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關燈
小
中
大
......
采風使隊長在朔州經營多年, 自詡見多識廣,卻也未曾見過如此刻毒,絲毫不留情面的父親。
“違背父命, 趁夜離家, 是為不孝;婚姻已定,棄家私逃,是為不貞;不遵婚事,背信棄義, 是為不義。喪德敗行,與賊為伍,是為無德。如此不孝不貞不義之女,怎堪歸吾李氏門墻?業已銷戶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與宗族無幹。”
隊長幾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貞不義, 其中無論哪一條單獨從父親口中說出來, 都足以徹徹底底摧毀一個兒女,將人打入萬劫不覆的局面, 從此生前死後都擺脫不掉惡名。
他目光一掃,瞥見信紙最末端那個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陽李敬慎?”采風使隊長脫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個?”
指揮使這時怒氣終於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風使隊長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個李敬慎。”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這句詩出自《詩經·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處。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孫,相傳他在經義學問上得了李穆真傳,李穆讚嘆於身後衣缽有人傳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詩,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勝過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執政晚年,諸王角逐儲君之位。身為天下聞名的大儒,李穆成為諸王爭先拉攏的對象,卷入奪位之爭。
奪位之爭慘烈異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獲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諸子手足相殘,認定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會釀成兄弟鬩墻的慘禍。於是大肆清洗諸皇子身邊近臣,李穆亦受牽連,明宗皇帝本想處置他,念在李穆聲名卓著,斥其為“心內藏奸,險惡之徒”,將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聲名,李穆本已年邁,又遭此貶斥,心下郁郁,未及還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隨的那位皇子,亦在奪位中敗北身死,更無人顧及李穆身後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親族對朝廷心生不滿。無奈先帝是從眾多兄弟中殺出來的鐵血手段,等閑若敢非議朝廷,先帝真敢二話不說把他們全都砍了。於是他們能表達不滿的手段也非常有限,無非就是閉門謝客,拒不出仕——然而他們忘了,這是科舉取士的大晉,不是還未廢除察舉制的南齊。
他們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於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兒孫,當真就這樣閑置了下來,起初或許是沒想通,後來想通了,才驚覺年紀已經不小。
這把年紀了,真的還好意思厚著臉皮和那些屢試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舉求官嗎?要知道,他們年少時才名遠播,絕非僅限於一州一縣之地。現在如果一把年紀考科舉,原本攢下的清高傲岸的聲名可就全都毀了。
於是如李敬慎這般,大都沒有出仕,反正他們家底豐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積攢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的清名。而這個李穆弟子兒孫中聲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認為朝廷賢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發格外地憤世嫉俗起來。流傳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痛陳世情的詩文。
李敬慎在民間名氣雖大,但他既與士林中最為鼎盛的雲州學派無所往來,又有個獲罪的祖父,在官場上影響不大,先帝縱然聽過他的名字,也懶得為這麽個小角色臟了自己的手,當然就更不可能禮賢下士地三顧茅廬請他出門做官了。
桓悅登基,改元徽寧,設鸞儀衛。鸞儀衛在外的名聲從來就沒有好過,李敬慎更不會輕輕放過,為此寫了不少詩文批判,痛陳鸞儀衛興起,乃國之大害。
隊長簡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東……的女兒?”
他把“老東西”三個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時間只覺得匪夷所思:“我從前聽景堯說,清源是他老師的女兒,難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來的?”
指揮使道:“我一開始也覺得十分吃驚,不過你們白部的檔案上就是這樣寫的。”
隊長猶自沈浸在震驚的情緒裏:“李敬慎的詩文我也看過,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詩中所寫麽,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這等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麽能收得景堯這樣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這樣的女兒。”
“所以清源這不是從家裏跑了嗎。”指揮使不鹹不淡說,“景堯也沒跟他老師再聯系過吧。”
隊長一噎,搖頭失笑,等瞥見手中那張紙時,神情又變得不大好看:“你說這該怎麽辦呢,好端端的女兒家,連全屍都沒留下,難道真葬到外面去,連個祭拜的人都沒有?”
五名遇害的采風使屍體發現時,由於天熱和日久,已經不成樣子了,查案過程中,不得不動用大量的冰塊勉強保住屍體。等到回京時,鸞儀衛卻是再沒辦法把慘不忍睹的屍體全須全尾運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帶著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幾個采風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裏人哭天抹淚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墳中。還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經動身趕來了,唯獨清源一人的骨灰無處安置。
看李敬慎的態度,知道女兒‘從賊’加入鸞儀衛,簡直恨不得在她生下來的時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個未嫁無子的女兒家,難道隨便找個地方葬了?
此時講究事死如事生,身後事的處置極其要緊。指揮使一時也沒了主意,只好嘆氣:“這恐怕得統領拿主意了。”
風曲從郡主府領命出來,心裏已經打疊好了計劃,誓要先發制人——李敬慎空有虛名,實際上最多也就是寫幾篇酸文,再給鸞儀衛與永樂郡主本就不好的名聲雪上加霜。但風曲卻不這樣想,他雖然不在乎鸞儀衛名聲好壞,卻很在乎永樂郡主的名聲,況且,他最厭惡旁人拿抨擊鸞儀衛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卻見玄部這邊沒幾個人,反倒白部那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風曲一時疑惑,舉步過去,眼看著白部的待客廳外,一群人人頭攢動扒在外面,紛紛偷聽,但因為偷聽的人太多,反而顯得十分滑稽。
“這是怎麽了?”風曲輕輕地問。
他的聲音很輕,然而鸞儀衛們一回頭看見他還是嚇了一跳。有幾個鸞儀衛機靈,立刻低聲七嘴八舌地給他解釋起來。
風曲一個字也沒聽清,不得不指了一個:“你一個人說。”
鸞儀衛說:“大人,景堯的家眷來了。”
風曲:“嗯?”
來了就來了,把景堯的骨灰和撫恤一同帶走,值得眾人扒在這裏圍觀嗎?
鸞儀衛連忙補充:“他們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帶走,說是有景堯二人生前的手書,清源的生死由景堯照料,與李家無關。”
風曲聽得顛三倒四,大皺眉頭:“手書?哪裏來的手書,凡鸞儀衛在任上時,所有私事通過北司處理,白部這裏沒有留下存證,怎麽會直接到家眷手中?”
“確實是他們二人的筆跡。”雪醅輕聲道。
她從花廳側門轉了出來,對風曲道:“我命人核查了,應該是徽寧二年冬,景堯及其親信執行任務時,曾經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險失聯,當時尋找了一個月都沒有找到人,差點按照殉職處理了,就是那時候,把遺書發給了家眷,後來找到人之後,白部為此還改了規定,從失聯到確定殉職的時長改為三個月。”
鸞儀衛執行任務時危險極多,所以很多時候出去執行任務之前,都會先寫好遺書發還北司保存,一旦確認殉職,將由北司發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遺書中說的是?”風曲問。
雪醅說:“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堯那封信中間的。”
她沒有細說遺書的內容,但只這麽淡淡一句,就已經足以說明許多了。
風曲一怔,忽的扶額:“我已經跟郡主說過修建墓園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著提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話說: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采風使隊長在朔州經營多年, 自詡見多識廣,卻也未曾見過如此刻毒,絲毫不留情面的父親。
“違背父命, 趁夜離家, 是為不孝;婚姻已定,棄家私逃,是為不貞;不遵婚事,背信棄義, 是為不義。喪德敗行,與賊為伍,是為無德。如此不孝不貞不義之女,怎堪歸吾李氏門墻?業已銷戶籍,去姓名,生死去留皆由天定, 與宗族無幹。”
隊長幾乎不忍再看下去——不孝不貞不義, 其中無論哪一條單獨從父親口中說出來, 都足以徹徹底底摧毀一個兒女,將人打入萬劫不覆的局面, 從此生前死後都擺脫不掉惡名。
他目光一掃,瞥見信紙最末端那個落款,突然怔住了。
“河陽李敬慎?”采風使隊長脫口而出, “是我知道的那個?”
指揮使這時怒氣終於稍稍平定, 他看了采風使隊長一眼:“就是最有名的那個李敬慎。”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這句詩出自《詩經·泮水》, 也是李敬慎名字的出處。
李敬慎本名李延, 少有才名, 是大儒李穆之孫,相傳他在經義學問上得了李穆真傳,李穆讚嘆於身後衣缽有人傳承,故而沿用了自己得名的那句詩,為李延改名敬慎,寄予厚望,希望李敬慎能勝過其祖。
然而,先帝登基之前,亦即明宗皇帝執政晚年,諸王角逐儲君之位。身為天下聞名的大儒,李穆成為諸王爭先拉攏的對象,卷入奪位之爭。
奪位之爭慘烈異常,不止一位皇子因此而獲罪身死。明宗皇帝深恨膝下諸子手足相殘,認定諸皇子是受了奸人挑唆,才會釀成兄弟鬩墻的慘禍。於是大肆清洗諸皇子身邊近臣,李穆亦受牽連,明宗皇帝本想處置他,念在李穆聲名卓著,斥其為“心內藏奸,險惡之徒”,將其逐回建州老家。
文人最重聲名,李穆本已年邁,又遭此貶斥,心下郁郁,未及還家,便吐血而死。李穆追隨的那位皇子,亦在奪位中敗北身死,更無人顧及李穆身後名。
至此,李穆的弟子、親族對朝廷心生不滿。無奈先帝是從眾多兄弟中殺出來的鐵血手段,等閑若敢非議朝廷,先帝真敢二話不說把他們全都砍了。於是他們能表達不滿的手段也非常有限,無非就是閉門謝客,拒不出仕——然而他們忘了,這是科舉取士的大晉,不是還未廢除察舉制的南齊。
他們不做官,朝廷也不缺能做官的人。於是李穆最看好的弟子兒孫,當真就這樣閑置了下來,起初或許是沒想通,後來想通了,才驚覺年紀已經不小。
這把年紀了,真的還好意思厚著臉皮和那些屢試不中的老秀才一起去考科舉求官嗎?要知道,他們年少時才名遠播,絕非僅限於一州一縣之地。現在如果一把年紀考科舉,原本攢下的清高傲岸的聲名可就全都毀了。
於是如李敬慎這般,大都沒有出仕,反正他們家底豐厚,不做官反而更能積攢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的清名。而這個李穆弟子兒孫中聲名最大的李敬慎,自認為朝廷賢愚不分、祖父冤屈而死,越發格外地憤世嫉俗起來。流傳在外的大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痛陳世情的詩文。
李敬慎在民間名氣雖大,但他既與士林中最為鼎盛的雲州學派無所往來,又有個獲罪的祖父,在官場上影響不大,先帝縱然聽過他的名字,也懶得為這麽個小角色臟了自己的手,當然就更不可能禮賢下士地三顧茅廬請他出門做官了。
桓悅登基,改元徽寧,設鸞儀衛。鸞儀衛在外的名聲從來就沒有好過,李敬慎更不會輕輕放過,為此寫了不少詩文批判,痛陳鸞儀衛興起,乃國之大害。
隊長簡直目瞪口呆:“清源居然是李敬慎那老東……的女兒?”
他把“老東西”三個字硬生生咽下去,一時間只覺得匪夷所思:“我從前聽景堯說,清源是他老師的女兒,難不成他居然是李敬慎教出來的?”
指揮使道:“我一開始也覺得十分吃驚,不過你們白部的檔案上就是這樣寫的。”
隊長猶自沈浸在震驚的情緒裏:“李敬慎的詩文我也看過,文采自然是一等一的高妙,只是那詩中所寫麽,倒是十足十的令人不喜,這等憤世嫉俗的老……的文人,怎麽能收得景堯這樣正常的徒弟,生得清源這樣的女兒。”
“所以清源這不是從家裏跑了嗎。”指揮使不鹹不淡說,“景堯也沒跟他老師再聯系過吧。”
隊長一噎,搖頭失笑,等瞥見手中那張紙時,神情又變得不大好看:“你說這該怎麽辦呢,好端端的女兒家,連全屍都沒留下,難道真葬到外面去,連個祭拜的人都沒有?”
五名遇害的采風使屍體發現時,由於天熱和日久,已經不成樣子了,查案過程中,不得不動用大量的冰塊勉強保住屍體。等到回京時,鸞儀衛卻是再沒辦法把慘不忍睹的屍體全須全尾運回去了,只好就地火化,只帶著骨灰返回京中。
其他幾個采風使,好歹家中有名有姓,有的家裏人哭天抹淚接走了骨灰,葬入祖墳中。還有的家在外地,接了信已經動身趕來了,唯獨清源一人的骨灰無處安置。
看李敬慎的態度,知道女兒‘從賊’加入鸞儀衛,簡直恨不得在她生下來的時候就把她扼死,骨灰肯定是不能送回去了。但她一個未嫁無子的女兒家,難道隨便找個地方葬了?
此時講究事死如事生,身後事的處置極其要緊。指揮使一時也沒了主意,只好嘆氣:“這恐怕得統領拿主意了。”
風曲從郡主府領命出來,心裏已經打疊好了計劃,誓要先發制人——李敬慎空有虛名,實際上最多也就是寫幾篇酸文,再給鸞儀衛與永樂郡主本就不好的名聲雪上加霜。但風曲卻不這樣想,他雖然不在乎鸞儀衛名聲好壞,卻很在乎永樂郡主的名聲,況且,他最厭惡旁人拿抨擊鸞儀衛做提升名望的跳板。
等他回了北司,卻見玄部這邊沒幾個人,反倒白部那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風曲一時疑惑,舉步過去,眼看著白部的待客廳外,一群人人頭攢動扒在外面,紛紛偷聽,但因為偷聽的人太多,反而顯得十分滑稽。
“這是怎麽了?”風曲輕輕地問。
他的聲音很輕,然而鸞儀衛們一回頭看見他還是嚇了一跳。有幾個鸞儀衛機靈,立刻低聲七嘴八舌地給他解釋起來。
風曲一個字也沒聽清,不得不指了一個:“你一個人說。”
鸞儀衛說:“大人,景堯的家眷來了。”
風曲:“嗯?”
來了就來了,把景堯的骨灰和撫恤一同帶走,值得眾人扒在這裏圍觀嗎?
鸞儀衛連忙補充:“他們想把清源的骨灰一同帶走,說是有景堯二人生前的手書,清源的生死由景堯照料,與李家無關。”
風曲聽得顛三倒四,大皺眉頭:“手書?哪裏來的手書,凡鸞儀衛在任上時,所有私事通過北司處理,白部這裏沒有留下存證,怎麽會直接到家眷手中?”
“確實是他們二人的筆跡。”雪醅輕聲道。
她從花廳側門轉了出來,對風曲道:“我命人核查了,應該是徽寧二年冬,景堯及其親信執行任務時,曾經有一次被困山中遇險失聯,當時尋找了一個月都沒有找到人,差點按照殉職處理了,就是那時候,把遺書發給了家眷,後來找到人之後,白部為此還改了規定,從失聯到確定殉職的時長改為三個月。”
鸞儀衛執行任務時危險極多,所以很多時候出去執行任務之前,都會先寫好遺書發還北司保存,一旦確認殉職,將由北司發放到家眷手中。
“所以遺書中說的是?”風曲問。
雪醅說:“清源的信是一同封在景堯那封信中間的。”
她沒有細說遺書的內容,但只這麽淡淡一句,就已經足以說明許多了。
風曲一怔,忽的扶額:“我已經跟郡主說過修建墓園的事了,早知道如此,倒不急著提這件事,先把李敬慎料理了。”
作者有話說:
下一章是男女主感情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