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眾正盈朝
關燈
小
中
大
文登營從四哨變成八哨,以前的四個哨官也是紛紛晉升,都有了千總的官身。
董有銀、黃陽、鄧黑子、高亮四個人作為守備官兼任坐營官王爭的左膀右臂,自然當仁不讓的成為第一批千總,每人管著兩哨的戰兵,實打實的在權軍將。
拿起名單,從左到右,新晉的八個哨官分別是任漢、劉四、杜遠、馬升、祈正玉、韓大遠、宋鋼、尹德功。
這八個人都是從全營的隊官中篩選出來,既有原來義井莊的老人,也有第一次擴後招入營的,個個都是一身的軍功,響當當的膠東漢子。
嫡系鹽丁大隊為了把控日益增長的地盤,自然也是同步擴招。
六大隊嫡系鹽丁,雖然內裏的稱呼與文登營不同,但編制骨子裏都是一樣的,一大隊的人數就是戰兵一哨相同。
相比文登營,嫡系鹽丁大隊篩選起來就更是麻煩,因為人太多了,各地的大小頭目都想試一試,很多地方鹽丁對自己身手有自信的也都來湊湊熱鬧,考較時間比文登營多了一個月。
這次王爭將整個鹽丁系統一分為二,交由邵勇和刑一刀指揮,他們兩個每人帶著三大隊嫡系鹽丁,負責地區都不一樣。
牛平亮依然是金山左地界的地方鹽丁大頭目,小日子過的別提多舒坦了,至於嫡系鹽丁,那邊的水太深,他是不想去碰,守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邵勇手下的三名嫡系大隊長分別是金山左的林強,海陽的董牧,尋山的丁啟光。
刑一刀則管著靖海的尹宗禹、奇山的陸井榮與威海齊成碩三名嫡系鹽丁大隊長。
地方上的鹽丁太多了,王爭為了能牢牢把權利握在自己手裏,也是絞盡腦汁。
六大隊嫡系層層交織,牢牢把控著半個登州府的地皮,一旦哪裏的鹽丁惹事生非敗壞了巡檢司的名聲,就算是一些小頭目,嫡系大隊都有權先行處置過後稟告。
如果是大頭目生事,則會第一時間上報到王爭的守備府,嫡系鹽丁大隊長親自出面解決。
說白了,王爭也對錯綜覆雜的鹽丁系統不放心,自己靠這個起家,總不能在這上頭再出亂子,設立嫡系鹽丁的目的與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最初目的有些相似,都是為了真正控制手下人。
不同的是王爭還有其他的目的,赤山一戰中能看得出來,嫡系鹽丁在協調調度地方鹽丁上起的作用很大,他們也是地方鹽丁能形成戰鬥力的關鍵。
入選嫡系鹽丁的人本身就是鹽路上的老桿子,有些人還有鹽販子和鹽商的背景,終年在朝廷衛所一旁駐紮,唯王爭之命是從。
衛所的百戶、千戶等軍官出城都要經過巡檢司關卡,這讓王爭更得心應手的把登州府握在手裏。
換句話來說,嫡系鹽丁駐守地區幾月一換,互相的駐守地區相隔不遠,一旦哪個地方出了亂子,可以第一時間趕赴解決。
遇到大的戰事,嫡系鹽丁則可以讓王爭的命令更方便的下達到各地。
招兵這期間寧海不平靜,朝堂更是不平靜,甚至可以說出了大事。
前內閣首輔,自號“孤臣”的溫體仁與張漢儒密謀,抗章詆毀錢謙益、瞿式耜居鄉不法。
崇禎皇帝下詔,溫體仁從中主持之,決裁二人下詔獄嚴訊。
錢謙益自知危急當然不肯等死,遂求救於司禮太監曹化淳,不想這件事被張漢儒得知,張漢儒是溫體仁在朝堂上的二狗子,當然第一時間就通報。
溫體仁自恃皇寵,竟密奏崇禎皇帝,要一並連坐曹化淳的罪過,崇禎皇帝十分相信溫體仁,暗示之。
曹化淳在皇帝身邊待了幾十年,最擅長的就是明哲保身,本來就沒打算幫錢謙益,但溫體仁卻把他也抖了出去。
得到皇帝的暗示,曹化淳當然是狗急跳墻,一股腦把知道的全說了,崇禎皇帝由此盡知張漢儒奸狀及溫體仁密謀一事,稍稍思量,這溫體仁怕是有黨。
崇禎皇帝龍顏大怒,將溫體仁與張漢儒等人立枷入獄,召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周延儒得以再入內閣輔政。
溫體仁是崇禎年間在任期間最長的內閣首輔,歷任首輔中,他也是崇禎皇帝信任的最為徹底的一個,對他的提議,皇帝幾乎是無所不準。
對於生性多疑的崇禎帝來說,能信任一個人到這種地步是十分不容易的,溫體仁繼任的時候,內外形勢也還有可能好轉,他本可以力圖中興。
然溫體仁當朝多年,幾無建樹,對於內外形勢上的建言無不是令朝廷境況更加雪上加霜,有用的政策更是一個沒有。
其用人多以名節而不考量實際能力,對於愈演愈烈的中原流寇不加理睬,聽之任之,對於遼東清軍則是一讓再讓,撤賢任庸。
政治上嫉妒賢才,翻閹黨逆案,任人唯親,極力排斥異己,但溫體仁倒臺後最興奮的倒不是齊黨、楚黨,而是東林士人。
溫體仁任內閣首輔時起碼做了一件好事,他打壓東林黨不遺餘力,在他任期時朝堂上的“空話清流”為之一空,不過取代的人雖然不是空話大王,但也都是毫無能力的庸才。
奸相溫體仁倒了,東林士子舉國歡慶,黨魁周延儒再入內閣,甚至有人斷言,重現天啟年眾正盈朝的局面,不遠了。
王爭得知此事後,卻是長嘆口氣,朝堂上全是所謂“清流”的時候,不遠了。
不管朝堂上如何的驚心動魄,如何的革職與任用,寧海幾地依舊是風平浪靜,王爭每日除了去軍營觀兵就是練練騎馬,練練寫字。
忽然有一天,遠遠的來了一個馬兵,帶著王爭意想不到的消息。
“聖旨到,撫臺請寧海王守備前往蓬萊共迎聖駕。”
要說現在登萊兩府最有權力的人,無疑就是登萊巡撫楊文岳,上次韓大虎曾說過楊文岳將自己的捷報呈往京師,沒想到現在才回來消息。
王爭黑著臉搖搖頭,朝廷的效率是太慢了,自己這段時間太忙,搞的差點就把這茬忘了,不過也是不敢怠慢,這可是朝廷的聖旨。
其實王爭心裏也很期待崇禎皇帝會對自己說些什麽,自己帶兵收覆養馬島,平定寧海兵亂,怎麽說也能連升幾級,好歹一個登萊副總兵的職務應該是有的?
帶著這樣的心思,王爭跨上馬跟著那傳令的馬兵前往掖縣,隨行的只有董有銀和管清天兩個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董有銀、黃陽、鄧黑子、高亮四個人作為守備官兼任坐營官王爭的左膀右臂,自然當仁不讓的成為第一批千總,每人管著兩哨的戰兵,實打實的在權軍將。
拿起名單,從左到右,新晉的八個哨官分別是任漢、劉四、杜遠、馬升、祈正玉、韓大遠、宋鋼、尹德功。
這八個人都是從全營的隊官中篩選出來,既有原來義井莊的老人,也有第一次擴後招入營的,個個都是一身的軍功,響當當的膠東漢子。
嫡系鹽丁大隊為了把控日益增長的地盤,自然也是同步擴招。
六大隊嫡系鹽丁,雖然內裏的稱呼與文登營不同,但編制骨子裏都是一樣的,一大隊的人數就是戰兵一哨相同。
相比文登營,嫡系鹽丁大隊篩選起來就更是麻煩,因為人太多了,各地的大小頭目都想試一試,很多地方鹽丁對自己身手有自信的也都來湊湊熱鬧,考較時間比文登營多了一個月。
這次王爭將整個鹽丁系統一分為二,交由邵勇和刑一刀指揮,他們兩個每人帶著三大隊嫡系鹽丁,負責地區都不一樣。
牛平亮依然是金山左地界的地方鹽丁大頭目,小日子過的別提多舒坦了,至於嫡系鹽丁,那邊的水太深,他是不想去碰,守好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邵勇手下的三名嫡系大隊長分別是金山左的林強,海陽的董牧,尋山的丁啟光。
刑一刀則管著靖海的尹宗禹、奇山的陸井榮與威海齊成碩三名嫡系鹽丁大隊長。
地方上的鹽丁太多了,王爭為了能牢牢把權利握在自己手裏,也是絞盡腦汁。
六大隊嫡系層層交織,牢牢把控著半個登州府的地皮,一旦哪裏的鹽丁惹事生非敗壞了巡檢司的名聲,就算是一些小頭目,嫡系大隊都有權先行處置過後稟告。
如果是大頭目生事,則會第一時間上報到王爭的守備府,嫡系鹽丁大隊長親自出面解決。
說白了,王爭也對錯綜覆雜的鹽丁系統不放心,自己靠這個起家,總不能在這上頭再出亂子,設立嫡系鹽丁的目的與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最初目的有些相似,都是為了真正控制手下人。
不同的是王爭還有其他的目的,赤山一戰中能看得出來,嫡系鹽丁在協調調度地方鹽丁上起的作用很大,他們也是地方鹽丁能形成戰鬥力的關鍵。
入選嫡系鹽丁的人本身就是鹽路上的老桿子,有些人還有鹽販子和鹽商的背景,終年在朝廷衛所一旁駐紮,唯王爭之命是從。
衛所的百戶、千戶等軍官出城都要經過巡檢司關卡,這讓王爭更得心應手的把登州府握在手裏。
換句話來說,嫡系鹽丁駐守地區幾月一換,互相的駐守地區相隔不遠,一旦哪個地方出了亂子,可以第一時間趕赴解決。
遇到大的戰事,嫡系鹽丁則可以讓王爭的命令更方便的下達到各地。
招兵這期間寧海不平靜,朝堂更是不平靜,甚至可以說出了大事。
前內閣首輔,自號“孤臣”的溫體仁與張漢儒密謀,抗章詆毀錢謙益、瞿式耜居鄉不法。
崇禎皇帝下詔,溫體仁從中主持之,決裁二人下詔獄嚴訊。
錢謙益自知危急當然不肯等死,遂求救於司禮太監曹化淳,不想這件事被張漢儒得知,張漢儒是溫體仁在朝堂上的二狗子,當然第一時間就通報。
溫體仁自恃皇寵,竟密奏崇禎皇帝,要一並連坐曹化淳的罪過,崇禎皇帝十分相信溫體仁,暗示之。
曹化淳在皇帝身邊待了幾十年,最擅長的就是明哲保身,本來就沒打算幫錢謙益,但溫體仁卻把他也抖了出去。
得到皇帝的暗示,曹化淳當然是狗急跳墻,一股腦把知道的全說了,崇禎皇帝由此盡知張漢儒奸狀及溫體仁密謀一事,稍稍思量,這溫體仁怕是有黨。
崇禎皇帝龍顏大怒,將溫體仁與張漢儒等人立枷入獄,召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周延儒得以再入內閣輔政。
溫體仁是崇禎年間在任期間最長的內閣首輔,歷任首輔中,他也是崇禎皇帝信任的最為徹底的一個,對他的提議,皇帝幾乎是無所不準。
對於生性多疑的崇禎帝來說,能信任一個人到這種地步是十分不容易的,溫體仁繼任的時候,內外形勢也還有可能好轉,他本可以力圖中興。
然溫體仁當朝多年,幾無建樹,對於內外形勢上的建言無不是令朝廷境況更加雪上加霜,有用的政策更是一個沒有。
其用人多以名節而不考量實際能力,對於愈演愈烈的中原流寇不加理睬,聽之任之,對於遼東清軍則是一讓再讓,撤賢任庸。
政治上嫉妒賢才,翻閹黨逆案,任人唯親,極力排斥異己,但溫體仁倒臺後最興奮的倒不是齊黨、楚黨,而是東林士人。
溫體仁任內閣首輔時起碼做了一件好事,他打壓東林黨不遺餘力,在他任期時朝堂上的“空話清流”為之一空,不過取代的人雖然不是空話大王,但也都是毫無能力的庸才。
奸相溫體仁倒了,東林士子舉國歡慶,黨魁周延儒再入內閣,甚至有人斷言,重現天啟年眾正盈朝的局面,不遠了。
王爭得知此事後,卻是長嘆口氣,朝堂上全是所謂“清流”的時候,不遠了。
不管朝堂上如何的驚心動魄,如何的革職與任用,寧海幾地依舊是風平浪靜,王爭每日除了去軍營觀兵就是練練騎馬,練練寫字。
忽然有一天,遠遠的來了一個馬兵,帶著王爭意想不到的消息。
“聖旨到,撫臺請寧海王守備前往蓬萊共迎聖駕。”
要說現在登萊兩府最有權力的人,無疑就是登萊巡撫楊文岳,上次韓大虎曾說過楊文岳將自己的捷報呈往京師,沒想到現在才回來消息。
王爭黑著臉搖搖頭,朝廷的效率是太慢了,自己這段時間太忙,搞的差點就把這茬忘了,不過也是不敢怠慢,這可是朝廷的聖旨。
其實王爭心裏也很期待崇禎皇帝會對自己說些什麽,自己帶兵收覆養馬島,平定寧海兵亂,怎麽說也能連升幾級,好歹一個登萊副總兵的職務應該是有的?
帶著這樣的心思,王爭跨上馬跟著那傳令的馬兵前往掖縣,隨行的只有董有銀和管清天兩個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