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光雲影自律的青年啊,你半夜不睡是……
關燈
小
中
大
在煙雨心裏頂頂行的娘親,眼下心裏也裝著心事。
把孩子接上山,由青緹服侍著更衣用飯,席間閑話了幾句,濛濛惦記著把那一朵雲水藍的桔梗花保存下來,拉著青緹就進了臥房。
濛濛不在身邊,就少了些嘰嘰喳喳,顧南音的手頭閑了下來,坐在天井裏就著一點溶溶光,去瞧芳婆搗蒸好的糕粉團。
糕粉團搗成了要做年糕,芳婆握著小石杵,一邊搗一邊兒同自家姑奶奶說著話,“這回可好了,太主殿下正大光明地從東門回府,不僅喚咱們姑娘叫表姑娘,還叫白嬤嬤送咱們姑娘家來,往後看誰還敢瞧不起咱們。”
“她們的瞧得起值幾個錢?這麽些年,我帶著濛濛在山上不也熬過來了?”顧南音看著小石臼裏頭油光可鑒的糕粉團,嘆了一口氣,“槿芳,你最是知道咱們怎麽難。十年前,這裏就是一處漏風漏雨的破屋子——從前看林人住的屋子,能有多好?咱們倆求爺爺告奶奶,使了多少銀子,才托人把這裏建起來?外頭的圍墻、裏頭的墻紙、地磚、哪一塊不是咱們幾個拿手砌出來的?”
姑奶奶說著說著就抹了淚,芳婆看著、聽著,手裏的石杵在石臼裏五搡六翻的,也搗的心有戚戚。
是啊,眼下誰看了斜月山房,都要讚一句雅致美觀,可誰也不記得十年前的那間破屋子了。
彼時,姑奶奶從廣陵謝家出來,簡直像被扒了一層皮,身上攏共就幾兩碎銀子,賣了六畝廣陵的農田,才湊足了回金陵的盤纏。
再後來娘幾個在這間破屋子裏湊合下,第一年一整個雨季,屋子就泡在水裏頭,姑娘眼盲,哪裏都走不得,硬是斷斷續續地害了一整年的病。
小孩子害病最是磨人,半夜等不來郎中,就背著孩子向外頭去瞧病,這等事沒有十回也有八回,常常娘幾個回了家,彼此一打量,這個掉了鞋,那個沒梳頭,狼狽不堪。
也曾抱在一塊哭過。
那時候還沒有青緹,雲檀也還才十三四,也莫分什麽主仆,同至親也差不了多少了。
從哪一會兒開始覺得眼前有光了呢?
好像就從姑娘的眼睛覆明了開始,也好像是從那個奇怪的盆兒開始。
磚石屋舍也建起來了,雖然簡陋些,好歹也能遮風擋雨;府裏也陸陸續續開始給姑奶奶發月錢,日子就這麽一天一天地熬出來了,到後來竟然還能有些閑錢,那就給八九歲的姑娘再買個丫頭,這不,青緹就來了。
芳婆想到這兒,又高興起來,把石臼裏的糕粉團拎出來,撂在桌案上揉搟。
“再難,您也領著咱們蹚出來了,往後還能有什麽難事?”她笑說,“姑娘一向在府裏頭名不正言不順的,這回太主殿下發了話,顧家認下了姑娘,往後說親的門第也能高上幾個臺階。”
顧南音聽著她說,眼睛裏就多了點子迷茫。
“大約我是和離過的人,就覺得這盲婚啞嫁什麽的最不靠譜,濛濛嫁了誰,我都不放心。”她心裏隱隱約約有個念頭,也不知道在擔心什麽,“眼下這狀況,也不知是好是壞。從前能說走就走,這會兒可就難了。”
她若有所思,“太主娘娘今日認下了濛濛,咱們這裏是喜憂參半,在別處,會不會有人坐愁行嘆、吃不下飯呢?”她又頓了頓,搖頭自語,“依著那人的性子,應是不會發愁。”
芳婆一怔,不明白姑奶奶的意思,再想問清晰,姑奶奶已然站起身,回房去了。
這一頭,斜月山房裏升鬥小民的憂慮,只在明日今朝;而那一廂掌管天下刑名的刑部衙門裏,卻關乎民生世情。
刑部新上任的直隸清吏司郎中楊維舟負手站在廊下,只望著院外那兩列刀槍劍戟的鐵架。
昨夜淩晨,巡夜的衙司來報,有人連夜將一名案犯送入了直隸清吏司的衙門,楊維舟將將從登瀛知縣的位子升任直隸府清吏司郎中,又沒什麽家累,自是第一時間趕至到了衙門。
只是乍一見那名摘去黑布的案犯,整個直隸府清吏司衙門都面面相覷,怔在了當場。
案犯肩背及臀,都受了棍傷,口鼻也腫脹不堪,好在傷口被處理的很好,故而雖整個人形容狼狽,仍能看出大概樣貌。
饒是如此形狀,此人卻仍兇惡著神情,唔噥不清地說著話,時不時大喊大叫。
將此案犯押送而來之人,黑衣黑面,面對這一位楊維舟楊大人,不卑不亢,吐口清晰。
“此人名叫程務青,乃是刑部上個月下發緝捕令裏的案犯。還請楊大人審度。”
一句話交代清晰,楊維舟登時明了。
這宗案子很棘手,棘手到上一任直隸清吏司鄭嚴律告病致仕,他楊維舟臨危受命,實則趕鴨子上架。
程務青是當朝一品大員的親外孫。
“行首案”一出,直隸清吏司的人以為抓了幾個紈絝定罪便能結案,豈料那兩名投河自盡的行首的至交好友,同為秦淮行館的暮雲姑娘,在朱雀門大街敲登聞鼓,以柔弱女兒身生受了金陵府衙門裏的三十殺威棒,狀告程務青為此案首惡。
此事在金陵鬧的朝野上下,人盡皆知,金陵府衙的官員們束手無措,最終只能上報刑部審覆。
程閣老明面上笑說一派胡言,老夫家小行事磊落,盡可去查。背地裏卻將程務青藏匿半月之久,又因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有他湖阜一黨的同僚及門生,只要刑部衙門捉不到程務青之人,此案便會一拖再拖,最終不了了之。
誰也不曾料到,今夜會有這等棘手的收獲。
楊維舟在地方上,名聲極好。
他任登瀛知縣時,當地官僚勾結倭寇,縱倭寇上岸侵擾。楊維舟到任後,不計生死,捉一人解不了倭寇之苦,那便全捉。到末了,那登瀛府衙衙門裏能站著的,竟只剩下幾名官員,其餘的全部押解進京受審。
他能被調任京城掌管直隸府清吏司的郎中,泰半是因了他秉公的執法手段。
“行首案”裏兩名受害的行首,雖是投河自盡,可屍首被打撈上來時,渾身布滿傷痕,鞭痕、灼傷的痕跡、身體更是遭到非人的侵犯,在生前遭遇了什麽,難以想象。
偏這些紈絝,第一日被捕歸案時,他們的爹娘竟還輕飄飄地托人來遞話,左不過就是那些。
“兩個妓子,飲酒作樂時失足跌入秦淮河,還能牽扯到我們家孩兒?”
“若當真有人狀告,賠幾個錢結案便是,何至於興師動眾的,把孩子拘進衙門裏?”
紈絝們歸案的第一日,有家裏權勢滔天的,便被領了回去,那程務青就是那一日被保了回去,到今夜才歸案。
楊維舟陷入了深深的沈思裏。
清吏司的衙役將程務青關入了刑部大牢,專派人守著,楊維舟下令萬不可洩露此人消息,第二日的晚間才收拾齊整,從刑部衙門踱出,慢慢地往太平堤後的官邸而去。
朝廷的重要衙門大多設在正陽門左近,唯有三法司皆在太平門外,其旁便是鐘山,大抵是因著刑部大牢裏常有嚎叫之聲,在城中的話怕會驚擾街巷。
楊維舟今年不過而立。他是山東人,有著一張英武的面容,和高大的身軀,此時緩緩踏上太平堤上,身影偉岸地像一座山。
此時鐘阜煙晞,玄武湖的夏荷初開,湖堤有一段向上的高崗,楊維舟慢慢向前行,心頭縈繞“行首案”的細枝末節。
此案人證、物證、乃至兩名行首的遺體都已剖驗取證,樁樁件件都指向此案的首惡程務青,若是尋常紈絝犯案,怕是早已被緝拿問斬,可此人是程務青,當朝一品大員、太子太師程增壽的親外孫。
此時,程家一點動靜都無,怕是還不知曉程務青的下落,而黑衣人能將程務青送來直隸清吏司,怕也是相信公權法律。
倘或拋卻良心、攀炎附熱,那便將人往太師府送去,討一個升官發財路,未來前程似錦,即便不能,似乎也好過來日被人秋後算賬。
楊維舟自嘲一笑,忽聽得高崗之上有腳步聲,因這太平堤又叫做孤淒埂,若非三法司之官員,很少會有人出現在此地,楊維舟警覺起來,慢下腳步,往那高崗處望去。
清荷蓮葉開上了長堤,有煙水氣氤氳在低處,來人一襲長衫,身形清瘦頎秀,月色落在他的肩背,像是負載了一整個夜色,顯出芒寒色正的況味。
他道了一聲楊大人,嗓音清冽,自有一番清雅意味。楊維舟早已認出此人,心生疑慮之外,又憑白起了一股向往之心。
有的人就是這樣,他站在那裏,就能讓人無端想起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令人心生仰慕。
楊維舟快步上前,恭謹垂首,還禮道:“閣臣大人。”他頓了頓,“太平堤盡頭是三法司的官寓,下官方才下了衙。不知大人為何來此。”
“乾定六年的殿試,禦試策題有一道,”顧以寧微頷首,“如保赤子,心誠求之。(2)彼時楊大人的答卷雖只點了第十九,我卻品讀許久,有一些不解,還請楊大人釋疑。”
楊維舟為之一震,他從前自詡策問很好,卻只在殿試得了第十九,一直為心中大憾,此時聽得顧以寧這般說,頗有伯牙子期之感。
“不敢,閣臣大人請問。”
“楊大人明知文貴簡潔,無取冗長,為何卻執意那般直指時事、批判汰侈?”顧以寧輕緩出言,腳步慢慢向前。
楊維舟心中只覺平生知音不過如此,腳步追隨上去。
“當年不過弱冠,年輕氣盛,秉性倔強。”他遙遙想起當年的熱血和熱切,“說起來可笑,不過是想以筆桿之微力,堅秉世間之公理。”
年輕的閣臣認真地聽著,忽而一笑,“若非此策問,楊大人或許可問鼎殿試一二,如今可後悔?”
這個假如,楊維舟也曾在心中問過自己,他自嘲一笑,“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①”
顧以寧停下了腳步,月色漫卷在他的眉眼間,他笑的澹寧,無端令人心安。
“多謝楊大人。”他拱手,“我同你有一樣的志向。”
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又何止一樣相同?
楊維舟拱手道別,那位年輕的閣臣大人負手而去,背影猶如修竹森森,在月色中漸漸走遠。
他無暇去思慮顧以寧的來意,只覺得十多年前的熱切又重回心頭,又驚覺那場與登瀛倭賊的戰鬥,不過才過去三年,他無家累,父母早已過世,如今他又有何懼?
思及此,他轉身,撩起官府,徑自向刑部衙門跑去。
太平堤上期太平。顧以寧信步走下太平堤,往那煙栗色車轎而去。
石中澗迎上了他,目光相接,已知大人心中所思所想,這便隨侍在側,同他說起了太主回府的事。
“太主回府時,在門口特意叫白嬤嬤送表姑娘回家。”石中澗不知道公子是不是想問這個,但還是說出了口,“大老爺、二老爺帶著東府的人都在門口站著,應是把這些話都聽入了耳,往後……”
他糾結了一下,聲音漸漸不確定起來,“往後表姑娘,就是正兒八經的顧家人了。”
轎中久久未有聲音傳出,石中澗不敢妄自揣度公子的心,只默默想著:不知道當初四姑奶奶當初收養姑娘,有沒有過金陵府衙的手,若是上了金陵府的戶籍,公子同姑娘之間……
他默默地朝著轎子看了一眼,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公子待姑娘,也許沒有那一層意思,是自己想多了吧。
車轎一路駛進了顧府西門,再往書房而去。
石中澗素來知曉公子之脾性,若是心中有事,便會在書房閱覽群書,以求解答。
到得深夜,石中澗換值,在書房前望那窗子上看了看,公子頎秀得身影映在窗紙,捧卷在讀。
第二日曉起,石中澗來為公子收拾桌案,卻見那整整齊齊的書案上,正中擺了一本《大梁律法疏議》,想是公子昨夜認真研讀之書。
天光穿過支摘窗,映在書卷打開的那一頁,光亮變幻成窗紋的形狀,落在那一頁,將那一列字照的尤為明亮清晰。
“……父母若許,可分家析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把孩子接上山,由青緹服侍著更衣用飯,席間閑話了幾句,濛濛惦記著把那一朵雲水藍的桔梗花保存下來,拉著青緹就進了臥房。
濛濛不在身邊,就少了些嘰嘰喳喳,顧南音的手頭閑了下來,坐在天井裏就著一點溶溶光,去瞧芳婆搗蒸好的糕粉團。
糕粉團搗成了要做年糕,芳婆握著小石杵,一邊搗一邊兒同自家姑奶奶說著話,“這回可好了,太主殿下正大光明地從東門回府,不僅喚咱們姑娘叫表姑娘,還叫白嬤嬤送咱們姑娘家來,往後看誰還敢瞧不起咱們。”
“她們的瞧得起值幾個錢?這麽些年,我帶著濛濛在山上不也熬過來了?”顧南音看著小石臼裏頭油光可鑒的糕粉團,嘆了一口氣,“槿芳,你最是知道咱們怎麽難。十年前,這裏就是一處漏風漏雨的破屋子——從前看林人住的屋子,能有多好?咱們倆求爺爺告奶奶,使了多少銀子,才托人把這裏建起來?外頭的圍墻、裏頭的墻紙、地磚、哪一塊不是咱們幾個拿手砌出來的?”
姑奶奶說著說著就抹了淚,芳婆看著、聽著,手裏的石杵在石臼裏五搡六翻的,也搗的心有戚戚。
是啊,眼下誰看了斜月山房,都要讚一句雅致美觀,可誰也不記得十年前的那間破屋子了。
彼時,姑奶奶從廣陵謝家出來,簡直像被扒了一層皮,身上攏共就幾兩碎銀子,賣了六畝廣陵的農田,才湊足了回金陵的盤纏。
再後來娘幾個在這間破屋子裏湊合下,第一年一整個雨季,屋子就泡在水裏頭,姑娘眼盲,哪裏都走不得,硬是斷斷續續地害了一整年的病。
小孩子害病最是磨人,半夜等不來郎中,就背著孩子向外頭去瞧病,這等事沒有十回也有八回,常常娘幾個回了家,彼此一打量,這個掉了鞋,那個沒梳頭,狼狽不堪。
也曾抱在一塊哭過。
那時候還沒有青緹,雲檀也還才十三四,也莫分什麽主仆,同至親也差不了多少了。
從哪一會兒開始覺得眼前有光了呢?
好像就從姑娘的眼睛覆明了開始,也好像是從那個奇怪的盆兒開始。
磚石屋舍也建起來了,雖然簡陋些,好歹也能遮風擋雨;府裏也陸陸續續開始給姑奶奶發月錢,日子就這麽一天一天地熬出來了,到後來竟然還能有些閑錢,那就給八九歲的姑娘再買個丫頭,這不,青緹就來了。
芳婆想到這兒,又高興起來,把石臼裏的糕粉團拎出來,撂在桌案上揉搟。
“再難,您也領著咱們蹚出來了,往後還能有什麽難事?”她笑說,“姑娘一向在府裏頭名不正言不順的,這回太主殿下發了話,顧家認下了姑娘,往後說親的門第也能高上幾個臺階。”
顧南音聽著她說,眼睛裏就多了點子迷茫。
“大約我是和離過的人,就覺得這盲婚啞嫁什麽的最不靠譜,濛濛嫁了誰,我都不放心。”她心裏隱隱約約有個念頭,也不知道在擔心什麽,“眼下這狀況,也不知是好是壞。從前能說走就走,這會兒可就難了。”
她若有所思,“太主娘娘今日認下了濛濛,咱們這裏是喜憂參半,在別處,會不會有人坐愁行嘆、吃不下飯呢?”她又頓了頓,搖頭自語,“依著那人的性子,應是不會發愁。”
芳婆一怔,不明白姑奶奶的意思,再想問清晰,姑奶奶已然站起身,回房去了。
這一頭,斜月山房裏升鬥小民的憂慮,只在明日今朝;而那一廂掌管天下刑名的刑部衙門裏,卻關乎民生世情。
刑部新上任的直隸清吏司郎中楊維舟負手站在廊下,只望著院外那兩列刀槍劍戟的鐵架。
昨夜淩晨,巡夜的衙司來報,有人連夜將一名案犯送入了直隸清吏司的衙門,楊維舟將將從登瀛知縣的位子升任直隸府清吏司郎中,又沒什麽家累,自是第一時間趕至到了衙門。
只是乍一見那名摘去黑布的案犯,整個直隸府清吏司衙門都面面相覷,怔在了當場。
案犯肩背及臀,都受了棍傷,口鼻也腫脹不堪,好在傷口被處理的很好,故而雖整個人形容狼狽,仍能看出大概樣貌。
饒是如此形狀,此人卻仍兇惡著神情,唔噥不清地說著話,時不時大喊大叫。
將此案犯押送而來之人,黑衣黑面,面對這一位楊維舟楊大人,不卑不亢,吐口清晰。
“此人名叫程務青,乃是刑部上個月下發緝捕令裏的案犯。還請楊大人審度。”
一句話交代清晰,楊維舟登時明了。
這宗案子很棘手,棘手到上一任直隸清吏司鄭嚴律告病致仕,他楊維舟臨危受命,實則趕鴨子上架。
程務青是當朝一品大員的親外孫。
“行首案”一出,直隸清吏司的人以為抓了幾個紈絝定罪便能結案,豈料那兩名投河自盡的行首的至交好友,同為秦淮行館的暮雲姑娘,在朱雀門大街敲登聞鼓,以柔弱女兒身生受了金陵府衙門裏的三十殺威棒,狀告程務青為此案首惡。
此事在金陵鬧的朝野上下,人盡皆知,金陵府衙的官員們束手無措,最終只能上報刑部審覆。
程閣老明面上笑說一派胡言,老夫家小行事磊落,盡可去查。背地裏卻將程務青藏匿半月之久,又因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有他湖阜一黨的同僚及門生,只要刑部衙門捉不到程務青之人,此案便會一拖再拖,最終不了了之。
誰也不曾料到,今夜會有這等棘手的收獲。
楊維舟在地方上,名聲極好。
他任登瀛知縣時,當地官僚勾結倭寇,縱倭寇上岸侵擾。楊維舟到任後,不計生死,捉一人解不了倭寇之苦,那便全捉。到末了,那登瀛府衙衙門裏能站著的,竟只剩下幾名官員,其餘的全部押解進京受審。
他能被調任京城掌管直隸府清吏司的郎中,泰半是因了他秉公的執法手段。
“行首案”裏兩名受害的行首,雖是投河自盡,可屍首被打撈上來時,渾身布滿傷痕,鞭痕、灼傷的痕跡、身體更是遭到非人的侵犯,在生前遭遇了什麽,難以想象。
偏這些紈絝,第一日被捕歸案時,他們的爹娘竟還輕飄飄地托人來遞話,左不過就是那些。
“兩個妓子,飲酒作樂時失足跌入秦淮河,還能牽扯到我們家孩兒?”
“若當真有人狀告,賠幾個錢結案便是,何至於興師動眾的,把孩子拘進衙門裏?”
紈絝們歸案的第一日,有家裏權勢滔天的,便被領了回去,那程務青就是那一日被保了回去,到今夜才歸案。
楊維舟陷入了深深的沈思裏。
清吏司的衙役將程務青關入了刑部大牢,專派人守著,楊維舟下令萬不可洩露此人消息,第二日的晚間才收拾齊整,從刑部衙門踱出,慢慢地往太平堤後的官邸而去。
朝廷的重要衙門大多設在正陽門左近,唯有三法司皆在太平門外,其旁便是鐘山,大抵是因著刑部大牢裏常有嚎叫之聲,在城中的話怕會驚擾街巷。
楊維舟今年不過而立。他是山東人,有著一張英武的面容,和高大的身軀,此時緩緩踏上太平堤上,身影偉岸地像一座山。
此時鐘阜煙晞,玄武湖的夏荷初開,湖堤有一段向上的高崗,楊維舟慢慢向前行,心頭縈繞“行首案”的細枝末節。
此案人證、物證、乃至兩名行首的遺體都已剖驗取證,樁樁件件都指向此案的首惡程務青,若是尋常紈絝犯案,怕是早已被緝拿問斬,可此人是程務青,當朝一品大員、太子太師程增壽的親外孫。
此時,程家一點動靜都無,怕是還不知曉程務青的下落,而黑衣人能將程務青送來直隸清吏司,怕也是相信公權法律。
倘或拋卻良心、攀炎附熱,那便將人往太師府送去,討一個升官發財路,未來前程似錦,即便不能,似乎也好過來日被人秋後算賬。
楊維舟自嘲一笑,忽聽得高崗之上有腳步聲,因這太平堤又叫做孤淒埂,若非三法司之官員,很少會有人出現在此地,楊維舟警覺起來,慢下腳步,往那高崗處望去。
清荷蓮葉開上了長堤,有煙水氣氤氳在低處,來人一襲長衫,身形清瘦頎秀,月色落在他的肩背,像是負載了一整個夜色,顯出芒寒色正的況味。
他道了一聲楊大人,嗓音清冽,自有一番清雅意味。楊維舟早已認出此人,心生疑慮之外,又憑白起了一股向往之心。
有的人就是這樣,他站在那裏,就能讓人無端想起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令人心生仰慕。
楊維舟快步上前,恭謹垂首,還禮道:“閣臣大人。”他頓了頓,“太平堤盡頭是三法司的官寓,下官方才下了衙。不知大人為何來此。”
“乾定六年的殿試,禦試策題有一道,”顧以寧微頷首,“如保赤子,心誠求之。(2)彼時楊大人的答卷雖只點了第十九,我卻品讀許久,有一些不解,還請楊大人釋疑。”
楊維舟為之一震,他從前自詡策問很好,卻只在殿試得了第十九,一直為心中大憾,此時聽得顧以寧這般說,頗有伯牙子期之感。
“不敢,閣臣大人請問。”
“楊大人明知文貴簡潔,無取冗長,為何卻執意那般直指時事、批判汰侈?”顧以寧輕緩出言,腳步慢慢向前。
楊維舟心中只覺平生知音不過如此,腳步追隨上去。
“當年不過弱冠,年輕氣盛,秉性倔強。”他遙遙想起當年的熱血和熱切,“說起來可笑,不過是想以筆桿之微力,堅秉世間之公理。”
年輕的閣臣認真地聽著,忽而一笑,“若非此策問,楊大人或許可問鼎殿試一二,如今可後悔?”
這個假如,楊維舟也曾在心中問過自己,他自嘲一笑,“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①”
顧以寧停下了腳步,月色漫卷在他的眉眼間,他笑的澹寧,無端令人心安。
“多謝楊大人。”他拱手,“我同你有一樣的志向。”
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又何止一樣相同?
楊維舟拱手道別,那位年輕的閣臣大人負手而去,背影猶如修竹森森,在月色中漸漸走遠。
他無暇去思慮顧以寧的來意,只覺得十多年前的熱切又重回心頭,又驚覺那場與登瀛倭賊的戰鬥,不過才過去三年,他無家累,父母早已過世,如今他又有何懼?
思及此,他轉身,撩起官府,徑自向刑部衙門跑去。
太平堤上期太平。顧以寧信步走下太平堤,往那煙栗色車轎而去。
石中澗迎上了他,目光相接,已知大人心中所思所想,這便隨侍在側,同他說起了太主回府的事。
“太主回府時,在門口特意叫白嬤嬤送表姑娘回家。”石中澗不知道公子是不是想問這個,但還是說出了口,“大老爺、二老爺帶著東府的人都在門口站著,應是把這些話都聽入了耳,往後……”
他糾結了一下,聲音漸漸不確定起來,“往後表姑娘,就是正兒八經的顧家人了。”
轎中久久未有聲音傳出,石中澗不敢妄自揣度公子的心,只默默想著:不知道當初四姑奶奶當初收養姑娘,有沒有過金陵府衙的手,若是上了金陵府的戶籍,公子同姑娘之間……
他默默地朝著轎子看了一眼,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公子待姑娘,也許沒有那一層意思,是自己想多了吧。
車轎一路駛進了顧府西門,再往書房而去。
石中澗素來知曉公子之脾性,若是心中有事,便會在書房閱覽群書,以求解答。
到得深夜,石中澗換值,在書房前望那窗子上看了看,公子頎秀得身影映在窗紙,捧卷在讀。
第二日曉起,石中澗來為公子收拾桌案,卻見那整整齊齊的書案上,正中擺了一本《大梁律法疏議》,想是公子昨夜認真研讀之書。
天光穿過支摘窗,映在書卷打開的那一頁,光亮變幻成窗紋的形狀,落在那一頁,將那一列字照的尤為明亮清晰。
“……父母若許,可分家析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