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90章

關燈
第190章

在溫善晉的率引之下, 溫廷安和溫廷舜來至了谷倉,它坐落於農舍北偏東的大後院,亦是一種漆瓦粉墻的三進格局, 溫善晉搴開了一層纖薄的、防雨的膠質垂簾後, 溫廷安原是受限的視角, 一下子陡地豁然開朗起來,在她的眼前,是一片綿延起伏的稻谷米糧,它們龐大得像是聚攏起來的海浪, 約莫有半丈之高。

這些糧米,乃屬遠近的村人送過來溫善晉的,是為了酬答他發明出了多產大稻, 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糧食問題——當然, 除了大米,那懸飾在儼然農舍門前的臘肉、玉米、辣椒、腌鹹菜等等, 它們亦是隸屬於遠近村人所饋贈,你給一點我亦給一點, 時而久之,量就非常多了,溫善晉平素基本不必去縣鎮采買或是趕集,光是村人所饋施的食物, 他就根本食不完, 尤其是大米米糧。

鵝塘縣地居廣州府以南的位置,在這一方水土之上,它的農作物是一年兩熟, 本就產量豐碩,加之歷經過改良以後的水稻, 它自身的量產,就會變得非常高,是尋常水稻的好幾倍。

原本這一座米倉是並不存在的,雖然說,鵝塘縣的當地百姓,家家戶戶皆有這樣一座谷倉,用以存儲米糧與其他糧食,但溫善晉剛下放至鵝塘洲時,他並沒有建造谷倉的打算,起初,他覺得自給自足就行了,建造米倉顯得不是很有必要,也很可能會浪費很多空間和地,他在短瞬的時間內,也不太可能會得到這般多的糧食。

能發明出一種多產的稻谷水稻,此後得到了四面八方村民的施贈,這委實是出乎他意外的事。

溫善晉是一個容易自洽的人,流放嶺南以後,他就遵稟著一種『既來之,且安之』的心理,剛來鵝塘縣,他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此地靠海,諸多居民所種植的稻谷與其他農作物,通常會引發一種海水倒灌的問題,這種問題是較為嚴峻的,當農作物,尤其是稻米,其所含鹽堿成分較高的話,這種稻谷基本便是作廢了,全然不能被村人所食,更不能進行在農市之中進行交易與采買。

海水倒灌的現象,一年當中,會生發好幾次,每次皆會對田壟上的莊稼漢,造成一種極是嚴峻的戕害,這是困擾村民已久的問題,誰也沒有想到解決的方案。

溫善晉對於這種現象,留下了一個心眼,身為疇昔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其實有接觸過,不少從地方州府上疏來的奏折,主要便是講述糧災的問題。

很多州府,每歲皆有指定的課稅指標,即尋百姓收多少糧食,但百姓不一定真的能按時遞呈指定斤數的糧食,收成好的話,自然能按時納糧稅,但收成不大理想的話,就很容易交不上,交不上,官民之間就容易引發矛盾與沖突。

最讓溫善晉印象深刻地,便是隸屬於禎州府,它這裏有六個縣,每一歲的歲暮,到了課稅的時節,禎州府的糧食總是納不齊,總是缺斤少兩,其所缺得斤數,還不是一般的多。

當時,溫善晉有仔細地考慮過,要不要適當地減免一些糧稅,但其他宰執大員,是堅定地持反對意見的,禎州府地處江南以南的位置,當地的氣候溫暖常春,怡然優渥,光照濃烈豐足,水分彌足充沛,沒有中原之地的風沙災厄與幹燥天候,易言之,禎州府所處的地方,可謂是得天獨厚,在如此一個適宜的地方種大米,竟是種得缺斤少兩,那就不是糧食自身的問題了,是農民有問題,還有管理糧食的胥吏,有問題,甚至是當地的知府知州也有問題。

當時溫善晉在這樣的問題上,關註並沒有那麽深,洛陽城離禎州府,攏共有上千裏的距離,他對禎州府的百姓並不那麽了解,他們具體是如何種植水稻的,種植過程當中,又會遇到哪些艱深的困難,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呢?會不會是這些困難,成為阻絆農民種糧的最大緣由?

凡此種種,溫善晉其實是不大知情的,當時公務繁冗,案牘堆積成山,他亦是無瑕去深究禎州府糧稅,未抵指標的真實原因。

這些關於課稅交不上的案牘,也很微小,溫善晉沒有仔細地深究,著手交給下面的官員以及戶部、吏部去解決了。

直至他真正地來至了鵝塘縣,他看到了海水倒灌的問題,這些問題嚴峻地侵擾到了農作物的生產與發展,溫善晉當時心中有一小塊地方塌陷了下去,雖然塌陷的地方不甚顯明,但它到底還是塌陷了。

原來,禎州府每年交不上糧稅,是因為這樣的緣由,不是因為糧吏的懈怠,更非農民的不作為,而是因為所蒔植的田產,與地理環境有著休戚相關的關聯。簡言之,海水倒灌,才是引發莊稼作物地產的真實緣由。

甫思及此,溫善晉感到一種深刻的自咎,自那一刻開始,他決定要主動做些什麽,最好能夠解決村民們的糧食低產問題。

這大半年以來,他挨家挨戶地去走訪,經常待在鵝塘縣的田產田壟之中,仔細地研究稻谷的生長周期、生長規律以及種植習性,也常常與村人對話,因於此,溫善晉終算是徹底摸查透了稻谷的種植機制。

伴隨著這大半年光陰的日積月累,溫善晉不斷改良稻谷的物種,歷經諸多的失敗與坎坷,他終於發明出了一種不畏海水倒灌、能提高產量的水稻。

起初村人不信溫善晉真的能夠發明出這種水稻。

溫善晉也不解釋,率先進行試驗種植,讓鵝塘村的村長以及周遭一些關系相熟的村人,進行試種。

先是小範圍的種植,待到初秋的豐收季節,這種水稻的產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是高得不可思議,比鵝塘縣往年的所有的產量都要高。

有了這樣的成功先例,給了溫善晉以信心,這般豐收的成果,亦是所有村人有目共睹的,他們一改先前那猶疑躑躅的態度,當下下定了決心,爭先恐後地要來試上一試。

既是能防患海水倒灌,還能增大自己的產量,誰不願意試上一試呢?

尤其是瞅見了最先試種的那一小撮村民,他們的田壟之上,所種植出來的大米,乃屬貢米,顆粒飽滿,色澤柔潤,質感軟糯,淺嗅上去,亦是彌漫著一陣淺淡的、纖細且純粹的稻米香氣,烹煮成米飯的時候,細細淺嘗一番後,絲毫沒有受到海水倒灌以後的惡劣影響,與之相反地是,還添了一番沈澱已久的、年深日遠的米香,這就是稻谷榖米所獨有的氣息。

這就是溫善晉種植技術的高明之處了,一般而言,要讓稻米發揮出一陣淋漓盡致的香氣,必須經過烹飪與後期的料理,但溫善晉顯然根本沒有這般做,他是通過不斷改良前期的種植培養技術的方式,利用天時與地利,利用光照與水分,利用現有的技術,對水稻進行不斷改良,一舉讓新收的貢米,發揮出了一陣蓬勃盎然的巨大生機,不光能夠抵禦海水的鹽堿侵襲,還能夠滿足產量大這一指標。

如此一來,一眾百姓就更是想要試種了

試種之後,果真是極大地解決了重大的民生問題,鵝塘縣這一年以來的收成,創下了歷史新高,不僅是提前完成了指定好的糧稅,還超額完成了任務,家家戶戶庶幾是都多出了好幾百斤的糧米,知縣看到後,笑得果真是堪堪合不攏嘴了。

為了酬答溫善晉改善了各家各戶糧產情狀的恩情,各家各戶皆是給溫善晉送去了那超額的米糧,聊表了一番謝儀,自然的話,除了米糧,還有其他豐碩的糧食。

溫善晉本來是意欲婉拒的,他襄助村民蒔植米糧、解決糧食問題,只不過是出於一種愧怍之情,他先前遇到過鵝塘縣知縣上奏的奏疏,但他那個時候並未認真去對待與深究,易言之,在那個時候,沒有去著手解決生民問題,對陷入水深火熱當中的民眾,視而不見,他如今流放至此,才切身地覺知到百姓們種糧的艱辛與坎坷,他覺得自己必須要做出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很自然地,他也有一種『為生民立命、為盛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感,雖然在目下的光景當中,他已然是個庶人了,但他有健全的身軀,他還是能夠為老百姓做一些實事的。

諸如改進稻谷的種植技術和產量。

受到了村民陸陸續續送來的糧米——他婉拒過很多次,但鵝塘縣村的民風極為淳樸,家家戶戶皆是有彼此送糧的俗例,他峻拒不得——也是在這樣一個時刻,溫善晉意識到了,自己需要一個大米倉,因於此,待他將米倉真正修建起來的時候,再將所有村民所饋贈的貢米盛裝進去,他稱了一稱,發現已經高達了近三萬斤。

這是一個彌足教人驚撼的數字。

每一戶多了好幾百斤的收成,鵝塘縣攏共有近千戶人家,是以,這高達萬斤的糧食,並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

讓溫善晉從大米倉裏撥出兩萬斤糧米,對他而言,就像是尋腰纏萬貫的富賈,朝他借一貫錢那般。

對他而言,並不構成絲毫的難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