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26章 同中書門下三品

關燈
第126章 同中書門下三品

說起需求造就市場——

姜沃很快就感慨起另一件事:此番吏部資考事,還將大唐印刷術的普及,往前推了一步。

史載,印刷術初創於唐代。

然雖有印刷術,大唐實則還是手抄為主流。

印刷術實漸興於五代之後,直到宋時才算真正進入印刷術時代,甚至又出現了活字印刷這項新的發明。

姜沃至此世後,也很快發現,身邊實在是很少有印刷品的。

基本所見文字都是手抄版。

此時除了官方宮廷會印刷用於典藏的書籍外,民間的印刷術基本只停留在印歷書上。

只舉一個例子便可知:偌大的長安城,只有東市上有兩三家印刷鋪子。

基本也只會印歷書、佛經、道文等。

並不是印刷本不好,只是一來雕版印刷術剛面世,時人的觀念還沒轉過來。二來,也是沒有大量的市場需求。

此時人若是需要一本書,從固定思維來說,最先反應肯定是手抄一遍。

而從經濟考慮也是手抄:總沒必要為了一本書,就去專門雕印一回。有這個財力和等著雕版的功夫,早就抄完了。

直到現在,有了需求。

*

最先發現苗頭的,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國子監人——駱賓王和崔朝先後向姜沃說起了此事。

駱賓王是來借書的:國子監算學科的講師和學子一直都是最少的,如今他們手裏的《算經》以及平素所學的《算學筆記》,不免要被人排隊借閱抄寫。

其餘較為罕有的書籍,也是分外搶手。

考期臨近,學子們又要背書,又要抄書,簡直是蠟燭兩頭燒。

駱賓王就是來向姜沃求借一本《綴數》。

如今要借這本書的學子,已經排到十月資考後。

與他們思維不同,姜沃第一反應就是,覆印。

姜沃就道:“你們這麽多人需要此書,便去印書鋪子雕出板來,直接印出幾百本來不好嗎?”

“且資考又不是一回。去雕版後,還能把版子留下來,將來再需要再印就是了。”

駱賓王:……是哦!

其實有時候,人只是需要跳出一下思維定式。

姜沃見駱賓王如夢初醒一樣,拿著《綴數》去搞覆印版了。

估計有他這麽一搞,國子監很快就會出現雕版印刷風潮。

只是,據姜沃所知,洛陽城內只有一家刁家印刷,估計難接下這麽多單。

*

於是這一晚,姜沃還問起崔朝,國子監近來抄書事。

崔朝就與她講了個烏龍:

抄書這件事,許多時候都是傳遞鏈——比如甲有原版,借給乙,之後乙又借給他的好朋友丙,丙再借給他的人脈丁……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如果中間一個人抄錯了,那這條鏈上剩下的人就慘了。

若是《九經》等文科書,偶然有個別字漏字,有時候影響不太大。

但《算經》可就不是了。

近來國子監學子們是飛速抄書中,更有許多學子發動鈔能力雇人抄書,給足了錢讓人通宵達旦盡快抄給他。

忙中出錯也是難免的。

近來就有幾十個學子,為了一道算經上的題不對,一路吵到國子監算學博士(講師官職)那去。

吵了半天,發現原來他們是一條抄書鏈,從第二個人開始,就抄錯了行……

姜沃想到他們耽誤的覆習時間,感慨道:好慘。

雕版印刷的好處又多了一條:印刷版的出錯率低。

姜沃便問崔朝道:“我記得你在長安東市也有一家印刷鋪吧。”

崔朝很快領會她的意思:“你是說,在洛陽也設一家?”

姜沃頷首。

這會子設印刷鋪,完全不愁沒有市場。

只愁印不過來。

而且設一家印刷鋪,也方便將來她印各種傳奇故事。

說來,不知文成和鳴珂的故事寫的怎麽樣了……

**

這夜,因安安留在宮裏住,姜沃索性就繼續加班。

萬事開頭難。

十月裏是吏部第一回 ‘資考’。

哪怕已經定下了總綱,但每日總有無數新的實際操作細節,需要吏部官員來敲定安排。

這兩個月來,王老尚書幾乎每日都帶著姜沃和裴行儉兩人在開會。

到了暮鼓時分,再每個人分一分桌上的公文——回家繼續加班。

等這一回過去,有了舊例可以參考,以後就不會這麽麻煩了。

*

夜色漸深,崔朝送了一盞瓦罐老鴨秋藕湯過來。

“早些歇著吧。”

秋日的藕最好,有種別樣的清甜。

姜沃邊挑著藕塊吃,邊空下心思來繼續想印刷術。

大唐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她自然從來沒有忘記過‘活字印刷術’。

她還特意去翻了翻系統——

其實,雖然宋朝就已經發明了‘泥活字’,之後幾朝又陸續出現了木活字、銅活字。

但,活字印刷術,一直未能取代雕版印刷術成為主流。

首先便是漢字自身的特點,限制了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常用漢字就有數千個,做一套活字,實在是大工程。而排版一次活字,也是大工程。

其次,便是泥活字、木活字的印刷質量,都是不如雕版的,而且這兩種活字還容易損毀。

至於明清時造出的那種不易損毀的銅活字,挪到大唐就更不合適了。

此時大唐可還未至白銀主流流通時代,銅的作用可太多了。若是做一套銅的活字,造價之高昂與最終收益的不匹配,就決定了很難流通。而且在技術層面,此世做出銅活字的匠人,估計也不多。

再其次,活字印刷,是留不下底板的,印過一次後,再想重印就難了。

這大概就是時代的限制吧。

哪怕到了清代,活字印刷術百分之八十的使用,也都用來印族譜——印量小,雕版不合適,反而是活字印刷更經濟適用。

但此時大唐的族譜譜牒甚重,各世家根本不可能拿出來,送到印刷鋪去印。

沒有需求,就很難創造市場。

姜沃便把活字印刷術暫先記下。

**

十月初冬。

尚書省都堂,一片肅靜。

都堂內數百間大房舍俱開,每間屋舍裏都疏松的排布著桌椅——姜沃自己坐下試了試,以她如今的目力,都很難看到別人的答卷。

此時每張桌椅後,

都有候選官在奮筆疾書答卷。

而每間屋舍,前後還都站了維持秩序的兵丁,和吏部的監考胥吏。

身著紫袍的王老尚書,帶著姜沃和裴行儉在都堂內的巡視考場。等轉過一圈,回到前頭正堂坐下來。

姜沃和裴行儉,都感覺到對方松了一口氣。

終於,終於告一段落了!

到洛陽宮這幾個月真是片刻未閑。

然而正端了茶杯的王老尚書,見到有些松泛了神色的兩人,忽然開口道:“小姜、小裴啊……”

兩人聞言齊齊起身。

王老尚書帶了笑意問道:“你們是不是忘記了——要開始準備貢舉事了。”

姜沃和裴行儉:……

是哦,每年十月,諸州學子入京備考。

然後明年二月,還要貢舉考!

王神玉已經給王老尚書寫了好幾封信了:長安城已經有學子陸陸續續到了。他自己獨理此事也太累了。

表示哪怕聖駕不回來,裴行儉也得回來!

字字如泣血。

而聽聞此需求的裴行儉:……我的命也是命啊。

他轉頭以求助的眼神看向姜沃:救救。

*

其實這幾個月來,姜沃也想過這件事。

她記得,自中唐以後歷朝歷代,科舉並不是吏部負責主辦的,而是禮部。

其緣故,她也細思過了。

此時正好提出:“老尚書,若是咱們將貢舉事交出去呢?”

也已經累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王老尚書頓時眼睛一亮:“交出去?具體說說!”

裴行儉立刻起手姜沃倒茶。

姜沃含笑接過,然後對王老尚書道:“吏部原就要掌官員的選授、勳爵、甚至還有每年的功考。再加上貢舉事。”

“公務繁雜、諸事同擔,恐忙中出錯是一回事。”

姜沃道:“更有個緣故一直在我心上記掛著——老尚書覺不覺得,吏部在官員任免上的權職太重了呢?”

王老尚書與裴行儉皆是神色一凜。

如今沒人覺得吏部權職太過,是因為科舉入仕,還不是入仕的主流途徑,屬於放在吏部順手辦了的事兒。

但只看皇帝的聖意,就能預料到接下來數年,科舉入仕的官員會越來越多,尤其是進士科分量會越來越重……

到了那時候,若貢舉事還在吏部手裏,豈不是成了——吏部行貢舉選學子,然後吏部再開‘資考’為這些學子授官,最後還要年度考核這些官員——那,從此後選出的官員,是不是與吏部捆綁的太深了?

姜沃輕聲道:“就比如上一回貢舉,老尚書是‘知貢舉’,我為副手。考中的進士,可都要叫老尚書一聲座主。”

“老尚書自是心中坦蕩,不會私偏於人。但旁人未必如此想。”

王老尚書越聽越嚴肅。

很快決斷道:“若如此說,貢舉事實不該留在吏部了。”

吏部職權太大,聖人將來終究不能放心。

且事情越多,越難盡善盡美。與其將來擔著聖人猜疑,再被旁人抓到吏部出了錯,被罷免掉職權。

還不如主動分權給聖人看。

至於分給誰,都不用姜沃再說,王老尚書和裴行儉很快都想到了:專門負責各種典儀的禮部,就很合適啊。

這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還得禮部頂上啊。

*

且說,今日來巡考的,不只有王老尚書等人。

其餘六部尚書並九寺正卿,但凡有空的,也都特意來考場轉了一圈,著重看過考自家部門的候考官們。

心情都很不錯,像是菜農看著即將可以收的水靈靈小菜。

禮部尚書許圉師也過來溜了一圈。

離開前自然不忘去正堂跟吏部王老尚書等人打聲招呼。

然後……

這位許尚書就受寵若驚的發現,吏部上下對他格外客氣周到——

王老尚書親切請他坐下,然後細問起近來禮部公務忙不忙。

而裴郎中,則忙著親手給他倒茶。

甚至一貫在朝上雲淡風輕甚少露出什麽情緒的姜侍郎,都對他露出了如沐春風的微笑,還道:“聖人常言,許尚書博考經史……”讚美如行雲流水,將許尚書誇的如坐雲端。

姜沃讚完後,王老尚書又接過去誇了起來。

許尚書心情美美地離開了都堂,心中感念:吏部這幾位同僚真是如玉一般的人物與品格啊。

而很快,許尚書就更加堅定了這個想法——

十月底。

吏部王老尚書居然上奏,以‘規避嫌疑’‘諸事難並濟’為由,請旨將貢舉事移交禮部。

許尚書心中感嘆:吏部上下真是一心為公啊!

皇帝亦如此嘉讚。

同時下旨,將剩下一個中書令的宰輔位,給了王老尚書。

王尚書就此拜相。

領此旨意王老尚書,不免想到:若非吏部主動將貢舉事交出,只怕這份拜相聖旨來的沒有這麽快。

畢竟吏部的權職太大,他這個吏部尚書,權柄幾於尚書省宰相無異。

他原以為,自己會一直待在吏部尚書位上,直到致仕。到時候皇帝或許會給他加封一品‘三公’的虛職。

未料到……

他頗多感慨:都是為臣一世,誰不想做宰相呢?

可喜他此生終能以中書令致仕了!

*

吏部尚書位空出後,由吏部侍郎王神玉升任尚書職。

而裴行儉則順勢升任空出來的吏部侍郎位。

倒是姜沃的升任最為不同。

她在吏部的品級並未變動,依舊是吏部侍郎。

但皇帝賜下紫袍與嵌金魚符,授其同中書門下三品。

即雖非宰輔位,亦可以參知三省事。

這個職位,算是拜相的必經之路,也算是半步宰輔——當年宰位無空缺之時,李勣大將軍就曾做過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政事。

除了李勣大將軍,諸如當年褚遂良、韓瑗、來濟等宰輔,也都是先走了這一步,過了幾年才正式拜相。

從此後,三省事務,姜沃可參之知之。

其實經過這幾年‘皇帝重用’的潛移默化,尤其是這一年的吏部‘資考’事後,姜侍郎得此官職,朝臣們已經不意外了。

但讓他們有點繃不住的是皇帝授官時對姜侍郎的考評——

皇帝盛讚姜侍郎‘恂恂謙謹、篤厚明恭’。

朝臣們:……好的吧。

**

顯慶二年十二月。

皇帝頒布《建東都詔》,改洛陽宮為東都。[1]

自此,長安洛陽並稱兩都。

於次年初,聖駕返回長安。

立政殿。

皇帝與崔朝正在對弈。

李治落下手裏的黑子:“你決定好了?此事一旦定下,再無更改的。”

崔朝望著棋盤,很快答道:“決定好了。其實我早有此意,只是陛下方登基那些年,諸事頗多,我不欲以一己私事勞煩陛下。”

直到今年,皇帝登基已然九年。

皇帝頷首:“好,明日你遞奏疏吧。”

顯慶三年二月。

明明是貢舉月,朝上卻全然沒有人討論貢舉事。真正的熱點話題只有一個——國子監司業崔朝,遞奏疏請求與崔氏分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