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37章 一類屬國

關燈
第137章 一類屬國

龍朔元年。

二月。

灞橋旁的新柳,是一種過於青稚的嫩綠色,遠看簡直像是一團輕柔的綠色霧氣籠罩在樹上。

灞橋,向來是送別之地。

姜沃今日沒穿紫袍官服,只是穿了尋常衣裳,來此送行。

她並未折柳,只是安靜坐在亭中。

*

長亭中。

狄仁傑舉杯謝過。

他還真沒想到姜侍郎會親來送他。

他說了此話後,姜沃不由笑道:“你未想過我來送你,朝上許多朝臣也未想過,你會放著大理寺得五品官不做,自請外放。”

自打進士登科,狄仁傑便入了大理寺。

這些年,他每歲考評都是上等。只是大理寺一直未有上層實缺空出,他的官位才一直沒動。

去歲末,大理寺一位五品‘大理寺正’致仕,朝臣基本都認定狄仁傑要接任這個位置。

五品以上官員,需聖人制授。

姜沃於吏部也擬了狄仁傑的名字,準備報到禦前。

然而就在這之前,狄仁傑來到吏部,提出想要外放。

他言辭向來坦率,行過禮後,開門見山對姜沃說明來意:“姜侍郎,我聽聞去歲寧州刺史病逝於任上,如今還未有接任者,只是由寧州長史暫時代任刺史職?”

姜沃頷首:“是有此事。”

寧州,地處甘肅。

寧州刺史

可不好選,幾乎沒人願意幹——

此時西北之地的苦寒先不必說,只說寧州因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向來是戰亂頻發之地。

當年為了防突厥,先帝就曾在寧州屯兵。

因自隋末起歷戰無數,寧州別說府兵慣於作戰了,連當地百姓幾乎都習慣了有事戰,無事耕。

也就是說,此地民風格外彪悍。畢竟是經過戰爭的洗禮才活下來的百姓。

而唐滅突厥後,寧州的情況就更覆雜了,變成了戎漢混雜。

既如此,就少不了沖突矛盾。兩方又都是暴脾氣,經常一言不合拎起刀就是幹。

而治下一旦出現亂子,當地官員的考評當然大大受影響。

總之,寧州刺史可是個出了名的苦差事。

這不,從去歲至今,明知道有個‘五品刺史’的官位空缺,但朝中楞是沒有人想要,甚至生怕點到自己頭上。

*

其實就算有人貪圖這個五品的官位,想要去寧州混資歷,姜沃還覺得不放心——

寧州地理位置緊要,吐蕃若要進犯大唐,便可經隴右,此地必得經年屯兵駐防。

再有……

幾乎與姜沃的思維同步,狄仁傑道:“寧州不但是屯兵地,其下壤甘,更有大片平原,水草豐茂。是我朝豢養軍馬之處。”

“然這兩年,寧州每年供給兵部的軍馬,較之從前少了兩成。”寧州當地報的是一年是旱澇不定水草不豐,一年是馬匹不幸染了群疫。

也不知是真的天災,還是當地吏治出了問題。

顯然,狄仁傑對寧州已經很全面的了解過了。

他目光堅定澄然:“姜侍郎,我想外放寧州為此刺史。”又加了一句:“若是我資歷不夠,我也願意去做長史,讓原本的老長史升任刺史。”

姜沃從桌上拿起一道公文:“你應當也知,吏部已然擬了奏表,只等二聖朱批後,你便是大理寺正了。”

如今的奏疏,皇帝不會每份都朱批,百司奏表,只有皇後朱批的,也一樣通行。

因此朝中都稱一聲‘二聖朱批’。

大理寺正,五品。

寧州屬於下州,刺史官職,亦是五品。

但兩者差距甚大,一個是掌刑獄科條的京官,一個卻是去苦寒多紛爭之地,做吃力不討好的刺史。

姜沃問道:“你決定了?”

狄仁傑點頭,又格外對她解釋道:“我知當年姜侍郎薦我去黔州,隨趙國公與大公子編纂修訂律法,是對我寄予厚望。是想我在大理寺磨練,之後也能為國朝修訂律法……”

因而他來求外放的時候,其實心內是有些掙紮的。

他是個心正的人,旁人的扶助都一直記在心上。

狄仁傑從沒忘記,當年閻立本閻師帶他往姜侍郎府上行卷之事。更沒忘記當年他往黔州去的舊事——能跟隨趙國公修律法,於他實在是極珍貴的機會。

且狄仁傑也知道,姜侍郎今歲預備舉薦他為大理寺正。

他此時來要求外放……總覺得似乎有些辜負姜侍郎的好意。

姜沃觀他神色,一眼看透他心中所想之事。直接搖頭笑著打斷:“不,懷英。我對你的厚望,是有修律,卻絕不止於修律。”

狄仁傑微怔。

擡眼見對面人笑意溫和,聲音一如既往的沈定,似乎讓聽者心中也跟著平靜下來——

姜侍郎對他道:“只盼懷英此去,能夠撫和戎夏,整頓寧州吏治,更精屯兵事。”

文武兼備,能夠經營一方,愛民安民,方為大唐相才!

狄仁傑鄭重道:“吾雖不才,自當勉之!此去必盡全力,以求不負朝廷所托,不負姜侍郎成全。”

*

這一年二月裏,姜沃不但為狄仁傑送行,還接到了一位歸人。

裴行儉入長安城的時候,心中也頗多感慨。

從去歲二月隨大軍出征百濟,到今歲歸朝,足足一年的時間門啊。

裴行儉久違踏入吏部侍郎院後,就見山茶樹下,蕉葉覆鹿的案桌旁,坐著一個熟悉的身影。

姜沃已經備好了茶,算是替他接風洗塵。

見他進門,姜沃就笑問道:“裴侍郎缺值一年有餘,不知該如何算考評?”

裴行儉已經換回了緋色官服,但行走起來,還有種軍中的淩厲之氣難改。

他走過來坐下,喝了一盞茶後才帶著幽幽抱怨道:“旁人就算了,唯有姜侍郎,是最不能說我缺值的——若非姜侍郎在朝上提出的那‘新宗屬關系’條例,我怎麽會耽擱到如今才回京?”

去年十一月,師父蘇定方都已經帶著百濟(前)義慈王回京了,他卻還得留在百濟。

原因便是,眼前這位調侃他曠工一年的姜侍郎。

裴行儉心有戚戚焉:什麽叫‘惡人先告狀’啊,若非你在朝上提出大唐對屬國‘統’而不‘治’的問題,朝廷沒有後續一系列的條文發往熊津都督府……我早回來了啊!

姜沃莞爾,以茶代酒敬他一杯:“是,還要多謝守約在新羅和倭國,替我們‘一類屬國’的安置進行具體試點。”

*

時間門回到顯慶五年七月。

姜沃在李積大將軍主持的尚書省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對屬國‘統’而難‘治’的問題。

等大朝會的時候,尚書省就作為一個大的議題,拿了出來。

彼時朝中已經確定要‘倭國’變成‘屬國’。

那‘屬國’要如何治理呢?

“這些年來,大唐與屬國的關系,基本只維持在‘朝貢’和‘冊封’。是形服而心猶未化。”

直白來說,有的甚至只維持一個名義。

姜沃拿了吐蕃來舉例子:“吐蕃亦在貢表中稱臣。”因出使過吐蕃,還曾拿此事親口問過祿東讚,因此姜沃記得很熟。

“陛下登基之初,吐蕃就派使臣前來,送上讚普親筆貢表: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臣當勒兵赴國討除之。”[1]還獻上許多金銀珠寶。

“只觀此貢表,看其貢物,當真是言辭懇切恍如持節忠臣,其心天地可昭。”

然而這些年,吐蕃背地裏卻是小動作不斷,寇吐谷渾邊犯大唐界,挑動其餘屬國謀反——都是吐蕃幹過的事兒。

*

彼時朝上便有朝臣提出——

不是不願意‘統治’。

而是真沒那個條件。

廣地勞民。如今大唐本土的子民都不夠,是絕不可能遷人去外地的(除非流放)。不但不能遷人出去,每每征戰後,還會內遷一部分子民。

那就導致了,哪怕滅國後,也只能是依舊靠當地人治理當地人。難免得其民,卻不足以使令其民,以至於叛亂頻發。

越偏遠的羈縻州,朝廷掌控力就越弱。

若是屬國叛亂太頻,也不能每回都大兵征伐,有時候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總不能為了真的‘治’這些偏遠之地,就傷及國家根基吧。

*

“那就給屬國分類如何?”

姜沃心中也清楚,以現在的大唐,要想真的又‘統’又‘治’其下所有屬國,根本不現實。

比如西域有些還不如一州之地大的屬國,專門去‘治’他們也沒啥用。本來人家就絕無叛唐的實力和野心(當然,大唐若是沒了他們很快就會去抱新的大腿)。

再比如此時的吐蕃,也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再被大唐‘治’住的。

這種就先統統分到二類屬國裏,走原來的‘朝貢’和‘冊封’宗屬關系——對方給大唐面子稱一聲宗主國朝貢,大唐也給對方面子,回以冊封。

重點是一類屬國。

是有一定實力的,與大唐更近的,‘治’後才能長久安定的附屬國。

這種屬國,就不能放任它們只走個名義上的朝貢,平素對其國內政事不聞不問,消極管理。

若是如此,就會像高句麗一樣,哪怕被打下來,這些年也一直叛亂不斷。

而之前的宗屬關系,甚至還允許屬國來大唐學習先進文化技術,以豐本國。

這相當於給予了他們屬國的優待,但他們又不履行屬國的義務——如此這般賠本買賣,姜沃覺得實在是不劃算啊!

治理的經驗是要不斷通過實踐積累的。

因此,姜沃提出,以‘新羅’和‘倭國’這兩個屬國,作為‘一類(應統且治之)屬國’的試點地,推行下新的,以大唐根本利益為核心的‘宗屬關系’。

**

皇帝再次布置作業——五品以上朝臣都要寫策論,群策群力。

而姜沃很多時候都在感慨:比起朝上這些腹黑老狐貍,她這個人,真是善良、正直、溫和的五好官員!

比如姜沃想的法子,是在當地設置‘都尉’‘譯令’等官職,能夠了解屬國內部的政治經濟,以及王權更疊等大的國家變化。

再比如編當地民數,統計戶籍,又或是讓屬國行大唐律法等‘正經統治’法。

而朝上那些老狐貍,一出手就是類似於‘送子弟入質’的卡脖子政策。且還不只要求王族子弟入質。他們聽說新羅和倭國,都有歷代為官的大家族後,就決定:來,把這些人家的子弟也送進大唐來,族均一個進修學習的機會。

有子孫在唐朝做人質,想叛唐的時候,是不是得掂量一下?

還有提出‘君王親朝’的——不要每次都派個使團來就完了,為表屬國的忠心,君王每三年親自朝賀一次不過分吧?

令屬國君王親朝,也是為了震懾和敲打:若是私下謀劃著什麽的君王,如何敢應詔親自入唐朝賀?

姜沃聽著這些老狐貍在朝上,

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如何更好地掐住屬國的七寸,好令其心身服心服。

心道:啊,你們政治家真可怕,心真黑!

完全忘記了,自己才是提出‘新宗屬關系’,以及一類屬國二類屬國的人。

*

此番朝論,最終形成了‘一類屬國’的十二條例。

公文是九月裏送到原百濟,現大唐熊津都督府的。

其中關於建立屬國‘都尉府’,安排朝臣等吏部工作的條例,共有五條。

於是原本打算十一月份跟著師父一起回國的裴行儉,因身為吏部侍郎,被迫留在異國他鄉加班。

日常坐船輾轉於新羅與倭國。

連大唐新歲那日,都是在新羅過的。

最要緊的是,吃的還不好。

饒是裴行儉武將出身,平素不怎麽講究衣食住行。但過年都沒吃上頓好的,還是不免有點委屈。

頗覺月是故鄉明。

至今年二月,新羅與倭國的‘都尉府’初見雛形,裴行儉方還。

結果一進門,就看到讓自己異國漂流過年的‘元兇’,悠哉如雲,坐在山茶花下,還帶笑問自己為何‘缺值一年餘。’

裴行儉長嘆:唉,這世道人心,怎麽變成這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