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關燈
小
中
大
天啟元年六月,黃河決堤,洪水橫溢,廬舍為墟,舟行陸地,人畜漂流,淹沒下游村縣數十個,而幸存者饑不得食,寒不得衣,號哭之聲聞數十裏。
朝堂上,突發的洪災令天啟帝頭痛不已。
而堂下跪著的滿殿的大臣為賑災的問題已經爭論不休了三天。
一位大臣提出從國庫撥款,下放賑災。
有人反對,認為從國庫撥款開倉不僅成效慢,還會導致國庫空虛,於國防不利。
有一位提議從地方征款賑災,不僅快,又不會影響國庫軍事糧草儲備。
又有人反對,認為貿然征款賑災會攪動民心不穩,若征款過多,難免勞民傷財,人民怨聲四起,於治安不利。
還有人提出,適當向富商大賈多征賦稅,以作賑災之用。
依舊有人反對,道等一層一層地稅賦交上去,再由國家撥下款來,災民該餓死的早已餓死,起不了什麽作用,反倒傷及農商根基,於民生不利。
沈望山靜靜跪在文武百官之間,冷眼瞧著。
於這也不利,那也不利,那便看著災民活活餓死吧。
心一寸一寸地涼下去,回京後,他發現朝堂東林黨者幾乎占了半數,心中閃過些能夠施展宏圖,夙願得償的欣喜。可慢慢他卻發現,每每提及大事,提出這些反對之詞的,也多是這些東林黨人,他曾經的舊友。
他一度疑惑究竟是他在蘇州呆的久了早已識不得官場的變通之術,看不透他們的政治思想,還是那些人,在朝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數年之後,都丟了曾經的赤子之心。
一年間,他與那些少年時曾經志同道合一起談論理想,暢想盛世的舊友,與曾經相信並且堅持捍衛的東林黨漸行漸遠。
當天在朝堂上,他一言不發。
當晚,他徹夜未眠,秉燭而坐,伏案寫就《諫君疏:議黃河洪災十策》。
“這封奏疏,你不能獻給陛下。”他父親沈敘站在他面前,平靜地說。
“為何,兒的這十策,定能減輕黃河水患之災情,挽救數以萬計的災民。”
“你可知,你這十策一旦獻上,水患難題的確迎刃而解,可卻是要把滿朝的東林黨人得罪個遍嗎?你這十策,句句都是要往富商世家大族的利益和血肉上砍,如今朝堂上立著的東林黨人達半數有餘,你是想與半個朝廷的官員為敵嗎?”
“我沈望山,絕不會為保全一己之身而棄災民於不顧,今日,我若束手無策便罷了,可我明明知曉解救之法,讓我冷眼旁觀,恕兒子做不到!”
“糊塗東西,”沈敘揚手便是一巴掌,聲音也氣得發抖,“你如今身上系著的是整個沈家的榮辱興衰,好啊,你舍身取義,換一個憂國憂民,心系蒼生的名聲,你是求仁得仁了,沈家的基業卻要盡數毀在你這不肖子孫的手裏!”
“爹,兒子不能······”
此時,汝寧公主沖進來,一下子跪在他面前,沈望山見此,忙上前想要把她拉起來,卻見她看著自己聲淚俱下,“山兒,算母親求你,上一次你一封奏折,我們母子便五年不得相見,今次,你想想沈家,想想你父親,他半生謹言慎行,為朝廷鞠躬盡瘁才有了他今日群臣都要敬稱一聲太師的聲名,才有了如今沈家在紫禁城裏一點點的根基,如今你一張奏疏,就要它大廈傾頹嗎?”
他看著眼前母親汝寧公主伏在他身上哭泣哀求,父親負手而立的背影依舊挺拔偉岸卻已顯露衰老之相,束起的發上已經不知何時多了數根白發。
心仿佛被狠命地拉扯著,痛到窒息。
沈望山跪在地上,對著沈敘和汝寧公主深深地拜下,“父親、母親,兒子···知錯了。”
隨後伸手,把寫了奏疏的布帛丟進香爐裏。
爐內的火苗迅速舔舐著絹布,升起青色的火焰,沈望山靜靜望著爐火燃燒,直至火苗將布帛燃燒成灰燼,直至火焰再次在香爐中歸於平靜。
他覺得自己心中有什麽東西,一點一點地死掉了。
此後數月,沈望山閉門謝客,稱病不再上朝。
除東林黨外,還有齊、楚、浙等黨派的朝臣紛紛上門以探病為由,行拉攏之實,沈望山皆婉言回絕,隨後,依舊稱病。
千裏之外的蘇州城,杜府。
杜珗約文之勉品茶,席間重提了杜若清和文宣翊的婚事。
“仲璞,今日我瞧著若清,神態舉止都已是個大姑娘了,宣翊今年已及冠,我看這婚事,是該好好考慮了。”
文家與杜家,皆系蘇州名門,世代交好,而到了杜珗與文之勉這一代,文之勉工書,杜珗善畫,在蘇州更是傳為佳話。
而杜珗這一代,杜家嫡系便只得這唯一的女兒杜若清,於是為延續文杜兩家百世的修好,杜若清剛滿七歲之時,杜珗與文之勉便為她與當時九歲的文宣翊訂了親事。
當時這件事雖是當做玩笑在某次宴席上隨口說起,但兩家之主卻都對此事上了心。
此次文之勉舊事重提,意圖明顯,便是希望兩位小輩及早定下親事,因這一年,文宣翊年滿二十,行了冠禮,而十八歲的杜若清也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紀。
事後,杜珗與杜若清談及婚事。而她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
“清兒,沈望山已經離開將近一年,這一年你不是在屋子裏窩著畫畫就是寫字,爹爹總要為了你的終身大事考慮。”
“爹爹你多慮了,”杜若清看著杜珗有些著急的樣子,笑了,柔聲道,“清兒終究是要嫁人的,與辭修哥哥的婚事是文杜兩家早有的默契,清兒不會不明白。”
“你能如此想,爹爹就放心了。況且少時你與宣翊的關系一直是很不錯的。”
“只是,清兒想求爹爹一件事,我與辭修哥哥的婚事,能不能再等等······”
杜珗露出疑惑的表情,皺眉看著她。
“清兒嫁到文家必會做個好妻子,相夫教子,舉案齊眉,可是,這兩年,清兒還想做做自己。”
杜珗最終答應了杜若清的兩年之約,只是先與文宣翊訂婚,兩年之後,再結鴛譜,修兩姓之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朝堂上,突發的洪災令天啟帝頭痛不已。
而堂下跪著的滿殿的大臣為賑災的問題已經爭論不休了三天。
一位大臣提出從國庫撥款,下放賑災。
有人反對,認為從國庫撥款開倉不僅成效慢,還會導致國庫空虛,於國防不利。
有一位提議從地方征款賑災,不僅快,又不會影響國庫軍事糧草儲備。
又有人反對,認為貿然征款賑災會攪動民心不穩,若征款過多,難免勞民傷財,人民怨聲四起,於治安不利。
還有人提出,適當向富商大賈多征賦稅,以作賑災之用。
依舊有人反對,道等一層一層地稅賦交上去,再由國家撥下款來,災民該餓死的早已餓死,起不了什麽作用,反倒傷及農商根基,於民生不利。
沈望山靜靜跪在文武百官之間,冷眼瞧著。
於這也不利,那也不利,那便看著災民活活餓死吧。
心一寸一寸地涼下去,回京後,他發現朝堂東林黨者幾乎占了半數,心中閃過些能夠施展宏圖,夙願得償的欣喜。可慢慢他卻發現,每每提及大事,提出這些反對之詞的,也多是這些東林黨人,他曾經的舊友。
他一度疑惑究竟是他在蘇州呆的久了早已識不得官場的變通之術,看不透他們的政治思想,還是那些人,在朝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數年之後,都丟了曾經的赤子之心。
一年間,他與那些少年時曾經志同道合一起談論理想,暢想盛世的舊友,與曾經相信並且堅持捍衛的東林黨漸行漸遠。
當天在朝堂上,他一言不發。
當晚,他徹夜未眠,秉燭而坐,伏案寫就《諫君疏:議黃河洪災十策》。
“這封奏疏,你不能獻給陛下。”他父親沈敘站在他面前,平靜地說。
“為何,兒的這十策,定能減輕黃河水患之災情,挽救數以萬計的災民。”
“你可知,你這十策一旦獻上,水患難題的確迎刃而解,可卻是要把滿朝的東林黨人得罪個遍嗎?你這十策,句句都是要往富商世家大族的利益和血肉上砍,如今朝堂上立著的東林黨人達半數有餘,你是想與半個朝廷的官員為敵嗎?”
“我沈望山,絕不會為保全一己之身而棄災民於不顧,今日,我若束手無策便罷了,可我明明知曉解救之法,讓我冷眼旁觀,恕兒子做不到!”
“糊塗東西,”沈敘揚手便是一巴掌,聲音也氣得發抖,“你如今身上系著的是整個沈家的榮辱興衰,好啊,你舍身取義,換一個憂國憂民,心系蒼生的名聲,你是求仁得仁了,沈家的基業卻要盡數毀在你這不肖子孫的手裏!”
“爹,兒子不能······”
此時,汝寧公主沖進來,一下子跪在他面前,沈望山見此,忙上前想要把她拉起來,卻見她看著自己聲淚俱下,“山兒,算母親求你,上一次你一封奏折,我們母子便五年不得相見,今次,你想想沈家,想想你父親,他半生謹言慎行,為朝廷鞠躬盡瘁才有了他今日群臣都要敬稱一聲太師的聲名,才有了如今沈家在紫禁城裏一點點的根基,如今你一張奏疏,就要它大廈傾頹嗎?”
他看著眼前母親汝寧公主伏在他身上哭泣哀求,父親負手而立的背影依舊挺拔偉岸卻已顯露衰老之相,束起的發上已經不知何時多了數根白發。
心仿佛被狠命地拉扯著,痛到窒息。
沈望山跪在地上,對著沈敘和汝寧公主深深地拜下,“父親、母親,兒子···知錯了。”
隨後伸手,把寫了奏疏的布帛丟進香爐裏。
爐內的火苗迅速舔舐著絹布,升起青色的火焰,沈望山靜靜望著爐火燃燒,直至火苗將布帛燃燒成灰燼,直至火焰再次在香爐中歸於平靜。
他覺得自己心中有什麽東西,一點一點地死掉了。
此後數月,沈望山閉門謝客,稱病不再上朝。
除東林黨外,還有齊、楚、浙等黨派的朝臣紛紛上門以探病為由,行拉攏之實,沈望山皆婉言回絕,隨後,依舊稱病。
千裏之外的蘇州城,杜府。
杜珗約文之勉品茶,席間重提了杜若清和文宣翊的婚事。
“仲璞,今日我瞧著若清,神態舉止都已是個大姑娘了,宣翊今年已及冠,我看這婚事,是該好好考慮了。”
文家與杜家,皆系蘇州名門,世代交好,而到了杜珗與文之勉這一代,文之勉工書,杜珗善畫,在蘇州更是傳為佳話。
而杜珗這一代,杜家嫡系便只得這唯一的女兒杜若清,於是為延續文杜兩家百世的修好,杜若清剛滿七歲之時,杜珗與文之勉便為她與當時九歲的文宣翊訂了親事。
當時這件事雖是當做玩笑在某次宴席上隨口說起,但兩家之主卻都對此事上了心。
此次文之勉舊事重提,意圖明顯,便是希望兩位小輩及早定下親事,因這一年,文宣翊年滿二十,行了冠禮,而十八歲的杜若清也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紀。
事後,杜珗與杜若清談及婚事。而她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
“清兒,沈望山已經離開將近一年,這一年你不是在屋子裏窩著畫畫就是寫字,爹爹總要為了你的終身大事考慮。”
“爹爹你多慮了,”杜若清看著杜珗有些著急的樣子,笑了,柔聲道,“清兒終究是要嫁人的,與辭修哥哥的婚事是文杜兩家早有的默契,清兒不會不明白。”
“你能如此想,爹爹就放心了。況且少時你與宣翊的關系一直是很不錯的。”
“只是,清兒想求爹爹一件事,我與辭修哥哥的婚事,能不能再等等······”
杜珗露出疑惑的表情,皺眉看著她。
“清兒嫁到文家必會做個好妻子,相夫教子,舉案齊眉,可是,這兩年,清兒還想做做自己。”
杜珗最終答應了杜若清的兩年之約,只是先與文宣翊訂婚,兩年之後,再結鴛譜,修兩姓之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