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共赴

關燈
共赴

實則在那以後,上天又降下一個又一個豐年。

而新政稅法在天下農民和樂的浪潮中一步一步,如狼似虎一般,開始蠶食大齊的生機。

長舒的學堂裏又來了幾個新的學生,那一年,長舒與我一同在村口送別了長舒第一個參加鄉試的學生。

那是我與長舒的第七年,七個年歲,長舒仍然是風華正茂的模樣,回家的路上,我挽著他的手臂,見天邊泛白,晨曦漸漸灑落在田野,灑落在他清俊的側臉。

我雖從長舒那學了些從前不曾知曉的事情,可大抵還是因為我見識淺,在這方土地上生活的二十餘年,我約莫還是懷著些僥幸。

我從前以為日子總是越過越好的,豐年之下,總能安安穩穩地與長舒相伴這過下去,不必長命百歲,不必多富貴。

可長舒所說,也確實沒錯。如今是一個王朝的窮途末路,民不再是國本,是那些高枕之上的肉食者最後分而食之的血肉。

我不太記得,約莫是我同長舒成親的第九年,那應當是很安穩富足的日子,來村裏征稅的官吏換了一批,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賦稅改制,田多者稅重,豐年稅重,多子女者稅重,家中無男丁參軍者稅重……

那似乎是一年一年增添起來的,可對天底下的農人來說,實在不算一場漸漸負重的細密剝削,更像是夏夜突降的暴雨,像我十五歲那年的雨,瞬息決堤般沖垮了這片土地的生機。

原先幾年,村子裏尚且和樂富足,有幾戶人家新添的女兒少有被送走的,都說是兒女雙全,其樂融融。可如今,我似乎再少在村子裏看見咿呀學語的小女孩了。

其實,如今再想來,著世間凡事皆有預兆。

平胤三十二年,仍然同前幾年一般,是個谷物豐收的年歲,可我再沒從村裏人臉上看到笑容了。

我提燈歸家時,長舒忙上來接我手裏提著的東西。

“今日外頭有些涼,出去怎都沒多披身衣裳。”

他替我放好了手裏的東西,隨即牽住我的手,我的手大抵手真的有些冰,他的手觸上來那一刻只覺溫熱萬分。

我只有些疲憊,由著長舒牽著我往屋裏去。

我今日實則是去赴喪事的。這幾年天下不算太平,聽聞兩年前遠在北疆的鎮遠將軍抗了旨,不肯回京勤王,雖說得好聽些是勤王,實則是逼他回京,皇帝為了他手裏的兵權,索性棄了邊郡十城。可大將軍兵權未放,虎符未交,帶著他手裏的六萬將士死死守在邊關,靠著發黴的糧食和單薄的冬衣,生生將外族次次逼退。仗打贏了,那老皇帝又忽地要封賞,可那鎮遠將軍帶著自己的精兵,一路南下,攻破了一個又一個關隘和城門。

這些年的苛捐雜稅,商旅,農人,都叫苦不疊。

天下苦新政久矣。

官逼民反,民終於還是反了。

這些事在民間從來不是什麽絕密,是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談論的。

我們約莫就是人間一粒微小的塵土。皇帝的車馬過境,將軍的金戈揚起,我們的命運便被無限地傾覆。

我不知道這些傳言是真是假,可這確實是千百年來屢試不爽的收割民心的方式。

我不記得這些事說如何傳到我們這個偏僻的村莊,只記得,有位在長舒學堂裏念了好幾年的少年郎,某日從田壟間忽然站起來,大喊道:“我也要參軍!”

那把火似乎燒得很旺,起義軍的旗幟揚起,終究是讓那把火燒到了我們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

倘若說新政的稅法和兵役在連年的豐收裏尚且能夠抵擋,可那年過半百的老皇帝,被自北來氣勢洶洶的起義軍逼退,來到南方逃難,落難的天子未落在繁華的淮南郡,曾偏生落在了貧窮祥和,最不起眼的安梁城。

可天子終究是天子,哪怕是蝸居一隅,哪怕已經腹背受敵,卻還是那樣貪心,

他要這小小安梁城的美人,女子們的哭泣聲回蕩在街巷,轉而又成為長夜中不曾停歇的笙歌;他還要綾羅綢緞,要在他的“行宮”的床榻上墊上十幾戶人家冬衣那樣厚的軟料,他要吃山珍海味,那些我們視若珍寶的一粒粒糧食,被他傾倒在行宮的牛棚中……

這便是這世上最尊貴的天子,是百姓們敬仰的君王。

他要得太多,要他口口聲聲的子民用血肉為他堆砌他的瓊樓玉宇,那座行宮的一片瓦礫,就足以砸死一整個村子。

也是這些日子,我們村子裏許多人都逃走了。

約莫還是感謝這幾年的風調雨順,村裏的鄉親們都攢了不少積蓄,此刻要逃出去,也算有些倚仗。可如今世道亂成這般,天下最不缺的便是流民,這天下最缺的,卻也是一個不被戰火波及的庇護所。

逃出去的人生死未蔔,可更多的,卻是永遠逃不出去的人。

我今日去參加喪事,便是村口王家的。我們同王家是頗熟識的,那王家的小兒子,前年才到了年紀,進了長舒的學堂。王家原是一對夫婦,一位老婦人和一個孩子的。這幾年賦稅太重,哪怕是連年豐收,最後留下的給一家人填飽肚子都難。去年王家的夫妻開始在山裏采些稀有的藥材,再背到鎮上去賣,也算能勉強貼補家用。可前幾日,他們還是那樣背著背簍出門。卻不料那日忽然降下一場天災,傾盆的大雨沖垮了山路,他們便在那一個雷雨夜,被泥沙掩埋在了黃土中。

實則這樣的悲劇總在發生,妻離子散,陰陽相隔,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

長舒也曾忐忑地問我,想不想離開,我知曉他是不想的,我亦然。約莫還是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因為我從沒有什麽要去遠方的理想,因為我所愛的人還在這裏。

我在這裏生,在這裏長大,我的家在這裏。

長舒已經有些日子沒去學堂了,他的學生們許多隨家人逃走,也有許多沒熬過這些日子,尚且還在學認字的年紀,便早早地離開人世。

我那日同他在屋子中整理他的書稿,屋外雨下得大,偶爾幾聲驚雷。不知是從哪一聲雷開始,不和諧的聲音闖了進來。

“開門!”

院外的木門幾乎是被大力砸開,我聞聲便急忙趕去,卻長舒攔在屋子裏。

“七娘,我去。”

未等我說話,他一步步走到門口,打開了門。

“敢問官爺,有何貴幹?”

他的聲音不疾不徐,半點不奉承,也不驚懼。

“本官奉縣令之命前來。”

那皇帝突發奇想,要造一座園林,可安梁貧瘠之地,拿不出什麽上好的礦石,便退而求其次,要收了百姓家中的鐵具,拿去為他鍛造神像。

我們自然不敢與他們爭辯,只在一旁眼看著他們在家中肆意搜刮。

可我們家中實在簡陋得顯然,任他們搜遍了,也沒找到什麽能帶走的物件。

約莫是這些日子裏,村裏頭被這樣家家戶戶搶掠得多了,此刻整個村子只是靜悄悄,黑壓壓的,像烏雲經久不散,連哀求與慟哭都已經麻木。

見他們走遠,我默默關上了門。

我同長舒再很少討論這些事,只是像平常那樣,吃了簡單的晚飯,夜裏又一起清點了家裏頭還剩下的東西。

天下就這般亂著,那皇帝還這般驕奢淫逸著,我已經不記得,不記得那些曾經的面孔都是何時一個又一個遠去,是遠離在那些慌亂逃竄的流亡路,還是遠離在征兵時回蕩在村口經久縈繞的哭泣。

大廈將傾,風雨飄搖,我們只是,也只會是這條天下相爭路上的白骨屍骸。

我與長舒還是那般,守在外面的小院子,守著這個破碎的村莊,守著門前掛滿紅繩的柿子樹。

天下之大,此便是我安身處。

那一天似乎來得很快,鐵蹄踏破安梁城門,我與長舒原是在家中,卻聽得遠處忽而一聲一聲叫喊,絕望至極,不絕於耳。

大齊百年國祚毀於一旦,隨之而來的,是一場絕望的大火,從行宮綿延燃至渡口,漫天火光,似乎是大齊最後,最後的垂死掙紮,可鐵騎卻未被傷分毫,最後陪葬的,只是安梁的百姓。

長舒忽握緊我的手,那雙眼睛卻停留在大火的方向。

“七娘,孩子們還在鎮上。”

其實我們早已經是籠中之雀,安梁城早已成為舊黨的據點,成為前朝的墓園,哪怕無數百姓仍處在混亂當中,可我們都成為了舊朝代的同黨。即便這場大火沒有蔓延到個小村莊,我們都註定在今夜,或明日的天光破曉時,成為大齊最後的陪葬。

我回握住長舒的手,將他的手緊貼我心口。

“走吧,去鎮上,我們一起。”

“師娘!”

不過剛十歲的孩子此刻身上的衣裳已燒了遍,瑟縮在未燒塌的房梁下。似乎是因為看到我,忽而亮了眼睛。

“別怕。”

我抱緊了懷裏的孩子,拼命往渡口去。

我將他輕柔地放在簡陋的船艙中,轉而又沒入火海,忽而聽到身後的嘰嘰喳喳的叫喊,來不及告別,我回頭朝他們微笑。

“快走吧。”

再沒看到孩子們的身影,我便開始尋找長舒,灼熱的火光打在身上,有些刺痛,我顧不上濃煙,在火海裏搜尋他的身影。

“長舒,長舒。”

“七娘。”

我的手似被很輕地觸碰了一下,我看到了他,那個滿面灰塵,衣裳也都焦黑的長舒,我的夫君。

我忍不住去擁抱他,卻感受到腰間被輕推的力道。

“七娘,走吧,走吧。”

他的指尖似乎已經脫力,聲音也幾近嘶啞。

“長舒,船走了,我陪你。”

我只是坐在他的身邊,把頭埋進他的肩膀。

“七娘……”

我自幼懂事早,很少流眼淚,此刻分明是鼻酸到了極致,卻還是只覺眼裏幹澀地厲害,竟落不下一顆眼淚。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我記得,這是長舒教給我的第一首詩。

我此刻已經有些意識模糊,卻感受到指尖淺淺的力道。

“七娘,給你牽紅線,來世,再做夫妻,好不好。”

他的聲音已經很微弱,字字句句落在我耳畔。

“好……”

我只覺臉頰一片溫熱,我的手最後再同他緊握,指尖紅線交纏。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