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我的皇後堂妹

關燈
我的皇後堂妹

韓國夫人的病乃是心病,一直未曾好透。

一場寒流將本就血氣虧損的韓國夫人拖入了重病的深淵。太醫們竭盡全力醫治她,也不見好轉。

武媚娘這幾日都過去探望,看著姐姐憔悴的病容。武媚娘心軟起來,她端著藥餵韓國夫人。

“姐姐,你會好起來的。”武媚娘道。

韓國夫人聞著藥物苦澀的味道,恍恍惚惚回到了小時候。那時父親去世後,她們三姐妹被繼兄掃地出門,而母親又病了,屋內始終縈繞著一股藥味。

韓國夫人是老大,但她性子素來溫順,還是武媚娘一家家找來族親,才從繼兄那裏摳出來錢財,勉強夠生活。

妹妹自幼聰明機智,會來事,能當事,是家中的頂梁柱。當年武媚娘傳出美姿儀的名聲,就是為了嫁入好人家,為家中姊妹母親遮風擋雨。

誰知陰差陽錯,妹妹被太宗皇帝召入宮中為才人。太宗皇帝的年齡能當武媚娘的父親,母女聽到這一消息抱頭痛哭,唯有武媚娘坦然接受,還主動安慰母親。

韓國夫人在病中期間,這些早已模糊的往事在她的腦海中被拂去塵埃,清晰地就好像發生在昨天。

韓國夫人躺在病床上,一遍遍回憶過去的事情。

時至今日,她才發現她和妹妹是完全不同的人。

妹妹走的每一步都是逆天改命,而她自己則如自己的名字一樣,順,順天認命,隨波逐流。

母親讓她嫁賀蘭氏,她嫁了。

妹妹受寵宮廷,接她來長安享福,她來了。

皇上看上她的美色要寵幸她,她接受了。

皇上又看上她的女兒,她默認了。

武順回顧自己這一生,每一次都屈服在權威之下。現在回頭看妹妹,武順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羨慕的神色。

她想任性一次。

“妹妹,我想回家。”武順看著武媚娘,鼓足勇氣重重道。

她以為自己說的很大聲,但實際上由於連日病弱,這話在武媚娘聽來就是斷斷續續,氣若游絲。

武媚娘看著武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和泛著青白之色的臉龐,心中生出不忍之情。

她早先一直盼望姐姐能夠知情識趣帶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兒離開宮廷,但現在她希望姐姐在宮中治好病再走。

“你病在宮中治好之後再回去。”

按照武順的性子,武媚娘如此說,她是要答應的。只是今天她想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妹妹,我想回去。”武順盯著武媚娘的眼睛堅定道。

武媚娘一頓,問道:“姐姐,你確定如此?”

武順再次點頭。

武媚娘沈吟了一下,嘆道:“如姐姐所願。”

武順聽了,一股熱流沖上大腦,沈重的身體變得輕飄飄的,恍若薄酒微醺。

突然,一個念頭莽撞地沖向武順。

武順握緊拳頭,鼓起勇氣,問出一個她一直逃避的問題。

“妹妹,你會給敏月一個名分嗎?”

此話一出,屋內頓時被沈默吞噬,武順就像惴惴不安的嫌疑犯焦急地等待武媚娘的裁決。

“不會。”武媚娘斬釘截鐵道。

武順聞言,淚珠從眼睛裏滾落,喉嚨仿佛被一把利刃刺穿,幾乎痛得說不出話來。

“我該早知道的。”

韓國夫人將淚水抹去,整個人籠罩著一層淒婉和悲哀。

武媚娘見狀嘆了一口氣,直言不諱道:“即使我同意了,陛下也不會。我當年侍奉過太宗,又當了陛下的皇後,此事朝臣看來已是出格。若陛下再納了敏月,姨甥共事一夫,百年之後,陛下想必在青史之上會留下荒淫好色的汙名。”

武順語無倫次地辯解道:“可是……可是……以前大家不在意這些的。”

武順嫁的賀蘭氏出身胡族,她曾聽說賀蘭先人有同時納了姐妹姑侄的,根本不講究這些輩分。

武媚娘搖搖頭道:“姐姐,時代不一樣了。陛下是明君。”

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武媚娘不會讓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奪得盛寵,即使這人是她的親人,也不可以。

她從不敢小瞧任何人,哪怕是她認為愚蠢的賀蘭敏月。

上次的廢後事件,李治難道心裏不明白他現在不能廢自己?但沖動之下他還是讓人草擬了廢後的詔書。

男人靠不住,唯有自己才能靠得住。

武順聞言頹然,她張了張嘴,半響沒有發出聲音,最後道:“我們回家。”

武媚娘見武順聽進了自己的話,心中一緩,道:“敏月要是聽話,我保她這輩子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她……”

武媚娘看著姐姐病骨支離的身體,狠了狠心道:“她若在宮中聽話……我……等她出了宮,過一兩年事情平息了,我會封她為郡主。”

韓國夫人聞言,眼睛一亮,道:“此話當真?”

武媚娘道:“只要她聽話。”

韓國夫人得了武媚娘的保證,連連點頭,道:“敏月這孩子小時候最聽話了,她一定會聽話的。”

武媚娘卻不看好,敏月那丫頭已經被榮華富貴迷了眼睛,她今日或許想要個名分,明日就要覬覦自己的皇後之位。

姐妹二人談完話的第二天,韓國夫人就拖著賀蘭敏月一起回了韓國夫人府中。

賀蘭敏月十分不願回家,在她看來,阿娘病重正要待在宮中醫治。宮裏的太醫是全天下醫術最好的,藥材也是全天下最好的。

她們這麽一回家,這些東西就要靠著姨娘的施舍才能得到。而在宮中,她阿娘需要用什麽藥材,只要太醫一說出來,就有人看在陛下的面子上立馬送過來。

韓國夫人勸不通賀蘭敏月,無奈對女兒又哭又罵,才將人帶回家中。

賀蘭敏之是外男,不能隨意進入宮廷。他見到母親骨瘦如柴的樣子,大驚失色,他之前探望過母親,瞧著還好,現在怎麽到了這種地步。

賀蘭敏之信不過太醫,托人找了長安城有名的大夫過來給韓國夫人診脈。

大夫先在韓國夫人面前說了一通寬慰的話,出了門就拉住賀蘭敏之,一臉鄭重對他道:“夫人頗有油盡燈枯之相,怕是不太好。”

賀蘭敏之如遭晴天霹靂,臉上慣常的笑容凝固下來,不可置信道:“怎麽會如此?”

大夫搖搖頭道:“恕老朽無能無力,還請賀蘭大人另請高明。”

說完,他又道:“這病要是早日診治,開幾副猛藥,再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怕早就好了,可惜啊……”大夫告辭離去。

賀蘭敏之腦子一片混亂,差點沒跌在地上。

阿娘好端端的,怎麽會這樣?賀蘭敏之不明白,他坐在榻上,頭埋在雙手中,渾身顫抖。

賀蘭敏月見兄長一去不覆回,氣得跺腳,心中罵道,兄長也真是的,阿娘回來了還不趕快過來陪阿娘說會兒話。

賀蘭敏月找來時,就看見賀蘭敏之這幅樣子,被唬住了,忙問:“阿兄,你怎麽啦?”

賀蘭敏之回過神來,看著妹妹擔憂的眼睛,下意識隱瞞:“沒什麽?我只是想起了阿娘以前的樣子。”

賀蘭敏月聞言,嘆息一聲,懊惱道:“我就說不該聽阿娘的話回來,家裏能比上宮中?也不知道姨娘給阿娘灌了什麽迷魂湯,讓阿娘拖著病體吵著鬧著要回家。我說不回來,阿娘還罵我不孝順。”

說到這裏,賀蘭敏月的胸脯起起伏伏,顯然十分生氣。

賀蘭敏之聽了,半響,嘴角才扯起一抹笑意,對妹妹說道:“阿娘最疼愛你,你這些日子哪也不要去,好好陪著阿娘。”

賀蘭敏月“嗯”了聲,踢了踢腳下的地板,沒有反駁,顯然對韓國夫人的病十分擔憂。

韓國夫人油盡燈枯,藥石無醫,終究還是去了。

宮中只來了武媚娘、太子、沛王和周王幾人,以及帶了追封韓國夫人為鄭國夫人的旨意。

聽到這道旨意時,賀蘭敏之面容紫脹,一張俊秀的臉面變得扭曲起來,低頭扶著棺材痛哭。

娘啊,這就是你喜歡的皇上,你死了,他都不願意來看你一眼,連個宮妃的名分都不願意給你!

還有姨娘,好狠的心啊!

阿娘病重之時,被逼著挪出皇宮!

在沛王李賢的記憶中,這位躺在棺材中的姨娘占據了他童年大部分時光。

溫柔婉約的姨娘,是他理想中母親的樣子。

兄弟三人當中,就數李賢哭得最傷心。太子李弘雖然感傷,但他大了,對父皇和這位姨娘之間的事情略有耳聞。如今姨娘離去,李弘心中百感交集,最後匯成一聲嘆息。

周王李顯被悲傷的氣氛感染,落了幾滴眼淚。

當他看見了武婧兒,立馬眼睛一亮,拉了拉武媚娘的衣裳,朝武婧兒的方向看了一眼,見武媚娘微微點頭,臉上一喜,隨後立馬斂起,悄悄走到武婧兒身邊。

韓國夫人病入膏肓之際,公主府派人快馬加鞭通知武婧兒回來。饒是武婧兒日夜兼程,還是沒趕上韓國夫人最後一面。

武婧兒正在燒紙,突然身邊湊過一個小胖子,擡頭一看,正是臉上帶笑的周王李顯。

武婧兒下意識想露出一個笑容,但終究不太適合,只沖李顯點點頭,然後回頭示意讓隨行的雲川把李顯帶出靈堂。

這孩子沒心眼,過來吊喪還敢笑,還是帶出去好,省得遭人怨恨。

武婧兒這個沒多少心眼的人都看出賀蘭敏之兄妹心懷不滿,更何況閱人無數的武媚娘。

站在姐姐的靈堂裏,武媚娘看著阿娘哭得傷心欲絕,內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她的母親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心性淡泊,隨遇而安,若非太宗皇帝做媒,恐怕會青燈古佛到老。

姐姐英年早逝,讓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武媚娘感到心內一陣愧疚,但她沒有後悔。

路是自己走的,結局是自己選的。

武媚娘從不將別人的錯誤背負在自己身上。

姐姐,一路走好。

我們下輩子還是不要做姐妹了。

武媚娘追悼完,帶著孩子們回到皇宮。她回到宮殿,就看見李治正在逗弄小公主玩。

“回來了。”李治不知道該和武媚娘說些什麽。

他寧願在史書之上留下一個冷酷無情的名聲,也不願意去送韓國夫人最後一程。

武媚娘點頭,走過來抱起小公主,對李治說道:“小公主已經過了周歲,陛下準備給小公主什麽封號?”

李治本以為武媚娘要給自己說些韓國夫人的事情,沒想到卻是關於小公主,心中一松,看向咿咿呀呀要抓武媚娘流蘇玩的小女兒,沈思一會兒,道:“小公主的封號就叫太平。”

“太平,太平盛世,好!”武媚娘把太平二字在心中轉了一圈,讚道:“娘的小太平快來謝謝阿耶。”

“耶耶……耶耶……”小太平張著胳膊要李治抱。

李治笑著將小人兒接過來,抱小孩的姿勢很標準,對武媚娘說道:“小太平的容貌像媚娘,我瞧著性格有些像晉陽,一些雙眼水靈靈的,一看是阿耶的開心果。”

武媚娘端詳了一番小女兒,笑道:“原先不覺得,陛下這麽一說,越看越覺得像。俗話說侄女像姑,可不就是說的是太平嗎?”

李治聽了,心中高興,道:“這話有道理。晉陽在一眾姐妹中最聰明最善解人意,阿耶最喜歡她。”

小太平肉乎乎的小手,抓著武媚娘的手就要往嘴裏吃。

武媚娘忙輕輕掙開,笑著道:“小太平饞嘴的很,這點可不像晉陽公主。”

帝後夫妻二人圍著幼女言笑晏晏,甚至說到了未來要給公主找什麽樣的駙馬。

武媚娘始終覺得她看不透李治,這人是怎麽做到一邊深情一邊又無情的呢?

李治與兩位同母幼妹的感情極好,晉陽公主早夭,只剩下新城公主。新城公主嫁入長孫家,與駙馬情投意合恩愛甚篤。然而長孫無忌被貶,駙馬坐罪流放被殺,新城公主日漸沈默,無心梳洗。

李治見狀,趕忙為日漸消瘦的妹妹選了一位良婿。龍朔三年,新城公主病亡,李治以皇後之禮葬了妹妹,遷怒之下,又把駙馬殺了,並流放了駙馬一家。①

而姐姐跟了陛下十多年,最後只得了鄭國夫人的封號。

武媚娘心中五味雜陳,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或許這才是帝王吧。

送走李治後,武媚娘坐在廊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也許在長孫無忌被貶謫被殺之時,她早該明白帝王的無情。

韓國夫人的死就像投入池塘裏的一顆小石頭,蕩起了一陣陣漣漪,然後又慢慢恢覆了平靜。

武婧兒在韓國夫人五七結束後沒幾天,又回到了蘇州。那裏一攤子事,等著她去處理。

在韓國夫人病榻前發誓離開李治的賀蘭敏月又進了皇宮。

賀蘭敏月的性子愈發執拗了,她現在除了在李治面前一副天真活潑的樣子,在其他人面前敏感易怒,對宮女太監動輒打罵。

賀蘭敏月黏了上去,李治如往常一樣寵愛她。

武婧兒聽說此事後,十分不能理解。

姑娘,醒醒啊!韓國夫人抑郁而終,李治要占很大的原因。

也許是眾人大多欺軟怕硬,而又有恃無恐。

賀蘭敏月兄妹將不滿怨恨放到了武媚娘身上,對李治則是小意奉承。

姐姐病亡之後,賀蘭敏月又寵幸於陛下。對此,武媚娘的心情很平靜。

姐姐的離去,帶走了某些能夠讓她情感波動的東西。

武媚娘將更多的精力放到鞏固自己的後位和權勢上。

上一次的廢後事件,至今讓她心有餘悸。她甚至多次在夢中夢到了自己被廢,救助無門,孤獨地死去。

武媚娘翻閱史書,突然想出一絕妙的主意。

亞獻。

她自己做泰山封禪祭祀地祇的亞獻。

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對泰山封禪念念不忘,就是太宗皇帝也是如此,更何況一直仰慕太宗皇帝的李治?

當皇帝的人不知凡幾,但去泰山封禪的只有三位,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各個都彪炳千秋。

太宗皇帝曾兩度欲行,或因為旱澇蝗災或心中躊躇,始終沒有去成。

李治掌權後,一直對泰山封禪心動不已,兩人也曾私底下商量過這事。

天公作美,最近幾年連年豐收,米價達到了每鬥五錢。在外,將士們開疆拓土,破突厥、滅百濟、平蔥嶺、定鉄勒,大唐對東、西、南、北的疆域控制更上一層。

天時地利人和,此時不封禪,更待何時?於是群臣上表,武媚娘更是其中的中堅力量。

沒有哪一位帝王能夠拒絕泰山封禪。

李治也不能。

泰山封禪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在泰山之巔祭天和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或社首山祭地。②

大臣已經呈上封禪的《儀註》,武媚娘的目光落在了“禪社首以太穆皇後、文德皇後同配”一行字上。③

前代的泰山封禪都是以公卿大臣做亞獻,武媚娘想要打破這個局面,自己做亞獻。

乾為天,坤為地,而且又是太後們為配,你們這些公卿大臣湊什麽熱鬧?

於是,武媚娘揮筆寫下一篇理直氣壯、酣暢淋漓的上表來,要求把公卿大臣踢了,自己充當禪社首山的亞獻,諸王大妃為終獻。

李治看到後,覺得既有道理,又有意思,於是批準了武媚娘的上表。

大臣知道後,好多人都驚呆了。

女子充當亞獻,聞所未聞,真是幾十年目睹之怪狀也。

朝廷的大臣既瞧不上武媚娘,又畏懼她。

今年,李治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以品位定門第高下,皇後的武氏扶搖直上被列為一等,而沒有在朝廷任官的舊族被踢出“士族”。

在眾人看來,皇後武氏如此處心積慮,往上爬的姿態委實吃相難看,果然商賈人家出身,沒有一點世家風度。

但他們又對武後十分畏懼,上官儀一家的下場還在眼前呢。

惹不起,還躲不起不成?

再過幾年,你且看她。朝臣世家紛紛自我催眠。

有文化的世家子可能還會掉個書袋子,心中暗道武後是城狐社鼠之流,依托於皇上,作威作福,令眾人敢怒不敢言。

可古往今來這些城狐社鼠之輩,可有好下場?還不是一個個遺臭萬年。

就是煊赫一朝的呂後不也如此?

看了武皇寫的請求自己為亞獻的上表,作者只想說,哪來的神仙小姐姐,寫得這麽好,有理有據,又不諂媚,看著就很舒服。

給大家分享下:

尋登封之禮,遠邁古先,而降禪之儀,竊為未允。其祭地祇之日,以太後昭配,至於行事,皆以公卿。以妾愚誠,恐未周備。何者?乾坤定位,剛柔之義已殊;經義載陳,中外之儀斯別。瑤壇作配,既合於方祇;玉豆薦芳,實歸於內職。況推尊先後,親饗瓊筵,豈有外命宰臣,內參禋祭?詳於至理,有紊徽章。但禮節之源,雖興於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於遙圖。且往代封岳,雖雲顯號,或因時俗,意在尋仙;或以情覬名,事深為己。豈如化被乎四表,推美於神宗;道冠乎二儀,歸功於先德。寧可仍遵舊軌,靡創彜章?

妾謬處椒闈,叨居蘭掖。但以職惟中饋,道屬於蒸、嘗;義切奉先,理光於蘋、藻。罔極之思,載結於因心;祗肅之懷,實深於明祀。但妾早乖定省,已闕侍於晨昏;今屬崇禋,豈敢安於帷帟。是故馳情夕寢,睠嬴裏而翹魂;疊慮宵興,仰深郊而聳念。伏望展禮之日,總率六宮內外命婦,以親奉奠。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儀。積此微誠,已淹氣序。既屬鑾輿將警,奠璧非賒,輒效丹心,庶裨大禮。冀聖朝垂則,永播於芳規;螢燭末光,增輝於日月。

---《舊唐書·志》卷三

①②--資料參考百度百科

③--引用《舊唐書·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