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瓦氏夫人(三)

關燈
瓦氏夫人(三)

看到瓦氏夫人及狼兵作戰如此勇猛,各朝各代的人也佩服不已。

“若是當年三國亂世,誰有這麽一支軍隊,誰不樂開了花。”

“而且,瓦氏夫人兩次突入敵圍,救出主將性命。這般忠心耿耿,誰不願意有這樣的部下,有這樣的兄弟同軍?”

“瓦氏夫人可不會跟你論兄弟。”旁人也笑了起來。

“失敬失敬。她自然義薄雲天。”

每次提起三國,總是讓人惋惜:“不過平日裏看多了老將被困,小將來救,讓人感慨時光流逝。而瓦氏夫人卻是這般年紀,也不妨礙勇武過人呀!”

“也不知道,倘若她能和歷史上的武將們比試,到底誰能勝出。她使用長矛和雙刀,長短武器都有,也沒什麽短處。”

“哈哈哈,你倒讓我想起一詞。平日裏,也有人常說的“關公戰秦瓊”是也。”

“難道你們不曾想過?諸位武將得以棋逢對手,自然武無第二,也能看到他們再現輝煌!”

南北朝劉宋

劉裕看到這裏,也是心情激動不已。他戎馬一生,而起始便是平定孫恩之亂。

而他當時守的句章城矮小,士兵不到數百名。於是他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每一次都沖鋒在前,才終於守住城池。

“唯有領兵者身先士卒,士兵們才甘願賣命。”

而劉裕不僅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地沖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善於以少勝多。這與瓦氏夫人領兵之風也有相同之處。並且,別的人帶兵,縱容士兵搶掠百姓。只有他治軍整肅,法紀嚴明。

“若連軍紀也不能治理嚴明,最多也不過以利益聯合。軍隊戰鬥力的下降也實屬正常。”

劉裕不由感慨,可惜瓦氏夫人不能作為本朝將領,同他一起北伐。不過,身為帝王,他還是可以追封瓦氏夫人的功績。

唐朝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呀。若非張經慧眼識珠,調狼兵來參戰。也不知道他們抗倭多久才會有勝仗。”

“仁兄這話說的。這般勇猛之兵,誰不想用?而且,就憑他們的勇武,哪個將軍用來都能建功立業。”

他卻笑道:“未必,紙上談兵之人又不是沒有。何況良將蒙塵也不再少數。比如李靖在跟著李世民之前,都已經在隋朝蹉跎三十年了。可是,他五十歲跟隨李世民之後,二十多年立下大功,得以位列淩煙閣。”

“這倒也是。若是我聽到五十八歲婦人想要領兵,只怕也不會信任。張經允其帶領四千兵士出征,而瓦氏夫人也未曾辜負他的信任。這才是兩兩相得。”

“對,必須有戰績和功勞才能證明武將。而李靖就算兵法再厲害,沒有立功機會,又有何用?沒有立下軍功的人寫的兵法書,還能流傳,上下幾千年又有幾人?”

“確實。”思索一下,他也不得不承認。

【瓦氏夫人帶兵軍紀嚴明,狼兵作戰勇猛,是她們勝率高的原因。而瓦氏夫人帶兵時的兵法,也是他們獲勝的重要原因。

“岑家兵法”是完整且系統得的壯族古代兵法,用以訓練士兵。這也有明朝鄺露《赤雅》卷為證。其中《岑家兵略》中詳細記有“岑家兵法”的精粹。

瓦氏排兵布陣精湛絕倫,揚名於世。同樣是抗倭名將的胡宗憲,也在《籌海圖編》中讚嘆瓦氏陣法,“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

田州岑家兵極富盛名,其中小組協作作戰,配合的非常好。記載中,“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所獲首功,七人共分之。”

瓦氏夫人這克敵制勝的法寶-瓦氏陣法,後來被收入明代抗倭兵書《江南經略》。而抗倭名將俞大猷,本就從一開始統領瓦氏夫人及狼兵。而幾年後到浙江和俞大猷一起抗倭的,名將戚繼光也得以學習瓦氏軍陣。

他後來將瓦氏軍陣,演變成了後來的“鴛鴦陣”。並且,鴛鴦陣被戚繼光,收錄於兵法名篇《紀效新書》之中。該書也成為兵法史上的瑰寶。

在作戰過程中,瓦氏夫人也總結經驗。倭寇皆是亡命之徒,作戰十分兇猛,也沒有什麽固定的陣型。

在她的帶領下,狼兵編成七人小隊,最前面的人手持長槍,左右兩邊則是弓箭手。而在作戰之時,長槍手從正面進攻,弓箭手從兩旁夾擊,其他的人保護長槍手跟弓箭手的安全。】

明朝

方才還在討論,為將者需要有四個評判標準的幾人,都心服口服。

“若論勝率,自從瓦氏夫人帶兵以來,才有了第一勝。而後也多次靠她扭轉戰局。而且,她又軍紀嚴明,身先士卒,還研究兵法,實乃良將。我實在佩服。”

“可惜,連我之前也多聽說,胡宗憲,俞大猷和戚繼光抗倭名將之名。但是,我卻不知瓦氏夫人之名,實在是愧對瓦氏夫人之功。”

“若她能把兵法加以收攏,整理成書,也足以留名史書。這樣,想來她的名氣也就更大。”

來自江浙一帶的人士卻想起:“我記得幼年有聽過民謠,“花家瓦,能抗倭”。原來這說的就是她呀。可惜這民謠雖廣為流傳,我卻未知其深意。”

“如今也不遲,她的功績天下皆知。而她的兵法如今也用於抗倭,凡是將領都會學習。”

“真乃良將,可惜她五十八歲才在外抗倭。若是她二十歲便能投軍,又何止領四千兵士!”

“而且,我朝多有士兵為功勞,而延誤戰鬥。她這個法子凝聚七人小隊,大家功勞一起計算,也有助於戰場協作。”

眾人也頗為惋惜,倘若能得以見到瓦氏夫人二十歲殺敵,又該是多麽勇武!

清朝

“楊業將軍也有兵法著作嗎?”

祖母無奈一笑:“這我就不知道了。”

少女蹙眉:“若是瓦氏夫人也能寫兵書,記錄下來她的經驗就好了。這樣她的名字也會隨著兵書流傳下去。連我都聽過《孫子兵法》呢。”

祖母也樂道:“你還替古人擔心呢?”

“那有何不可?瓦氏夫人功績流傳之前,我也不曾知道她。我自然希望天下都學習她的兵書,都能記得她的功績。”

“放心,既然瓦氏夫人可以入榜,史書必定記載有她,還有她的功績。這是誰也抹不掉的。”

少女點點頭:“想必,武將總不會還被汙蔑。畢竟,這戰績都是她們拼殺出來的。”

祖母見孫女終於看開了點,也不由高興起來。

【另一方面,瓦氏夫人自身武藝高強,也聲名在外。一般作戰時,其實是長短武器協作使用,長者為長矛長槍和長戟,在一定攻防範圍內抵抗敵人。而長武器分量很重,騎馬使用合適。而在近身之後,瓦氏夫人用的短武器就是雙刀。

瓦氏夫人打贏幾次勝利以後,她的雙刀也盛名在外。當時,江浙一帶許多豪傑俠士,都慕名拜瓦氏為師。

現在的人對於古代拜師學藝,大多沒什麽概念。過去,武術關竅的傳授都是先考察徒弟品性,加上長時間訓練,有了實戰經驗後才終於教授心決。

比如,學習長槍需要每天練習幾百下,兩三年後基礎打牢了才會傳授關竅。所謂,“以漸加之,必日五百戳,幾百日而後戳固焉。”

其中,有“天都俠少”之稱的項元池,就是瓦氏的弟子。他當年曾跟隨瓦氏夫人學習過雙刀,並且之後建立武館,也將這份功法傳授下去。

他的武館在浙江湖州,名叫“綏翠堂”,專教“瓦氏雙刀功”秘訣。史學家、詩人兼武術家吳殳也是項元池的高徒。吳殳著有《手臂錄》,是中國最著名的武術典籍。

他曾寫下《雙刀歌》,懷念當年瓦氏夫人殺敵之英姿。

“女將親戰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圓月。”

也有明代太學生寫下當年之景:

《江南感事詩》

帳前豎子金刀薄,閫外將軍寶髻斜。】

天幕中浮現,雙刀揮舞的瓦氏夫人,雙刀揮舞如同圓月。她手上雙刀不停,將周圍割裂出風聲。而且,她的腳下步伐也錯落有致,一切都是殺人技。

而旁邊是慕名而來的豪傑俠士,他們目光火熱地看著瓦氏夫人的演示。

看過《聶隱娘》等各種武俠小說的少年們都激動不已。

好多武俠小說,都會寫一個隱居的師父突然出現,傳授絕世武功,讓人看的心潮彭拜。這樣慷慨的女師父,又如何不讓人敬佩不已!

“之前總說劍客只能殺一人,殺十人,卻無法沖鋒陷陣。而瓦氏夫人可是實打實,從戰場拼殺的經驗。”

“他們也太幸運了吧。能夠得到瓦氏夫人的親授,多少人做夢都想拜師而不得。”

“而且,天幕播放這段雖然不長,但是竟然頗有章法。難道他們真的請來瓦氏夫人?”

有人辯駁:“天幕都是後人說古事了。”

“不管了,反正老子也學習過刀法。這幾招實在是精妙。這也是瓦氏夫人傳授之功。”

他也是性情中人,說完就啪啪磕了幾個響頭。

“瓦氏夫人在上,感謝您傳授雙刀功法。吾絕不會用此,來欺淩弱小,只會行俠仗義。”

資料引用:

百度百科及網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