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紙張之貴
關燈
小
中
大
第233章 紙張之貴
“這紙與咱們常見的紙就不大相同。”
崔朝撚過紙張的質地:“這種紙張薄容易扯破、表面略有些粗難沁墨,質地也不夠韌偏脆,顏色也有些發黃……”
聽他說起來,這紙仿佛處處都是缺點。
但姜沃卻越聽越歡喜,笑瞇瞇道:“但這些,都抵不過一個優點。”
兩人相視一笑,心底同時浮現出一個最關鍵的詞:便宜!
實惠才是硬道理啊。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總是顛撲不滅的道理。
自古來,世家豪族能壟斷官位的重要原因,也在於知識的壟斷。
當傳播知識最基本的載體——紙,都是奢侈品的時候,就很難再談普及知識這件事了。
而此時能代替紙用來寫字的布帛之物,是可以直接當錢用的。
什麽叫知識就是金錢?在此時,‘知識(布帛、紙張)’就是實打實的金錢!
都省掉了中間的變現過程。
這三年來,姜沃已經走過了大唐許多地方,親身經歷了解過許多日用品,包括紙的價格。
自出長安,除了上州繁華之地,下州小縣姜沃也到過不少。
不過,偏遠州縣的紙,若是當地沒有專門產紙的鋪面,紙張的價格不但不會隨著當地平均收入降低,反而會物以稀為貴的更加高昂難得。
總之,據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見:哪怕質量最差的麻紙或是草漿紙,也要五十文百張,稍微好一點的紙都是三四文一張。
至於崔朝方才說的,他們常用的紙張——
姜沃把手裏的報紙塞給崔朝,轉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紙張對比來看。
“這是剡溪(浙江剡縣)的剡藤紙。”大唐正式公文指定用紙。
姜沃把兩張紙一起放在陽光下,明顯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紙也薄,但卻又輕又韌又潔凈有光澤,用的是一種特殊的剡溪古藤制作而成。[1]
因這是公文專用紙,故而很是金貴,每年進京來貢舉的學子,哪怕餓幾天肚子,都要專門攢錢買這種紙。
畢竟唐朝還有行卷的作風,考子們考前還得將自己素日得意的詩、文,投與達官顯貴前。
那能用尋常的破紙嗎?必然不能。
用這種剡紙才顯得正式。
而這種剡紙多少錢一張呢?到了每年舉子進京,供不應求之時,有時候能炒到近一百文一張。
“一百文啊。”比現代直接用百元大鈔來寫字,還來的人心疼。
畢竟按照大唐的生活水平——崔朝原本給皇帝算過的,一位尋常百姓(還非田中刨食的貧農),而是京城附近州縣的居民,一年到頭衣食住行的花費,大略需要五貫(五千文),也就是一個月五百文左右。
而家中小有餘資,能培養孩子讀書寫字的門戶,倒也不用怕咬牙供子孫讀書會‘人才兩空’。哪怕孩子讀書一輩子沒什麽名堂,什麽功名也中不了,倒也不用擔心餓死。
姜沃這一路走來,見到各個署衙裏,都有雇傭的‘抄書人’,專門幹抄寫公文等活計的。姜沃了解過他們的生計,過得很是不錯——
“為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2]
也就是說,兩千文的月薪,就足夠一個小小的家庭安居樂業,過上小康生活了(這還是只有一人有收入的情況下)。
如此便知用來投行卷的紙,有時竟然能被炒到一百文一張,對普通人來說,到底是多麽昂貴而不可承受的重量了。
姜沃拿著手裏的報紙:故而,不光是印刷術的改進,還必須搭配上紙張的成本下降,‘報紙’才能夠變成現實。否則也不用叫出版署了,直接叫‘燒錢署’算了。
而她此時撚著手裏的紙頁,甚為欣慰。
還不必看內容,只看紙的質地就知道,曜初做的很不錯。
**
同樣的春末時分。
姜沃與崔朝正在登州港口的驛站,對著陽光看手中的紙張。
而長安城,紫宸宮內,曜初也正坐在帝後跟前,說起紙張之事。
她先將櫻桃酪端給父皇母後,之後才自己取過一盞捧在手上。
並不是回稟公務的氣氛,而是一家子閑話家常似的。
曜初開口道:“父皇、母後,這幾年京中各衙署公文所必用的剡紙是越來越貴了。再這樣下去不是常法。”
皇帝原本吃到一顆酸的櫻桃,不太愉快地蹙眉,把手裏的杯盞放下了。
然而聽到女兒的話,皇帝又不由展顏笑了:“曜初,你近來莫不是見多了辛侍中?”
這種一開口就是‘太貴’‘國庫沒錢’‘日子過不得了’的言辭,讓皇帝頓時夢回辛茂將辛尚書掌戶部那幾年。
皇帝這話一出,曜初還好,如今常跟辛茂將打交道的媚娘,眼前忽然就浮現出辛尚書那張眉頭恨不得打結的臉,他口中最常說的話就是:“天後啊,這開銷未免也太大了……”‘天後,三思啊……’
媚娘沒忍住當場笑出了聲。
然後笑過後,媚娘又是一嘆。
她眼前不由就浮現出另外一張面容——那幾年,每回見了姜沃,辛尚書眼中就會迸發出金子一般的喜悅。
她如今,到了哪裏呢?從海外之地回來了嗎?
真令人懸心。
直到曜初再次開口,媚娘才回神。
“父皇猜的真準,此事還真是辛侍中提出來的,他特意到出版署找了女兒。問起女兒,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張。”
說來,官方向當地征買剡紙,當然不會如讀書人買剡紙一般,有時候還需要支付‘溢價’和‘黃牛價’。
朝廷大量征買這種剡紙,只需要抹平當地署衙的成本就夠了。
但問題就在於這裏,剡紙的成本逐年變高,有些無法控制起來——畢竟從晉代起,剡紙就是‘高檔’‘朝堂’的代言,自然是追捧者眾,每年消耗量巨大。然而剡紙的原材料,剡溪古藤,生長速度可是趕不上被砍伐的速度。
因而這些年古藤越來越少,剡紙的造價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辛侍中雖然現在是門下省的宰相,但他對朝廷財政問題一向是最關心的。
他敏銳地發現了剡紙逐年昂貴的情況,尤其是今歲剡紙價格再創新高後,辛茂將曲指算一算京中各署衙每日要消耗的紙張數量……算完後就立刻心疼地捂住了胸口。
都等不到第二天,辛茂將立刻就往中書省去,與唯一的中書令王神玉商議,讓他起草一道詔令,限制各署衙每日用剡紙的數量。
這種只涉及辦公用品的小事,也不用天後專門批,辛茂將催促道:“你中書省起草,我門下省接著就批,明日就讓各署衙執行!可不能每日再用如此多剡紙了,哪裏是過日子的常法?”
王神玉:……
作為一個生活質量極高,平時他自己寫字作畫,甚至都看不上朝廷所用的剡紙,會用更高檔羅紋玉版紙的人,王神玉覺得——
這破班,是一天沒法上了!不給批準退休,又不給合得來的同僚,還不給省心的下屬,現在連公文紙都不準備給了?
於是他拒絕起草這道詔令,還難得學著陛下開始陰陽別人道:“辛相若要節省各署衙的開支,何必只限制用剡紙?幹脆直接停用剡紙豈不更省錢?”
“這樣吧,辛相,你一人發我們一個沙盤,我們都用樹枝子在沙子上寫字,然後端給天後看如何?”
辛侍中認真搖頭道:“王相這話說的——沙盤還用朝廷發?你們自己從家中拿一個就是了。”
說著目光還在王神玉院中梭巡起來:“那盆花邊上放著的瓷盤就不錯。”
王神玉氣的,當即起身拂袖而去。
他都走到門口了,才想起來,不對啊,這是他中書省,他能走到哪兒去?
於是憋著一口氣轉身回來:“老辛,你這法子不對,紙不是省出來的——每日這麽多正式公文要發布,更要存檔留存多年,不用好紙是不行的。”
王神玉也不是不通庶務,不知人間煙火,算不出朝廷每日用紙就是很大的開銷。
相反,他很清楚剡紙貴,且哪怕是他,平時起草公文,隨手試墨也不會浪費到用剡紙玉版紙,都是用尋常麻紙。各署衙自然都是如此——但正式公文,還是要用質量好的紙來寫錄。
所謂‘紙壽千年’,那是指好紙。
王神玉出身太原王氏,家中自有許多藏書:同樣是百年前的古籍,紙張的不同,保存下來的程度就完全不同。
所以寫公文所需的質地上佳之好紙,是省不得的。他們現在還時常會回到太極宮,翻查貞觀年間,甚至武德年間的各種公文。
正因用的是質地合格的紙,才能時隔幾十年依舊不腐不壞。
不過……
王神玉忽然想起一件事:“你若是想在紙張上儉省,我給你指條明路。你去出版署尋安定公主,問問她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
辛侍中起初還搖頭呢:“不行,我見過出版署那所謂‘報紙’的紙張,質地不行的。”
王神玉忍不住道:“別光盯著銀錢,轉一轉彎吧老辛。”
“出版署只用那種紙張,必然是因為其造價最低,畢竟‘報紙’要的就是一個量大,紙張的質地湊活著能印上油墨字能看清楚就行——但他們既然會造這種新紙,你怎麽知道他們做不出別的適用於公文的紙張?”
“啊!”辛侍中如夢初醒。
“我這就去尋安定公主!”
走到門口,辛茂將忽然又停下道:“說起出版署……唉,王相與姜侯私交甚篤,可知姜侯何時回京?”
辛侍中真的頗為懷念姜侯在京中時,帶給他的‘銀錢’安全感。
如果此時姜侯還在京中,這種剡紙太貴的事兒,他一定會尋姜侯商量。從許多年前的倭國銀礦,到混凝土路到玻璃……讓辛侍中心裏認定,跟搞錢或者省錢有關的事兒,姜侯肯定有法子。
而聽辛茂將這麽問,王神玉當場嘆了好大一口氣。
“我亦不知。姜侯自去歲出海後,飛表奏事也難傳書信了。只有她到百濟、新羅、倭國後,各有一封書信通過熊津都督府傳回。”
她單線聯系京中報了平安,但大海茫茫,再要聯系她就難了。
王神玉直言不諱:“這朝堂之上,沒人比我更盼著姜侯趕緊回京了。”
不然這日子沒法過了!
他都獨自在中書省撐了快三年了,三年,這就是整整一千個日日夜夜啊!
很多時候,王神玉都會想起兩年多前——
他盼望著盼望著,終於,裴行儉從洪州回來了,還給他帶了一份‘報紙’和一本《滕王閣宴詩文集》做禮物。
他很喜歡這份禮物,更期待接下來裴行儉與他共事的悠閑生活。
就在王神玉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候……裴行儉就做了尚書右仆射。
最慘的是,天後口述下詔,詔書還得他這個中書令來擬來蓋印。
王神玉當時望著這道令他心中滴血的詔書,就在想:他這跟坊間話本中,親手送自己心愛之人嫁給別的男人,有什麽區別呢?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他更痛苦,更煎熬。
畢竟話本故事中,無緣的兩人一別就會再難相見。
而王神玉卻日日常朝都能見到裴行儉,然後,看著裴行儉有條不紊回稟尚書省的公務,劉仁軌明顯輕松好多——只看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繼續整飭兵部上就可知了。
王神玉看得郁悶極了:這,這本來都是他的人生啊!
故而,沒有人比王神玉更盼著姜沃巡察結束回京。
畢竟,現在宰輔位置就只剩下一個空缺的,那她一旦回朝,一定會來中書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紙與咱們常見的紙就不大相同。”
崔朝撚過紙張的質地:“這種紙張薄容易扯破、表面略有些粗難沁墨,質地也不夠韌偏脆,顏色也有些發黃……”
聽他說起來,這紙仿佛處處都是缺點。
但姜沃卻越聽越歡喜,笑瞇瞇道:“但這些,都抵不過一個優點。”
兩人相視一笑,心底同時浮現出一個最關鍵的詞:便宜!
實惠才是硬道理啊。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總是顛撲不滅的道理。
自古來,世家豪族能壟斷官位的重要原因,也在於知識的壟斷。
當傳播知識最基本的載體——紙,都是奢侈品的時候,就很難再談普及知識這件事了。
而此時能代替紙用來寫字的布帛之物,是可以直接當錢用的。
什麽叫知識就是金錢?在此時,‘知識(布帛、紙張)’就是實打實的金錢!
都省掉了中間的變現過程。
這三年來,姜沃已經走過了大唐許多地方,親身經歷了解過許多日用品,包括紙的價格。
自出長安,除了上州繁華之地,下州小縣姜沃也到過不少。
不過,偏遠州縣的紙,若是當地沒有專門產紙的鋪面,紙張的價格不但不會隨著當地平均收入降低,反而會物以稀為貴的更加高昂難得。
總之,據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見:哪怕質量最差的麻紙或是草漿紙,也要五十文百張,稍微好一點的紙都是三四文一張。
至於崔朝方才說的,他們常用的紙張——
姜沃把手裏的報紙塞給崔朝,轉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紙張對比來看。
“這是剡溪(浙江剡縣)的剡藤紙。”大唐正式公文指定用紙。
姜沃把兩張紙一起放在陽光下,明顯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紙也薄,但卻又輕又韌又潔凈有光澤,用的是一種特殊的剡溪古藤制作而成。[1]
因這是公文專用紙,故而很是金貴,每年進京來貢舉的學子,哪怕餓幾天肚子,都要專門攢錢買這種紙。
畢竟唐朝還有行卷的作風,考子們考前還得將自己素日得意的詩、文,投與達官顯貴前。
那能用尋常的破紙嗎?必然不能。
用這種剡紙才顯得正式。
而這種剡紙多少錢一張呢?到了每年舉子進京,供不應求之時,有時候能炒到近一百文一張。
“一百文啊。”比現代直接用百元大鈔來寫字,還來的人心疼。
畢竟按照大唐的生活水平——崔朝原本給皇帝算過的,一位尋常百姓(還非田中刨食的貧農),而是京城附近州縣的居民,一年到頭衣食住行的花費,大略需要五貫(五千文),也就是一個月五百文左右。
而家中小有餘資,能培養孩子讀書寫字的門戶,倒也不用怕咬牙供子孫讀書會‘人才兩空’。哪怕孩子讀書一輩子沒什麽名堂,什麽功名也中不了,倒也不用擔心餓死。
姜沃這一路走來,見到各個署衙裏,都有雇傭的‘抄書人’,專門幹抄寫公文等活計的。姜沃了解過他們的生計,過得很是不錯——
“為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2]
也就是說,兩千文的月薪,就足夠一個小小的家庭安居樂業,過上小康生活了(這還是只有一人有收入的情況下)。
如此便知用來投行卷的紙,有時竟然能被炒到一百文一張,對普通人來說,到底是多麽昂貴而不可承受的重量了。
姜沃拿著手裏的報紙:故而,不光是印刷術的改進,還必須搭配上紙張的成本下降,‘報紙’才能夠變成現實。否則也不用叫出版署了,直接叫‘燒錢署’算了。
而她此時撚著手裏的紙頁,甚為欣慰。
還不必看內容,只看紙的質地就知道,曜初做的很不錯。
**
同樣的春末時分。
姜沃與崔朝正在登州港口的驛站,對著陽光看手中的紙張。
而長安城,紫宸宮內,曜初也正坐在帝後跟前,說起紙張之事。
她先將櫻桃酪端給父皇母後,之後才自己取過一盞捧在手上。
並不是回稟公務的氣氛,而是一家子閑話家常似的。
曜初開口道:“父皇、母後,這幾年京中各衙署公文所必用的剡紙是越來越貴了。再這樣下去不是常法。”
皇帝原本吃到一顆酸的櫻桃,不太愉快地蹙眉,把手裏的杯盞放下了。
然而聽到女兒的話,皇帝又不由展顏笑了:“曜初,你近來莫不是見多了辛侍中?”
這種一開口就是‘太貴’‘國庫沒錢’‘日子過不得了’的言辭,讓皇帝頓時夢回辛茂將辛尚書掌戶部那幾年。
皇帝這話一出,曜初還好,如今常跟辛茂將打交道的媚娘,眼前忽然就浮現出辛尚書那張眉頭恨不得打結的臉,他口中最常說的話就是:“天後啊,這開銷未免也太大了……”‘天後,三思啊……’
媚娘沒忍住當場笑出了聲。
然後笑過後,媚娘又是一嘆。
她眼前不由就浮現出另外一張面容——那幾年,每回見了姜沃,辛尚書眼中就會迸發出金子一般的喜悅。
她如今,到了哪裏呢?從海外之地回來了嗎?
真令人懸心。
直到曜初再次開口,媚娘才回神。
“父皇猜的真準,此事還真是辛侍中提出來的,他特意到出版署找了女兒。問起女兒,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張。”
說來,官方向當地征買剡紙,當然不會如讀書人買剡紙一般,有時候還需要支付‘溢價’和‘黃牛價’。
朝廷大量征買這種剡紙,只需要抹平當地署衙的成本就夠了。
但問題就在於這裏,剡紙的成本逐年變高,有些無法控制起來——畢竟從晉代起,剡紙就是‘高檔’‘朝堂’的代言,自然是追捧者眾,每年消耗量巨大。然而剡紙的原材料,剡溪古藤,生長速度可是趕不上被砍伐的速度。
因而這些年古藤越來越少,剡紙的造價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辛侍中雖然現在是門下省的宰相,但他對朝廷財政問題一向是最關心的。
他敏銳地發現了剡紙逐年昂貴的情況,尤其是今歲剡紙價格再創新高後,辛茂將曲指算一算京中各署衙每日要消耗的紙張數量……算完後就立刻心疼地捂住了胸口。
都等不到第二天,辛茂將立刻就往中書省去,與唯一的中書令王神玉商議,讓他起草一道詔令,限制各署衙每日用剡紙的數量。
這種只涉及辦公用品的小事,也不用天後專門批,辛茂將催促道:“你中書省起草,我門下省接著就批,明日就讓各署衙執行!可不能每日再用如此多剡紙了,哪裏是過日子的常法?”
王神玉:……
作為一個生活質量極高,平時他自己寫字作畫,甚至都看不上朝廷所用的剡紙,會用更高檔羅紋玉版紙的人,王神玉覺得——
這破班,是一天沒法上了!不給批準退休,又不給合得來的同僚,還不給省心的下屬,現在連公文紙都不準備給了?
於是他拒絕起草這道詔令,還難得學著陛下開始陰陽別人道:“辛相若要節省各署衙的開支,何必只限制用剡紙?幹脆直接停用剡紙豈不更省錢?”
“這樣吧,辛相,你一人發我們一個沙盤,我們都用樹枝子在沙子上寫字,然後端給天後看如何?”
辛侍中認真搖頭道:“王相這話說的——沙盤還用朝廷發?你們自己從家中拿一個就是了。”
說著目光還在王神玉院中梭巡起來:“那盆花邊上放著的瓷盤就不錯。”
王神玉氣的,當即起身拂袖而去。
他都走到門口了,才想起來,不對啊,這是他中書省,他能走到哪兒去?
於是憋著一口氣轉身回來:“老辛,你這法子不對,紙不是省出來的——每日這麽多正式公文要發布,更要存檔留存多年,不用好紙是不行的。”
王神玉也不是不通庶務,不知人間煙火,算不出朝廷每日用紙就是很大的開銷。
相反,他很清楚剡紙貴,且哪怕是他,平時起草公文,隨手試墨也不會浪費到用剡紙玉版紙,都是用尋常麻紙。各署衙自然都是如此——但正式公文,還是要用質量好的紙來寫錄。
所謂‘紙壽千年’,那是指好紙。
王神玉出身太原王氏,家中自有許多藏書:同樣是百年前的古籍,紙張的不同,保存下來的程度就完全不同。
所以寫公文所需的質地上佳之好紙,是省不得的。他們現在還時常會回到太極宮,翻查貞觀年間,甚至武德年間的各種公文。
正因用的是質地合格的紙,才能時隔幾十年依舊不腐不壞。
不過……
王神玉忽然想起一件事:“你若是想在紙張上儉省,我給你指條明路。你去出版署尋安定公主,問問她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
辛侍中起初還搖頭呢:“不行,我見過出版署那所謂‘報紙’的紙張,質地不行的。”
王神玉忍不住道:“別光盯著銀錢,轉一轉彎吧老辛。”
“出版署只用那種紙張,必然是因為其造價最低,畢竟‘報紙’要的就是一個量大,紙張的質地湊活著能印上油墨字能看清楚就行——但他們既然會造這種新紙,你怎麽知道他們做不出別的適用於公文的紙張?”
“啊!”辛侍中如夢初醒。
“我這就去尋安定公主!”
走到門口,辛茂將忽然又停下道:“說起出版署……唉,王相與姜侯私交甚篤,可知姜侯何時回京?”
辛侍中真的頗為懷念姜侯在京中時,帶給他的‘銀錢’安全感。
如果此時姜侯還在京中,這種剡紙太貴的事兒,他一定會尋姜侯商量。從許多年前的倭國銀礦,到混凝土路到玻璃……讓辛侍中心裏認定,跟搞錢或者省錢有關的事兒,姜侯肯定有法子。
而聽辛茂將這麽問,王神玉當場嘆了好大一口氣。
“我亦不知。姜侯自去歲出海後,飛表奏事也難傳書信了。只有她到百濟、新羅、倭國後,各有一封書信通過熊津都督府傳回。”
她單線聯系京中報了平安,但大海茫茫,再要聯系她就難了。
王神玉直言不諱:“這朝堂之上,沒人比我更盼著姜侯趕緊回京了。”
不然這日子沒法過了!
他都獨自在中書省撐了快三年了,三年,這就是整整一千個日日夜夜啊!
很多時候,王神玉都會想起兩年多前——
他盼望著盼望著,終於,裴行儉從洪州回來了,還給他帶了一份‘報紙’和一本《滕王閣宴詩文集》做禮物。
他很喜歡這份禮物,更期待接下來裴行儉與他共事的悠閑生活。
就在王神玉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候……裴行儉就做了尚書右仆射。
最慘的是,天後口述下詔,詔書還得他這個中書令來擬來蓋印。
王神玉當時望著這道令他心中滴血的詔書,就在想:他這跟坊間話本中,親手送自己心愛之人嫁給別的男人,有什麽區別呢?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他更痛苦,更煎熬。
畢竟話本故事中,無緣的兩人一別就會再難相見。
而王神玉卻日日常朝都能見到裴行儉,然後,看著裴行儉有條不紊回稟尚書省的公務,劉仁軌明顯輕松好多——只看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繼續整飭兵部上就可知了。
王神玉看得郁悶極了:這,這本來都是他的人生啊!
故而,沒有人比王神玉更盼著姜沃巡察結束回京。
畢竟,現在宰輔位置就只剩下一個空缺的,那她一旦回朝,一定會來中書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