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真(四)
關燈
小
中
大
楊妙真(四)
宋朝
梁紅玉嘆了口氣,就算她躲過了這次,那還有下次嗎?
“八字軍當初抗金有功,後來也收入軍中,拱衛都城。怎麽他們連義軍也不收了?”
韓世忠沈默不語,想起八字軍的過往。當初南宋將領王彥 ,率七千兵渡河抗金,入太行山後創建八字軍,發展至十多萬人。
後來,王彥給固守開封的宗澤傳信,約定一起抗金。王彥親自帶了精銳一萬人渡河前往開封,與宗澤匯合。當時,金人雖然派重兵尾隨,但始終不敢交戰。然而兩個月後,宗澤去世,臨死前還三呼“過河”。
宗爺爺倒是上奏過官家,希望他能回開封,卻被官家拒絕。而王彥後來親眼看到主和派崛起,稱病致仕,最後郁郁而終。而自己被收走兵權,親眼看到岳飛蒙冤去世。
“這是官家的天下,就算再有抗金念頭又怎麽樣?難道朝廷說求和,你能接著打?收不收義軍,也不是我們說的算。”
當時南宋擔憂會亡於金國之手,自然籠絡所有義軍。後來,政權安穩後,這麽多將軍想要抗金,都被主和派駁回。這難道不是官家決定的?
梁紅玉也深深嘆息。為避免被猜忌,兩人被罷免兵權後,不再提起任何戰事。可是為什麽看到抗金,自己仍然熱血奔湧呢?
【之後,駐守楚州的忠義軍高級將領卻起了內訌,自相殘殺。李全的兄長李福,殺害劉慶福和張甫。但是此事也有不同記載,“或告李姑姑以二人欲以州獻金人。”她和李福設伏殺掉兩人。朝廷因此進封她為“楚國夫人”。
李福殺劉慶福,納其首去見宋廷駐楚州將帥姚翀。姚翀見楚州軍亂,深為驚恐。前面兩次楚州兵亂,已經死了兩任淮東安撫制置使。
第一次,是李全不滿許國處理南北軍的策略。而第二次,朝廷本來都打算滅掉楊妙真和餘部,卻技差一籌。第三次,雖是自相殘殺,卻難保不會又死一個淮東安撫制置使。他乘夜只身逃出楚州,後死在去明州的途中。
宋廷以楚州軍亂為教訓,於是議論輕淮重江,改楚州為淮安軍,視若羈縻州。從此,南宋朝廷對山東忠義軍停止糧錢供應。李全部眾,以軍糧不繼,多有怨言。
這才是對於義軍影響最大的事情。因北方天災人禍,所有眾人普遍缺糧少食。糧錢停了,此事關乎忠義軍存亡。
在生存壓力下,忠義軍內部發生大分裂。五位高級將領為了換取南宋的錢糧,決定將怒火轉向楊妙真和李福。他們認為如果消滅楊妙真和李福,朝廷還會接著派糧錢給他們。這場叛亂也令楊妙真等人措手不及。
他們率兵圍攻楊妙真家,殺死了李福、李全的次子李通。亂戰中,還有數百人死亡。他們也殺死一位婦人,認定為楊妙真,把她的頭顱送到京城。朝廷聽到這個消息,下令軍隊開赴楚州,“盡戮餘黨”。但是,這場消滅戰執行不力,李楊軍隊後期“覆振”。
而當年,李全被圍困,一直沒有得到援助。他在青州從九月一直守到了次年五月。經過將近一年的圍困,當初青州城原本有軍民數十萬人,如今只有數千人。
糧草和牛馬都食盡,李全最終出降於蒙古。諸將曾經建議殺掉李全,蒙古將孛魯卻拒絕了。“(李)全素得人心,殺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
此時降蒙的李全,得到楚州的消息,大哭。他告蒙古大將,請求南歸,“不許,斷一指示歸南必畔,許之。”於是,李全終於率軍南歸。】
漢朝
“原來李全還活著?”
“不過,就算他回來,也沒用了。”
“他回來至少可以給楊妙真收斂遺骨。”
“但是,李全肯定和南宋不能和睦了。難道,他以後就是依附蒙古,和南宋永遠為敵?”
“忠義軍如今自相殘殺,難道軍心不亂嗎?李全就算回來了,還有足夠的威望彌合如今分裂的義軍嗎?”
“說的也是,如果他連義軍都收攏不起來,那連當南宋的敵人都沒資格。”
明朝
“倘若他守城不降,倒也算得上忠貞。不過,現在也不過叛臣而已。”
也有人問道:“他後來怎麽死的?”
“這我倒是不怎麽記得了。他後來應該和南宋打了起來,最後兵敗而死。”
“他回到南宋後,還是想仍舊抵抗蒙古。不過,他確實打不過蒙古鐵騎。而南宋跟他已然決裂,也不信他來表忠心。”
“擇定良主才是正經。不然像他這種三姓家奴,為人不恥。”
“他倒也沒有,像呂布一樣投了三姓。從始至終,金國都是他的仇敵。不過宋元之間搖擺不定,就已經夠要命了。”
【而楚州之亂中,他們誤以為是楊妙真的婦人,實際是李全的妾室。楊妙真則在亂戰中,換了行頭,去了海州。
李全和蒙古張宣差回來之後,“自稱為山東、淮南行省”,穿蒙古衣冠。他這些行為也表明,正式依附於蒙古。
楚州風雲再起。當初五個叛亂將領,一個將領投金,一個將領主動殺掉另外兩個人求活命,而最後一個被李全殺死。至此,當初敢叛亂的所有頭目被處理完,還有一批楚州的下屬被逮捕審訊。
另一方面,李全仍舊繼續出兵,進攻金兵,並殺死金軍一萬多人。他抗金的念頭仍然沒有改變。
只是,夾雜在三種勢力之間,李全和楊妙真接下來的行為也越來越謹慎。他們努力提高自身勢力,以豐厚的待遇募兵,又大治舟船,自淮及海相望。
等到李全回到楚州十個月後,他又率軍北上青州,卻再次被蒙古軍隊打敗,退居海州。這之後,他按時給蒙古進貢,對宋朝也態度恭順,還和金國協議。
看得出來這段時間,他們一直養精蓄銳,抓緊壯大實力,想要謀求自主獨立。而南宋見他態度恭順,也又恢覆了錢糧供給。李全也經常派船,去和商人買糧。
在宴請南宋長官張國明的宴會上,李全也表達了愧疚於宋、又怨恨於宋的矛盾心理。等到張國明回朝的時候,他們也帶回了李全的請求。
張國明建議說,“朝廷莫若裂地王之,與增錢糧,使當邊境。”這個時候,李全還想以絕不叛宋的誓言,換取自立為王的合理性。他們處在三方勢力中,投金是絕不可能的,那就只能選擇蒙古或者宋朝。
而李全和楊妙真雖然被蒙古打敗,卻仍舊想要投宋也有幾個原因。李全的母親和哥哥被蒙古軍殺害。而且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圍困一年,損兵折將,損失甚多。後來,他再次攻回青州,仍然失敗,可見他並非想就此跟隨蒙古。
而從南宋朝廷來看,既想利用忠義軍抗擊金軍和蒙古,又對他們始終猜疑和防備。李全和楊妙真實際上已經是山東的霸主,但是仍舊想求得南宋朝廷的正式認同。最終南宋猶豫不決,沒有公開反對,也沒有公開同意。
當年八月,李全的麥船通過鹽城縣時,宋知揚州翟朝宗令兵士奪之。李全大怒,率水陸軍數萬直入鹽城,城內所貯公私鹽貨,盡為其所有。李全上書宋廷,則說是為了捕盜入城安民。宋廷上下大為驚慌,加李全為兩鎮節度使,罷免了翟朝宗。
但是,李全仍不撤兵,加緊備戰。在這個緊要關頭,他又致書給宋朝長官,希望可以“以大元(蒙古)為詞,邀請五千人錢糧,求誓書鐵劵。”解釋下,他願意為宋朝抵抗蒙古,請求朝廷賜予“誓書鐵劵。”
唐朝皇帝會賜給“鐵劵”給勳貴重臣,赦免重臣及子孫後代免死罪。這可以看做,李全向南宋朝廷就自己的功過和存亡,所做的最後試探。但是,南宋朝廷並未接受,並決意出兵討伐李全。
李全從此公開與宋敵對。他領兵占領泰州後,在灣頭為宋軍所阻。李全打算攻占三城,便築長圍,與宋軍展開了長達半年多的對峙戰。
但是第二年正月十五,李全的軍隊一再被宋軍擊敗。宋將用計誆李全出營帳,堵塞退路。李全逃走至新塘,陷入泥潭,被亂槍刺死。
之後,眾將領推舉楊妙真作為首領,對抗前來清繳的宋軍。如今李全已死,人心大亂,只有楊妙真可以服眾了。
前線忠義軍北撤之後,南宋乘勝北上清剿。三月,南宋派出十幾萬精銳部隊。四月,雙方在楚州激戰,楊妙真帶領軍隊處於下風。五月,淮安等五城都為宋軍攻破。
楊妙真對部下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爾。殺我而降,汝必不忍。若不圖我,人誰納降。”
次日,楊妙真北渡,與養子李璟返回山東老家。忠義軍在淮安、淮陰的餘部有的被宋滅了,有的降蒙古。】
唐朝
陳碩真看到這裏,也不由沈思起來。雖然,這會還沒有朱元璋,沒有“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但是,看到天幕中他們想要自立為王,先囤積糧草,擴大兵力,並且游轉於三方勢力中間保全自己。
“怪不得說讀史非常重要。”陳碩真也有所領悟:“他們的處境跟我倒是有些相似。”
不過,如今她已經將文碩皇帝的名號打了出來。那麽還能再做的,就是擴充兵力,屯積糧草,找到城墻深厚的城池作為據點。
“去搜羅城中,有誰識字懂兵書,或者會殺敵的人。朕自有賞賜。”陳碩真自覺領兵作戰並不擅長,而為今之計也要盡快尋找人才。
明朝
道士看到天幕中,楊妙真的生平,也想起了全真教真人丘處機。當初,丘處機招安了楊安義軍,因此和楊妙真認識。後來,楊妙真也入了道,被稱作“姑姑”。
而楊妙真夫婦後來還曾經資助,重修太虛觀。後來,她也幫助遷葬,幾位真人的遺蛻。
“後來,李璮都已經接任山東尚書省事,卻仍舊又打算投南宋。這也未嘗沒有姑姑的教導。只是,事不成,他也成了元朝的叛臣。”
“原本,他還想借投宋,讓宋改寫父親的叛臣身份。”
漢朝
雖然不知道後世有呂布,被稱作三姓家奴。但是,先投宋,戰敗投元又叛元,這也是足夠討論的熱火朝天了。
“他若是投元之後就打宋,也就沒有後面這些反覆的破事了。”
“問題是他打不過元朝,又沒選擇自刎。自認是宋人,宋又不納他,封個名頭也不樂意。”
“總要師出有名吧?南宋不願意給他名頭,倘若再不供給糧草,他和別的義軍都不是一路人。不然,之前彭義斌為什麽打他,不也是認為他不忠?”
“我朝高祖當初也碰到韓信想封王,不是照樣爽快應了。既然想打贏敵軍,封賞一下手下也沒什麽吧。何況,李全和楊妙真都已經實際掌控山東了。但他們都這個時候還想封王,之後抵抗蒙古,守衛南宋。這對南宋來說不也有利嗎?”
“可見,我朝高祖不愧是開國帝王。這期間他也歷經種種險境,還被匈奴擒過,仍保漢朝基業。而宋朝連個偏安都難保。”
“宋朝若是想休養生息,那麽修養幾代之後,也可全力北伐。可是,他們怎麽到現在,還在糾結義軍,不去打敵人金國和蒙古呢?”
也有人反對,認為李全不可信:“李全前後如此多叛舉,又怎麽可以說陛下不信任他呢?”
“也是,反覆無常就是這樣結局。”
【南宋想要分化忠義軍的目的達成了。他們贏了嗎?大敵當前,本來應當是把自己的朋友擴大,孤立自己的敵人。
而分化忠義軍之後,南宋選擇和蒙古一起對付金國。北宋滅亡前,他們選擇了聯金抗遼。結果遼國滅了之後,金國下一個打的就是北宋。
而南宋覺得如今是滅金國的好時候,等了一百多年終於可以報靖康恥之仇,也沒錯。不過,金國被滅後,下一個就輪到了南宋。
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將阻擋在前的國家統統消滅。南宋並非第一個亡於蒙古之手的國家,也遠不是最後一個。】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T V T,請問下,這幾章是寫楊妙真的事跡,寫的比較多嗎?還是代入感寫的不夠多?
這幾天,小夥伴們都沒怎麽評論了。如果覺得有哪裏調整下,會讓閱讀感觀更好,歡迎大家建議~
楊妙真這部分也差不多完結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宋朝
梁紅玉嘆了口氣,就算她躲過了這次,那還有下次嗎?
“八字軍當初抗金有功,後來也收入軍中,拱衛都城。怎麽他們連義軍也不收了?”
韓世忠沈默不語,想起八字軍的過往。當初南宋將領王彥 ,率七千兵渡河抗金,入太行山後創建八字軍,發展至十多萬人。
後來,王彥給固守開封的宗澤傳信,約定一起抗金。王彥親自帶了精銳一萬人渡河前往開封,與宗澤匯合。當時,金人雖然派重兵尾隨,但始終不敢交戰。然而兩個月後,宗澤去世,臨死前還三呼“過河”。
宗爺爺倒是上奏過官家,希望他能回開封,卻被官家拒絕。而王彥後來親眼看到主和派崛起,稱病致仕,最後郁郁而終。而自己被收走兵權,親眼看到岳飛蒙冤去世。
“這是官家的天下,就算再有抗金念頭又怎麽樣?難道朝廷說求和,你能接著打?收不收義軍,也不是我們說的算。”
當時南宋擔憂會亡於金國之手,自然籠絡所有義軍。後來,政權安穩後,這麽多將軍想要抗金,都被主和派駁回。這難道不是官家決定的?
梁紅玉也深深嘆息。為避免被猜忌,兩人被罷免兵權後,不再提起任何戰事。可是為什麽看到抗金,自己仍然熱血奔湧呢?
【之後,駐守楚州的忠義軍高級將領卻起了內訌,自相殘殺。李全的兄長李福,殺害劉慶福和張甫。但是此事也有不同記載,“或告李姑姑以二人欲以州獻金人。”她和李福設伏殺掉兩人。朝廷因此進封她為“楚國夫人”。
李福殺劉慶福,納其首去見宋廷駐楚州將帥姚翀。姚翀見楚州軍亂,深為驚恐。前面兩次楚州兵亂,已經死了兩任淮東安撫制置使。
第一次,是李全不滿許國處理南北軍的策略。而第二次,朝廷本來都打算滅掉楊妙真和餘部,卻技差一籌。第三次,雖是自相殘殺,卻難保不會又死一個淮東安撫制置使。他乘夜只身逃出楚州,後死在去明州的途中。
宋廷以楚州軍亂為教訓,於是議論輕淮重江,改楚州為淮安軍,視若羈縻州。從此,南宋朝廷對山東忠義軍停止糧錢供應。李全部眾,以軍糧不繼,多有怨言。
這才是對於義軍影響最大的事情。因北方天災人禍,所有眾人普遍缺糧少食。糧錢停了,此事關乎忠義軍存亡。
在生存壓力下,忠義軍內部發生大分裂。五位高級將領為了換取南宋的錢糧,決定將怒火轉向楊妙真和李福。他們認為如果消滅楊妙真和李福,朝廷還會接著派糧錢給他們。這場叛亂也令楊妙真等人措手不及。
他們率兵圍攻楊妙真家,殺死了李福、李全的次子李通。亂戰中,還有數百人死亡。他們也殺死一位婦人,認定為楊妙真,把她的頭顱送到京城。朝廷聽到這個消息,下令軍隊開赴楚州,“盡戮餘黨”。但是,這場消滅戰執行不力,李楊軍隊後期“覆振”。
而當年,李全被圍困,一直沒有得到援助。他在青州從九月一直守到了次年五月。經過將近一年的圍困,當初青州城原本有軍民數十萬人,如今只有數千人。
糧草和牛馬都食盡,李全最終出降於蒙古。諸將曾經建議殺掉李全,蒙古將孛魯卻拒絕了。“(李)全素得人心,殺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
此時降蒙的李全,得到楚州的消息,大哭。他告蒙古大將,請求南歸,“不許,斷一指示歸南必畔,許之。”於是,李全終於率軍南歸。】
漢朝
“原來李全還活著?”
“不過,就算他回來,也沒用了。”
“他回來至少可以給楊妙真收斂遺骨。”
“但是,李全肯定和南宋不能和睦了。難道,他以後就是依附蒙古,和南宋永遠為敵?”
“忠義軍如今自相殘殺,難道軍心不亂嗎?李全就算回來了,還有足夠的威望彌合如今分裂的義軍嗎?”
“說的也是,如果他連義軍都收攏不起來,那連當南宋的敵人都沒資格。”
明朝
“倘若他守城不降,倒也算得上忠貞。不過,現在也不過叛臣而已。”
也有人問道:“他後來怎麽死的?”
“這我倒是不怎麽記得了。他後來應該和南宋打了起來,最後兵敗而死。”
“他回到南宋後,還是想仍舊抵抗蒙古。不過,他確實打不過蒙古鐵騎。而南宋跟他已然決裂,也不信他來表忠心。”
“擇定良主才是正經。不然像他這種三姓家奴,為人不恥。”
“他倒也沒有,像呂布一樣投了三姓。從始至終,金國都是他的仇敵。不過宋元之間搖擺不定,就已經夠要命了。”
【而楚州之亂中,他們誤以為是楊妙真的婦人,實際是李全的妾室。楊妙真則在亂戰中,換了行頭,去了海州。
李全和蒙古張宣差回來之後,“自稱為山東、淮南行省”,穿蒙古衣冠。他這些行為也表明,正式依附於蒙古。
楚州風雲再起。當初五個叛亂將領,一個將領投金,一個將領主動殺掉另外兩個人求活命,而最後一個被李全殺死。至此,當初敢叛亂的所有頭目被處理完,還有一批楚州的下屬被逮捕審訊。
另一方面,李全仍舊繼續出兵,進攻金兵,並殺死金軍一萬多人。他抗金的念頭仍然沒有改變。
只是,夾雜在三種勢力之間,李全和楊妙真接下來的行為也越來越謹慎。他們努力提高自身勢力,以豐厚的待遇募兵,又大治舟船,自淮及海相望。
等到李全回到楚州十個月後,他又率軍北上青州,卻再次被蒙古軍隊打敗,退居海州。這之後,他按時給蒙古進貢,對宋朝也態度恭順,還和金國協議。
看得出來這段時間,他們一直養精蓄銳,抓緊壯大實力,想要謀求自主獨立。而南宋見他態度恭順,也又恢覆了錢糧供給。李全也經常派船,去和商人買糧。
在宴請南宋長官張國明的宴會上,李全也表達了愧疚於宋、又怨恨於宋的矛盾心理。等到張國明回朝的時候,他們也帶回了李全的請求。
張國明建議說,“朝廷莫若裂地王之,與增錢糧,使當邊境。”這個時候,李全還想以絕不叛宋的誓言,換取自立為王的合理性。他們處在三方勢力中,投金是絕不可能的,那就只能選擇蒙古或者宋朝。
而李全和楊妙真雖然被蒙古打敗,卻仍舊想要投宋也有幾個原因。李全的母親和哥哥被蒙古軍殺害。而且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圍困一年,損兵折將,損失甚多。後來,他再次攻回青州,仍然失敗,可見他並非想就此跟隨蒙古。
而從南宋朝廷來看,既想利用忠義軍抗擊金軍和蒙古,又對他們始終猜疑和防備。李全和楊妙真實際上已經是山東的霸主,但是仍舊想求得南宋朝廷的正式認同。最終南宋猶豫不決,沒有公開反對,也沒有公開同意。
當年八月,李全的麥船通過鹽城縣時,宋知揚州翟朝宗令兵士奪之。李全大怒,率水陸軍數萬直入鹽城,城內所貯公私鹽貨,盡為其所有。李全上書宋廷,則說是為了捕盜入城安民。宋廷上下大為驚慌,加李全為兩鎮節度使,罷免了翟朝宗。
但是,李全仍不撤兵,加緊備戰。在這個緊要關頭,他又致書給宋朝長官,希望可以“以大元(蒙古)為詞,邀請五千人錢糧,求誓書鐵劵。”解釋下,他願意為宋朝抵抗蒙古,請求朝廷賜予“誓書鐵劵。”
唐朝皇帝會賜給“鐵劵”給勳貴重臣,赦免重臣及子孫後代免死罪。這可以看做,李全向南宋朝廷就自己的功過和存亡,所做的最後試探。但是,南宋朝廷並未接受,並決意出兵討伐李全。
李全從此公開與宋敵對。他領兵占領泰州後,在灣頭為宋軍所阻。李全打算攻占三城,便築長圍,與宋軍展開了長達半年多的對峙戰。
但是第二年正月十五,李全的軍隊一再被宋軍擊敗。宋將用計誆李全出營帳,堵塞退路。李全逃走至新塘,陷入泥潭,被亂槍刺死。
之後,眾將領推舉楊妙真作為首領,對抗前來清繳的宋軍。如今李全已死,人心大亂,只有楊妙真可以服眾了。
前線忠義軍北撤之後,南宋乘勝北上清剿。三月,南宋派出十幾萬精銳部隊。四月,雙方在楚州激戰,楊妙真帶領軍隊處於下風。五月,淮安等五城都為宋軍攻破。
楊妙真對部下說:“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今事勢已去,撐拄不行。汝等未降者,以我在故爾。殺我而降,汝必不忍。若不圖我,人誰納降。”
次日,楊妙真北渡,與養子李璟返回山東老家。忠義軍在淮安、淮陰的餘部有的被宋滅了,有的降蒙古。】
唐朝
陳碩真看到這裏,也不由沈思起來。雖然,這會還沒有朱元璋,沒有“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
但是,看到天幕中他們想要自立為王,先囤積糧草,擴大兵力,並且游轉於三方勢力中間保全自己。
“怪不得說讀史非常重要。”陳碩真也有所領悟:“他們的處境跟我倒是有些相似。”
不過,如今她已經將文碩皇帝的名號打了出來。那麽還能再做的,就是擴充兵力,屯積糧草,找到城墻深厚的城池作為據點。
“去搜羅城中,有誰識字懂兵書,或者會殺敵的人。朕自有賞賜。”陳碩真自覺領兵作戰並不擅長,而為今之計也要盡快尋找人才。
明朝
道士看到天幕中,楊妙真的生平,也想起了全真教真人丘處機。當初,丘處機招安了楊安義軍,因此和楊妙真認識。後來,楊妙真也入了道,被稱作“姑姑”。
而楊妙真夫婦後來還曾經資助,重修太虛觀。後來,她也幫助遷葬,幾位真人的遺蛻。
“後來,李璮都已經接任山東尚書省事,卻仍舊又打算投南宋。這也未嘗沒有姑姑的教導。只是,事不成,他也成了元朝的叛臣。”
“原本,他還想借投宋,讓宋改寫父親的叛臣身份。”
漢朝
雖然不知道後世有呂布,被稱作三姓家奴。但是,先投宋,戰敗投元又叛元,這也是足夠討論的熱火朝天了。
“他若是投元之後就打宋,也就沒有後面這些反覆的破事了。”
“問題是他打不過元朝,又沒選擇自刎。自認是宋人,宋又不納他,封個名頭也不樂意。”
“總要師出有名吧?南宋不願意給他名頭,倘若再不供給糧草,他和別的義軍都不是一路人。不然,之前彭義斌為什麽打他,不也是認為他不忠?”
“我朝高祖當初也碰到韓信想封王,不是照樣爽快應了。既然想打贏敵軍,封賞一下手下也沒什麽吧。何況,李全和楊妙真都已經實際掌控山東了。但他們都這個時候還想封王,之後抵抗蒙古,守衛南宋。這對南宋來說不也有利嗎?”
“可見,我朝高祖不愧是開國帝王。這期間他也歷經種種險境,還被匈奴擒過,仍保漢朝基業。而宋朝連個偏安都難保。”
“宋朝若是想休養生息,那麽修養幾代之後,也可全力北伐。可是,他們怎麽到現在,還在糾結義軍,不去打敵人金國和蒙古呢?”
也有人反對,認為李全不可信:“李全前後如此多叛舉,又怎麽可以說陛下不信任他呢?”
“也是,反覆無常就是這樣結局。”
【南宋想要分化忠義軍的目的達成了。他們贏了嗎?大敵當前,本來應當是把自己的朋友擴大,孤立自己的敵人。
而分化忠義軍之後,南宋選擇和蒙古一起對付金國。北宋滅亡前,他們選擇了聯金抗遼。結果遼國滅了之後,金國下一個打的就是北宋。
而南宋覺得如今是滅金國的好時候,等了一百多年終於可以報靖康恥之仇,也沒錯。不過,金國被滅後,下一個就輪到了南宋。
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將阻擋在前的國家統統消滅。南宋並非第一個亡於蒙古之手的國家,也遠不是最後一個。】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知網論文
T V T,請問下,這幾章是寫楊妙真的事跡,寫的比較多嗎?還是代入感寫的不夠多?
這幾天,小夥伴們都沒怎麽評論了。如果覺得有哪裏調整下,會讓閱讀感觀更好,歡迎大家建議~
楊妙真這部分也差不多完結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