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分鐵鍋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時期的衣兜都是明的,就是在前襟的下面,縫上兩塊同等色澤同等布料,一般都是半尺來寬,六、七寸長,敞口,裝滿了東西鼓鼓的,老遠就能看出來。
王大肚經常到臘梅屋裏去,眼尖的人就留意起來。見他出來時兩個衣兜裏鼓鼓的,人們一眼就看出,那是饅頭幹兒。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臘梅晾曬的碎饅頭來了。
前些時候,有人也想到了臘梅曬的饅頭幹兒。但不知道她扔在了哪裏?如果有,恐怕也被臘梅吃掉了。從心裏又佩服起傻梅有傻福、有遠見,甚至懷疑曬饅頭幹兒也是白頭發老太太指派她幹的。
但沒一個人想到要給她要:一個小孩子,能曬多少?都挨餓,還能向小孩子手裏要吃頭!
見王大肚要了來,而且還要了不少——兩大衣兜,回去往稀粥裏一泡,又吃上了香噴噴的白面饅頭。
於是,人們也學著他的樣子,去東耳屋裏給臘梅要饅頭幹兒。有的一個人不好意思,便搭伴兒而去,想在搭訕之時順便提起。
臘梅是有求必應。從食堂要來一個大茶碗,只要有人來要,就給一茶碗。要了饅頭幹兒的人回去往稀粥裏一泡,泡漲了,香噴噴的麥香出來了,與新饅頭所差無幾。
好吃不撂筷兒,這頓飯要了,見席簍子裏還不少,下頓飯還來要。臘梅照給不誤。
人們開始走馬燈似的到臘梅屋裏走動,不知道的見狀,以為有什麽新鮮事,也過去看。見是要碎饅頭,也把手伸了出來。
漸漸地,來要的人越來越多,東耳屋的門框都快被擠破了。但無論先後,人們都能要到一茶碗碎饅頭。
於是,隊部裏出現了一道不和諧的風景:人們打了稀粥後,必定到東耳屋裏走一走,要上一茶碗幹碎饅頭塊兒。
因為幹饅頭塊是臘梅拾的人們扔掉的一口一塊的饅頭曬的,隊上也不好幹預,只好任臘梅發放。好在肉爛在鍋裏,要的都是本隊社員。
隊長王貴蘭也吃上了幹饅頭塊兒。是他老婆打飯時要的。
“你也去要了?”王貴蘭吃著碗裏被泡漲起來的饅頭塊兒,不無高興地說。
還別說,一股子麥香,與新饅頭一個味兒。
“別人都去要,我怎麽就不去?你當隊長,全家人也沒沾你什麽光,難道我隨大溜給傻梅要點兒東西也不行?”龐大珍不無埋怨道。
“我是說,那孩子曬的也不容易。”
“多半席簍子呢!人們都要,誰要給誰,也不見少,你不要白不要。”
多半席簍子?!
第一個去要的王大肚也說有多半席簍子,分發了兩、三天了,還是多半席簍子,難道說她曬了不僅是一個多半席簍子!還是有那個白頭發老太太罩著,變出更多的饅頭塊兒來。
隊長想不明白,還有庫房裏多出來的糧食,他也想不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別想了,任由臘梅發放去吧!只要餓不死人就行!
因為,別的隊上已經接連不斷地往外擡死人了。
“妮兒,能不能給我點兒幹饅頭塊兒?我想帶家去,大人孩子餓的直叫喚。”
一日,會計牛瑞喜找到臘梅,羞臊地說。
牛瑞喜沒少沾十一的光,一春天,他一天三頓都在十一隊上吃,雖然吃不很飽,但頓頓都能吃到糧食,比起他的五隊來,又強多了。
五隊一春天沒蒸過幹糧,人們餓的走不動路。老婆孩子沖他只嚷,他沒辦法,向隊長要求,每天都要往家帶十幾個牛眼大小的窩頭。憑著這個,一家人沒有一個餓腫腿的。他十分慶幸來十一隊當會計。
現在光喝稀粥了,沒法往家拿,老婆孩子餓的直出聲兒。
臘梅:“行!牛會計,你用什麽拿回去呢?”
用什麽拿?過去都是用塊兒鍋屜布,把窩頭包在裏面夾在胳肢窩裏帶回去,這個碎,在屜布裏包不過來。心一急,脫下襯衫把袖口紮了個結兒,往臘梅面前一撐。
臘梅給他裝了滿滿一袖筒。
臘梅見一隊上的人沒一個嫌是剩饅頭曬的,要到了便如獲至寶。這讓臘梅十分高興,便想盡量一碗水端平,讓十一隊的人們都吃到自己曬的饅頭幹兒。
王秀春的母親和奶奶一直沒來要。臘梅知道:她家成分高,做什麽事都謹小慎微。除非已形成高潮,人人都在做,她們才敢行動。
王李氏對她有救命之恩,這個恩情沒齒不能忘。既然大家都吃不飽,也願意要,何不也給她家送一些去!
用塊布料縫了個小布口袋,裝了四、五斤,送到了王秀春的家裏去了。
母親馬惠恩家也給了幾斤。一春天,雖然沒少給他們窩頭,但母親舍不得吃,都盡讓著孩子們。由於準備蓋房,操心賣力氣,她與父親仍然餓的皮包著骨頭。
饅頭幹兒是隊上的剩饅頭曬的,相信父母親肯定舍得吃。
事後臘梅了解了一下,父母親還是舍不得吃,放在孩子們的碗裏多,自己只泡上一、兩塊兒。
夥房裏的粥越來越稀,來夥房蒸糠窩頭、煮野菜的人越來越多,隊越排越長。
人們怨聲載道,都埋怨大煉鋼鐵把鍋給斂走了,害得在家裏連個野菜都煮不成。
要不然,在家裏煮一鍋野菜,把粥打回去往裏一摻,一家人也能吃個水飽兒。
望著饑黃面瘦的人們,聽著人們的埋怨,臘梅心想:到了把鐵鍋還給人們的時候了!
此時,農村大煉鋼鐵已經停止,尋找鐵礦源也暫告一段落,估計農戶裏有鐵鍋也不會再被砸了。
再說,經歷了挨餓的人們,會把鐵鍋看的很重,即便再有收鍋事件,也會像寶貝一樣藏起來。
臘梅註意拿定,便把鍋分了分大小,人多的戶給大的,人少的戶給小的。每個鍋裏裝了滿滿一鍋玉米穗兒,趁著夜深人靜,在空間通道的籠罩下,穿越每家圍墻挨家送。
之所以送玉米穗兒,是因為她實在尅不了了。一冬一春,每天晚上都要重覆著一個動作:尅玉米。
雖然有玉米穿子,怎奈她人小手小力氣不全,三千多斤玉米穗兒尅下來,手掌起膙子,手腕、手指疼痛難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大肚經常到臘梅屋裏去,眼尖的人就留意起來。見他出來時兩個衣兜裏鼓鼓的,人們一眼就看出,那是饅頭幹兒。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臘梅晾曬的碎饅頭來了。
前些時候,有人也想到了臘梅曬的饅頭幹兒。但不知道她扔在了哪裏?如果有,恐怕也被臘梅吃掉了。從心裏又佩服起傻梅有傻福、有遠見,甚至懷疑曬饅頭幹兒也是白頭發老太太指派她幹的。
但沒一個人想到要給她要:一個小孩子,能曬多少?都挨餓,還能向小孩子手裏要吃頭!
見王大肚要了來,而且還要了不少——兩大衣兜,回去往稀粥裏一泡,又吃上了香噴噴的白面饅頭。
於是,人們也學著他的樣子,去東耳屋裏給臘梅要饅頭幹兒。有的一個人不好意思,便搭伴兒而去,想在搭訕之時順便提起。
臘梅是有求必應。從食堂要來一個大茶碗,只要有人來要,就給一茶碗。要了饅頭幹兒的人回去往稀粥裏一泡,泡漲了,香噴噴的麥香出來了,與新饅頭所差無幾。
好吃不撂筷兒,這頓飯要了,見席簍子裏還不少,下頓飯還來要。臘梅照給不誤。
人們開始走馬燈似的到臘梅屋裏走動,不知道的見狀,以為有什麽新鮮事,也過去看。見是要碎饅頭,也把手伸了出來。
漸漸地,來要的人越來越多,東耳屋的門框都快被擠破了。但無論先後,人們都能要到一茶碗碎饅頭。
於是,隊部裏出現了一道不和諧的風景:人們打了稀粥後,必定到東耳屋裏走一走,要上一茶碗幹碎饅頭塊兒。
因為幹饅頭塊是臘梅拾的人們扔掉的一口一塊的饅頭曬的,隊上也不好幹預,只好任臘梅發放。好在肉爛在鍋裏,要的都是本隊社員。
隊長王貴蘭也吃上了幹饅頭塊兒。是他老婆打飯時要的。
“你也去要了?”王貴蘭吃著碗裏被泡漲起來的饅頭塊兒,不無高興地說。
還別說,一股子麥香,與新饅頭一個味兒。
“別人都去要,我怎麽就不去?你當隊長,全家人也沒沾你什麽光,難道我隨大溜給傻梅要點兒東西也不行?”龐大珍不無埋怨道。
“我是說,那孩子曬的也不容易。”
“多半席簍子呢!人們都要,誰要給誰,也不見少,你不要白不要。”
多半席簍子?!
第一個去要的王大肚也說有多半席簍子,分發了兩、三天了,還是多半席簍子,難道說她曬了不僅是一個多半席簍子!還是有那個白頭發老太太罩著,變出更多的饅頭塊兒來。
隊長想不明白,還有庫房裏多出來的糧食,他也想不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別想了,任由臘梅發放去吧!只要餓不死人就行!
因為,別的隊上已經接連不斷地往外擡死人了。
“妮兒,能不能給我點兒幹饅頭塊兒?我想帶家去,大人孩子餓的直叫喚。”
一日,會計牛瑞喜找到臘梅,羞臊地說。
牛瑞喜沒少沾十一的光,一春天,他一天三頓都在十一隊上吃,雖然吃不很飽,但頓頓都能吃到糧食,比起他的五隊來,又強多了。
五隊一春天沒蒸過幹糧,人們餓的走不動路。老婆孩子沖他只嚷,他沒辦法,向隊長要求,每天都要往家帶十幾個牛眼大小的窩頭。憑著這個,一家人沒有一個餓腫腿的。他十分慶幸來十一隊當會計。
現在光喝稀粥了,沒法往家拿,老婆孩子餓的直出聲兒。
臘梅:“行!牛會計,你用什麽拿回去呢?”
用什麽拿?過去都是用塊兒鍋屜布,把窩頭包在裏面夾在胳肢窩裏帶回去,這個碎,在屜布裏包不過來。心一急,脫下襯衫把袖口紮了個結兒,往臘梅面前一撐。
臘梅給他裝了滿滿一袖筒。
臘梅見一隊上的人沒一個嫌是剩饅頭曬的,要到了便如獲至寶。這讓臘梅十分高興,便想盡量一碗水端平,讓十一隊的人們都吃到自己曬的饅頭幹兒。
王秀春的母親和奶奶一直沒來要。臘梅知道:她家成分高,做什麽事都謹小慎微。除非已形成高潮,人人都在做,她們才敢行動。
王李氏對她有救命之恩,這個恩情沒齒不能忘。既然大家都吃不飽,也願意要,何不也給她家送一些去!
用塊布料縫了個小布口袋,裝了四、五斤,送到了王秀春的家裏去了。
母親馬惠恩家也給了幾斤。一春天,雖然沒少給他們窩頭,但母親舍不得吃,都盡讓著孩子們。由於準備蓋房,操心賣力氣,她與父親仍然餓的皮包著骨頭。
饅頭幹兒是隊上的剩饅頭曬的,相信父母親肯定舍得吃。
事後臘梅了解了一下,父母親還是舍不得吃,放在孩子們的碗裏多,自己只泡上一、兩塊兒。
夥房裏的粥越來越稀,來夥房蒸糠窩頭、煮野菜的人越來越多,隊越排越長。
人們怨聲載道,都埋怨大煉鋼鐵把鍋給斂走了,害得在家裏連個野菜都煮不成。
要不然,在家裏煮一鍋野菜,把粥打回去往裏一摻,一家人也能吃個水飽兒。
望著饑黃面瘦的人們,聽著人們的埋怨,臘梅心想:到了把鐵鍋還給人們的時候了!
此時,農村大煉鋼鐵已經停止,尋找鐵礦源也暫告一段落,估計農戶裏有鐵鍋也不會再被砸了。
再說,經歷了挨餓的人們,會把鐵鍋看的很重,即便再有收鍋事件,也會像寶貝一樣藏起來。
臘梅註意拿定,便把鍋分了分大小,人多的戶給大的,人少的戶給小的。每個鍋裏裝了滿滿一鍋玉米穗兒,趁著夜深人靜,在空間通道的籠罩下,穿越每家圍墻挨家送。
之所以送玉米穗兒,是因為她實在尅不了了。一冬一春,每天晚上都要重覆著一個動作:尅玉米。
雖然有玉米穿子,怎奈她人小手小力氣不全,三千多斤玉米穗兒尅下來,手掌起膙子,手腕、手指疼痛難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