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吏治

關燈
吏治

趙佶一錘定音後,發兵蒙古一事再無異議。隨著內侍的一聲高喊,眾人依次退出大殿。

出了殿門,高俅疾步快走,而他想追趕之人恰好將腳步放得很慢,仿佛在刻意等誰一般。

“李中書慢走。”

李綱聞聲頓步,在看見來人後他急忙躬身:“下官見過太師。”

“李中書不必客氣,先前人多未瞧見侍郎,但侍郎方才在朝上之言可謂振聾發聵,本官欽佩之至。”

“太師過獎,下官不過有感而發,倒是太師遠見非常人能及。”

“李中書才是謬讚。”高俅感慨:“夏州一別已四載有餘,不曾想能這麽快在此相見。”

“說來還要感謝太師,若非太師肅清吏治,下官不會僅憑青白鹽之功便升任中書侍郎。”

“中書此言差矣,你能升任此官全憑自己治理有方,與本官何關?”

李綱聞言發笑:“太師有所不知,自考成法頒布以後,從朝廷到地方共謫免了近三成官員,此法其中玄機想必太師比下官更清楚。”

“是…這樣啊。”

高俅幹咳兩聲,他當初提出此法時便能想象其引起的軒然大波,如今三年過去,考成法的精髓所在也漸漸體現。

話說,當初此法剛頒布時就有諸多朝臣恨不得朝自己吐唾沫星子,估計那時的他們只覺得此法麻煩,可績效考核豈是他們可以輕易混過去的。

此法實踐後,那些陽奉陰違、空口大話以及只領俸祿不做事的官員幾乎無處遁行,現在的他們恐怕恨不得將高俅生吞活剝了。

“所以下官說太師遠見非常人所及並非恭維之語,而是下官肺腑之言。”

高俅笑吟吟道:“本官言李中書乃治世能臣也非虛妄之言,而是由衷之語。”

李綱微微一笑:“太師可否賞臉移步茶室一聚。”

“求之不得。”

茶室內

“太師,下官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李中書暢所欲言即可。”

“太師,考成法雖妙,但地方吏治遠不如朝廷清明,下官鬥膽,若各地真按照朝廷所頒法度來執行,那謫免的官員至少在六成以上,而非短短三成。”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高俅當然知道無論他如何做都會有漏網之魚,只是……

“李中書何出此言?”

“回稟太師,此事下官也算親眼所見了。在地方,考成法有兩處不妥,一是監察力度,事實上,在一些偏遠地區,朝廷的律法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一紙空文,他們只需出點銀子就能讓上級官員將他們的名字在考核錄中劃去,如此他們便可安心的在地方做他的縣官。第二就是地方官員欺上霸下,有些官員為了升任,強行讓下級官員完成自己上書之錄,甚至多征稅收,致使不少百姓也深受其害。此二點若不早做懲治,必留後患。”

“他們當真是可惡!”

“太師明白便好,其實第一種官倒不可怕,他們最多算是無為庸碌之輩,而後者如同堤中蟻穴,若不及早清除,千裏之堤亦可毀於一旦。”

高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來這這麽久了,他一直將心思放在經濟、軍事以及征伐上,如今後患已除,也是時候將心思放在肅清吏治上了。

不過在這方面高俅也只是個半吊子而已,他充其量能撿撿前人的智慧,卻無法做到結合實事給出對應之策。

“依中書看,此事何解?”

“回太師,可讓朝廷派出巡撫使各地巡視,想來威懾之下,地方官吏不敢造次。”

“若巡撫使與地方官吏勾結又當如何?”

“不妨讓禦史臺、諫院、監司各出一人互相監督,再派通判各地暗訪,地方官吏互舉,設封駁以受民願,如此多措並舉必能正我律法。”

高俅滿意點頭:“中書既有此策,何不稟明官家,以施其治呢?”

“這……”

“李中書,高某不才,雖於吏治一道不甚精通,卻得官家厚愛得此高位。”

“可即便如此,高某也知道利民之策該受萬民敬仰才對,若有人禁之反之,本官就不得不用手中權利去問問他安得是什麽心了。”

李綱聞言會心一笑:“下官明白了。”

“李中書,這上好的雙井茶,再不飲就可惜了。”

“那下官便以茶代酒,敬太師一杯。”

“請。”

“請。”

翌日

在高俅及一眾大臣的幫助下,李綱的請奏得以順利通過和實施。

高俅對此也十分滿意,像李綱這種文武雙全、力主抗金、憂國憂民的治世能臣,高俅恨不得讓他即刻擔任宰相之位。

不過路還得一步一步走,包括李綱力薦的張所、傅亮、宗澤等人,高俅絕對要在退休前將他們推上高位。

找人這事高俅還是在行的,百年之後的事他管不著,但在他百年之前,他要給大宋留下一副最好的牌。

如此忙碌近半月後,高俅才有時間處理自己的事。

首先是安撫鬧的哼哼唧唧的平平安安,其次是去見來訪數次卻撲空的李師師,再然後是挑選些像樣的禮物給岳家、武大及其他家眷送去,最後,高俅還要仔細翻看著自家的賬本。

“太尉,先去休憩吧,賬本一日兩日是看不完的。”

“無礙,左右我也不累。對了,那邊應該已經收到消息了吧。”

吳用點頭:“若是快一快,不出十日便能動手了。”

“嗯,那就好。”

“太尉可是擔心他們?”

高俅神色不明:“種師道、韓世忠的能力我心裏有數,更何況還有盧俊義、岳飛他們從旁輔助,只是……”

“只是刀劍無眼,太尉擔心他們會受傷?”

“擔心是肯定的,我們歷經千難萬險才走到這,我希望他們都能有一個好結局。”說到這兒高俅猛的搖搖頭:“我在這瞎想什麽呢,比起擔心,我更願意相信他們。”

“學究也願意相信他們。”

“好,我們一起等他們的好消息。”

兩月後

“捷報!”

東京時報上,禁軍大敗蒙古部落的消息赫然在列。高俅對此忍俊不禁,想到自己每逢勝利的消息都會刊登在此後,高俅竟覺莫名羞恥。

不過現在可不是羞恥的時候,如今大軍越過金山,王紀剌部被全滅,塔塔爾四散奔逃,此時不趁勝追擊,更待何時!

前方將士奮勇殺敵,高俅也不能拖他們後腿,他的後續計劃也可一步步實施了。

三日後

宋廷頒旨,封乞顏部首領合不勒為蒙古可汗,代朝廷治理蒙古各部。

此令一出,蒙古各部嘩然,雖然他們不少首領也自封可汗,可這和宋廷封的可汗可不一樣,這意味著如果他們不向朝廷稱臣,便會遭到大宋朝廷的驅逐。

“給他們些時間吧,我請旨攻占蒙古各部的本意並非殺戮。”

“太尉仁慈。”

“我可算不得仁慈,一切為了大宋而已。”

高俅種種做法和仁慈沾不上邊,可他不得不如此。率先一統蒙古是為防日後之患,他對趙佶說的話並非危言聳聽,蒙古統一是大勢所趨,若此時不管日後只會有更大的殺戮。

再者,由他主導的統一會少很多鮮血,他可不會喪心病狂的實施什麽清除計劃。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不只有大族,一些邊陲小族確實難以存活,高俅建城設司也可挽救這些人的性命。當然,前提是他們願主動投誠。

如今,高俅給足了他們思考的時間,先禮後兵,大族之道也。

“對了,讓合不勒將八哩丹送來,這人野心大著呢,不得不防。”

“太尉,不如讓合不勒將他的嫡子送來。”

“不,就送他的次子來。”

吳用雖不解,但也不再問。高俅看出他的疑惑了,可他總不能解釋這八哩丹是鐵木真的祖父吧,所以有些事就讓吳用不解去吧。

“民族融合……”

高俅隨即研磨,事情到這裏還不算完,建城一事說得簡單,但那只是高俅忽悠趙佶之言,真正操作起來可不容易,這其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朝廷各司都覆雜的很。

為免朝廷拖延,高俅準備事事親為。只是看著自己日益增多的白發,高俅不免感慨。

唉,我這勞碌的命到底啥時候是個頭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