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奮
關燈
小
中
大
群情激奮
這原本該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日子。
端方儒雅的博士手執書卷,含笑將畢生所學授予自己的學生;著儒服的寒微學子正襟危坐,享受著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那些稍年長些的學子,已然完成了課業,便不再跟著夫子博士溫書,而趁初春之機登上官學內的論道臺,與諸同窗或執經論辯,或品評時事。
鴻都門學內的一切人與物,都與往常別無二致。在繁華喧鬧的京都雒陽裏,這是獨一份的平和與寧靜。
然而這樣的平靜是極易破碎的。
一個自朝堂上傳來的小小消息,就能將這看似如桃花源一樣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
“司徒與司空聯合諸位公卿共同向長公主施壓,迫其辭去攝政,還政天子!”
不知是哪位外出的學子無意間聽到了這個消息,匆匆忙忙地跑了回來,馬不停蹄地告知了自己的同窗。
“長公主心灰意冷,已然解去印綬,自請回到封地!”
此言一出,誰還有閑心談經論道?誰還能安坐於此,像什麽也沒聽見過一樣,繼續沈溺於經義書本之中?
平靜的水面忽然掀起滔天巨浪,無需仔細觀察,人們也能發現那猙獰恐怖、隨時要擇人而噬的漩渦。
在世家屢屢施壓的情況下,鴻都門學為何能屹立不倒?在以門第閥閱論高低的當下,官學裏的寒微之士為何能有入仕之機?
眾人心知肚明——因為萬年長公主始終是這所官學的祭酒,因為萬年長公主始終庇護著鴻都門學及裏面的學子。
可如果萬年長公主即將退隱呢?
這個問題橫亙在在場每一個學生的心中。他們也都或多或少明白對應的答案——那麽……恩不能全,義不能全,志亦不能全。
想必這所官學很快就會消弭在傾軋之中,而他們這些學子,將眼睜睜地看著黑夜吞沒陽光,看著唯一的晉升之梯如流沙般消失在指縫之間。
他們此生最好的結果,估計就是像他們的先輩一樣沈淪於下僚,在小小的縣衙裏做個永無出頭之日的小吏。
……可是,已經窺見天光的人,要如何才能心甘情願地跳入枯井之中,自欺欺人地將那塊小小的天空當做全部的人生?
不能,也不願。便是生為燕雀,難道便不能有鴻鵠之志嗎?
況且,恩義猶未報,何可就此離去也?
“祭酒博我以文,曰我以禮,於我等有大恩!今其遭小人構陷,郁郁含冤!難道我等要如此袖手旁觀嗎?”
群情激奮,應者甚眾。
一名薄有才名的學子更是憤慨,當即振臂高呼,喝道:
“袞職有缺,惟仲山甫補之[1]!若無長公主的宵旰憂勞、夙夜匪懈,大漢天下安有此欣欣向榮之景?我等當詣闕陳情,為祭酒討個說法!”
當此之時,自是一呼百應!
就連在齋內安靜讀書的學子,在得知消息後,也不約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書卷,臉色肅然地綴在人群之後。
原本該在書齋裏潛心治書的學子竟一反常態地跑了出來,聲勢浩大地出現在雒陽城的街頭。遠遠望去時,著青色儒服的學子幾乎匯聚成了一條河流,綿延如縷,川流不息。
便有行走於街巷中的旅人好奇地開口詢問:“諸君這是要往何處去?”
“我等為長公主鳴不平,欲往漢宮去,詣闕陳情……”
“這,這是發生何事了……”
“司徒與司空攜群臣上書,斥公主獨斷專行、仳雞司晨……迫其離開京都!”
“竟有此事?”
“千真萬確!”
於是清一色的儒服身旁,又多了些旁的服色:粗布衣裳、短打、短褐……
向漢宮進發的隊伍愈發壯大,浩浩蕩蕩地逼近錯落有致、金碧輝煌的宮殿群。
掌管京師治安的執金吾後知後覺地發現了這支過於浩大的隊伍,當即便冷汗涔涔,膽戰心驚地遣屬下去知會朝廷——執金吾麾下總共只有幾百衛士,要如何與眼前這個龐然大物作鬥爭?
然而等執金吾的屬下將此消息送到中樞時,那支自鴻都門而來的隊伍幾乎已經行至了宮門之前。
守衛宮門的衛士亮出手中泛著湛湛寒光的兵器,卻並不敢真的與這幫氣勢洶洶的人刀劍相對。宮門前聚集的人實在太多了!
若真的見了血,憤怒的民眾也許會直接靠蠻力闖進宮門……這樣啊的結果絕不是他們這些小小衛士能承擔的。
何況朝廷對此事的態度還不明晰,今日輕易傷人,焉知來日上邊會不會怪罪?
便只能謹慎再謹慎,企圖靠單純的威勢將這幫人嚇退。
“汝曹何等腐生,今日竟敢公然觸犯禁令!難道你們都想到詔獄一游嗎?
“義之所動,死且不懼,豈懼牢獄之災耶?”
南門外的對峙從未停止。
那震耳欲聾的呼聲甚至能穿透重重宮墻,直接傳到朝臣們現在所在的德陽殿。
朝中有頭有臉的臣子在得知宮門外的對峙後,幾乎都自發地攜了同僚,往平日議政的德陽殿而去。
可朝臣們陸陸續續地到齊了,德陽殿的正主卻是遲遲未到。焦頭爛額的臣子們別無他法,只能望眼欲穿地盯著九重禦階。
太尉盧植忍不住向殿中的宮人拱手,問道:“陛下為何至今未到殿中議事?”
宮人不卑不亢地還禮,再次將天子的詔令覆述了一遍:“萬年長公主若不列席,那麽陛下禦駕也不會降臨此處。”
“此事事關重大,還請中官再行為盧某通報一次。”
宮人思索片刻後,答應了這位太尉的要求,再次到內殿向天子轉達群臣的要求,並為群臣帶來了天子的最新答覆。
“諸卿若要商議家國大事,不妨先去將長公主請回朝中。”
盧植聞言頓生無力之感。南門處的形勢不可謂不危急,甚至稍有不慎,便會釀成死傷無數的悲劇。
可皇帝竟如此任性!
“形勢不容人!我等不可再繼續任由事態發展下去。”盧植朝殿中之人環施一禮,道:“還請諸位同僚雖某一同入殿,面見陛下。”
盧植學識淵博,海內聞名,在朝中向來有著不錯的聲望。如今形勢又確實緊急,不可再一拖再拖,故而此議很快就得到了大部分臣子的同意。
以盧植為首的一行人顧不上臣禮,直接闖到了天子的寢殿外。
皇帝終究還是忍著脾氣,見了眾臣一面。
“諸卿究竟意欲何為?”
還在病中的太尉盧植撩袍跪地,俯首道:“請陛下恕罪,實是形勢逼人,不得不出此下策。”
“鴻都門學的學子及城中百姓在聽聞長公主即將辭陛就藩之後,成群結隊地聚集在了南宮之外。若不及時遏止,恐生禍端。”
皇帝劉辯其實已經從內侍的口中得知了這件事,此時聽到後便只是淡淡一點頭,“哦。”
“可見雒陽黎民還是知恩的,朕心甚慰。”
盧植少見地被噎了一下,無奈嘆道:“臣以為,當順應民意,盡快請長公主回朝,並讓其出面安撫民眾。”
劉辯的眼睛微微亮了起來,但還是板著臉道:“諸公皆是持此看法嗎?楊文先?”
這話便明顯帶著點擠兌的意思了,很顯然,皇帝還記恨著楊彪對皇姐的中傷。
“盧太尉之議,恕臣不能茍同。”楊彪似乎完全沒有察覺到皇帝話中的嘲諷之意,肅然行禮道:
“臣以為,這些學子及百姓定是受人挑撥,方才會公然挑戰律法綱紀。不妨派出重兵鎮壓,以儆效尤。”
此議一出,盧植頓時怒目而視,反駁道:“我大漢向來以仁治國,焉能行此殘暴之事?就算是從前宦官當朝的時候,也絕沒有無緣無故便大肆屠殺黎民的道理!”
掌虎賁、羽林二衛的王越也站出來反對:“以臣觀之,南門外聚集的人群已有數萬之眾,若鎮壓不成,定遭反撲,屆時局勢便更加危險了。”
“臣請順應民意,請長公主還朝。”
廷尉陳群接著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臣以為,陛下當應黎民之請,請長公主還朝。”
不多時,少府陳琳,禦史中丞荀攸,尚書令荀彧等人便相繼出列附議。
反對者的聲音漸漸被蓋下後,新的問題便出現了——該如何將人請回來呢?
皇帝心中的憤怒大於欣喜,直接質問道:“昨日朝會時,爾等是何等咄咄逼人?今日事到臨頭,竟又記起了皇姐!”
“天家血脈,國之公主,就是這般任你們呼來喝去的嗎?爾等心中究竟還有沒有君臣之道?”
在迎長公主回朝的事情成為定局之後,天子的憤怒、長公主的憤怒,以及南門外無數黎民的憤怒,都需要人平息。
……那麽,這個替罪羊的身份便不能太低。
當朝司空悄悄瞟了眼司徒楊彪的臉色,隨即便認命地伏下身子,道:“罪臣才德衰微,兼無識人之明,此前竟憑私心臆測長公主雅量,險些鑄下大錯。”
實際上,出身弘農楊氏的楊彪才是世家現在的領袖,之前針對萬年長公主的輿論攻擊,也是出自其手。他最多只是礙於形勢,隨眾附和了一下。
奈何……奈何他雖僥幸登上了三公的位置,門第家世卻遠不如楊彪。
即便自己不主動站出來,恐怕之前那些所謂的盟友也會將他推出來。既然如此,倒不如他自己識相些,免得徒增狼狽。
“願辭去司空之位,向公主謝罪。”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現在這個結果很滿意,甚至沒象征性地出言挽留一下這位可憐的前司空,便三言兩語地將人打發到了公主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原本該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日子。
端方儒雅的博士手執書卷,含笑將畢生所學授予自己的學生;著儒服的寒微學子正襟危坐,享受著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那些稍年長些的學子,已然完成了課業,便不再跟著夫子博士溫書,而趁初春之機登上官學內的論道臺,與諸同窗或執經論辯,或品評時事。
鴻都門學內的一切人與物,都與往常別無二致。在繁華喧鬧的京都雒陽裏,這是獨一份的平和與寧靜。
然而這樣的平靜是極易破碎的。
一個自朝堂上傳來的小小消息,就能將這看似如桃花源一樣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
“司徒與司空聯合諸位公卿共同向長公主施壓,迫其辭去攝政,還政天子!”
不知是哪位外出的學子無意間聽到了這個消息,匆匆忙忙地跑了回來,馬不停蹄地告知了自己的同窗。
“長公主心灰意冷,已然解去印綬,自請回到封地!”
此言一出,誰還有閑心談經論道?誰還能安坐於此,像什麽也沒聽見過一樣,繼續沈溺於經義書本之中?
平靜的水面忽然掀起滔天巨浪,無需仔細觀察,人們也能發現那猙獰恐怖、隨時要擇人而噬的漩渦。
在世家屢屢施壓的情況下,鴻都門學為何能屹立不倒?在以門第閥閱論高低的當下,官學裏的寒微之士為何能有入仕之機?
眾人心知肚明——因為萬年長公主始終是這所官學的祭酒,因為萬年長公主始終庇護著鴻都門學及裏面的學子。
可如果萬年長公主即將退隱呢?
這個問題橫亙在在場每一個學生的心中。他們也都或多或少明白對應的答案——那麽……恩不能全,義不能全,志亦不能全。
想必這所官學很快就會消弭在傾軋之中,而他們這些學子,將眼睜睜地看著黑夜吞沒陽光,看著唯一的晉升之梯如流沙般消失在指縫之間。
他們此生最好的結果,估計就是像他們的先輩一樣沈淪於下僚,在小小的縣衙裏做個永無出頭之日的小吏。
……可是,已經窺見天光的人,要如何才能心甘情願地跳入枯井之中,自欺欺人地將那塊小小的天空當做全部的人生?
不能,也不願。便是生為燕雀,難道便不能有鴻鵠之志嗎?
況且,恩義猶未報,何可就此離去也?
“祭酒博我以文,曰我以禮,於我等有大恩!今其遭小人構陷,郁郁含冤!難道我等要如此袖手旁觀嗎?”
群情激奮,應者甚眾。
一名薄有才名的學子更是憤慨,當即振臂高呼,喝道:
“袞職有缺,惟仲山甫補之[1]!若無長公主的宵旰憂勞、夙夜匪懈,大漢天下安有此欣欣向榮之景?我等當詣闕陳情,為祭酒討個說法!”
當此之時,自是一呼百應!
就連在齋內安靜讀書的學子,在得知消息後,也不約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書卷,臉色肅然地綴在人群之後。
原本該在書齋裏潛心治書的學子竟一反常態地跑了出來,聲勢浩大地出現在雒陽城的街頭。遠遠望去時,著青色儒服的學子幾乎匯聚成了一條河流,綿延如縷,川流不息。
便有行走於街巷中的旅人好奇地開口詢問:“諸君這是要往何處去?”
“我等為長公主鳴不平,欲往漢宮去,詣闕陳情……”
“這,這是發生何事了……”
“司徒與司空攜群臣上書,斥公主獨斷專行、仳雞司晨……迫其離開京都!”
“竟有此事?”
“千真萬確!”
於是清一色的儒服身旁,又多了些旁的服色:粗布衣裳、短打、短褐……
向漢宮進發的隊伍愈發壯大,浩浩蕩蕩地逼近錯落有致、金碧輝煌的宮殿群。
掌管京師治安的執金吾後知後覺地發現了這支過於浩大的隊伍,當即便冷汗涔涔,膽戰心驚地遣屬下去知會朝廷——執金吾麾下總共只有幾百衛士,要如何與眼前這個龐然大物作鬥爭?
然而等執金吾的屬下將此消息送到中樞時,那支自鴻都門而來的隊伍幾乎已經行至了宮門之前。
守衛宮門的衛士亮出手中泛著湛湛寒光的兵器,卻並不敢真的與這幫氣勢洶洶的人刀劍相對。宮門前聚集的人實在太多了!
若真的見了血,憤怒的民眾也許會直接靠蠻力闖進宮門……這樣啊的結果絕不是他們這些小小衛士能承擔的。
何況朝廷對此事的態度還不明晰,今日輕易傷人,焉知來日上邊會不會怪罪?
便只能謹慎再謹慎,企圖靠單純的威勢將這幫人嚇退。
“汝曹何等腐生,今日竟敢公然觸犯禁令!難道你們都想到詔獄一游嗎?
“義之所動,死且不懼,豈懼牢獄之災耶?”
南門外的對峙從未停止。
那震耳欲聾的呼聲甚至能穿透重重宮墻,直接傳到朝臣們現在所在的德陽殿。
朝中有頭有臉的臣子在得知宮門外的對峙後,幾乎都自發地攜了同僚,往平日議政的德陽殿而去。
可朝臣們陸陸續續地到齊了,德陽殿的正主卻是遲遲未到。焦頭爛額的臣子們別無他法,只能望眼欲穿地盯著九重禦階。
太尉盧植忍不住向殿中的宮人拱手,問道:“陛下為何至今未到殿中議事?”
宮人不卑不亢地還禮,再次將天子的詔令覆述了一遍:“萬年長公主若不列席,那麽陛下禦駕也不會降臨此處。”
“此事事關重大,還請中官再行為盧某通報一次。”
宮人思索片刻後,答應了這位太尉的要求,再次到內殿向天子轉達群臣的要求,並為群臣帶來了天子的最新答覆。
“諸卿若要商議家國大事,不妨先去將長公主請回朝中。”
盧植聞言頓生無力之感。南門處的形勢不可謂不危急,甚至稍有不慎,便會釀成死傷無數的悲劇。
可皇帝竟如此任性!
“形勢不容人!我等不可再繼續任由事態發展下去。”盧植朝殿中之人環施一禮,道:“還請諸位同僚雖某一同入殿,面見陛下。”
盧植學識淵博,海內聞名,在朝中向來有著不錯的聲望。如今形勢又確實緊急,不可再一拖再拖,故而此議很快就得到了大部分臣子的同意。
以盧植為首的一行人顧不上臣禮,直接闖到了天子的寢殿外。
皇帝終究還是忍著脾氣,見了眾臣一面。
“諸卿究竟意欲何為?”
還在病中的太尉盧植撩袍跪地,俯首道:“請陛下恕罪,實是形勢逼人,不得不出此下策。”
“鴻都門學的學子及城中百姓在聽聞長公主即將辭陛就藩之後,成群結隊地聚集在了南宮之外。若不及時遏止,恐生禍端。”
皇帝劉辯其實已經從內侍的口中得知了這件事,此時聽到後便只是淡淡一點頭,“哦。”
“可見雒陽黎民還是知恩的,朕心甚慰。”
盧植少見地被噎了一下,無奈嘆道:“臣以為,當順應民意,盡快請長公主回朝,並讓其出面安撫民眾。”
劉辯的眼睛微微亮了起來,但還是板著臉道:“諸公皆是持此看法嗎?楊文先?”
這話便明顯帶著點擠兌的意思了,很顯然,皇帝還記恨著楊彪對皇姐的中傷。
“盧太尉之議,恕臣不能茍同。”楊彪似乎完全沒有察覺到皇帝話中的嘲諷之意,肅然行禮道:
“臣以為,這些學子及百姓定是受人挑撥,方才會公然挑戰律法綱紀。不妨派出重兵鎮壓,以儆效尤。”
此議一出,盧植頓時怒目而視,反駁道:“我大漢向來以仁治國,焉能行此殘暴之事?就算是從前宦官當朝的時候,也絕沒有無緣無故便大肆屠殺黎民的道理!”
掌虎賁、羽林二衛的王越也站出來反對:“以臣觀之,南門外聚集的人群已有數萬之眾,若鎮壓不成,定遭反撲,屆時局勢便更加危險了。”
“臣請順應民意,請長公主還朝。”
廷尉陳群接著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臣以為,陛下當應黎民之請,請長公主還朝。”
不多時,少府陳琳,禦史中丞荀攸,尚書令荀彧等人便相繼出列附議。
反對者的聲音漸漸被蓋下後,新的問題便出現了——該如何將人請回來呢?
皇帝心中的憤怒大於欣喜,直接質問道:“昨日朝會時,爾等是何等咄咄逼人?今日事到臨頭,竟又記起了皇姐!”
“天家血脈,國之公主,就是這般任你們呼來喝去的嗎?爾等心中究竟還有沒有君臣之道?”
在迎長公主回朝的事情成為定局之後,天子的憤怒、長公主的憤怒,以及南門外無數黎民的憤怒,都需要人平息。
……那麽,這個替罪羊的身份便不能太低。
當朝司空悄悄瞟了眼司徒楊彪的臉色,隨即便認命地伏下身子,道:“罪臣才德衰微,兼無識人之明,此前竟憑私心臆測長公主雅量,險些鑄下大錯。”
實際上,出身弘農楊氏的楊彪才是世家現在的領袖,之前針對萬年長公主的輿論攻擊,也是出自其手。他最多只是礙於形勢,隨眾附和了一下。
奈何……奈何他雖僥幸登上了三公的位置,門第家世卻遠不如楊彪。
即便自己不主動站出來,恐怕之前那些所謂的盟友也會將他推出來。既然如此,倒不如他自己識相些,免得徒增狼狽。
“願辭去司空之位,向公主謝罪。”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現在這個結果很滿意,甚至沒象征性地出言挽留一下這位可憐的前司空,便三言兩語地將人打發到了公主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