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79章
有了魏琪英這個先例, 後頭出門的兒媳婦們就算不敢像她那樣彪悍地雇上下人來打人,最次也在離開之前,同那些心裏沒數的男人們訴盡了心中的委屈。
那一陣子, 祝家的男兒們非但要應付朝廷的風波、生意場上的變動、還要面臨家庭的變故。
祝家的兒媳婦就沒有不好的, 不好的早被這些妹妹的好哥哥們給休棄了。
這少則數年、多達十數年的生活中,她們就算不是最好、最優秀的, 也是被修剪得和這個家裏最契合的。
另外再說一句不好聽的,如今祝家已然沒落, 就算祝家的這幾個兒子裏面有格外頭鐵的,覺得這就是曾經的老婆自己的問題, 而非他和妹妹之故的, 現在他想娶回一個更好的來證明自己也難了。
於是大家的生活質量肉眼可見地下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卻雪花一樣冒了出來。
幾個哥哥把日子過得手忙腳亂, 剩下三家沒有和離的、祝家的男人們是心有餘悸地受到了教訓,此後在面對妻子的時候,就多了些說不清的心虛和妥協。
這三家的媳婦願意留下,不是為了感情就是為了孩子, 丈夫願意退步,她們也願意嘗試著以後好好跟他們過日子。
於是祝家的氣象就被分成了四派。
一派已經和離的, 生意忙碌受阻、家裏又沒有一個知冷知熱的人,煩惱日漸增多的時候, 他們對家裏人的怨懟也跟著增多了。
就連過得好的幾個弟弟的家庭都會被他們遷怒, 更別說是首當其沖的、驕縱蠻橫、不加收斂的祝英臺了。
一派得了妻子給的機會, 在慢慢地熬過難關的, 在自己的小家庭的羈絆也跟著變得更加深刻, 並且開始反省起自己往日的作為來。
祝英亭自成一派, 他還沒有娶妻呢。
不過有了邱玉嬋的幹擾, 在寵愛祝英臺的時候,他本來就留有底線——雖然這個底線,不過是跟他的其他家人對比起來的罷了。
如今有四個哥哥的家庭因此而分崩離析,他們還動不動地就要上門來找他喝酒訴苦。
祝英亭費盡心力安慰他們之餘,也對他們往日的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第四派,就是祝夫人和祝老爺了。
誰也沒想到,在感情上如此依賴祝老爺的祝夫人,竟然會選擇與他和離。
朝廷政策變動,幾個兒子都陸陸續續地趕了回來,祝老爺卻仍然留在女兒的身邊,跟女婿嘮嗑、給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一塊兒去的百姓們分發糧食、甚至還關照起梁山伯寡居多年的母親來了。
祝夫人已然不關心,祝老爺到底為什麽遲遲不肯回來。
她的這個丈夫,一向都是個沒本事的男人。年輕的時候她圖他對她好,她為他生兒育女、保持家務、甚至連生意上的事情、她都幫忙一起打理了。
可是臨到老了,他卻有了比她更重要的人。
祝夫人也是到了眼下才看清,不是不娶妻、不納妾,男人就是對你好的。
祝英臺是她千辛萬苦、十月懷胎才生下的女兒,她當然疼愛她,當然也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像她一樣地疼愛她。
可是她的丈夫卻將女兒看得比她還要重要,她的兒子們也把妹妹看得比她更重要。
以前祝夫人從來都沒有思量過這個問題,畢竟這個世界上,哪有娘親會跟自己生下的女兒爭寵的?
可是他們近日這一去,她大病一場,卻是看得清楚了。
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哪個做娘的會跟自己的女兒爭寵;可是又有哪個做娘的,會在教訓自己的閨女的時候,被家裏所有的男人當做是敵人一樣的看待呢?
祝老爺哄她是為了女兒,冷落她是為了女兒,拋下她一去不回也是為了女兒。既然如此,那他就跟自己的女兒過去好了!
她不伺候了!
祝夫人是個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再回頭的人。
所以祝老爺不回來,她也不會再寫信去催他,只是把家裏幾個可憐的兒媳婦們的退路給安排好了。
最後還是祝英亭,給祝老爺寫了一封信,把家中的變故告知了,讓他趕緊回來陪陪母親。
祝老爺只是最愛祝英臺,又不是一點兒都不愛祝夫人了,他就心急火燎地趕回來了。
可是他一回來,將要面臨的竟然就是祝夫人提出的和離。
祝老爺整個懵了,祝夫人卻異常堅決。
先前她分家、幫助幾個兒媳婦和離的事情,到底給幾個兒子的心裏留下了一點隔閡,所以祝老爺才只是祝英亭一個人叫回來的。
現在他們哪裏還顧得上心裏的一點隔閡?紛紛上門來勸。
祝夫人知道幾個兒子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性子,跟自己的教育也是有著分不開的關系的,所以她也沒攔著幾個兒子上門來。
只是你上門敘舊可以、譴責可以、孝敬可以,唯有讓她不要和丈夫和離一事——免談!
就在祝家分崩離析、祝夫人和祝老爺兩相僵持的時候,祝英臺她又來了。
而且還是為了那麽一件事兒——要糧!
這回不等祝夫人反應,祝老爺糾結,憋了這麽久的氣的祝家哥哥們終於忍不住了!
祝英臺剛嫁出去沒多久,朝廷的風向就變了,祝英臺手裏的嫁妝可以說是祝家最值錢、最沒有風險的東西了。
本來她分走的嫁妝就多,少許鋪子、大量金銀、珠寶、古董……
是,祝家的立身之本是還在,可是那是他們剩下來八個人分的!
嫁妝銀子是祝夫人一個人定的,那時候他們還沒分家,就是幾個哥哥當場清醒了,至多也只能道祝夫人一句偏心。
他們對妹妹的嫁妝心裏沒數,祝英臺她自己還沒數嗎?
她哪來的臉?在拿走那麽多東西以後,還上娘家這來打秋風的?
因為她每次上門都只拿了那一點點銀子,幾個哥哥還以為她嫁妝銀子不夠——肯定不是祝夫人給的少了,只是沒想到祝夫人給了那麽多,多到可以支撐她大手大腳的生活。
所以之前祝英臺上門求援的時候,他們可以說是表現得異常大氣。
到了梁山伯的任地才知道妹妹一家到底有多有錢!那大魚大肉、那翻新過的府邸、那根本就沒有改變過的生活習慣……
只是他們當時習慣了祝英臺在家裏獨一份的寵愛、祝家也還沒經歷什麽波折、之後要平賬的也不是他們。他們也就沒有意見,甚至還在那邊幫起忙來了。
分家的時候,祝夫人直接公布了祝英臺的嫁妝單子,他們才知道妹妹分走的遠不止他們的想象。
礙於當時還存在著的兄妹情和放不下的面子,他們一沒跟祝英臺計較,二沒讓她補足那些糧食的差價,三沒求她幫家裏度過這個難關。
可是這都什麽時候了?
以前他們對她不好過嗎?她對這個家裏沒有感情嗎?她是不知道她自己既得了嫁人的那一份好處、又來家裏摳走了一部分他們應得的嗎?
她到底是怎麽敢的呀?
怎麽敢在家裏出事的時候,一不想著回報、二不想著幫他們度過難關,竟然還敢來找他們要糧!
八個哥哥,就連受氣最少的祝英亭都忍不住說了她兩句,更別說是那些間接地被她牽連得妻離子散的了。
祝老爺倒是想幫忙,甚至還近墨者黑地對祝夫人用起了道德綁架的那一套——你知道那些沒飯吃的百姓有多可憐嗎?
看透了一切的祝夫人對他沒有半點耐心。你想幫忙?行!看到這份和離書了嗎?簽了它,你就有糧食可以幫到你的親親女兒了。
祝夫人真正如他所說地變得“鐵心石腸”起來,祝老爺反而萎了,一個字不敢多說,只敢讓祝英臺先拿自己的嫁妝銀子頂著。
祝英臺哪裏想得到?自己不過是一段時間沒有回家,家裏就發生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倒是沒有註意到幾個哥哥的家庭情況、家裏的生意狀況、爹娘的感情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她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哥哥們跟嫂嫂們和離了?這怎麽能怪我呢?當初也不是我逼著哥哥們站在我這一邊的啊!何況我從來都沒有做錯什麽事不是嗎?
那些嫂子擺明了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冷血無情、沒有大愛,哥哥們怎麽可以遷怒她呢?
家裏的生意?田地什麽的不是都在嗎?不就是繳稅嗎?那就交啊!家裏的糧食呢?什麽時候可以給我啊?
娘要跟爹和離?他們倆都一大把年紀了,到底是在胡鬧些什麽啊!
這要是放在以前,祝英臺雖然漏風、但也不失為一條合格的棉襖,起碼哄一下祝夫人這樣的小事兒,她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這一次不行!這一次她等著糧食救命呢!
梁山伯上任以來,靠著祝家莊的幫助為自己刷了不少的政績。
他用的銀子都是公家的合理支出——從祝家運糧,消耗的是祝英臺和祝家之間的情誼。
銀子用得少、糧食卻得得多。
他用糧食安撫住了當地的百姓,雞鳴狗盜、當街搶劫、勞動力流失的情況發生得多了。
不止如此,他還將周圍的山匪招安、收攏其他縣城裏的流民……
不算成本,只看政績,梁山伯要是可以撐到年底,升官絕對是妥妥的!
可是事情哪有這麽容易?他任地的人越來越多,就算他沒有傻到那個份上,還知道要安排他們種植生產,但是短期內,他還是要源源不斷地為他們提供糧食的供給。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梁山伯還知道不能太過冒進,給祝英臺銀子的時候他就想好了,多餘的錢可能要用祝英臺的嫁妝銀子來填。
他說得不那麽明顯,只是為了自己在祝英臺心中的形象罷了。
誰知道祝家莊的人,竟然疼愛祝英臺到了如此的地步。她都嫁了人了,卻還是可以憑借著一塊碎銀,從祝家莊換來大車大車的糧食。
第一次的時候,梁山伯還知道要控制人數,不敢托大。
可是第二次,她又成功了!
這一次甚至用不著銀子,是祝家人親自把糧食送到,然後苦口婆心地勸她收下的。
梁山伯用最後的理智試探了一下祝老爺的為人——沒問題,是個傻的。
而且根據他的觀察和英臺的表述來看,祝老爺是個能拿捏得住祝家的當事人的。
梁山伯的心一下子就放穩了!他開始廣發糧草,窮兇極惡的匪徒——招安!別地的流民——收攏!
隨著他任地的人口越來越多,“收購”來的糧食也變得越來越少。
但是沒關系,他都已經想好了。
這一次,他給祝老爺灌了不少的心靈雞湯。所以起碼一次,他是可以為他提供大批量的糧食的吧?
之後祝老爺回家去,能夠把祝夫人忽悠瘸了最好。實在不行,娘子的嫁妝銀子有那麽多,只要她回家幾趟,能按低於市場或者是市場的價格將糧食收購回來,那依照他任地現有的人口數量,他撐到年底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他是提前結業出來做官,今年年底報上政績,明年他的官位就可以調動活絡。
到時候,下任官員要怎麽經營這個已經被他養大了胃口的屬地,那就不關他的事情了。
在這期間,地方暴動,可以讓這些流民為他拼命。流民沒有入籍,死多少都不影響他的政績,還能幫他節約一點糧食。
在這之後,他會留下一點糧食,不多,但是肯定可以支撐到他離開為止。
到時候,就算新任的官員萬一出了什麽事,朝廷追究下來,難道還能怪他一個父母官,在職的時候盡心盡力,甚至自己出錢來養活這些百姓嗎?
所以,只要能撐過今年——榮華富貴,於他來說不過是指日可待!
作者有話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有了魏琪英這個先例, 後頭出門的兒媳婦們就算不敢像她那樣彪悍地雇上下人來打人,最次也在離開之前,同那些心裏沒數的男人們訴盡了心中的委屈。
那一陣子, 祝家的男兒們非但要應付朝廷的風波、生意場上的變動、還要面臨家庭的變故。
祝家的兒媳婦就沒有不好的, 不好的早被這些妹妹的好哥哥們給休棄了。
這少則數年、多達十數年的生活中,她們就算不是最好、最優秀的, 也是被修剪得和這個家裏最契合的。
另外再說一句不好聽的,如今祝家已然沒落, 就算祝家的這幾個兒子裏面有格外頭鐵的,覺得這就是曾經的老婆自己的問題, 而非他和妹妹之故的, 現在他想娶回一個更好的來證明自己也難了。
於是大家的生活質量肉眼可見地下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卻雪花一樣冒了出來。
幾個哥哥把日子過得手忙腳亂, 剩下三家沒有和離的、祝家的男人們是心有餘悸地受到了教訓,此後在面對妻子的時候,就多了些說不清的心虛和妥協。
這三家的媳婦願意留下,不是為了感情就是為了孩子, 丈夫願意退步,她們也願意嘗試著以後好好跟他們過日子。
於是祝家的氣象就被分成了四派。
一派已經和離的, 生意忙碌受阻、家裏又沒有一個知冷知熱的人,煩惱日漸增多的時候, 他們對家裏人的怨懟也跟著增多了。
就連過得好的幾個弟弟的家庭都會被他們遷怒, 更別說是首當其沖的、驕縱蠻橫、不加收斂的祝英臺了。
一派得了妻子給的機會, 在慢慢地熬過難關的, 在自己的小家庭的羈絆也跟著變得更加深刻, 並且開始反省起自己往日的作為來。
祝英亭自成一派, 他還沒有娶妻呢。
不過有了邱玉嬋的幹擾, 在寵愛祝英臺的時候,他本來就留有底線——雖然這個底線,不過是跟他的其他家人對比起來的罷了。
如今有四個哥哥的家庭因此而分崩離析,他們還動不動地就要上門來找他喝酒訴苦。
祝英亭費盡心力安慰他們之餘,也對他們往日的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第四派,就是祝夫人和祝老爺了。
誰也沒想到,在感情上如此依賴祝老爺的祝夫人,竟然會選擇與他和離。
朝廷政策變動,幾個兒子都陸陸續續地趕了回來,祝老爺卻仍然留在女兒的身邊,跟女婿嘮嗑、給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一塊兒去的百姓們分發糧食、甚至還關照起梁山伯寡居多年的母親來了。
祝夫人已然不關心,祝老爺到底為什麽遲遲不肯回來。
她的這個丈夫,一向都是個沒本事的男人。年輕的時候她圖他對她好,她為他生兒育女、保持家務、甚至連生意上的事情、她都幫忙一起打理了。
可是臨到老了,他卻有了比她更重要的人。
祝夫人也是到了眼下才看清,不是不娶妻、不納妾,男人就是對你好的。
祝英臺是她千辛萬苦、十月懷胎才生下的女兒,她當然疼愛她,當然也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像她一樣地疼愛她。
可是她的丈夫卻將女兒看得比她還要重要,她的兒子們也把妹妹看得比她更重要。
以前祝夫人從來都沒有思量過這個問題,畢竟這個世界上,哪有娘親會跟自己生下的女兒爭寵的?
可是他們近日這一去,她大病一場,卻是看得清楚了。
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哪個做娘的會跟自己的女兒爭寵;可是又有哪個做娘的,會在教訓自己的閨女的時候,被家裏所有的男人當做是敵人一樣的看待呢?
祝老爺哄她是為了女兒,冷落她是為了女兒,拋下她一去不回也是為了女兒。既然如此,那他就跟自己的女兒過去好了!
她不伺候了!
祝夫人是個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再回頭的人。
所以祝老爺不回來,她也不會再寫信去催他,只是把家裏幾個可憐的兒媳婦們的退路給安排好了。
最後還是祝英亭,給祝老爺寫了一封信,把家中的變故告知了,讓他趕緊回來陪陪母親。
祝老爺只是最愛祝英臺,又不是一點兒都不愛祝夫人了,他就心急火燎地趕回來了。
可是他一回來,將要面臨的竟然就是祝夫人提出的和離。
祝老爺整個懵了,祝夫人卻異常堅決。
先前她分家、幫助幾個兒媳婦和離的事情,到底給幾個兒子的心裏留下了一點隔閡,所以祝老爺才只是祝英亭一個人叫回來的。
現在他們哪裏還顧得上心裏的一點隔閡?紛紛上門來勸。
祝夫人知道幾個兒子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性子,跟自己的教育也是有著分不開的關系的,所以她也沒攔著幾個兒子上門來。
只是你上門敘舊可以、譴責可以、孝敬可以,唯有讓她不要和丈夫和離一事——免談!
就在祝家分崩離析、祝夫人和祝老爺兩相僵持的時候,祝英臺她又來了。
而且還是為了那麽一件事兒——要糧!
這回不等祝夫人反應,祝老爺糾結,憋了這麽久的氣的祝家哥哥們終於忍不住了!
祝英臺剛嫁出去沒多久,朝廷的風向就變了,祝英臺手裏的嫁妝可以說是祝家最值錢、最沒有風險的東西了。
本來她分走的嫁妝就多,少許鋪子、大量金銀、珠寶、古董……
是,祝家的立身之本是還在,可是那是他們剩下來八個人分的!
嫁妝銀子是祝夫人一個人定的,那時候他們還沒分家,就是幾個哥哥當場清醒了,至多也只能道祝夫人一句偏心。
他們對妹妹的嫁妝心裏沒數,祝英臺她自己還沒數嗎?
她哪來的臉?在拿走那麽多東西以後,還上娘家這來打秋風的?
因為她每次上門都只拿了那一點點銀子,幾個哥哥還以為她嫁妝銀子不夠——肯定不是祝夫人給的少了,只是沒想到祝夫人給了那麽多,多到可以支撐她大手大腳的生活。
所以之前祝英臺上門求援的時候,他們可以說是表現得異常大氣。
到了梁山伯的任地才知道妹妹一家到底有多有錢!那大魚大肉、那翻新過的府邸、那根本就沒有改變過的生活習慣……
只是他們當時習慣了祝英臺在家裏獨一份的寵愛、祝家也還沒經歷什麽波折、之後要平賬的也不是他們。他們也就沒有意見,甚至還在那邊幫起忙來了。
分家的時候,祝夫人直接公布了祝英臺的嫁妝單子,他們才知道妹妹分走的遠不止他們的想象。
礙於當時還存在著的兄妹情和放不下的面子,他們一沒跟祝英臺計較,二沒讓她補足那些糧食的差價,三沒求她幫家裏度過這個難關。
可是這都什麽時候了?
以前他們對她不好過嗎?她對這個家裏沒有感情嗎?她是不知道她自己既得了嫁人的那一份好處、又來家裏摳走了一部分他們應得的嗎?
她到底是怎麽敢的呀?
怎麽敢在家裏出事的時候,一不想著回報、二不想著幫他們度過難關,竟然還敢來找他們要糧!
八個哥哥,就連受氣最少的祝英亭都忍不住說了她兩句,更別說是那些間接地被她牽連得妻離子散的了。
祝老爺倒是想幫忙,甚至還近墨者黑地對祝夫人用起了道德綁架的那一套——你知道那些沒飯吃的百姓有多可憐嗎?
看透了一切的祝夫人對他沒有半點耐心。你想幫忙?行!看到這份和離書了嗎?簽了它,你就有糧食可以幫到你的親親女兒了。
祝夫人真正如他所說地變得“鐵心石腸”起來,祝老爺反而萎了,一個字不敢多說,只敢讓祝英臺先拿自己的嫁妝銀子頂著。
祝英臺哪裏想得到?自己不過是一段時間沒有回家,家裏就發生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倒是沒有註意到幾個哥哥的家庭情況、家裏的生意狀況、爹娘的感情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她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哥哥們跟嫂嫂們和離了?這怎麽能怪我呢?當初也不是我逼著哥哥們站在我這一邊的啊!何況我從來都沒有做錯什麽事不是嗎?
那些嫂子擺明了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冷血無情、沒有大愛,哥哥們怎麽可以遷怒她呢?
家裏的生意?田地什麽的不是都在嗎?不就是繳稅嗎?那就交啊!家裏的糧食呢?什麽時候可以給我啊?
娘要跟爹和離?他們倆都一大把年紀了,到底是在胡鬧些什麽啊!
這要是放在以前,祝英臺雖然漏風、但也不失為一條合格的棉襖,起碼哄一下祝夫人這樣的小事兒,她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這一次不行!這一次她等著糧食救命呢!
梁山伯上任以來,靠著祝家莊的幫助為自己刷了不少的政績。
他用的銀子都是公家的合理支出——從祝家運糧,消耗的是祝英臺和祝家之間的情誼。
銀子用得少、糧食卻得得多。
他用糧食安撫住了當地的百姓,雞鳴狗盜、當街搶劫、勞動力流失的情況發生得多了。
不止如此,他還將周圍的山匪招安、收攏其他縣城裏的流民……
不算成本,只看政績,梁山伯要是可以撐到年底,升官絕對是妥妥的!
可是事情哪有這麽容易?他任地的人越來越多,就算他沒有傻到那個份上,還知道要安排他們種植生產,但是短期內,他還是要源源不斷地為他們提供糧食的供給。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梁山伯還知道不能太過冒進,給祝英臺銀子的時候他就想好了,多餘的錢可能要用祝英臺的嫁妝銀子來填。
他說得不那麽明顯,只是為了自己在祝英臺心中的形象罷了。
誰知道祝家莊的人,竟然疼愛祝英臺到了如此的地步。她都嫁了人了,卻還是可以憑借著一塊碎銀,從祝家莊換來大車大車的糧食。
第一次的時候,梁山伯還知道要控制人數,不敢托大。
可是第二次,她又成功了!
這一次甚至用不著銀子,是祝家人親自把糧食送到,然後苦口婆心地勸她收下的。
梁山伯用最後的理智試探了一下祝老爺的為人——沒問題,是個傻的。
而且根據他的觀察和英臺的表述來看,祝老爺是個能拿捏得住祝家的當事人的。
梁山伯的心一下子就放穩了!他開始廣發糧草,窮兇極惡的匪徒——招安!別地的流民——收攏!
隨著他任地的人口越來越多,“收購”來的糧食也變得越來越少。
但是沒關系,他都已經想好了。
這一次,他給祝老爺灌了不少的心靈雞湯。所以起碼一次,他是可以為他提供大批量的糧食的吧?
之後祝老爺回家去,能夠把祝夫人忽悠瘸了最好。實在不行,娘子的嫁妝銀子有那麽多,只要她回家幾趟,能按低於市場或者是市場的價格將糧食收購回來,那依照他任地現有的人口數量,他撐到年底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他是提前結業出來做官,今年年底報上政績,明年他的官位就可以調動活絡。
到時候,下任官員要怎麽經營這個已經被他養大了胃口的屬地,那就不關他的事情了。
在這期間,地方暴動,可以讓這些流民為他拼命。流民沒有入籍,死多少都不影響他的政績,還能幫他節約一點糧食。
在這之後,他會留下一點糧食,不多,但是肯定可以支撐到他離開為止。
到時候,就算新任的官員萬一出了什麽事,朝廷追究下來,難道還能怪他一個父母官,在職的時候盡心盡力,甚至自己出錢來養活這些百姓嗎?
所以,只要能撐過今年——榮華富貴,於他來說不過是指日可待!
作者有話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