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那時喝的不是酒,是愁。

關燈
那時喝的不是酒,是愁。

【在開篇吼了一聲之後,陶淵明就反問自己“田園將蕪胡不歸?”自己的田地都快要荒廢了,為什麽還不回去呢?這裏是真的荒廢了嗎?也不一定是吧,畢竟家中還有人,只是一句反問式的感嘆而已。】

【而後從“既自以心為形役”一直到“覺今是而昨非”主要就可以概括為後一句,以前為了生計違背本心去做官,那都是錯的,現在就是迷途知返。】

【最後幾句咱們可以看看視頻中的這個動畫形象,“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巨幕中,男子站於一葉小舟之上。

風兒吹著,水裏蕩起漣漪,仿佛小船也在輕輕搖晃,男子的長衫在風中揚著,他靜靜望著前方,眼裏也充滿了希望。

眾人都看得出來這場景是畫的,但是他們都不明白為何畫出來的景物還會動。

女子也說了,這似乎是叫動畫。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在繪畫上也有些造詣,像女子這樣的畫,若是畫出來著實簡單,只是墨筆勾型平鋪色彩即可,只是如何能讓畫動起來呢?

那所謂動畫仔細一觀,此動非真動,像是吹了一陣又重覆再吹。

蘇軾總覺得自己察覺到了什麽,卻又無法探明,只能皺眉苦思。

清,乾隆年間。

乾隆看著那畫面覺得著實有趣,問道:“這是皮影戲?為何可以如此流暢?”

這樣的問題誰又能回答得了他?

“快,去宣郎世寧來,朕看這幕中的畫像是他們西洋那邊的玩意兒。”

【“風”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很常用的意象,它搭配不同的詞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比如劉邦《大風歌》中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就把時局的風雲變幻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氣勢非常足!】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哈哈哈,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笑,“妙句也。”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走到今日,還是第一次有人誇他的詩作,雖說這句子他如今並未寫,但他認為是他能寫出來的。

可笑過之後,他心中湧現出一股不好的預感。

時局的風雲變幻,如今大局已定,他馬上就要登基稱帝,難道之後還會不太平?

不過似乎也沒那般重要,畢竟他大漢朝後面還有好多帝王,這些小問題他定能輕易解決。

【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將風擬人化,表現了風的大而狂,反映安史之亂後唐朝社會的動蕩不堪。】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安史之亂,別讓他知道這個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哪個不孝子的時期,否則別說是無法繼承皇位,能讓之活下來就是他李世民心慈手軟。

動蕩不堪,到底有多動蕩?

此女除了談及三國與魏晉南北朝還未如此評價哪個朝代,不會這安史之亂後,他大唐就變成宋了吧?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再次聽到此女提及安史之亂,武則天突然想起先時女子提到安祿山為楊玉環作胡旋舞,這安史二字會不會是姓?

可這史字還未有跡象,說不定有其他含義。

此女說過,下次就是說唐朝文人,按她猜測不是這杜甫,大概就是李白了。

屆時就能知道這安史之亂到底是何情況了。

按杜審言的年紀來看,或許他那孫子和李白同一時代也未嘗可知,那……

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寶三年。

現在最慌的還是李隆基,此女總拿李白和杜甫放到一處。

這杜甫他似乎聽過。

若真如此,那什麽安史之亂……當與安祿山脫不了幹系,那史不就是史思明了?

“三郎?怎麽了?”

楊玉環發現自從這巨幕出現後,三郎對她似乎淡了不少,雖說三郎一直說絕不會變,可變了就是變了。

她現在只能倚仗他,沒有其他辦法,於是只能小心陪著。

“無事,朕想起來還有點事,愛妃你先自己歇息,晚些時候朕再來看你。”

看了一眼楊玉環楚楚可憐的樣子,李隆基還是沒有留下來。

他快步出了後宮,召人詢問杜甫此人。

若他沒記錯,這杜甫真是當世之人,那他要做些準備了。

而另一邊,杜甫卻為此十分疑惑。

“茅屋為秋風所破?”自己竟借此等竟像來諷刺現實?

如今四處雖不說人人豐衣足食,倒也還算太平,當不至於有人為間破屋子而傷感才是。

未來的自己該是遭遇了何事才會如此?

【而同樣是將自然擬人化,賀知章的“二月春風似剪刀”就顯得溫柔許多了,它不是那個摧毀房屋的幕後黑手,而只是一把被大自然握住的剪刀,裁剪出了無數的柳葉,也裁剪出了整個春天。】

李白聽著女子的話,心中愈發思念自己這位已故的老友。

他雖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賀知章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永不能忘。

東晉。

“這位賀知章此詩句倒是妙!”陶淵明念道,只不知整首詩如何。

雖說與他的詩句味道有所不同,可如女子所言,仿佛整個春天都在眼前了,是極好的。

顏延之不置可否。

如此清新的詩句,倒是與謝靈運的詩句有些相似。

而另一處,謝靈運確實也很喜歡這一句詩。

他歷來熱愛山水,這樣的描寫他從未試過,如今一見倒是有種耳目一新之感。

或許自己也當多嘗試一些不同的寫法。

【而咱們這裏陶淵明所表現出來的自然不是狂風,而是一種消散疲乏的拂面清風。衣袂飄飄,就跟得道成仙了似的。】

“誒,別說,仿佛那一刻我還真就感覺自己馬上要‘摶扶搖直上九萬裏’了!”陶淵明笑道。

一旁鄰人道:“人姑娘說了,是清風,上不去。”

眾人又都嬉笑起來,有酒有鄰為伴,仿佛方才的擔心焦慮都已煙消雲散。

【其後“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已經迫不及待了,向人打聽了前方的路,又可恨這歸途路上的時間過得太慢,快點到家就好了!】

【從下一段開始就寫他回家的場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看到自己那簡陋的屋子,開心地就跑過去了。】

【這個時候的陶淵明已經四十歲了,一個四十歲的男人像個小孩兒一樣載欣載奔,可想而知他對於回家這件事情是有多麽地高興。】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聞言竟是落下淚來。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若是能讓他回自己家去,哪怕讓他睡狗窩又有何關系?

四十歲又如何?

哪怕是八十歲,只要能讓他回家他估計也要高興地跳起來。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陶淵明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雖然他的孩子一個個的好像都不怎麽爭氣,為此他還寫了《責子》責怪自己的兒子不思進取,但本意還是激勵。】

東晉。

陶淵明搖搖頭,自嘲笑道:“養子不如飲酒。”

“我看啊,陶先生是一切都不如飲酒!”

“哈哈哈……”

話雖如此說,但天下哪有不希望自己子女成材的父母,對此事陶淵明還是有些擔憂的。

見他如此,顏延之道:“若元亮你放心,不若讓阿舒和阿宣同我回去,讓他二人去歷練歷練?”

“當真?”

“騙你作甚?”顏延之道,“只是我可不會縱著孩子,你只別心疼就行。”

陶淵明擺擺手,“自然還是要看他們自己的意思。”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幾句就把陶淵明最喜歡的幾樣東西給表現了出來。】

【首先是“松”,從《禮記》說禮如“如松柏之有心也。”開始,松就經常用來形容人的品格,最著名的就是《論語》中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松於是慢慢成為文人士大夫最愛的表現人忠貞不屈品格的意象之一,後世許多文人也曾寫過相關詩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父親是最愛松的了,是嗎?”蘇過貼心地為蘇軾斟著摻了水的酒,問道。

蘇軾曾經種過許多的松樹,他還曾寫過“手植青松三萬栽”的詩句,雖說是誇張之語,具體種過多少他自己也不記得了。

但愛松那樣的品質卻是做不得假的。

【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時常提到松,大家感興趣可以下去看看。】

【而菊就更是他的心中所好了。其實菊在我們現在來說並不是那麽受歡迎,因為它代表著逝去、代表著緬懷,家中的老年人可能還會用不吉利這樣的話來形容菊花。】

【在魏晉時期菊花就是一種可食用、藥用的普通植物,也作為秋日飲酒時的觀賞物,但是陶淵明首次賦予了它以人的高潔的隱逸的特征。】

1042年,慶歷二年。

洪州分寧縣。

二十六歲的周敦頤現在只是一個小小主簿。

之前女子就提到過他喜歡蓮花,他是真的很喜歡蓮花,而且那“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寫得非常妙,如此高潔是菊所不能替代的。

【一直到後來,喜歡菊花的人也不多,宋代的周敦頤也在《愛蓮說》裏說過,“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鮮有聞,也不是不聞,所以也是有人喜歡的,只是少。】

【等到了明朝時,“菊”才被黃鳳池編入《梅竹蘭菊四譜》,自此梅蘭竹菊被合稱為花中四君子。】

周敦頤詫異,為何是梅蘭竹菊?

蓮不好?

【雖然“四君子”之名出自繪畫界,但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不過就菊來說,除了隱逸品格,它也有其他特殊的寓意,比如唐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經寫過一首《不第後賦菊》,將菊又賦予了英雄品質。】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等到秋天重陽節來臨,菊花盛開,別的花就雕零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盛放的菊花香氣撲鼻彌漫整個長安,城內四處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此詩句一出,眾人都驚呆了。

東晉。

陶淵明怔楞,在他看來,菊就是陪著他隱逸在這山野之間的能給他以寧靜的一種隨風搖曳的溫柔植物。

可聽此詩竟還覺得這黃巢的描述一點也不假,它也是菊花。

如黃金一般,又帶著香味。

等它開敗,許多的花早已經謝了。

“好詩,好詩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關註點卻不在詩句上。

農民起義!

雖然根據女子所言,他早知道了唐朝會亡,可是如今仿佛自己置身於那個年代一般。

唐朝到底會變成何種樣子?

難道是如同楊廣帶領之下的隋?

李世民痛心,但更多的是焦慮,他想知道後來到底發生了何事,自己應當如何力挽狂瀾?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也聽到了農民起義幾個字,亦十分痛心。

可他同時又覺這個黃巢寫的詩真好,太有氣勢了!

“滿城盡帶黃金甲!”當真好詩!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黃巢剛寫下這首詩沒想到就被巨幕提到了,所幸是沒被人看到,要不然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這麽看來,這唐朝要亡了。

他的心撲通撲通跳著,有種從來沒有過的激動。

如今他似乎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了。

但為今之計是抱住自己的性命,先隱姓埋名,逃離這個地方再說。

【黃巢用百花象征腐朽的統治集團,這樣的比喻十分新穎,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

【後面帶著孩子進屋就不說了,許久不見,看到孩子陶淵明自然高興,後一句“有酒盈樽”,他在做官的時候沒有酒嗎?肯定有,而且喝得可能還是更好的酒,但是他那時卻不如現在高興,那時喝的酒是酒,現在喝的是酒嗎?】

【那是瓊漿玉液!】

東晉。

“哈哈哈,沒錯,此乃瓊漿玉液也!”陶淵明覺得此女句句說在自己心上。

他若再在那地方多待上幾日,就連酒的味兒都得忘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握著酒壺愛不釋手。

那時喝的不是酒,是愁。

如今喝的亦不是酒,是自由!

思及此,他咕嚕咕嚕灌下幾口惹得路過行人頻頻側目。

【而後“引壺觴以自酌”到“時矯首而遐觀”前幾句描寫他閑適地喝酒賞景的狀態,心無掛礙瞧著萬物都十分可愛。後幾句寫他居家游園的恬適生活,相較於前面著急忙慌地回家,節奏一下子就慢了下來,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於是他在這一段的結尾總結道:“雲無心以出岫……撫孤松而盤桓。”前面兩句我們在講蘇軾的《和陶歸去來兮辭》的時候講過,其實就是說他回到了自己的歸宿,就像小鳥累了回自己的窩一樣。】

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覺得自己也已經很累了。

他們尚且可以回到自己的歸宿,而他呢,將要永遠老死在這閣樓之上嗎?

趙光義對他看起來還算不錯,住得不錯,也沒餓著他,可他在此處待著簡直度日如年。

嘆息一聲,李煜來到桌前,提筆將自己的憤懣通通寫到紙上。

【這裏又提到了松,天快黑了,手扶著孤松舍不得離開,自己就如同那遺世獨立的孤松,即便是在這混亂無比的世道,也能守住自己的本心。】

【這也是陶淵明受到無數後人推崇的原因之一,就算身不由己也時刻固守著自己最初的心。】

東晉。

陶淵明沒有說話。

也難怪此女說是悲情文人了。

統共說了不過四個人,一個比一個的仕途坎坷。

他真想看看那些太平盛世官運亨通的文人是如何青雲直上施展自己抱負的。

【接下來的一段有點像是寫實,又像是在暢想未來。】

【又是以“歸去來兮”開頭,可以和第一段對應上。“請息交以絕游。”讓我與外界斷絕關系。】

【這裏的斷絕關系其實並非完全地斷絕關系,斷自己想斷,這才是他想要的,就好像《桃花源記》中的農人一樣,那些人在桃花源怡然自得,來了客人也熱情迎接,但是並不是歡迎所有的人去打擾,那應該就是陶淵明的內心寫照。】

【後面他就是展開來說他息交絕游之後,“悅親戚之情話”到“亦崎嶇而經丘”寫他會與親戚朋友領居交流,醉心於琴、書、農事以及閑暇時的山野生活。】

【直到最後幾句發出感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切都這麽的生機勃勃,“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只可惜我已經接近暮年。】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此一句,杜甫更有光陰易逝之感。

自己這個年紀,雖不算老,可也不小了,然而卻還一事無成。

一切尚且欣欣向榮,何以自己就垂垂老矣?

不可!

他得振作起來,總能考上進士,建功立業!

1099年,元符二年。

如今仿佛一切都正好,蘇過也長大了,早可獨當一面了。

窗外的樹十分茂盛,隨著風沙沙作響。

生機盎然,只是自己已然老了。

【“已矣乎,寓形宇內覆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算了吧,自己在這世間還能存在多久?為什麽不順著自己的心意,管它什麽生生死死的?】

【這句話其實它的意思就是人生苦短,別再為難自己了。跟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無不讚同。

他本就是因為讀了許多的陶詩,才有了那番心性。

陶淵明就是他的良師。

若無陶淵明,他在貶謫路上的這些年絕不會有如此收獲。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李賀這幾日愈發想得透徹些了,連帶著好像身體都好了點。

人生苦短,自己氣悶總是害了自己。

自己為何要為難自己呢?

奉禮郎之職雖比較清閑,似乎誰都可以做,但自己這個身子能獻一份力,已然不錯了。

便如此吧。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麽心緒不寧呢,想要去做什麽呢?】

【這裏一般認為是陶淵明對自己的質問,緊接著上一句順心而行,意為不必去想那麽多了,但三月個人覺得,陶淵明雖然此時已經對官場失望,但是他個人對於自己的仕途還是有遺憾的,畢竟一開始是帶著志向宦游,最後用一事無成來形容可能過分了點,但基本可以算是沒什麽建樹吧。】

東晉。

陶淵明感覺自己的心裏被狠狠地紮了一刀。

他是看出來了,此女什麽話都敢說的。

畢竟先時她還說某個皇帝大豬蹄子呢,雖立馬改了口,但終究是說了。

而自己不過一屆鄉野村夫,說了也就說了。

再說,說的也是事實。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柳永嘆息,自己比那時的陶淵明還老了,甚至還沒做過官呢。

若到了女子所說的那時,自己還未能考中進士,那幹脆也歸隱好了。

大隱隱於市。

這江南風光也不錯,屆時便到蘇杭定居。

不過,再試一次!

【還想要什麽呢?“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富貴榮華他不追求,看得出來只要有杯酒陶淵明應該就能滿足了。修煉成仙也不大可能。帝鄉是指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莊子·天地》有“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此行就是打算去尋求修煉之法,九萬裏高空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

既然人間帝王不可期,不如把追求放得更加長遠。

若成,從此如鯤鵬遨游於天界。

若不成,練心淬體亦是不錯。

帝鄉不可期,那便期清都紫微罷!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我們想象一下這幅場景,天蒙蒙亮,小山村內,公雞報曉將整座村莊從夢鄉拉入了現實,一個小老頭從簡陋的校園中扛著鋤頭走出來,他腰上別著酒葫蘆,看了看自己院中的菊花,而後穿過一片柳樹蔭,到了自家略顯荒蕪的土地中除草耕種。】

【然而呢,這小老頭種地一般般,因為醉心於這山水之間,他幹了會兒活,時而爬到山坡之上放聲與自然對話,時而又去小溪邊對著涓涓細流吟誦詩歌。“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種出來的地好不好,咱們不知道,但這小老頭是一定很開心的。】

東晉。

“小老頭?悅否?”

陶淵明點點頭,“甚悅!”

眾人又咯咯笑起來。

【陶淵明是真高興啊,他說:“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覆奚疑!”】

【就這樣順其自然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不必再困惑了!三月覺得這後面應該還隱藏了一句未盡之言,“歸去來兮!”回去吧!】

【加這一句是因為這篇賦的寫作時間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陶淵明歸家之前的想象,有人認為是歸家之後的描述,我個人認為是歸家之前寫的。】

【他的序中提到寫作時間是冬天,但他後面又寫了欣欣向榮之句,當然第二年寫的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前面那種迫切想要回家的那種場景寫得十分生動,就讓人覺得他就是在期待回家,這個就看個人怎麽理解了。】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也覺得這想要回家的場景寫得特別好,讓他都有些想家了。

“樂天知命,故不憂!①”

還是順其自然罷!

【從這裏開始,陶淵明就真正地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批判陶淵明的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但是他恪守本心的人格魅力和他所創造出來的那種天真自然的文學風格都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正所謂人無完人,我們擇善而從之就好啦。】

①樂天知命,故不憂!——《周易·系辭上》

昨天莫名其妙被人舉報了,我尋思著自己前面的內容罪不至此吧?

然後又看到有人在評論區說,怕自己堅持不下去,就把評論區關了,影響大家閱讀體驗,抱歉。

感謝大家的支持。

會繼續寫下去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