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攝政時代起
關燈
小
中
大
第203章 攝政時代起
鹹亨二年正月十六。
這一日的大朝會直至臨近正午才散朝。
而正式散朝前,含元殿內的那口高大的金紋銅鐘,被早就守在一旁的宦官大力敲響。
鐘聲雄渾洪長,響徹殿宇。
滿殿著紫朱青碧不同色官袍的朝臣,不約而同被這意外的鐘聲震了一下——
這座銅鐘,原先可只有上朝時才會敲響!
丹陛之上,已然起身欲行的天後,聞此鐘聲駐足而聽。
鐘聲落下後,她神色與聲音一如既往的沈定道:“自此後,凡大朝會,皆以鐘聲為始,亦為終。”
一息寂靜後,回過神來的群臣,在宰相們的帶領下,山呼應是。
而在這群臣山呼而拜之際,媚娘的目光卻也未再落在朝臣上,她的目光從開著的殿門處望出去。
雖然目不能及,然媚娘眼前,依舊浮現出太極宮的承天門城樓。
她初為皇後時,曾有一日與姜沃一並出宮去大慈恩寺祈福。
回到宮裏時,已然是黃昏時分。
兩人一齊登承天樓。
此樓掌晨鐘暮鼓,正是這京城中白日的起始和終結。
那一日,媚娘取過沈重的鼓槌,親手敲響了第一聲暮鼓。
之後遞給姜沃,她敲響了第二聲。
至今媚娘還記得,那日巨鼓嗡鳴之聲,震得整個人似乎在發麻。而後,兩人站在最高的承天樓上,見城門隨鼓聲次第關閉,整座長安城漸次安靜了下來。
媚娘自殿外收回了目光。
當日鼓,今日鐘。
她們走了這樣久這樣遠的路。
只可惜……
只可惜今日人未在。
*
帝後離開含元殿後,群臣依舊久久肅立未動——太子沒走誰敢走?
太子殿下依舊坐在原處未動。皇太子服制中特有的玉簪遠游冠下,他的神色有些茫然,以至於面容都有些不真切似的模糊。
半晌後,太子依舊未起身。
殿內群臣,尤其是站在後排的,今日之事純純是‘看熱鬧不看門道’的朝臣,有些已經不免開始探頭探腦想看看前面是怎麽了,怎麽今天不退朝下班了呢?
再僵持下去就不好了。
方才自帝後離殿,宰相們也都已經自座上起身恭送。此時王神玉就邁出半步,姿儀風雅,聲音也依舊從容不迫道:“臣恭送太子殿下。”
太子起身離殿。
百官這才如常自宰相起開始退朝。
如今英國公仙逝,是自老中書令杜正倫開始退朝的。
這位與英國公年紀相仿,也已然是年邁老者,這兩年屢有致仕之意。此次天後攝政詔他也是提前知道的,也未發一言——
他如何會出言反駁,許多年前,在姜沃剛到吏部當侍郎時,杜正倫就是第一個當朝提出‘勘察戶籍’‘抑世家隱戶’的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因此事被皇帝升為中書令。
一做這些年。
方才聽到鐘聲響起,年邁的中書令忽然有一點平靜的釋然,自己應當終於可以致仕了。
宰相們一一離開含元殿後,其餘肅立的朝臣才敢動。
許多人一動才發現,這一日因站了太久,腿腳已經麻了。
不過也不只腿腳麻了。
畢竟除了極少數的人提前有思想準備‘天後攝政’之事的臣子,對其餘朝臣來說,這都屬於是晴天一個雷炸響,被驚的從內到外都是麻的。
從明日起,就是不一樣的朝堂了。
**
太子從側門離開含元殿後,在殿外停了良久。
今日之事,令他都不知自己是如何下朝的,他甚至不知該不該回到東宮去。那裏會有人等著求他諫他嗎?
太子到底先來到了紫宸宮,欲求見父皇。
紫宸殿後殿,皇帝下朝後,便見曜初已經在後殿等著他了,見他進門才松口氣道:“再晚一會兒,父皇今日喝藥的時辰就要誤了。”
皇帝剛坐下來喝藥,程望山便進來回稟太子求見。
皇帝搖搖頭:“先不見了。”
就先不見了吧,免得弘兒又要給那些人求情。媚娘的‘天後攝政事條’他也知道些,一定有東宮屬臣要倒黴。
既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燒一燒也好。
而且之前他們顧忌太多,又考慮東宮的穩固,又要慮著弘兒心性多思,縛手縛腳的。此番也算是不破不立,希望弘兒經過這一回,能夠幡然清醒。
這太子之位他自幼有之,便覺天經地義,甚至是想當然,覺得自己是東宮,便該如禮法中一般,所有臣子也天經地義對他‘忠誠不逾’。
然而見程望山出去回絕太子,皇帝到底不忍,不由擡眼望向女兒。
還未說話,就見曜初道:“父皇,我去勸勸兄長好不好?”
皇帝欣慰頷首。
紫宸殿的院中,遍種梧桐,傳聞中鳳凰非梧桐不棲。
兄妹二人在樹下對面而立。
曜初勸惴惴不安的太子道:“父皇正在飲藥,今日又上了半日朝,實在勞乏無神。兄長最是仁孝,必能體諒父皇。”頓了頓:“兄長不如去求求母後?”
*
太子是在偏殿門口與天後相遇的。
殿門外已經備好了鳳輦,天後顯然是要因事出行。
“母後。”
太子如今日殿上那般,望向母後。
因昨日是大祭,今日又是大朝會,天後服制較往日莊重繁覆許多。
是一身特意改制過的袆衣。朱裳、青襟、玄領纁裏。
腰間懸的紐約、佩、綬皆一如天子。
因要出門,天後的袆衣外頭還加了一件大裘,亦是玄色羔毛為緣。太子就見,一陣冬日的風拂過,純墨色的風毛,拂過母後的面容。
上好的羔毛,有一種流水一樣的光澤感,正映出一雙威嚴鳳目。
就在太子開口前,天後已經擡手打斷:“接下來,我要處置一批東宮屬臣,太子閉門讀書吧。”
“這些時日,太子先不必接對朝臣了。”
太子不免再次出聲:“可……”
天後並未等太子說出口,她邊登轎輦邊道:“弘兒,你總是琢磨太多。而從前,我們也顧慮太多。”也是期許太多。
現在。
“你不必再多思,琢磨我與你父皇的心思。”
天後於鳳輦上落座,明白告訴眼前的太子——
“遵從。”
“像你熟背恪守禮法一樣。太子,遵從就夠了。”
鳳輦離開了紫宸宮,一徑前往宮門。
太子奉命回東宮閉門讀書。
*
姜宅。
七日已到,姜沃是先好好平躺伸展了一會兒,這才神采奕奕坐起來。
崔朝進門的時候,見她如此:“這是大好了?”
姜沃點頭而笑:“本就是風寒所致,風寒過去,就好了。”
有她第一日吐血的‘急重病’在前,後來六日懲罰,她那種病怏怏的沒精神,都被視為轉好的征兆了,起碼沒再吐血暈過去(因未續費)。
崔朝放下心來:“天後的車駕快到門口了。”
姜沃直接起身:“那我去門口。”
崔朝聞言還是嚇了一跳,立刻攔阻道:“可不要出去吹風了,嚴公公特意先到一步,正是傳天後口諭,令你不要出屋。”
姜沃這才在屋裏坐等。
而崔朝將天後將至之事轉達後,自己還得趕緊再出去在正門接駕——畢竟天後沒有免了他的接駕。
崔朝接駕過後,原欲陪同天後進門,卻聽天後傳達了陛下之意,讓崔朝進宮面聖去。
媚娘自行入院內。
畢竟這處姜宅,她也來過不止一次了。
曜初年幼時就長在這裏,她也曾屢次出宮探望女兒。
而這次姜沃生病的七日內,媚娘還來過兩次,於是很熟門熟路直接走到姜沃這回養病的院落中。
她推開院門,一眼便見到窗邊伏著熟悉的身影。
姜沃就伏在窗口,看到大裘朱裳的媚娘進門,她於窗後而笑:“奉天後旨,於屋內接駕。”
兩人隔窗四目而望。
而攝政的天後,露出了今日,也是攝政後的第一個笑容。
*
嚴承財關上院門,親自守在門外——如今他親自守門的時候可少了,畢竟他是天後多年的管事宦官,也算得上宮人裏頭數一數二的人物了。
媚娘與姜沃於窗前對坐,一時誰都沒有先開口。
屋內一片安靜。
只能聽到紅泥小火爐上,紫砂壺裏水的微微沸騰之聲。
姜沃沒開口,是知道媚娘有話要問她——
許多人,包括崔朝在內,都以為她是驟然被東宮猜忌,被皇帝‘準歸’(免官),半生心血付之東流而情緒大痛致病。
也有些人,比如王神玉裴行儉狄仁傑等,還以為姜相是多年勞苦心血煎熬留下的身體虧空。
尤其是王、裴二人,大家在吏部一起磕過保心丹(其實那是姜沃給當日王老尚書準備的),如今回想,都以為她素日的康健都是強撐,說不得早有病根。這回吐血是病根、風寒、心緒三重夾擊所致。
但姜沃知道,以上這些理由,能對所有人解釋她的病情,但唯獨無法對媚娘解釋,她為何忽然重病至此。
因只有媚娘清楚,太子的猜忌皇帝的權衡,姜沃是早就知道的,根本不會讓她驚動!
連她的退,都是她們二人商議好的,又何來心緒大痛而至嘔血?
而她往日到底有沒有‘病根’,那幾日又有無受過風寒,媚娘亦是最清楚。
那麽,她究竟是為什麽還未走出紫宸殿,就吐了血?
她養病的這七日,媚娘一點兒沒有過問的意思。
但現在她病好了,姜沃便等著媚娘問她。
媚娘開口了。
然而她問的,是一個讓姜沃意外,卻又不那麽意外的問題——
“這些年來。”媚娘眼前似有往事如煙歷歷在目,她們相處的日子,姜沃做成的很多事情……
“這些年來,你做的每一回‘神夢’,是不是都有代價?”
見姜沃點頭,媚娘心底五味雜陳:原來如此,果然如此。
那些事物,怎麽會沒有代價。
雖有系統限制,姜沃還是想再解釋兩句:“姐姐,我說不了很清楚,但我……”
然而媚娘再次笑了:“不用說了。”
她擡起手來扶在姜沃手腕處,尋到脈搏按住。
媚娘對醫術稱不上精通,但也有了解:在先帝年間,她曾預備著以後要去感業寺,就略微學了些醫術。而這些年身邊有病人,耳濡目染更知道些。
起碼正常脈象扶的出。
她能感受到姜沃的脈象果然恢覆了往常的規律有力,不再是前幾日的極平弱,甚至是紊亂。
“你只需要告訴我,於你壽命與身體無礙吧?”
這個能說。
姜沃很快道:“
無礙。甚至還有益。”她笑道:“我過四十歲生辰的那日,姐姐不是還問過,為何我少時總是睡不醒,倒是這些年精神反而變好了?”
媚娘感受到指尖脈搏的規律跳動:這就夠了。
有些話她說不出,便也不用再說了。
媚娘收回手:“既如此,我便與陛下說,不要再派奉禦出宮給你診脈了。只說……你將要出京去尋孫神醫好生調養些時日。”
她註視眼前熟悉至極的面容:“太多年了。出去好好歇一歇,看一看這山河吧。”
*
雖然已不再朝中,也不是宰相了,但姜沃還是第一個看到全部‘天後攝政事條’的人。
共有十二條。
是媚娘這些年代政的政見心得,是將要推行的新策。
因今歲眼見旱災在前,第一條就還是‘勸農桑,薄賦徭’。[1]
下面又有許多細則,比如姜沃當日上書的‘備關中旱荒十二條’。
姜沃去取過紙筆,一條條看下去,時不時與媚娘商議。然後一如當年在掖庭一般,兩人邊說邊隨手記錄下來。
直到看到第七條總則“杜讒口。”[1]
姜沃不由擡頭一笑。
何為讒口,那巧言惑於東宮肯定算是的。姜沃都能想象到,等來日這‘天後攝政十二事條’,一旦形成明文詔令發下去,東宮裏只怕一大片人,見此文就怕得睡不著覺。
聽姜沃這麽說,媚娘搖頭道:“應當是今夜就開始睡不著了。”
“太子閉門讀書,他們無人可求。”
天後竟然令太子閉門讀書,這對東宮屬臣來說,就是個天後要收拾人的明確標志啊。
然而,媚娘邊繼續在紙頁上落筆,邊輕描淡寫道:“我是準備處置人,但並不準備幾日內就處置了他們。”
“刀一下落下去,是解脫。”
“懸而未決才是折磨。”
就讓刀高懸一會兒吧。
姜沃還好奇問了一句:“姐姐準備讓他們都去戍邊效力嗎?”雖說大唐邊境大,但這些年發落的人也著實不少了。
媚娘搖頭:“我既攝政,該有些新氣象才是。”
多年來,一直發落人描邊,也覺得有些招式用老沒意思了。
姜沃翻回第一頁勸農桑下的備旱諸事,舉起來給媚娘看:“今歲也不愁沒事讓他們做。”
媚娘頷首:“是啊,總能尋到些‘好差事’的。”
*
兩人把‘天後攝政十二事條’從頭到尾討論了一遍後,姜沃擱下了筆。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的掖庭,媚娘就曾提起的‘匭檢制度’。
即史冊上武皇首創的‘自薦/舉報制度’,是由皇帝掌握的銅箱,凡天下自認有才有能為之人,都可以直接投信自薦。
使得寒門甚至是平民,可以不依賴世家門閥的路子,直接上達天聽。
只是,還是不到時候啊。
代政跟攝政不同,攝政跟當政又不同。
這種大型制度改革,只怕還要媚娘掌政多年權柄穩固,甚至登基改朝以後,才能靠鐵腕和魄力推行。
於是她對媚娘笑道:“這些攝政事條推行過後,姐姐的攝政應當就穩了。”
朝臣們也能意識到,是來到了天後攝政時代。
“有些事,可以以後慢慢再做。”她手上整理著公文,口中道:“到時候我應當就回京了,陪姐姐一起做。”
*
不只姜沃想起了掖庭那一晚。
媚娘亦然。
擋在君王面前的臣子啊。
她始終要做這樣的朝臣,直至今日到底被權衡而免官。
媚娘接過姜沃整理好的‘事條’。
她開口道:“我曾囑咐你,不要做擋在君王面前的臣子。”
媚娘的聲音不疾不徐,帶著一種漫然篤定:“但我想,你大約也沒聽進心裏去過。”
“也罷。”
“畢竟日後,我會來做這個君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鹹亨二年正月十六。
這一日的大朝會直至臨近正午才散朝。
而正式散朝前,含元殿內的那口高大的金紋銅鐘,被早就守在一旁的宦官大力敲響。
鐘聲雄渾洪長,響徹殿宇。
滿殿著紫朱青碧不同色官袍的朝臣,不約而同被這意外的鐘聲震了一下——
這座銅鐘,原先可只有上朝時才會敲響!
丹陛之上,已然起身欲行的天後,聞此鐘聲駐足而聽。
鐘聲落下後,她神色與聲音一如既往的沈定道:“自此後,凡大朝會,皆以鐘聲為始,亦為終。”
一息寂靜後,回過神來的群臣,在宰相們的帶領下,山呼應是。
而在這群臣山呼而拜之際,媚娘的目光卻也未再落在朝臣上,她的目光從開著的殿門處望出去。
雖然目不能及,然媚娘眼前,依舊浮現出太極宮的承天門城樓。
她初為皇後時,曾有一日與姜沃一並出宮去大慈恩寺祈福。
回到宮裏時,已然是黃昏時分。
兩人一齊登承天樓。
此樓掌晨鐘暮鼓,正是這京城中白日的起始和終結。
那一日,媚娘取過沈重的鼓槌,親手敲響了第一聲暮鼓。
之後遞給姜沃,她敲響了第二聲。
至今媚娘還記得,那日巨鼓嗡鳴之聲,震得整個人似乎在發麻。而後,兩人站在最高的承天樓上,見城門隨鼓聲次第關閉,整座長安城漸次安靜了下來。
媚娘自殿外收回了目光。
當日鼓,今日鐘。
她們走了這樣久這樣遠的路。
只可惜……
只可惜今日人未在。
*
帝後離開含元殿後,群臣依舊久久肅立未動——太子沒走誰敢走?
太子殿下依舊坐在原處未動。皇太子服制中特有的玉簪遠游冠下,他的神色有些茫然,以至於面容都有些不真切似的模糊。
半晌後,太子依舊未起身。
殿內群臣,尤其是站在後排的,今日之事純純是‘看熱鬧不看門道’的朝臣,有些已經不免開始探頭探腦想看看前面是怎麽了,怎麽今天不退朝下班了呢?
再僵持下去就不好了。
方才自帝後離殿,宰相們也都已經自座上起身恭送。此時王神玉就邁出半步,姿儀風雅,聲音也依舊從容不迫道:“臣恭送太子殿下。”
太子起身離殿。
百官這才如常自宰相起開始退朝。
如今英國公仙逝,是自老中書令杜正倫開始退朝的。
這位與英國公年紀相仿,也已然是年邁老者,這兩年屢有致仕之意。此次天後攝政詔他也是提前知道的,也未發一言——
他如何會出言反駁,許多年前,在姜沃剛到吏部當侍郎時,杜正倫就是第一個當朝提出‘勘察戶籍’‘抑世家隱戶’的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因此事被皇帝升為中書令。
一做這些年。
方才聽到鐘聲響起,年邁的中書令忽然有一點平靜的釋然,自己應當終於可以致仕了。
宰相們一一離開含元殿後,其餘肅立的朝臣才敢動。
許多人一動才發現,這一日因站了太久,腿腳已經麻了。
不過也不只腿腳麻了。
畢竟除了極少數的人提前有思想準備‘天後攝政’之事的臣子,對其餘朝臣來說,這都屬於是晴天一個雷炸響,被驚的從內到外都是麻的。
從明日起,就是不一樣的朝堂了。
**
太子從側門離開含元殿後,在殿外停了良久。
今日之事,令他都不知自己是如何下朝的,他甚至不知該不該回到東宮去。那裏會有人等著求他諫他嗎?
太子到底先來到了紫宸宮,欲求見父皇。
紫宸殿後殿,皇帝下朝後,便見曜初已經在後殿等著他了,見他進門才松口氣道:“再晚一會兒,父皇今日喝藥的時辰就要誤了。”
皇帝剛坐下來喝藥,程望山便進來回稟太子求見。
皇帝搖搖頭:“先不見了。”
就先不見了吧,免得弘兒又要給那些人求情。媚娘的‘天後攝政事條’他也知道些,一定有東宮屬臣要倒黴。
既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燒一燒也好。
而且之前他們顧忌太多,又考慮東宮的穩固,又要慮著弘兒心性多思,縛手縛腳的。此番也算是不破不立,希望弘兒經過這一回,能夠幡然清醒。
這太子之位他自幼有之,便覺天經地義,甚至是想當然,覺得自己是東宮,便該如禮法中一般,所有臣子也天經地義對他‘忠誠不逾’。
然而見程望山出去回絕太子,皇帝到底不忍,不由擡眼望向女兒。
還未說話,就見曜初道:“父皇,我去勸勸兄長好不好?”
皇帝欣慰頷首。
紫宸殿的院中,遍種梧桐,傳聞中鳳凰非梧桐不棲。
兄妹二人在樹下對面而立。
曜初勸惴惴不安的太子道:“父皇正在飲藥,今日又上了半日朝,實在勞乏無神。兄長最是仁孝,必能體諒父皇。”頓了頓:“兄長不如去求求母後?”
*
太子是在偏殿門口與天後相遇的。
殿門外已經備好了鳳輦,天後顯然是要因事出行。
“母後。”
太子如今日殿上那般,望向母後。
因昨日是大祭,今日又是大朝會,天後服制較往日莊重繁覆許多。
是一身特意改制過的袆衣。朱裳、青襟、玄領纁裏。
腰間懸的紐約、佩、綬皆一如天子。
因要出門,天後的袆衣外頭還加了一件大裘,亦是玄色羔毛為緣。太子就見,一陣冬日的風拂過,純墨色的風毛,拂過母後的面容。
上好的羔毛,有一種流水一樣的光澤感,正映出一雙威嚴鳳目。
就在太子開口前,天後已經擡手打斷:“接下來,我要處置一批東宮屬臣,太子閉門讀書吧。”
“這些時日,太子先不必接對朝臣了。”
太子不免再次出聲:“可……”
天後並未等太子說出口,她邊登轎輦邊道:“弘兒,你總是琢磨太多。而從前,我們也顧慮太多。”也是期許太多。
現在。
“你不必再多思,琢磨我與你父皇的心思。”
天後於鳳輦上落座,明白告訴眼前的太子——
“遵從。”
“像你熟背恪守禮法一樣。太子,遵從就夠了。”
鳳輦離開了紫宸宮,一徑前往宮門。
太子奉命回東宮閉門讀書。
*
姜宅。
七日已到,姜沃是先好好平躺伸展了一會兒,這才神采奕奕坐起來。
崔朝進門的時候,見她如此:“這是大好了?”
姜沃點頭而笑:“本就是風寒所致,風寒過去,就好了。”
有她第一日吐血的‘急重病’在前,後來六日懲罰,她那種病怏怏的沒精神,都被視為轉好的征兆了,起碼沒再吐血暈過去(因未續費)。
崔朝放下心來:“天後的車駕快到門口了。”
姜沃直接起身:“那我去門口。”
崔朝聞言還是嚇了一跳,立刻攔阻道:“可不要出去吹風了,嚴公公特意先到一步,正是傳天後口諭,令你不要出屋。”
姜沃這才在屋裏坐等。
而崔朝將天後將至之事轉達後,自己還得趕緊再出去在正門接駕——畢竟天後沒有免了他的接駕。
崔朝接駕過後,原欲陪同天後進門,卻聽天後傳達了陛下之意,讓崔朝進宮面聖去。
媚娘自行入院內。
畢竟這處姜宅,她也來過不止一次了。
曜初年幼時就長在這裏,她也曾屢次出宮探望女兒。
而這次姜沃生病的七日內,媚娘還來過兩次,於是很熟門熟路直接走到姜沃這回養病的院落中。
她推開院門,一眼便見到窗邊伏著熟悉的身影。
姜沃就伏在窗口,看到大裘朱裳的媚娘進門,她於窗後而笑:“奉天後旨,於屋內接駕。”
兩人隔窗四目而望。
而攝政的天後,露出了今日,也是攝政後的第一個笑容。
*
嚴承財關上院門,親自守在門外——如今他親自守門的時候可少了,畢竟他是天後多年的管事宦官,也算得上宮人裏頭數一數二的人物了。
媚娘與姜沃於窗前對坐,一時誰都沒有先開口。
屋內一片安靜。
只能聽到紅泥小火爐上,紫砂壺裏水的微微沸騰之聲。
姜沃沒開口,是知道媚娘有話要問她——
許多人,包括崔朝在內,都以為她是驟然被東宮猜忌,被皇帝‘準歸’(免官),半生心血付之東流而情緒大痛致病。
也有些人,比如王神玉裴行儉狄仁傑等,還以為姜相是多年勞苦心血煎熬留下的身體虧空。
尤其是王、裴二人,大家在吏部一起磕過保心丹(其實那是姜沃給當日王老尚書準備的),如今回想,都以為她素日的康健都是強撐,說不得早有病根。這回吐血是病根、風寒、心緒三重夾擊所致。
但姜沃知道,以上這些理由,能對所有人解釋她的病情,但唯獨無法對媚娘解釋,她為何忽然重病至此。
因只有媚娘清楚,太子的猜忌皇帝的權衡,姜沃是早就知道的,根本不會讓她驚動!
連她的退,都是她們二人商議好的,又何來心緒大痛而至嘔血?
而她往日到底有沒有‘病根’,那幾日又有無受過風寒,媚娘亦是最清楚。
那麽,她究竟是為什麽還未走出紫宸殿,就吐了血?
她養病的這七日,媚娘一點兒沒有過問的意思。
但現在她病好了,姜沃便等著媚娘問她。
媚娘開口了。
然而她問的,是一個讓姜沃意外,卻又不那麽意外的問題——
“這些年來。”媚娘眼前似有往事如煙歷歷在目,她們相處的日子,姜沃做成的很多事情……
“這些年來,你做的每一回‘神夢’,是不是都有代價?”
見姜沃點頭,媚娘心底五味雜陳:原來如此,果然如此。
那些事物,怎麽會沒有代價。
雖有系統限制,姜沃還是想再解釋兩句:“姐姐,我說不了很清楚,但我……”
然而媚娘再次笑了:“不用說了。”
她擡起手來扶在姜沃手腕處,尋到脈搏按住。
媚娘對醫術稱不上精通,但也有了解:在先帝年間,她曾預備著以後要去感業寺,就略微學了些醫術。而這些年身邊有病人,耳濡目染更知道些。
起碼正常脈象扶的出。
她能感受到姜沃的脈象果然恢覆了往常的規律有力,不再是前幾日的極平弱,甚至是紊亂。
“你只需要告訴我,於你壽命與身體無礙吧?”
這個能說。
姜沃很快道:“
無礙。甚至還有益。”她笑道:“我過四十歲生辰的那日,姐姐不是還問過,為何我少時總是睡不醒,倒是這些年精神反而變好了?”
媚娘感受到指尖脈搏的規律跳動:這就夠了。
有些話她說不出,便也不用再說了。
媚娘收回手:“既如此,我便與陛下說,不要再派奉禦出宮給你診脈了。只說……你將要出京去尋孫神醫好生調養些時日。”
她註視眼前熟悉至極的面容:“太多年了。出去好好歇一歇,看一看這山河吧。”
*
雖然已不再朝中,也不是宰相了,但姜沃還是第一個看到全部‘天後攝政事條’的人。
共有十二條。
是媚娘這些年代政的政見心得,是將要推行的新策。
因今歲眼見旱災在前,第一條就還是‘勸農桑,薄賦徭’。[1]
下面又有許多細則,比如姜沃當日上書的‘備關中旱荒十二條’。
姜沃去取過紙筆,一條條看下去,時不時與媚娘商議。然後一如當年在掖庭一般,兩人邊說邊隨手記錄下來。
直到看到第七條總則“杜讒口。”[1]
姜沃不由擡頭一笑。
何為讒口,那巧言惑於東宮肯定算是的。姜沃都能想象到,等來日這‘天後攝政十二事條’,一旦形成明文詔令發下去,東宮裏只怕一大片人,見此文就怕得睡不著覺。
聽姜沃這麽說,媚娘搖頭道:“應當是今夜就開始睡不著了。”
“太子閉門讀書,他們無人可求。”
天後竟然令太子閉門讀書,這對東宮屬臣來說,就是個天後要收拾人的明確標志啊。
然而,媚娘邊繼續在紙頁上落筆,邊輕描淡寫道:“我是準備處置人,但並不準備幾日內就處置了他們。”
“刀一下落下去,是解脫。”
“懸而未決才是折磨。”
就讓刀高懸一會兒吧。
姜沃還好奇問了一句:“姐姐準備讓他們都去戍邊效力嗎?”雖說大唐邊境大,但這些年發落的人也著實不少了。
媚娘搖頭:“我既攝政,該有些新氣象才是。”
多年來,一直發落人描邊,也覺得有些招式用老沒意思了。
姜沃翻回第一頁勸農桑下的備旱諸事,舉起來給媚娘看:“今歲也不愁沒事讓他們做。”
媚娘頷首:“是啊,總能尋到些‘好差事’的。”
*
兩人把‘天後攝政十二事條’從頭到尾討論了一遍後,姜沃擱下了筆。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的掖庭,媚娘就曾提起的‘匭檢制度’。
即史冊上武皇首創的‘自薦/舉報制度’,是由皇帝掌握的銅箱,凡天下自認有才有能為之人,都可以直接投信自薦。
使得寒門甚至是平民,可以不依賴世家門閥的路子,直接上達天聽。
只是,還是不到時候啊。
代政跟攝政不同,攝政跟當政又不同。
這種大型制度改革,只怕還要媚娘掌政多年權柄穩固,甚至登基改朝以後,才能靠鐵腕和魄力推行。
於是她對媚娘笑道:“這些攝政事條推行過後,姐姐的攝政應當就穩了。”
朝臣們也能意識到,是來到了天後攝政時代。
“有些事,可以以後慢慢再做。”她手上整理著公文,口中道:“到時候我應當就回京了,陪姐姐一起做。”
*
不只姜沃想起了掖庭那一晚。
媚娘亦然。
擋在君王面前的臣子啊。
她始終要做這樣的朝臣,直至今日到底被權衡而免官。
媚娘接過姜沃整理好的‘事條’。
她開口道:“我曾囑咐你,不要做擋在君王面前的臣子。”
媚娘的聲音不疾不徐,帶著一種漫然篤定:“但我想,你大約也沒聽進心裏去過。”
“也罷。”
“畢竟日後,我會來做這個君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