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白馬篇》

關燈
《白馬篇》

趙佶面上不顯,只定定看著尚在繈褓之中不足一歲的小兒子。

此事難道是此子所為?

他大宋要亡,此子要另立新朝?

那他該當如何?

巨幕之言委實可怕,國難降臨,守在一旁的眾宮人大氣也不敢出一個。

唯恐官家大怒,拿他們這些人開刀。

【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在變法失敗、兩度罷相、退居江寧後,王安石的詩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宋仁宗趙禎正在審閱殿試考卷。

他剛從宋將滅亡的噩耗中醒過神來,便聽女子說起這王安石。

盯著自己手上的一份朱卷,趙禎眉頭緊鎖。

王安石?

便是此人?

變法失敗,兩度罷相……

思考良久,趙禎終是將那朱卷原封不動地又放回了遠處。

而此時,三月所提到王安石本人正與好友曾鞏同處飲茶論文。

“介甫,此話是言汝今後當封侯拜相!”曾鞏興奮說道,“唐宋八大家,此稱號亦氣勢逼人也!不知可否有吾之一席?”

念及唐宋英傑無數,不管從哪方面排自己或許都還差點。

不過如今知安石者亦甚少,想來是日後建功立業,只要自己艱苦奮鬥,那定也不會差!

“若論文章,子固文如‘水之江漢星之鬥①’,定然有子固兄一席。只不知此以何論?”王安石疑惑道:“另這變法何意?”

如今世道安寧,百姓安居,如何需要變法?

難道是官家此後會有不賢之舉?

曾鞏亦皺眉深思,“當為爾拜相後之事,尚早矣。”

他們並無預言只能,只盼巨幕能多透露些,讓他們也好多思應對之策。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好不容易等到了巨幕,巨幕又提唐朝之事,可總不說清楚。

這段時日,她與上官婉兒等人商議之後,愈發覺得武周前路堪憂。

女子言唐宋。

宋。

極大可能唐為宋所滅。

那她武周呢?

是被歷史抹除了嗎?

其次女子先時提到安史之亂,此當大禍也。

可此女並不詳說,讓她們根本無從思量對策。

她暗自嘆息一聲,道:“傳令春官,擇吉日神宮祭天。”

【我們說曹植因為身處亂世,又滿腹才華,前期受曹操喜愛,故而年輕時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願望,再加上他尊貴的身份,所以那時候他的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承載著他的雄心壯志,另一類則是反應他貴公子生活的宴游、贈答作品。】

【前者比如最著名的《白馬篇》。】

女子說完,巨幕上的場景陡然轉到了一片荒涼的沙漠。

對於女子此神技,眾人已經有些習慣了。

雖不明此幻像何來,但心中仍每每驚奇。

巨幕中,風聲呼嘯,黃沙漫天,仿佛要吹到眾人臉上來似的。

風卷過後,沙漠也緩慢平靜下來。

“駕!”隨著一聲大喝,畫面轉動,只見一個翩翩少年郎駕著白馬從遠方疾馳而來。

他一手持弓,一手從身後取出羽箭,他拉緊弓弦,脊背也挺得筆直,咻的一聲,利箭飛出,隨著箭矢而去的方向,前方竟又突然變成了血腥的戰場,哪怕不用說,眾人也看得出來敵人並非漢人,而是北方異族。

羽箭直直插入敵人胸膛,那人便往地下栽去。

少年像是再也顧不了那麽多,提起長槍,與那些異族敵人廝殺起來,即便血濺滿身也毫無所覺。

眾人都被這熱血沸騰的場景驚得呆住了。

他們已經無暇去想這場景為何轉變得如此之快,為何少年前一刻還孤身至於沙漠之中,下一刻就到了與敵人廝殺的戰場。

但是他們卻很清楚地看到了少年與敵人戰鬥時的堅定眼神。

他們知道,少年能贏!

然而場景到這裏就結束了,此戰並沒有一個結局。

畫面一轉,他們又看到了身穿華服的女子。

女子從桌前站起身來,開始吟詩。

【白馬飾金羈……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他們從未想到女子溫柔的聲音能讀出這樣激昂的語氣,與她在吟《離騷》之時的那種悲憤又有所不同。

仿佛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已經有些人隱隱察覺到能達到此效果是因為那高亢的樂聲,甚至有樂師將那樂聲寫成了譜子。

【曹植在這首詩中營造了這樣一個武藝超群、為國奮戰、視死如歸的少年形象,清晰地表達了他自己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

【關於這首詩有著許多的猜想,有說這位游俠少年的原型是曹植自己的,又有說是其兄曹彰的,也有說是曹丕的。】

【不管是哪一種猜測都是從詩歌中的場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從而產生的,這也是後人對於曹操這幾個兒子的認可。】

【但也正是因為曹丕知道自己的兄弟並非等閑庸人,故而稱帝後愈發多疑,加上對於東漢外戚專權所致危害的認識,讓他設立中書省,高度集中皇權,這直接導致了後期司馬氏掌權時,曹魏皇室孤立無援,最後只能是將江山拱手讓人。】

曹操院內,眾人齊刷刷地看向曹丕身邊的司馬懿。

平日裏素來冷靜的司馬懿也有了些慌亂,撲通跪在地上。

“丞相明鑒,懿何敢乎?”

曹操面若寒冰,手握刀柄,上前兩步就要動手,卻被曹丕攔住。

“父親三思!如今風口浪尖,彼時隨意殺人恐難堵幽幽眾口也!不若先將之關押,再行打算。”

先時女子所言曹操汙點之事眾人都聽到了,長此以往,即便得了天下,百姓也不可能信服。

司馬氏也並非一定就是司馬懿,總不能把司馬一族都滅了。

眾人也都上前勸說,“丞相三思。”

曹操沈默半晌,讓人將之押入獄中,而後未發一言。

眾人都是心驚,尤其是曹植身旁的楊修。

方才女子便已提及自己將來是為丞相所殺,丞相要殺自己,那必也事出有因,現在丞相無暇顧及自己,可幕中女子稍後言明丞相大忌,只怕自己就算表明心意,丞相亦不會放過自己了。

楊修細思極恐,可眾人皆在此處,他動一下都能被人註意到,無奈只能強撐,任由冷汗濕了衣襟也不敢挪動半分。

而各處眾人也都因為女子此言驚了一跳。

這如何還有司馬氏的事?

看來平定天下,非一日之功也。

唏噓過後,女子喝了一口水,才繼續解說。

【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曾在《說詩晬語》評說曹植“極工起調②”,也就是說曹植特別擅長寫開頭。】

【比如他的《七哀詩》的開頭“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還有《野田黃雀行》中的“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都是驚才絕艷的開頭。】

【單說此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只一讀我們便能想象蒼涼大漠下白馬疾馳的場景,未見其人卻主要烘托其人,類似於宋徽宗趙佶為畫院考試所提出來的題目“深山藏古寺”,他所表達的就是一種烘雲托月月更明的意境。】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吩咐人好生看著趙構母子,不讓二人生事。

剛走出去不久,就聽到巨幕提及自己,他怔楞片刻,沒想到自己隨手出的一個題目竟讓後世之人如此看重。

早知道他就應該字斟句酌,將這五言雕琢得更加引人入勝些。

不知此女是否還會再提及自己。

她如今盤點文人,若是盤點書畫家定然有自己一席吧!

就此事看來,如曹子桓所言,文學亦乃國之重也。

趙佶想起趙明誠一家,陷入沈思,甚至沒註意到女子稱呼自己為徽宗。

【“借問誰家子?幽並游俠兒。”這幾句是對於白馬之上的少年的介紹。“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幽並游俠,其實指的就是游俠,古幽並一帶常出游俠,也就是今山西、河北、內蒙、遼寧一帶,所以稱幽並游俠。】

【古往今來從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再往後各朝各代的文史作品中,人們對於游俠這個群體的態度是有爭議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漢武帝劉徹伏首案前,桌上的竹簡之上寫著一些字跡,這些字跡中間被汙了不少,勉強從開始到最後能大體看清。



東漢

三國

曹魏

魏晉

隔了些位置,又寫下了幾個字。

南朝

明清

唐宋

南宋

劉徹擱下筆,繼續看向巨幕。

【首先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引用韓非子的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儒家那些讀書人舞文弄墨破壞法紀,而游俠則用武力破壞禁令,韓非子對兩者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司馬遷而後又對俠士精神進行讚揚,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與司馬遷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化反應一定的政治,韓非子提出那句話是因為他崇尚法,希望所有人不管文武都以法為度,而司馬遷、班固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也來自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具體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些前輩的論文看一下。】

【不管他們是什麽樣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在《白馬篇》中曹植對游俠是持讚許態度的。】

【但是就連極力讚揚俠士精神的司馬遷也將一類惡“俠”分離出去,並說游俠之行“不軌於正義②”。那曹植自然也清楚,於是他這裏崇尚的並非是游俠的叛逆行為,而是以俠武為力,為國效忠,可以說是對“俠”的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並非全盤肯定或否定。】

“好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劉徹提筆在竹簡之上寫下這幾個字。

巨幕剛出現時,他召見司馬遷父子談及著書之事,司馬遷看著成竹在胸,想來定有把握。

如今聽這女子頻頻提起《史記》,真當乃巨著矣,他心中不免對司馬遷更滿意了些。

劉徹又看了眼自己寫下的那八個字,提了朱筆又在上面畫了一個圈。

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似乎說得也有點道理。

【曹植對游俠的這種改變讓游俠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們的詩仙李白。】

【他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氣勢十足且非常厲害,“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一生的夢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