躲過一劫,這就是“壬寅宮變”,他後來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其中也有這個原因。】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

什……什麽?

朱厚熜怒氣倏地湧上心頭,趁他熟睡勒死他?

是誰?

誰膽大包天竟敢這樣做!

他就說,先時女子說他不理朝政的時候他就在想這事情。

雖然他確實不想去上朝,但怎會如此任性,絕對有什麽理由,果不其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傳言,比如說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據說是被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刺殺而亡,而宋朝的皇帝趙匡胤也是死得不明不白,相傳很有可能是宋太宗趙炅也就是趙匡義,為了奪位而刺殺。】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

楊廣身體上的病終於好些了。

但是他覺得他的心病重了,因為他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弄清楚到底發生何事了。

他大隋馬上就要滅亡了,會被唐給滅了。

現如今就算沒有巨幕,這事情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朝中人跑的跑逃的逃,有些從前跟著父皇的那些人也不支持自己了。

隋真的要亡了。

如何就要亡了呢?

他心中一直在思考這事情,以至於幕中女子提到他的名字,他還嚇得一個哆嗦。

“胡說八道!”

宋代。

各個皇帝的面色都不太好。

但沒人能說什麽。

隨便說個什麽可能都會被冠上個不孝的帽子。

這樣的事情,他們都不知道,這後世之人怎可隨便拿出來說?

此女當真……

所幸她是在天上出現,沒人能拿她怎麽樣,否則千刀萬剮怕都是輕的。

【不過這兩個人的死還不算離奇的,最離奇的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死,死得不明不白不說,最後連頭顱都不知道去哪兒了。】

頭顱都不知道哪兒去了?

眾人都是一怔。

這……也太慘了吧?

古往今來還有這麽慘的皇帝?

身邊的侍衛都是吃幹飯的嗎?

這皇威何在啊?

許多帝王突然感覺知道自己遲早要死的這個事情也不是那麽難以接受了。

畢竟還沒聽說過誰能長生不死的。

但至少他們死得完整啊。

比這雍正好多了。

清,雍正年間。

還在想著通商之事的雍正石化了。

他,沒頭?

誰敢如此大逆不道!

【這些事情各野史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也是一個賽一個的神奇,大家感興趣可以下來自己去了解一下。】

【咱們言歸正傳,李白寫道:“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張良刺殺秦始皇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名聲卻是震動了天下。不過既然刺殺未遂,那秦始皇也不是吃素的是吧,自然是氣得不行下令追殺張良,張良只好逃走,後來就曾隱姓埋名逃到下邳這個地方。雖然是逃命,但李白認為他為國報仇,是個英雄,怎麽能說他沒有智勇呢?“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怎會沒了頭呢?

一個帝王被砍了頭,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嘁!”

又聽張良事,嬴政嘁了一聲後沒了下文。

豈曰非智勇?

這些人竟拿刺殺他來當作一種英雄行為,簡直是豈有此理!

等他安撫了百姓非得給這些人好看不可!

雖然幕中女子說漢會代秦,但嬴政覺得既然自己知道了這事情,那必定不會讓他們得逞。

【張良在下邳這個地方還發生過一件事情,史稱圯上受書,出自《史記》,說是張良在圯橋遇到一個老翁,老翁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讓張良去撿,張良莫名其妙,但還是去給他撿了,撿起來以後老頭還不知足,還要讓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心裏可能mmp,表面也沒法笑嘻嘻,心道虎落平陽被犬欺,但是卻還是幫老頭把鞋穿上了。】

mmp是何意?

為何他們連女子之言的字面意思都無法理解了?

不過這張良也太慘了。

沒能報得國仇家恨已經夠慘了,這老頭卻還欺負他。

更為重要的是,他居然就任由自己被欺負?

不會是與那韓信受胯下之辱一般吧,就因為此時受辱,所以之後才能成就大業?

如此一想,似乎那些名垂千史的人都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時光?

【老頭沒說句謝謝,仰天大笑而去,過了一會兒回頭說道:“孺子可教也。”還約張良五天後的淩晨在橋頭見面,張良不但沒怪他,反而還答應了。】

【只是沒曾想到,第一次去的時候,老頭自己早早地來了,怪張良遲到。第二次張良早去,卻還是遲了一步。第三次張良幹脆的,直接就不睡了,直接就去等著,終於通過了老頭的考驗,原來這個老頭是高士黃石公,他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張良日夜鉆研,最後學有所成,在劉邦身邊出了不少的主意。】

哦,原來如此。

他們就說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現了什麽轉機。

這不?

這就改變了張良的一生。

若是他們也能有張良這般幸運,遇到黃石公這樣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這怕是有點難了。

等等……

幕中女子,這表情是怎麽回事?

為何瞧著有些嫌棄呢?

【嗯……這故事,怎麽說呢,咱就是說多少有點傳奇色彩在裏面,若是普通人碰到這麽個怪老頭誰搭理他啊?不過《史記》之中挺多虛構成分的,這件事情的具體事實如何沒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卻成為張良良好品質的一個象征。】

【後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實很多時候崇敬的也並非他們這個人,只是他們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說:“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我”來到這圯橋之上,看著這古跡,更加欽佩張良的英姿風采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司馬遷沈吟半晌,終是沒能說什麽。

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記》了,似乎後世之人還挺信《史記》中記載的內容的。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實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馬遷覺得自己寫史應當不會隨意寫,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傳說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嗎?

為何有傳奇色彩就一定是虛構的呢?

但現在顯然不是研究這些的時候。

更為重要的是之後的事,他到底應當如何來編訂這一部史書呢?

【只可惜如今只見這圯橋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黃石公到底在哪?“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他自己能遇到這個助自己成就功業的人嗎?顯然沒什麽希望,只能“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嘆息黃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經蕭條空乏了,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可惜啊!】

若真有黃石公此人存在,誰不想得之相助呢?

但是眾人都只是當作傳說看看,難道李白是真的相信了嗎?

應當也不是吧。

李白似乎平等地羨慕每一個得到重用實現自己抱負理想的人。

即便作為大詩人作為詩仙,李白也與他們一樣,壯志難酬。

此乃人間常態也。

【這首詩顯然也是李白壯志難酬之作,只是所表達的方式比之我們前面講過的幾首更加委婉,從側面表達了他的心情。】

【李白也不只一次提到張良,在安史之亂後,他寫下一首現實主義作品《扶風豪士歌》,裏面提到“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報國之心,只可惜依舊是報國無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安史之亂後。

自己之後寫的詩?

雖只有這麽一句,李白還是忍不住將自己這詩句與杜甫的詩句想比。

杜二甫在安史之亂後,詩有如此大的長進。

而自己這首詩……

女子在此處提到,顯然是與安史之亂有關,可為何還是寫的這些呢?

李白沈默。

所以此為自己不足杜二甫之處也?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又去了楚州安宜,在這裏寫下一首《贈徐安宜》請求推薦,我個人感覺這一首幹謁詩還是比較正常的,前面十四句都是在稱讚徐縣令。】

【後面才寫“游子滯安邑,懷恩未忍辭。”“我”現在暫時居住在安邑這個地方,承蒙您的關照,我都不忍離別,“翳君樹桃李,歲晚托深期。”托您的蔭蔽,只希望你向朝廷推薦推薦“我”。】

還真是啊。

自己除了這些就無話可說了嗎?

寫《贈徐安宜》都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那時候他外出游歷與現在的心情確實差不了太多,都有些不知何去何從。

日後他不會再去幹謁。

無需幹謁。

幹謁有何意義?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首詩在李白的詩裏應該是排不上號的,詩句中沒有了那種豪情,失去了他自己的風格,有點像是自暴自棄之作,可能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幹謁也沒有成功。】

【再者這徐縣令的官職可能還是有點低的吧,幹謁於他怕是有點難的。】

是啊,一個縣令能給予李十二白什麽幫助呢?

讓他做縣城裏的小吏嗎?

關於這一點,杜甫還能說上幾句。

他那一生也只做過小官。

杜甫一時竟分不清是得不到官職不停幹謁更讓人痛苦還是在一個基本起不到什麽作用的官職上讓人痛苦。

不過他也只是在女子的話語中做過官,並沒能真正體會。

但他很肯定的是,這兩種痛苦他都並不想體會。

【這段時間,李白的情緒應該是比較低落的,他的同時期的《白田馬上聞鶯》中也看不到他的豪情壯志,但是卻把一種愁緒很清楚地表現了出來,顯得悲涼憤慨。】

【“黃鸝啄紫椹……捫心空自悲。”】

東晉。

確實,李白這兩首詩中沒了他的豪氣,說自然又不夠自然。

陶淵明本來還比較喜歡李白的這首詩,內容有了,感情也有了,可就沒有他那些詩吸引人。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五月,黃鸝在桑樹枝頭鳴叫,啄食桑葚。“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我”記不清日子,還以為是陽春三月。前面說了是五月,這時候又說以為是三月,已經是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中了,可想而知李白出門在外奔波已經很長時間了,更重要的是他沒什麽收獲,這種時候更加讓人迷茫。】

【“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桑蠶已經老了,白田這個地方的蠶都已經繅絲了,可“我”還沒有回去。古代的蠶月是在三月,所以兩個月過去應該是在五月的時候,這時候“我”還沒回去,驅馬又繼續朝前走,只能捂著胸口兀自悲傷,“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此處有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淒涼之感。】

好一個“斷腸人在天涯”。

李白一開始還沒覺得自己多淒涼,此話一出,那種淒涼之感就陡然膨脹起來。

【我們了解了李白的詩句,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很少有這種撇開豪氣談悲情的詩歌,但這也是他的一部分。】

【但他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此時沒有朋友相伴,自己獨處,多少就容易多愁善感一點,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得出來,與朋友在一起時,他基本上都是很放得開的,在他重游揚州、蘇州等地時,見到了被貶的好友韋參軍,寫了《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詩中皆是惺惺相惜之感。】

這還真是,誰沒事跟朋友一起多愁善感呢。

不過兩個失意的人在一處那不得傷感一下嗎?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便是如此,他走到何處都能碰到被貶的好友,他們坐在一處便總有些排遣之語的。

這委實正常了。

【後來去到杭州,李白與李良同游,李白寫下《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招待他,他大概以為自己終於要得到幫助了,心情頗好,再加上觀賞金秋美景,快樂加倍。】

快樂加倍?

這時的李白似乎依舊沒能獲得機會吧?

看來又是空歡喜一場了。

【“掛席淩蓬丘,觀濤憩樟樓。”我們乘坐帆船來到蓬丘島,到這樟樓之上休憩觀賞著名的錢塘江。“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游。”五馬大車載著我們一同遨游,山景讓我們的興致更高。】

【這首詩字裏行間,都寫著兩個字,快樂!後面繼續寫景。“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天竺寺盡收眼底,秋天的風在這松林間颯颯作響。“覽雲測變化,弄水窮清幽。”看那雲卷雲舒,變化莫測,水源深處已是無盡的清幽,風景很美。】

【從寺廟寫到秋風又寫到秋雲,而後寫隔山之海,引出自己的快樂。“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層層疊嶂的山峰將海隔在了另一邊,窗外的江水也往海裏流去,“詩成傲雲月,佳趣滿吳洲。”詩已經寫好了,足以傲視雲月,這吳地的山水真是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樂趣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果然,跟朋友一起寫的詩句聽起來就挺歡樂的。

近日曹植和好友們的相處也還不錯,只是總有人明裏暗裏地勸說他爭位之事。

他並不想再去想這些事情,都避開了。

但從長遠來說,他得勸著,否則遲早會出問題。

他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因自己遇害。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詩歌中所提到的兄弟叔侄就多達幾十個,大部分還都是這種官那種官,但是為什麽最後沒一人幫著李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李白唯一得到的供奉翰林的職位還是玉真公主幫忙,這裏面可能有些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原因,或許是這些親戚都太遠了,說白了是李白為了做官到處攀親戚,碰到個姓李的就稱兄道弟。】

李白這樣豪爽的性子正是他們如今所推崇的。

家庭背景又如何?

只要他有才能,什麽問題是不能先放一邊的?

可惜,生不逢時。

【或許是因為李白確實和他們是親戚,他們也承認,但是他們都沒有幫李白,這很有可能還是和李白的身世有關,按理來說像李白這樣的人物,《新唐書》、《舊唐書》應該會記載他的家庭背景的,但是就沒有,所以很奇怪。】

【在這個所謂從侄良的這裏沒有得到幫助,後來這個李良帶著二妓游會稽,《送侄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講的東西不多,好像怎麽理解都可以,我個人認為李白應該是有點羨慕又有點諷刺的心情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起身坐到了破廟門口。

天本就已經暗了,一場雨之後,外面更是黑漆漆的。

風吹得林間的樹葉沙沙地響。

巨幕跟著李白來到了破廟之外,他皺了皺眉,忘了巨幕是一直跟著人走的了。

這些也不必說得那般詳細。

很多時候他都以為自己能有機會,而後無數次與機會錯過。

不管是因為什麽,總算不得一個好回憶。

秋風起,心中倒是舒服了不少。

【“攜妓東山去,春光半道催。”這裏的東山就是我們先時說過的謝安隱居而後東山再起的東山,謝安本就是李白的偶像,所以說起東山,李白沒道理不想起謝安,但是他這裏卻半個字也沒有提。】

【侄子帶著二妓往東山去,美人作伴,路上的風景一定不錯,“遙看若桃李,雙入鏡中開。”遠遠看著,美若桃李,像是虛幻的仙子似的。】

許多人不理解了。

這有諷刺嗎?

這不是誇讚嗎?

攜妓又不是什麽丟人的事情。

【在唐朝時候,攜妓算是文人風雅的一種活動形式吧,不像我們現在直接嚴打,所以李白應該是有點羨慕,但咱們想象一下他的心理活動,“本來乘興而來,想著咱們都是李家人怎麽也得幫襯幫襯吧,誰知我求職信也遞了,人家卻根本沒放在心上,反而快快樂樂地攜妓游玩去了。”】

此等風雅之事為何要嚴打?

這後世跟他們此時的風俗習慣相差太大了。

【說羨慕吧,李白又有些嫌棄,自然是入仕做官這些正經事情更重要了;說怨憤吧,但是呢,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怨誰去?只能怨自己。】

【但是呢,李白又根本就不是個自怨自艾的人,所以他就回安陸去了,誰知第二年妻子許氏卻離開了人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