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北方之狼
關燈
小
中
大
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摩爾曼斯克港新建的11號碼頭旁,緩緩靠上來一艘嶄新的、旗桿上懸掛著聯合王國旗幟的航空母艦,它艏部的金屬艦牌上赫然印著“芬尼亞”之名。芬尼亞傳奇乃是愛爾蘭乃至整個不列顛地區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之一,它講述了偉大的英雄芬恩·麥克庫爾與他率領的精銳戰團費奧納騎士團英勇悲壯的冒險傳說。眼前這艘航母服役剛滿半年,卻早已是名滿天下、舉世皆知,它的出現使得西方同盟國的第三代標準航母之爭迅速完結——因采用斜角飛行甲板這種“一夜之間令所有現役航母黯然失色”的革命性設計,並在優勝者級的基礎上完善了蒸汽式彈射系統,“芬尼亞”號被國際海軍界的權威者們認為是輕松碾壓同時期所有航母設計方案的完美之作。事實上,愛爾蘭人僅憑一套技術圖紙便成功說服德國海軍放棄他們此前力推的威悉型標準航母的設計方案,轉而采用芬尼亞型標準航母的設計方案。這意味著愛爾蘭將繼續在西方同盟國海軍艦艇的標準化體系中占據技術上的主導地位,並會給愛爾蘭造船業帶來相當豐厚的經濟收益以及相應的發展動力——按照西方同盟國家的戰略規劃,40年代中後期將陸續建造服役至少22艘航母,用以替代艦齡超過20年的第一代標準型航母,並逐步取代第二代標準型航母的主力位置,以愛爾蘭現有的造船能力,承建其中的12-15艘不成問題,其餘則通過技術授權或聯合建造等有償方式在其他國家的造船廠進行建造。
(PS:斜角飛行甲板分為兩部分,艦前部直甲板為起飛區,後半部斜角甲板為著艦區,斜直相交處形成三角形停機區,其優點是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可同時進行,且當著艦飛機未能鉤住攔阻索時,可馬上拉起覆飛而不至於與前甲板停放的飛機相撞)
此次與“芬尼亞”號一道抵達蘇俄北方軍事重鎮摩爾曼斯克港的,還有一艘輕巡洋艦、四艘驅逐艦以及一艘補給艦,所有艦艇無一例外懸掛著新聯合王國那面以綠白黃三色為底襯、凱爾特紅龍為圖案的旗幟。它們此行名義上是軍事訪問交流,“順捎”護送訪問蘇俄的約阿希姆一世陛下歸國。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距離“芬尼亞”號泊位幾公裏的穹頂式半封閉船塢裏,蘇俄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正處於主體建造階段。按最初的建造方案,這艘代號W的中型航母應該在1947年元旦服役,但恰恰是因為“芬尼亞”號的面世,讓蘇俄海軍高層意識到自己的航母還未下水就已落伍,他們果斷叫停了這艘航母的主體建造,以便對原先的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使之成為一艘跟得上技術潮流的新式航母。
對於此前完全沒有航母設計建造經驗的蘇俄海軍來說,一上來就要造具備各種現代化元素的中型航母,難度之大不言而喻,他們早期的合作對象是軍用造船技術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意大利。意大利人雖然身處西方同盟國陣營,但對德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由日耳曼人統治的國家無甚好感,所以他們的原則是收錢辦事,不問政治,只要蘇俄政府拿得出足夠的現金或現貨,他們可以把本國軍隊都還沒來得及用上的新技術予以轉讓,並且派出他們的專家顧問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種“大公無私”的國際精神使蘇俄的航母項目在起步階段受益頗多,而斜角飛行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設計,意大利人學習消化並納為己用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比俄國人自行研究短。所以,蘇俄海軍一面組織技術團隊進行攻關,一面向愛爾蘭尋求幫助。盡管跟俄國人在北歐海域發生過不愉快的軍事對峙,愛爾蘭政府從未視之為海上勁敵——不是不屑,而是不願與之為敵,所以在跟蘇俄方面進行接洽之後,他們很快開出了一個對方心理上能夠承受的交易條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蘇俄政府最終以價值200萬馬克的銅、鐵礦石,換來了愛爾蘭利默裏克造船廠在航母技術方面的支持。在夏樹抵達摩爾曼斯克港之前,幫助蘇俄海軍修改航母設計方案的愛爾蘭技術團隊已在此地呆了三個多星期,通過大量的技術性測算和比例模型測試,基本確定了修改方案,較蘇俄海軍預計時間縮短了半個月。愛爾蘭工程師以他們的勤奮敬業贏得了俄國同行的尊敬,相較之下,某些意大利工程師的散漫拖沓在國際上早已是惡名昭彰……
抵達摩爾曼斯克港的第二天,夏樹一行便在斯維爾德洛夫等蘇俄領導人的陪同下前往那座擁有巨大穹頂的船塢訪問。俄國人之所以耗費巨資建造這樣一個半封閉的船塢,首要的考慮倒不是保密,而是北方的惡劣天氣。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是因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它地處北極圈,一年到頭有七八個月的平均氣溫是在零度以下,俄國人固然是以彪悍而聞名,但即便造船工人能夠頂著嚴寒堅持戶外工作,在持續風雪天氣,造船進度和施工質量都無法得到保證,所以摩爾曼斯克造船廠建造一艘艦艇所耗時間,通常要比美國人建造同等噸位艦艇慢約70%,而加裝人工穹頂並配齊造船設施的半封閉船塢,基本上能夠達到跟德國人相當的效率。
呈現在夏樹一行人眼前的蘇俄航母,艦身基本完成,艦島已見輪廓,飛行甲板鋪設了一大半。在外行眼裏,這堆未加塗裝的鋼鐵雖氣勢磅礴,但毫無美感可言,而在夏樹這種閱艦無數、深谙其道的專家看來,建造當中的艦艇好比身無寸縷的女子,妖嬈曲線盡收眼底。當然了,那些受派前來的愛爾蘭工程師們雖說跟造船廠簽署了保密協議,但當職業道德與國防安全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而蘇俄政府在決定向愛爾蘭尋求幫助的時候,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把在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放在第一位,而將航母性能的保密性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造訪蘇俄之前,夏樹已對蘇俄第一艘航母的建造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如今得以近距離觀察,對它的狀況所知已有十之七八。即便裝備了斜角飛行甲板,這艘蘇俄航母的技術水平也頂多算是二代半——跟三代初的“芬尼亞”號差距明顯,但不管怎麽說,從零直接到二代半著實不易。透過斯維爾德洛夫、布勃諾夫乃至於那位並非池中之物的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出俄國人對海洋的向往,以及他們不甘於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二流強國角色的那種自尊和自信。
在穹頂船塢的盡頭,夏樹停步遠眺,偌大的港灣之中,有個看似不起眼的碼頭,那裏集中停泊著好些“黑魚”。在舊時空的歷史上,蘇聯和俄羅斯建造過不少名頭響亮的潛艇,阿爾法、臺風、阿庫拉、北風之神,它們以某些領域的尖端性能以及令人畏懼的威懾力而聞名,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蘇聯和俄羅斯海軍手中最為鋒利的劍。就戰略處境和國防實力而言,重點發展潛艇確實是俄國人迫不得已的出路。區區一艘W航母就算非常圓滿的建成服役了,且不說到它真正形成戰鬥力還需要多長時間,單純以數據論,它的出現改變不了蘇俄在周邊任何一個海區的實力排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蘇俄海軍所能夠依靠的大腿依然是陸基航空兵和潛艇部隊……
夏樹望見的那群“黑魚”當中,有四條堪稱是蘇俄海軍的“鎮海之寶”,它們也是這個時代俄國人極少數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海軍裝備。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它們都只有K這樣一個簡單的級別代號,它們沒有各自單獨的艦名,僅被冠以K1-K4的戰術編號,但它們卻是“基洛夫”號之後西方國家最關註的蘇俄艦艇。
相比於德、美、日三強一級潛艇動輒建造二三十艘的規模,一個級別只建造四艘很不起眼,可沒有哪個國家、哪支海軍敢於小瞧這四艘K級潛艇。在這個大多數現役潛艇的水下航速不超過10節的時代,K級能夠以16.4節的速度進行水下沖刺,而且經濟航速下的水下續航力高達240海裏,為普通潛艇的四到五倍,完全可以稱得上是AIP潛艇(即使用不依賴空氣推進發動機作為動力的潛艇)的早期作品。
在40年代中期,蘇俄的工業和軍事科技跟世界頂尖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造船工業的基礎不算薄弱,但整個二三十年代,蘇俄的戰略重心都在陸地和天空,用於海軍建設的投入少得可憐。就比如說跟英國合作建造的基洛夫級大型巡洋艦,它們在蘇俄國內被視為海軍王牌戰艦、海上作戰利器,長期活躍於歐洲海域,是歐洲各國報刊新聞裏的“常客”,但投入遠東戰場之後,很快就被日本海軍給幹脆利落地擊沈了。意識到發展水面艦艇投入大、見效慢,蘇俄海軍遂確立了優先建設海航和潛艇部隊的戰略規劃,K級潛艇便是第三個“海軍五年計劃”的傑出作品。
盡管在國際海軍領域的權威人士們眼裏,蘇俄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想要搞出建造水下高速潛艇所必須的“閉式循環推進系統”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憑著艦艇工程師們的聰明才智和鉆研精神,再加上情報部門從歐美國家那裏搞來的一些技術資料和技術設備,摩爾曼斯克造船廠研發部門於1943年完成了K級潛艇的理論驗證工作——僅僅比德國和愛爾蘭聯合研究機構慢了10個月,領先於美、日、意這三個傳統的海軍強國。到了1944年初,蘇日戰爭正展開新一輪角逐,蘇俄軍隊已有取勝跡象,但是想要徹底擊敗日本軍隊,尚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蘇俄二號人物布勃諾夫又一次率領龐大的代表團遍訪歐美,利用西方國家積極壓制日本擴張的心態,謀求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的援助。正是這次出訪,使蘇俄獲得了德國克虜伯研發生產的新型高強度鋼材,為K級潛艇的建造夯實了物質基礎。在設計和建造部門的不懈努力下,第一艘K級潛艇於1945年4月建成,建造周期僅為15個月又10天,另外三艘則分別於6月、8月、11月完工。
建成服役的K級“水下高速潛艇”,排水量為水面1870噸,水下2410噸,海上自持周期為45天,最大可達60天,水面續航力為18000海裏,水下續航力300海裏,具備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展開作戰活動的能力,安全潛航深度達到100米,較普通潛艇增加了一倍,而作為深度最大的邊緣海,巴倫支海的平均深度為229米(一般的邊緣海平均深度在百米左右),這種地理條件正適合水下它們施展功力。武器方面,K級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具,搭載魚雷22枚,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水下航行速度,該級潛艇僅在指揮塔後部安裝了兩門25毫米機關炮,一旦遇到敵方反潛飛機,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據情報顯示,蘇俄海軍潛艇部隊緊急下潛的訓練標準是90秒,即從發現敵機到潛艇完全入水耗時不超過一分半鐘,而K級潛艇的訓練標準是30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PS:斜角飛行甲板分為兩部分,艦前部直甲板為起飛區,後半部斜角甲板為著艦區,斜直相交處形成三角形停機區,其優點是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可同時進行,且當著艦飛機未能鉤住攔阻索時,可馬上拉起覆飛而不至於與前甲板停放的飛機相撞)
此次與“芬尼亞”號一道抵達蘇俄北方軍事重鎮摩爾曼斯克港的,還有一艘輕巡洋艦、四艘驅逐艦以及一艘補給艦,所有艦艇無一例外懸掛著新聯合王國那面以綠白黃三色為底襯、凱爾特紅龍為圖案的旗幟。它們此行名義上是軍事訪問交流,“順捎”護送訪問蘇俄的約阿希姆一世陛下歸國。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距離“芬尼亞”號泊位幾公裏的穹頂式半封閉船塢裏,蘇俄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正處於主體建造階段。按最初的建造方案,這艘代號W的中型航母應該在1947年元旦服役,但恰恰是因為“芬尼亞”號的面世,讓蘇俄海軍高層意識到自己的航母還未下水就已落伍,他們果斷叫停了這艘航母的主體建造,以便對原先的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使之成為一艘跟得上技術潮流的新式航母。
對於此前完全沒有航母設計建造經驗的蘇俄海軍來說,一上來就要造具備各種現代化元素的中型航母,難度之大不言而喻,他們早期的合作對象是軍用造船技術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的意大利。意大利人雖然身處西方同盟國陣營,但對德國和奧匈帝國這兩個由日耳曼人統治的國家無甚好感,所以他們的原則是收錢辦事,不問政治,只要蘇俄政府拿得出足夠的現金或現貨,他們可以把本國軍隊都還沒來得及用上的新技術予以轉讓,並且派出他們的專家顧問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種“大公無私”的國際精神使蘇俄的航母項目在起步階段受益頗多,而斜角飛行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全新設計,意大利人學習消化並納為己用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比俄國人自行研究短。所以,蘇俄海軍一面組織技術團隊進行攻關,一面向愛爾蘭尋求幫助。盡管跟俄國人在北歐海域發生過不愉快的軍事對峙,愛爾蘭政府從未視之為海上勁敵——不是不屑,而是不願與之為敵,所以在跟蘇俄方面進行接洽之後,他們很快開出了一個對方心理上能夠承受的交易條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蘇俄政府最終以價值200萬馬克的銅、鐵礦石,換來了愛爾蘭利默裏克造船廠在航母技術方面的支持。在夏樹抵達摩爾曼斯克港之前,幫助蘇俄海軍修改航母設計方案的愛爾蘭技術團隊已在此地呆了三個多星期,通過大量的技術性測算和比例模型測試,基本確定了修改方案,較蘇俄海軍預計時間縮短了半個月。愛爾蘭工程師以他們的勤奮敬業贏得了俄國同行的尊敬,相較之下,某些意大利工程師的散漫拖沓在國際上早已是惡名昭彰……
抵達摩爾曼斯克港的第二天,夏樹一行便在斯維爾德洛夫等蘇俄領導人的陪同下前往那座擁有巨大穹頂的船塢訪問。俄國人之所以耗費巨資建造這樣一個半封閉的船塢,首要的考慮倒不是保密,而是北方的惡劣天氣。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是因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它地處北極圈,一年到頭有七八個月的平均氣溫是在零度以下,俄國人固然是以彪悍而聞名,但即便造船工人能夠頂著嚴寒堅持戶外工作,在持續風雪天氣,造船進度和施工質量都無法得到保證,所以摩爾曼斯克造船廠建造一艘艦艇所耗時間,通常要比美國人建造同等噸位艦艇慢約70%,而加裝人工穹頂並配齊造船設施的半封閉船塢,基本上能夠達到跟德國人相當的效率。
呈現在夏樹一行人眼前的蘇俄航母,艦身基本完成,艦島已見輪廓,飛行甲板鋪設了一大半。在外行眼裏,這堆未加塗裝的鋼鐵雖氣勢磅礴,但毫無美感可言,而在夏樹這種閱艦無數、深谙其道的專家看來,建造當中的艦艇好比身無寸縷的女子,妖嬈曲線盡收眼底。當然了,那些受派前來的愛爾蘭工程師們雖說跟造船廠簽署了保密協議,但當職業道德與國防安全只能二選一的時候,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而蘇俄政府在決定向愛爾蘭尋求幫助的時候,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把在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放在第一位,而將航母性能的保密性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造訪蘇俄之前,夏樹已對蘇俄第一艘航母的建造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如今得以近距離觀察,對它的狀況所知已有十之七八。即便裝備了斜角飛行甲板,這艘蘇俄航母的技術水平也頂多算是二代半——跟三代初的“芬尼亞”號差距明顯,但不管怎麽說,從零直接到二代半著實不易。透過斯維爾德洛夫、布勃諾夫乃至於那位並非池中之物的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出俄國人對海洋的向往,以及他們不甘於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二流強國角色的那種自尊和自信。
在穹頂船塢的盡頭,夏樹停步遠眺,偌大的港灣之中,有個看似不起眼的碼頭,那裏集中停泊著好些“黑魚”。在舊時空的歷史上,蘇聯和俄羅斯建造過不少名頭響亮的潛艇,阿爾法、臺風、阿庫拉、北風之神,它們以某些領域的尖端性能以及令人畏懼的威懾力而聞名,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蘇聯和俄羅斯海軍手中最為鋒利的劍。就戰略處境和國防實力而言,重點發展潛艇確實是俄國人迫不得已的出路。區區一艘W航母就算非常圓滿的建成服役了,且不說到它真正形成戰鬥力還需要多長時間,單純以數據論,它的出現改變不了蘇俄在周邊任何一個海區的實力排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蘇俄海軍所能夠依靠的大腿依然是陸基航空兵和潛艇部隊……
夏樹望見的那群“黑魚”當中,有四條堪稱是蘇俄海軍的“鎮海之寶”,它們也是這個時代俄國人極少數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海軍裝備。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它們都只有K這樣一個簡單的級別代號,它們沒有各自單獨的艦名,僅被冠以K1-K4的戰術編號,但它們卻是“基洛夫”號之後西方國家最關註的蘇俄艦艇。
相比於德、美、日三強一級潛艇動輒建造二三十艘的規模,一個級別只建造四艘很不起眼,可沒有哪個國家、哪支海軍敢於小瞧這四艘K級潛艇。在這個大多數現役潛艇的水下航速不超過10節的時代,K級能夠以16.4節的速度進行水下沖刺,而且經濟航速下的水下續航力高達240海裏,為普通潛艇的四到五倍,完全可以稱得上是AIP潛艇(即使用不依賴空氣推進發動機作為動力的潛艇)的早期作品。
在40年代中期,蘇俄的工業和軍事科技跟世界頂尖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造船工業的基礎不算薄弱,但整個二三十年代,蘇俄的戰略重心都在陸地和天空,用於海軍建設的投入少得可憐。就比如說跟英國合作建造的基洛夫級大型巡洋艦,它們在蘇俄國內被視為海軍王牌戰艦、海上作戰利器,長期活躍於歐洲海域,是歐洲各國報刊新聞裏的“常客”,但投入遠東戰場之後,很快就被日本海軍給幹脆利落地擊沈了。意識到發展水面艦艇投入大、見效慢,蘇俄海軍遂確立了優先建設海航和潛艇部隊的戰略規劃,K級潛艇便是第三個“海軍五年計劃”的傑出作品。
盡管在國際海軍領域的權威人士們眼裏,蘇俄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想要搞出建造水下高速潛艇所必須的“閉式循環推進系統”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憑著艦艇工程師們的聰明才智和鉆研精神,再加上情報部門從歐美國家那裏搞來的一些技術資料和技術設備,摩爾曼斯克造船廠研發部門於1943年完成了K級潛艇的理論驗證工作——僅僅比德國和愛爾蘭聯合研究機構慢了10個月,領先於美、日、意這三個傳統的海軍強國。到了1944年初,蘇日戰爭正展開新一輪角逐,蘇俄軍隊已有取勝跡象,但是想要徹底擊敗日本軍隊,尚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蘇俄二號人物布勃諾夫又一次率領龐大的代表團遍訪歐美,利用西方國家積極壓制日本擴張的心態,謀求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的援助。正是這次出訪,使蘇俄獲得了德國克虜伯研發生產的新型高強度鋼材,為K級潛艇的建造夯實了物質基礎。在設計和建造部門的不懈努力下,第一艘K級潛艇於1945年4月建成,建造周期僅為15個月又10天,另外三艘則分別於6月、8月、11月完工。
建成服役的K級“水下高速潛艇”,排水量為水面1870噸,水下2410噸,海上自持周期為45天,最大可達60天,水面續航力為18000海裏,水下續航力300海裏,具備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展開作戰活動的能力,安全潛航深度達到100米,較普通潛艇增加了一倍,而作為深度最大的邊緣海,巴倫支海的平均深度為229米(一般的邊緣海平均深度在百米左右),這種地理條件正適合水下它們施展功力。武器方面,K級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具,搭載魚雷22枚,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水下航行速度,該級潛艇僅在指揮塔後部安裝了兩門25毫米機關炮,一旦遇到敵方反潛飛機,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據情報顯示,蘇俄海軍潛艇部隊緊急下潛的訓練標準是90秒,即從發現敵機到潛艇完全入水耗時不超過一分半鐘,而K級潛艇的訓練標準是30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