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
關燈
小
中
大
上官婉兒
太平公主也做好了,廢黜不行,就兵變的打算。若不趁這個時候,一舉拿下,就算留下府兵也無用了。
一旦,李隆基登基為帝,就算兵變,總有更多制約。他又並非少帝,無甚根基。
若非如此,為何李旦原太子自願退位,讓給李隆基呢?不就是擔心,另一個玄武門之變被殺?主動退位,至少還能保住小命,以親王身份享受富貴。
剛看到天幕直到詩作,武平一都深感安慰:“她恢覆昭容品階而葬,又有文稿收錄傳世,想必後世也能記住上官昭容。”
而武平一聽到婉兒在史書上如此評價,同樣覺得驚天霹靂。唐隆之變發生時,韋後也扶持了幼帝,之後少帝退位給了唐睿宗李旦。
而在唐隆之變中,婉兒和韋後等人一起被殺,李隆基稱為誤殺。鎮國太平公主多次向唐睿宗求死後哀榮。
武平一怒氣沖沖:“還說什麽她和韋後是一黨。她都以死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還要怎麽諫言?難道世事可以這樣歪曲嗎?”
恍然間,他突然明白,正是因為上官婉兒忠君,又無過錯。所以有意殺了她的李隆基,為了身後名,盡力描補,將她的死變作死有餘辜。
不然,唐睿宗在位,上官婉兒是忠臣枉死。而後,上官婉兒就變成死有餘辜?
而安樂公主的丈夫是武三思的兒子。兩派因為廢立太子李重俊,鬧得沸沸揚揚。上官婉兒都死諫,阻止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還和武三思和和睦睦?
而李隆基的發妻王菱看到天幕中,廢棄發妻等事情。她也不由震驚,更沒想到自己前不久剛在誅殺韋氏的時候立功,如今就得知丈夫登基後廢棄自己之事。而看以後,他還做出一日殺三子,搶奪兒媳之事,王菱更覺心如死灰。
“李郎竟如此狠心。”王菱不經意間已經咬破嘴唇,鮮血淋淋。
若說之前,她還開心地想著日後帝後的美夢,看到安史之亂還暗暗祈禱,這事不要影響李郎登基。
如今,她只覺得可笑,原來自己也不過一個隨意廢棄的發妻罷了。她自認行事章法,皆是向長孫皇後學習。可是,就算賢惠如長孫皇後,也要丈夫不廢棄才行。
“若是皇後被廢,只怕家族也逃脫不過衰亡。”
王菱心中也滿是酸楚,卻慢慢化作怒火和鬥志。自己還有哥哥和老父,倘若一家覆滅,難道今日還要跟著李隆基再沈淪下去?如此薄情寡恩之人,還能怎麽和他共富貴?哪怕真的生了兒子,都等不到兒子登基,就一天之內被李隆基殺了,豈不是更可怕?
而她的雙胞胎哥哥王守一,看到天幕如此,也震驚不已。他安慰了一下父親,便立刻商議要不要把妹妹接回來。
王菱本也是他們將門虎女,是王家的女兒,如何能看著她被這般對待?本想家族富貴,看這下場,還不參與這皇家之事。本朝上一個被廢的皇後,也姓王。
而各個臣子心中也有些驚訝了。若論情誼,自問不如太子妃。若論恩情,不如太子妃之父。
而且,本朝皇帝雖有喜歡美人,有娶了先皇妃子的,有繼承兄弟夫人的,也沒人做得出強迫兒媳之事。什麽美貌的女人找不到?
難道,他就不擔心兒子造反,再來個逼宮,乃至於玄武門之變?畢竟唐中宗時候,因太子廢立之事,也又有宮變,又在玄武門外。
南北朝
崔浩在監牢裏,昏昏沈沈擡不起精神。雖然歷經三朝,是歷代皇帝最倚重的謀臣,但是他畢竟七十歲了。當初驟然生變,他還不明白到底到底是哪裏觸怒了陛下。
前些天,本來一切歲月靜好,他還作為領頭的重臣,帶領群臣,終於修完國史。突然,陛下將他召到宮中,詢問國史之事。
“《國記》都是你所寫的嗎?”太武帝表情不善。
崔浩猝然接受詰問,應對不清。而當時還有高允和太子一起在室。太武帝見崔浩自辯不清,勃然大怒。
太武帝以其在國史中,譏諷皇族下監獄之事,下令將所有涉及國史的一百多人夷滅五族。宛如驚天,崔浩竟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辯解,便被送進獄中。
“臣有罪。”崔浩在昏沈中,喃喃道:“但求陛下饒恕族人,老臣甘願謝罪。”
過了會,他又流淚:“老臣為何不曾學習範蠡呢?李斯也是前車之鑒呀。”
另一邊的高允想起國史之禍,也為崔浩嘆息。崔浩就算有私心,未曾早日退隱。可國史之事,他並未做錯什麽,史書記載國家得失的事實,本就是正常。所以,他又如何能辯駁呢。
看到天幕提及篡改實錄,遺臭千年。一向謹慎的高允,也免不了露出覆雜的神情:“月女郎可敢於直言呀,在下自愧不如。”
也不知道陛下看到這裏,是不是又勃然大怒。這句話也是在指著他的鼻子罵。但是,若是就此,能多寬恕一些性命就再好不過。
【後世的史學家們收集史料,研究過程中也有疑惑。
第一,當朝文人如張說、武平一等均對上官婉兒褒獎不已。他們所寫的書和序文,無一不誇讚上萬婉兒為天子良輔。其輔政能力和文采,在武則天和中宗時候都是世間一絕。
可史書上雖寫其輔政和文采,卻又稱其淫/亂宮闈,為情人善弄權力。
第二,太平公主和韋後一黨不和,《舊唐書》暗示上官婉兒和韋後同黨,因此一同被李隆基所殺。這樣看來,太平公主和婉兒不同黨派,必定關系很差。
可是,偏偏張說為上官婉兒所寫《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卻提及太平公主。這說明此序是太平公主所請。
這文集序中,說太平公主與昭容曾共游同宴,如今感傷物在人亡。其中稱呼太平公主的時候,為鎮國太平公主,為帝妹。而在唐睿宗時期,才會稱呼鎮國太平公主。
第三,這上官昭容的文卷是太平公主為婉兒收集而來,並專門找了張說作序。而《舊唐書》卻說唐玄宗令人收集她的文稿,讓張說給這本詩集做序,前後矛盾。
而時隔多年,考古學家們的實物勘探,撥開了這層迷霧。】
此時,天幕中浮現了九個篆刻字體,正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
隨後便是整篇墓志銘依次浮現,講述了上官婉兒的一生和她的死亡。在中宗年間,因韋後想要立愛女安樂公主為儲君,上官婉兒多次進諫。乃至於,最後死諫差點命喪黃泉。而後唐隆政變中,上官婉兒死於倉促之間。
【考古學家們在太平公主家族墓地中,找到了上官婉兒之墓。墓地規格尺寸按照二品官員的規格。而這篇墓志銘也為婉兒洗清了汙蔑。】
唐朝
李裹兒看著天幕,心中湧現出激動和渴望。她隨即奔向自己的母親所在宮殿。韋後正和中宗在一起,兩人看到韋庶人之死就已經坐立難安。前些日子,因安史之亂,他們知道後面登基的是李隆基。在韋後強烈要求之下,中宗就已經將他圈禁。
不過,畢竟他也有萬名騎兵,所有最近皇城巡邏頻率都提高很多。一直幽禁他,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而天幕,又告訴她們在中宗死後,自己處境會有多麽悲慘。就算,中宗有兒子,韋後想要作為太後攝政,也只會被殺。
安樂公主一沖進來,就抱著父皇的膝蓋,痛哭起來:“父皇,您一定要長命百歲。若沒有您在,我和母親死無葬身之地。”
韋後同樣痛哭不已,自己丈夫還活著,李隆基等人又怎麽敢直言篡位呢?可是,等他死了,自己最大的仰仗也沒了。轉眼間,變成了韋庶人。
中宗看著最愛的女兒,明白不封她為儲君,她一定會和母親一樣被殺:“裹兒,縱然朕封了你為儲君,仍舊會有人反對。倘若,你封了儲君仍然敗了,那更是……”
安樂公主急切點頭;“父皇,我知道,若是這樣還敗了,只會死的更慘。可是,兒臣哪裏還有別的選擇!如果是這樣,兒臣寧願拼一把。而且,如今天幕所示,兒臣覺得更應該召見昭容回來。若有她出謀劃策,我們才更有一拼之力。”
中宗看向女兒:“之前,她死諫不立你為儲君,你不是非常生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太平公主也做好了,廢黜不行,就兵變的打算。若不趁這個時候,一舉拿下,就算留下府兵也無用了。
一旦,李隆基登基為帝,就算兵變,總有更多制約。他又並非少帝,無甚根基。
若非如此,為何李旦原太子自願退位,讓給李隆基呢?不就是擔心,另一個玄武門之變被殺?主動退位,至少還能保住小命,以親王身份享受富貴。
剛看到天幕直到詩作,武平一都深感安慰:“她恢覆昭容品階而葬,又有文稿收錄傳世,想必後世也能記住上官昭容。”
而武平一聽到婉兒在史書上如此評價,同樣覺得驚天霹靂。唐隆之變發生時,韋後也扶持了幼帝,之後少帝退位給了唐睿宗李旦。
而在唐隆之變中,婉兒和韋後等人一起被殺,李隆基稱為誤殺。鎮國太平公主多次向唐睿宗求死後哀榮。
武平一怒氣沖沖:“還說什麽她和韋後是一黨。她都以死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還要怎麽諫言?難道世事可以這樣歪曲嗎?”
恍然間,他突然明白,正是因為上官婉兒忠君,又無過錯。所以有意殺了她的李隆基,為了身後名,盡力描補,將她的死變作死有餘辜。
不然,唐睿宗在位,上官婉兒是忠臣枉死。而後,上官婉兒就變成死有餘辜?
而安樂公主的丈夫是武三思的兒子。兩派因為廢立太子李重俊,鬧得沸沸揚揚。上官婉兒都死諫,阻止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還和武三思和和睦睦?
而李隆基的發妻王菱看到天幕中,廢棄發妻等事情。她也不由震驚,更沒想到自己前不久剛在誅殺韋氏的時候立功,如今就得知丈夫登基後廢棄自己之事。而看以後,他還做出一日殺三子,搶奪兒媳之事,王菱更覺心如死灰。
“李郎竟如此狠心。”王菱不經意間已經咬破嘴唇,鮮血淋淋。
若說之前,她還開心地想著日後帝後的美夢,看到安史之亂還暗暗祈禱,這事不要影響李郎登基。
如今,她只覺得可笑,原來自己也不過一個隨意廢棄的發妻罷了。她自認行事章法,皆是向長孫皇後學習。可是,就算賢惠如長孫皇後,也要丈夫不廢棄才行。
“若是皇後被廢,只怕家族也逃脫不過衰亡。”
王菱心中也滿是酸楚,卻慢慢化作怒火和鬥志。自己還有哥哥和老父,倘若一家覆滅,難道今日還要跟著李隆基再沈淪下去?如此薄情寡恩之人,還能怎麽和他共富貴?哪怕真的生了兒子,都等不到兒子登基,就一天之內被李隆基殺了,豈不是更可怕?
而她的雙胞胎哥哥王守一,看到天幕如此,也震驚不已。他安慰了一下父親,便立刻商議要不要把妹妹接回來。
王菱本也是他們將門虎女,是王家的女兒,如何能看著她被這般對待?本想家族富貴,看這下場,還不參與這皇家之事。本朝上一個被廢的皇後,也姓王。
而各個臣子心中也有些驚訝了。若論情誼,自問不如太子妃。若論恩情,不如太子妃之父。
而且,本朝皇帝雖有喜歡美人,有娶了先皇妃子的,有繼承兄弟夫人的,也沒人做得出強迫兒媳之事。什麽美貌的女人找不到?
難道,他就不擔心兒子造反,再來個逼宮,乃至於玄武門之變?畢竟唐中宗時候,因太子廢立之事,也又有宮變,又在玄武門外。
南北朝
崔浩在監牢裏,昏昏沈沈擡不起精神。雖然歷經三朝,是歷代皇帝最倚重的謀臣,但是他畢竟七十歲了。當初驟然生變,他還不明白到底到底是哪裏觸怒了陛下。
前些天,本來一切歲月靜好,他還作為領頭的重臣,帶領群臣,終於修完國史。突然,陛下將他召到宮中,詢問國史之事。
“《國記》都是你所寫的嗎?”太武帝表情不善。
崔浩猝然接受詰問,應對不清。而當時還有高允和太子一起在室。太武帝見崔浩自辯不清,勃然大怒。
太武帝以其在國史中,譏諷皇族下監獄之事,下令將所有涉及國史的一百多人夷滅五族。宛如驚天,崔浩竟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辯解,便被送進獄中。
“臣有罪。”崔浩在昏沈中,喃喃道:“但求陛下饒恕族人,老臣甘願謝罪。”
過了會,他又流淚:“老臣為何不曾學習範蠡呢?李斯也是前車之鑒呀。”
另一邊的高允想起國史之禍,也為崔浩嘆息。崔浩就算有私心,未曾早日退隱。可國史之事,他並未做錯什麽,史書記載國家得失的事實,本就是正常。所以,他又如何能辯駁呢。
看到天幕提及篡改實錄,遺臭千年。一向謹慎的高允,也免不了露出覆雜的神情:“月女郎可敢於直言呀,在下自愧不如。”
也不知道陛下看到這裏,是不是又勃然大怒。這句話也是在指著他的鼻子罵。但是,若是就此,能多寬恕一些性命就再好不過。
【後世的史學家們收集史料,研究過程中也有疑惑。
第一,當朝文人如張說、武平一等均對上官婉兒褒獎不已。他們所寫的書和序文,無一不誇讚上萬婉兒為天子良輔。其輔政能力和文采,在武則天和中宗時候都是世間一絕。
可史書上雖寫其輔政和文采,卻又稱其淫/亂宮闈,為情人善弄權力。
第二,太平公主和韋後一黨不和,《舊唐書》暗示上官婉兒和韋後同黨,因此一同被李隆基所殺。這樣看來,太平公主和婉兒不同黨派,必定關系很差。
可是,偏偏張說為上官婉兒所寫《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卻提及太平公主。這說明此序是太平公主所請。
這文集序中,說太平公主與昭容曾共游同宴,如今感傷物在人亡。其中稱呼太平公主的時候,為鎮國太平公主,為帝妹。而在唐睿宗時期,才會稱呼鎮國太平公主。
第三,這上官昭容的文卷是太平公主為婉兒收集而來,並專門找了張說作序。而《舊唐書》卻說唐玄宗令人收集她的文稿,讓張說給這本詩集做序,前後矛盾。
而時隔多年,考古學家們的實物勘探,撥開了這層迷霧。】
此時,天幕中浮現了九個篆刻字體,正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
隨後便是整篇墓志銘依次浮現,講述了上官婉兒的一生和她的死亡。在中宗年間,因韋後想要立愛女安樂公主為儲君,上官婉兒多次進諫。乃至於,最後死諫差點命喪黃泉。而後唐隆政變中,上官婉兒死於倉促之間。
【考古學家們在太平公主家族墓地中,找到了上官婉兒之墓。墓地規格尺寸按照二品官員的規格。而這篇墓志銘也為婉兒洗清了汙蔑。】
唐朝
李裹兒看著天幕,心中湧現出激動和渴望。她隨即奔向自己的母親所在宮殿。韋後正和中宗在一起,兩人看到韋庶人之死就已經坐立難安。前些日子,因安史之亂,他們知道後面登基的是李隆基。在韋後強烈要求之下,中宗就已經將他圈禁。
不過,畢竟他也有萬名騎兵,所有最近皇城巡邏頻率都提高很多。一直幽禁他,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而天幕,又告訴她們在中宗死後,自己處境會有多麽悲慘。就算,中宗有兒子,韋後想要作為太後攝政,也只會被殺。
安樂公主一沖進來,就抱著父皇的膝蓋,痛哭起來:“父皇,您一定要長命百歲。若沒有您在,我和母親死無葬身之地。”
韋後同樣痛哭不已,自己丈夫還活著,李隆基等人又怎麽敢直言篡位呢?可是,等他死了,自己最大的仰仗也沒了。轉眼間,變成了韋庶人。
中宗看著最愛的女兒,明白不封她為儲君,她一定會和母親一樣被殺:“裹兒,縱然朕封了你為儲君,仍舊會有人反對。倘若,你封了儲君仍然敗了,那更是……”
安樂公主急切點頭;“父皇,我知道,若是這樣還敗了,只會死的更慘。可是,兒臣哪裏還有別的選擇!如果是這樣,兒臣寧願拼一把。而且,如今天幕所示,兒臣覺得更應該召見昭容回來。若有她出謀劃策,我們才更有一拼之力。”
中宗看向女兒:“之前,她死諫不立你為儲君,你不是非常生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