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唐公務考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3章 大唐公務考
顯慶二年五月下旬。
英國公府。
李敬業正在勤練弓箭。
看上去格外意氣風發——
才過去不久的端午佳節,在崔司業的主持下,國子監六學裏的數千學子,舉行了射粽賽。
李敬業射得第二名,大出風頭。
於是這些日子他陽光燦爛的很。
但同時又遺憾自己到底不是頭名,因此近來繼續勤練射箭。
直到叔父李思文過來叫他:“你怎麽還在練射箭?還想著自己被人壓一頭的事兒?對了,你說這回國子監騎射頭名是誰來著?”
李敬業道:“東平郡公之子程務挺。”
東平郡公程名振,是跟著先帝打過劉黑闥的將領,因功封郡公。
程務挺作為其子,也是將門出身,騎射自然好。
但在李敬業心裏,郡公,比他祖父的國公爵位要低,說明他祖父軍功更大,那他也應該比程務挺騎射更好才是,
李思文擺手道:“別練了,父親叫你,快去吧。”
陽光燦爛李敬業立刻蔫的像是霜打了的小白菜,放下弓箭換過衣服,膽戰心驚去見祖父。
祖父對他格外嚴苛——
原本祖父給他從兵部弄了實職官,結果他兵部大門還沒認熟,就因口舌不謹,提起‘立後典儀逾制’的流言蜚語,被祖父從兵部踢到了太仆寺去看馬。
結果馬還沒數清呢,祖父又直接讓吏部把他官職削成白板,扔去國子監讀書改造。
還警告他道:“如今國子監崔司業,是陛下曾經的伴讀,你到了國子監皮緊一點!”
李敬業在祖父跟前只敢小雞啄米似點頭。
但他在國子監也沒少鬥雞走馬呼朋喚友,因此一聽祖父叫他,就特別心虛。
*
李勣擡眼看了沿著墻根走進來的孫子,冷淡道:“站好了。”
直到李敬業在案前站的端端正正,李勣才問道:“你在國子監,有無聽聞吏部新的選官制?”
李敬業當然聽說了——
國子監幾乎百分百都是蔭封子弟,事關他們將來的切身利益,怎麽會不關註,近來傳的沸沸揚揚,群情激憤的,都說吏部居然要‘統考選官’,簡直是欺人太甚!
李敬業不只一次聽到周圍蔭封子弟的抱怨:“咱們何等出身?若是只與那二十個進士一起考也就算了,竟然還得跟明經科、制科出身、甚至是各署衙做雜事的胥吏一起考試授官!”
吏部此制若定下來,簡直是折辱他們,還折辱他們的家族門庭!
流言如沸,李敬業怎麽可能沒聽說。
但……
李敬業擡眼看了眼祖父,他還記得上次跟祖父提起外頭‘立後逾制’的流言後,自己慘痛的下場。
於是他這次果斷搖頭:“沒聽說!”
李勣聞言,眉毛一軒:“如此要事,你身在國子監竟都不知?可見每日不務正業!去外頭領十竹板再回來。”
李敬業懵了。
還是小廝來領他的時候,他才連忙改口道:“祖父!祖父我想起來了!”
說著把他在國子監聽到的關於吏部‘考核授官’的抱怨之辭,都竹筒倒豆子似的說了出來。
還不忘表揚自己一二:“祖父,孫兒知此事是聖人之意,吏部是奉旨辦事。所以從不跟他們去說那些抱怨吏部的話。”
“還有人想利用孫兒給祖父告狀,我也都沒理會!”
確實有不少人來尋李敬業,想通過他走李勣大將軍的門路——
“李公子,你出身煊赫,令祖父是先帝封的英國公、淩煙閣功臣,當今又加封大司空!這樣的出身,難道也得吏部考過,才能授官?”
李敬業當時就懟了一句:“怎麽,你覺得我學業不精,考不入前五百名?”
那學子:……重點是這個嗎?重點是一旦吏部定下這種‘資考’,你這個未來的英國公,有可能得去跟一個在兵部打雜多年的小吏一起考試!多丟臉啊!
而路過的駱賓王,努力憋住了心聲:以李敬業的學業水準,除非考騎射,不然他真考不上。
當然,李敬業自己不這麽覺得。
正如此時他跟李勣大將軍保證道:“祖父放心,今年我格外刻苦,做了十幾篇好文章,甚至貢舉要考的《五經》我也都一直背著。吏部要考也不怕的。”
李勣大將軍看著信心滿滿的長孫,冷淡道:“那你可有想好,待去吏部投名刺報考時,是考三省六部哪一處?還是考京外州官?”
李敬業茫然:嘎?
怎麽,難道不是去吏部領一張考卷,答完就完了嗎?
之後我去哪一處,不該是吏部安排嗎?
**
與此同時。
洛陽宮貞觀殿。
姜沃也正與裴行儉一起,向帝後匯報吏部具體的‘官員資考’流程。
“我與裴郎中商議許久,最終還是覺得:與其所有候選官一齊來吏部資考,之後選出五百人分送各部。”
“倒不如一開始就把五百個名額分給各署衙——就讓候選官員,按照自身所擅,先遞名刺自選報考的官職。”
“可分為國考和州考。”
說到這裏,姜沃不由停留了一下。
真正開始推行大唐‘公務員考試’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想入三省六部、九寺、禦史臺的官員,報國考;欲出京到州縣為父母官的報州考。”
“所報不同官職,資考之題亦不同。”
“以六部為例,由各部尚書親自出題。”
“正所謂量才用人。若只是吏部統一出卷,未免有失偏頗。”
“譬如有的候選官,或許不長於經史子集,倒擅城池修浚,土木繕葺,那便可以去報考工部,去答由工部尚書所出的題卷。”
姜沃笑道:“也省的其餘署衙,總是抱怨吏部分給他們的官員不合用。”
不如讓各部門按所需人才出題,招自己的公務員去。
吏部只負責統一匯總考試,還省了吏部總遭人埋怨。
*
帝後聽完,都道這是個好法子。
姜沃感嘆:她只是來源於考試制度太過完善,而且內卷又太厲害的後世而已。
想想現代,要考個基層公務員有多麽難,要覆習學多少科目。
真正做官,自然應當儲備更多知識才是。
尤其是州縣官,遠離京城禦史臺等監督機構,又直接接觸百姓。是真正的一方父母官!
若無才能,又為了政績胡亂施為。苦的自然是百姓。
媚娘見姜沃說了良久,
還讓人上了清涼的藥茶上來。
在姜沃喝藥茶的時候,媚娘自己又細讀了兩遍‘報考制度’,忽而一針見血提出一個問題。
“你說,讓各署衙的官員來出題,吏部只負責考——那如何能保證這些朝臣,不會礙於人情洩露資考之題以徇私?”
見姜沃還在喝茶,媚娘就點裴行儉回答。
裴行儉不是沒面聖回過話,但面對皇後回話,這真是第一次。
他起初還略有點拘謹,說了兩句後就自然多了。
“皇後容稟:關於此事,下官與姜侍郎商議了幾個法子。”
“一,各署衙只有一人可出題卷,若有資題外洩,他自己首先便要擔過失。”
“二,各部提交四份題卷,具體考哪一份,吏部臨時抽取。”
“三,每個候選官參加資考時,都考兩門:吏部出一份‘常卷’,考些每個入仕為官者都該知道的‘常識’;各署衙再按照官職所需之才,出一份‘特卷’。”
媚娘頷首讚許。
如此一來,比起從前吏部為‘天官’,掌握天下官吏選授,其實吏部的權柄是小了的。
而最終吏部能交出這樣一份‘資考授官制’——
媚娘轉向一直閉目聽著的皇帝:“足見陛下慧眼,未曾看錯人。”
吏部此番全然是公心,未有私心。
皇帝睜開雙目,眼中亦多有嘉許之意,尤其是多看了兩眼裴行儉。
對姜沃,他已經太熟悉了。
倒是裴行儉,姜沃之前舉薦他時,皇帝還持有一定保留態度。但此番,這位出身河東裴氏的世家子,能做到這一步,皇帝自是讚許。
皇帝道:“可見兩位愛卿一心系國,凜然英風。”
“今歲試行此‘資考制’後,朕必有功賞。”
姜沃與裴行儉起身謝恩後,姜沃又提起王老尚書的功勞。她與裴行儉都是還是吏部新人,如此大的改動,若要吏部上下一體完成此事,非得有王老尚書這座泰山石不可。
且他老人家‘心絞痛’過後,到底讚同了這份奏疏,並且已經先與六部裏其餘五部尚書,各要了一份【顯慶二年x部考錄官職要求】
姜沃以發傳單的架勢,將五份‘
公務員招考要求’,遞到帝後手裏。
**
英國公府。
李勣大將軍作為尚書左仆射,吏部的動向是瞞不過他的,姜沃也沒有瞞過他,而是積極請大將軍給提意見。
尤其是大將軍自家就有符合條件報考的子孫。
於是李勣手裏,也有五部的‘招考要求’。
此時他問長孫李敬業,今歲若是報考,想要去哪一處。
李敬業先是茫然。
茫然過後,又很快胸有成竹道:“祖父,我覺得哪一處署衙都成。”
李勣面無表情,拿過了戶部辛尚書的招考要求,開始念起來:
【戶部掌天下井田、徭賦、職貢等諸事。故,需在署官員熟記相應律法、擅於統籌各署衙赒給經費、熟知大唐疆域十道、三百餘州的人口、貢賦、徭役之事。註:急需精於算學的算官十人】
戶部辛尚書,直接借此機會,向皇帝和吏部要人了:戶部每年多大的工作量啊!
辛尚書還抓緊機會跟王老尚書告狀:“別的不說,老尚書只看原來令侄王侍郎,動不動就坐在這裏耽誤我們戶部的差事,也該多批給我幾個官員名額才是!”
守舊的朝臣,還在抱怨今年只有五百個‘新官’名額,機靈的朝臣如辛尚書,已經開始琢磨怎麽從這五百個人裏,多給自家部門劃拉幾個名額和中用的人才了!
而此時,聽完戶部官職要求的李敬業:……這些詞聽起來好陌生啊。
李勣見長孫被問住了,就問最基礎的道:“朝廷去歲新修的井田政令,你背的出嗎?再有,我不是讓你去國子監後,也得報一門算學嗎?你學的如何了?”
李敬業恨不得把頭埋到領子裏去。
李勣也未追究,繼續道:“你覺得自己六部都可入?好,來看看其餘幾部。”
【禮部掌天下禮儀典儀、祠祭……】
【刑部掌天下刑名、律法、訟獄……】
李勣直接問道:“趙國公所編的《永徽疏律》三十卷——不說記誦,你全都通讀過嗎?”
李敬業聽得眼前直冒圈圈,連忙道:“兵部!祖父我想去兵部。”
兵部的話,李勣大將軍根本無需念稿,所需官員皆在他心中,他直接道:“兵部掌武官選授、更掌天下軍伍、士卒、邊境、關隘、山川……”
李敬業再次閉嘴。
李勣繼續道:“當年我掌兵部時,最缺的便是職方官——先帝開疆擴土,大唐疆域屢屢外擴,四夷來服。按理來說,各州府輿圖三年就該重造一回,然實少擅測制輿圖之人。”
他目如寒刃,問眼前這個終將要擔起英國公府的長孫:“你能夠任其職嗎?”
李敬業郁悶道:“那祖父,我之前學的經史子集都沒用嗎?”
李勣搖頭:“不,那是你能夠學會這些庶務的基石。”
李勣合上從姜沃處拿到的‘各部授官考制詳要’。
換了認真的口吻:“此時不能夠,不要緊。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然後去苦學!”
“你要記著,為將帥,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為官者,一人無能,萬民受苦!”
李敬業叩首應教。
李勣則繼續低頭看著姜侍郎這封奏疏上,還提出一項‘守選制’。
不由在心內琢磨道:姜侍郎提出守選制,是想讓候選官在這三年內,精學報考署衙所需的學問?
還是,另有他意?
**
貞觀殿。
姜沃與帝後二人笑道:“今年就提出‘資官守選制’,三年後才能考試,自然是為了嚇唬人的。”
“但,也是給他們做個心理預期。”
守選制,其實是帝後二人提出來的。
主要針對的就是蔭封子弟——
勳貴子弟,滿十六歲可得蔭封,所以李敬業三年前,不過十六歲少年郎,就能夠被李勣安排到兵部去做實職官。
可隨著蔭封子弟越來越多,哪有這麽些實官職可授?
帝後二人就想到了守選制。
而且還想的特別絕:進士及第守選三年便能參加吏部銓選資考,蔭封子弟則需至少七年才能參加![1]
這便是當時姜沃給裴行儉透漏的皇帝心意。
帝後二人早就說過,裁官只是手段。
而他們真正想達到的目的——
“朕希望,十年後,朝臣中士族、勳貴出身者,哪怕以蔭位得官,
卻也覺不由進士入仕,終不為美。”[2]
當科舉考試得官在世人眼中的重要性,漸漸能夠比肩,甚至在數十年、百年後,能夠壓過世家出身的重要性。
就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
隨著吏部要【資考授官】的傳言和消息越來越多,越來越詳實。
而皇帝又明顯是鐵了心支持吏部此舉——
世家勳貴們忽然覺得:從來沒有這麽一刻,懷念起曾經的太尉長孫無忌!懷念起他在朝上一言勸服皇帝的舊事!
其實,惦記長孫太尉的不止一人。
還有皇帝。
姜沃奉旨來到貞觀殿的時候,皇帝正手把手教女兒寫字,見姜沃來還搖頭笑道:“朕給安安尋了許多字帖,盡是書法大家的。安安卻是最喜歡褚遂良的字。”
姜沃頷首:甭管前宰相、現愛州縣丞褚遂良做官如何。他的字實在是清朗秀勁。
也難怪安安喜歡。
皇帝把筆交給女兒,柔聲道:“安安自己寫。”
然後與姜沃來到外殿議事。
“朕昨夜忽想起一事。”
姜沃就見皇帝案上放了一卷《永徽疏律》。
皇帝示意她拿走看,姜沃就見,是一卷《職制律》——專門針對官吏失職、貪墨、違法所制定的一卷法律。
比如此時映入姜沃眼中的一條:“官員憑借權勢侵占私田、民田:一畝以下杖六十,三畝加一等;過杖一百,五畝加一等,罪至徒二年半。”[3]
姜沃心中一動,等下,皇帝不會是想……
果然,只聽皇帝道:“若論起修律法,朝中再無人比得過趙國公。”
“且朕見兄長信中說起,舅舅這兩年頗醉心田圃。唉。以舅舅的性子,若是無事可做百無聊賴,只怕於身體無益啊,朕如何不憂心。”
“姜卿說是不是?”
姜沃:……陛下,真的,卷至如此嗎?
心中如此想,口中卻已經誠實答道:“陛下思慮的是,是該將新的‘銓選制’‘資考制’等新制都加入律法了。”
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嘛!
將來若有違背者,也可按律法懲處。
皇帝頷首而笑:“朕已然往黔州去信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顯慶二年五月下旬。
英國公府。
李敬業正在勤練弓箭。
看上去格外意氣風發——
才過去不久的端午佳節,在崔司業的主持下,國子監六學裏的數千學子,舉行了射粽賽。
李敬業射得第二名,大出風頭。
於是這些日子他陽光燦爛的很。
但同時又遺憾自己到底不是頭名,因此近來繼續勤練射箭。
直到叔父李思文過來叫他:“你怎麽還在練射箭?還想著自己被人壓一頭的事兒?對了,你說這回國子監騎射頭名是誰來著?”
李敬業道:“東平郡公之子程務挺。”
東平郡公程名振,是跟著先帝打過劉黑闥的將領,因功封郡公。
程務挺作為其子,也是將門出身,騎射自然好。
但在李敬業心裏,郡公,比他祖父的國公爵位要低,說明他祖父軍功更大,那他也應該比程務挺騎射更好才是,
李思文擺手道:“別練了,父親叫你,快去吧。”
陽光燦爛李敬業立刻蔫的像是霜打了的小白菜,放下弓箭換過衣服,膽戰心驚去見祖父。
祖父對他格外嚴苛——
原本祖父給他從兵部弄了實職官,結果他兵部大門還沒認熟,就因口舌不謹,提起‘立後典儀逾制’的流言蜚語,被祖父從兵部踢到了太仆寺去看馬。
結果馬還沒數清呢,祖父又直接讓吏部把他官職削成白板,扔去國子監讀書改造。
還警告他道:“如今國子監崔司業,是陛下曾經的伴讀,你到了國子監皮緊一點!”
李敬業在祖父跟前只敢小雞啄米似點頭。
但他在國子監也沒少鬥雞走馬呼朋喚友,因此一聽祖父叫他,就特別心虛。
*
李勣擡眼看了沿著墻根走進來的孫子,冷淡道:“站好了。”
直到李敬業在案前站的端端正正,李勣才問道:“你在國子監,有無聽聞吏部新的選官制?”
李敬業當然聽說了——
國子監幾乎百分百都是蔭封子弟,事關他們將來的切身利益,怎麽會不關註,近來傳的沸沸揚揚,群情激憤的,都說吏部居然要‘統考選官’,簡直是欺人太甚!
李敬業不只一次聽到周圍蔭封子弟的抱怨:“咱們何等出身?若是只與那二十個進士一起考也就算了,竟然還得跟明經科、制科出身、甚至是各署衙做雜事的胥吏一起考試授官!”
吏部此制若定下來,簡直是折辱他們,還折辱他們的家族門庭!
流言如沸,李敬業怎麽可能沒聽說。
但……
李敬業擡眼看了眼祖父,他還記得上次跟祖父提起外頭‘立後逾制’的流言後,自己慘痛的下場。
於是他這次果斷搖頭:“沒聽說!”
李勣聞言,眉毛一軒:“如此要事,你身在國子監竟都不知?可見每日不務正業!去外頭領十竹板再回來。”
李敬業懵了。
還是小廝來領他的時候,他才連忙改口道:“祖父!祖父我想起來了!”
說著把他在國子監聽到的關於吏部‘考核授官’的抱怨之辭,都竹筒倒豆子似的說了出來。
還不忘表揚自己一二:“祖父,孫兒知此事是聖人之意,吏部是奉旨辦事。所以從不跟他們去說那些抱怨吏部的話。”
“還有人想利用孫兒給祖父告狀,我也都沒理會!”
確實有不少人來尋李敬業,想通過他走李勣大將軍的門路——
“李公子,你出身煊赫,令祖父是先帝封的英國公、淩煙閣功臣,當今又加封大司空!這樣的出身,難道也得吏部考過,才能授官?”
李敬業當時就懟了一句:“怎麽,你覺得我學業不精,考不入前五百名?”
那學子:……重點是這個嗎?重點是一旦吏部定下這種‘資考’,你這個未來的英國公,有可能得去跟一個在兵部打雜多年的小吏一起考試!多丟臉啊!
而路過的駱賓王,努力憋住了心聲:以李敬業的學業水準,除非考騎射,不然他真考不上。
當然,李敬業自己不這麽覺得。
正如此時他跟李勣大將軍保證道:“祖父放心,今年我格外刻苦,做了十幾篇好文章,甚至貢舉要考的《五經》我也都一直背著。吏部要考也不怕的。”
李勣大將軍看著信心滿滿的長孫,冷淡道:“那你可有想好,待去吏部投名刺報考時,是考三省六部哪一處?還是考京外州官?”
李敬業茫然:嘎?
怎麽,難道不是去吏部領一張考卷,答完就完了嗎?
之後我去哪一處,不該是吏部安排嗎?
**
與此同時。
洛陽宮貞觀殿。
姜沃也正與裴行儉一起,向帝後匯報吏部具體的‘官員資考’流程。
“我與裴郎中商議許久,最終還是覺得:與其所有候選官一齊來吏部資考,之後選出五百人分送各部。”
“倒不如一開始就把五百個名額分給各署衙——就讓候選官員,按照自身所擅,先遞名刺自選報考的官職。”
“可分為國考和州考。”
說到這裏,姜沃不由停留了一下。
真正開始推行大唐‘公務員考試’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想入三省六部、九寺、禦史臺的官員,報國考;欲出京到州縣為父母官的報州考。”
“所報不同官職,資考之題亦不同。”
“以六部為例,由各部尚書親自出題。”
“正所謂量才用人。若只是吏部統一出卷,未免有失偏頗。”
“譬如有的候選官,或許不長於經史子集,倒擅城池修浚,土木繕葺,那便可以去報考工部,去答由工部尚書所出的題卷。”
姜沃笑道:“也省的其餘署衙,總是抱怨吏部分給他們的官員不合用。”
不如讓各部門按所需人才出題,招自己的公務員去。
吏部只負責統一匯總考試,還省了吏部總遭人埋怨。
*
帝後聽完,都道這是個好法子。
姜沃感嘆:她只是來源於考試制度太過完善,而且內卷又太厲害的後世而已。
想想現代,要考個基層公務員有多麽難,要覆習學多少科目。
真正做官,自然應當儲備更多知識才是。
尤其是州縣官,遠離京城禦史臺等監督機構,又直接接觸百姓。是真正的一方父母官!
若無才能,又為了政績胡亂施為。苦的自然是百姓。
媚娘見姜沃說了良久,
還讓人上了清涼的藥茶上來。
在姜沃喝藥茶的時候,媚娘自己又細讀了兩遍‘報考制度’,忽而一針見血提出一個問題。
“你說,讓各署衙的官員來出題,吏部只負責考——那如何能保證這些朝臣,不會礙於人情洩露資考之題以徇私?”
見姜沃還在喝茶,媚娘就點裴行儉回答。
裴行儉不是沒面聖回過話,但面對皇後回話,這真是第一次。
他起初還略有點拘謹,說了兩句後就自然多了。
“皇後容稟:關於此事,下官與姜侍郎商議了幾個法子。”
“一,各署衙只有一人可出題卷,若有資題外洩,他自己首先便要擔過失。”
“二,各部提交四份題卷,具體考哪一份,吏部臨時抽取。”
“三,每個候選官參加資考時,都考兩門:吏部出一份‘常卷’,考些每個入仕為官者都該知道的‘常識’;各署衙再按照官職所需之才,出一份‘特卷’。”
媚娘頷首讚許。
如此一來,比起從前吏部為‘天官’,掌握天下官吏選授,其實吏部的權柄是小了的。
而最終吏部能交出這樣一份‘資考授官制’——
媚娘轉向一直閉目聽著的皇帝:“足見陛下慧眼,未曾看錯人。”
吏部此番全然是公心,未有私心。
皇帝睜開雙目,眼中亦多有嘉許之意,尤其是多看了兩眼裴行儉。
對姜沃,他已經太熟悉了。
倒是裴行儉,姜沃之前舉薦他時,皇帝還持有一定保留態度。但此番,這位出身河東裴氏的世家子,能做到這一步,皇帝自是讚許。
皇帝道:“可見兩位愛卿一心系國,凜然英風。”
“今歲試行此‘資考制’後,朕必有功賞。”
姜沃與裴行儉起身謝恩後,姜沃又提起王老尚書的功勞。她與裴行儉都是還是吏部新人,如此大的改動,若要吏部上下一體完成此事,非得有王老尚書這座泰山石不可。
且他老人家‘心絞痛’過後,到底讚同了這份奏疏,並且已經先與六部裏其餘五部尚書,各要了一份【顯慶二年x部考錄官職要求】
姜沃以發傳單的架勢,將五份‘
公務員招考要求’,遞到帝後手裏。
**
英國公府。
李勣大將軍作為尚書左仆射,吏部的動向是瞞不過他的,姜沃也沒有瞞過他,而是積極請大將軍給提意見。
尤其是大將軍自家就有符合條件報考的子孫。
於是李勣手裏,也有五部的‘招考要求’。
此時他問長孫李敬業,今歲若是報考,想要去哪一處。
李敬業先是茫然。
茫然過後,又很快胸有成竹道:“祖父,我覺得哪一處署衙都成。”
李勣面無表情,拿過了戶部辛尚書的招考要求,開始念起來:
【戶部掌天下井田、徭賦、職貢等諸事。故,需在署官員熟記相應律法、擅於統籌各署衙赒給經費、熟知大唐疆域十道、三百餘州的人口、貢賦、徭役之事。註:急需精於算學的算官十人】
戶部辛尚書,直接借此機會,向皇帝和吏部要人了:戶部每年多大的工作量啊!
辛尚書還抓緊機會跟王老尚書告狀:“別的不說,老尚書只看原來令侄王侍郎,動不動就坐在這裏耽誤我們戶部的差事,也該多批給我幾個官員名額才是!”
守舊的朝臣,還在抱怨今年只有五百個‘新官’名額,機靈的朝臣如辛尚書,已經開始琢磨怎麽從這五百個人裏,多給自家部門劃拉幾個名額和中用的人才了!
而此時,聽完戶部官職要求的李敬業:……這些詞聽起來好陌生啊。
李勣見長孫被問住了,就問最基礎的道:“朝廷去歲新修的井田政令,你背的出嗎?再有,我不是讓你去國子監後,也得報一門算學嗎?你學的如何了?”
李敬業恨不得把頭埋到領子裏去。
李勣也未追究,繼續道:“你覺得自己六部都可入?好,來看看其餘幾部。”
【禮部掌天下禮儀典儀、祠祭……】
【刑部掌天下刑名、律法、訟獄……】
李勣直接問道:“趙國公所編的《永徽疏律》三十卷——不說記誦,你全都通讀過嗎?”
李敬業聽得眼前直冒圈圈,連忙道:“兵部!祖父我想去兵部。”
兵部的話,李勣大將軍根本無需念稿,所需官員皆在他心中,他直接道:“兵部掌武官選授、更掌天下軍伍、士卒、邊境、關隘、山川……”
李敬業再次閉嘴。
李勣繼續道:“當年我掌兵部時,最缺的便是職方官——先帝開疆擴土,大唐疆域屢屢外擴,四夷來服。按理來說,各州府輿圖三年就該重造一回,然實少擅測制輿圖之人。”
他目如寒刃,問眼前這個終將要擔起英國公府的長孫:“你能夠任其職嗎?”
李敬業郁悶道:“那祖父,我之前學的經史子集都沒用嗎?”
李勣搖頭:“不,那是你能夠學會這些庶務的基石。”
李勣合上從姜沃處拿到的‘各部授官考制詳要’。
換了認真的口吻:“此時不能夠,不要緊。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然後去苦學!”
“你要記著,為將帥,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為官者,一人無能,萬民受苦!”
李敬業叩首應教。
李勣則繼續低頭看著姜侍郎這封奏疏上,還提出一項‘守選制’。
不由在心內琢磨道:姜侍郎提出守選制,是想讓候選官在這三年內,精學報考署衙所需的學問?
還是,另有他意?
**
貞觀殿。
姜沃與帝後二人笑道:“今年就提出‘資官守選制’,三年後才能考試,自然是為了嚇唬人的。”
“但,也是給他們做個心理預期。”
守選制,其實是帝後二人提出來的。
主要針對的就是蔭封子弟——
勳貴子弟,滿十六歲可得蔭封,所以李敬業三年前,不過十六歲少年郎,就能夠被李勣安排到兵部去做實職官。
可隨著蔭封子弟越來越多,哪有這麽些實官職可授?
帝後二人就想到了守選制。
而且還想的特別絕:進士及第守選三年便能參加吏部銓選資考,蔭封子弟則需至少七年才能參加![1]
這便是當時姜沃給裴行儉透漏的皇帝心意。
帝後二人早就說過,裁官只是手段。
而他們真正想達到的目的——
“朕希望,十年後,朝臣中士族、勳貴出身者,哪怕以蔭位得官,
卻也覺不由進士入仕,終不為美。”[2]
當科舉考試得官在世人眼中的重要性,漸漸能夠比肩,甚至在數十年、百年後,能夠壓過世家出身的重要性。
就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
隨著吏部要【資考授官】的傳言和消息越來越多,越來越詳實。
而皇帝又明顯是鐵了心支持吏部此舉——
世家勳貴們忽然覺得:從來沒有這麽一刻,懷念起曾經的太尉長孫無忌!懷念起他在朝上一言勸服皇帝的舊事!
其實,惦記長孫太尉的不止一人。
還有皇帝。
姜沃奉旨來到貞觀殿的時候,皇帝正手把手教女兒寫字,見姜沃來還搖頭笑道:“朕給安安尋了許多字帖,盡是書法大家的。安安卻是最喜歡褚遂良的字。”
姜沃頷首:甭管前宰相、現愛州縣丞褚遂良做官如何。他的字實在是清朗秀勁。
也難怪安安喜歡。
皇帝把筆交給女兒,柔聲道:“安安自己寫。”
然後與姜沃來到外殿議事。
“朕昨夜忽想起一事。”
姜沃就見皇帝案上放了一卷《永徽疏律》。
皇帝示意她拿走看,姜沃就見,是一卷《職制律》——專門針對官吏失職、貪墨、違法所制定的一卷法律。
比如此時映入姜沃眼中的一條:“官員憑借權勢侵占私田、民田:一畝以下杖六十,三畝加一等;過杖一百,五畝加一等,罪至徒二年半。”[3]
姜沃心中一動,等下,皇帝不會是想……
果然,只聽皇帝道:“若論起修律法,朝中再無人比得過趙國公。”
“且朕見兄長信中說起,舅舅這兩年頗醉心田圃。唉。以舅舅的性子,若是無事可做百無聊賴,只怕於身體無益啊,朕如何不憂心。”
“姜卿說是不是?”
姜沃:……陛下,真的,卷至如此嗎?
心中如此想,口中卻已經誠實答道:“陛下思慮的是,是該將新的‘銓選制’‘資考制’等新制都加入律法了。”
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嘛!
將來若有違背者,也可按律法懲處。
皇帝頷首而笑:“朕已然往黔州去信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