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小修)
【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前往揚州等地。後來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多少?
三十萬金!
唐前各朝各代,許多人都驚呆了。
那可是三十萬金啊!
眾人驚嘆於李白的富有,也驚嘆於他的仗義疏財,畢竟財富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他怎麽就如此輕易地給予他人呢?
他們原都在想唐朝人為何都有那麽多的銀子漫游,現在看來,身處大唐盛世的他們是真有錢啊!
即便是後來窮困的杜甫開始也是極為富有的。
為何李白不接濟他呢?
難不成又是隨意自誇之語?
【李白一向仗義疏財,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他的交友圈,那李白的銀子從哪兒來的呢?】
從哪兒來的?
難不成不是家中得來的嗎?
也是,他的父親不是獲罪了的嗎?家中條件定然不好吧。
【李白這一生幾乎都在游山玩水,他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家中,據說他父親是個鹽商,當然了這事情正史中並無記載。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家世不管是正史還是從他的作品中都很少提及。】
【他曾經在《送楊燕之東魯》中說,“我固侯門士”,意思是說自己是官宦世家,這說法歷來存疑,但是《舊唐書·李白傳》中有他“父為任城尉,因家焉。”的記載,這麽說的話也算官宦世家。】
【但為何李白寫了那麽多的作品都沒怎麽提及,而《新唐書》甚至沒提李客的名字呢?】
【這就不得不提我們之前說過的他父親獲罪的事情,我們大膽猜測,或許李白的父親曾經做過官,然後獲罪從商,這“士農工商”,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的,所以他沒大肆宣揚自己的家庭倒也合理。】
【當然,這一切只是咱們的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當時的生活條件應該是不錯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嘴角抽了抽,猜測得夠大膽的。
這些與他的詩文也沒太大關系,倒也不必細說。
首先是家裏,還有哪裏呢?
【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如果是我們,我們會怎麽寫這個詩句呢?小時不識月,呼作大木盆。】
【白玉盤長啥樣,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
聽聞此言,眾人都默默撇嘴不說話。
難怪會有“揚杜抑李”之說,那杜甫貧困,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為窮人考慮,但李白的詩句離他們太遠了。
【其次是李白的人緣好,他結交權貴,雖然沒能讓自己做上自己想要的官,但是卻認識了不少的達官權貴。】
【俗話說得好,“出來混的那都是要還的。”他仗義疏財,遇到困難時朋友自然會幫一把。】
【但是這些在正史中幾乎沒什麽記載,我們只能憑借一些文獻猜測,就拿我們熟知的汪倫來說,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記載,汪倫是個豪士,也是李白的粉絲,邀請李白去他家,走時送了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讓汪倫這個正史上都沒有名字的小人物名傳千古。】
【當然了這只是傳說,很多人都覺得這汪倫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不管是真是假,這樣的事情應該也是有的,所以李白的朋友們也是他的財政來源。】
如此說來,倒是不好接濟杜甫了,總不能慷他人之慨。
但是都是結交權貴,為何李白就如此成功,那杜甫怎麽就那麽淒慘呢?
眾人都十分疑惑。
【李白還有一個財政來源,就是他的家庭,這個家庭並非原生家庭,而是他成家後的家庭,他兩度入贅宰相家,自然是不愁吃穿的。】
原來如此。
這李白真是讓眾人一言難盡。
他這樣的出身,這樣的行事,真是讓他們一時無法稱頌啊。
那樣文才,為何去做贅婿呢?
若是讓他們選,他們就是……
如果對方是宰相之女,似乎也不是不行。
【李白仗義疏財不僅因為他自己有錢,而且跟他的性格也有關系,他在《將進酒》中寫道:“千金散盡還覆來”,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身外之物,有推翻重來的氣魄,這就是李白,與眾不同的李白。】
【說起贅婿,就不得不提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了。】
【李白在這段旅途中認識了孟浩然,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就是由孟浩然促成的。】
【在這裏李白還認識了李邕,但《舊唐書》記載李邕“頗自矜”,所以李邕對這個同樣狂傲的年輕人表現得不冷不熱,於是李白寫下了《上李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這《上李邕》似乎已經提過了。
李白倒也沒有那般不滿,他那個時候年輕氣盛哪裏管這些的?
當時氣憤便寫了這事,如今早把那事情給忘了。
不過李邕這人的人品他還是很看好的,“自矜”也確實讓人不喜。
【這首詩寫得可謂十分傲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大鵬隨風而起,乘著風直上九萬裏高空,這兩句化用莊子《逍遙游》大鵬“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算是起興。】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但他寫下的大鵬依舊與莊子所寫的不同,莊子之鵬,借風而行,而他筆下的鵬就算沒有風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幹。】
【前面幾句是李白以大鵬自比,每個筆畫都表現了他的傲氣,但是更傲的還在後面。】
真的很傲啊!
沒人能反駁這句話,以大鵬、神鳥甚至是上古神獸自比都算不得什麽。
但李白怎的就寫出了這般氣勢呢?
【這首詩本來就是懟李邕的,下面四句就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李邕的不滿。“時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眾人都因“我”不同凡響的話而嘲笑我,言外之意,你作為一個名士居然也和他們一樣。“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宣父就是孔子的意思,唐太宗時尊孔子為宣父。】
【孔子都說了後生可畏,你可不要輕視年輕人啊!】
李邕被說得面紅耳赤。
他以往讀到這首詩還沒有這樣的感覺,聽到幕中女子說出來只覺臊得慌。
大抵是因為知道所有人都能看到巨幕吧。
此女明顯推崇李白的,那自己豈不是要受人嘲笑了?
偏偏如今的他也覺得李白說得有道理,但那時的李白是真的很狂啊!
可他現在即便把那時候李白的狂說出去,也沒人會聽自己的了吧。
【在當時,李邕“素負美名”,而李白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就敢這樣蔑視權貴實在是傲。】
東晉。
陶淵明倒是十分欣賞李白這一點。
若自己能有他這魄力,恐怕現如今過得比此時更暢快。
雖然像他那樣做,多半也會落得像他一樣的結局。
【江南多名勝古跡,所以許多文人到了此處都會寫點詠史之作,李白也不例外。】
【他游覽越州,寫下《越中覽古》,主打的就是一個世事無常、物是人非之感。“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越王勾踐戰勝了吳國,和將士們衣錦還鄉。當初“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滿殿的如花宮女,如今只剩下了鷓鴣的身影。】
【他到姑蘇臺,寫下《蘇臺覽古》,依舊是感慨昔盛今衰。“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破舊宮殿與荒臺旁柳枝長出了嫩綠的新芽,柳岸的采菱人傳來歌聲,卻唱不盡這春色柔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當初這裏的熱鬧場景已經沒了,只剩下了映照吳宮諸人的清冷月光。】
這兩首都差不多啊。
除了此中描寫意象,所營造的氛圍,所表達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
也難怪女子會放在一處說了。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只今惟有”四個字,讓兩首詩的蕭瑟之感更加濃烈。】
【但不同的是,《越中覽古》主要講了前塵的輝煌,只在最後寫下“鷓鴣飛”之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蘇臺覽古》重寫如今荒涼,望今思古,那種感覺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放在一起體會。】
【詠史詩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懷古傷今,李白其實也是如此,他還寫了一首古詩《烏棲曲》諷刺唐玄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
諷刺他?
那個時候就開始諷刺他了?
李隆基最近看了許多記載下來的幕中女子提到過的諷刺自己的詩,他已經麻木了。
罪己詔都發了,他還害怕這幾句諷刺?
可問題是這時候自己做了什麽?
那麽早就有人諷刺自己了?
自己若是早點察覺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事情了吧。
【烏棲曲本來是樂府歌辭清商曲辭的曲目,大多歌詠艷情,但是李白轉而諷刺宮廷奢靡,在句式上也將四句寫成了七句,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早在曹操時,就已經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影響了許多的人,我們很難說李白沒有受其影響。】
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已經不是很新的寫作方式了。
李白這也不算寫時事,他以為古詩含古韻,用以描寫那些古跡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至於改艷情寫諷刺,他本來也沒什麽艷情可寫。
李白只嘆自己當時諷刺得太委婉了,面對聖人若有面對李邕那般狂傲,說不一定能早日讓聖人知道他自己的過錯。
就算自己英勇就義,那也不枉此生。
【這首詩咱們看一下,“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日暮烏棲之時,吳王宮裏宴飲開始了。“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才開始不久,太陽就要下山了。“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銅壺漏水越來越多,銀箭的刻度也隨之上升,吳王起身看那墜落江上的秋月。是何等的快樂啊!“東方漸高奈樂何!””只可惜東方漸曉,宴飲該結束了!】
李隆基這些年過得仿佛就是這樣的日子。
有時晚上宴飲歡快,第二日錯過時辰便連早朝都不想去。
歡樂為何不能永遠繼續,這是連吳王夫差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啊。
若女子不說,他根本不可能想到這首詩是諷刺自己的,這李白倒也識時務。
但這時候識時務有何用?
不如直接寫出那“一騎紅塵妃子笑”之語,那他定能知道。
可仔細一想,若是在巨幕出現之前,李白敢直接這樣寫他,他就能直接將李白下獄。
【這裏李白寫的倒也還是宮廷奢靡,但又不同,宮廷宴飲本該是歡快的熱鬧的令人興奮的,但這首詩中李白怎麽寫的呢?】
【他寫烏鴉棲息、寫青山銜日、寫秋月墜江,卻根本沒有詳寫宴飲情況,整個氛圍就給人一種日薄西山之感。】
李白竟如此敏銳嗎?
李隆基最近精神不濟,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許多做法。
早在那時李白就已經預測到後面國將陷入混亂之中了?所以想盡辦法來到他的跟前想要力挽狂瀾?
想著李白在他跟前的那些日子寫的詩句,李隆基陷入沈思。
然而李白並沒有那麽神,當時他不過懷古有感。
若他真能預料安史之禍,拼死也會勸諫聖人的。
可問題就在於,他那時只是隱隱感覺到與天寶初年的不同,並沒有真的看透什麽,還只是想著讓自己功成名就。
【李白的吳越之游整體來說應該還是比較歡樂的,雖然有些懷古感傷之作,但這時的他還年輕,並沒有遭受過太大的挫折,也還未去長安感受那些人情世故,他在這裏寫了許多酬謝、贈別、宴游詩,比如這首《金陵酒肆留別》。】
說得沒錯,散金三十萬,能不歡樂嗎?
整日裏都是飲酒賞景,都快讓許多天寶年間的人們忘記安史之亂的事情了。
李白的經歷與詩句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
至於什麽安史之亂,就像是一場噩夢一樣,幾天過去了,他們的日子還是如同從前,只不過茶餘飯後多了一些談資罷了。
只是聖人都如此重視,安祿山等人被砍頭這事情也已經傳得到處都是。
就算他們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承認。
要變天了。
【這首詩雖然是語別,但是並沒有太多的愁緒,體現了李白的豪放灑脫。】
【“風吹柳花滿店香”這一句寫得很妙,尤其是香一字,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柳花”,是指柳絮,我個人認為柳絮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是為鼻炎而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作用,我想古代應該也是,只是他們不知道鼻炎是什麽而已。】
【但李白居然說“柳花滿店香”,你認真的嗎?】
所以鼻炎到底是什麽?
女子明知他們不懂,為何不解釋?
“鼻炎,難不成是錯喉?柳絮入鼻便有錯喉。”
“哦,原來如此啊!”眾人恍然大悟。
但李白為何說柳花香呢?
【對於這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李白心情好,即便看著柳絮,也覺此物有了香味。也可以說香的並不是柳絮而是店中的酒。或許也可以兩者結合,這種詩句怎麽高興怎麽解釋,這就是語言之美,它不要求像史書那樣用詞精準,適當地運用陌生化的不符合既定規則的詞句會讓人覺得新奇有意思。】
唐,元和年間。
陌生化的詞句,自己的詞句有夠陌生化嗎?
李商隱舒展的眉頭又輕輕蹙起,他總覺得自己的詩句還差點意思,難道就是少了些陌生化?
所以感覺不是很新奇?
可是要如何才算新奇呢?
他看了看自己剛寫下的一首詩,似乎……也還算新奇?
【當然了,這樣的陌生化不能不限制地用,有時候一篇文章當中可能出現一種新鮮的表達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但是陌生化的詞句會讓人產生閱讀障礙,就像李白的這首詩,我們讀到花香這兒停一下,然後下一局“吳姬壓酒喚客嘗”我改個說法,“吳姬壓酒領客唱”,可能大家又會去糾結“領”、“唱”的含義。】
【這兒我隨便舉的例子,你怎麽解釋都可以,我就不說我的想法了。作為一首詩,如果每一句都是這種,可能就會勸退一些人了,覺得讀起來有些不順暢,但假如是《離騷》這種長詩呢?是幾千字的古文呢?還有人讀嗎?】
【所以陌生化要慎用,且不能濫用,還要用得有水平,古往今來真正的文學大家所寫的作品除卻思想內涵外,大部分都是語言自然流暢的。】
李賀悟了,原來如此。
他再一看自己的詩句,所以自己這詩句其實不是少了陌生化,是多了一些?
不行,他還得再多思考思考,不能想當然。
每人的詩句、想法本就不同。
江州。
白居易對這個觀點深以為然。
許多人追求詩文華麗,卻丟失了寫詩作文的初衷,這有何意思?
還是應該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將時事寫出來。
在他看來,這陌生化的新奇語言,不要也罷。
【而李白這一個“香”字就用得很妙,不管是花香還是酒香,它都是能夠體現作者的心境的,能夠表達感情那就不是好詞好句的無效疊加。】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金陵的朋友都來相送,要走的不走的都各自歡快地飲酒。李白筆下的朋友大多和他一樣都是豪放不羈的,這群金陵的朋友也不例外。】
【觥籌交錯間,李白終還是有些不舍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你問問這東流水,它與離情別意誰長誰短啊?】
【這句並沒有簡單地將別意比作流水,而是別出心裁,用問句將兩者進行比較,表現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感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楊氏將門窗都關上了,房間內沒燃燈卻因為巨幕的存在很亮。
杜甫靜靜地看著巨幕。
李十二白的詩句仍舊叫他佩服,隨便拿一首出來便覺甚妙。
【但是李白的日子並非一直都這麽好過,春天時,他還和朋友賞花飲酒,秋天便臥病在床。】
【生病的時候總容易懷念故鄉,這是對家的一種歸屬感,李白也一樣,他在病中寫下《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抒發自己的思鄉懷友之情。】
唐,元和年間。
此話不假。
李賀身子不好,每每難受之時總會想回家。
但男兒志在四方,他總不能這麽年輕就回家中養老。
【他還在這裏寫下了咱們許多人的詩歌啟蒙作《靜夜思》,這首詩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基本上是會說話就會背,除卻它簡單質樸的語言,就是他其中蘊含的思鄉之情。】
【月亮是文人常用的意象,給我們的感覺總是清冷的,但李白並沒有直接寫月光的冷,而是用“地上霜”這樣的比喻,清冷加倍。】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首詩是思想之作,卻不知道它是李白在病中寫下的,知道了之後我們再看這個“疑”畫面感就更強了,他迷迷糊糊地從病榻中醒來,看到地上的白霜有些恍惚,半晌才清醒過來,發現原來是月光。】
【擡眼望去,圓月高懸,可自己身處異鄉,也不知家鄉的月夜是否同樣的圓,低下頭來更覺思念故鄉了。】
能說話就能背?
這首詩的影響力那般大嗎?
李白自己都有些不信,主要還是他的優秀之作如此多,怎的就選了這一首呢?
簡單質樸的作品眾多,思鄉之作也不知凡幾。
看來現在被認同的後世不一定認同,就如同為人做事一般。
不必思旁人之想,不違背本心就好了。
【而且《靜夜思》還有續篇《秋夕旅懷》,生病以後,李白的詩句中便平添了一分愁,那分豪情也暫時放下了。】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秋天本就愁苦,風一吹,讓他這個異鄉人就更加思念家鄉了。放眼望去,山巒無邊,看不到頭,流水也向遠方流去,何時才能回來呢?“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看了看一望無際的海面,他也有些思念故鄉了。
若是能在死前回到眉州就好了。
可這樣的想法他只在心中想想,沒必要說出來讓叔黨平添憂愁。
也不知官家是如何想的,會不會看了巨幕給他還鄉的機會。
畢竟他已經是一個要死的人了啊。
【視線越過高山,又觸到了月光,“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月光太冷了,看了直讓人不舒服。】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芳草已經開始枯萎,白露催著人添置衣裳,過了秋天就該是冬了。“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夢到銀河落下,再醒來時天上的星星已經稀疏了,“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看到此情此景,他更加想念故鄉,不像在此處,孤苦伶仃,流淚也沒人幫忙擦拭。】
【一句“泣下誰能揮”寫出了李白的孤獨,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在這秋景之中,高山、流水、月光、芳草都隨著他的情緒而開始悲傷。】
【豪放的李白,也不是無堅不摧的,也會在生病時想家哭泣。】
【不過李白還很年輕,這一場病不足以將他打倒,第二年他又活過來了,還結了個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前往揚州等地。後來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多少?
三十萬金!
唐前各朝各代,許多人都驚呆了。
那可是三十萬金啊!
眾人驚嘆於李白的富有,也驚嘆於他的仗義疏財,畢竟財富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他怎麽就如此輕易地給予他人呢?
他們原都在想唐朝人為何都有那麽多的銀子漫游,現在看來,身處大唐盛世的他們是真有錢啊!
即便是後來窮困的杜甫開始也是極為富有的。
為何李白不接濟他呢?
難不成又是隨意自誇之語?
【李白一向仗義疏財,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他的交友圈,那李白的銀子從哪兒來的呢?】
從哪兒來的?
難不成不是家中得來的嗎?
也是,他的父親不是獲罪了的嗎?家中條件定然不好吧。
【李白這一生幾乎都在游山玩水,他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家中,據說他父親是個鹽商,當然了這事情正史中並無記載。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家世不管是正史還是從他的作品中都很少提及。】
【他曾經在《送楊燕之東魯》中說,“我固侯門士”,意思是說自己是官宦世家,這說法歷來存疑,但是《舊唐書·李白傳》中有他“父為任城尉,因家焉。”的記載,這麽說的話也算官宦世家。】
【但為何李白寫了那麽多的作品都沒怎麽提及,而《新唐書》甚至沒提李客的名字呢?】
【這就不得不提我們之前說過的他父親獲罪的事情,我們大膽猜測,或許李白的父親曾經做過官,然後獲罪從商,這“士農工商”,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的,所以他沒大肆宣揚自己的家庭倒也合理。】
【當然,這一切只是咱們的猜測,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當時的生活條件應該是不錯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嘴角抽了抽,猜測得夠大膽的。
這些與他的詩文也沒太大關系,倒也不必細說。
首先是家裏,還有哪裏呢?
【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如果是我們,我們會怎麽寫這個詩句呢?小時不識月,呼作大木盆。】
【白玉盤長啥樣,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
聽聞此言,眾人都默默撇嘴不說話。
難怪會有“揚杜抑李”之說,那杜甫貧困,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為窮人考慮,但李白的詩句離他們太遠了。
【其次是李白的人緣好,他結交權貴,雖然沒能讓自己做上自己想要的官,但是卻認識了不少的達官權貴。】
【俗話說得好,“出來混的那都是要還的。”他仗義疏財,遇到困難時朋友自然會幫一把。】
【但是這些在正史中幾乎沒什麽記載,我們只能憑借一些文獻猜測,就拿我們熟知的汪倫來說,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記載,汪倫是個豪士,也是李白的粉絲,邀請李白去他家,走時送了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讓汪倫這個正史上都沒有名字的小人物名傳千古。】
【當然了這只是傳說,很多人都覺得這汪倫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不管是真是假,這樣的事情應該也是有的,所以李白的朋友們也是他的財政來源。】
如此說來,倒是不好接濟杜甫了,總不能慷他人之慨。
但是都是結交權貴,為何李白就如此成功,那杜甫怎麽就那麽淒慘呢?
眾人都十分疑惑。
【李白還有一個財政來源,就是他的家庭,這個家庭並非原生家庭,而是他成家後的家庭,他兩度入贅宰相家,自然是不愁吃穿的。】
原來如此。
這李白真是讓眾人一言難盡。
他這樣的出身,這樣的行事,真是讓他們一時無法稱頌啊。
那樣文才,為何去做贅婿呢?
若是讓他們選,他們就是……
如果對方是宰相之女,似乎也不是不行。
【李白仗義疏財不僅因為他自己有錢,而且跟他的性格也有關系,他在《將進酒》中寫道:“千金散盡還覆來”,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身外之物,有推翻重來的氣魄,這就是李白,與眾不同的李白。】
【說起贅婿,就不得不提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了。】
【李白在這段旅途中認識了孟浩然,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就是由孟浩然促成的。】
【在這裏李白還認識了李邕,但《舊唐書》記載李邕“頗自矜”,所以李邕對這個同樣狂傲的年輕人表現得不冷不熱,於是李白寫下了《上李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這《上李邕》似乎已經提過了。
李白倒也沒有那般不滿,他那個時候年輕氣盛哪裏管這些的?
當時氣憤便寫了這事,如今早把那事情給忘了。
不過李邕這人的人品他還是很看好的,“自矜”也確實讓人不喜。
【這首詩寫得可謂十分傲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大鵬隨風而起,乘著風直上九萬裏高空,這兩句化用莊子《逍遙游》大鵬“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算是起興。】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但他寫下的大鵬依舊與莊子所寫的不同,莊子之鵬,借風而行,而他筆下的鵬就算沒有風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幹。】
【前面幾句是李白以大鵬自比,每個筆畫都表現了他的傲氣,但是更傲的還在後面。】
真的很傲啊!
沒人能反駁這句話,以大鵬、神鳥甚至是上古神獸自比都算不得什麽。
但李白怎的就寫出了這般氣勢呢?
【這首詩本來就是懟李邕的,下面四句就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李邕的不滿。“時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眾人都因“我”不同凡響的話而嘲笑我,言外之意,你作為一個名士居然也和他們一樣。“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宣父就是孔子的意思,唐太宗時尊孔子為宣父。】
【孔子都說了後生可畏,你可不要輕視年輕人啊!】
李邕被說得面紅耳赤。
他以往讀到這首詩還沒有這樣的感覺,聽到幕中女子說出來只覺臊得慌。
大抵是因為知道所有人都能看到巨幕吧。
此女明顯推崇李白的,那自己豈不是要受人嘲笑了?
偏偏如今的他也覺得李白說得有道理,但那時的李白是真的很狂啊!
可他現在即便把那時候李白的狂說出去,也沒人會聽自己的了吧。
【在當時,李邕“素負美名”,而李白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就敢這樣蔑視權貴實在是傲。】
東晉。
陶淵明倒是十分欣賞李白這一點。
若自己能有他這魄力,恐怕現如今過得比此時更暢快。
雖然像他那樣做,多半也會落得像他一樣的結局。
【江南多名勝古跡,所以許多文人到了此處都會寫點詠史之作,李白也不例外。】
【他游覽越州,寫下《越中覽古》,主打的就是一個世事無常、物是人非之感。“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越王勾踐戰勝了吳國,和將士們衣錦還鄉。當初“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滿殿的如花宮女,如今只剩下了鷓鴣的身影。】
【他到姑蘇臺,寫下《蘇臺覽古》,依舊是感慨昔盛今衰。“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破舊宮殿與荒臺旁柳枝長出了嫩綠的新芽,柳岸的采菱人傳來歌聲,卻唱不盡這春色柔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當初這裏的熱鬧場景已經沒了,只剩下了映照吳宮諸人的清冷月光。】
這兩首都差不多啊。
除了此中描寫意象,所營造的氛圍,所表達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
也難怪女子會放在一處說了。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只今惟有”四個字,讓兩首詩的蕭瑟之感更加濃烈。】
【但不同的是,《越中覽古》主要講了前塵的輝煌,只在最後寫下“鷓鴣飛”之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蘇臺覽古》重寫如今荒涼,望今思古,那種感覺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放在一起體會。】
【詠史詩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懷古傷今,李白其實也是如此,他還寫了一首古詩《烏棲曲》諷刺唐玄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
諷刺他?
那個時候就開始諷刺他了?
李隆基最近看了許多記載下來的幕中女子提到過的諷刺自己的詩,他已經麻木了。
罪己詔都發了,他還害怕這幾句諷刺?
可問題是這時候自己做了什麽?
那麽早就有人諷刺自己了?
自己若是早點察覺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事情了吧。
【烏棲曲本來是樂府歌辭清商曲辭的曲目,大多歌詠艷情,但是李白轉而諷刺宮廷奢靡,在句式上也將四句寫成了七句,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早在曹操時,就已經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影響了許多的人,我們很難說李白沒有受其影響。】
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已經不是很新的寫作方式了。
李白這也不算寫時事,他以為古詩含古韻,用以描寫那些古跡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至於改艷情寫諷刺,他本來也沒什麽艷情可寫。
李白只嘆自己當時諷刺得太委婉了,面對聖人若有面對李邕那般狂傲,說不一定能早日讓聖人知道他自己的過錯。
就算自己英勇就義,那也不枉此生。
【這首詩咱們看一下,“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日暮烏棲之時,吳王宮裏宴飲開始了。“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才開始不久,太陽就要下山了。“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銅壺漏水越來越多,銀箭的刻度也隨之上升,吳王起身看那墜落江上的秋月。是何等的快樂啊!“東方漸高奈樂何!””只可惜東方漸曉,宴飲該結束了!】
李隆基這些年過得仿佛就是這樣的日子。
有時晚上宴飲歡快,第二日錯過時辰便連早朝都不想去。
歡樂為何不能永遠繼續,這是連吳王夫差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啊。
若女子不說,他根本不可能想到這首詩是諷刺自己的,這李白倒也識時務。
但這時候識時務有何用?
不如直接寫出那“一騎紅塵妃子笑”之語,那他定能知道。
可仔細一想,若是在巨幕出現之前,李白敢直接這樣寫他,他就能直接將李白下獄。
【這裏李白寫的倒也還是宮廷奢靡,但又不同,宮廷宴飲本該是歡快的熱鬧的令人興奮的,但這首詩中李白怎麽寫的呢?】
【他寫烏鴉棲息、寫青山銜日、寫秋月墜江,卻根本沒有詳寫宴飲情況,整個氛圍就給人一種日薄西山之感。】
李白竟如此敏銳嗎?
李隆基最近精神不濟,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許多做法。
早在那時李白就已經預測到後面國將陷入混亂之中了?所以想盡辦法來到他的跟前想要力挽狂瀾?
想著李白在他跟前的那些日子寫的詩句,李隆基陷入沈思。
然而李白並沒有那麽神,當時他不過懷古有感。
若他真能預料安史之禍,拼死也會勸諫聖人的。
可問題就在於,他那時只是隱隱感覺到與天寶初年的不同,並沒有真的看透什麽,還只是想著讓自己功成名就。
【李白的吳越之游整體來說應該還是比較歡樂的,雖然有些懷古感傷之作,但這時的他還年輕,並沒有遭受過太大的挫折,也還未去長安感受那些人情世故,他在這裏寫了許多酬謝、贈別、宴游詩,比如這首《金陵酒肆留別》。】
說得沒錯,散金三十萬,能不歡樂嗎?
整日裏都是飲酒賞景,都快讓許多天寶年間的人們忘記安史之亂的事情了。
李白的經歷與詩句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
至於什麽安史之亂,就像是一場噩夢一樣,幾天過去了,他們的日子還是如同從前,只不過茶餘飯後多了一些談資罷了。
只是聖人都如此重視,安祿山等人被砍頭這事情也已經傳得到處都是。
就算他們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承認。
要變天了。
【這首詩雖然是語別,但是並沒有太多的愁緒,體現了李白的豪放灑脫。】
【“風吹柳花滿店香”這一句寫得很妙,尤其是香一字,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柳花”,是指柳絮,我個人認為柳絮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是為鼻炎而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作用,我想古代應該也是,只是他們不知道鼻炎是什麽而已。】
【但李白居然說“柳花滿店香”,你認真的嗎?】
所以鼻炎到底是什麽?
女子明知他們不懂,為何不解釋?
“鼻炎,難不成是錯喉?柳絮入鼻便有錯喉。”
“哦,原來如此啊!”眾人恍然大悟。
但李白為何說柳花香呢?
【對於這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李白心情好,即便看著柳絮,也覺此物有了香味。也可以說香的並不是柳絮而是店中的酒。或許也可以兩者結合,這種詩句怎麽高興怎麽解釋,這就是語言之美,它不要求像史書那樣用詞精準,適當地運用陌生化的不符合既定規則的詞句會讓人覺得新奇有意思。】
唐,元和年間。
陌生化的詞句,自己的詞句有夠陌生化嗎?
李商隱舒展的眉頭又輕輕蹙起,他總覺得自己的詩句還差點意思,難道就是少了些陌生化?
所以感覺不是很新奇?
可是要如何才算新奇呢?
他看了看自己剛寫下的一首詩,似乎……也還算新奇?
【當然了,這樣的陌生化不能不限制地用,有時候一篇文章當中可能出現一種新鮮的表達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但是陌生化的詞句會讓人產生閱讀障礙,就像李白的這首詩,我們讀到花香這兒停一下,然後下一局“吳姬壓酒喚客嘗”我改個說法,“吳姬壓酒領客唱”,可能大家又會去糾結“領”、“唱”的含義。】
【這兒我隨便舉的例子,你怎麽解釋都可以,我就不說我的想法了。作為一首詩,如果每一句都是這種,可能就會勸退一些人了,覺得讀起來有些不順暢,但假如是《離騷》這種長詩呢?是幾千字的古文呢?還有人讀嗎?】
【所以陌生化要慎用,且不能濫用,還要用得有水平,古往今來真正的文學大家所寫的作品除卻思想內涵外,大部分都是語言自然流暢的。】
李賀悟了,原來如此。
他再一看自己的詩句,所以自己這詩句其實不是少了陌生化,是多了一些?
不行,他還得再多思考思考,不能想當然。
每人的詩句、想法本就不同。
江州。
白居易對這個觀點深以為然。
許多人追求詩文華麗,卻丟失了寫詩作文的初衷,這有何意思?
還是應該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將時事寫出來。
在他看來,這陌生化的新奇語言,不要也罷。
【而李白這一個“香”字就用得很妙,不管是花香還是酒香,它都是能夠體現作者的心境的,能夠表達感情那就不是好詞好句的無效疊加。】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金陵的朋友都來相送,要走的不走的都各自歡快地飲酒。李白筆下的朋友大多和他一樣都是豪放不羈的,這群金陵的朋友也不例外。】
【觥籌交錯間,李白終還是有些不舍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你問問這東流水,它與離情別意誰長誰短啊?】
【這句並沒有簡單地將別意比作流水,而是別出心裁,用問句將兩者進行比較,表現作者與友人的深厚感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楊氏將門窗都關上了,房間內沒燃燈卻因為巨幕的存在很亮。
杜甫靜靜地看著巨幕。
李十二白的詩句仍舊叫他佩服,隨便拿一首出來便覺甚妙。
【但是李白的日子並非一直都這麽好過,春天時,他還和朋友賞花飲酒,秋天便臥病在床。】
【生病的時候總容易懷念故鄉,這是對家的一種歸屬感,李白也一樣,他在病中寫下《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抒發自己的思鄉懷友之情。】
唐,元和年間。
此話不假。
李賀身子不好,每每難受之時總會想回家。
但男兒志在四方,他總不能這麽年輕就回家中養老。
【他還在這裏寫下了咱們許多人的詩歌啟蒙作《靜夜思》,這首詩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基本上是會說話就會背,除卻它簡單質樸的語言,就是他其中蘊含的思鄉之情。】
【月亮是文人常用的意象,給我們的感覺總是清冷的,但李白並沒有直接寫月光的冷,而是用“地上霜”這樣的比喻,清冷加倍。】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首詩是思想之作,卻不知道它是李白在病中寫下的,知道了之後我們再看這個“疑”畫面感就更強了,他迷迷糊糊地從病榻中醒來,看到地上的白霜有些恍惚,半晌才清醒過來,發現原來是月光。】
【擡眼望去,圓月高懸,可自己身處異鄉,也不知家鄉的月夜是否同樣的圓,低下頭來更覺思念故鄉了。】
能說話就能背?
這首詩的影響力那般大嗎?
李白自己都有些不信,主要還是他的優秀之作如此多,怎的就選了這一首呢?
簡單質樸的作品眾多,思鄉之作也不知凡幾。
看來現在被認同的後世不一定認同,就如同為人做事一般。
不必思旁人之想,不違背本心就好了。
【而且《靜夜思》還有續篇《秋夕旅懷》,生病以後,李白的詩句中便平添了一分愁,那分豪情也暫時放下了。】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秋天本就愁苦,風一吹,讓他這個異鄉人就更加思念家鄉了。放眼望去,山巒無邊,看不到頭,流水也向遠方流去,何時才能回來呢?“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看了看一望無際的海面,他也有些思念故鄉了。
若是能在死前回到眉州就好了。
可這樣的想法他只在心中想想,沒必要說出來讓叔黨平添憂愁。
也不知官家是如何想的,會不會看了巨幕給他還鄉的機會。
畢竟他已經是一個要死的人了啊。
【視線越過高山,又觸到了月光,“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月光太冷了,看了直讓人不舒服。】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芳草已經開始枯萎,白露催著人添置衣裳,過了秋天就該是冬了。“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夢到銀河落下,再醒來時天上的星星已經稀疏了,“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看到此情此景,他更加想念故鄉,不像在此處,孤苦伶仃,流淚也沒人幫忙擦拭。】
【一句“泣下誰能揮”寫出了李白的孤獨,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在這秋景之中,高山、流水、月光、芳草都隨著他的情緒而開始悲傷。】
【豪放的李白,也不是無堅不摧的,也會在生病時想家哭泣。】
【不過李白還很年輕,這一場病不足以將他打倒,第二年他又活過來了,還結了個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