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後記

關燈
後記

仰望夜空中的某顆星,時間久了,星光變得虛幻朦朧。恍惚間,竟感覺眼中的光線並非撲面而來,卻成為倒退而行,星光牽引著思想在飛馳,一直將靈魂帶到它的發源地——那顆遼遠的星星身旁。

記得很小年紀時,有一次和媽媽漫步在夜晚城市的街道上。現在已記不清那晚是因外出歸家,還是特意去散步,只記得那是一個星光明亮的夜晚。

和媽媽邊走邊說話,話的內容幾乎全部忘掉了,只有兩句牢記至今。

媽媽問:“長大了想做什麽?”

我想了想,回答說:“我想當天文學家……”

記得當時我的年齡應該不超過8歲。

時間不緊不慢地前行著,而我也與它肩並肩又走過了三十個年頭。回頭看去,兒時的理想雖早已遙不可及,但對於太空的喜愛,對於宇宙的興趣並沒有因理想的破滅而消失,反而隨著知識、閱歷的增多更加地非常與濃厚了。

雖非有意,但每當路過北京天文館時,目光總被它吸引過去,若時間充裕,也會到那裏去看看。自小我就暗自慶幸能生在北京,城裏竟有這樣一個可去的妙處。可以說,對天文的愛好,它功不可沒。

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自外國(主要是美國)引進的科幻影視,也令人開闊了眼界,尤其對我們這代當時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還或多或少有著對未來科學思想的啟蒙作用。從最開始的《摩羯星一號》、《大西洋底來的人》、《未來世界》,到後來的《火星叔叔馬丁》、《星球大戰》、《ET外星人》,從九十年代的《獨立日》、《星際迷航》直至近期的《星際之門》、《阿凡達》,這些影片無不翻空出奇,精彩紛呈。誠然,科幻影片大都是“外來貨”,有些人對此不以為意,然而不得不承認,它畢竟吸引了太多的眼球,甚至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

本書來由便出自科幻電影。年齡增長了,科幻片看多了,觀賞影片前的心態與觀賞過程已不像從前那般興奮與好奇,反倒有了些冷靜的評判,然而,當我發現自己在觀影時的境界已“老態龍鐘”時,卻又希望有一部能令我“返老還童”的片子橫空出世,即使對於現在和將來的我來講,也許這樣的影片永遠再不會出現了。

宇宙的浩大與綺麗莫以言表,對於藝術創作,更是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而在我所看過的科幻電影中,為何沒有一部關於太空中多個星球探索、游歷的影片呢?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未曾發現,但更也許是電影制作技術或資金問題的制約吧?

“如果我是電影出品人,定會去努力籌策一部關於太空不同星球探險、游歷的影片,如果成功出品,必將大受歡迎。”我總抱有著這樣的幻想。

但幻想是難於實現的,就像郭德綱說的“都三十大幾的人了,連一任總統都沒當過”那樣難於實現。不過,這個幻想卻促成了我寫書的想法——既然拍不成電影,用文字去表達總是可以做到的。

不過,當真要寫這樣一本書時,卻從一開始便感覺到了難度:我既非職業作家,亦非與天文相關的工作者,甚至所學專業也與兩者相去甚遠,所以從作品的文字描述、情節構成及相關科學素材的引用上,均感到了舉步維艱。本書構思於2006年,起筆於2007年初,本想在2010年完成,不想寫至此時間已到了2012年後半年,但即便如此,卻自認仍有諸多不滿之處。

我總覺得,科幻小說不同於魔幻、玄幻小說,而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終應以科學為依據,作品不僅能夠滿足愉悅性,還要具有一定的科普性。然而,科學本身是嚴謹的,但能夠引起閱讀欲望的精彩故事情節卻需要虛構與超越現實,兩者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矛盾,而在作品中如何將這種矛盾消解,或者說通過推敲、拿捏盡量將其化減至最小,是一件令人非常頭疼的事。

為構成作品情節,本書引用了一些現代科學研究觸角已能夠延伸而至的恒星,書中對於這些星球的描寫,是與實際科學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只是由於曾經拜讀過的國內外著名科幻作品對於外星球的引用與描寫更加地“異想天開”,所以才鬥膽而為了。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將這些恒星最近的一些實際科研結論列出,以免誤解。

織女星——是一顆年輕的恒星,產生至今只有2億年;行星系統研究:發現周圍有一塵埃盤,懷疑內有行星存在,但“行星說”目前只限於假設,仍有待證實,未形成定論。

河鼓二(牛郎星)——目前未發現有行星系統或原行星盤物質。

天狼星——目前未發現有行星系統或原行星盤物質。

繪架座β星——行星系統研究:被一個由塵埃碎片組成的環繞圓盤包圍,證實圓盤內有已完全形成的氣態巨行星。

天樞六——目前未發現有行星系統或原行星盤物質。

另外,針對科學理論,對作品中一些為情節構成而出現的難以避免的不妥、牽強之處,自做如下指摘:

1。為構成尼薩星特殊的自然環境,書中幻想了尼薩星圍繞織女星“滾動”的自轉方式——如石磨輪圍繞石磨盤中心軸的轉動方式,然而根據天體力學,這種行星自轉軸始終指向公轉恒星一點的運動方式並不符合力學原理。自轉方式造就自然環境的靈感來自於天王星,從它的公轉軌道平面看上去,幾乎同樣是一顆滾動而行的星球,但其自轉軸並不指向太陽。

2。書中描寫的“由於大氣對織女星光線的散射作用與地球不同,因而尼薩星擁有一片綠色的天空”,其並不符合光學原理。

3。書中關於太陽耀斑爆發引發月球人造大氣遭破壞的描寫,耀斑爆發至何種強度方能將大氣破壞並無依據,因為實際太陽耀斑一直在間歇性爆發著,而真空的月球表面卻非常平靜,據說人類登月留下的腳印可以存在100萬年。

4。書中對“斯康蒂星人的飛船依靠生物動力來推進,動力源微生物的繁衍過程可釋放大量能量”的描寫,並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5。書中描寫的“一千萬年前回歸的地球人,他們的祖先在一千萬年前神秘消失卻未留下任何遺跡”,其原因因實在找不到好的理由,故敘述得比較牽強。

6。書中所述的未來某一時刻太陽系各行星的方位,只是出於情節需要,未經考證;如此描寫,也是想給讀者一個各行星公轉時不在一個層面、不都在恒星一側的概念。

7。書中在不同星球場景的描寫中,絕大部分使用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國際標準計量單位,這顯然有許多與當值情節不符的地方。然而,為免去描寫與閱讀時換算的繁瑣,保證內容完整性,故此而為。

8。本書構思於六年前,起筆於五年前,由於六年間的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雖在寫作過程中盡量引用著最新的科技成果,但難免會有車過轍印,覆水難收之嫌,或許未能完全做到與時偕行。

如以科學真理為憑,以上幾點便是我認為本書主要之牽強甚至是漏洞之處,如再細細追究,或若還會有諸多不足,還望讀者諒解。

作者於2012年10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