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盛極
關燈
小
中
大
第160章 盛極
“令月、婉兒。”
“懷思正切,驟得雲翰,此心甚慰。”
燈下,姜沃才寫完回信的第一句,不由頓筆而笑。
這些年,她回成年人的書信形成了習慣,下筆自成如此。
這回也是,寫了一個開頭,才忽然想起,這信是要陶姑姑念給太平和婉兒聽的。而哪怕未來是名留史冊的才女,婉兒此時也還是稚童。
若是她如此回信,兩個才三歲的小姑娘,估計要睜著圓圓的眼睛,懵懵地聽著。
什麽懷思?什麽雲翰?
於是姜沃劃掉了這句話,另外取了一張紙過來,索性輕輕松松開始隨手寫家常話——
“令月,婉兒,姨母(師父)正在想你們,就正好收到了你們的信,心裏很歡喜。”
姜沃的案上,正放著陶姑姑的信函。
聖駕出京後,長安城內自有公文和信函,定期經由驛站送來——除了朝堂事,帝後還有一對年幼子女在宮中,自然牽掛。
前幾日京中送來的信函中,陶枳除了按例向帝後稟明皇子公主的情形,還格外給姜沃寫了一封信,自是惦記著她的生辰。
隨信而來的,還有陶枳在宮中佛堂給姜沃求的平安符,裝在她親手繡的荷包裏。
此外,還有太平和婉兒,給姜沃寫的生辰賀詞。
說是賀詞,其實一張大紙上,只有一句話,倒是周邊畫著些月亮星星和小花——
畢竟才三歲多的孩子,與其說是寫字,不如說是照貓畫虎。
姜沃當年教安安也是如此:孩子太小的時候,骨骼未定,並不拘著她一板一眼練字,而是將筆墨給她,由著她寫也好畫也好,隨她去。
她記得安安那時候畫了許多孩童眼裏的世界,確實與大人看這天地的角度不同。
姜沃都給她好好留著。
太平和婉兒的賀詞,顯然是對著陶枳找來的字帖描的。
“令月賀姨母生辰,平安喜樂。”
“婉兒遙拜師父生辰,松柏之茂,長似今朝。”
稚子筆觸可愛,似字似畫,姜沃收到很是歡喜。
因此封禪禮後,就開始給兩個孩子寫回信。.
除了認真謝過兩個孩子的心意,也要將她們因年幼錯過的‘封禪大典’講給她們聽。
*
封禪正禮共三日,今日剛剛結束,姜沃不顧勞乏,就於燈下寫起了回信。
“第一日,聖人於泰山之南,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日,聖人登泰山,封玉牒。”姜沃還在信中,用太平和婉兒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了下何為玉牒。“玉牒,便是聖人寫給上天的信。”
接下來,姜沃主要寫了第三日。
皇後升壇,親率內外命婦祭祀地只並大唐的兩位先後。
姜沃只描寫畫面還嫌不夠,索性另外取了一張專門用來作畫的皮紙,開始給太平和婉兒畫線條簡筆畫。
圓圓的祭臺上,單獨站著一個紅色衣服的小人,姜沃畫了個箭頭指出去,在旁邊標註:“皇後。”
祭臺之下,還有雙手捧著俎豆(祭祀禮器)的小人。姜沃再畫箭頭,標註“安定”。
此外的小人便都是用黑色墨筆畫就,代表各位公主王妃,內外命婦。
姜沃畫完後,腦海中不由浮現出太平看到這幅畫時的樣子——
太平是帝後最幼之子嗣,自然人人疼愛,養的她性情活潑明亮,像是一團火焰一般。她若是見到這幅畫,一定會高高興興指著這兩個紅色的畫中人道:“這是母後、這是姐姐!”
相較太平,婉兒則從小就性情沈靜。且姜沃離開長安前,正在教她最基本的加減數算。那婉兒見了這幅畫,應該會安安靜靜開始數,直到數清楚到底有多少個小人才算完。
而以太平的急性子,若是得不到回應,想必會開始搖晃婉兒道:“快看母後和姐姐。”
婉兒一旦被打斷,以她現在必須從‘一’開始數的習慣,估計又得從頭再來……
想到這般場景,姜沃就笑了。
她於畫的一角落筆:“乾封元年正月庚午日。贈予令月、婉兒。”
然後取出隨身攜帶二十餘年的‘月印’,蘸了紅色的印泥,端端正正蓋在這句話上。
將畫單獨放好。
姜沃才提筆準備往下寫。
不過,方才作畫之事,倒讓她想起了一段小插曲。
*
皇後親率內外命婦祭奠之事已然板上釘釘,再無更改。但禮部有些朝臣又提出了另外的意見——
因祭祀之典,除了群臣外,還有一些當地的百姓被特許上山觀禮,取君民共觀盛事之意。
就有禮官提出,皇後與公主王妃等命婦,皆身份貴重,不該拋頭露面,祭祀之禮應有宦者四面執帷遮擋一二才好。[1]
此奏疏都不等遞到二聖跟前,作為尚書右仆射,禮部的頂頭上司之一,姜沃直接就駁了回去。
又特意問了禮官之首許敬宗和禮部尚書許圉師,這封奏疏可是他二人之意?
兩人均立即否認。
姜沃便也頷首道:“我想,兩位也不會有此淺薄之論——祭祀之禮竟然要帷幔遮之,似見不得人一般。難道不怕地只怪罪?”
許敬宗就見姜相手持一串道家流珠,口中還念了兩句‘無量天尊。’好一派道法莊嚴之相。
心中好生無語:他沒記錯的話,之前還見過這位姜相帶佛珠?
但無語之情,擋不過許敬宗心中的凜然之意:這封奏疏確實不是他授意上的,但他作為門下省侍中,見到這封奏疏並未駁回——他覺得這封奏疏是有幾分道理的,畢竟《禮記·內則》中就有明確的要求:“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
皇後和命婦們非要祭祀也可以,這就相當於‘女子出門’。但既然‘出門在外’,令宦官設帷幔遮住貴女們的身形面容,才符合禮法。
許敬宗是覺得這是挺好的折中之法。
但他又摸不準上意,就持保留意見,只將這封奏疏先留下,準備
私下請二聖拿主意。
沒想到未等他請旨,姜相直接以尚書省的名義,令禮部撤了這道奏疏!
之後更是直接問到他們面前來。
許敬宗從前未覺,姜相竟是如此鋒芒畢露之人。
*
而對姜沃來說,這些層出不窮的,以《禮記》和‘禮法舊例’為由的算計,實在是令人厭煩。
此時,姜沃提筆寫道:“令月,婉兒,我只希望,將來你們面對的世間,要比我們所見的更好、更廣大。”
那就是她這一生,未曾虛度的期盼。
***
聖駕蹕駐的官衙內。
媚娘自門外入內,就見皇帝正在伏案寫信。
她輕聲問道:“陛下,不如明日天光亮了再寫?”
畢竟皇帝的眼睛並不好,日光太亮會覺得刺眼眩目,但室內暗了又看不太清。
因而這兩年,除卻軍國大事,皇帝已然很少朱批了。
今日卻很罕見的,堅持於夜裏寫信。
皇帝聞言擡頭,對媚娘道:“正是今夜一氣兒寫完才好——媚娘這幾日也大累了,你早去歇著吧。”
雖然皇帝沒有明說,但媚娘也猜到了,皇帝這封信,必是要寄往黔州的。
於是她不再勸說,只是囑咐了門口的程望山和魚和兩句,就先行離去,給皇帝留下一個安靜寫信的夜晚。
屋內燈燭點的亮如白晝。
皇帝落筆並不快,免得因眼睛難受而至字跡疏亂。
他一筆一劃寫就,如這一年光陰劃過。
封禪這般盛典,這年餘來耗費了他許多心血。
皇帝也曾擔心過許多次,哪怕已經將典儀都安排好了,也會因‘天災’或是‘戰事’不能行。
此時,乾封年終於順利封禪完畢,皇帝是欣慰與疲倦一起湧上心頭——
他終是行了有唐以來第一回 封禪。
於是,除了封禪祭祀時,祭告父皇母後,與他們的魂魄相訴外,封禪結束後,皇帝自要即刻寫信將此事告知兄長。
“凡帝王封禪,均有《玉牒文》,祭告天地。”
帝王又稱天子,祭祀天地時上玉牒,上書告天之文——就如同臣子給皇帝上奏疏一般,皇帝給天地神只上玉牒。
‘玉石’一直被認為能溝通天地陰陽。因而皇帝寫給上天的文書,就都刻在玉石片上,然後用金繩捆於外,外頭再以金泥封死,加以玉璽為印,最終埋在泰山之上。
算是把天子的祈求送達天聽。
自古以來,封禪皆有此禮,秦皇漢武也不例外。
只是秦始皇漢武帝的《玉牒文》皆是最高隱秘,除了兩位帝王自己,誰也不知其上具體內容,不知兩位帝王究竟向上天祭告了什麽。
然而……李治選擇了另一種做法。
“兄長,我所祈求,已然昭告天下。”
他將自己封禪時,對著天地神靈所寫的玉牒文,再一一寫與兄長——
“嗣天子臣治,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今謹告成東岳,歸功上元。伏願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代,陶化八纮。”[2]
他向上天所禱——
願大唐國運昌隆,江山永固!
願大唐威名庇佑八方、護民萬代!
**
官舍內。
姜沃也正寫到這一段。
“令月,婉兒。”
“我已親見‘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申錫無疆,宗我同德。’的盛世。”姜沃想起了先帝年間的參天可汗路,想起了顯慶年間的數場戰事。
大唐,是真正的‘萬裏山河’,江山遼闊。
姜沃認真寫道:“我盼著你們如我一般,不惑之年能見此盛世——更盼著後世人,亦長享此盛世榮光。”
“便如先帝所期盼的那般。”
“華夏衣冠永在。”
“傳承永不滅。”
姜沃寫到這兒,就暫且停筆。
尚且年幼的太平和婉兒,還只能聽她書信裏的故事和念想。
但安安,已經親眼見到了一切。
曜初,她已經在泰山之上,親眼見到了日出之下的封禪;親手為母親遞上了祭祀地只的禮器;親耳聽到了皇帝《玉牒文》裏的‘告天之書’。
大唐至榮盛世,已然刻入她的心扉。
**
媚娘留給皇帝一片寫就書信的空間後,並未直接歇下。
她手裏拿了一封奏疏,看了片刻。
若姜沃在,就能發現,這正是她令禮部撤回的那一道奏疏。
媚娘垂眸凝神,眼中俱是冷意。
直到燈花爆了一下,她才擡起頭,喚過身旁宮人:“去瞧瞧太子睡了沒有,若太子還未安歇,請太子過來。”
*
太子李弘到的很快。
進門恭敬行禮:“見過母後。”
媚娘看到長子依舊有些過分瘦弱的身形,心中微微一嘆。
但該說的話還是要說,母子之間,說開後才會少些隔閡。
媚娘溫聲道:“弘兒,坐到這邊來。”
李弘來到母親身側,依禮坐下,身形依舊挺直如竹,從不失一個太子的風範:“母後很少夜裏喚兒子前來,可有急事吩咐?”
媚娘將手邊的奏疏遞給李弘。
“你瞧瞧這封奏疏。”
太子很快看完,低頭不語。
媚娘問道:“弘兒覺得,這封奏疏有理?”
見太子猶豫不言,媚娘再次溫聲鼓勵道:“只是咱們母子私下相談,弘兒只管隨心而論。”
太子這才道:“母後,太師曾教導過兒子,父皇母後行事必有深意,兒子不應聽屬臣之言,應多聽父母之言——既是為子的孝道,亦是臣子的忠道。”
媚娘聞言,心中再次感念一番英國公。
然太子接下來繼續道:“母後與命婦們祭祀之禮,未按《禮記》以帷帳蔽之,兒子……”
李弘抿了抿唇,未說自己的看法,而是道:“臣民所見,多有驚異。兒子還聽聞,有臣子瞻望竊笑,以之為無禮悖典。”[2]
他說完後,便見母後沈默不語,鳳目幽深。
太子不由起身,面上帶了些憂慮擔心之色:“母後是為兒子的話不快嗎?兒子讀書明理,自知‘子不言父母之過’。兒子方才之言,絕無母後有過之意……”
媚娘含笑搖頭,安慰了太子兩句,又道:“弘兒,別多想了,回去歇著吧。”
見母親面上露出笑容來,李弘才略微安心一點,行禮退下。
*
“母後……”
弘兒走後,媚娘猶自沈思,忽聽女兒喚她。
擡頭,只見安安走進來。
安安神色與以往不同,進門先道:“母後,我不是著意要聽母後跟太子哥哥說話。”
安安今日親自經歷過封禪大禮,正是心緒激動難以入睡,就想來尋母後說話。
誰料走到窗外,就聽到了母後和兄長簡短的對話。
“無妨,不是什麽要緊事,安安聽了也好。”
媚娘對著女兒招手。
安安來到母親身邊坐下,忽然將面容埋到母親肩上。
她覺得委屈——
在安安心中,一直極其看重這次的泰山封禪祭禮:她是大唐的公主,她一定要在群臣,在大唐的百姓子民之前,完美無缺地行過這次祭祀地只之禮。
因而安安這些日子,都忙於反覆練習隨祭禮儀,未及關註外物。
這是安安第一次知道,原來差一點點,她就要在錦繡帷帳裏,不得見人地行完整個祭祀之禮……
她是公主出身,見多了華麗錦緞,此時身上也正穿著明光錦的衣裙。
可忽然,她就覺得錦羅玉衣讓她有些窒息。
“母後。”她伏在母親肩上,一聲比一聲委屈。
媚娘不必望著女兒的臉龐,也知這孩子,雖有一張肖似陛下的柔和面容,但生著一雙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眼睛。
安安的聲音悶悶傳來:“母後,我不願被人遮擋起來……不,不是遮擋,是被關起來。哪怕是用這世間最好的錦繡與珠玉。”
她也絕不願意!
安安忽然想起,姨母曾經給她講的一個故事。
*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裏,有一位公主,人人見了她都會誇讚:公主的明珠金冠真好看。
公主反覆的被人讚美著——黃金耀目明珠璀璨,正配公主,這是最尊貴的象征。
於是哪怕時不時會覺得沈重,覺得不便,公主也依舊時時帶著她的明珠金冠。
直到有一日,這個國度裏出現了一個異鄉人。
異鄉人見到公主,眼中都是驚異,問道:“公主為什麽帶著一副黃金的枷鎖?”
姨母的故事到這裏戛然而止。
安安彼時年幼,尚不能懂,於是追問道:“姨母,怎麽會有人分不出枷鎖和金冠?”
她記得姨母長久地沈默,然後答道:“或許是因為,在這個國度的每個人看來,那就是金冠吧。”
*
時隔多年,安安倏爾懂得了這個故事。
“曜初。”
聽到母後喚她的名字,安安擡起頭來。
只見母親的神色一如既往冷靜:“曜初,不要畏懼,也不要後退。”
李曜初望著母親的眼睛,漸漸平靜下來,半晌用力點頭。
窗外,冬日雪落,漸漸覆蓋夜色中的山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令月、婉兒。”
“懷思正切,驟得雲翰,此心甚慰。”
燈下,姜沃才寫完回信的第一句,不由頓筆而笑。
這些年,她回成年人的書信形成了習慣,下筆自成如此。
這回也是,寫了一個開頭,才忽然想起,這信是要陶姑姑念給太平和婉兒聽的。而哪怕未來是名留史冊的才女,婉兒此時也還是稚童。
若是她如此回信,兩個才三歲的小姑娘,估計要睜著圓圓的眼睛,懵懵地聽著。
什麽懷思?什麽雲翰?
於是姜沃劃掉了這句話,另外取了一張紙過來,索性輕輕松松開始隨手寫家常話——
“令月,婉兒,姨母(師父)正在想你們,就正好收到了你們的信,心裏很歡喜。”
姜沃的案上,正放著陶姑姑的信函。
聖駕出京後,長安城內自有公文和信函,定期經由驛站送來——除了朝堂事,帝後還有一對年幼子女在宮中,自然牽掛。
前幾日京中送來的信函中,陶枳除了按例向帝後稟明皇子公主的情形,還格外給姜沃寫了一封信,自是惦記著她的生辰。
隨信而來的,還有陶枳在宮中佛堂給姜沃求的平安符,裝在她親手繡的荷包裏。
此外,還有太平和婉兒,給姜沃寫的生辰賀詞。
說是賀詞,其實一張大紙上,只有一句話,倒是周邊畫著些月亮星星和小花——
畢竟才三歲多的孩子,與其說是寫字,不如說是照貓畫虎。
姜沃當年教安安也是如此:孩子太小的時候,骨骼未定,並不拘著她一板一眼練字,而是將筆墨給她,由著她寫也好畫也好,隨她去。
她記得安安那時候畫了許多孩童眼裏的世界,確實與大人看這天地的角度不同。
姜沃都給她好好留著。
太平和婉兒的賀詞,顯然是對著陶枳找來的字帖描的。
“令月賀姨母生辰,平安喜樂。”
“婉兒遙拜師父生辰,松柏之茂,長似今朝。”
稚子筆觸可愛,似字似畫,姜沃收到很是歡喜。
因此封禪禮後,就開始給兩個孩子寫回信。.
除了認真謝過兩個孩子的心意,也要將她們因年幼錯過的‘封禪大典’講給她們聽。
*
封禪正禮共三日,今日剛剛結束,姜沃不顧勞乏,就於燈下寫起了回信。
“第一日,聖人於泰山之南,祭祀昊天上帝。”
“第二日,聖人登泰山,封玉牒。”姜沃還在信中,用太平和婉兒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了下何為玉牒。“玉牒,便是聖人寫給上天的信。”
接下來,姜沃主要寫了第三日。
皇後升壇,親率內外命婦祭祀地只並大唐的兩位先後。
姜沃只描寫畫面還嫌不夠,索性另外取了一張專門用來作畫的皮紙,開始給太平和婉兒畫線條簡筆畫。
圓圓的祭臺上,單獨站著一個紅色衣服的小人,姜沃畫了個箭頭指出去,在旁邊標註:“皇後。”
祭臺之下,還有雙手捧著俎豆(祭祀禮器)的小人。姜沃再畫箭頭,標註“安定”。
此外的小人便都是用黑色墨筆畫就,代表各位公主王妃,內外命婦。
姜沃畫完後,腦海中不由浮現出太平看到這幅畫時的樣子——
太平是帝後最幼之子嗣,自然人人疼愛,養的她性情活潑明亮,像是一團火焰一般。她若是見到這幅畫,一定會高高興興指著這兩個紅色的畫中人道:“這是母後、這是姐姐!”
相較太平,婉兒則從小就性情沈靜。且姜沃離開長安前,正在教她最基本的加減數算。那婉兒見了這幅畫,應該會安安靜靜開始數,直到數清楚到底有多少個小人才算完。
而以太平的急性子,若是得不到回應,想必會開始搖晃婉兒道:“快看母後和姐姐。”
婉兒一旦被打斷,以她現在必須從‘一’開始數的習慣,估計又得從頭再來……
想到這般場景,姜沃就笑了。
她於畫的一角落筆:“乾封元年正月庚午日。贈予令月、婉兒。”
然後取出隨身攜帶二十餘年的‘月印’,蘸了紅色的印泥,端端正正蓋在這句話上。
將畫單獨放好。
姜沃才提筆準備往下寫。
不過,方才作畫之事,倒讓她想起了一段小插曲。
*
皇後親率內外命婦祭奠之事已然板上釘釘,再無更改。但禮部有些朝臣又提出了另外的意見——
因祭祀之典,除了群臣外,還有一些當地的百姓被特許上山觀禮,取君民共觀盛事之意。
就有禮官提出,皇後與公主王妃等命婦,皆身份貴重,不該拋頭露面,祭祀之禮應有宦者四面執帷遮擋一二才好。[1]
此奏疏都不等遞到二聖跟前,作為尚書右仆射,禮部的頂頭上司之一,姜沃直接就駁了回去。
又特意問了禮官之首許敬宗和禮部尚書許圉師,這封奏疏可是他二人之意?
兩人均立即否認。
姜沃便也頷首道:“我想,兩位也不會有此淺薄之論——祭祀之禮竟然要帷幔遮之,似見不得人一般。難道不怕地只怪罪?”
許敬宗就見姜相手持一串道家流珠,口中還念了兩句‘無量天尊。’好一派道法莊嚴之相。
心中好生無語:他沒記錯的話,之前還見過這位姜相帶佛珠?
但無語之情,擋不過許敬宗心中的凜然之意:這封奏疏確實不是他授意上的,但他作為門下省侍中,見到這封奏疏並未駁回——他覺得這封奏疏是有幾分道理的,畢竟《禮記·內則》中就有明確的要求:“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
皇後和命婦們非要祭祀也可以,這就相當於‘女子出門’。但既然‘出門在外’,令宦官設帷幔遮住貴女們的身形面容,才符合禮法。
許敬宗是覺得這是挺好的折中之法。
但他又摸不準上意,就持保留意見,只將這封奏疏先留下,準備
私下請二聖拿主意。
沒想到未等他請旨,姜相直接以尚書省的名義,令禮部撤了這道奏疏!
之後更是直接問到他們面前來。
許敬宗從前未覺,姜相竟是如此鋒芒畢露之人。
*
而對姜沃來說,這些層出不窮的,以《禮記》和‘禮法舊例’為由的算計,實在是令人厭煩。
此時,姜沃提筆寫道:“令月,婉兒,我只希望,將來你們面對的世間,要比我們所見的更好、更廣大。”
那就是她這一生,未曾虛度的期盼。
***
聖駕蹕駐的官衙內。
媚娘自門外入內,就見皇帝正在伏案寫信。
她輕聲問道:“陛下,不如明日天光亮了再寫?”
畢竟皇帝的眼睛並不好,日光太亮會覺得刺眼眩目,但室內暗了又看不太清。
因而這兩年,除卻軍國大事,皇帝已然很少朱批了。
今日卻很罕見的,堅持於夜裏寫信。
皇帝聞言擡頭,對媚娘道:“正是今夜一氣兒寫完才好——媚娘這幾日也大累了,你早去歇著吧。”
雖然皇帝沒有明說,但媚娘也猜到了,皇帝這封信,必是要寄往黔州的。
於是她不再勸說,只是囑咐了門口的程望山和魚和兩句,就先行離去,給皇帝留下一個安靜寫信的夜晚。
屋內燈燭點的亮如白晝。
皇帝落筆並不快,免得因眼睛難受而至字跡疏亂。
他一筆一劃寫就,如這一年光陰劃過。
封禪這般盛典,這年餘來耗費了他許多心血。
皇帝也曾擔心過許多次,哪怕已經將典儀都安排好了,也會因‘天災’或是‘戰事’不能行。
此時,乾封年終於順利封禪完畢,皇帝是欣慰與疲倦一起湧上心頭——
他終是行了有唐以來第一回 封禪。
於是,除了封禪祭祀時,祭告父皇母後,與他們的魂魄相訴外,封禪結束後,皇帝自要即刻寫信將此事告知兄長。
“凡帝王封禪,均有《玉牒文》,祭告天地。”
帝王又稱天子,祭祀天地時上玉牒,上書告天之文——就如同臣子給皇帝上奏疏一般,皇帝給天地神只上玉牒。
‘玉石’一直被認為能溝通天地陰陽。因而皇帝寫給上天的文書,就都刻在玉石片上,然後用金繩捆於外,外頭再以金泥封死,加以玉璽為印,最終埋在泰山之上。
算是把天子的祈求送達天聽。
自古以來,封禪皆有此禮,秦皇漢武也不例外。
只是秦始皇漢武帝的《玉牒文》皆是最高隱秘,除了兩位帝王自己,誰也不知其上具體內容,不知兩位帝王究竟向上天祭告了什麽。
然而……李治選擇了另一種做法。
“兄長,我所祈求,已然昭告天下。”
他將自己封禪時,對著天地神靈所寫的玉牒文,再一一寫與兄長——
“嗣天子臣治,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今謹告成東岳,歸功上元。伏願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代,陶化八纮。”[2]
他向上天所禱——
願大唐國運昌隆,江山永固!
願大唐威名庇佑八方、護民萬代!
**
官舍內。
姜沃也正寫到這一段。
“令月,婉兒。”
“我已親見‘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申錫無疆,宗我同德。’的盛世。”姜沃想起了先帝年間的參天可汗路,想起了顯慶年間的數場戰事。
大唐,是真正的‘萬裏山河’,江山遼闊。
姜沃認真寫道:“我盼著你們如我一般,不惑之年能見此盛世——更盼著後世人,亦長享此盛世榮光。”
“便如先帝所期盼的那般。”
“華夏衣冠永在。”
“傳承永不滅。”
姜沃寫到這兒,就暫且停筆。
尚且年幼的太平和婉兒,還只能聽她書信裏的故事和念想。
但安安,已經親眼見到了一切。
曜初,她已經在泰山之上,親眼見到了日出之下的封禪;親手為母親遞上了祭祀地只的禮器;親耳聽到了皇帝《玉牒文》裏的‘告天之書’。
大唐至榮盛世,已然刻入她的心扉。
**
媚娘留給皇帝一片寫就書信的空間後,並未直接歇下。
她手裏拿了一封奏疏,看了片刻。
若姜沃在,就能發現,這正是她令禮部撤回的那一道奏疏。
媚娘垂眸凝神,眼中俱是冷意。
直到燈花爆了一下,她才擡起頭,喚過身旁宮人:“去瞧瞧太子睡了沒有,若太子還未安歇,請太子過來。”
*
太子李弘到的很快。
進門恭敬行禮:“見過母後。”
媚娘看到長子依舊有些過分瘦弱的身形,心中微微一嘆。
但該說的話還是要說,母子之間,說開後才會少些隔閡。
媚娘溫聲道:“弘兒,坐到這邊來。”
李弘來到母親身側,依禮坐下,身形依舊挺直如竹,從不失一個太子的風範:“母後很少夜裏喚兒子前來,可有急事吩咐?”
媚娘將手邊的奏疏遞給李弘。
“你瞧瞧這封奏疏。”
太子很快看完,低頭不語。
媚娘問道:“弘兒覺得,這封奏疏有理?”
見太子猶豫不言,媚娘再次溫聲鼓勵道:“只是咱們母子私下相談,弘兒只管隨心而論。”
太子這才道:“母後,太師曾教導過兒子,父皇母後行事必有深意,兒子不應聽屬臣之言,應多聽父母之言——既是為子的孝道,亦是臣子的忠道。”
媚娘聞言,心中再次感念一番英國公。
然太子接下來繼續道:“母後與命婦們祭祀之禮,未按《禮記》以帷帳蔽之,兒子……”
李弘抿了抿唇,未說自己的看法,而是道:“臣民所見,多有驚異。兒子還聽聞,有臣子瞻望竊笑,以之為無禮悖典。”[2]
他說完後,便見母後沈默不語,鳳目幽深。
太子不由起身,面上帶了些憂慮擔心之色:“母後是為兒子的話不快嗎?兒子讀書明理,自知‘子不言父母之過’。兒子方才之言,絕無母後有過之意……”
媚娘含笑搖頭,安慰了太子兩句,又道:“弘兒,別多想了,回去歇著吧。”
見母親面上露出笑容來,李弘才略微安心一點,行禮退下。
*
“母後……”
弘兒走後,媚娘猶自沈思,忽聽女兒喚她。
擡頭,只見安安走進來。
安安神色與以往不同,進門先道:“母後,我不是著意要聽母後跟太子哥哥說話。”
安安今日親自經歷過封禪大禮,正是心緒激動難以入睡,就想來尋母後說話。
誰料走到窗外,就聽到了母後和兄長簡短的對話。
“無妨,不是什麽要緊事,安安聽了也好。”
媚娘對著女兒招手。
安安來到母親身邊坐下,忽然將面容埋到母親肩上。
她覺得委屈——
在安安心中,一直極其看重這次的泰山封禪祭禮:她是大唐的公主,她一定要在群臣,在大唐的百姓子民之前,完美無缺地行過這次祭祀地只之禮。
因而安安這些日子,都忙於反覆練習隨祭禮儀,未及關註外物。
這是安安第一次知道,原來差一點點,她就要在錦繡帷帳裏,不得見人地行完整個祭祀之禮……
她是公主出身,見多了華麗錦緞,此時身上也正穿著明光錦的衣裙。
可忽然,她就覺得錦羅玉衣讓她有些窒息。
“母後。”她伏在母親肩上,一聲比一聲委屈。
媚娘不必望著女兒的臉龐,也知這孩子,雖有一張肖似陛下的柔和面容,但生著一雙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眼睛。
安安的聲音悶悶傳來:“母後,我不願被人遮擋起來……不,不是遮擋,是被關起來。哪怕是用這世間最好的錦繡與珠玉。”
她也絕不願意!
安安忽然想起,姨母曾經給她講的一個故事。
*
在一個遙遠的國度裏,有一位公主,人人見了她都會誇讚:公主的明珠金冠真好看。
公主反覆的被人讚美著——黃金耀目明珠璀璨,正配公主,這是最尊貴的象征。
於是哪怕時不時會覺得沈重,覺得不便,公主也依舊時時帶著她的明珠金冠。
直到有一日,這個國度裏出現了一個異鄉人。
異鄉人見到公主,眼中都是驚異,問道:“公主為什麽帶著一副黃金的枷鎖?”
姨母的故事到這裏戛然而止。
安安彼時年幼,尚不能懂,於是追問道:“姨母,怎麽會有人分不出枷鎖和金冠?”
她記得姨母長久地沈默,然後答道:“或許是因為,在這個國度的每個人看來,那就是金冠吧。”
*
時隔多年,安安倏爾懂得了這個故事。
“曜初。”
聽到母後喚她的名字,安安擡起頭來。
只見母親的神色一如既往冷靜:“曜初,不要畏懼,也不要後退。”
李曜初望著母親的眼睛,漸漸平靜下來,半晌用力點頭。
窗外,冬日雪落,漸漸覆蓋夜色中的山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