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辯
關燈
小
中
大
天人之辯
賈詡凝神聽了一會兒,很快就得出結論:低下那群年輕的士子們,正在以天人關系為議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對於天人關系的思考,自古便有之,而本朝在古人的見解之上,又有了跨越性的進展——前漢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之學說。
天人感應,意為天與人同類相通、互相感應。若人間的君主不仁不義,無德無行,違背上天之意,那麽天道就會降下災異,以示懲罰。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也許是想借自然景象警示君主、勸其勤政向善。
但正如那些利國利民的制度在發展演變之後,免不了會與該國策的的初衷背道而馳一樣,“天人感應”學說在廣為流傳之後,也逐漸顯露出許多弊端。
儒士在“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大肆推崇神學思想,甚至用神學思想來解釋儒家經義,創立出所謂的“讖緯之學”。
這種學派觀點在流傳到今時今日之後,便形成了時下士庶篤信鬼神、喜愛占星望氣、註重祥瑞災異的獨特風氣。
該風氣不僅對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甚至與當權者的執政方式息息相關。
例如:每當哪個地方發生了諸如蝗災、旱災、或地動這樣的災難,那麽與之相對應的三公便要上書請罪,引咎辭職。
很顯然,閣樓下方的那群年輕士子們,並沒跳出主流思想的框架。
而賈詡向來對這些鬼神之說無感,便眼觀鼻鼻觀心地低著頭,暗自尋思著該找個什麽樣的理由提前溜走。
閣樓下方卻忽然傳來一道極為特立獨行的聲音。
“天道何足貴也?所貴乎唯有用天之道者。”
“昔年高皇帝之所以能除暴秦、誅項王而得天下,靠的是選賢用能,廣施仁政;光武帝之所以能承紹前業,再興大漢,靠的是文武韜略,萬眾一心。”
“此皆盡人事也,何有天道之學?”
……真乃狂生也。賈詡這樣想著,卻又不可避免地被其吸引了註意力,慢慢用視線去尋找說話之人。
這人就和他的觀點一樣不合群,在一眾學子之間顯得十分特立獨行。
他的聲音甫一落下,便遭到了周圍人群起而攻之的責難,“上天賜福,天下乃安,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君安出此悖逆之言哉?”
那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百姓若能安居樂業,自然靠的是辛勤耕種、專心營生,難道日日祈求上天賜福,便能獲得維持生計的糧食嗎?”
“福禍災兆之說,無稽之談也;歡於報應、喜於珍祥,劣者之私情也。”
周圍之人的臉色頓時變得精彩紛呈。有人實在忍不住心中的惱怒,大罵道:“仲長統!你……狂妄!”
也有人朝漢宮的方向一拱手,尖刻問道:“因青州大旱之事,陛下及長公主,日前方攜百官於南郊祭祀,祈願來年風調雨順。若依君之見解,這豈不也是無用之舉?”
仲長統答道:“指星辰以授民事,順四時而興功業,則得天之道,撫育萬民。若是不求諸己,反求諸天,自是下愚之主也。”
聽到這話的賈詡眼皮一跳,借著喝茶的動作去觀察上官的反應。
對面那人非但沒有慍色,反而撫掌而笑,低聲讚了一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脾氣也是真好。若是換成其他身居高位的人在這兒,怕是誰也無法忍受一個小小的白身這樣編排自己……不過,那人也確實是過於大膽了。
見劉晞並無反應,賈詡便將目光重新放到學子們身上。
眼見辯論的氛圍慢慢變得劍拔弩張,似乎有和事佬挑了出來,提議將此辯題暫且擱下,趁春光正好寫寫詩賦文章。
這確實是個不錯的提議,怎料那名叫仲長統的青年好似天生少了根筋,一點也不領別人解圍的情,聞言只是攏袖一禮,便作勢要離開。
便有人不服氣地開口嘲諷,稱此人徒有詭辯之才,而不通文賦,是以才會落荒而逃。
仲長統停下腳步,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道:“文者,當頌善醜之德,洩哀樂之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1]。而非爭著駢麗之文,竟陳無用之事,以求揚名於世。”
青年眉如墨畫,鬢若刀裁,落下錚錚之音,“我不求見異於世,也無意以此獻於權貴之門,自然不屑於寫這些毫無風骨可言的陳詞濫調。”
語罷便拂袖而去,徒留下一眾咬牙切齒的學子立在原地。
賈詡微微揚唇,大致明白了剛剛所閱文章的作者。
如黑玉般深沈的眼眸一轉,賈詡擡手為對面的上官斟了盞茶,溫聲道:“明公,似乎很看重這個青年人。”
說起來,劉晞好像對這樣的疏狂之士……有種格外的偏愛?戲志才是這樣,郭嘉是這樣,如今這個仲長統也是這樣。
但若是細論起來,這三人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著不小的區別。
戲志才不受禮教束縛,胸中也沒有那些君臣倫理的框架,在劉晞初初展露頭角之時,便敢許下豪賭,傾心追隨。
郭嘉雖生在詩書傳家的士族,卻與前者相似,且其比戲志才更加蔑視繁文縟節,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率性而為。
而如今這個仲長統……前面兩位與之比起來,似乎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一介白身,竟就敢否定讖緯之學的合理性,公然與主流輿論對抗——這已經不能用張狂來形容了,他簡直是士林中的異端。
“文和不也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嗎?”
“明公既然賞識他,為何不將他調到身邊來?”
剛剛聽那些人交談時曾提到過,那個年輕人考核的成績似乎不佳,只得了次等,即將在官府的安排下到地方上為吏。想也知道,這樣激進的風格不會受到考官們的喜愛。
不過劉晞如今是何等身份,只要她發了話,莫說更改一個學子的安排,便是直接破格拔擢,想來也不會有人反對。
“王朝由盛轉衰,世道由好及壞,大抵都是因為既有的制度遭到了破壞。”
“我欲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又怎能率先壞了從前自己定下的章程?”
“再者……”劉晞極輕極輕地嘆了口氣,話中似乎還懷著微不可察的悵惘,“文和,你不覺得他身上的鋒芒過於銳利了嗎?這樣的人若是放到朝堂上,免不了是會受摧折的。”
“明公胸懷大志,更有偉略,不正缺這樣一把鋒利的劍嗎?”
欲成大事,便必須有一把銳不可當的劍,去拔除舊有的勢力,清除腐朽的積弊!這不正是如今劉晞所欠缺的嗎?
賈詡知道那些庸主不願用太過鋒利的劍,是害怕遭其反噬。但劉晞……她也害怕劍鋒太過淩厲,以至於傷了自己的手嗎?
劉晞似乎看出了賈詡的疑惑,輕聲應道:“過剛易折的道理,不僅適用於劍,也適用於人。”
賈詡拱手一禮,“劍的作用,便在於為主人披荊斬棘,掃除阻礙。若不鋒利,豈不是枉費了劍之名?”
“至於斷劍……”賈詡沈吟一瞬,道:“若不幸斷了,那便換一把就是。”
“以明公今時今日之聲望,普天之下,都有願意為您效勞的有志之士。又何愁尋不到一把合適的劍呢?”
劉晞不答反問,“文和也願意為我效勞嗎?”
賈詡挑眉而笑。這樣明銳的笑意,還從來沒有在那個崇尚中庸之道的賈文和身上出現過。
他起身攏袖,隨即舉手加額,垂首拜下。他行的是稽首禮,是九拜中最重的禮,也是臣子拜見君王之禮。
他的聲音依舊四平八穩,但就像春風拂過湖面時,會讓平靜的水面掀起漣漪一樣,他的心似乎也有了粼粼波紋。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有文和在,大事無憂矣。”
夜幕高垂,笙歌散盡。
萬年公主府剛剛結束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宴會。宴會的主人自然是劉晞,而客人則是北軍五校的五位校尉。
所謂北軍五校,是指駐紮在京師的五營禁兵,其與執金吾、城門校尉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拱衛京師安全的宿衛系統。
北軍五校的長官則分別是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以及長水校尉。
自解決完袁槐之後,劉晞便一直在著手拉攏北軍五校。現在看來,示好的效果應當不錯。在剛剛的宴會中,這些人的表現都十分友好。
王越的虎賁衛,以及現歸於曹操麾下的西園軍,就現在而言都是極可靠的盟友。如今又有了北軍五校的支持,劉晞終於不用再擔心雒陽城及漢宮的安危了。
那麽,她自涼州帶回來的那些兵馬,自然也無需再為了震懾宵小,而駐紮在雒陽城外。
可以著人率領他們北上,去對抗為禍已久的南匈奴了。
劉晞喊來周圍的侍從,低聲問道:“人可都到了?”
“回公主,伏波將軍馬騰及軍師將軍郭嘉,已經在書房內等候了。”
劉晞聞言朝侍從點了點頭,轉身到書房去見郭嘉與馬騰。
兩人聽到劉晞的腳步聲後,俱從席位上起了身,相繼見禮。
“見過主公。”
馬騰換了新的稱呼,這倒也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畢竟那位以明哲保身為人生最高追求的賈文和都向她表了忠心——在她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國攝政之後。
“壽成請起。”劉晞親切地伸手扶起馬騰,又以眼神示意郭嘉不必多禮。
“主公可真是讓嘉好等。”郭嘉撇撇嘴,聲音裏帶著恰到好處的親昵與不滿,“哪有您在外面享受美酒佳肴,卻讓嘉與壽成將軍在這苦等的道理呢?”
劉晞默默丟給他一個眼刀子,便將他這句一點兒也不正經的抱怨完全無視了過去,只引著馬騰重新坐下,溫聲道:
“深夜傳喚本不應當,奈何並州的內亂,實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馬騰斂了玩笑之意,正襟危坐地靜待劉晞的吩咐。而郭嘉早料到劉晞今夜傳喚的用意,聽到她的話後沒有半點驚訝,兀自擺弄著手裏的麈尾。
劉晞一一將形勢說明之後,又細心囑咐了幾句,最後交代道:“並州的胡人戰力不凡,二位當謹慎行事。”
“奉孝,若遇事不決,便宜行事即可。”
“朝廷出兵的旨意明日便會送到你們手上,至於後方調度之事……”
皎如秋月的女子嫣然一笑,接著道:“有我在京城,你們自無需擔憂。”
她的聲音並不高亢,聽上去甚至有些纖弱,但誰也不會懷疑其中有假。
馬騰抱拳一禮,肅然領命,隨即便與郭嘉聯袂離開。
但沒過一會兒,坐在書房中的劉晞便聽到了某人去而覆返的腳步聲。
這樣的事情多經歷幾回之後,劉晞甚至不會因此挑一下眉,只靜靜看著竹冠蘭佩的青年,示意他有話盡可直言。
郭嘉倏而端端正正地行了個揖禮。
素來散漫不羈的人忽然這般莊重,倒是實打實地讓劉晞吃了一驚。她飛快地捋了一遍今日之事——應當沒什麽疏漏吧?
“嘉與壽成將軍此去,必然能一舉平定並州之亂,以解您心中之憾。”
青衫落拓,廣袖飄搖,寫盡了蓬勃的意氣,“主公也無需再為此擔憂。”
劉晞微楞,著實沒料到郭嘉忽然折回來,只是單單為了補上這麽幾句話。
她眉眼彎彎地笑了起來,“好。”
[1]為引用
(2)麈尾: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奉孝的一點小愛好)
今天卡文,短小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賈詡凝神聽了一會兒,很快就得出結論:低下那群年輕的士子們,正在以天人關系為議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對於天人關系的思考,自古便有之,而本朝在古人的見解之上,又有了跨越性的進展——前漢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之學說。
天人感應,意為天與人同類相通、互相感應。若人間的君主不仁不義,無德無行,違背上天之意,那麽天道就會降下災異,以示懲罰。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也許是想借自然景象警示君主、勸其勤政向善。
但正如那些利國利民的制度在發展演變之後,免不了會與該國策的的初衷背道而馳一樣,“天人感應”學說在廣為流傳之後,也逐漸顯露出許多弊端。
儒士在“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大肆推崇神學思想,甚至用神學思想來解釋儒家經義,創立出所謂的“讖緯之學”。
這種學派觀點在流傳到今時今日之後,便形成了時下士庶篤信鬼神、喜愛占星望氣、註重祥瑞災異的獨特風氣。
該風氣不僅對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甚至與當權者的執政方式息息相關。
例如:每當哪個地方發生了諸如蝗災、旱災、或地動這樣的災難,那麽與之相對應的三公便要上書請罪,引咎辭職。
很顯然,閣樓下方的那群年輕士子們,並沒跳出主流思想的框架。
而賈詡向來對這些鬼神之說無感,便眼觀鼻鼻觀心地低著頭,暗自尋思著該找個什麽樣的理由提前溜走。
閣樓下方卻忽然傳來一道極為特立獨行的聲音。
“天道何足貴也?所貴乎唯有用天之道者。”
“昔年高皇帝之所以能除暴秦、誅項王而得天下,靠的是選賢用能,廣施仁政;光武帝之所以能承紹前業,再興大漢,靠的是文武韜略,萬眾一心。”
“此皆盡人事也,何有天道之學?”
……真乃狂生也。賈詡這樣想著,卻又不可避免地被其吸引了註意力,慢慢用視線去尋找說話之人。
這人就和他的觀點一樣不合群,在一眾學子之間顯得十分特立獨行。
他的聲音甫一落下,便遭到了周圍人群起而攻之的責難,“上天賜福,天下乃安,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君安出此悖逆之言哉?”
那人不假思索地答道:“百姓若能安居樂業,自然靠的是辛勤耕種、專心營生,難道日日祈求上天賜福,便能獲得維持生計的糧食嗎?”
“福禍災兆之說,無稽之談也;歡於報應、喜於珍祥,劣者之私情也。”
周圍之人的臉色頓時變得精彩紛呈。有人實在忍不住心中的惱怒,大罵道:“仲長統!你……狂妄!”
也有人朝漢宮的方向一拱手,尖刻問道:“因青州大旱之事,陛下及長公主,日前方攜百官於南郊祭祀,祈願來年風調雨順。若依君之見解,這豈不也是無用之舉?”
仲長統答道:“指星辰以授民事,順四時而興功業,則得天之道,撫育萬民。若是不求諸己,反求諸天,自是下愚之主也。”
聽到這話的賈詡眼皮一跳,借著喝茶的動作去觀察上官的反應。
對面那人非但沒有慍色,反而撫掌而笑,低聲讚了一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脾氣也是真好。若是換成其他身居高位的人在這兒,怕是誰也無法忍受一個小小的白身這樣編排自己……不過,那人也確實是過於大膽了。
見劉晞並無反應,賈詡便將目光重新放到學子們身上。
眼見辯論的氛圍慢慢變得劍拔弩張,似乎有和事佬挑了出來,提議將此辯題暫且擱下,趁春光正好寫寫詩賦文章。
這確實是個不錯的提議,怎料那名叫仲長統的青年好似天生少了根筋,一點也不領別人解圍的情,聞言只是攏袖一禮,便作勢要離開。
便有人不服氣地開口嘲諷,稱此人徒有詭辯之才,而不通文賦,是以才會落荒而逃。
仲長統停下腳步,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道:“文者,當頌善醜之德,洩哀樂之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1]。而非爭著駢麗之文,竟陳無用之事,以求揚名於世。”
青年眉如墨畫,鬢若刀裁,落下錚錚之音,“我不求見異於世,也無意以此獻於權貴之門,自然不屑於寫這些毫無風骨可言的陳詞濫調。”
語罷便拂袖而去,徒留下一眾咬牙切齒的學子立在原地。
賈詡微微揚唇,大致明白了剛剛所閱文章的作者。
如黑玉般深沈的眼眸一轉,賈詡擡手為對面的上官斟了盞茶,溫聲道:“明公,似乎很看重這個青年人。”
說起來,劉晞好像對這樣的疏狂之士……有種格外的偏愛?戲志才是這樣,郭嘉是這樣,如今這個仲長統也是這樣。
但若是細論起來,這三人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著不小的區別。
戲志才不受禮教束縛,胸中也沒有那些君臣倫理的框架,在劉晞初初展露頭角之時,便敢許下豪賭,傾心追隨。
郭嘉雖生在詩書傳家的士族,卻與前者相似,且其比戲志才更加蔑視繁文縟節,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率性而為。
而如今這個仲長統……前面兩位與之比起來,似乎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一介白身,竟就敢否定讖緯之學的合理性,公然與主流輿論對抗——這已經不能用張狂來形容了,他簡直是士林中的異端。
“文和不也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嗎?”
“明公既然賞識他,為何不將他調到身邊來?”
剛剛聽那些人交談時曾提到過,那個年輕人考核的成績似乎不佳,只得了次等,即將在官府的安排下到地方上為吏。想也知道,這樣激進的風格不會受到考官們的喜愛。
不過劉晞如今是何等身份,只要她發了話,莫說更改一個學子的安排,便是直接破格拔擢,想來也不會有人反對。
“王朝由盛轉衰,世道由好及壞,大抵都是因為既有的制度遭到了破壞。”
“我欲在混亂中建立新的秩序,又怎能率先壞了從前自己定下的章程?”
“再者……”劉晞極輕極輕地嘆了口氣,話中似乎還懷著微不可察的悵惘,“文和,你不覺得他身上的鋒芒過於銳利了嗎?這樣的人若是放到朝堂上,免不了是會受摧折的。”
“明公胸懷大志,更有偉略,不正缺這樣一把鋒利的劍嗎?”
欲成大事,便必須有一把銳不可當的劍,去拔除舊有的勢力,清除腐朽的積弊!這不正是如今劉晞所欠缺的嗎?
賈詡知道那些庸主不願用太過鋒利的劍,是害怕遭其反噬。但劉晞……她也害怕劍鋒太過淩厲,以至於傷了自己的手嗎?
劉晞似乎看出了賈詡的疑惑,輕聲應道:“過剛易折的道理,不僅適用於劍,也適用於人。”
賈詡拱手一禮,“劍的作用,便在於為主人披荊斬棘,掃除阻礙。若不鋒利,豈不是枉費了劍之名?”
“至於斷劍……”賈詡沈吟一瞬,道:“若不幸斷了,那便換一把就是。”
“以明公今時今日之聲望,普天之下,都有願意為您效勞的有志之士。又何愁尋不到一把合適的劍呢?”
劉晞不答反問,“文和也願意為我效勞嗎?”
賈詡挑眉而笑。這樣明銳的笑意,還從來沒有在那個崇尚中庸之道的賈文和身上出現過。
他起身攏袖,隨即舉手加額,垂首拜下。他行的是稽首禮,是九拜中最重的禮,也是臣子拜見君王之禮。
他的聲音依舊四平八穩,但就像春風拂過湖面時,會讓平靜的水面掀起漣漪一樣,他的心似乎也有了粼粼波紋。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有文和在,大事無憂矣。”
夜幕高垂,笙歌散盡。
萬年公主府剛剛結束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宴會。宴會的主人自然是劉晞,而客人則是北軍五校的五位校尉。
所謂北軍五校,是指駐紮在京師的五營禁兵,其與執金吾、城門校尉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拱衛京師安全的宿衛系統。
北軍五校的長官則分別是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以及長水校尉。
自解決完袁槐之後,劉晞便一直在著手拉攏北軍五校。現在看來,示好的效果應當不錯。在剛剛的宴會中,這些人的表現都十分友好。
王越的虎賁衛,以及現歸於曹操麾下的西園軍,就現在而言都是極可靠的盟友。如今又有了北軍五校的支持,劉晞終於不用再擔心雒陽城及漢宮的安危了。
那麽,她自涼州帶回來的那些兵馬,自然也無需再為了震懾宵小,而駐紮在雒陽城外。
可以著人率領他們北上,去對抗為禍已久的南匈奴了。
劉晞喊來周圍的侍從,低聲問道:“人可都到了?”
“回公主,伏波將軍馬騰及軍師將軍郭嘉,已經在書房內等候了。”
劉晞聞言朝侍從點了點頭,轉身到書房去見郭嘉與馬騰。
兩人聽到劉晞的腳步聲後,俱從席位上起了身,相繼見禮。
“見過主公。”
馬騰換了新的稱呼,這倒也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畢竟那位以明哲保身為人生最高追求的賈文和都向她表了忠心——在她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國攝政之後。
“壽成請起。”劉晞親切地伸手扶起馬騰,又以眼神示意郭嘉不必多禮。
“主公可真是讓嘉好等。”郭嘉撇撇嘴,聲音裏帶著恰到好處的親昵與不滿,“哪有您在外面享受美酒佳肴,卻讓嘉與壽成將軍在這苦等的道理呢?”
劉晞默默丟給他一個眼刀子,便將他這句一點兒也不正經的抱怨完全無視了過去,只引著馬騰重新坐下,溫聲道:
“深夜傳喚本不應當,奈何並州的內亂,實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馬騰斂了玩笑之意,正襟危坐地靜待劉晞的吩咐。而郭嘉早料到劉晞今夜傳喚的用意,聽到她的話後沒有半點驚訝,兀自擺弄著手裏的麈尾。
劉晞一一將形勢說明之後,又細心囑咐了幾句,最後交代道:“並州的胡人戰力不凡,二位當謹慎行事。”
“奉孝,若遇事不決,便宜行事即可。”
“朝廷出兵的旨意明日便會送到你們手上,至於後方調度之事……”
皎如秋月的女子嫣然一笑,接著道:“有我在京城,你們自無需擔憂。”
她的聲音並不高亢,聽上去甚至有些纖弱,但誰也不會懷疑其中有假。
馬騰抱拳一禮,肅然領命,隨即便與郭嘉聯袂離開。
但沒過一會兒,坐在書房中的劉晞便聽到了某人去而覆返的腳步聲。
這樣的事情多經歷幾回之後,劉晞甚至不會因此挑一下眉,只靜靜看著竹冠蘭佩的青年,示意他有話盡可直言。
郭嘉倏而端端正正地行了個揖禮。
素來散漫不羈的人忽然這般莊重,倒是實打實地讓劉晞吃了一驚。她飛快地捋了一遍今日之事——應當沒什麽疏漏吧?
“嘉與壽成將軍此去,必然能一舉平定並州之亂,以解您心中之憾。”
青衫落拓,廣袖飄搖,寫盡了蓬勃的意氣,“主公也無需再為此擔憂。”
劉晞微楞,著實沒料到郭嘉忽然折回來,只是單單為了補上這麽幾句話。
她眉眼彎彎地笑了起來,“好。”
[1]為引用
(2)麈尾:古人閑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奉孝的一點小愛好)
今天卡文,短小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