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第二步:叛亂定
關燈
小
中
大
第287章 第二步:叛亂定
光宅元年,四月底的大朝會上。
姜沃站在丹陛之下,看她家陛下釣了一個多時辰的魚——
人是有從眾心理的,當看到‘義正言辭’站出來請天後歸政的韓王李元嘉沒有被天後責罰;又看到數個朝臣站出來附議,也沒有如過去般被天後斥回,甚至天後臉上,還出現了若有所思的‘動搖之色’。
內心活泛起來的朝臣就更多了。
要不,也站出來附和一下?
這樣以後新帝登基,也能念我們的好。
而在丹陛下看著天後的姜沃,不由就想起了大型貓科動物:看似裝作若無其事的小憩,亦或是散漫優雅地慢走,其實都是在迷惑獵物,隨時準備一擊必中。
是令人驚嘆而著迷的,集靈活、力量、速度與一身的最優秀獵手。
姜沃想起前世在病床之上,她能刷貓科動物記錄片刷一整天的時光。
現在要吸貓自然沒有那麽方便了,還好有陛下可以看。
*
而對天後來說,她一向是精力充沛過人,大腦是可以多線並行運算的。因此釣魚的同時,她還在考慮此次平叛的官員安排,對女官入三省六部的安排。
甚至在這幾件大事之餘,還能分出些精神來,觀察自家宰相——
嗯,看神情就知道,又走神了。
且不知道走神到了什麽高興的事兒,這麽嚴肅的商議平叛亂的大朝會上,她看起來似乎要笑了。
天後無奈。
待這一場大朝會結束前,天後起身,做出了最後的裁決。
“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自絕於國,豈可不平!”
當即詔令安西大都護李文成,冊中軍大總管,率兵十萬討越王李貞;王孝傑、郭元振為左右大總管,率兵三萬討博州瑯琊王李沖叛亂。
說來,之所以兩路大軍的人數差距這麽大,倒不是天後不信文成的實力,而是因為一個最新的情報——
越王李貞號稱已經破魏、相兩州,得兵二十萬![1]
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且天後正好也想檢驗下大軍的服從性,於是大手筆直接派兵十萬。
說來,在定下兩路大軍的將領後,天後還下了個令許多朝臣有些意外的旨意:令鎮國安定公主為諸軍節度。
諸軍節度乃戰時特設的暫時性官位。一般會讓一位尚書(多為戶部尚書)來做,其職頗重:即兩軍調度、行軍路線、軍需、糧餉等事都要先匯於安定公主處,庶務她即可定奪,若是大事再由宰相和三省六部共議。
不過,朝臣們對安定公主的任命再意外,也意外不過韓王等人——
見天後雷厲風行,定下大軍平叛之事不說,更是連將領都選好了的,方才站出來,請‘天後無需派兵只需還政’的宗親朝臣們楞了:那我們過去一個時辰,苦口婆心說的難道是廢話?
王神玉在旁看的都替他們脖子疼:你們說的怎麽是廢話呢?你們說的全是呈堂證供啊。
**
四月末,大軍出征前夕——
“姜相,這檄文寫的不行。”
姜沃看著眼前說這話的人:駱賓王。
怎麽說呢,他倒是很有資格說這個話。
只見駱賓王站在她面前認真道:“姜相,雖說只要參加過貢舉的人,都會寫戰前檄文、戰後露布與誡諭。但寫成的文,自有優劣之分。”
沒錯,會寫檄文的人很多。
因自漢以來檄文成風,凡有戰事必先有檄文聲討敵方,所以大唐的貢舉不但要考學子們寫‘章、表、箴、賦、頌’等朝堂常用公文,還要會寫‘檄書、露布、誡諭’等戰時公文。[2]
檄文乃戰前震懾、討敵之文,而露布則是戰後克敵、歌頌戰績之文。
會寫戰文,算是公務員必備技能。
而無論戰事大小,主將都會專門安排參軍幕僚寫文。
此時駱賓王就是來主動請纓的:“姜相,既然此番陛下是令李大都護率大軍平叛,那還是讓我去做參軍吧——畢竟上一回李大都護征吐蕃,就是我寫的檄文和露布。這也是我的老本行啊。”
姜沃看向駱賓王緩緩點頭:是啊,怎麽不算你的老本行呢。
之後還是應了:“好。”
駱賓王見姜相首肯,立刻歡喜告退,這就準備回去寫起來。
不過,說起檄文,告退前的駱賓王忽然想起另一件事,想了想還是回稟:“姜相,前些日子李敬業給我寄了封信。”
姜沃聞聲擡頭:“單獨給你寄信?我記得,當年你們在國子監還有幾分過節。”
說是幾分過節都淺了,當年在國子監中,李敬業這種頂尖官三代跟出身貧寒的駱賓王,曾經有段時間掐的像周王李顯的兩只鬥雞。
駱賓王一臉‘對吧我也這麽覺得’的神情,對姜沃道:“他說自己是要去東海之上剿倭國海匪。寫信給我,是聽說我檄文寫的不錯,之前給李大都護寫的吐蕃檄文他見過。”
“覺得我配給他也寫一份剿海匪檄文。”
沒錯,李敬業在答應吳英掃平東海海匪後,還像模像樣準備給自己弄篇檄文。只是遼東的文臣少,他看了幕僚送上來的幾篇,均覺得不滿意。
這時候他想起了從報紙上看到的,當年國子監同學駱賓王的檄文。
李敬業勉強認可:雖說那人不怎麽樣,但檄文寫的確實還不錯,很有氣勢,要不給他個機會為我掃平東海寫一篇檄文吧。
而駱賓王接到李敬業這封信的就無語了:你多大臉呢?你要我就給你寫啊?你知道我從前都是寫什麽戰場級別的檄文嗎?
因此,這會子駱賓王就對姜沃道:“姜相,此事並無朝廷之令,我就沒給李副都護寫。”
他直接無視了李敬業。
不過駱賓王想想李敬業到底是英國公之孫,姜相又多年照拂英國公府,所以今日就打個補丁,免得將來李敬業在姜相跟前告他的狀。
而駱賓王說完後,就見姜相沈默片刻,之後才似笑非笑搖搖頭:“我知道了。你不用理他。”
駱賓王行禮而去。
說來,駱賓王本就以文采著稱,從前也曾跟隨過文成寫檄文。因而此番依舊由他來做參軍,長安城中沒有一個人意外。
唯有姜沃,在看到駱賓王寫的‘平越王、瑯琊王叛亂檄文’,真正刊登在報紙上將傳於天下後,頗為感慨。
這真是不一樣的一世了。
**
光宅元年。
五月中,中路大總管李文成,平定越王李貞的捷報傳回長安。
隨即,瑯琊王兵敗的消息也傳回。
此時,距離三路大軍離開長安,不足一月——也就是說,減掉路上的時間,只用了幾天就平定了叛亂!
長安城中朝堂大震。
怎麽可能!
其實絕大多數人,哪怕是宗親,見到天後當真開始調兵遣將,也覺得兩王叛亂能成,不,別說能成了,能堅持一年半載不被剿滅的可能性都比較小。
但他們沒想到,兩王敗的這麽快,這麽摧枯拉朽!
直到兩王叛亂兵敗的詳細全過程傳入長安後,朝堂再次被兩王震驚了。
不過……
得知兩王戰敗的細節後,最破防的人還不是宗親,其實是李淳風和宰相辛茂將!
沒錯,最破防的,正是這兩個看起來與叛亂毫無關聯的人。
先來說李淳風——
姜沃很久沒見過自己仙風道骨的師父發這麽大的脾氣了。
她都怕大夏天的,師父氣暈過去,連忙上前遞上一杯消火的涼茶苦勸道:“師父,別氣了。”
然而李淳風氣惱的連杯子都砸了:“越王、瑯琊王!真是丟盡了太宗的臉!”
姜沃:……也是,到底事關太宗顏面,師父破防也是難免的。
這事兒還要從越王李貞的身份說起:越王李貞,太宗皇帝第八子,也就是高宗皇帝序齒上一位的哥哥。他的兒子瑯琊王,自然也是正兒八經太宗的孫子。
有這樣的身份,豈能不用?
故而越王謀反之時,還找人給他寫軟文來著,說他‘肖似父皇太宗文皇帝,英武善戰,必能匡扶社稷’。
結果……
且說,越王李貞號稱二十萬人馬,朝廷當然是不信的,這種號稱肯定都是有水分的。
哪怕他打著太宗的旗號起兵匡扶李唐,估計能聚攏個幾萬人也就不錯了。
但是,他們還是高估了越王李貞的能力。
直到文成到了前線,才發現,李貞號稱的大軍二十萬,其實是……七千人。
消息傳回來,文武百官都沈默了。
姜沃甚至想起了那個有點陰間的笑話:
月薪不足十萬。
那是多少?
三千。
七千對十萬,別說對面是帶著最先進火藥和精兵的李文成了。
就算對面只是個尋常將領,如此大的兵馬差距,李貞想要贏,都得找個神棍跳大神,讓親爹二鳳皇帝附身才行。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越王李貞,在面對朝廷大軍時,甚至都沒有敢於一戰,直接‘大懼,閉門自守,並飲藥自盡’。
其餘手下自然兵潰如山倒。
率大軍奔赴前線,準備大戰一場的李文成:……
而在得知李貞自盡後,李文成越發遺憾。
需知她是想抓叛軍回京城獻俘的。
畢竟她之前與吐蕃的一戰,最後以吐蕃求和告終,而芒松芒讚當時還有用,得放他回去。故而那一戰,文成並沒有獻俘長安。本來她這次是想把越王李貞抓回去的(且到底是宗親,她也不好陣前自行誅殺)。
結果李貞沒有給她這個機會,當機立斷就送走了自己。
文成遺憾之餘,忽然想起了英國公李勣:我不會重蹈大將軍的覆轍,這輩子也抓不到重要俘虜吧。
文成搖搖頭,把這個晦氣的想法趕出了腦子。
*
越王李貞處的戰事,就已經夠令人無語的了。
然而瑯琊王李沖,比起自己的父親,也不逞多讓——
他在當地自然也是打著太宗和高宗的旗號,聚攏了數千人,起初還攻陷了幾個縣城。
而吳英就是這時候上岸的。
她手裏有天後的詔令,便帶著兵去增援瑯琊王正在攻打的縣城——武水縣。
說來,這麽多州縣裏,李沖非要攻打這個縣城,自然也是因為裏面帶了個‘武’字,攻下來比較提氣。
一地縣城,守軍不足千人,只怕難以久禦大軍。
故而吳英得知戰況後,是急行軍去支援武水縣的。
然而到了縣城外,就有幸旁觀了瑯琊王之軍攻打縣城的全過程,多年後,吳英想起來,依舊是‘嘆為觀止’——
叛軍自無火藥等破城利器。
瑯琊王的軍隊想出的破城之法,是用木車拉著枯草,放火燒城門,乘火勢大漲而攻破縣城。[1]
結果……
吳英就見,南風起的時候,瑯琊王的軍伍一直在折騰著點火,然而,大約是枯草選的不夠好,火,沒有點起來。
等瑯琊王的軍隊終於點起了火,結果風向變了,變成北風了。別說用車燒城門了,這一車車的火,直接燒到了不少瑯琊王自己的士兵。
武水縣的守衛見此,倒是趁機出城來打瑯琊王。
瑯琊王率兵後退,直接退到了吳英臉前。
吳英:……
謝謝大自然的饋贈。
她就這麽收割了一波戰功。唯一可惜的事跟文成一樣,瑯琊王李沖在戰亂中自行了斷了。
而王孝傑和郭元振簡直是哭死:他們率三萬精兵分兩路包抄趕到的時候,都打完了!他們這一趟來的,收獲還不如中路大總管李文成。
這都是什麽事兒啊!
但兩位將軍再懊惱無語,也得把戰報一五一十寫明,傳回京城。
*
那一日,整個朝堂又震驚又沈默。
姜沃的心聲便是——
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看不上李培根是我不對。原來,他真的已經很優秀了,起碼在史冊上,他是真的拿下了揚州,幾乎占據了江南西道。
姜沃再次感慨,遺傳真的是玄妙之事。
她原覺得李培根不如李勣大將軍遠矣,實在替英國公惋惜。
可現在……
看看李貞,她又替大將軍心平氣和了。
越王、瑯琊王可是貨真價實的太宗皇帝的親生兒子/孫子,身上流著貨真價實的二鳳皇帝的血脈!怎麽就打出這樣的一仗來。
可見這家天下真的太依賴運氣了。假如太宗皇帝沒有三個嫡子,或者只有幾個跟類似於李貞,或是從前敢於在二鳳皇帝活著就造反的李祐一般的子嗣……
那真是,李唐都不用傳到現在,估計早無了。
故而已經不理塵世的李淳風,也難得破防了:這兩個顯眼包真是把太宗的臉都丟盡了!
除了李淳風外,辛相也大大破防了。
十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征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每一天都是在真金白銀地燒錢啊。
讓一個守財奴花錢還不是最心痛的,最心痛的是讓守財奴知道,他破了一筆完全不必要的財,還是大財。
辛相當場心痛到西子捧心搖搖欲墜,姜沃也當場取出保心丹來,請辛相吃下去。
*
說來,朝臣們的震驚也罷了。
最傻眼的是宗親們:這兩王是怎麽回事。
需知,在宗親眼裏,他們可是占據‘大義’的一方啊!原該振臂一呼打出一種‘正義戰勝邪惡’的士氣。
結果……越王和瑯琊王,楞是替天後打出了一種‘天與不受,反受其咎’的場景。
怎麽就這麽拉胯!
沒有什麽比事實,血淋淋的事實,更能讓人看清,權力的歸屬。
**
而在這一日大朝會上,天後為叛亂事召群臣勳貴道——
“先帝聖躬不安二十年間,朕憂天下至矣!諸公卿富貴,皆朕與之;天下安樂,朕長養之。”*
“如今叛亂已平。”
“自此,諸臣須革心事朕,無為天下笑!”*
朝堂之上,宗親勳貴、文武百官俯拜:“唯陛下使!”
不過,所有人心裏都清楚——這件事絕對沒有完。從來涉及謀反,必牽連甚廣!
天後既有此勝,又有此怒,接下來必會清查朝堂。
又是一場帶著血的權力洗牌。
**
而這一日朝堂之後,裴行儉終於攔住了姜沃。
“姜相,我有些話想請教姜相。”
姜沃頷首:“其實,我一直在等守約尋我。”
(今天的作者有話說,附贈一千多字的小劇場~習慣屏蔽作話的家人們可以開一下~)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是一萬字+的一天,真的無了(緩緩躺下)(幹枯)
[1]見於舊唐書。略有改動,歷史上李貞是號稱自己兒子聚兵二十萬。
[2]見於《文獻通考》【唐世取人隨事設科……所試者,章、表、露布、檄書用四六】
*見於《唐統記》與《通鑒考異》武皇之言。
PS:並沒有故意抹黑越王和瑯琊王,兩王的兵力和兵敗來自《舊唐書·太宗諸子傳》。(二鳳:其實可以不用帶這個tag)
——————
對於以上諸人的結局,豬肉條辣評:還是不會投胎!
同時叉腰:我就說吧,我還是強的嘞。
小劇場:
昭陵實況轉播中(假設只有帝陵中有轉播屏,所有貞觀舊臣來到二鳳皇帝處看轉播)
看到兩王的作戰過程。
二鳳皇帝(逐漸失去笑容)(逐漸如坐針氈)(最終破防):都別看了!
這絕不是朕的兒子和孫子!
房玄齡,杜如晦對視一眼:所以咱倆能跟隨陛下,成為他口中的‘房謀杜斷’‘左膀右臂’是有原因的。
大家的兒孫在某種程度上都一樣,蠢的好像是外頭撿來,毫無血緣關系的啊。
其餘昭陵陪葬的功臣眼巴巴:陛下陛下,繼續放好不好?我們想知道結局。(反正丟人的不是自己的兒孫)(破防的陛下也不是每天能見到)
但二鳳皇帝已經掀掉了桌子,大家只好識趣告退。
而想要直言進諫,讓陛下正視現實的魏征被房謀杜斷一邊一個麻利夾走。
魏征(掙紮):老房、老杜,你倆別扒拉我!我有話要諫!
房杜(捂嘴)(拖走):不要氣陛下啦!
內心:還是等著長孫皇後順好鳳毛後再回來吧。
長孫皇後:別生氣了,咱們去乾陵陪雉奴吧。承乾已經去了。
二鳳皇帝:快走,去看看真正的兒子消消火。
回到自己豪華墳塋(當年皇帝下旨,英國公墳塋,從漢代衛、霍之名將先例,築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的李勣大將軍:好險,差一點顯眼包就是我家豬肉條了。今晚就給姜相托夢,感謝一番。
-
至於為什麽荔枝待在乾陵,沒有在昭陵,小劇場2跟上——
在看到高宗駕崩後的天後臨朝稱制,長孫無忌先開口了:我當年就說了……
(長孫無忌後半句‘不能立武氏為後’還沒說出來)荔枝就已經淚如雨下,泣不成聲(但恰好打斷長孫無忌):“沒錯,都怪我。”
(剛做魂魄還不太熟練,飄向父母的時候還差點撲倒,多虧被父母扶住)
荔枝:“嗚嗚嗚,父皇母後,都怪我。”
二鳳凰後:太過心疼以至於說不出話來。
二鳳皇帝甚至還跟著灑了點淚。
長孫無忌:……
英國公(看不下去)(幫忙搬鍋)向二鳳皇帝進言道:高宗陛下一直病著,真的做的很好了。而且永徽年間,因為一些緣故,高宗陛下壓力極大,以至於永徽後的顯慶年間就開始風疾發作的厲害了!
長孫無忌:??李勣,你在內涵誰?!
而這一天,荔枝抹著眼淚從昭陵走了,而且再也不肯來,問就是落淚:我不去昭陵,免得礙舅舅的眼。
長孫無忌:……
李承乾:倒也不能都怪舅舅。
長孫無忌:啊,還得是一起坐過牢,不是,一起在蜀地隱居過的外甥靠譜啊。
怪誰呢?
李承乾(直截了當)(已經‘學會’與父母交流):舅舅的所作所為,往前推可以追溯到父皇那一句:漢武寄霍光,讓舅舅當霍光。
二鳳皇帝:……
李承乾(無所畏懼)(進擊的太子):再往前,還能追溯到父皇對某人‘寵愛殊異’。以至於儲位動蕩。
(說完告辭)(真·飄走)
二鳳皇帝:……孩子不與我交流愁得慌,交流了也紮心。
總之,這是六邊形戰士·天可汗·太宗文皇帝·李二鳳被兒子們(雖然有的他不想承認是自己兒子)搞到破大防的一天。
累了,毀滅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光宅元年,四月底的大朝會上。
姜沃站在丹陛之下,看她家陛下釣了一個多時辰的魚——
人是有從眾心理的,當看到‘義正言辭’站出來請天後歸政的韓王李元嘉沒有被天後責罰;又看到數個朝臣站出來附議,也沒有如過去般被天後斥回,甚至天後臉上,還出現了若有所思的‘動搖之色’。
內心活泛起來的朝臣就更多了。
要不,也站出來附和一下?
這樣以後新帝登基,也能念我們的好。
而在丹陛下看著天後的姜沃,不由就想起了大型貓科動物:看似裝作若無其事的小憩,亦或是散漫優雅地慢走,其實都是在迷惑獵物,隨時準備一擊必中。
是令人驚嘆而著迷的,集靈活、力量、速度與一身的最優秀獵手。
姜沃想起前世在病床之上,她能刷貓科動物記錄片刷一整天的時光。
現在要吸貓自然沒有那麽方便了,還好有陛下可以看。
*
而對天後來說,她一向是精力充沛過人,大腦是可以多線並行運算的。因此釣魚的同時,她還在考慮此次平叛的官員安排,對女官入三省六部的安排。
甚至在這幾件大事之餘,還能分出些精神來,觀察自家宰相——
嗯,看神情就知道,又走神了。
且不知道走神到了什麽高興的事兒,這麽嚴肅的商議平叛亂的大朝會上,她看起來似乎要笑了。
天後無奈。
待這一場大朝會結束前,天後起身,做出了最後的裁決。
“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自絕於國,豈可不平!”
當即詔令安西大都護李文成,冊中軍大總管,率兵十萬討越王李貞;王孝傑、郭元振為左右大總管,率兵三萬討博州瑯琊王李沖叛亂。
說來,之所以兩路大軍的人數差距這麽大,倒不是天後不信文成的實力,而是因為一個最新的情報——
越王李貞號稱已經破魏、相兩州,得兵二十萬![1]
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且天後正好也想檢驗下大軍的服從性,於是大手筆直接派兵十萬。
說來,在定下兩路大軍的將領後,天後還下了個令許多朝臣有些意外的旨意:令鎮國安定公主為諸軍節度。
諸軍節度乃戰時特設的暫時性官位。一般會讓一位尚書(多為戶部尚書)來做,其職頗重:即兩軍調度、行軍路線、軍需、糧餉等事都要先匯於安定公主處,庶務她即可定奪,若是大事再由宰相和三省六部共議。
不過,朝臣們對安定公主的任命再意外,也意外不過韓王等人——
見天後雷厲風行,定下大軍平叛之事不說,更是連將領都選好了的,方才站出來,請‘天後無需派兵只需還政’的宗親朝臣們楞了:那我們過去一個時辰,苦口婆心說的難道是廢話?
王神玉在旁看的都替他們脖子疼:你們說的怎麽是廢話呢?你們說的全是呈堂證供啊。
**
四月末,大軍出征前夕——
“姜相,這檄文寫的不行。”
姜沃看著眼前說這話的人:駱賓王。
怎麽說呢,他倒是很有資格說這個話。
只見駱賓王站在她面前認真道:“姜相,雖說只要參加過貢舉的人,都會寫戰前檄文、戰後露布與誡諭。但寫成的文,自有優劣之分。”
沒錯,會寫檄文的人很多。
因自漢以來檄文成風,凡有戰事必先有檄文聲討敵方,所以大唐的貢舉不但要考學子們寫‘章、表、箴、賦、頌’等朝堂常用公文,還要會寫‘檄書、露布、誡諭’等戰時公文。[2]
檄文乃戰前震懾、討敵之文,而露布則是戰後克敵、歌頌戰績之文。
會寫戰文,算是公務員必備技能。
而無論戰事大小,主將都會專門安排參軍幕僚寫文。
此時駱賓王就是來主動請纓的:“姜相,既然此番陛下是令李大都護率大軍平叛,那還是讓我去做參軍吧——畢竟上一回李大都護征吐蕃,就是我寫的檄文和露布。這也是我的老本行啊。”
姜沃看向駱賓王緩緩點頭:是啊,怎麽不算你的老本行呢。
之後還是應了:“好。”
駱賓王見姜相首肯,立刻歡喜告退,這就準備回去寫起來。
不過,說起檄文,告退前的駱賓王忽然想起另一件事,想了想還是回稟:“姜相,前些日子李敬業給我寄了封信。”
姜沃聞聲擡頭:“單獨給你寄信?我記得,當年你們在國子監還有幾分過節。”
說是幾分過節都淺了,當年在國子監中,李敬業這種頂尖官三代跟出身貧寒的駱賓王,曾經有段時間掐的像周王李顯的兩只鬥雞。
駱賓王一臉‘對吧我也這麽覺得’的神情,對姜沃道:“他說自己是要去東海之上剿倭國海匪。寫信給我,是聽說我檄文寫的不錯,之前給李大都護寫的吐蕃檄文他見過。”
“覺得我配給他也寫一份剿海匪檄文。”
沒錯,李敬業在答應吳英掃平東海海匪後,還像模像樣準備給自己弄篇檄文。只是遼東的文臣少,他看了幕僚送上來的幾篇,均覺得不滿意。
這時候他想起了從報紙上看到的,當年國子監同學駱賓王的檄文。
李敬業勉強認可:雖說那人不怎麽樣,但檄文寫的確實還不錯,很有氣勢,要不給他個機會為我掃平東海寫一篇檄文吧。
而駱賓王接到李敬業這封信的就無語了:你多大臉呢?你要我就給你寫啊?你知道我從前都是寫什麽戰場級別的檄文嗎?
因此,這會子駱賓王就對姜沃道:“姜相,此事並無朝廷之令,我就沒給李副都護寫。”
他直接無視了李敬業。
不過駱賓王想想李敬業到底是英國公之孫,姜相又多年照拂英國公府,所以今日就打個補丁,免得將來李敬業在姜相跟前告他的狀。
而駱賓王說完後,就見姜相沈默片刻,之後才似笑非笑搖搖頭:“我知道了。你不用理他。”
駱賓王行禮而去。
說來,駱賓王本就以文采著稱,從前也曾跟隨過文成寫檄文。因而此番依舊由他來做參軍,長安城中沒有一個人意外。
唯有姜沃,在看到駱賓王寫的‘平越王、瑯琊王叛亂檄文’,真正刊登在報紙上將傳於天下後,頗為感慨。
這真是不一樣的一世了。
**
光宅元年。
五月中,中路大總管李文成,平定越王李貞的捷報傳回長安。
隨即,瑯琊王兵敗的消息也傳回。
此時,距離三路大軍離開長安,不足一月——也就是說,減掉路上的時間,只用了幾天就平定了叛亂!
長安城中朝堂大震。
怎麽可能!
其實絕大多數人,哪怕是宗親,見到天後當真開始調兵遣將,也覺得兩王叛亂能成,不,別說能成了,能堅持一年半載不被剿滅的可能性都比較小。
但他們沒想到,兩王敗的這麽快,這麽摧枯拉朽!
直到兩王叛亂兵敗的詳細全過程傳入長安後,朝堂再次被兩王震驚了。
不過……
得知兩王戰敗的細節後,最破防的人還不是宗親,其實是李淳風和宰相辛茂將!
沒錯,最破防的,正是這兩個看起來與叛亂毫無關聯的人。
先來說李淳風——
姜沃很久沒見過自己仙風道骨的師父發這麽大的脾氣了。
她都怕大夏天的,師父氣暈過去,連忙上前遞上一杯消火的涼茶苦勸道:“師父,別氣了。”
然而李淳風氣惱的連杯子都砸了:“越王、瑯琊王!真是丟盡了太宗的臉!”
姜沃:……也是,到底事關太宗顏面,師父破防也是難免的。
這事兒還要從越王李貞的身份說起:越王李貞,太宗皇帝第八子,也就是高宗皇帝序齒上一位的哥哥。他的兒子瑯琊王,自然也是正兒八經太宗的孫子。
有這樣的身份,豈能不用?
故而越王謀反之時,還找人給他寫軟文來著,說他‘肖似父皇太宗文皇帝,英武善戰,必能匡扶社稷’。
結果……
且說,越王李貞號稱二十萬人馬,朝廷當然是不信的,這種號稱肯定都是有水分的。
哪怕他打著太宗的旗號起兵匡扶李唐,估計能聚攏個幾萬人也就不錯了。
但是,他們還是高估了越王李貞的能力。
直到文成到了前線,才發現,李貞號稱的大軍二十萬,其實是……七千人。
消息傳回來,文武百官都沈默了。
姜沃甚至想起了那個有點陰間的笑話:
月薪不足十萬。
那是多少?
三千。
七千對十萬,別說對面是帶著最先進火藥和精兵的李文成了。
就算對面只是個尋常將領,如此大的兵馬差距,李貞想要贏,都得找個神棍跳大神,讓親爹二鳳皇帝附身才行。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越王李貞,在面對朝廷大軍時,甚至都沒有敢於一戰,直接‘大懼,閉門自守,並飲藥自盡’。
其餘手下自然兵潰如山倒。
率大軍奔赴前線,準備大戰一場的李文成:……
而在得知李貞自盡後,李文成越發遺憾。
需知她是想抓叛軍回京城獻俘的。
畢竟她之前與吐蕃的一戰,最後以吐蕃求和告終,而芒松芒讚當時還有用,得放他回去。故而那一戰,文成並沒有獻俘長安。本來她這次是想把越王李貞抓回去的(且到底是宗親,她也不好陣前自行誅殺)。
結果李貞沒有給她這個機會,當機立斷就送走了自己。
文成遺憾之餘,忽然想起了英國公李勣:我不會重蹈大將軍的覆轍,這輩子也抓不到重要俘虜吧。
文成搖搖頭,把這個晦氣的想法趕出了腦子。
*
越王李貞處的戰事,就已經夠令人無語的了。
然而瑯琊王李沖,比起自己的父親,也不逞多讓——
他在當地自然也是打著太宗和高宗的旗號,聚攏了數千人,起初還攻陷了幾個縣城。
而吳英就是這時候上岸的。
她手裏有天後的詔令,便帶著兵去增援瑯琊王正在攻打的縣城——武水縣。
說來,這麽多州縣裏,李沖非要攻打這個縣城,自然也是因為裏面帶了個‘武’字,攻下來比較提氣。
一地縣城,守軍不足千人,只怕難以久禦大軍。
故而吳英得知戰況後,是急行軍去支援武水縣的。
然而到了縣城外,就有幸旁觀了瑯琊王之軍攻打縣城的全過程,多年後,吳英想起來,依舊是‘嘆為觀止’——
叛軍自無火藥等破城利器。
瑯琊王的軍隊想出的破城之法,是用木車拉著枯草,放火燒城門,乘火勢大漲而攻破縣城。[1]
結果……
吳英就見,南風起的時候,瑯琊王的軍伍一直在折騰著點火,然而,大約是枯草選的不夠好,火,沒有點起來。
等瑯琊王的軍隊終於點起了火,結果風向變了,變成北風了。別說用車燒城門了,這一車車的火,直接燒到了不少瑯琊王自己的士兵。
武水縣的守衛見此,倒是趁機出城來打瑯琊王。
瑯琊王率兵後退,直接退到了吳英臉前。
吳英:……
謝謝大自然的饋贈。
她就這麽收割了一波戰功。唯一可惜的事跟文成一樣,瑯琊王李沖在戰亂中自行了斷了。
而王孝傑和郭元振簡直是哭死:他們率三萬精兵分兩路包抄趕到的時候,都打完了!他們這一趟來的,收獲還不如中路大總管李文成。
這都是什麽事兒啊!
但兩位將軍再懊惱無語,也得把戰報一五一十寫明,傳回京城。
*
那一日,整個朝堂又震驚又沈默。
姜沃的心聲便是——
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看不上李培根是我不對。原來,他真的已經很優秀了,起碼在史冊上,他是真的拿下了揚州,幾乎占據了江南西道。
姜沃再次感慨,遺傳真的是玄妙之事。
她原覺得李培根不如李勣大將軍遠矣,實在替英國公惋惜。
可現在……
看看李貞,她又替大將軍心平氣和了。
越王、瑯琊王可是貨真價實的太宗皇帝的親生兒子/孫子,身上流著貨真價實的二鳳皇帝的血脈!怎麽就打出這樣的一仗來。
可見這家天下真的太依賴運氣了。假如太宗皇帝沒有三個嫡子,或者只有幾個跟類似於李貞,或是從前敢於在二鳳皇帝活著就造反的李祐一般的子嗣……
那真是,李唐都不用傳到現在,估計早無了。
故而已經不理塵世的李淳風,也難得破防了:這兩個顯眼包真是把太宗的臉都丟盡了!
除了李淳風外,辛相也大大破防了。
十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征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每一天都是在真金白銀地燒錢啊。
讓一個守財奴花錢還不是最心痛的,最心痛的是讓守財奴知道,他破了一筆完全不必要的財,還是大財。
辛相當場心痛到西子捧心搖搖欲墜,姜沃也當場取出保心丹來,請辛相吃下去。
*
說來,朝臣們的震驚也罷了。
最傻眼的是宗親們:這兩王是怎麽回事。
需知,在宗親眼裏,他們可是占據‘大義’的一方啊!原該振臂一呼打出一種‘正義戰勝邪惡’的士氣。
結果……越王和瑯琊王,楞是替天後打出了一種‘天與不受,反受其咎’的場景。
怎麽就這麽拉胯!
沒有什麽比事實,血淋淋的事實,更能讓人看清,權力的歸屬。
**
而在這一日大朝會上,天後為叛亂事召群臣勳貴道——
“先帝聖躬不安二十年間,朕憂天下至矣!諸公卿富貴,皆朕與之;天下安樂,朕長養之。”*
“如今叛亂已平。”
“自此,諸臣須革心事朕,無為天下笑!”*
朝堂之上,宗親勳貴、文武百官俯拜:“唯陛下使!”
不過,所有人心裏都清楚——這件事絕對沒有完。從來涉及謀反,必牽連甚廣!
天後既有此勝,又有此怒,接下來必會清查朝堂。
又是一場帶著血的權力洗牌。
**
而這一日朝堂之後,裴行儉終於攔住了姜沃。
“姜相,我有些話想請教姜相。”
姜沃頷首:“其實,我一直在等守約尋我。”
(今天的作者有話說,附贈一千多字的小劇場~習慣屏蔽作話的家人們可以開一下~)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是一萬字+的一天,真的無了(緩緩躺下)(幹枯)
[1]見於舊唐書。略有改動,歷史上李貞是號稱自己兒子聚兵二十萬。
[2]見於《文獻通考》【唐世取人隨事設科……所試者,章、表、露布、檄書用四六】
*見於《唐統記》與《通鑒考異》武皇之言。
PS:並沒有故意抹黑越王和瑯琊王,兩王的兵力和兵敗來自《舊唐書·太宗諸子傳》。(二鳳:其實可以不用帶這個tag)
——————
對於以上諸人的結局,豬肉條辣評:還是不會投胎!
同時叉腰:我就說吧,我還是強的嘞。
小劇場:
昭陵實況轉播中(假設只有帝陵中有轉播屏,所有貞觀舊臣來到二鳳皇帝處看轉播)
看到兩王的作戰過程。
二鳳皇帝(逐漸失去笑容)(逐漸如坐針氈)(最終破防):都別看了!
這絕不是朕的兒子和孫子!
房玄齡,杜如晦對視一眼:所以咱倆能跟隨陛下,成為他口中的‘房謀杜斷’‘左膀右臂’是有原因的。
大家的兒孫在某種程度上都一樣,蠢的好像是外頭撿來,毫無血緣關系的啊。
其餘昭陵陪葬的功臣眼巴巴:陛下陛下,繼續放好不好?我們想知道結局。(反正丟人的不是自己的兒孫)(破防的陛下也不是每天能見到)
但二鳳皇帝已經掀掉了桌子,大家只好識趣告退。
而想要直言進諫,讓陛下正視現實的魏征被房謀杜斷一邊一個麻利夾走。
魏征(掙紮):老房、老杜,你倆別扒拉我!我有話要諫!
房杜(捂嘴)(拖走):不要氣陛下啦!
內心:還是等著長孫皇後順好鳳毛後再回來吧。
長孫皇後:別生氣了,咱們去乾陵陪雉奴吧。承乾已經去了。
二鳳皇帝:快走,去看看真正的兒子消消火。
回到自己豪華墳塋(當年皇帝下旨,英國公墳塋,從漢代衛、霍之名將先例,築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的李勣大將軍:好險,差一點顯眼包就是我家豬肉條了。今晚就給姜相托夢,感謝一番。
-
至於為什麽荔枝待在乾陵,沒有在昭陵,小劇場2跟上——
在看到高宗駕崩後的天後臨朝稱制,長孫無忌先開口了:我當年就說了……
(長孫無忌後半句‘不能立武氏為後’還沒說出來)荔枝就已經淚如雨下,泣不成聲(但恰好打斷長孫無忌):“沒錯,都怪我。”
(剛做魂魄還不太熟練,飄向父母的時候還差點撲倒,多虧被父母扶住)
荔枝:“嗚嗚嗚,父皇母後,都怪我。”
二鳳凰後:太過心疼以至於說不出話來。
二鳳皇帝甚至還跟著灑了點淚。
長孫無忌:……
英國公(看不下去)(幫忙搬鍋)向二鳳皇帝進言道:高宗陛下一直病著,真的做的很好了。而且永徽年間,因為一些緣故,高宗陛下壓力極大,以至於永徽後的顯慶年間就開始風疾發作的厲害了!
長孫無忌:??李勣,你在內涵誰?!
而這一天,荔枝抹著眼淚從昭陵走了,而且再也不肯來,問就是落淚:我不去昭陵,免得礙舅舅的眼。
長孫無忌:……
李承乾:倒也不能都怪舅舅。
長孫無忌:啊,還得是一起坐過牢,不是,一起在蜀地隱居過的外甥靠譜啊。
怪誰呢?
李承乾(直截了當)(已經‘學會’與父母交流):舅舅的所作所為,往前推可以追溯到父皇那一句:漢武寄霍光,讓舅舅當霍光。
二鳳皇帝:……
李承乾(無所畏懼)(進擊的太子):再往前,還能追溯到父皇對某人‘寵愛殊異’。以至於儲位動蕩。
(說完告辭)(真·飄走)
二鳳皇帝:……孩子不與我交流愁得慌,交流了也紮心。
總之,這是六邊形戰士·天可汗·太宗文皇帝·李二鳳被兒子們(雖然有的他不想承認是自己兒子)搞到破大防的一天。
累了,毀滅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