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百二十章

關燈
第二百二十章

趙澤對眼前之景感到十分震撼, 不可置信:“你們竟背叛朕?!”

趙澤出身皇室,對他來說,仆人對他言聽計從, 簡直是天經地義的事。

或許朝中官員或者皇族宗室還有可能與他發生權力爭奪, 但這些小命都被他握在手中、表面從來忤逆過他、地位與他雲泥之別的仆從,竟然會做出謀害他性命這樣大膽的事, 是趙澤想都沒想過的。

趙澤被人捆住, 壓在地上。

謝知秋上前, 說:“皇上,您可有想過,歷代開國皇帝, 包括您的先祖在內, 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皇帝,但為何能得到天下人的效忠?”

趙澤:“……”

趙澤沒有說話,謝知秋便自顧自道:“以方國的祖皇帝為例, 太.祖戰功無數、威名赫赫,且不說被副將逼著穿上黃袍一事是否真的有那麽不情願,但在亂世之中開辟一方安寧之地、為諸多將士戰友所尊敬, 卻是實情。

“祖皇帝並非生來便是天子,但是他身居帝位,他人願意歸服, 方才能坐穩天下。”

“而人心既能得到,便會失去。

“皇上請您想一下, 這些年, 您貴為天子, 又做了哪些能讓百姓尊敬您、心甘情願佩服您的事呢?”

趙澤呆了一下。

自謝知秋離開後,方國便長期處在戰亂之中, 他行事也保守了許多,凡事多聽史守成之言。

史守成顛覆謝知秋當年的改革之策,為了戰爭而向百姓征兵加稅,而在戰場上又運用“布陣圖”等策略。

趙澤微服私訪時,也曾聽百姓因稅收太高而哀鴻遍野,也曾發現不少官員私下也對“布陣圖”爭議頗大,但這些都有利於增加國家財政、鞏固趙澤個人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所以哪怕街上流民多了不少、許多地方傳來小規模起義的消息,只要沒有影響到梁城,他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覺得沒有到不得了的地步。

哪裏想到,連宮中人對他的怨氣,都大到了這個地步。

謝知秋見他似乎有些反應過來了,道:“皇上,前人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便是此意。”

趙澤:“……”

趙澤問:“那你要如何,要殺了朕嗎?”

謝知秋未言,只是凝視趙澤。

到了這個時候,殺趙澤,似乎已經是唯一的選擇。

不是因為她自己有多恨趙澤,而是趙澤不死,只怕他再動殺念,危害到義軍其他人。

空氣近乎凝結。

謝知秋眼神如刀鋒銳利,她知道走上這條路,就必須在該狠心的時候下狠手。

哪怕這個人曾於她有恩。

哪怕她敬重顧太後,而這個人是顧太後僅剩的孩子。

謝知秋眼神一銳,便要下令道:“動——”

“謝大人。”

正在這時,忽然,一個沈著的聲音在一旁響起,這嗓音比尋常男子高一些,但透著從容不迫之感。

謝知秋轉過頭去,只見昔日趙澤身邊的大太監董壽正站在院外,數個義軍士兵戒備地拿武器指著他,但董壽竟沒怎麽害怕,仍舊笑盈盈地看著她。

謝知秋一頓。

董壽知她開口謹慎,便主動道:“謝大人似有要事在忙,老奴本不該打擾。不過,謝大人歸城已有多日,太後本以為憑自己昔日對謝大人的照拂,謝大人歸城第一件事便該去見她才是。

“沒成想,謝大人日理萬機,連一點時間都分不出來,左等謝大人不來,右等謝大人不來。

“直到今晚,謝大人難得主動進了宮,太後娘娘等不下去了,這才派老奴過來,請謝大人過去一敘。”

謝知秋:“……”

董壽這傳話傳得客氣,但顧太後這個時候提出要見她,不難想象是什麽事。

實際上,謝知秋回梁城以後,的確沒有再去見過太後,不是因為繁忙,而是因為不知怎麽去。

她與趙澤,必定會有一場魚死網破。

在這種情形下,她實在沒有顏面去見對她幫助頗多的太後。

不知道怎麽見,於是索性沒有去。

而顧太後這種時候提出見她,又何嘗不是放下了高高在上的顏面,打算求她。

然而,偏偏這一次,謝知秋不敢保證自己能答應顧太後的請求。

“小姐?”

雀兒匆匆趕到謝知秋身邊,她知道謝知秋的為難之處,多少有些緊張。

謝知秋斟酌片刻,道:“雀兒,你在這裏等著,我去去就回。”

“……小姐。”

雀兒滿眼不安。

“你千萬小心啊!”

“嗯。”

*

謝知秋跟在董公公身後,來到慈寧殿。

她當年還被架空之時,每日正事不做,就跑來與顧太後下棋論經,數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實則不需要有人帶路,自己一個人也能走過來。

只是今日,步伐難免沈重。

已是後半夜,顧太後一個人站在花園中賞月,看不出是壓根沒睡,還是半夜起來。

董壽將謝知秋帶到,就默默退下了。

謝知秋猶豫了一下,獨自一人上前,道:“太後。”

面對顧太後,她還是一如既往敬重。

顧太後轉過身來。

許是半夜,她並未盛裝。顧太後常年禮佛,此時只以木簪盤發、素衣清簡,乍一看不像太後,更似富貴人家的老太君,離得近時,似能聞到她身上淡淡的檀香味。

太後看了看謝知秋,淺淺一笑,緩緩說:“不錯,精神面貌與當年不一樣了。當年看你,還像一只懵懵懂懂小鹿,雖有聰明的腦袋,卻免不了受外物桎梏。如今……已然是健壯的猛虎,只怕放眼梁城,都沒人能對你有什麽威脅了。”

謝知秋站在月下,安然地接受太後的打量。

她對曰:“多虧太後當年指點有方。”

太後道:“你是該謝我。我一生從未教過學生,也就是見你有些特別,隨手指點了幾句……”

說到這裏,她頓了頓,又審視謝知秋道:“不過,我倒沒有想到,你這唯一一個學生,就能將我的話領悟到這個份上,做得比我想象中還好。”

“……”

謝知秋問:“太後可是後悔了?”

太後輕笑了一聲:“人生哪有什麽後悔的。”

似乎覺得年輕人的問題幼稚。

但她又問:“你非殺澤兒不可嗎?”

謝知秋沈默片刻,回答:“太後閱歷遠在晚輩之上,想來能猜到晚輩的打算,我不想將話說得太明。”

顧太後眼神暗了三分,她走來,一步一步靠近謝知秋——

“可殺了澤兒,你之後又要如何,自己稱帝嗎?”

謝知秋一凝,沒有立即回答。

“似乎不是如此啊。”

顧太後從她的表情中讀出意思,自言自語道。

“你們在北地時實施的制度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君主,你雖是出謀劃策、拍板定案的那個人,但對其他人的放權也很大膽,更沒有集權之舉,將自己家族的地位整體淩駕於其他人之上,一個人若是有心稱帝,是不會這樣行事的。”

這時,顧太後用力抓住了謝知秋的手,說:“你一向不是個拘泥於規則的人,哪怕是受人非議的事,也願意嘗試看能否開拓出更好的新路。

“你已經帶兵兩次回到梁城,可兩次都沒有攻城,若非今晚,你大抵也不會出手反擊,這就說明,由於過去的情誼,你內心也有猶豫。

“既然如此,我可否請你,看在我這個太後的面上,放過澤兒一命?只要留他一命即可,其餘之事,皆可以由你安排。”

謝知秋說:“我向來感念太後的恩情,太後當年非但在眾言之中拉了我一把,還將我當作弟子、傾囊相授。

“若是以我個人想法,必不會拒絕太後,只是太後應當明白,今夜之決,已不可感情用事。”

顧太後道:“既不可感情用事,那我們便來談談實際吧。我且問你,義軍之力,已足以抗衡朝廷,但你們之中為何沒有人像過往的起義之兵一樣,自立為王?”

謝知秋一頓。

這其中有很覆雜的原因。

一來,義軍本來就是百姓自發組成抗擊辛國的軍隊,而不是起義軍,雖然一步步走到了現在的規模,但將領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其實起初並不打算與朝廷對抗。

要是自立為王變成起義,那麽義軍的凝聚性就會大打折扣,只怕內部就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二來,義軍之中最有威望的人物,無疑是謝知秋與蕭尋光,如果要稱帝,也只能從他們兩個人中選。

蕭尋光本人並沒有稱帝的打算,他雖然對朝廷怨氣很大,但是他對自己坐在皇宮裏作威作福沒什麽興趣,他將來想要鎮守邊關,就算辛國已然安分,也可能會有其他國家滋生野心。

他本來就十分排斥從文,自己堅決要從武,在他看來,天下安寧不是靠皇帝,而是靠將領的。

至於謝知秋,說實話,謝知秋對稱帝倒沒什麽排斥,她是認真考慮過登基的。

之所以最終仍有猶豫,是因為第三個原因,這也是她與蕭尋光共同有的顧慮——

謝知秋曾對蕭尋光說過,她之所以出手,不是為了皇帝的龍椅,而是為了天下百姓。

皇帝的江山,他們已經見識過了。

趙澤之所以會做出近幾年昏庸的決定,是因為他將保衛龍椅的重要性淩駕於天下安危之上。

百姓往往認為天子和官員會為民做主,但實際上上層與下層的利益常常是不相通的,皇帝需要從百姓身上收割財富才能保證自己的優渥生活,需要百姓為他沖鋒陷陣才能守住金殿裏的一室安寧。

皇帝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時,並不一定能有利於百姓。

而且,君臨天下,意味著天下危亡系於一人、一家之手。

皇帝仁慈還好,若是遇上昏君或者暴君,無論他下達怎樣離譜的政令,百姓都無能為力,只能承受其惡果。

這根本就是一種賭.博。

謝知秋說:“稱帝又如何呢?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沒有一個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後代卻逐漸松懈,亦不乏愚鈍無恥之輩。

“君主只能來源於皇室,意味著天下沒有選擇。

“若是湊巧有明君,許是能保數十年安寧,但一旦一代出現不肖子孫,能將祖輩上百年的積累毀於一旦,搞得天下動蕩,乃至亡國。

“秦朝二代而亡,便是如此。

“過去的上千年歷史,都在印證這樣的事會一再輪回往覆,從無例外。我若是選了這條路,現在便可預測,未來亦會如此。”

顧太後道:“我是平民出身,你的想法,我能理解。

“看起來,你似乎想延續北地之舊制。

“不過,我也要提醒你,你們在北地那種松散的體系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外敵當前,故而內部凝聚力強;

“二來是你們在北地,其實屬於小國寡民,想法比較容易統一,管理起來也容易,而且那裏有相當多的游牧民族,原本文化就屬於部落制度,比較寬松。

“但是今後,你們一旦占領了這個皇宮,擺在你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橫跨九州的大帝國!

“五湖四海之人在春秋時本分屬列國,是因為有了一個權力集中的強大皇室,才統一成一整個國家。

“在這裏,一旦中心的權力不夠強橫,四方馬上就會分崩離析,弄不好就會陷入王朝末年軍閥混戰的動蕩中,難道那就是你們願意見到的嗎?

“更何況,這裏的百姓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君主制度,於他們而言,國之無君,如蒼空之無日!

“北地之民可以很快接受你的想法,這裏的百姓又能否接受?

“人皆有惰性,不願意改變已經習慣的現狀。而且你雖有意改革教育,可目前還未推廣,大部分讀書人皆是學了多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生,更多人是連字都不識的農民。

“我敢說你一個一個去征求天下人的意見,問他們需不需要皇帝,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天下如果沒有皇帝,那豈不是要大亂了,日子怎麽過啊!頂多就是有人不喜歡現在這個,想要自己當皇帝。

“今日,你砍在澤兒脖子上的這一刀容易,但要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天下震蕩,你想好了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