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白

關燈
李白

【他俠肝義膽、仙風道骨,他飄然不群、放浪不羈,他的生活濃烈如酒、浪漫如詩,他筆端詩千首、瀟灑比英雄,他是太白金星下凡塵,他就是詩仙李白。】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最近鹹陽宮內的氣氛比之前更壓抑了。

“二世而亡”四個字仿佛一塊巨石壓在鹹陽宮上,稍有不慎就會砸下來,壓得他們粉身碎骨。

趙高被賜下毒酒扔到了亂葬崗,公子胡亥也被幽禁在甘泉宮,除此之外,陛下倒是沒有什麽行動。

可偏偏就是他沒什麽動作,這才叫人心中不安。

“太白金星下凡塵。”每次嬴政對修仙之事有些懷疑時,女子就說一些不清不楚的話,讓他又在心中升起一些希望。

但他也記得,上次談杜甫時女子說過李白去世了,並不是升仙而是去世。

所以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他最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政務上,卻也沒有忘了找人調查巨幕,可都一無所獲。

這事情還真是有些難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轟隆隆的大雨擋不住巨幕的聲音。

李白隨意找了一處草堆坐下,傾盆大雨中,外面的天已經快看不清了,他打算就在此處湊活一宿。

巨幕上的光照亮了他周邊的環境,這樣觀看自己的經歷,還挺奇妙。

他總覺得女子口中的他似乎不是他,但又好像每一句都是他。

【我們今天講解李白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先來看看古往今來人們對李白的評價,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是中國古代“詩壇雙子星”,所以關於他們的評價也經常是放在一處的。】

詩壇雙子星?

為何是他們二人啊?

眾人已經接受了杜甫詩聖的名聲,但在很多人心中他的詩句還是沒那麽驚艷,若他的詩句可以與李白齊名,那王維也可以,為何沒有王維呢?

而在元和年間,眾人又是另一種看法。

不止元稹、白居易,許多人都覺得李白的詩句是比不上杜甫的,哪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很高。

但是能作為詩史的只有杜甫的詩,能眾體皆佳的只有杜甫。

李白再優秀,比之杜甫還是差點。

【我們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夠很清楚地總結出來,從李白詩名大盛說起,那時候人們顯然是更看好李白的詩句,就連杜甫都是他的迷弟。】

【到了大歷年間,李杜開始並稱,這時候杜甫的詩慢慢開始受人推崇,而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卻開始揚杜抑李。】

唐,元和年間。

他何時揚杜抑李了?

白居易想反駁,可自己方才剛在心中想了李白詩不及杜甫詩句的事情,如今卻是沒法反駁。

可是他覺得李白的詩那就是不如杜甫啊。

即便也已經十分優秀。

不過似乎這幕中女子是更講求詩句之美的,如此倒也能理解。

但這樣一來,就與他的“文章合為時而著”的觀點對立了,萬一眾人寫詩又變回那種沒點思想內涵的無病呻吟就不好了。

白居易也沒擔心多久便把懸著的心暫時放了下來,幕中女子評價詩句時也還算客觀,應該不至於。

【但是韓愈開始反對這樣的觀點,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肯定了兩人的詩作。】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時期,被並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十分推崇李杜二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先時說到小李杜時李商隱就在想這個李是誰,沒曾想竟是自己。

聽聞杜十三久病,他也許久沒見過對方了,也不知對方是否安康。

兩人關系雖算不得親密,但卻也算是朋友。

他沒法回京城一見,卻也該去封信的。

而對於李杜二人的評價,他也不甚明白,兩人之詩,於數量皆眾多,於質量皆上等,如何比較高低?

遠在長安的杜牧已經是強弩之末,但他卻恍若未決,看巨幕看得津津有味。

原來小李杜的另一人是他。

倒也不錯。

元白二人揚杜抑李的心思很容易解釋,正如女子所言,文化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他那時正需要那樣的詩作,想法難免就有所偏差。

杜甫、李白二人,風、騷繼承者也,誰能隨意將其較高下呢?

【到了宋代,大多數文人又開始揚杜抑李,比如王安石,但也有李杜並稱者,比如王禹偁、蘇軾。】

宋,慶歷年間。

王安石還在忙碌,他與晏殊、歐陽修等人的想法總有沖突。

其實他受命之前,就已經從幕中女子之言聽出來了,他和歐陽修等人共事是很難的。

可他還年輕,即便以後的名聲大,現在依舊會讓人覺得是個乳臭未幹的臭小子。

說起李杜之事,他對此卻十分堅定。

杜甫之詩裝了天下,而李白之詩卻只有大夢一場。

歐陽修好不容易得了一日休沐,本打算趁著這機會好好歇歇,正在躺椅上躺著假寐就聽到了巨幕發出的聲音。

聽女子說到此處,他蹭地坐起身來。

他以為,杜甫雖高風亮節,但若論起文才,杜甫是不如李白的。

古往今來多少人能寫出那些詩作。

然而,卻沒有人讚同他這樣的想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近日,儋州風更大,仿佛能將整座島嶼卷走。

文人相輕,實屬無意義之事,取其所長便好,何必貶低?

但蘇軾雖如此想,他也清楚,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面對任何事物心中總有桿秤,只要不是強詞奪理,便也就無所謂了。

【其後就大多認為李杜並稱了,包括我們現在,這主要還是我們的評價方式更加全面了,但揚杜抑李的聲音卻也從未停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揚杜抑李?”杜甫驚訝地看向身旁的楊氏,“這怎麽可能呢?”

此女說的迷弟他懂了,就是崇敬對方。

他是李白的迷弟沒有錯了。

李白不僅文才卓越,而且他那瀟灑的個性非一般人所能有。

杜甫是十分仰慕對方的。

怎麽會那麽多“揚杜抑李”的說法?

他拿出自己和楊氏記下的自己未來的詩句,他確實因為這些詩句十分自豪,但這真能超越李白?

“如何不可能?”楊氏問道。

她一向傾慕杜甫的文才,若非如此她說不定都不會嫁與杜甫。

但是這些日子以來,她也看到了杜甫的不如意,許多人不認同他,他心中也一直不愉,可她從未懷疑過,是那些人沒有眼光,致使珠玉蒙塵。

如今可算好了,有了巨幕的承認,杜郎一定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分歧呢?我們從他們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他們兩人其實都是各種題材、各種體裁都能寫得很好的詩人,然而,他們一個人著重表述自己的理想,而另一個人則註重書寫現實的人生。】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十分認同。

沒錯,此所以他以為李白不如杜甫的點,但他可從來不否定李白的詩作。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李白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可不管戰亂前後,詩中皆是自己理想。

【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多看到的是《詩經》“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而在李白的詩作中,多體現《離騷》中的積極浪漫。】

【所以杜甫與李白之爭其實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抗爭,但二者本就不該對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李杜二人缺一不可,若缺其一,盛唐文學也就不完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突然召曹植前去,剛到巨幕就開始了,父子倆便一同賞巨幕。

也不知為何,曹植就是對這李白很有好感。

他也承認杜甫作品不錯,但他們怎能揚杜抑李?

說到這處他才明白為何了。

他們都說自己是“以勢窘益價”,這杜甫不也如此?

雖然李白亦沒有得到重用,可言語之間積極豪放。

他不是“以位尊減才”,他是以樂觀而減才。

【公元701年,長安元年,李白生於綿州,關於他的記載並不怎麽詳細,在家世上有許多的猜測,其中有一點,據說他的父親有罪在身,所以他沒有參加科考的資格,他也確實一生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

“今日為父叫你來,也是為了此事。”

曹操突然開口,曹植立馬正襟危坐,卻沒懂他的意思,臉上露出疑惑之色。

“此科舉乃國之大業也,為父想將此事交與你,可莫要叫人失望。”

曹植本早已經對曹操的嚴肅之相習慣了,可這許久未見卻叫他心裏突突地跳,怎麽也猜不到是什麽事。

他怎麽也沒想到會是這事情。

曹植激動得雙手無處可放,“多……多謝父親,孩兒定當全力以赴。”

唐,元和年間。

每每說起科舉之事,李賀心中都不甚舒服。

如今雖好些,卻還是覺得遺憾。

但文才如李白都沒能參加科考,他還有何可惜的?

這世間有才卻得不到重用的太多了,如屈原、如曹植、如蘇軾、如李白、如杜甫、如他。

大抵都是命數。

不如學著李白積極樂觀一些。

【咱們之前說過,杜甫和李白有一個很相似的點,那就是狂傲。】

參考資料:張步雲,論李杜優劣之爭一——兼對 《李白與杜甫》的一點意見[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年第2期92-99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