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各方反應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次,小孩子們鬧口角,她把與自己同歲的谷希娟打哭了,大姑大打出手。她嚇得跑了,大姑卻照著母親撒開了惡氣。把母親的頭打破了,縫了好幾針。
母親病了一大場。後來母親咬牙蓋房子,也有這個原因。
重生以後,見過王翠渺一面,喊了聲“大姑”,王翠渺連哼也沒哼,根本沒把她這個小傻妮兒放在眼裏。為此,聽說她來了,臘梅就遠遠地避開,盡量不與她碰面。
好在現在都是吃食堂,過集體生活。生產隊不讓沒事閑走親戚。再說,沒事在娘家住閑,去食堂吃飯也會受到白眼兒。
所以,王翠渺也不經常回娘家。一般都是傍黑來,住一晚上,第二天吃了早飯就走,臘梅很少趕上。
父母已經默認,鐵鍋已經送走,臘梅也沒有別的辦法了。見母親沒了玉米穗兒,只好又拿出幾斤玉米面,讓她做面糊菜。
哪知情況還遠不止這些。
分了鍋沒兩天,王張氏的娘家弟弟張全祿,拖著兩條腫腿,領著同樣有些腿腫的七歲孫子張留根投奔了來。
原來,清明節的時候,王張氏回娘家上墳,為了顯擺自己,把白頭發老奶奶以及對自己家的照顧,一字一板地說給了娘家人。
張全祿聽在了心裏,現在餓的實在堅持不住了,又怕斷了後代根,便領著小孫子來了。
張全祿見姐姐家有鐵鍋,每天能吃到面糊菜,還有一個玉米面窩頭。在大饑荒之年,這可是走到哪裏也找不到的好吃頭。二皮臉兒一抹,竟然不走了,爺孫倆就住在了東廂房裏。
臘梅可發了愁:攆吧,人家是至親,又是父親的親娘舅,何況一老一少餓的浮腫著腿也夠可憐的;少給吧,這給的已經是最少的了,再少一家人全跟著挨餓。
又不能指明少給誰,只好狠狠心,又往外多拿了兩個窩頭。添了兩個人,仍然是一人一個。
臘梅也給了鄭存梁家一只四印鐵鍋,多半鍋玉米粒兒。
鍋是分完十一隊上的以後富裕出來的,玉米粒兒是自己用做買賣的錢買的。也就是從給父母家人留的那一千多斤裏出。
在這方面臘梅絕對做到了公私分明:玉米穗是隊上的,她就只分給十一隊上的人們;玉米粒是自己做買賣的錢買的,就只給父母親和鄭家這門幹親。
這事雖然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天知地知。重生的她迷信,相信神明的存在。走錯一步,心裏歪一點兒,都將會受到神的懲罰。
十二隊還不如十一隊,從過了年,就一直喝稀粥。一家人之所以沒有餓腫腿,是因為臘梅隔三差五就給他們送一兜玉米面窩頭。雖然不能吃飽,總算見到了糧食幹糧,多少墊墊饑。
有了鐵鍋以後,瞿希景高興的了不得:總算能在家裏煮野菜、做面糊菜了。拽著鄭存梁,到臘梅屋裏又是燒香,又是磕頭。
但她不敢在白天推碾子,煮野菜也不敢拉風箱,還囑咐家人誰也不要對外說。
一隊上的人都沒有,只有自己家裏有,引起人們的懷疑不說,有張開嘴的,要借鍋或者要玉米面,你給不給?大饑荒之年,糧食就是命,人們的臉皮都厚的哩!
……………………………………
十一隊的社員家家戶戶都有了鐵鍋,人們高興的不行。都知道這是白頭發老奶奶給的,都去臘梅屋裏給白頭發老奶奶上香、磕頭。
鐵鍋本來就是人們的,只不過自己來回折騰了折騰。臘梅不願讓人們因此而跪拜,吃完飯就鎖上門,自己該幹什麽幹什麽去了。
人們進不了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都埋怨臘梅不知道好歹:白頭發老奶奶幫了人們這麽大忙,怎麽鎖上門不讓人們致謝呢?
人們一等不來,二等不來,到處找又找不到。有人生氣的說:“她臘梅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我們也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我們何不也在自己的家裏給白頭發老奶奶安個牌位,一早一晚也可以上香磕頭。”
此人話一出口,立時有很多人相應:
“是啊,我們同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何必非在她這裏上香,還像求著她似的。”
“我們致謝的是白頭發老奶奶,又不是她,幹什麽非上她這裏來?”
於是,人們一呼百應,都紛紛找人寫了白頭發老奶奶的牌位,拿到家裏供奉起來。
看門的老馬猴子和吳一吱兒,也給了他們一只小雙耳鍋,以及一小鍋玉米穗兒。
兩個人都要去給白頭發老奶奶上香磕頭。臘梅不讓,對他們說:
“白頭發老奶奶說了,你們年齡大了,就不要給她燒香磕頭了。她會好好地保護你們,社員們有的,你們就會有。如果你們需要,她還會特殊照顧。”
兩個人聞聽高興得不行,忍不住,瞅臘梅不在屋裏的時候,還是給白頭發老奶奶上了三炷香,磕了三個頭。
兩個人三個磚一支,就是一個小鍋竈,煮上一碗野菜糊糊,把食堂裏打來的稀粥往裏一摻,就能吃一頓飽飯。
王長耕也給了他一只雙耳小鍋。他雖然對不住臘梅,但他也得到了懲罰,終歸就一條性命,臘梅不想看著他餓死。
這一分鍋,可把王大肚給救了。
他飯量大,野菜也煮得多,常常為煮野菜和蒸窩頭與人們擡杠拌嘴。
尤其是蒸窩頭,由於是從搬倉子洞裏挖來的糧食,味兒道不怎麽樣,還費時,常常引來人們的抱怨。有潔癖的人甚至還嫌臟。
有鍋就好了,可以在家裏做了。味兒好味兒歹也影響不了別人。
他飯量大,野菜也吃得多,但地裏的野菜千人尋萬人挖,早已寥寥無幾。要用野菜填飽肚子也非易事。
萬般無奈,他瞄上了村裏的苜蓿地。
苜蓿是牲口的飼料,是絕對不讓尋的。誰尋苜蓿芽以偷盜集體財物論處。
王大肚挖不到野菜,就去偷苜蓿芽。黑夜去,瞅著看苜蓿的人不在的時候,“攛(讀cua音)攛攛”,捰上半口袋。回家倒在笸籮裏揀揀裏面的幹草,洗洗,切碎,摁在鍋裏就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母親病了一大場。後來母親咬牙蓋房子,也有這個原因。
重生以後,見過王翠渺一面,喊了聲“大姑”,王翠渺連哼也沒哼,根本沒把她這個小傻妮兒放在眼裏。為此,聽說她來了,臘梅就遠遠地避開,盡量不與她碰面。
好在現在都是吃食堂,過集體生活。生產隊不讓沒事閑走親戚。再說,沒事在娘家住閑,去食堂吃飯也會受到白眼兒。
所以,王翠渺也不經常回娘家。一般都是傍黑來,住一晚上,第二天吃了早飯就走,臘梅很少趕上。
父母已經默認,鐵鍋已經送走,臘梅也沒有別的辦法了。見母親沒了玉米穗兒,只好又拿出幾斤玉米面,讓她做面糊菜。
哪知情況還遠不止這些。
分了鍋沒兩天,王張氏的娘家弟弟張全祿,拖著兩條腫腿,領著同樣有些腿腫的七歲孫子張留根投奔了來。
原來,清明節的時候,王張氏回娘家上墳,為了顯擺自己,把白頭發老奶奶以及對自己家的照顧,一字一板地說給了娘家人。
張全祿聽在了心裏,現在餓的實在堅持不住了,又怕斷了後代根,便領著小孫子來了。
張全祿見姐姐家有鐵鍋,每天能吃到面糊菜,還有一個玉米面窩頭。在大饑荒之年,這可是走到哪裏也找不到的好吃頭。二皮臉兒一抹,竟然不走了,爺孫倆就住在了東廂房裏。
臘梅可發了愁:攆吧,人家是至親,又是父親的親娘舅,何況一老一少餓的浮腫著腿也夠可憐的;少給吧,這給的已經是最少的了,再少一家人全跟著挨餓。
又不能指明少給誰,只好狠狠心,又往外多拿了兩個窩頭。添了兩個人,仍然是一人一個。
臘梅也給了鄭存梁家一只四印鐵鍋,多半鍋玉米粒兒。
鍋是分完十一隊上的以後富裕出來的,玉米粒兒是自己用做買賣的錢買的。也就是從給父母家人留的那一千多斤裏出。
在這方面臘梅絕對做到了公私分明:玉米穗是隊上的,她就只分給十一隊上的人們;玉米粒是自己做買賣的錢買的,就只給父母親和鄭家這門幹親。
這事雖然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天知地知。重生的她迷信,相信神明的存在。走錯一步,心裏歪一點兒,都將會受到神的懲罰。
十二隊還不如十一隊,從過了年,就一直喝稀粥。一家人之所以沒有餓腫腿,是因為臘梅隔三差五就給他們送一兜玉米面窩頭。雖然不能吃飽,總算見到了糧食幹糧,多少墊墊饑。
有了鐵鍋以後,瞿希景高興的了不得:總算能在家裏煮野菜、做面糊菜了。拽著鄭存梁,到臘梅屋裏又是燒香,又是磕頭。
但她不敢在白天推碾子,煮野菜也不敢拉風箱,還囑咐家人誰也不要對外說。
一隊上的人都沒有,只有自己家裏有,引起人們的懷疑不說,有張開嘴的,要借鍋或者要玉米面,你給不給?大饑荒之年,糧食就是命,人們的臉皮都厚的哩!
……………………………………
十一隊的社員家家戶戶都有了鐵鍋,人們高興的不行。都知道這是白頭發老奶奶給的,都去臘梅屋裏給白頭發老奶奶上香、磕頭。
鐵鍋本來就是人們的,只不過自己來回折騰了折騰。臘梅不願讓人們因此而跪拜,吃完飯就鎖上門,自己該幹什麽幹什麽去了。
人們進不了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都埋怨臘梅不知道好歹:白頭發老奶奶幫了人們這麽大忙,怎麽鎖上門不讓人們致謝呢?
人們一等不來,二等不來,到處找又找不到。有人生氣的說:“她臘梅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我們也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我們何不也在自己的家裏給白頭發老奶奶安個牌位,一早一晚也可以上香磕頭。”
此人話一出口,立時有很多人相應:
“是啊,我們同是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人,何必非在她這裏上香,還像求著她似的。”
“我們致謝的是白頭發老奶奶,又不是她,幹什麽非上她這裏來?”
於是,人們一呼百應,都紛紛找人寫了白頭發老奶奶的牌位,拿到家裏供奉起來。
看門的老馬猴子和吳一吱兒,也給了他們一只小雙耳鍋,以及一小鍋玉米穗兒。
兩個人都要去給白頭發老奶奶上香磕頭。臘梅不讓,對他們說:
“白頭發老奶奶說了,你們年齡大了,就不要給她燒香磕頭了。她會好好地保護你們,社員們有的,你們就會有。如果你們需要,她還會特殊照顧。”
兩個人聞聽高興得不行,忍不住,瞅臘梅不在屋裏的時候,還是給白頭發老奶奶上了三炷香,磕了三個頭。
兩個人三個磚一支,就是一個小鍋竈,煮上一碗野菜糊糊,把食堂裏打來的稀粥往裏一摻,就能吃一頓飽飯。
王長耕也給了他一只雙耳小鍋。他雖然對不住臘梅,但他也得到了懲罰,終歸就一條性命,臘梅不想看著他餓死。
這一分鍋,可把王大肚給救了。
他飯量大,野菜也煮得多,常常為煮野菜和蒸窩頭與人們擡杠拌嘴。
尤其是蒸窩頭,由於是從搬倉子洞裏挖來的糧食,味兒道不怎麽樣,還費時,常常引來人們的抱怨。有潔癖的人甚至還嫌臟。
有鍋就好了,可以在家裏做了。味兒好味兒歹也影響不了別人。
他飯量大,野菜也吃得多,但地裏的野菜千人尋萬人挖,早已寥寥無幾。要用野菜填飽肚子也非易事。
萬般無奈,他瞄上了村裏的苜蓿地。
苜蓿是牲口的飼料,是絕對不讓尋的。誰尋苜蓿芽以偷盜集體財物論處。
王大肚挖不到野菜,就去偷苜蓿芽。黑夜去,瞅著看苜蓿的人不在的時候,“攛(讀cua音)攛攛”,捰上半口袋。回家倒在笸籮裏揀揀裏面的幹草,洗洗,切碎,摁在鍋裏就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