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鎮國公主
關燈
小
中
大
第268章 鎮國公主
京中十月,冬已至。
太極宮,太史局。
姜沃站在窗前,見冬風吹過後,掛在窗下的占風鐸碎玉彼此相碰。
她伸手托起一片垂下來的玉片。
身後是水在紅泥小火爐上沸騰的聲音。
“陛下的病,好些了嗎?”
聽到師父問話,姜沃從窗口處走回來,坐在李淳風對面,輕輕頷首:“好些了。”
李淳風望著火爐道:“先帝曾說過,人情之至痛者,莫過於喪親。”說及此,他不免又想起一事:“當年先帝曾令人修高祖朝史,待修成後令褚遂良讀之,聞高祖與太穆皇後舊事而悲感道‘朕於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覆得。’”[1]
姜沃沈然未語:追思父母膝下,不可覆得。
於她而言,何嘗不是錐心之言。
而正如李淳風方才問的那般,自黔州的喪報傳來,皇帝便病了,且是病了兩次。
*
頭一次自然是剛得到訃聞時,突聞噩耗悲痛難忍。是於病榻上詔中書省擬旨,停朝七日,令以親王之禮葬於昭陵。
這……當然是於舊例不合的。
大唐開國日久,因各種罪名被廢為庶人的皇室宗親也有(且還有不少),待其身故後,人死為大,朝廷也會予以身後事容光,按有爵之人的禮制下葬。
但之前的舊例,最高就是追撫到‘以國公之禮’下葬。
不過,皇帝此詔,從禦前擬詔的中書令,到負責審核詔書的門下省,再到具體執行的尚書省,幾位宰相都未就此事提出什麽異議。
禮部也就按此詔料理了——許圉師已經習慣了,畢竟本朝違背舊例的事情,已經多的他數不過來了。
況且……要是真按照什麽禮法舊例,以李承乾所犯的謀反之罪,在貞觀一朝,就根本不可能留住一條性命。
而禮部也是直到料理起喪儀來,才發現,此事也並不只是皇帝的一意孤行。
先帝貞觀十年所下的《九嵕山蔔陵詔》中,曾寫明“功臣密戚及德業尤著”者皆可陪葬昭陵。
但都是賜墳塋陪葬昭陵,遠近也自有不同。
先帝晚年,曾在九嵕山上圈留一地,令日後陪葬墓勿要設於此處。
而此番,皇帝下詔,則直接選了此地為兄長設陪葬墓。
此地,便在帝後陵寢之近側。
*
而皇帝第一次病倒,是兄長的遺物全部自黔州運回之後。
那日姜沃依舊奉召去紫宸宮。
她原以為皇帝詔她過去,還是問起兄長生前舊事的。畢竟在皇帝熟悉信任的人裏面,姜沃是最後一個見到李承乾的——她從海外歸來,結束巡按使之職回京前,是先到了黔州。
於是自打中秋後黔州訃聞傳來後,皇帝總是詔她過去,一遍一遍問起,兄長當時的情景。
姜沃也就一遍遍的說給他聽。
說來,姜沃真的見到了許多個李承乾。
貞觀中期她耳邊聽到的盡是太子荒唐之行,只遠遠看見過的孤僻消瘦的太子李承乾;貞觀末年奉先帝之命去黔州拜訪,見了她直言不諱就問起‘李泰還活著嗎’的李承乾;袁師周年喪儀上,會與她分析朝政洞察世事的李承乾……
以及三年前,她在黔州最後見到的,太過平靜的李承乾。
那是種,無甚擔憂牽掛,因而不畏懼老去和死亡的平靜。
而在薛大夫離世後,姜沃於陶姑姑身上,也看到了這種平靜——
當時陶枳拍著她的手,聲音輕柔到宛如在哄當年還在病中,永遠不肯開口說話的孩子:“好孩子,我知道,你會過的很好。”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庇護。
所以,此世沒有什麽值得她擔憂的人與事了。
陶枳的聲音,就像窗外的秋雨一樣帶著濕氣,也帶著歲月的蒼然:“可我念想著的人啊,都在那邊了。文德皇後、你的母親,薛則……”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人。
所以至為平靜,等著終究會去相見的一日。
死亡,於他們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期盼已久的重逢。
*
不過那一次,皇帝詔姜沃到紫宸宮,不是為了再聽一遍兄長故去之前的事。
姜沃進門的時候,就見皇帝伏在案上,雙手交疊,下頜擱在手背上靜靜望著眼前的一個匣子。
李承乾在黔州所有的遺物,都已經被運送回京。
但只有這個匣子上,貼了個字條,上面寫著‘雉奴’一字。
皇帝打開來,裏面是陌生的東西——說來,此番兄長的遺物回京,皇帝一一看過來,絕大多數都是熟悉之物。尤其是各色擺設玩器等,都是當年兄長離開京城時他送的,以及後來他親往黔州那一回又帶過去的。
此番,說到底,不過是物歸原主。
但唯有此物,皇帝沒見過,這不是他給兄長的。
“姜卿,這是不是之前袁仙師送給兄長的?”見姜沃進門,皇帝從伏案坐起身,然後自匣中,輕慢取出一物。
哪怕殿中沒有風,此物依舊隨著皇帝的動作,發出清脆的響聲——
是一枚竹子做的占風鐸,竹片互相碰撞叮鈴作響。
姜沃就跟皇帝解釋道,這占風鐸可用於風角占,亦是術數五行占的一種,起自殷商,可聽風而辨占蔔氣候。
皇帝低頭望著這枚占風鐸,想起了多年前,他看著要去黔州的兄長了無生趣的模樣,就去盡力搜羅了諸多玩器,以及花木良種比如葡萄種,一並送給兄長。
當然,從頭到尾,李承乾什麽都沒有種出來。
所以……
皇帝低聲道:“所以,兄長最後也留了一件玩器給我嗎?”
他推開窗戶,把這枚占風鐸掛在窗下的金鉤上,風吹過,竹片響動。
“陛下。”姜沃聽了片刻後道:“這不是師父做的占風鐸。”
皇帝聞言回頭,奇道:“不是袁仙師還有誰?你送的嗎?”
姜沃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她搖頭後輕聲道:“這枚占風鐸竹片相串的順序,有兩處是反了的。應當是做的人,並不深解風角占,是對著圖譜做成。”
所以,不是任何一位風水術士做的,而是……李承乾自己做的。
皇帝像是凝固住了一樣,良久,才慢慢的轉過頭去,再次看向窗下掛著的占風鐸。
竹片輕快作響。
皇帝於那日後,再度病倒。
直到入冬,方才好些。
*
此時姜沃與師父對坐,既說起皇帝的病情,自也不免說起京中朝局。
先說起的,是一位太子妃。
不,準確的說,不是一位現太子妃,而是一位廢太子妃。
曾經的太子李承乾的正妃蘇氏,實在是個聰明人。
她曾經在皇室多年,見過這其中君臣父子,更親自經歷過殘酷的天家易儲爭儲之事,她很明白帝王之心。
甭管皇帝對兄長的過世,有多麽悲痛和逾禮的追封,蘇氏都清醒的很——
她從不盼著她的孩子,經過這件事,借著帝王的情感,從庶人之子,變成親王之子,將來好繼承爵位。
相反,她對這件事很是畏懼。
當今儲位之晦暗難明,更勝貞觀一朝!
蘇氏這些年避世而過,是希望所有人把她們母子忘記,讓他們能夠安心的過日子。
換句話說:活著,平安最重要!
於是,皇帝雖然下恩旨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歸葬昭陵之闕,蘇氏卻在第一時間就令兒子上書,堅辭承爵之事,連她自己,也辭恒山王妃之誥命。
一言以蔽之:堅決做庶人白身不動搖。免得有人拿他們孤兒寡母作筏子。
尤其是多年下來,蘇氏也多少明白了些皇帝的性子,才不是先帝一朝,他們都認為的‘晉王為人軟善仁厚’。
他的心軟,只針對特定的人,而且不往子孫後代覆蓋(比如長孫無忌的子孫再有人犯事,皇帝收拾起來絲毫不留情。)
蘇氏可不想自己的兒子,再被牽扯進本朝飄搖不定的儲位之中。
不然,皇帝可能又要‘哭著’處置親屬了。
而蘇氏如此避之不及,也足見如今儲位有多局勢不明,令人揣測。
尤其是近來恒山王過世一事,更令人心思變——讓太多人想起了,原本已經成為過去,很多年沒有人提起的先帝晚年的儲位之爭。
而如今,皇帝跟太子一起病著,實在令朝臣們抓瞎:這將來如何是好?
甚至已經有不少朝臣的目光,開始轉移到還未入朝的殷王李旦身上:畢竟比起不愛讀書好鬥雞,常被皇帝斥責‘玩物喪志’的周王來說,殷王則四平八穩,功課也不錯。
所以……今日的殷王,多像當年的皇帝啊,都是不顯山不漏水的嫡出幼子,說不定儲位就是他的呢!
人心浮動如水,從未停過。
*
而這日,不只姜沃跟師父在談起朝局。
皇帝亦然。
崔朝奉詔到紫宸宮時,就見皇帝在案前看一張圖,走進才發現,是乾陵之圖。
帝王的陵墓,都是從登基時就開始修的,乾陵早已修繕完備多年。
聽見他進門,皇帝擡起頭,還帶了一絲笑意:“子梧,你過來看一看。將來陪葬乾陵之墳塋,朕為你選一處離朕近一些的。”
“陛下。”
皇帝擡了擡手打斷:“總要先預備起來了。”
“兄長是午後小憩而去,朕或許也是如此。”但逝者可以這樣安然而去,眼睛一閉萬事不知。
然如沒有安排好一切,生者就要承擔更多的壓力。
“如今這般朝局……”風吹過,窗下占風鐸再次叮咚作響,皇帝聽了片刻:“就像這風,從來不停。”
“朕已經寫好了一份遺詔。”以備事發突然。
“此外,朕還有一個打算。”
**
上元三年的十一月,陳州刺史上奏疏,道‘鳳凰見於宛丘’。
太史局亦上奏,此乃吉兆——《尚書》與《史記》中皆曾記,舜帝大德,方有:“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更有“百獸率舞,百官信諧。”*
且時有星象,正應‘女貴也,可益稷’。
帝聞之欣然,下詔大赦天下,改上元三年為儀鳳元年。
再詔:加封安定公主,為鎮國安定公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京中十月,冬已至。
太極宮,太史局。
姜沃站在窗前,見冬風吹過後,掛在窗下的占風鐸碎玉彼此相碰。
她伸手托起一片垂下來的玉片。
身後是水在紅泥小火爐上沸騰的聲音。
“陛下的病,好些了嗎?”
聽到師父問話,姜沃從窗口處走回來,坐在李淳風對面,輕輕頷首:“好些了。”
李淳風望著火爐道:“先帝曾說過,人情之至痛者,莫過於喪親。”說及此,他不免又想起一事:“當年先帝曾令人修高祖朝史,待修成後令褚遂良讀之,聞高祖與太穆皇後舊事而悲感道‘朕於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覆得。’”[1]
姜沃沈然未語:追思父母膝下,不可覆得。
於她而言,何嘗不是錐心之言。
而正如李淳風方才問的那般,自黔州的喪報傳來,皇帝便病了,且是病了兩次。
*
頭一次自然是剛得到訃聞時,突聞噩耗悲痛難忍。是於病榻上詔中書省擬旨,停朝七日,令以親王之禮葬於昭陵。
這……當然是於舊例不合的。
大唐開國日久,因各種罪名被廢為庶人的皇室宗親也有(且還有不少),待其身故後,人死為大,朝廷也會予以身後事容光,按有爵之人的禮制下葬。
但之前的舊例,最高就是追撫到‘以國公之禮’下葬。
不過,皇帝此詔,從禦前擬詔的中書令,到負責審核詔書的門下省,再到具體執行的尚書省,幾位宰相都未就此事提出什麽異議。
禮部也就按此詔料理了——許圉師已經習慣了,畢竟本朝違背舊例的事情,已經多的他數不過來了。
況且……要是真按照什麽禮法舊例,以李承乾所犯的謀反之罪,在貞觀一朝,就根本不可能留住一條性命。
而禮部也是直到料理起喪儀來,才發現,此事也並不只是皇帝的一意孤行。
先帝貞觀十年所下的《九嵕山蔔陵詔》中,曾寫明“功臣密戚及德業尤著”者皆可陪葬昭陵。
但都是賜墳塋陪葬昭陵,遠近也自有不同。
先帝晚年,曾在九嵕山上圈留一地,令日後陪葬墓勿要設於此處。
而此番,皇帝下詔,則直接選了此地為兄長設陪葬墓。
此地,便在帝後陵寢之近側。
*
而皇帝第一次病倒,是兄長的遺物全部自黔州運回之後。
那日姜沃依舊奉召去紫宸宮。
她原以為皇帝詔她過去,還是問起兄長生前舊事的。畢竟在皇帝熟悉信任的人裏面,姜沃是最後一個見到李承乾的——她從海外歸來,結束巡按使之職回京前,是先到了黔州。
於是自打中秋後黔州訃聞傳來後,皇帝總是詔她過去,一遍一遍問起,兄長當時的情景。
姜沃也就一遍遍的說給他聽。
說來,姜沃真的見到了許多個李承乾。
貞觀中期她耳邊聽到的盡是太子荒唐之行,只遠遠看見過的孤僻消瘦的太子李承乾;貞觀末年奉先帝之命去黔州拜訪,見了她直言不諱就問起‘李泰還活著嗎’的李承乾;袁師周年喪儀上,會與她分析朝政洞察世事的李承乾……
以及三年前,她在黔州最後見到的,太過平靜的李承乾。
那是種,無甚擔憂牽掛,因而不畏懼老去和死亡的平靜。
而在薛大夫離世後,姜沃於陶姑姑身上,也看到了這種平靜——
當時陶枳拍著她的手,聲音輕柔到宛如在哄當年還在病中,永遠不肯開口說話的孩子:“好孩子,我知道,你會過的很好。”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庇護。
所以,此世沒有什麽值得她擔憂的人與事了。
陶枳的聲音,就像窗外的秋雨一樣帶著濕氣,也帶著歲月的蒼然:“可我念想著的人啊,都在那邊了。文德皇後、你的母親,薛則……”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人。
所以至為平靜,等著終究會去相見的一日。
死亡,於他們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期盼已久的重逢。
*
不過那一次,皇帝詔姜沃到紫宸宮,不是為了再聽一遍兄長故去之前的事。
姜沃進門的時候,就見皇帝伏在案上,雙手交疊,下頜擱在手背上靜靜望著眼前的一個匣子。
李承乾在黔州所有的遺物,都已經被運送回京。
但只有這個匣子上,貼了個字條,上面寫著‘雉奴’一字。
皇帝打開來,裏面是陌生的東西——說來,此番兄長的遺物回京,皇帝一一看過來,絕大多數都是熟悉之物。尤其是各色擺設玩器等,都是當年兄長離開京城時他送的,以及後來他親往黔州那一回又帶過去的。
此番,說到底,不過是物歸原主。
但唯有此物,皇帝沒見過,這不是他給兄長的。
“姜卿,這是不是之前袁仙師送給兄長的?”見姜沃進門,皇帝從伏案坐起身,然後自匣中,輕慢取出一物。
哪怕殿中沒有風,此物依舊隨著皇帝的動作,發出清脆的響聲——
是一枚竹子做的占風鐸,竹片互相碰撞叮鈴作響。
姜沃就跟皇帝解釋道,這占風鐸可用於風角占,亦是術數五行占的一種,起自殷商,可聽風而辨占蔔氣候。
皇帝低頭望著這枚占風鐸,想起了多年前,他看著要去黔州的兄長了無生趣的模樣,就去盡力搜羅了諸多玩器,以及花木良種比如葡萄種,一並送給兄長。
當然,從頭到尾,李承乾什麽都沒有種出來。
所以……
皇帝低聲道:“所以,兄長最後也留了一件玩器給我嗎?”
他推開窗戶,把這枚占風鐸掛在窗下的金鉤上,風吹過,竹片響動。
“陛下。”姜沃聽了片刻後道:“這不是師父做的占風鐸。”
皇帝聞言回頭,奇道:“不是袁仙師還有誰?你送的嗎?”
姜沃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她搖頭後輕聲道:“這枚占風鐸竹片相串的順序,有兩處是反了的。應當是做的人,並不深解風角占,是對著圖譜做成。”
所以,不是任何一位風水術士做的,而是……李承乾自己做的。
皇帝像是凝固住了一樣,良久,才慢慢的轉過頭去,再次看向窗下掛著的占風鐸。
竹片輕快作響。
皇帝於那日後,再度病倒。
直到入冬,方才好些。
*
此時姜沃與師父對坐,既說起皇帝的病情,自也不免說起京中朝局。
先說起的,是一位太子妃。
不,準確的說,不是一位現太子妃,而是一位廢太子妃。
曾經的太子李承乾的正妃蘇氏,實在是個聰明人。
她曾經在皇室多年,見過這其中君臣父子,更親自經歷過殘酷的天家易儲爭儲之事,她很明白帝王之心。
甭管皇帝對兄長的過世,有多麽悲痛和逾禮的追封,蘇氏都清醒的很——
她從不盼著她的孩子,經過這件事,借著帝王的情感,從庶人之子,變成親王之子,將來好繼承爵位。
相反,她對這件事很是畏懼。
當今儲位之晦暗難明,更勝貞觀一朝!
蘇氏這些年避世而過,是希望所有人把她們母子忘記,讓他們能夠安心的過日子。
換句話說:活著,平安最重要!
於是,皇帝雖然下恩旨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歸葬昭陵之闕,蘇氏卻在第一時間就令兒子上書,堅辭承爵之事,連她自己,也辭恒山王妃之誥命。
一言以蔽之:堅決做庶人白身不動搖。免得有人拿他們孤兒寡母作筏子。
尤其是多年下來,蘇氏也多少明白了些皇帝的性子,才不是先帝一朝,他們都認為的‘晉王為人軟善仁厚’。
他的心軟,只針對特定的人,而且不往子孫後代覆蓋(比如長孫無忌的子孫再有人犯事,皇帝收拾起來絲毫不留情。)
蘇氏可不想自己的兒子,再被牽扯進本朝飄搖不定的儲位之中。
不然,皇帝可能又要‘哭著’處置親屬了。
而蘇氏如此避之不及,也足見如今儲位有多局勢不明,令人揣測。
尤其是近來恒山王過世一事,更令人心思變——讓太多人想起了,原本已經成為過去,很多年沒有人提起的先帝晚年的儲位之爭。
而如今,皇帝跟太子一起病著,實在令朝臣們抓瞎:這將來如何是好?
甚至已經有不少朝臣的目光,開始轉移到還未入朝的殷王李旦身上:畢竟比起不愛讀書好鬥雞,常被皇帝斥責‘玩物喪志’的周王來說,殷王則四平八穩,功課也不錯。
所以……今日的殷王,多像當年的皇帝啊,都是不顯山不漏水的嫡出幼子,說不定儲位就是他的呢!
人心浮動如水,從未停過。
*
而這日,不只姜沃跟師父在談起朝局。
皇帝亦然。
崔朝奉詔到紫宸宮時,就見皇帝在案前看一張圖,走進才發現,是乾陵之圖。
帝王的陵墓,都是從登基時就開始修的,乾陵早已修繕完備多年。
聽見他進門,皇帝擡起頭,還帶了一絲笑意:“子梧,你過來看一看。將來陪葬乾陵之墳塋,朕為你選一處離朕近一些的。”
“陛下。”
皇帝擡了擡手打斷:“總要先預備起來了。”
“兄長是午後小憩而去,朕或許也是如此。”但逝者可以這樣安然而去,眼睛一閉萬事不知。
然如沒有安排好一切,生者就要承擔更多的壓力。
“如今這般朝局……”風吹過,窗下占風鐸再次叮咚作響,皇帝聽了片刻:“就像這風,從來不停。”
“朕已經寫好了一份遺詔。”以備事發突然。
“此外,朕還有一個打算。”
**
上元三年的十一月,陳州刺史上奏疏,道‘鳳凰見於宛丘’。
太史局亦上奏,此乃吉兆——《尚書》與《史記》中皆曾記,舜帝大德,方有:“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更有“百獸率舞,百官信諧。”*
且時有星象,正應‘女貴也,可益稷’。
帝聞之欣然,下詔大赦天下,改上元三年為儀鳳元年。
再詔:加封安定公主,為鎮國安定公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