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人皇印
關燈
小
中
大
子丘的話中帶著神念,解釋了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諫言。確立嫡長繼承制,不僅是為了確立名正言順的標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保證世系傳承明確有序,可穩固天下民心。
在現實的情況下,它有效、合理、簡單實用,不僅能解決某種已堆積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近乎無法解決的紛爭,也更符合人性。它也不僅只是帝位傳承制度。
禪讓之制,其實來源於原始部族中選舉首領時的共推之制。比如推選一位最強壯、對附近地形最熟悉、最擅長找到食物、最能組織與保護大家的人為首領,這是很正常的做法。而且當時部族中有價值物資都是公有的,並無父子傳承制度。
共推制實用的前提,就是這個部族的規模不能太大,所有人彼此之間都很熟悉、事實上的發言權沒有差別,才能有效地推舉出符合標準的首領。假如部族的規模稍大一點,哪怕只是超出幾個村寨的範圍,那麽共推的結果反應的就不僅是個人之間的比較了,而是各股勢力之間的抗衡與妥協。
太昊整合中原各部,被推選為聯盟之主,在此基礎上而有中華之國。太昊為天子、傳承青帝世系。
實際上從太昊留下青帝世系傳承時起,天子傳承就已經脫離了原始部族中的共推,禪讓只是一種形式,表面上還遵從了共推的原則,絕大多數時候就是父子傳承,只是以共推的名義。這與世事的變遷有關,首先是私產的出現,伴隨著財富、名望、社會地位的積累與傳承。
以父系為主的家族單位出現在部族中,家族財富的傳承就是父傳子的。有些東西比如財貨可以分成很多份、傳給很多個兒子,但有些無形的東西是無法分割的,比如說家主只能有一位、宗族的族長也只能有一位。
社會的變化導致了社會意識的改變,不能說它不合理,因為總要有一個傳承的辦法,而除此之外卻是沒有更合理的辦法。夏啟為天子後,廢禪讓制、立嫡長繼承制,為何天下眾君擁護?因為各部君首自身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也意識到必須要解決傳承有序的問題。
堯、舜、禹同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他們並不是三個時代的人,禹治水功成時,堯仍在世、居於平陽城中。在堯為天子的晚年,中華隱患叢生,又遭遇了那一場大洪水,可以說到了內憂外患的頂點,差一點就分崩離析。
假如不是有重華和大禹力挽狂瀾,帝堯在後世的評價中還會是一代賢君嗎?大洪水是禍亦是福,既是災難又是機遇,伴隨著大禹行遍天下各部治水成功,建立了另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江河就似血脈,整合了統一的中華。
大禹不是顓頊,沒有像顓頊那樣每到一個大部就娶一位妃子,並將與這位妃子的後代送回去當部族首領、從而建立血脈聯系。大禹打造的是另一種紐帶,更穩固、更持久,但在這種情況下,禪讓制已經很難有實際意義了。
僅僅是形式上的天下眾君共推,便已經很難做到。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眾君朝會就是塗山之會,自塗山始至會稽山圓滿,先後用了多長時間?有的伯君從離開部族趕往塗山,直至從會稽山出發回到部族,最久的用時近兩年,還有國君就病死在回去的路上了!
死在路上的國君是誰?上上代的寶明君啊,小九的爺爺!
成本如此巨大、效率極低,到了幾乎無法實施的地步。而且絕不能認為每一位天子都能像堯、舜、禹那樣健康長壽、享國多年。萬一天子遇了意外,或者在幾年內連續更換好幾位天子,天下眾君在路上往返都來不及,那就什麽事都別幹了。
就算天下眾君都能及時趕到,又會推選誰呢?當年的重華和大禹,名滿天下、譽滿天下,亦有大功德於天下,當然無可爭議。可是每一次都能找到這樣的人嗎?尤其是在太平無事的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先後有重華和大禹的出現,只能說是中華各部走運,亦是中華萬民之幸。
交通的不便更是信息傳遞的不便,很多君首根本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所要推選和比較的對象,往往只能選擇親近與熟悉之人。理論上“才德”是評判的標準,可是這種標準卻恰恰是很難去具體衡量的,甚至人們看到的只是偽飾,除非有人能夠達到重華、大禹那種高度。
中華版圖又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擴張與延伸,人們對遠方另一個人的了解,只能依靠隱約的傳聞。且不說傳聞可不可信,是不是有些人刻意制造與把控輿論,就算傳聞可信,那也僅僅是了解其人的一小部分。誰能像大禹那樣親身走遍天下各部、為萬民所熟所親呢?
如果連真正的了解都談不上,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的評判和推選更是無稽。天下眾君共推這種形式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甚至會引發天下大亂,因為最大可能就是誰也不服誰,然後刀兵相見,比如剛剛發生的有扈之亂。
那麽僅僅只保留禪讓這個制度呢,不是由天下眾君共推,而是由上一任天子指定下一任天子。這也有更大的問題,這種指定是按照什麽標準、能不能明晰有序?
原有的“假帝攝政”就是這種制度的補充,但並沒有明確假帝就是下一任天子,也沒有明確假帝的身份標準。嫡長繼承制是對假帝制的一種完善,對照青帝、炎帝、黃帝三代世系傳承的實際情況,它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麽,只是將這種傳承關系明確化與制度化了。
以巴原為例,當年鹽兆與武夫在遷徙途中爭首領之位,就是最典型的原始部族的共推,可是到了如今,後廩傳位於少務、少務傳位於少廩已是順理成章如果不能保證這種穩定有序的傳承過渡,恐怕巴原又將起大亂。
嫡長繼承制當然顯得夠不公平,但它足夠公開,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裁定,完全可以做到相對公正。有一個問題子丘亦心知肚明,誰也不能保證所謂的嫡長子就真有才德,更有可能就讓平庸之輩登上大位。
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在位者從小就去培養繼承人,其繼承人也更有條件得到相應的教育;二是有所監督,若嫡長子失德或違反禮法規定,則廢除其繼承人身份,由其他順位者替代。
這兩種措施也不能避免平庸者登位,因為選擇的範圍畢竟很有限,它仍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制度。可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它已是最合理與實用的制度。子丘所講究的“禮”,首先要符合人之所需,而後才有明確的規範可指導言行,所以他才有此諫言。
子丘對伯益很耐心,這番神念做了詳盡的解釋,小九、青牛、太落皆聞。
伯益也不得不承認子丘說得很有道理,但仍然以不服的語氣道:“如此一來,哪怕世間再有重華、大禹,難道不得為天子嗎?”
這是一個幾乎沒法反駁的問題,在嫡長繼承制度下,再有重華、大禹這樣的人才,是不能順利成為天子的,他們的出身就決定了沒有這種機會。
子丘看著伯益的眼睛,緩緩開口道:“天下賢才,或為天子所用,或天子不能用。天子若失萬民之心、亦將失其天眷。若真是重華、大禹,還用得著你來操心?”這番話說得很含蓄,若仔細品味卻能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甚至有些大逆不道,因此子丘才沒有明說。
世上的大多數人都是看似平庸的,很多人身為平庸卻又不甘於平庸,往往都有自命不凡之心,認為自己只是缺少機會。
比如白筐子,在他的白日大夢中,他也希望或者願意相信自己是天生不凡之人,一旦有了機會,必將名揚天下、建功立業。這種想法或許不是沒有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無論是體力還是智力,誰又比誰差多少呢,天子重華不也是平民出身嗎?
白筐子想不出這個機會應該是什麽樣的,所以在他的白日大夢中,就成了挖地挖出了上古寶藏、仙家傳承,這成了他能超越旁人的獨享之秘。
世上人人皆可能成為舜禹,這話一點都不錯,但世上人人不可能真的都成為舜禹。這不僅在於時運,有時運也要看真正的作為。假如擁有了重華和大禹那樣的成就,只要他們自己願意,難道還做不了天子嗎?哪個天子不得讓位!
另一方面,天下大亂之時,若沒那個本事誰也坐不穩天子的位置,別說嫡長繼承制了,恐怕什麽制都不好使!
伯益又張了好幾下口,終於無言,其實子丘的話在他聽來更可能像是一種嘲諷,嘲諷他想自比舜禹,但根本就無法真的與舜禹相比,否則又何必在這裏廢話?子丘又說道:“有扈之亂已平,伯益大人,你該把人皇印交出來了吧?”
伯益:“原來你是為人皇印而來?既然夏啟自宣其制,得不得到人皇印又能怎樣?他想要人皇印,還是在乎名正言順啊!”
子丘:“夏啟繼天子位,比你名正言順,甚至是如今天下最名正言順之人,至少天下眾君十之八、九都是這麽認為的。你並非天子,卻私自將人皇印帶走,難道就名正言順了嗎?其實你不知,早在你之前,就有人拿走過人皇印,難道那人就能名正言順為天子了嗎?”
伯益、小九、青牛、太落齊聲問道:“誰呀?”
子丘笑著朝青牛道:“就是你家太上大老爺呀!他拿走了好幾年,後來又還給天子了。當時的天子是重華,誰又能說那幾年重華為天子就不名正言順了?”
子丘的神念中還介紹了一段往事,發生在重華為天子之後,虎娃於薄山頂上約重華相見,並向重華提了一個請求,欲借人皇印一觀。重華當時楞住了,並沒有問虎娃借人皇印要幹什麽,只是問他需要借多長時間?
虎娃說可能需要幾年,但一定會歸還。重華就真的把人皇印借給他了,只是叮囑虎娃不要將此事公開,還說假如虎娃還人皇印時他已不在世,那就交給下一任天子。
虎娃是什麽身份、與重華又是什麽交情,外人恐怕說不清楚,這已經不是面子有多大的問題了。在重華的一生中,虎娃從未向他提過別的要求,唯一一次開口就是借人皇印。重華還真敢答應,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真正的平民天子、其心態可能與眾不同吧。
虎娃當時還笑著問道:“重華,人皇印不在手中,你就不擔心天子不配其位嗎?”
重華亦笑著答道:“我是天子,才有人皇印配其位。難道宮中捧印侍者,亦是中華天子嗎?”
虎娃:“難得見你口舌上占人便宜。”
重華笑出了聲:“我很久沒有這麽說話了,倒是難得有機會與虎君閑聊。”
虎娃將人皇印帶走了三年,誰也不知道他拿了人皇印幹什麽去了,重華也沒問。三年後重華還在天子位上,虎娃又私下裏親手還給了他。此事外人不知,虎娃對小九講的故事中也沒有提到,直至今日子丘提起。
聽了這個故事,小九與青牛皆露出讚嘆之色,太上大老爺先生真是了不得,連人皇印都敢借,而且還真借走了好幾年!伯益卻難掩落寞之色,憑空取出一物道:“子丘大人,感謝你今日來到此地相勸,我就送你一場大功吧。人皇印在此,你且拿去呈給夏啟!”
子丘卻沒有接,而是一指小九道:“不要給我,你交給這位隨玉先生吧。”
這時青牛突然一晃腦袋道:“哎呀,小九,我想起來了!老爺吩咐你留在此地修行,將來要托你做的事情,就與這人皇印有關……老爺說了,你且將人皇印拿去玩吧,什麽時候玩夠了,再給天子送回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現實的情況下,它有效、合理、簡單實用,不僅能解決某種已堆積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近乎無法解決的紛爭,也更符合人性。它也不僅只是帝位傳承制度。
禪讓之制,其實來源於原始部族中選舉首領時的共推之制。比如推選一位最強壯、對附近地形最熟悉、最擅長找到食物、最能組織與保護大家的人為首領,這是很正常的做法。而且當時部族中有價值物資都是公有的,並無父子傳承制度。
共推制實用的前提,就是這個部族的規模不能太大,所有人彼此之間都很熟悉、事實上的發言權沒有差別,才能有效地推舉出符合標準的首領。假如部族的規模稍大一點,哪怕只是超出幾個村寨的範圍,那麽共推的結果反應的就不僅是個人之間的比較了,而是各股勢力之間的抗衡與妥協。
太昊整合中原各部,被推選為聯盟之主,在此基礎上而有中華之國。太昊為天子、傳承青帝世系。
實際上從太昊留下青帝世系傳承時起,天子傳承就已經脫離了原始部族中的共推,禪讓只是一種形式,表面上還遵從了共推的原則,絕大多數時候就是父子傳承,只是以共推的名義。這與世事的變遷有關,首先是私產的出現,伴隨著財富、名望、社會地位的積累與傳承。
以父系為主的家族單位出現在部族中,家族財富的傳承就是父傳子的。有些東西比如財貨可以分成很多份、傳給很多個兒子,但有些無形的東西是無法分割的,比如說家主只能有一位、宗族的族長也只能有一位。
社會的變化導致了社會意識的改變,不能說它不合理,因為總要有一個傳承的辦法,而除此之外卻是沒有更合理的辦法。夏啟為天子後,廢禪讓制、立嫡長繼承制,為何天下眾君擁護?因為各部君首自身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也意識到必須要解決傳承有序的問題。
堯、舜、禹同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他們並不是三個時代的人,禹治水功成時,堯仍在世、居於平陽城中。在堯為天子的晚年,中華隱患叢生,又遭遇了那一場大洪水,可以說到了內憂外患的頂點,差一點就分崩離析。
假如不是有重華和大禹力挽狂瀾,帝堯在後世的評價中還會是一代賢君嗎?大洪水是禍亦是福,既是災難又是機遇,伴隨著大禹行遍天下各部治水成功,建立了另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江河就似血脈,整合了統一的中華。
大禹不是顓頊,沒有像顓頊那樣每到一個大部就娶一位妃子,並將與這位妃子的後代送回去當部族首領、從而建立血脈聯系。大禹打造的是另一種紐帶,更穩固、更持久,但在這種情況下,禪讓制已經很難有實際意義了。
僅僅是形式上的天下眾君共推,便已經很難做到。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眾君朝會就是塗山之會,自塗山始至會稽山圓滿,先後用了多長時間?有的伯君從離開部族趕往塗山,直至從會稽山出發回到部族,最久的用時近兩年,還有國君就病死在回去的路上了!
死在路上的國君是誰?上上代的寶明君啊,小九的爺爺!
成本如此巨大、效率極低,到了幾乎無法實施的地步。而且絕不能認為每一位天子都能像堯、舜、禹那樣健康長壽、享國多年。萬一天子遇了意外,或者在幾年內連續更換好幾位天子,天下眾君在路上往返都來不及,那就什麽事都別幹了。
就算天下眾君都能及時趕到,又會推選誰呢?當年的重華和大禹,名滿天下、譽滿天下,亦有大功德於天下,當然無可爭議。可是每一次都能找到這樣的人嗎?尤其是在太平無事的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先後有重華和大禹的出現,只能說是中華各部走運,亦是中華萬民之幸。
交通的不便更是信息傳遞的不便,很多君首根本無法真正了解他們所要推選和比較的對象,往往只能選擇親近與熟悉之人。理論上“才德”是評判的標準,可是這種標準卻恰恰是很難去具體衡量的,甚至人們看到的只是偽飾,除非有人能夠達到重華、大禹那種高度。
中華版圖又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擴張與延伸,人們對遠方另一個人的了解,只能依靠隱約的傳聞。且不說傳聞可不可信,是不是有些人刻意制造與把控輿論,就算傳聞可信,那也僅僅是了解其人的一小部分。誰能像大禹那樣親身走遍天下各部、為萬民所熟所親呢?
如果連真正的了解都談不上,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的評判和推選更是無稽。天下眾君共推這種形式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甚至會引發天下大亂,因為最大可能就是誰也不服誰,然後刀兵相見,比如剛剛發生的有扈之亂。
那麽僅僅只保留禪讓這個制度呢,不是由天下眾君共推,而是由上一任天子指定下一任天子。這也有更大的問題,這種指定是按照什麽標準、能不能明晰有序?
原有的“假帝攝政”就是這種制度的補充,但並沒有明確假帝就是下一任天子,也沒有明確假帝的身份標準。嫡長繼承制是對假帝制的一種完善,對照青帝、炎帝、黃帝三代世系傳承的實際情況,它並沒有真的改變什麽,只是將這種傳承關系明確化與制度化了。
以巴原為例,當年鹽兆與武夫在遷徙途中爭首領之位,就是最典型的原始部族的共推,可是到了如今,後廩傳位於少務、少務傳位於少廩已是順理成章如果不能保證這種穩定有序的傳承過渡,恐怕巴原又將起大亂。
嫡長繼承制當然顯得夠不公平,但它足夠公開,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裁定,完全可以做到相對公正。有一個問題子丘亦心知肚明,誰也不能保證所謂的嫡長子就真有才德,更有可能就讓平庸之輩登上大位。
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在位者從小就去培養繼承人,其繼承人也更有條件得到相應的教育;二是有所監督,若嫡長子失德或違反禮法規定,則廢除其繼承人身份,由其他順位者替代。
這兩種措施也不能避免平庸者登位,因為選擇的範圍畢竟很有限,它仍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制度。可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它已是最合理與實用的制度。子丘所講究的“禮”,首先要符合人之所需,而後才有明確的規範可指導言行,所以他才有此諫言。
子丘對伯益很耐心,這番神念做了詳盡的解釋,小九、青牛、太落皆聞。
伯益也不得不承認子丘說得很有道理,但仍然以不服的語氣道:“如此一來,哪怕世間再有重華、大禹,難道不得為天子嗎?”
這是一個幾乎沒法反駁的問題,在嫡長繼承制度下,再有重華、大禹這樣的人才,是不能順利成為天子的,他們的出身就決定了沒有這種機會。
子丘看著伯益的眼睛,緩緩開口道:“天下賢才,或為天子所用,或天子不能用。天子若失萬民之心、亦將失其天眷。若真是重華、大禹,還用得著你來操心?”這番話說得很含蓄,若仔細品味卻能讓人驚出一身冷汗,甚至有些大逆不道,因此子丘才沒有明說。
世上的大多數人都是看似平庸的,很多人身為平庸卻又不甘於平庸,往往都有自命不凡之心,認為自己只是缺少機會。
比如白筐子,在他的白日大夢中,他也希望或者願意相信自己是天生不凡之人,一旦有了機會,必將名揚天下、建功立業。這種想法或許不是沒有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無論是體力還是智力,誰又比誰差多少呢,天子重華不也是平民出身嗎?
白筐子想不出這個機會應該是什麽樣的,所以在他的白日大夢中,就成了挖地挖出了上古寶藏、仙家傳承,這成了他能超越旁人的獨享之秘。
世上人人皆可能成為舜禹,這話一點都不錯,但世上人人不可能真的都成為舜禹。這不僅在於時運,有時運也要看真正的作為。假如擁有了重華和大禹那樣的成就,只要他們自己願意,難道還做不了天子嗎?哪個天子不得讓位!
另一方面,天下大亂之時,若沒那個本事誰也坐不穩天子的位置,別說嫡長繼承制了,恐怕什麽制都不好使!
伯益又張了好幾下口,終於無言,其實子丘的話在他聽來更可能像是一種嘲諷,嘲諷他想自比舜禹,但根本就無法真的與舜禹相比,否則又何必在這裏廢話?子丘又說道:“有扈之亂已平,伯益大人,你該把人皇印交出來了吧?”
伯益:“原來你是為人皇印而來?既然夏啟自宣其制,得不得到人皇印又能怎樣?他想要人皇印,還是在乎名正言順啊!”
子丘:“夏啟繼天子位,比你名正言順,甚至是如今天下最名正言順之人,至少天下眾君十之八、九都是這麽認為的。你並非天子,卻私自將人皇印帶走,難道就名正言順了嗎?其實你不知,早在你之前,就有人拿走過人皇印,難道那人就能名正言順為天子了嗎?”
伯益、小九、青牛、太落齊聲問道:“誰呀?”
子丘笑著朝青牛道:“就是你家太上大老爺呀!他拿走了好幾年,後來又還給天子了。當時的天子是重華,誰又能說那幾年重華為天子就不名正言順了?”
子丘的神念中還介紹了一段往事,發生在重華為天子之後,虎娃於薄山頂上約重華相見,並向重華提了一個請求,欲借人皇印一觀。重華當時楞住了,並沒有問虎娃借人皇印要幹什麽,只是問他需要借多長時間?
虎娃說可能需要幾年,但一定會歸還。重華就真的把人皇印借給他了,只是叮囑虎娃不要將此事公開,還說假如虎娃還人皇印時他已不在世,那就交給下一任天子。
虎娃是什麽身份、與重華又是什麽交情,外人恐怕說不清楚,這已經不是面子有多大的問題了。在重華的一生中,虎娃從未向他提過別的要求,唯一一次開口就是借人皇印。重華還真敢答應,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真正的平民天子、其心態可能與眾不同吧。
虎娃當時還笑著問道:“重華,人皇印不在手中,你就不擔心天子不配其位嗎?”
重華亦笑著答道:“我是天子,才有人皇印配其位。難道宮中捧印侍者,亦是中華天子嗎?”
虎娃:“難得見你口舌上占人便宜。”
重華笑出了聲:“我很久沒有這麽說話了,倒是難得有機會與虎君閑聊。”
虎娃將人皇印帶走了三年,誰也不知道他拿了人皇印幹什麽去了,重華也沒問。三年後重華還在天子位上,虎娃又私下裏親手還給了他。此事外人不知,虎娃對小九講的故事中也沒有提到,直至今日子丘提起。
聽了這個故事,小九與青牛皆露出讚嘆之色,太上大老爺先生真是了不得,連人皇印都敢借,而且還真借走了好幾年!伯益卻難掩落寞之色,憑空取出一物道:“子丘大人,感謝你今日來到此地相勸,我就送你一場大功吧。人皇印在此,你且拿去呈給夏啟!”
子丘卻沒有接,而是一指小九道:“不要給我,你交給這位隨玉先生吧。”
這時青牛突然一晃腦袋道:“哎呀,小九,我想起來了!老爺吩咐你留在此地修行,將來要托你做的事情,就與這人皇印有關……老爺說了,你且將人皇印拿去玩吧,什麽時候玩夠了,再給天子送回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