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登基(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293章 登基(下)
四月庚辰。
登基大典前夜,百官萬民皆是天還深黑之時,就候在了則天門樓之下,還有陸陸續續點著燈往門下匯聚的人群。
以至於夜中燃火相接,有如天上連星垂地。
然而他們不知,在同一片黑夜裏,神皇與姜相……就在則天門的另外一邊,一起走了七遍城樓之梯。
*
此事,還要從登基典儀的設計說起。
許尚書後來很多次內心表揚自己:在禮部擬訂登基典儀流程之前,他先去面聖請陛下指點典儀的事條,真是智慧英明之舉啊!
果然,神皇的第一條,就讓他沒想到:登基大典並不在洛陽皇城的正殿舉行,而是在正門則天門上行。
這……
許尚書做了多年禮部尚書,自然記得,從前朝代先不提,只說隋唐兩朝帝王的登基大典,都是在皇城正殿行的。
高祖、高宗都是在太極宮太極殿繼位。
不過,也有特例,就是太宗陛下。
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太宗陛下繼位的時候,高祖他老人家還沒駕崩,而且占著太極殿不肯走,以至於太宗陛下是委委屈屈在東宮顯德殿繼位的。
但無論在哪個殿,總歸是大殿。
神皇陛下這登基禮,倒是直接搬到皇城大正門上去行了?
不過,確實是更方便神都的百姓觀禮。
見神皇的第一個決定就出乎意料,許尚書索性放空自己,任由神皇發揮,他只是在禦前奮筆疾書,生怕漏下神皇的一句話。
還好身後還有庫狄琚,與他一並記錄,才讓許尚書覺得沒有過載——
因神皇的每一步,都跟他想的不同。
神皇欽定姜相為登基大典正使,替她捧奉‘鎮國神璽’。
許尚書:啊?捧奉神璽?怎麽捧奉?難道讓姜相一直跟著陛下嗎?
聞所未聞,算了,先記下來吧。
而許尚書身後的庫狄琚倒是想起一事:她曾聽聞,當年陛下的皇後冊封禮上,便是姜相作為副使,奉琮璽以授皇後。陛下是不是因為舊事……
不過庫狄琚也無暇走神多想,很快收心回神,記錄下神皇的下一道口諭——
“登基大典之後,令鎮國安定公主告於南郊天地之壇,宣大赦天下之旨。”
許圉師已經完全不再說什麽,只是書寫。
其實,登基大典後祭告天地,大赦天下這種事,一般都該是太子(或是嫡長子)代行的規矩。
神皇讓鎮國安定公主去做這件事……
其中內涵,許尚書此時沒有精力去多想,也不敢去多想。
……
許尚書從蓬萊殿告退後,當日就帶人去丈量則天門,開始考量整個登基大典的流程——
陛下不在皇城正殿內行登基大典,就得動用車輿。
畢竟陛下不能在正門上換帝王的旒冕袞袍,那就只能從寢殿中換過正服,然後乘坐禦駕前往則天門。在門樓外下輿,然後步上門樓。
正是這‘皇帝從何處下禦輿,步上則天門’,才讓登基大典的前夜,神皇武曌和宰相姜握,走了七遍流程——
大典的吉日良辰,李淳風都幫著算過,這‘下輿地點’也是他選的。
李淳風以《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總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為上吉’的主旨,替神皇選了下輿開始步行的地點。[1]
從下輿到走完所有城門石階,以三百六十步為圓滿。
不過,李淳風也很豁達道:“神皇能正好走三百六十步圖天地之吉最好,若不成,也沒關系。”
“國運不在此。”
“就像——”
其實在師父說出‘就像’兩個字來,姜握就猜到了,以師父的死忠粉心態,肯定又是要引用二鳳皇帝名人名言。
果然。
“貞觀一朝,禮部欲大整禮樂之制。”
“太宗陛下就曾說過:聖人沿情以作樂,國之興衰,未必由此。隋末喪亂,雖改音律而樂不和。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1]
本末不能倒置。
李淳風說此句時,旁邊嚴承財嚇得都不想喘氣兒了:李仙師居然在馬上就要登基的神皇前面,誇‘李唐’的太宗皇帝!
然而神皇只是頷首笑曰:“此語,果是太宗之氣度。”
“朕亦不信禮樂失其本,便是治亂之所起。”
是,禮樂須有,但禮樂不是盛世的起源。而是先有盛世,自韜養禮樂華章。
*
話雖如此說,但就像神皇武曌未必深信神佛能夠護佑安康,決定命數,但還是會壓著姜握去點佛燈、積攢功德一樣——有些事兒,能圖個圓滿就圓滿。
不過是多走幾遍。
過去的路,她們都走了那麽久,不差這些。
因此,登基大典的前一晚,兩人再次來到則天門下。
神皇走在前,姜握跟在神皇左側略後半步。
七遍,兩人皆是步調一致。回回三百六十步,一步也不多,一步也不少。
走下了城樓,最後一遍之前,姜握就見靠在欄桿上‘偷懶’的嚴承財。
啊,嚴公公的體力,一如從前的不太好啊。
而嚴承財對上姜相的眼光,欲哭無淚:真爬不動了,需知他比神皇和姜相可是要大五六歲,今年都是奔六的人了。
而且……就算才奔三的時候,他也跟不上這兩人啊,每回都被‘特恩’歇著。
果然,這次也是,神皇看了他一眼:“不必跟著了。”
嚴承財如蒙大赦,靠著柱子不動了。
他就這樣目送神皇和姜相的身影,一步步走上了則天樓。
走的越來越高——
其實嚴承財現在日子過得太好,很少會想起年輕時候的事兒了。但不知怎的,在這黑夜燈燭中,看到兩人身影步上九重城樓。
嚴承財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見到姜相。
姜相作為宮正司的典正,來掖庭向新入宮的妃嬪講解宮中規矩戒律。當姜典正離開的時候,嚴承財還跟她聊天來著:“唉,可惜這次新入宮的妃嬪命不好。”
一進宮就被扔到掖庭,命多差啊。
當時的姜典正笑了笑,問他:“不知嚴掖庭丞年紀何如?”嚴承財不明所以答道:“十九。”
數十年過去了。
嚴承財忽然就想起了當時姜相的笑容和話語。
她笑瞇瞇道:“年紀尚輕,都來得及。”
嚴承財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難道姜相當年就是在說,你來得及看到陛下登基?
不,怎麽可能。
嚴承財搖頭甩掉了這個荒謬的想法。
他只是再次仰著頭,看著神皇和姜相,一步步走到了則天門之巔。
夜色深黑,正是黎明前最後一刻的黑暗。
隨之而來的,一縷霞光破雲。
朝陽噴薄而出。
*
四月的天,朝陽已經升起的頗早。
破曉之時,才不過寅時左右(四點)。
而登基的吉時,是在李淳風算過的,‘日至於衡陽’的巳時二刻(十點半)。
時間還算充足。
故而兩人是在則天樓背面無人可見的臺階上,一並看過破曉日出後,才回到了蓬萊殿。
各自更換大典之服——
掛在屋宇最中間的,自然是皇帝的十二旒冕,十二章紋袞袍。而旁邊懸掛的,則是姜握的冊封使之服。然而與當年她在皇後冊封禮上做副使時,穿的衣裳不同,這次並非紫袍玉帶的朝臣之服。
而同樣是旒冕袞袍!
甚至乍一看上去,兩套衣裳幾乎差不多——
這還是大唐開國之初,承襲古禮服制時才有的臣子之服:大典之上,三公重臣,亦著於帝王相仿的袞冕。
只是與天子十二旒冕,十二章服不同,臣子是九旒冕(而且垂下來的珠子是青珠,並非白玉珠),九章紋袞袍。
但很快這條服制就被改掉了。
改掉的理由也很充分:“君臣皆為冕服,章數雖殊,飾龍名袞,尊卑相亂!”[1]
確實是,典儀之上,誰能有空細細去數冕上垂下來的珠子是十二串還是九串?
也沒人能一個個分辨,那衣裳的花紋是九種,還是十二種。
故而很容易一打眼辨別不出君臣,是為尊卑相亂。
因此禮部就把重臣們章衣上的龍、麟等章紋都改成了雲、山。[1]
並改去冕。
然而這一回,禮部原以為,最不會出問題的服制,竟然也被神皇打回來要求改。
許圉師是真不知道怎麽改,硬著頭皮去禦前問。
就聽神皇道:“朕之登基大典,正使服制為何不是旒冕袞袍,豈非不遵古禮?”
許圉師:……遵古禮三個字,陛下您是怎麽說出口的!您能說,臣都不敢聽啊!
神皇陛下的底線會不會太靈活曲折了一點?
再次被創到的許尚書,決定用大一點的聲音表達自己憤慨的心情——
“臣,即刻遵陛下之旨去改!”
神皇頷首表示滿意:“許尚書精神矍鑠。改好後,拿來朕瞧。”
這便是此時掛在蓬萊殿中兩套旒冕袞袍的緣故了。
**
大典衣裳穿起來很覆雜,配飾又數不勝數,因怕弄混了天子和朝臣的玉佩等物,兩人是分開東西兩間各自更換衣裳的。
哪怕有許多人幫著一起整理,等姜握終於穿好後,還是一個時辰過去了。
已然有禮官在門口候著,請陛下登天子玉輅車輿前往則天門。
玉輅之前,禮官便愕然見神皇竟令姜相同輿。
還與姜相道:“蓬萊殿離則天門可不近,你若是走過去,只怕冕上的九旒,身上佩戴的所有的玉滴、玉璜、玉花都要纏成一團,”
姜握:有道理,等解開估計就誤了登基吉時。
於是她踏上朱紅色的木凳:“那臣今日隨陛下車駕而行。”
**
這被神都百姓津津樂道數月的新帝登基正日,天氣實在好。
日氣和煦明朗,天地清晏。
原本,城建署是準備了紫煙,準備在登基大典的吉時燃起,取紫煙憧憧,紫氣東來之意。
然而這一日卻沒有用上,因天邊自有慶雲紛郁,日色霞光。
*
是走熟了的三百六十步。
分毫不錯。
姜握在計數的同時,甚至還有心情去細聽笙磬,鐘鼓,絲竹之音。
太常寺安排的很到位,禮樂之聲若飄天外。
終於,最後一步踏出。
姜握也看清了城樓之下——
文武百官、宗親勳貴、各州縣朝使、儒生文士、四夷列國君主使臣……
自然,還有最讓姜握覺得欣慰歡喜的,許多的女子。不只是女官,是這洛陽神都裏許許多多的女娘。
是啊,她們怎麽會不來看呢?
這是古往今來,第一位登基的女皇帝。
姜握想,若她並非後世人,若她也只是這神都中,最尋常的一個小娘子,從小聽著禮法規矩長大,聽著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話長大,忽然有一天聽聞,有女子登基為帝了!
她怎麽會不去看?
怎麽會不對過去聽到的一切產生迷惑?
如果女子不能做一家之主的話?為什麽可以做天下之主呢?
誰錯了?
總不能是皇帝陛下錯了。
其實,只要神皇站在這裏,只要她被人看見。
許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不只我,還有你。”
姜握微微一怔,轉頭去看神皇。
十二旒冕下的神皇,露出了點熟悉的無奈之色。
果然,她又是只記得朕,把自己都忘記了。其實,如今旒冕袞袍走到這則天門上的,不只有她這位女皇,更有她這位女宰相。
罷了。
將來還有很久。
如她所說,將來,必然也不只有她們。或許,都不會有人以‘女皇’‘女相’來特意稱呼她們。
金鐘之聲響起,姜握將一直捧在身前的玉匣捧出:“臣恭奉陛下以神璽。”
隔著漫長的光陰,她終是手握神璽,遞於她的君王手中。
**
史載:
【光宅二年,四月庚辰。帝禦則天門行登基大典,姜相親隨並捧奉神璽】
【百官萬民,為元武神皇上尊號曰聖神皇帝】
【大典後,鎮國安定公主受帝命,告於南郊天地之壇,宣大赦天下之旨】
【即日,改國號,改元年號。】
【是為天授元年。】
作者有話要說[1]《出自舊唐書·輿服制》、《出自舊唐書·禮儀制》
武皇登基啦,謝謝一路看到這裏的家人們!
現在,請每一位家人,在登基大典的參觀人員表上,按下您尊貴的一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四月庚辰。
登基大典前夜,百官萬民皆是天還深黑之時,就候在了則天門樓之下,還有陸陸續續點著燈往門下匯聚的人群。
以至於夜中燃火相接,有如天上連星垂地。
然而他們不知,在同一片黑夜裏,神皇與姜相……就在則天門的另外一邊,一起走了七遍城樓之梯。
*
此事,還要從登基典儀的設計說起。
許尚書後來很多次內心表揚自己:在禮部擬訂登基典儀流程之前,他先去面聖請陛下指點典儀的事條,真是智慧英明之舉啊!
果然,神皇的第一條,就讓他沒想到:登基大典並不在洛陽皇城的正殿舉行,而是在正門則天門上行。
這……
許尚書做了多年禮部尚書,自然記得,從前朝代先不提,只說隋唐兩朝帝王的登基大典,都是在皇城正殿行的。
高祖、高宗都是在太極宮太極殿繼位。
不過,也有特例,就是太宗陛下。
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太宗陛下繼位的時候,高祖他老人家還沒駕崩,而且占著太極殿不肯走,以至於太宗陛下是委委屈屈在東宮顯德殿繼位的。
但無論在哪個殿,總歸是大殿。
神皇陛下這登基禮,倒是直接搬到皇城大正門上去行了?
不過,確實是更方便神都的百姓觀禮。
見神皇的第一個決定就出乎意料,許尚書索性放空自己,任由神皇發揮,他只是在禦前奮筆疾書,生怕漏下神皇的一句話。
還好身後還有庫狄琚,與他一並記錄,才讓許尚書覺得沒有過載——
因神皇的每一步,都跟他想的不同。
神皇欽定姜相為登基大典正使,替她捧奉‘鎮國神璽’。
許尚書:啊?捧奉神璽?怎麽捧奉?難道讓姜相一直跟著陛下嗎?
聞所未聞,算了,先記下來吧。
而許尚書身後的庫狄琚倒是想起一事:她曾聽聞,當年陛下的皇後冊封禮上,便是姜相作為副使,奉琮璽以授皇後。陛下是不是因為舊事……
不過庫狄琚也無暇走神多想,很快收心回神,記錄下神皇的下一道口諭——
“登基大典之後,令鎮國安定公主告於南郊天地之壇,宣大赦天下之旨。”
許圉師已經完全不再說什麽,只是書寫。
其實,登基大典後祭告天地,大赦天下這種事,一般都該是太子(或是嫡長子)代行的規矩。
神皇讓鎮國安定公主去做這件事……
其中內涵,許尚書此時沒有精力去多想,也不敢去多想。
……
許尚書從蓬萊殿告退後,當日就帶人去丈量則天門,開始考量整個登基大典的流程——
陛下不在皇城正殿內行登基大典,就得動用車輿。
畢竟陛下不能在正門上換帝王的旒冕袞袍,那就只能從寢殿中換過正服,然後乘坐禦駕前往則天門。在門樓外下輿,然後步上門樓。
正是這‘皇帝從何處下禦輿,步上則天門’,才讓登基大典的前夜,神皇武曌和宰相姜握,走了七遍流程——
大典的吉日良辰,李淳風都幫著算過,這‘下輿地點’也是他選的。
李淳風以《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總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為上吉’的主旨,替神皇選了下輿開始步行的地點。[1]
從下輿到走完所有城門石階,以三百六十步為圓滿。
不過,李淳風也很豁達道:“神皇能正好走三百六十步圖天地之吉最好,若不成,也沒關系。”
“國運不在此。”
“就像——”
其實在師父說出‘就像’兩個字來,姜握就猜到了,以師父的死忠粉心態,肯定又是要引用二鳳皇帝名人名言。
果然。
“貞觀一朝,禮部欲大整禮樂之制。”
“太宗陛下就曾說過:聖人沿情以作樂,國之興衰,未必由此。隋末喪亂,雖改音律而樂不和。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1]
本末不能倒置。
李淳風說此句時,旁邊嚴承財嚇得都不想喘氣兒了:李仙師居然在馬上就要登基的神皇前面,誇‘李唐’的太宗皇帝!
然而神皇只是頷首笑曰:“此語,果是太宗之氣度。”
“朕亦不信禮樂失其本,便是治亂之所起。”
是,禮樂須有,但禮樂不是盛世的起源。而是先有盛世,自韜養禮樂華章。
*
話雖如此說,但就像神皇武曌未必深信神佛能夠護佑安康,決定命數,但還是會壓著姜握去點佛燈、積攢功德一樣——有些事兒,能圖個圓滿就圓滿。
不過是多走幾遍。
過去的路,她們都走了那麽久,不差這些。
因此,登基大典的前一晚,兩人再次來到則天門下。
神皇走在前,姜握跟在神皇左側略後半步。
七遍,兩人皆是步調一致。回回三百六十步,一步也不多,一步也不少。
走下了城樓,最後一遍之前,姜握就見靠在欄桿上‘偷懶’的嚴承財。
啊,嚴公公的體力,一如從前的不太好啊。
而嚴承財對上姜相的眼光,欲哭無淚:真爬不動了,需知他比神皇和姜相可是要大五六歲,今年都是奔六的人了。
而且……就算才奔三的時候,他也跟不上這兩人啊,每回都被‘特恩’歇著。
果然,這次也是,神皇看了他一眼:“不必跟著了。”
嚴承財如蒙大赦,靠著柱子不動了。
他就這樣目送神皇和姜相的身影,一步步走上了則天樓。
走的越來越高——
其實嚴承財現在日子過得太好,很少會想起年輕時候的事兒了。但不知怎的,在這黑夜燈燭中,看到兩人身影步上九重城樓。
嚴承財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見到姜相。
姜相作為宮正司的典正,來掖庭向新入宮的妃嬪講解宮中規矩戒律。當姜典正離開的時候,嚴承財還跟她聊天來著:“唉,可惜這次新入宮的妃嬪命不好。”
一進宮就被扔到掖庭,命多差啊。
當時的姜典正笑了笑,問他:“不知嚴掖庭丞年紀何如?”嚴承財不明所以答道:“十九。”
數十年過去了。
嚴承財忽然就想起了當時姜相的笑容和話語。
她笑瞇瞇道:“年紀尚輕,都來得及。”
嚴承財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難道姜相當年就是在說,你來得及看到陛下登基?
不,怎麽可能。
嚴承財搖頭甩掉了這個荒謬的想法。
他只是再次仰著頭,看著神皇和姜相,一步步走到了則天門之巔。
夜色深黑,正是黎明前最後一刻的黑暗。
隨之而來的,一縷霞光破雲。
朝陽噴薄而出。
*
四月的天,朝陽已經升起的頗早。
破曉之時,才不過寅時左右(四點)。
而登基的吉時,是在李淳風算過的,‘日至於衡陽’的巳時二刻(十點半)。
時間還算充足。
故而兩人是在則天樓背面無人可見的臺階上,一並看過破曉日出後,才回到了蓬萊殿。
各自更換大典之服——
掛在屋宇最中間的,自然是皇帝的十二旒冕,十二章紋袞袍。而旁邊懸掛的,則是姜握的冊封使之服。然而與當年她在皇後冊封禮上做副使時,穿的衣裳不同,這次並非紫袍玉帶的朝臣之服。
而同樣是旒冕袞袍!
甚至乍一看上去,兩套衣裳幾乎差不多——
這還是大唐開國之初,承襲古禮服制時才有的臣子之服:大典之上,三公重臣,亦著於帝王相仿的袞冕。
只是與天子十二旒冕,十二章服不同,臣子是九旒冕(而且垂下來的珠子是青珠,並非白玉珠),九章紋袞袍。
但很快這條服制就被改掉了。
改掉的理由也很充分:“君臣皆為冕服,章數雖殊,飾龍名袞,尊卑相亂!”[1]
確實是,典儀之上,誰能有空細細去數冕上垂下來的珠子是十二串還是九串?
也沒人能一個個分辨,那衣裳的花紋是九種,還是十二種。
故而很容易一打眼辨別不出君臣,是為尊卑相亂。
因此禮部就把重臣們章衣上的龍、麟等章紋都改成了雲、山。[1]
並改去冕。
然而這一回,禮部原以為,最不會出問題的服制,竟然也被神皇打回來要求改。
許圉師是真不知道怎麽改,硬著頭皮去禦前問。
就聽神皇道:“朕之登基大典,正使服制為何不是旒冕袞袍,豈非不遵古禮?”
許圉師:……遵古禮三個字,陛下您是怎麽說出口的!您能說,臣都不敢聽啊!
神皇陛下的底線會不會太靈活曲折了一點?
再次被創到的許尚書,決定用大一點的聲音表達自己憤慨的心情——
“臣,即刻遵陛下之旨去改!”
神皇頷首表示滿意:“許尚書精神矍鑠。改好後,拿來朕瞧。”
這便是此時掛在蓬萊殿中兩套旒冕袞袍的緣故了。
**
大典衣裳穿起來很覆雜,配飾又數不勝數,因怕弄混了天子和朝臣的玉佩等物,兩人是分開東西兩間各自更換衣裳的。
哪怕有許多人幫著一起整理,等姜握終於穿好後,還是一個時辰過去了。
已然有禮官在門口候著,請陛下登天子玉輅車輿前往則天門。
玉輅之前,禮官便愕然見神皇竟令姜相同輿。
還與姜相道:“蓬萊殿離則天門可不近,你若是走過去,只怕冕上的九旒,身上佩戴的所有的玉滴、玉璜、玉花都要纏成一團,”
姜握:有道理,等解開估計就誤了登基吉時。
於是她踏上朱紅色的木凳:“那臣今日隨陛下車駕而行。”
**
這被神都百姓津津樂道數月的新帝登基正日,天氣實在好。
日氣和煦明朗,天地清晏。
原本,城建署是準備了紫煙,準備在登基大典的吉時燃起,取紫煙憧憧,紫氣東來之意。
然而這一日卻沒有用上,因天邊自有慶雲紛郁,日色霞光。
*
是走熟了的三百六十步。
分毫不錯。
姜握在計數的同時,甚至還有心情去細聽笙磬,鐘鼓,絲竹之音。
太常寺安排的很到位,禮樂之聲若飄天外。
終於,最後一步踏出。
姜握也看清了城樓之下——
文武百官、宗親勳貴、各州縣朝使、儒生文士、四夷列國君主使臣……
自然,還有最讓姜握覺得欣慰歡喜的,許多的女子。不只是女官,是這洛陽神都裏許許多多的女娘。
是啊,她們怎麽會不來看呢?
這是古往今來,第一位登基的女皇帝。
姜握想,若她並非後世人,若她也只是這神都中,最尋常的一個小娘子,從小聽著禮法規矩長大,聽著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話長大,忽然有一天聽聞,有女子登基為帝了!
她怎麽會不去看?
怎麽會不對過去聽到的一切產生迷惑?
如果女子不能做一家之主的話?為什麽可以做天下之主呢?
誰錯了?
總不能是皇帝陛下錯了。
其實,只要神皇站在這裏,只要她被人看見。
許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不只我,還有你。”
姜握微微一怔,轉頭去看神皇。
十二旒冕下的神皇,露出了點熟悉的無奈之色。
果然,她又是只記得朕,把自己都忘記了。其實,如今旒冕袞袍走到這則天門上的,不只有她這位女皇,更有她這位女宰相。
罷了。
將來還有很久。
如她所說,將來,必然也不只有她們。或許,都不會有人以‘女皇’‘女相’來特意稱呼她們。
金鐘之聲響起,姜握將一直捧在身前的玉匣捧出:“臣恭奉陛下以神璽。”
隔著漫長的光陰,她終是手握神璽,遞於她的君王手中。
**
史載:
【光宅二年,四月庚辰。帝禦則天門行登基大典,姜相親隨並捧奉神璽】
【百官萬民,為元武神皇上尊號曰聖神皇帝】
【大典後,鎮國安定公主受帝命,告於南郊天地之壇,宣大赦天下之旨】
【即日,改國號,改元年號。】
【是為天授元年。】
作者有話要說[1]《出自舊唐書·輿服制》、《出自舊唐書·禮儀制》
武皇登基啦,謝謝一路看到這裏的家人們!
現在,請每一位家人,在登基大典的參觀人員表上,按下您尊貴的一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