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關燈
小
中
大
延伸
春秋時期。
被天幕稱為大冤種的介子推,此時的心情是茫然且無措的。
他跟隨、護送公子重耳,是因為公子是個禮賢下士、德才兼備的人,這一路的逃亡中,公子為人也確實如此。
但這與天幕所說的後來之事,並不沖突。
因為介子推從未覺得保護公子是一件可以用來說的功勞,乃是忠心之人自發而為的事情罷了。
公子成為晉文公後論功行賞,也定然是知曉他不圖這份名利,是以才未曾嘉賞於他。
至於最後會用放火燒山的方法來請他下山,定然是公子被世人口口聲聲的“恩義”所裹挾,這才迫不得已而為之。
介子推是知道自己的,既然已經選擇隱居,定然是不願再下山背上索取之名的,想必正是因為此,他才會被燒死在山上。
他唯一愧對的,就是自己的母親。
沒一會兒,介子推就為以後會發生的一切,找到了理由。
公子重耳尤為激動,起身向著介子推作揖感激:“若他日,不與子推共心,上天視之!”
【說到這,我覺得晉文公這個人蠻矛盾的。
我認真看了一遍,就覺得《史記》上寫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像是同一個人能幹出來的。
與其說他的流亡之路,倒不如換個角度,從他娶妻生子的視角來看。
起先他流亡的時候,已經是40多歲的年紀了,這個時候肯定已經娶妻生子了吧?但是我沒看到過相關的記載,也不知道他們最後咋的了。
反正從重耳逃亡開始看,他一開始是逃到了他母親的故國狄國,在那裏娶妻生子了。
幾年後,他爹死了,國內發生了一系列事變後,大臣來找他繼位,他說自己不配,讓他們立別人。然後他弟繼位了,他弟這個人吧,人品不太行,不僅言而無信,還殺了之前要迎重耳的大臣。
搞的人心盡失之後,他弟就怕百姓都去依附重耳,所以就要去追殺重耳。】
晉國。
晉獻公死後,裏克等人殺了奚齊和悼子,正準備使人迎回公子重耳。
前去狄國的人選都已經定下了,就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狐毛,他還是一直跟隨在公子身邊的狐偃之兄。
本以為這事情肯定穩妥萬分,不想忽然聽見天幕這樣一說。
他們的心,直接涼透了。
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繼續去迎公子重耳尚有一絲轉圜的餘地,但若是退而其次迎回公子夷吾,只怕是必死無疑。
【重耳一聽這事,就準備跑路,這個時候他對妻子說了一句很茶的話。
“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1]
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後還不回來,你就另嫁了吧。
真的,就那個時候的平均年齡……
重耳!你讓人家等你二十五年?你那時候是去逃命,不是去繼位,你根本就不確定能夠在二十五年內就把人接去享福,你說這話虧不虧心吶!】
彈幕:啊這,這很難評價……
彈幕:主播你早說呀,那我就對他後面會做出放火燒山的事情,一點都不感到驚訝了。
彈幕:所以後來呢?他當上晉文公之後,把妻子孩子接回去沒?
【接肯定是接回去了。別急,咱按順序來看。
重耳又開始逃亡,他逃到齊國之後,齊國的國君將一個宗女嫁給了他,又是一通恩恩愛愛。
哦忘了說,前面重耳在狄國也是恩愛生活了十幾年來著。
重耳在齊國生活幾年之後,齊國的國君死了,局勢不妙起來,跟隨重耳的狐偃等人就開始密謀要離開。
不巧被齊國妻子的侍女聽到了,就密告給了妻子,妻子是個遠見卓識的女人啊,她不僅殺了侍女,還告訴重耳要志在四方。
成語“志在四方”就是出自這個時候。
但是這個時候,重耳卻說:“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2]
最後是妻子和狐偃等人用計,用酒把重耳灌醉後,帶著他離開的。註意啊!前方高能!
醒來後的重耳暴怒,說要殺了他們,還說要是事情不能成功,就吃了他們的肉。[3]】
秦朝。
這已經不是嬴政第一次聽到,有關於晉文公的故事。
但卻是第一次從這樣的角度,聽人以批判的口吻來說起。
在天幕的口中,晉文公似乎沒有一點可取之處?這讓嬴政覺得奇怪。
西漢。
劉徹一個人獨坐著,此時他已經隱隱有點後悔獨處的決定了,因為想說的話太多,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天幕是如何知道晉文公說過這些話的?”
“那朕……朕同皇後她們說的話莫非也……”
“哎,這還是天幕第一次這般詳細地說起一個人的生平來,雖然難堪,但是可見天幕是認真去了解過這個晉文公的。但天幕對朕就是一知半解的,之前的抽獎,也沒有給朕!”
唐朝。
“是《史記》!”
李隆基驚呼,他感覺有一股陰冷之感,如蛆附骨,一點點蔓延至全身。
《隋書》由魏征所寫。
那後世所看的《唐書》、《唐史》呢?是何人所寫。
李隆基頓時覺得,天幕口中有關於他的那些事情,他未必做了,說不定只是宋朝的人胡亂揣測,施加在他身上的。
他瞬間就什麽都不擔憂了,直接令人喊宋璟進來。
他要同宋璟好好談一談,如何才能防止後世胡亂書寫唐書,以至讓天幕有了錯誤印象一事。
【略過一些不歡迎重耳的國家不談。
接著,重耳到了楚國。在這裏他沒娶妻,到是有了一個“退避三舍”的成語,答應以後用退避三舍來報答楚國的國君。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哪裏是什麽退避三舍,分明是誘敵深入,打敗楚軍。
這事暫且不提,重耳總算是經由楚國到了秦國。
於是!第三次娶妻來了!
秦國的國君直接嫁了五個宗室女給重耳,其中有兩個還是重耳侄子的妻子。
這裏要說一下,是晉國太子在秦國為質,聽說父親病危之後就跑回去了,讓秦國國君很生氣,就想扶持重耳。
在謀臣的勸說下,重耳統一了。之後就是侄子繼位,重耳在秦軍的護送下,回晉國奪位。】
楚國。
原本聽聞公子重耳即將來到楚國,正準備好好招待一番的楚成王不樂意了。
此前,他曾在彈幕上看到過後世的“張儀”,用一張嘴將他的子孫唬的團團轉的事情,他可不想自己單單一句“退避三舍”,就同樣因小失大。
立即就有人勸楚成王:“若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之,以絕後患。”
【其實介子推的個性,從接下來這裏就能看出來。
就在要踏上晉國土地前,介子推嘲諷狐偃無恥,說明明是上天想要公子重耳登上高位,可狐偃卻在這裏邀功。
後來一幹人等中就介子推沒有得到賞賜,他的老母親和身邊人勸他去和晉文公講講的時候,他講出了一個成語:貪天之功。
他認為重耳能上位是上天的意思,而非受封賜的群臣的功勞,這是貪天之功。
可能我是現代人的腦子,理解不了古人的忠君愛國?】
狄國。
正聚在一道看天幕的狐偃、趙衰幾人,此時都表情不暢起來。
說他們是貪天之功?
先不說他們這一路以來,為了保護公子重耳躲避追殺,付出了多少,就說日後,天幕所說的那樁樁件件,都讓狐偃幾人感覺到了心涼。
公子的那些表現,著實是不像有回到晉國之心。
但比起這些未定的以後,眼下更緊要的,是即將要天翻地覆的局勢。
幾人都已經感覺到了風雨欲來,重耳又豈會感覺不到,他既感懷於介子推的一片忠心,不願寒了他們的心,但同時又怕將狐偃他們捧得太高。
一時間,該用何種態度來面對幾人,讓他有點難把握了起來。
【醒一醒啊介子推,要是沒有你們這一群人護著重耳,為他籌謀,推著他一路走,他真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你們不會以為他有駢脅[4],就真覺得是聖人之像,舍他其誰吧?
雖然曹國的國君當時也想偷看重耳的駢脅,但是駢脅真的只是一種生理畸形啊!就和重瞳一樣,是先天的粘連畸變,並非聖人的表現!
我發現古人真的很會給自己造勢,什麽生下來紫氣縈繞,生產時雷電大作有蛟龍破窗而入,還有五色祥雲,赤氣沖天的……
全都假的不行。】
天幕下,有幾人欲蓋彌彰地摸了摸鼻子:好你個天幕,說晉文公就說晉文公,扯他們作甚!
彈幕:好家夥,晉文公這“逃亡之路”,可太精彩了!
彈幕: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巡娶呢!
彈幕:樓上的筍不筍吶!楚懷王表示不服好吧,主播既然講了介子推和晉文公,怎麽不來講講屈原和楚懷王呢?
【屈原還需要我來講?
我知道的可能還沒有你們多,至於楚懷王,也只能說長點心吧,留下的都是些什麽故事呀,連著被騙,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還割美人鼻子,最後客死他鄉。
連帶著對屈原猜疑、疏遠、貶職、流放……
最後在楚國被滅時,跳了汨羅江。
哦對了寶子們,我是不是最後一個知道,雄黃酒有毒,不能多喝的?也難怪傳說裏面會說,有人怕屈原的屍身被江中的魚啃食,所以倒入了雄黃酒,最後有一條蛟龍被藥倒浮了起來。】
楚懷王:……
屈原:“還是先問問天幕,臣為何會變成韓國人吧。”
【不廢話了,最後一道常識的錯題。
以下成語中,嗯?有位楚某人問,屈原為什麽會變成韓國人?】
[1]《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2]《史記·晉世家》: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會豎刀等為內亂,齊孝公之立,諸侯兵數至。留齊凡五歲。重耳愛齊女,毋去心。趙衰、咎犯乃於桑下謀行。齊女侍者在桑上聞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殺侍者,勸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行遠而覺,重耳大怒,引戈欲殺咎犯。
[3]《史記·晉世家》: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行遠而覺,重耳大怒,引戈欲殺咎犯。咎犯曰:“殺臣成子,偃之願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4]駢脅又名駢肋,脅骨緊密相連如一整體。屬生理畸形。亦作“ 駢脇”。古人認為這是聖人之像。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孔穎達疏:“脅是腋下之名,其骨謂之肋……駢訓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春秋時期。
被天幕稱為大冤種的介子推,此時的心情是茫然且無措的。
他跟隨、護送公子重耳,是因為公子是個禮賢下士、德才兼備的人,這一路的逃亡中,公子為人也確實如此。
但這與天幕所說的後來之事,並不沖突。
因為介子推從未覺得保護公子是一件可以用來說的功勞,乃是忠心之人自發而為的事情罷了。
公子成為晉文公後論功行賞,也定然是知曉他不圖這份名利,是以才未曾嘉賞於他。
至於最後會用放火燒山的方法來請他下山,定然是公子被世人口口聲聲的“恩義”所裹挾,這才迫不得已而為之。
介子推是知道自己的,既然已經選擇隱居,定然是不願再下山背上索取之名的,想必正是因為此,他才會被燒死在山上。
他唯一愧對的,就是自己的母親。
沒一會兒,介子推就為以後會發生的一切,找到了理由。
公子重耳尤為激動,起身向著介子推作揖感激:“若他日,不與子推共心,上天視之!”
【說到這,我覺得晉文公這個人蠻矛盾的。
我認真看了一遍,就覺得《史記》上寫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像是同一個人能幹出來的。
與其說他的流亡之路,倒不如換個角度,從他娶妻生子的視角來看。
起先他流亡的時候,已經是40多歲的年紀了,這個時候肯定已經娶妻生子了吧?但是我沒看到過相關的記載,也不知道他們最後咋的了。
反正從重耳逃亡開始看,他一開始是逃到了他母親的故國狄國,在那裏娶妻生子了。
幾年後,他爹死了,國內發生了一系列事變後,大臣來找他繼位,他說自己不配,讓他們立別人。然後他弟繼位了,他弟這個人吧,人品不太行,不僅言而無信,還殺了之前要迎重耳的大臣。
搞的人心盡失之後,他弟就怕百姓都去依附重耳,所以就要去追殺重耳。】
晉國。
晉獻公死後,裏克等人殺了奚齊和悼子,正準備使人迎回公子重耳。
前去狄國的人選都已經定下了,就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狐毛,他還是一直跟隨在公子身邊的狐偃之兄。
本以為這事情肯定穩妥萬分,不想忽然聽見天幕這樣一說。
他們的心,直接涼透了。
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繼續去迎公子重耳尚有一絲轉圜的餘地,但若是退而其次迎回公子夷吾,只怕是必死無疑。
【重耳一聽這事,就準備跑路,這個時候他對妻子說了一句很茶的話。
“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1]
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後還不回來,你就另嫁了吧。
真的,就那個時候的平均年齡……
重耳!你讓人家等你二十五年?你那時候是去逃命,不是去繼位,你根本就不確定能夠在二十五年內就把人接去享福,你說這話虧不虧心吶!】
彈幕:啊這,這很難評價……
彈幕:主播你早說呀,那我就對他後面會做出放火燒山的事情,一點都不感到驚訝了。
彈幕:所以後來呢?他當上晉文公之後,把妻子孩子接回去沒?
【接肯定是接回去了。別急,咱按順序來看。
重耳又開始逃亡,他逃到齊國之後,齊國的國君將一個宗女嫁給了他,又是一通恩恩愛愛。
哦忘了說,前面重耳在狄國也是恩愛生活了十幾年來著。
重耳在齊國生活幾年之後,齊國的國君死了,局勢不妙起來,跟隨重耳的狐偃等人就開始密謀要離開。
不巧被齊國妻子的侍女聽到了,就密告給了妻子,妻子是個遠見卓識的女人啊,她不僅殺了侍女,還告訴重耳要志在四方。
成語“志在四方”就是出自這個時候。
但是這個時候,重耳卻說:“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2]
最後是妻子和狐偃等人用計,用酒把重耳灌醉後,帶著他離開的。註意啊!前方高能!
醒來後的重耳暴怒,說要殺了他們,還說要是事情不能成功,就吃了他們的肉。[3]】
秦朝。
這已經不是嬴政第一次聽到,有關於晉文公的故事。
但卻是第一次從這樣的角度,聽人以批判的口吻來說起。
在天幕的口中,晉文公似乎沒有一點可取之處?這讓嬴政覺得奇怪。
西漢。
劉徹一個人獨坐著,此時他已經隱隱有點後悔獨處的決定了,因為想說的話太多,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天幕是如何知道晉文公說過這些話的?”
“那朕……朕同皇後她們說的話莫非也……”
“哎,這還是天幕第一次這般詳細地說起一個人的生平來,雖然難堪,但是可見天幕是認真去了解過這個晉文公的。但天幕對朕就是一知半解的,之前的抽獎,也沒有給朕!”
唐朝。
“是《史記》!”
李隆基驚呼,他感覺有一股陰冷之感,如蛆附骨,一點點蔓延至全身。
《隋書》由魏征所寫。
那後世所看的《唐書》、《唐史》呢?是何人所寫。
李隆基頓時覺得,天幕口中有關於他的那些事情,他未必做了,說不定只是宋朝的人胡亂揣測,施加在他身上的。
他瞬間就什麽都不擔憂了,直接令人喊宋璟進來。
他要同宋璟好好談一談,如何才能防止後世胡亂書寫唐書,以至讓天幕有了錯誤印象一事。
【略過一些不歡迎重耳的國家不談。
接著,重耳到了楚國。在這裏他沒娶妻,到是有了一個“退避三舍”的成語,答應以後用退避三舍來報答楚國的國君。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哪裏是什麽退避三舍,分明是誘敵深入,打敗楚軍。
這事暫且不提,重耳總算是經由楚國到了秦國。
於是!第三次娶妻來了!
秦國的國君直接嫁了五個宗室女給重耳,其中有兩個還是重耳侄子的妻子。
這裏要說一下,是晉國太子在秦國為質,聽說父親病危之後就跑回去了,讓秦國國君很生氣,就想扶持重耳。
在謀臣的勸說下,重耳統一了。之後就是侄子繼位,重耳在秦軍的護送下,回晉國奪位。】
楚國。
原本聽聞公子重耳即將來到楚國,正準備好好招待一番的楚成王不樂意了。
此前,他曾在彈幕上看到過後世的“張儀”,用一張嘴將他的子孫唬的團團轉的事情,他可不想自己單單一句“退避三舍”,就同樣因小失大。
立即就有人勸楚成王:“若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之,以絕後患。”
【其實介子推的個性,從接下來這裏就能看出來。
就在要踏上晉國土地前,介子推嘲諷狐偃無恥,說明明是上天想要公子重耳登上高位,可狐偃卻在這裏邀功。
後來一幹人等中就介子推沒有得到賞賜,他的老母親和身邊人勸他去和晉文公講講的時候,他講出了一個成語:貪天之功。
他認為重耳能上位是上天的意思,而非受封賜的群臣的功勞,這是貪天之功。
可能我是現代人的腦子,理解不了古人的忠君愛國?】
狄國。
正聚在一道看天幕的狐偃、趙衰幾人,此時都表情不暢起來。
說他們是貪天之功?
先不說他們這一路以來,為了保護公子重耳躲避追殺,付出了多少,就說日後,天幕所說的那樁樁件件,都讓狐偃幾人感覺到了心涼。
公子的那些表現,著實是不像有回到晉國之心。
但比起這些未定的以後,眼下更緊要的,是即將要天翻地覆的局勢。
幾人都已經感覺到了風雨欲來,重耳又豈會感覺不到,他既感懷於介子推的一片忠心,不願寒了他們的心,但同時又怕將狐偃他們捧得太高。
一時間,該用何種態度來面對幾人,讓他有點難把握了起來。
【醒一醒啊介子推,要是沒有你們這一群人護著重耳,為他籌謀,推著他一路走,他真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你們不會以為他有駢脅[4],就真覺得是聖人之像,舍他其誰吧?
雖然曹國的國君當時也想偷看重耳的駢脅,但是駢脅真的只是一種生理畸形啊!就和重瞳一樣,是先天的粘連畸變,並非聖人的表現!
我發現古人真的很會給自己造勢,什麽生下來紫氣縈繞,生產時雷電大作有蛟龍破窗而入,還有五色祥雲,赤氣沖天的……
全都假的不行。】
天幕下,有幾人欲蓋彌彰地摸了摸鼻子:好你個天幕,說晉文公就說晉文公,扯他們作甚!
彈幕:好家夥,晉文公這“逃亡之路”,可太精彩了!
彈幕: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巡娶呢!
彈幕:樓上的筍不筍吶!楚懷王表示不服好吧,主播既然講了介子推和晉文公,怎麽不來講講屈原和楚懷王呢?
【屈原還需要我來講?
我知道的可能還沒有你們多,至於楚懷王,也只能說長點心吧,留下的都是些什麽故事呀,連著被騙,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還割美人鼻子,最後客死他鄉。
連帶著對屈原猜疑、疏遠、貶職、流放……
最後在楚國被滅時,跳了汨羅江。
哦對了寶子們,我是不是最後一個知道,雄黃酒有毒,不能多喝的?也難怪傳說裏面會說,有人怕屈原的屍身被江中的魚啃食,所以倒入了雄黃酒,最後有一條蛟龍被藥倒浮了起來。】
楚懷王:……
屈原:“還是先問問天幕,臣為何會變成韓國人吧。”
【不廢話了,最後一道常識的錯題。
以下成語中,嗯?有位楚某人問,屈原為什麽會變成韓國人?】
[1]《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2]《史記·晉世家》: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會豎刀等為內亂,齊孝公之立,諸侯兵數至。留齊凡五歲。重耳愛齊女,毋去心。趙衰、咎犯乃於桑下謀行。齊女侍者在桑上聞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殺侍者,勸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行遠而覺,重耳大怒,引戈欲殺咎犯。
[3]《史記·晉世家》: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行遠而覺,重耳大怒,引戈欲殺咎犯。咎犯曰:“殺臣成子,偃之願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4]駢脅又名駢肋,脅骨緊密相連如一整體。屬生理畸形。亦作“ 駢脇”。古人認為這是聖人之像。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孔穎達疏:“脅是腋下之名,其骨謂之肋……駢訓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