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380章 新帝事

關燈
第380章 新帝事

延載元年春。

姜握頗有閑心逸致,帶著春田花花同學會的小朋友們抱熊貓崽,並且收獲了數張字畫兼備·幼體版·真跡。

其中尤以王維畫的熊貓和竹子,雖筆觸稚嫩但覺最有可觀,果然是將來詩畫雙絕之人。

小孩子們精力雖旺盛,但來的快去的也快。

今日他們先拜見過上皇(這個過程中倒是年紀最大,最了解‘帝王’二字的王昌齡最緊張),之後又認識過新朋友,好奇摸過從未見過的大熊貓,參觀過獸苑其餘他們未曾見過的諸如鴕鳥大象等異獸……

當真是精彩紛呈的半日,於是玩過鬧過又吃過兒童餐後,很快年紀小的兩位,就有些困倦之意。

見此,姜握便讓人各自好生送他們回去,橫豎將來都在京中,今日認識了,他們家中彼此可常來常往。

等下回……倒是可以讓他們的前輩,帶這幾位小朋友提前去上陽宮文學院轉一轉。

不知道三歲的小太白星,見到十幾歲的孟浩然,會不會還覺得格外有眼緣?

畢竟是曾讓他直白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人嘛。*

只剩下她與上皇在廊下對坐時,上皇隨口卻也用一種很確定的口吻道:“你很喜歡這幾個孩子?”

姜握連著點了三下頭,表示三個都喜歡。

當然,如果讓她私心來論,自然是有些偏愛小太白星的。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

“我瞧陛下也喜歡他們。”

這幾個孩子叩見之時,上皇還親手給他們拿了果子吃……雖然,接下來上皇也親手拿春日的鮮櫻桃餵鶴來著。

但到底是陛下親賞。

而她也是親眼看到了‘武皇賞賜李白’這一幕,覺得人生規劃小本本上,又可以打掉一個勾。

“這幾個孩子,都十分有靈性。”

上皇武曌這大幾十年走來,觀人無數,尤其是登基後欽定殿選人才,更是天下英才皆過眼前。

一雙帝王之目說是火眼金睛也不為過了。

所以哪怕今日所見三童年紀還小,她也不似姜握一般,知他們將來成就幾何,但上皇依舊覺得他們很有靈性,前途無量。

姜握聞言,就倒了一盞春日扶芳飲遞給上皇:“那我陪著陛下好生安養,想來不必太久,就能見到他們可期之來日。”

她說這話是真情實感:這幾位都是年少成名,是史冊中明記‘少有逸才’、‘博學多藝’以聞天下。

實打實的是‘出名會趁早’。

此世又不會有什麽神龍政變,不會生出帝王被奪權幽禁,心志損毀之事——

史冊上,武皇的身體一直很不錯,據《唐統記》所載:“太後(武皇)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哪怕有塗澤妝飾,可伴隨左右的人都不覺衰老,自是有精氣神在的緣故。

是直到神龍政變後,方才變得——“(武皇)及在上陽宮,不覆櫛沐,形容羸悴。”*

前後變化之大,以至於‘上(中宗顯)入見,大驚’,更悲泣,可見是迅速老去。

而此時,上皇接過姜握遞過來的這杯飲子,眉眼間依舊是帝王神采,評點人物,依舊是胸懷天下的口吻。

**

較之姜握與上皇兩位的悠然,剛登基的新帝,自是忙的終日無暇。

曜初還清楚的記得,二月則天門之上的登基大典。

母親頒禪位詔,姨母雙手轉交給自己。

那詔書中的最後,是這樣寫的:“祗承聖命,弗懈益勤;勉荷宏圖,靡不躬親!”

如今,‘馬車’真正換了她來駕,韁繩轉移到她手中,為萬民而立君,敢不兢兢?

她當以此自勉。

而二月登基大典後,皇城中也一直未清凈下來,接下來還有許多冊封和後續事——

當年聖神皇帝登基後,令彼時還是鎮國安定公主的女兒告於南郊天地之壇,宣大赦天下之旨。

曾經定下此事時,時禮部尚書許圉師還震驚過,畢竟代皇帝宣明‘大赦天下’多為太子所行之職。

如今倒回來看,方知帝王之心高瞻遠矚,早有謀定。

而時移世易,如今新帝登基,令長女真陽公主武赪前去告祭宣大赦天下之旨,便毫無朝臣感到意外了。

其實若不是真陽公主,才會令人吃驚呢。

朝臣們都看得出:新帝登基,真陽郡主武赪自然要循例從郡主升至公主,但這公主應當也不會做的太久,很快就要再升為皇儲了。

揣度帝王以及未來帝王的性情,一向是臣子們最常做的事之一。

真陽公主與新帝的性情又截然不同了——論起來,有些朝臣也覺得疑惑,當今陛下與真陽公主都是自大司徒府長大的,但性格行事又迥然有異了。

新帝從為公主起,就是柔中帶剛的性子,且喜怒不形於色,未可揣摩。

而真陽公主武赪則明顯性情鋒銳外露的多,果斷大膽,從聖神皇帝還未禪位時交給她的幾樁差事就看的出,這位不是‘穩穩當當先求無錯再求有功’的作風,這位是一開始就敢大膽計劃下,哪怕冒點險能不能利益最大化的作風。

朝臣們揣摩完畢……也沒什麽用。

新帝與準皇儲性格再不同,有一點是相同的,也是承襲自之前聖神皇帝:完全不好糊弄。

那到底是在心裏記賬到時候算總賬,還是當場就把賬給人算了,也沒太大差別,反正賬是跑不了的。

沒的說,上心幹活吧!

畢竟如今外頭可不差預備官員。

**

若按從前例,皇帝登基大典後,應按序先尊長輩後封平輩:如先將母尊為太後,將庶母們封太妃,再將太子妃立為皇後,一應公主升輩分為長公主等。

然今歲新帝是公主登基,自與歷朝先例皆不同。

首先,宮中自無有太後太妃,唯有上皇。

而新帝原是尊請上皇依舊住在蓬萊宮。她可擇東西兩側的觀文殿亦或是大儀殿作為帝王宮殿,接對朝臣。

倒是上皇令女兒不必另擇宮殿。

帝王居於蓬萊殿,更便於朝臣們覲見與帝王理政。

上皇早為自己選定了皇城西側的神都苑為禪位後的居所——曾經漢以洛陽為都時,神都苑舊址也叫上苑或是上林苑,既接於皇城又幽靜疏朗。

並且還有一樁好處:上陽宮原就在皇城的西邊,故而從神都苑去上陽宮也更近。

上皇退位後閑暇時多,預備多與姜握一並去學校裏走一走。

畢竟當年為帝時,諸事纏身,非大事大典難有空親至上陽宮學校。

上皇心意已定,新帝遵照而行。

待新帝忙過奉上皇移居上苑事後,接下來卻也不是如前例先冊封皇後與後宮。

而是先為姨母兼大司徒加爵:姜握的爵位從高宗一朝的姜侯,至聖神皇帝一朝末,已累至國公(侯與國公之間並非差一等:中間還隔著縣公、郡公)。

待到新帝登基,則加至王爵。

之後皇帝再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長公主,再加食邑。

待到兩個女兒也由郡主封公主後,新帝方下旨立後,至此諸封完畢,各有大酺(即宴飲)。

可謂是忙到暈頭轉向,當真是直到四月初,新帝才騰出半日空來,前往姜府。

**

曜初是得知今日姨母回了府中,便特意來探望。

沒想到正好又遇到姨母哄孩子——

曜初駐足於門口,見姨母手中拿著一物遞給眼前的孩子,心道:姨母真是很喜歡這個叫做李白的小孩子。

居然將去歲才由航海船只帶回來,如今還處於司農寺和農學院研究階段的土豆也送給他。

還在特別溫柔地哄他:“是,上次帶你們去看熊貓,吃的兒童餐裏面的炸薯條,就是這個做的。好吃嗎?”

*

是的,在紅薯、玉米、土豆三種明星作物中,是土豆拔得頭籌,先來到了這片土地上。

其實論起真正歷史上,在推廣種植以及實際救災的作用中,紅薯無疑是遠超過土豆的——

兩者都是明朝進入華夏,但紅薯的記載比較詳細清楚,在萬歷年間就在救荒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金薯傳習錄》中有記:“溫陵饑,他谷皆貴,惟蕷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故而,自明至清,多旱之地‘朱蕷(紅薯)無人不種’,迅速推廣開來,被稱為‘救荒第一義’。

甚至明清兩朝,好幾位皇帝都特意下過聖旨,三令五申要求百姓種植這種‘功勳作物’。

譬如《清高宗(乾隆)實錄》中就記載過,乾隆下旨各地“至甘薯一項,廣為栽種,以濟民食。”且頗見成效,年景不好的時候,紅薯甚至成為了‘農民鹹藉以為半歲糧’的半壁江山級別作物。*

相較之下,土豆,雖然也差不多同期傳入華夏,但光彩就暗淡多了,可以說在官方和民間地位都遠遠不如紅薯,記載也零落。

姜握印象中最深的印象,其實是《金瓶梅》裏,西門慶喝過的土豆泡茶——跟西門慶喝的另外一種‘芫荽(香菜)芝麻茶’,一並給姜握留下了深刻印象,覺得會是黑暗飲料。

由此可見土豆也是明朝就有了,但據史載,土豆作為農作物的種植,卻是直到道光年間才有比較多的記載,一直要到同治(1875左右)年間才在全國有一定的種植,那都是清末時候了。[1]

但這裏,她先得到的是土豆。

其實土豆與紅薯各有利弊:

論優點,土豆澱粉含量大、畝產量高,耐寒耐旱,且塊莖耐儲存……因這諸多好處,姜握記得她來到這裏之前,故鄉還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而且除了作為救災糧食的優點外,土豆還可以作為藥用,比如葉莖能提煉龍葵素,再有西門慶之所以喝土豆茶,也是在《本草》上有記載,土豆(生服)可清熱解毒。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土豆真的好吃,姜握覺得土豆是怎麽做怎麽好吃,她之前吃薯條,就沾土豆泥,被妹妹震驚稱為‘原湯化原食’。

不過,土豆作物的缺點也很明顯——

哪怕後世離了土豆就不能活的歐洲諸國,也不是一開始就接受土豆的。

比如法國,是用了二三百年才接受了土豆,最開始都稱它為‘魔鬼的食物’。最開始許多貴族種土豆也只是為了欣賞土豆花。

那時候,土豆都是快餓死的人才肯吃的食物。

除了新食物被人接受需要時間外,土豆本身生芽有毒等特性,也加大了傳播的難度。

再者,薯類作物長期種植退化,影響土壤,產量逐年縮減的問題,確實是需要更多農業知識來解決。

畢竟“制土豆的脫毒苗”,比起谷物留去歲佳種種植,要來的麻煩。

姜握托著手裏的土豆。

但這對她,對如今有教材可以參考的農學院並不是什麽太大的難題。

薯類,很快就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因此,從去歲起,每回見到土豆,姜握心情一直很好。

此時還拿來問小太白星——

“你知道為什麽馬兒脖子上拴的鈴鐺歸土豆管嗎?”

小李白認真想了,想的小臉兒都發紅了,也沒想到土豆跟馬鈴鐺有什麽關系。

就搖了搖頭。

門口,隨著姨母發問,曜初也跟著想來著,但她居然也沒想到。

答不上姨母的問題,這對她來說,也是罕有的事兒了。

於是曜初也極為認真等著聽答案。

只聽姨母道:“因為土豆就是‘馬鈴薯(署)’啊。”[2]

曜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