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小修)
【我們都說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之間,杜甫在輾轉各處之後,終於在成都這個地方勉強找到一個棲息之所。卻沒想到突遭大風大雨,這種無力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
【在這種負面情緒的累積下,很有可能摧毀人的心志,但是杜甫卻因為自己的經歷依舊關心著人民的命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就用了一個“怒”字賦予了秋風人的屬性,仿佛是老天在對他的安生日子不滿,將他好不容易蓋好的屋子卷走了好幾層屋頂的茅草。】
東晉。
陶淵明看著杜甫的詩句,心中竟感覺有些迷茫。
他將自己代入到杜甫的生活中,若他是杜甫,他或許早已經找個地方隱居起來了。
先時看到蘇軾,原以為蘇軾的命運已經夠難堪了,沒想到杜甫的難絲毫不亞於蘇軾。
與之相比,自己的日子反倒算是順遂了。
雖然也沒什麽可比性。
但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女子講解過的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心。
他亦自當堅守,也願這杜甫能有個不錯的結局。
哪怕幾乎不可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仔細算來的話,那時候自己應該已經五十了。
想到自己五十歲那般淒慘,杜甫不覺心中悲涼。
他自嘲一笑,道:“自己才應當學習陶淵明一樣安貧樂道。”
【“茅飛渡江灑江郊”這一句繼續描寫茅草被吹走的場景,風實在是太大了,飛走的茅草並不只是吹落在了茅屋的旁邊,而是飛過了水的對岸,“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有些被高高掛在樹梢,而有些竟是落入了池塘裏。】
【雖然這裏並沒有描寫杜甫是什麽樣的反應,但是他若不是親自追去又怎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原本看到茅草被吹落,心中已是惱火,誰知追上前去卻發現很難撿回來,風還在吹著,說不定下一刻又會飛到更遠的地方去。】
這也太慘了吧?
大家都生活在這繁華的天寶初年,誰經歷過這樣的生活?
這樣的場景只有那些農人才能真正體會,可是就連他們都不至於這般淒慘。
杜甫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文采也會淪落至此。
不應該這樣的。
後面茅草追回來了嗎?
既然有那麽多親友幫他,那這次應當也有鄰人幫他吧?
眾人已經想象到大家齊心協力幫著杜甫重建草屋的場景了,或許之後還能一同喝酒吟詩,暢想美好的未來。
然而令眾人沒想到的是,女子話鋒一轉,連幕中的樂聲都變了。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雖然我們想象的那樣的場景並沒有發生,但是杜甫的運氣也並沒有那麽好,“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那個時候人民的生活過得都很不好,茅草對於他們來說是好東西,結果就被熊孩子們抱著離開了。“公然抱茅入竹去”,年邁的杜甫已經“老無力”,身子不好,喊也喊不出來,只能空手回去拄著拐杖兀自嘆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忍能”“盜賊”這些詞語寫出了杜甫的氣憤,可是他卻毫無辦法,無奈嘆息。】
“簡直欺人太甚!這些臭小子!”
“當著人竟也敢做這樣的惡事!”
百姓們義憤填膺,可是杜甫沒有辦法,他們就更沒有辦法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其實很清楚若真是到了那樣的境地,他們或許也會像那群孩子一樣。
這是孩子們的錯,但更是戰爭的錯。
他們要反抗戰爭。
叛賊必須要被處死!
也不知是為何,聖上明明早已知道了這事情,可是竟只是把逆賊抓起來,而後沒有任何的動作。
聽聞官府是不願意讓他們大肆宣揚巨幕之事的,因為宮裏還在找人破除巨幕,後來發現根本無法阻止他們觀看談論,這才由他們去了。
聖上不會那般老糊塗,繼續反抗巨幕走讓大唐衰落的老路吧?
眾人都開始恐慌,他們都是大唐的子民,他們都希望大唐能千秋萬代永遠繁盛。
可若是聖上不仁,他們有什麽辦法嗎?
他們要反抗聖上嗎?
許多人不敢說類似的話,可是都已經開始在心裏蠢蠢欲動。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天氣越發陰沈,就如同杜甫的心情,天空也漸漸地黑了下去,“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被子很舊了,冷得像鐵一樣,孩子睡姿不好都把被子都踢壞了。】
【大家可能都不大懂“布衾多年冷似鐵”的意思,就是以前的那種棉被裏面的填充物比較亂,不像咱們現在這麽軟,越是差的棉被用久了就會特別硬,如果在冬秋蓋這樣的被子大概就冷得像鐵一樣了。】
“對對對……是如此的,我家中也有這樣的被子,以前都是蓋在面上的,如今都沒用了。”
杜甫是真的理解他們貧窮農民的生活的。
可杜甫這樣才高八鬥的人,又是官宦世家,如此未免太可惜了。
他們這些普通人是做夢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走上仕途的,可這真的好難。
然而看了幕中女子這幾次的講解,他們才發現他們以往對那些官員的印象並非完全正確,原來即便進入仕途也不能高枕無憂,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個好官。
可想進入仕途的他們,誰又不想成為一個好官呢?
但若是杜甫他們的結局就是成為好官的代價,那還有必要入仕嗎?
尤其是在如今這樣的情況下,聖上荒淫無度,朝廷能好嗎?
就連國子監中的學生也有些懷疑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理想仿佛就在這一刻受到了沖擊。
這更讓他們堅定了他們要搏這一次的決心。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秋風伴著秋雨,茅草被吹走之後,屋子裏漏著雨都沒有幹的地方,外面下大雨,裏面下著小雨,漏水就像麻線一般就沒斷過。“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就沒睡過一個好覺,長夜漫漫,現如今屋中又是這副場景,該怎麽度過這漫長的夜啊?】
【像這些場景,若是沒有親自經歷是難以將這樣的細節描繪出來的,杜甫在細節描寫上一直都很不錯,這其中原因除了他善於觀察,就是他的這些難以磨滅的經歷。】
普通民眾們本來是沒有任何立場去可憐一個官吏的。
但是越看卻越覺得心酸。
他本該身著官服,騎著高馬,行在長街之上,如今卻比他們更加淒慘,這讓他們沒辦法不同情。
他們已然忘了女子說的杜甫還關心著民眾的話,只陷入一片心酸之中。
【從“自經喪亂”幾個字我們就知道這事情幾乎是杜甫的心結,他從沒有忘記這個事情及其後果,在自己痛苦的同時,他不忘人民,發出了鏗鏘有力的吶喊。】
【“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轟隆隆——
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像是在回應杜甫的呼聲。
像是在警告他,那些願望都是奢望,都是異想天開,都是不可能的。
這一場雨像是潑在了所有人的心裏。
這樣的祝願讓人感動,卻又是那樣的讓人絕望。
那就像是杜甫垂死的掙紮。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覺悟,若是天下的寒士都能住在溫暖的房屋之中,他就算是被凍死也無憾了。】
【這就是杜甫,他被現實無情地打壓,卻依舊心懷崇高的理想,他被這個世界拋棄,卻依舊對這個世界心存希望。】
長安。
李隆基動了一下,桌上的毛筆不小心被掃到地上,讓安靜的殿內終於有了點聲音。
小太監立馬跪上前去撿東西。
站立一旁的楊玉環趁機抽泣了一下。
李隆基沒有任何反應,他突然想通了。
他原以為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況是最糟糕的,發罪己詔仿佛讓他架在火爐上炙烤,但他卻也不得不這麽做。
可杜甫呢?
他走到了那樣的地步,竟還能心志堅定地為著人民。
他第一次在內心承認自己不如一個人。
處理國事,或許杜甫比不上他的一根手指頭,可他這樣的心志,卻是許多帝王都無法達到的。
他一定要讓杜甫來為他做事。
有了杜甫在,哪怕他什麽事也不做就能讓百姓信任整個朝廷。
而他那種人盡皆知的忠君愛國思想註定了他不可能謀反,所以自己可以安心用他。
大唐,會更好。
【戰火雖然沒能燒到成都,但是在成都卻也並非一直安寧,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十二月,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他到成都後經常去拜訪杜甫,杜甫的草堂一時間熱鬧起來。】
【但是第二年四月,玄宗和肅宗雙雙去世,代宗即位,召嚴武回京監修兩位皇帝的陵墓。】
什麽?
第二年?
自己那時候當是快八十了,也算是高壽,怎麽李亨也……
還真是令人唏噓。
李隆基也忍不住感嘆,做了那麽多年的太子,皇帝也沒當幾天,還當成那個樣子,廢了他也不算太冤。
【誰知,嚴武一走,成都就有一個叫徐知道的人叛變,雖然沒能成事,卻讓成都陷入了混亂,到處爆發農民起義,杜甫本在綿州,西川陷入混亂後,他沒辦法,只能前往東川節度使所在的梓州,在梓州一待差不多又是兩年。】
成都也亂了。
在巨幕出現之前,李隆基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西逃成都。
他一直認為成都僅比不毛之地好上一些,可是沒想到自己竟會逃命到那處。
在大唐陷入混亂之後,就那處還能保持著平靜。
可如今那處也亂了,大唐山河還能收回來嗎?
即便知道答案,他也開始陷入懷疑了。
【在這兩年裏,北方的安史之亂終於走向尾聲,河南河北收覆,遠在梓州的杜甫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他這幾年的痛苦終於有所緩解,終於像是撥開雲霧見月明了。】
還好,還好終於收回來了,想來成都恢覆和平,也快了。
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氣,最後這大唐還是大唐。
即便他終有一日,會走向滅亡。
想到此處,眾人又捏緊了拳頭。
可他們很清楚那就像是人向死而生一樣。
世間萬物都會有消亡的那一天。
未知既可怕,也不可怕。
他們不知道那一天何時到來,他們就可以假裝它不會到來。
【這首詩,一掃先前那些詩中的陰郁,變得歡快起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傳來勝利的消息,杜甫痛哭流涕,“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他轉頭看去,妻子和兒子也欣喜若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們放聲歌唱,他們痛飲美酒,春天到了,正好隨著春光一同回去家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人未動,心已到,馬上從巴峽穿過巫峽再經過襄陽回到洛陽去。】
此詩一出,眾人皆是眼前一亮。
杜甫的詩歌從一開始到現在都給人一種陰郁的感覺。
雖然他的詩中也有很多很令人振奮的語句,也有很多安慰他們的話語,也能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讓他們去努力,但是卻沒辦法讓他們感到輕松。
可是這一首詩,終於不像那般壓抑了。
這是他們在杜甫那些經歷挫折回到家鄉的詩句中都沒有看到過的狂喜。
他的喜總與憂摻和在一起,讓人欣慰的同時總讓人心酸。
這時候仿佛一切都能放開了,仿佛一切的苦難都結束了。
【然而,這看似是一個結束,卻是更混亂的開始,杜甫從前的擔心並非多慮,回紇在長安日益膨脹不把唐王朝放在眼裏,而吐蕃也勢力膨脹,在763年代宗廣德元年,占領了長安,代宗也倉促逃到陜州。】
“什……他說什麽?”
李隆基轉頭望向眾人,眾人都埋著頭不敢說話。
這大唐國都在短短時間內竟兩次落入敵手,一次拜在他的手上,另一次竟是拜在他正打算立為太子的李俶手上,那他還要把江山交給李俶嗎?
掃視一圈,除了楊玉環竟無人敢與他對視。
然而看到楊玉環那哭哭啼啼的樣子,他就更覺心中一陣煩悶。
“見也見了,去吧。”
楊玉環一怔,“聖……聖上……”
然而沒等到她將話說清楚,李隆基擺擺手,不願再與她多說。
楊玉環這時還有什麽不明白的,起先她欺騙自己覺得是小太監們誆騙了自己,如今一看,誰敢假傳聖旨?
從始至終不過都是聖上的意思罷了。
當初要她進宮的是他,如今要棄了自己的也是他。
男人就是這般多情又薄情,她看那驪山挺好。
遂不再多言,行禮離去了。
【直到第二年,長安才又再一次收覆。雖然長安收覆了,但是成都的混亂並沒有結束,於是杜甫就想著帶著妻兒東游,朝廷召杜甫為京兆功曹他也沒有接受,顯然這時候的杜甫已經不願意再卷入到那些漩渦之中。】
【但是就在這時候朝廷突然傳來消息,嚴武取代高適再領劍南節度使,杜甫十分高興,決定回到浣花溪草堂。】
劍南節度使?
高適一驚,他竟還坐上了這樣的官位。
但是他為什麽會被取代呢?
成都的混亂並沒有結束,是他無能沒能結束成都的混亂所以被取代了?
高適有點無法接受這事情的真相,可是他沒有辦法懷疑女子。
長安。
他不願再卷入那些旋渦?李隆基皺眉。
杜甫是已經對唐王朝失望?
自己不會無法打動他吧?
應該不會才對,先下罪己詔,而後處置叛軍佞臣,處置太子和太真娘子,這些應該夠誠意了吧。
【從嚴武離開成都到嚴武重回成都,這一段時間裏杜甫寫了許多跟當時時政相關的詩作,可以補史書之缺。】
【嚴武是杜甫的好朋友,他一直希望杜甫可以入仕,雖然到了後來杜甫已經沒有了入仕的心,但他還是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也就是我們後世杜工部這個稱呼的來歷,然而這個職位也並沒有讓杜甫的才能得到施展,反而讓他感受到了許多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於是沒多久他就辭了,安安心心地在草堂種地,偶爾接待幾個好友。】
東晉。
隱居在那樣的地方。
陶淵明想,他有些羨慕杜甫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閑居。
周圍雖也有戰亂,但更有像嚴武這樣的人守著,至少他在草堂的日子應當還算快活的。
這在此處結束大抵就是杜甫最好的結局。
然而,他知道,這並不是結局。
【在這段時間裏,杜甫所知道的人,他的朋友相繼去世,李白、王維、高適,都在這幾年裏永遠離開了這個世間,直到公元765年,永泰元年,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嚴武去世,杜甫隨後也離開了成都。】
【事實證明,他的離開是正確的,嚴武一走,蜀中更是一片水深火熱,若他還在成都待著指不定會是什麽樣的後果。帶著愁緒,經過一番輾轉,杜甫暫時居住在了夔州,在這裏他寫下了很多很多的詩。】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累了,為何戰亂還未結束?
若是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大唐怎能不衰敗?
叛亂是一部分原因,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沒有及時地剿滅叛賊讓天下陷入了混亂之中。
若是能早日平叛,那這安史之亂也影響不了唐朝。
可若是能早日平叛,若是不被影響,幕中女子還會百般強調嗎?
【各種題材各種風格,這時候的詩歌雖然不及先時的那些內涵,但是其中史的價值很高,也不乏有像《登高》那樣的優秀之作。】
【《登高》這首七言律詩被譽為七律之冠,在人才輩出的唐朝,獲得這樣的榮譽,可想而知這首詩的優秀程度,我們一起來看看。】
“風急天高猿嘯哀……潦倒新停濁酒杯。”
巨幕中,這首詩在一片有些古樸的紙卷背景下被呈現了出來。
沈、郁、頓、挫。
這首詩中句子將他這樣的風格簡直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白讀著杜甫這首七言律詩也忍不住在心中稱讚。
他自認為自己的律詩也是很不錯的,但看到此詩句也絲毫沒有優越之感。
杜二甫是有文才的,為當世所忽視也。
但說起七律,他原以為那崔顥的《黃鶴樓》已然很好了,如今倒是難分勝負。
【這時候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五十六歲,他登上高臺眺望遠方看到秋景寫下了這樣的詩篇。】
【悲秋自古有之,我們從第一期悲情文人屈原那裏就已經說過了。宋玉有“登高遠望,使人心瘁。”的句子,陳子昂也曾經登上幽州臺發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也是讚頌陳子昂的,陳子昂的家鄉就在四川射洪,最後也是在射洪被冤而亡,杜甫拜訪陳子昂故居,在《陳拾遺故宅》中寫下“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這樣的話。】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聽到陳子昂的名字,武則天心頭一震。
這是女子誇獎的人當中離她最近的一個靠譜文人了,她可不希望陳子昂出點什麽事情。
被冤而亡,不會是她冤枉了對方吧?
看來以後做決定得慎重,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史書會將這些永遠記載下來,即便史書或許能夠被改,總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不傳下去。
當慎重。
【這一首從杜甫無數的優秀律詩之中殺出來被譽為第一是為他的悲秋,也不僅僅只是為了他的悲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風很急,呼呼地吹著,猿猴也止不住地啼鳴,沙灘上的白鳥在不停地盤旋著。這裏的“猿嘯哀”是一個典故,家人們應該都學過酈道元《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也是襯托三峽秋天的悲涼。】
【而接下來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千古傳誦的佳句,這句子與《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是有淵源關系的。】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覺得杜甫這詩句寫得也很有味道。
他甚至能感受到杜甫悲涼的心境。
人從來都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倒的。
看了杜甫的經歷,就能發現他的這些詩句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與悲傷。
【落葉不停地往下墜,一望無際,而長江也是如此,滾滾而來看不到盡頭。】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我”自小體弱多病,如今遠離了故鄉在外漂泊,獨自登上高臺看到這秋景難免悲傷。】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辛頭發都已經花白了,想縱酒消愁,可是最近剛停了酒,因為杜甫這個時候已經疾病纏身,他的“百年多病”可不是胡說的。】
【這首《登高》和前面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基調完全不同,這首詩從開頭到結尾“哀”、“蕭蕭”、“悲”、“獨”、“潦倒”這些詞無不說明杜甫的愁緒,不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整首詩中都透著喜悅。】
【杜甫在夔州也沒能待多久,因為他思鄉情切,於是在公元768年大歷三年,他坐船離開了這個地方,可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他也沒能再回到他的家鄉。】
我是廢物,我才寫完。
我哭得好大聲。
今天應該還要更新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我們都說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之間,杜甫在輾轉各處之後,終於在成都這個地方勉強找到一個棲息之所。卻沒想到突遭大風大雨,這種無力的感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
【在這種負面情緒的累積下,很有可能摧毀人的心志,但是杜甫卻因為自己的經歷依舊關心著人民的命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就用了一個“怒”字賦予了秋風人的屬性,仿佛是老天在對他的安生日子不滿,將他好不容易蓋好的屋子卷走了好幾層屋頂的茅草。】
東晉。
陶淵明看著杜甫的詩句,心中竟感覺有些迷茫。
他將自己代入到杜甫的生活中,若他是杜甫,他或許早已經找個地方隱居起來了。
先時看到蘇軾,原以為蘇軾的命運已經夠難堪了,沒想到杜甫的難絲毫不亞於蘇軾。
與之相比,自己的日子反倒算是順遂了。
雖然也沒什麽可比性。
但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女子講解過的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心。
他亦自當堅守,也願這杜甫能有個不錯的結局。
哪怕幾乎不可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仔細算來的話,那時候自己應該已經五十了。
想到自己五十歲那般淒慘,杜甫不覺心中悲涼。
他自嘲一笑,道:“自己才應當學習陶淵明一樣安貧樂道。”
【“茅飛渡江灑江郊”這一句繼續描寫茅草被吹走的場景,風實在是太大了,飛走的茅草並不只是吹落在了茅屋的旁邊,而是飛過了水的對岸,“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有些被高高掛在樹梢,而有些竟是落入了池塘裏。】
【雖然這裏並沒有描寫杜甫是什麽樣的反應,但是他若不是親自追去又怎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原本看到茅草被吹落,心中已是惱火,誰知追上前去卻發現很難撿回來,風還在吹著,說不定下一刻又會飛到更遠的地方去。】
這也太慘了吧?
大家都生活在這繁華的天寶初年,誰經歷過這樣的生活?
這樣的場景只有那些農人才能真正體會,可是就連他們都不至於這般淒慘。
杜甫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文采也會淪落至此。
不應該這樣的。
後面茅草追回來了嗎?
既然有那麽多親友幫他,那這次應當也有鄰人幫他吧?
眾人已經想象到大家齊心協力幫著杜甫重建草屋的場景了,或許之後還能一同喝酒吟詩,暢想美好的未來。
然而令眾人沒想到的是,女子話鋒一轉,連幕中的樂聲都變了。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雖然我們想象的那樣的場景並沒有發生,但是杜甫的運氣也並沒有那麽好,“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那個時候人民的生活過得都很不好,茅草對於他們來說是好東西,結果就被熊孩子們抱著離開了。“公然抱茅入竹去”,年邁的杜甫已經“老無力”,身子不好,喊也喊不出來,只能空手回去拄著拐杖兀自嘆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忍能”“盜賊”這些詞語寫出了杜甫的氣憤,可是他卻毫無辦法,無奈嘆息。】
“簡直欺人太甚!這些臭小子!”
“當著人竟也敢做這樣的惡事!”
百姓們義憤填膺,可是杜甫沒有辦法,他們就更沒有辦法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其實很清楚若真是到了那樣的境地,他們或許也會像那群孩子一樣。
這是孩子們的錯,但更是戰爭的錯。
他們要反抗戰爭。
叛賊必須要被處死!
也不知是為何,聖上明明早已知道了這事情,可是竟只是把逆賊抓起來,而後沒有任何的動作。
聽聞官府是不願意讓他們大肆宣揚巨幕之事的,因為宮裏還在找人破除巨幕,後來發現根本無法阻止他們觀看談論,這才由他們去了。
聖上不會那般老糊塗,繼續反抗巨幕走讓大唐衰落的老路吧?
眾人都開始恐慌,他們都是大唐的子民,他們都希望大唐能千秋萬代永遠繁盛。
可若是聖上不仁,他們有什麽辦法嗎?
他們要反抗聖上嗎?
許多人不敢說類似的話,可是都已經開始在心裏蠢蠢欲動。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天氣越發陰沈,就如同杜甫的心情,天空也漸漸地黑了下去,“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被子很舊了,冷得像鐵一樣,孩子睡姿不好都把被子都踢壞了。】
【大家可能都不大懂“布衾多年冷似鐵”的意思,就是以前的那種棉被裏面的填充物比較亂,不像咱們現在這麽軟,越是差的棉被用久了就會特別硬,如果在冬秋蓋這樣的被子大概就冷得像鐵一樣了。】
“對對對……是如此的,我家中也有這樣的被子,以前都是蓋在面上的,如今都沒用了。”
杜甫是真的理解他們貧窮農民的生活的。
可杜甫這樣才高八鬥的人,又是官宦世家,如此未免太可惜了。
他們這些普通人是做夢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走上仕途的,可這真的好難。
然而看了幕中女子這幾次的講解,他們才發現他們以往對那些官員的印象並非完全正確,原來即便進入仕途也不能高枕無憂,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個好官。
可想進入仕途的他們,誰又不想成為一個好官呢?
但若是杜甫他們的結局就是成為好官的代價,那還有必要入仕嗎?
尤其是在如今這樣的情況下,聖上荒淫無度,朝廷能好嗎?
就連國子監中的學生也有些懷疑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理想仿佛就在這一刻受到了沖擊。
這更讓他們堅定了他們要搏這一次的決心。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秋風伴著秋雨,茅草被吹走之後,屋子裏漏著雨都沒有幹的地方,外面下大雨,裏面下著小雨,漏水就像麻線一般就沒斷過。“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就沒睡過一個好覺,長夜漫漫,現如今屋中又是這副場景,該怎麽度過這漫長的夜啊?】
【像這些場景,若是沒有親自經歷是難以將這樣的細節描繪出來的,杜甫在細節描寫上一直都很不錯,這其中原因除了他善於觀察,就是他的這些難以磨滅的經歷。】
普通民眾們本來是沒有任何立場去可憐一個官吏的。
但是越看卻越覺得心酸。
他本該身著官服,騎著高馬,行在長街之上,如今卻比他們更加淒慘,這讓他們沒辦法不同情。
他們已然忘了女子說的杜甫還關心著民眾的話,只陷入一片心酸之中。
【從“自經喪亂”幾個字我們就知道這事情幾乎是杜甫的心結,他從沒有忘記這個事情及其後果,在自己痛苦的同時,他不忘人民,發出了鏗鏘有力的吶喊。】
【“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轟隆隆——
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像是在回應杜甫的呼聲。
像是在警告他,那些願望都是奢望,都是異想天開,都是不可能的。
這一場雨像是潑在了所有人的心裏。
這樣的祝願讓人感動,卻又是那樣的讓人絕望。
那就像是杜甫垂死的掙紮。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覺悟,若是天下的寒士都能住在溫暖的房屋之中,他就算是被凍死也無憾了。】
【這就是杜甫,他被現實無情地打壓,卻依舊心懷崇高的理想,他被這個世界拋棄,卻依舊對這個世界心存希望。】
長安。
李隆基動了一下,桌上的毛筆不小心被掃到地上,讓安靜的殿內終於有了點聲音。
小太監立馬跪上前去撿東西。
站立一旁的楊玉環趁機抽泣了一下。
李隆基沒有任何反應,他突然想通了。
他原以為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況是最糟糕的,發罪己詔仿佛讓他架在火爐上炙烤,但他卻也不得不這麽做。
可杜甫呢?
他走到了那樣的地步,竟還能心志堅定地為著人民。
他第一次在內心承認自己不如一個人。
處理國事,或許杜甫比不上他的一根手指頭,可他這樣的心志,卻是許多帝王都無法達到的。
他一定要讓杜甫來為他做事。
有了杜甫在,哪怕他什麽事也不做就能讓百姓信任整個朝廷。
而他那種人盡皆知的忠君愛國思想註定了他不可能謀反,所以自己可以安心用他。
大唐,會更好。
【戰火雖然沒能燒到成都,但是在成都卻也並非一直安寧,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十二月,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他到成都後經常去拜訪杜甫,杜甫的草堂一時間熱鬧起來。】
【但是第二年四月,玄宗和肅宗雙雙去世,代宗即位,召嚴武回京監修兩位皇帝的陵墓。】
什麽?
第二年?
自己那時候當是快八十了,也算是高壽,怎麽李亨也……
還真是令人唏噓。
李隆基也忍不住感嘆,做了那麽多年的太子,皇帝也沒當幾天,還當成那個樣子,廢了他也不算太冤。
【誰知,嚴武一走,成都就有一個叫徐知道的人叛變,雖然沒能成事,卻讓成都陷入了混亂,到處爆發農民起義,杜甫本在綿州,西川陷入混亂後,他沒辦法,只能前往東川節度使所在的梓州,在梓州一待差不多又是兩年。】
成都也亂了。
在巨幕出現之前,李隆基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西逃成都。
他一直認為成都僅比不毛之地好上一些,可是沒想到自己竟會逃命到那處。
在大唐陷入混亂之後,就那處還能保持著平靜。
可如今那處也亂了,大唐山河還能收回來嗎?
即便知道答案,他也開始陷入懷疑了。
【在這兩年裏,北方的安史之亂終於走向尾聲,河南河北收覆,遠在梓州的杜甫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他這幾年的痛苦終於有所緩解,終於像是撥開雲霧見月明了。】
還好,還好終於收回來了,想來成都恢覆和平,也快了。
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氣,最後這大唐還是大唐。
即便他終有一日,會走向滅亡。
想到此處,眾人又捏緊了拳頭。
可他們很清楚那就像是人向死而生一樣。
世間萬物都會有消亡的那一天。
未知既可怕,也不可怕。
他們不知道那一天何時到來,他們就可以假裝它不會到來。
【這首詩,一掃先前那些詩中的陰郁,變得歡快起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傳來勝利的消息,杜甫痛哭流涕,“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他轉頭看去,妻子和兒子也欣喜若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們放聲歌唱,他們痛飲美酒,春天到了,正好隨著春光一同回去家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人未動,心已到,馬上從巴峽穿過巫峽再經過襄陽回到洛陽去。】
此詩一出,眾人皆是眼前一亮。
杜甫的詩歌從一開始到現在都給人一種陰郁的感覺。
雖然他的詩中也有很多很令人振奮的語句,也有很多安慰他們的話語,也能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讓他們去努力,但是卻沒辦法讓他們感到輕松。
可是這一首詩,終於不像那般壓抑了。
這是他們在杜甫那些經歷挫折回到家鄉的詩句中都沒有看到過的狂喜。
他的喜總與憂摻和在一起,讓人欣慰的同時總讓人心酸。
這時候仿佛一切都能放開了,仿佛一切的苦難都結束了。
【然而,這看似是一個結束,卻是更混亂的開始,杜甫從前的擔心並非多慮,回紇在長安日益膨脹不把唐王朝放在眼裏,而吐蕃也勢力膨脹,在763年代宗廣德元年,占領了長安,代宗也倉促逃到陜州。】
“什……他說什麽?”
李隆基轉頭望向眾人,眾人都埋著頭不敢說話。
這大唐國都在短短時間內竟兩次落入敵手,一次拜在他的手上,另一次竟是拜在他正打算立為太子的李俶手上,那他還要把江山交給李俶嗎?
掃視一圈,除了楊玉環竟無人敢與他對視。
然而看到楊玉環那哭哭啼啼的樣子,他就更覺心中一陣煩悶。
“見也見了,去吧。”
楊玉環一怔,“聖……聖上……”
然而沒等到她將話說清楚,李隆基擺擺手,不願再與她多說。
楊玉環這時還有什麽不明白的,起先她欺騙自己覺得是小太監們誆騙了自己,如今一看,誰敢假傳聖旨?
從始至終不過都是聖上的意思罷了。
當初要她進宮的是他,如今要棄了自己的也是他。
男人就是這般多情又薄情,她看那驪山挺好。
遂不再多言,行禮離去了。
【直到第二年,長安才又再一次收覆。雖然長安收覆了,但是成都的混亂並沒有結束,於是杜甫就想著帶著妻兒東游,朝廷召杜甫為京兆功曹他也沒有接受,顯然這時候的杜甫已經不願意再卷入到那些漩渦之中。】
【但是就在這時候朝廷突然傳來消息,嚴武取代高適再領劍南節度使,杜甫十分高興,決定回到浣花溪草堂。】
劍南節度使?
高適一驚,他竟還坐上了這樣的官位。
但是他為什麽會被取代呢?
成都的混亂並沒有結束,是他無能沒能結束成都的混亂所以被取代了?
高適有點無法接受這事情的真相,可是他沒有辦法懷疑女子。
長安。
他不願再卷入那些旋渦?李隆基皺眉。
杜甫是已經對唐王朝失望?
自己不會無法打動他吧?
應該不會才對,先下罪己詔,而後處置叛軍佞臣,處置太子和太真娘子,這些應該夠誠意了吧。
【從嚴武離開成都到嚴武重回成都,這一段時間裏杜甫寫了許多跟當時時政相關的詩作,可以補史書之缺。】
【嚴武是杜甫的好朋友,他一直希望杜甫可以入仕,雖然到了後來杜甫已經沒有了入仕的心,但他還是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也就是我們後世杜工部這個稱呼的來歷,然而這個職位也並沒有讓杜甫的才能得到施展,反而讓他感受到了許多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於是沒多久他就辭了,安安心心地在草堂種地,偶爾接待幾個好友。】
東晉。
隱居在那樣的地方。
陶淵明想,他有些羨慕杜甫能找到這樣一個地方閑居。
周圍雖也有戰亂,但更有像嚴武這樣的人守著,至少他在草堂的日子應當還算快活的。
這在此處結束大抵就是杜甫最好的結局。
然而,他知道,這並不是結局。
【在這段時間裏,杜甫所知道的人,他的朋友相繼去世,李白、王維、高適,都在這幾年裏永遠離開了這個世間,直到公元765年,永泰元年,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嚴武去世,杜甫隨後也離開了成都。】
【事實證明,他的離開是正確的,嚴武一走,蜀中更是一片水深火熱,若他還在成都待著指不定會是什麽樣的後果。帶著愁緒,經過一番輾轉,杜甫暫時居住在了夔州,在這裏他寫下了很多很多的詩。】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累了,為何戰亂還未結束?
若是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大唐怎能不衰敗?
叛亂是一部分原因,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沒有及時地剿滅叛賊讓天下陷入了混亂之中。
若是能早日平叛,那這安史之亂也影響不了唐朝。
可若是能早日平叛,若是不被影響,幕中女子還會百般強調嗎?
【各種題材各種風格,這時候的詩歌雖然不及先時的那些內涵,但是其中史的價值很高,也不乏有像《登高》那樣的優秀之作。】
【《登高》這首七言律詩被譽為七律之冠,在人才輩出的唐朝,獲得這樣的榮譽,可想而知這首詩的優秀程度,我們一起來看看。】
“風急天高猿嘯哀……潦倒新停濁酒杯。”
巨幕中,這首詩在一片有些古樸的紙卷背景下被呈現了出來。
沈、郁、頓、挫。
這首詩中句子將他這樣的風格簡直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白讀著杜甫這首七言律詩也忍不住在心中稱讚。
他自認為自己的律詩也是很不錯的,但看到此詩句也絲毫沒有優越之感。
杜二甫是有文才的,為當世所忽視也。
但說起七律,他原以為那崔顥的《黃鶴樓》已然很好了,如今倒是難分勝負。
【這時候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五十六歲,他登上高臺眺望遠方看到秋景寫下了這樣的詩篇。】
【悲秋自古有之,我們從第一期悲情文人屈原那裏就已經說過了。宋玉有“登高遠望,使人心瘁。”的句子,陳子昂也曾經登上幽州臺發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也是讚頌陳子昂的,陳子昂的家鄉就在四川射洪,最後也是在射洪被冤而亡,杜甫拜訪陳子昂故居,在《陳拾遺故宅》中寫下“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這樣的話。】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聽到陳子昂的名字,武則天心頭一震。
這是女子誇獎的人當中離她最近的一個靠譜文人了,她可不希望陳子昂出點什麽事情。
被冤而亡,不會是她冤枉了對方吧?
看來以後做決定得慎重,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史書會將這些永遠記載下來,即便史書或許能夠被改,總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都不傳下去。
當慎重。
【這一首從杜甫無數的優秀律詩之中殺出來被譽為第一是為他的悲秋,也不僅僅只是為了他的悲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天風很急,呼呼地吹著,猿猴也止不住地啼鳴,沙灘上的白鳥在不停地盤旋著。這裏的“猿嘯哀”是一個典故,家人們應該都學過酈道元《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也是襯托三峽秋天的悲涼。】
【而接下來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千古傳誦的佳句,這句子與《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是有淵源關系的。】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覺得杜甫這詩句寫得也很有味道。
他甚至能感受到杜甫悲涼的心境。
人從來都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倒的。
看了杜甫的經歷,就能發現他的這些詩句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與悲傷。
【落葉不停地往下墜,一望無際,而長江也是如此,滾滾而來看不到盡頭。】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我”自小體弱多病,如今遠離了故鄉在外漂泊,獨自登上高臺看到這秋景難免悲傷。】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辛頭發都已經花白了,想縱酒消愁,可是最近剛停了酒,因為杜甫這個時候已經疾病纏身,他的“百年多病”可不是胡說的。】
【這首《登高》和前面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基調完全不同,這首詩從開頭到結尾“哀”、“蕭蕭”、“悲”、“獨”、“潦倒”這些詞無不說明杜甫的愁緒,不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整首詩中都透著喜悅。】
【杜甫在夔州也沒能待多久,因為他思鄉情切,於是在公元768年大歷三年,他坐船離開了這個地方,可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他也沒能再回到他的家鄉。】
我是廢物,我才寫完。
我哭得好大聲。
今天應該還要更新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