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丘濬臉色一下子就不好看起來。
別聽這小子說是去陜西實際上他的目標是陜西行都司!
相對而言陜西是安穩的,陜西行都司那邊則是偏僻的河西走廊,時常走個百八十裏都沒有人煙的,若是半路上出點什麽事連幫把手的人都不會有!
倘若那邊不是又荒涼又危險就不至於被設置為行都司了。
當初楊一清要帶人去走走丘濬也沒覺得有什麽甚至連他們要出關去敦煌都同意了。
可現在是文哥兒要求,丘濬心裏的想法就不太一樣了文哥兒才十歲怎麽能去那樣的地方?
就算他從小活蹦亂跳、連病都沒生過幾次,真要去了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地方怕也是受不了的。
丘濬把手裏的茶杯一擱,繃著一張臉罵道:“江南也就罷了好歹是個富庶之地,你去陜西行都司那邊是想自討苦吃嗎?你才回來沒滿一年又琢磨著往外跑往後怎麽耐得下性子做事?真當朝堂是你玩耍的地方,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文哥兒挨了丘濬劈頭蓋臉一通罵,乖乖地沒有還嘴。
等丘濬心頭的火氣都發洩出來了他才湊過去分析道:“我不是一個人去是跟師兄他們一起去一路上養足了精神就走走累了就停下不會出什麽事的。”
“至於到了那邊適不適應,也不是什麽大問題人家軍屯都是帶上家小的老弱婦孺都能在軍屯生活我豈會連幾個月都受不住?我又不是什麽金嬌玉貴的名門子弟難道別人活該吃盡苦頭,而我連去待幾個月都不成,一輩子都心安理得地留在京師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
“若是實在受不了,我也是可以回來的嘛,又沒人把我拴在那兒。”
丘濬道:“少說得那麽冠冕堂皇,你不過就是想出去玩兒!你才幾歲?你才幾歲就想去那種地方?你要是二十歲三十歲了,便是你不想去我也會攆你去,可你才十歲!”
十歲的小孩,不就該好吃好喝嗎?他爹王華都是五品官了,錦衣玉食地養著他有什麽不對?他把兒子養到三十幾歲,他說什麽了?!
要是別家的小孩,他可能會覺得小孩子合該多磨礪一下,千萬不能過分溺愛。可是文哥兒哪裏能一樣,他如今才十歲就已經是正兒八經的六品官,早就被磨礪得足夠多了。
明明只需要好好待在翰林院熬資歷就可以了,為什麽還要想著往外跑?
文哥兒坦然承認:“我就是想去玩兒沒錯,沒去過的地方我都想去看看,沒嘗過的吃食我都想去嘗嘗,這不是我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事嗎?”
丘濬氣得吹胡子瞪眼。
文哥兒道:“我與東宮有舊故,又是老師他們頗為喜歡的學生,以後想要青雲直上可太容易了,只要安安分分等到九年任滿便能升個五品的侍讀學士。”
“所以我只需要老老實實待在翰林院修修書就可以了——您是這樣的意思嗎?”
“唐代的張九齡曾上書要求任用官員時‘不歷州縣,不擬臺省’,沒有地方經驗就不能進三省以及禦史臺這些中樞衙門!難道現在只要多讀些書便會治國了嗎?只要多看幾本書多修幾本書,便能輕松做出那些可能會影響無數百姓的決定了對嗎?”
丘濬繃著臉繼續罵道:“誰不是這樣過來的?我不是這樣過來的,還是你大先生、你三先生不是這樣過來的?你是覺得我們這樣入閣是不對的?”
“難道讓你管一個莊子,你便要去學種地嗎?”
丘濬一開啟辯論模式,馬上開始給文哥兒旁征博引。
為什麽孔子說向他請教稼穡的樊遲是“小人”?
為什麽子夏說“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為什麽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你讀那麽多書學那麽多學問,不用來發揮更大的用處,難道是為了用來種地?!
就算你盡心盡力侍弄莊稼,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幹得汗流浹背,到了秋天頂多也只能收獲那麽幾石的糧食,除了養活自己一家幾口以外又能做什麽?
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必要的,你要為朝廷做決策不一定要會審問走丟的到底是誰家的牛!
六部官員不是大多都是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嗎?禦史不也是大都從地方上選上來的嗎?
只要你知道怎麽選人、知道怎麽把他們放到適合的位置上,不就要多少地方經驗有多少經驗了嗎?
難道你想練書法還得先學會制筆制墨造紙不成?你只要會挑會用就好!
文哥兒聽了丘濬這麽一番話,一直很安靜地沒說話。
丘濬見文哥兒沒聲了,擡眼看著他說道:“怎麽?沒話可說了?你不是一貫很伶牙俐齒嗎?”
文哥兒理了理思緒,才說道:“一開始內閣也並不是光從翰林院裏選,是天順之後才逐漸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
文哥兒也是在上次被楊廷和捅破禦史夢想的時候才認真去了解了許多大明官場潛規則。
以前內閣並不都是單從翰林院選人,如今卻是逐步形成定制,沒入過翰林的一概被排除在外,連被舉薦提名的資格都沒有。
這短短三十多年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一點。
連禦史的選拔也逐漸開了口子。
在此之前大部分禦史都是從地方上選上來的,至少要有過兩任州縣經驗且政績十分出眾,才有資格調任為禦史!
天順年間卻是曾經直接任用毫無經驗的新科進士為禦史,以至於禦史的選拔制度逐漸松動。
放松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明明禦史和知縣都是七品官,為什麽還要先幹兩任苦哈哈的基層工作才去當禦史?我有門路我直接當不好嗎?何必自討苦吃!
連負責監察工作的都察院都開了這樣的頭,別的方面就更不用說了。
長此以往,讀書人的骨氣與信念會在一次次攀關系求援引中磨滅殆盡,興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莊定山他們那樣掛冠而去,餘下的只剩那些善於鉆研結黨的家夥。
等到把持權柄的全是這類人,官場風氣只會越來越差!
丘濬聽完文哥兒的分析,臭著一張臉說道:“都怪莊定山他們開了壞頭!”
像他也曾經不受待見、他的意見也曾經沒人願意聽,他棄官了嗎?他請辭了嗎?他還不是幹到七十五歲?
一個莊定山、一個陳白沙,屬於丘濬每次提起來都要辱罵他們帶壞當代年輕人的存在。
這些年來有人舉薦他們說應該重新起用,丘濬那是一概當做沒看見的。
說棄官就棄官,說回來就回來,世上哪有這麽好的事?!
且當一輩子的隱士去!
文哥兒道:“也不是他們先起的頭,古時不就有殷亡以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傳說嗎?”
華夏的隱士文化是源遠流長的。
傳說寒食節和“足下”這個稱呼就起源於晉文公時期的隱士介子推。
介子推早年跟著晉文公逃往外國,一直忠心耿耿,甚至割自己的腿肉給晉文公充饑。
等到晉文公歸國後開始封賞功臣,介子推看著滿朝上下全是邀功求進之人,甚至連那些啥事沒幹的人也巧言令色討封賜,整個都城儼然成了烏煙瘴氣的名利場。
介子推便失望無比地帶著自己老母親悄然離開、隱遁山林。
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走了以後十分懊悔。
為了逼出隱居的介子推,晉文公一把火把山給燒了!
結果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木而死。
晉文公悲痛之下取了段燒焦的木頭做成木屐,每次一低頭就看著它流著淚傷心地說:“悲乎,足下!”並表示以後介子推的忌日全國禁火。
看看別人,只要對君王和時局感到失望,說不出山就不出山,哪怕被燒死都堅決不出山!
所以這種風氣絕對不是莊定山他們帶起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少這樣的存在。
沒多少人能像孔孟那樣哪怕明知道“道之不行”——明知道自己的主張很難被任何一位君王采納,仍然能堅持輾轉各國尋求任用、希望能匡扶世道經世濟民。
文哥兒還給莊昶他們說了幾句好話,至少人家也不是完全隱居,還是會收學生搞教學的,你看文徵明他們不就是莊昶教過的嗎?現在合該多鍛煉鍛煉文徵明,把莊昶的份也用回來!
將來陳白沙的學生考上來了,咱也要一視同仁,多給他們安排點活兒!
那陳白沙也是廣東人來著,學生肯定也有很多廣東仔,四舍五入跟老丘算是同鄉,必須統統把他們給安(nu)排(yi)起來!
老師欠下的債,學生十倍償還!
他陳白沙的門下弟子,我王慎辭承包了!
將來考上幾個禍害幾個,保證一個都不會落下!
回頭連他徒孫都不放過!
丘濬:“…………”
不知道為什麽,突然不那麽討厭陳白沙了。
文哥兒見丘濬眉頭略微舒展開了,便斂起嬉笑正色說道:“我以前曾聽人時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說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我還小,懂得不多,管不了太長遠的事,只想著趁著精力足夠好的時候多出去看看,多認識些不同的人,盡量聚集足夠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盡力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人和事。”
“更多的,我還沒想好,也沒有光憑讀書就一通百通的悟性。”
“我要多出去看看,才知道需要做什麽,才知道該怎麽做。”
丘濬眉頭又皺了起來:“路途這樣遠……”
“對我而言出行又不是什麽辛苦的事,我一直都樂在其中。”文哥兒說道,“能去做而不作為,與您痛恨的莊定山他們有什麽不同?”
丘濬說不過他,不吭聲了。
文哥兒便把自己的多重保障給丘濬講了講——
他已經動員了李兆先這個師兄,動員了元思永和張靈兩個曾經從河西走廊出關去敦煌的好友,甚至把汪機都給說動來給他們當隨隊大夫了!
到了陜西,他們還有楊一清這個師叔接應來著,楊一清在陜西幹了四五年啦,熟人會少嗎?!
保證他們走到哪兒都宛如回到自己家!
要是王九思他們這些庶吉士願意一起去的話,甚至還有王九思這個陜西本地人領路!
這還不夠安全嗎?
丘濬臉色依然臭臭的,沒好氣地說道:“你總有許多道理,我說不過你。”
文哥兒聽丘濬語氣松動了,當即打蛇隨棍上地問丘濬能不能讓他拿當初那道開邊貿的折子當由頭搞個河西走廊開發計劃呈上去!
這樣他們的西北考察團才能順利成團!
多搞一個名目,多一分被批準的希望!
丘濬道:“你又不是沒看過,自己寫去。”
難道還要他這個已經致仕的人幫忙寫不成?!
文哥兒聽後麻溜說道:“那我寫好後馬上拿來給您看!”
說完他就興沖沖回家著手寫計劃了,跑得那叫一個快,仿佛生怕丘濬會反悔。
丘濬看著他的背影風風火火地消失在門口,心裏頭不免既欣慰又擔憂。
欣慰的是這小子敢做也願意做,哪怕玩心有點兒重,大多數時候卻都是想盡力做些為國為民的事。
擔憂的也是這小子什麽都敢做、什麽都敢說,以後不知會不會因為這種性格惹禍上身。
遠的不說,光是這念頭一起就非要不遠千裏跑去河西走廊這種地方看一看的作派,便讓人放心不下……
作者有話說:
老丘:放心不下,得多活幾年看著他
文崽:對對對對,必須活過隔壁老王!
肥肥的更新!
註:
①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出自《新唐書》
【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上疏言:“縣令、刺史,陛下所與共理,尤親於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為斥逐,非少重其選不可……今吏部始造簿書,以備遺忘,而反求精於案牘,不急人才,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記。”於是下詔擇京官有善政者補刺史……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
張九齡:地方官這麽重要的位置,安排京官去當卻都覺得是貶斥,這都是啥事啊?本來檔案只是寫來備忘的,結果現在選官一味選拔會寫會公文會吹牛逼的,不想辦法選出有真才實學的,有什麽用!!!!!
於是唐朝把京官下放去地方當刺史,混夠了資歷才能進中樞
②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樊遲問稼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論語》和《孟子》
都是孔孟對別人問他怎麽種地(種不種地)的態度
比如:【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小技藝必然也有它們的可取之處,但是要是沈迷其中恐怕會耽誤大事,所以君子不幹這種事。
孟子也被問“你認為應該一邊治天下一邊種地自給自足嗎”,孟子就搬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說法,表示各行各業都不會一邊幹本行一邊種地,為什麽治理天下就要幹兩樣活?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有空種地嗎?(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
不肯動腦的人就幹體力勞動,肯動腦的人就幹腦力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就這麽殘酷了!()
③不食周粟: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④足下的出處:參考清代褚人獲的歷代八卦合集《堅瓠集》
【東方朔《瑣語》,載木屐起於晉文公。介子推從亡歸國。逃祿隱跡綿上。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嘆。伐以制屐。每懷推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始此。按推姓王。名光。字推。介休人。故稱介子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殷蕓小說》也記錄過差不多的傳說:【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輒潸然流涕視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言,將起於此。】
可見這個說法很早就流行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別聽這小子說是去陜西實際上他的目標是陜西行都司!
相對而言陜西是安穩的,陜西行都司那邊則是偏僻的河西走廊,時常走個百八十裏都沒有人煙的,若是半路上出點什麽事連幫把手的人都不會有!
倘若那邊不是又荒涼又危險就不至於被設置為行都司了。
當初楊一清要帶人去走走丘濬也沒覺得有什麽甚至連他們要出關去敦煌都同意了。
可現在是文哥兒要求,丘濬心裏的想法就不太一樣了文哥兒才十歲怎麽能去那樣的地方?
就算他從小活蹦亂跳、連病都沒生過幾次,真要去了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地方怕也是受不了的。
丘濬把手裏的茶杯一擱,繃著一張臉罵道:“江南也就罷了好歹是個富庶之地,你去陜西行都司那邊是想自討苦吃嗎?你才回來沒滿一年又琢磨著往外跑往後怎麽耐得下性子做事?真當朝堂是你玩耍的地方,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文哥兒挨了丘濬劈頭蓋臉一通罵,乖乖地沒有還嘴。
等丘濬心頭的火氣都發洩出來了他才湊過去分析道:“我不是一個人去是跟師兄他們一起去一路上養足了精神就走走累了就停下不會出什麽事的。”
“至於到了那邊適不適應,也不是什麽大問題人家軍屯都是帶上家小的老弱婦孺都能在軍屯生活我豈會連幾個月都受不住?我又不是什麽金嬌玉貴的名門子弟難道別人活該吃盡苦頭,而我連去待幾個月都不成,一輩子都心安理得地留在京師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
“若是實在受不了,我也是可以回來的嘛,又沒人把我拴在那兒。”
丘濬道:“少說得那麽冠冕堂皇,你不過就是想出去玩兒!你才幾歲?你才幾歲就想去那種地方?你要是二十歲三十歲了,便是你不想去我也會攆你去,可你才十歲!”
十歲的小孩,不就該好吃好喝嗎?他爹王華都是五品官了,錦衣玉食地養著他有什麽不對?他把兒子養到三十幾歲,他說什麽了?!
要是別家的小孩,他可能會覺得小孩子合該多磨礪一下,千萬不能過分溺愛。可是文哥兒哪裏能一樣,他如今才十歲就已經是正兒八經的六品官,早就被磨礪得足夠多了。
明明只需要好好待在翰林院熬資歷就可以了,為什麽還要想著往外跑?
文哥兒坦然承認:“我就是想去玩兒沒錯,沒去過的地方我都想去看看,沒嘗過的吃食我都想去嘗嘗,這不是我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事嗎?”
丘濬氣得吹胡子瞪眼。
文哥兒道:“我與東宮有舊故,又是老師他們頗為喜歡的學生,以後想要青雲直上可太容易了,只要安安分分等到九年任滿便能升個五品的侍讀學士。”
“所以我只需要老老實實待在翰林院修修書就可以了——您是這樣的意思嗎?”
“唐代的張九齡曾上書要求任用官員時‘不歷州縣,不擬臺省’,沒有地方經驗就不能進三省以及禦史臺這些中樞衙門!難道現在只要多讀些書便會治國了嗎?只要多看幾本書多修幾本書,便能輕松做出那些可能會影響無數百姓的決定了對嗎?”
丘濬繃著臉繼續罵道:“誰不是這樣過來的?我不是這樣過來的,還是你大先生、你三先生不是這樣過來的?你是覺得我們這樣入閣是不對的?”
“難道讓你管一個莊子,你便要去學種地嗎?”
丘濬一開啟辯論模式,馬上開始給文哥兒旁征博引。
為什麽孔子說向他請教稼穡的樊遲是“小人”?
為什麽子夏說“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為什麽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你讀那麽多書學那麽多學問,不用來發揮更大的用處,難道是為了用來種地?!
就算你盡心盡力侍弄莊稼,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幹得汗流浹背,到了秋天頂多也只能收獲那麽幾石的糧食,除了養活自己一家幾口以外又能做什麽?
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必要的,你要為朝廷做決策不一定要會審問走丟的到底是誰家的牛!
六部官員不是大多都是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嗎?禦史不也是大都從地方上選上來的嗎?
只要你知道怎麽選人、知道怎麽把他們放到適合的位置上,不就要多少地方經驗有多少經驗了嗎?
難道你想練書法還得先學會制筆制墨造紙不成?你只要會挑會用就好!
文哥兒聽了丘濬這麽一番話,一直很安靜地沒說話。
丘濬見文哥兒沒聲了,擡眼看著他說道:“怎麽?沒話可說了?你不是一貫很伶牙俐齒嗎?”
文哥兒理了理思緒,才說道:“一開始內閣也並不是光從翰林院裏選,是天順之後才逐漸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
文哥兒也是在上次被楊廷和捅破禦史夢想的時候才認真去了解了許多大明官場潛規則。
以前內閣並不都是單從翰林院選人,如今卻是逐步形成定制,沒入過翰林的一概被排除在外,連被舉薦提名的資格都沒有。
這短短三十多年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一點。
連禦史的選拔也逐漸開了口子。
在此之前大部分禦史都是從地方上選上來的,至少要有過兩任州縣經驗且政績十分出眾,才有資格調任為禦史!
天順年間卻是曾經直接任用毫無經驗的新科進士為禦史,以至於禦史的選拔制度逐漸松動。
放松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明明禦史和知縣都是七品官,為什麽還要先幹兩任苦哈哈的基層工作才去當禦史?我有門路我直接當不好嗎?何必自討苦吃!
連負責監察工作的都察院都開了這樣的頭,別的方面就更不用說了。
長此以往,讀書人的骨氣與信念會在一次次攀關系求援引中磨滅殆盡,興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莊定山他們那樣掛冠而去,餘下的只剩那些善於鉆研結黨的家夥。
等到把持權柄的全是這類人,官場風氣只會越來越差!
丘濬聽完文哥兒的分析,臭著一張臉說道:“都怪莊定山他們開了壞頭!”
像他也曾經不受待見、他的意見也曾經沒人願意聽,他棄官了嗎?他請辭了嗎?他還不是幹到七十五歲?
一個莊定山、一個陳白沙,屬於丘濬每次提起來都要辱罵他們帶壞當代年輕人的存在。
這些年來有人舉薦他們說應該重新起用,丘濬那是一概當做沒看見的。
說棄官就棄官,說回來就回來,世上哪有這麽好的事?!
且當一輩子的隱士去!
文哥兒道:“也不是他們先起的頭,古時不就有殷亡以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傳說嗎?”
華夏的隱士文化是源遠流長的。
傳說寒食節和“足下”這個稱呼就起源於晉文公時期的隱士介子推。
介子推早年跟著晉文公逃往外國,一直忠心耿耿,甚至割自己的腿肉給晉文公充饑。
等到晉文公歸國後開始封賞功臣,介子推看著滿朝上下全是邀功求進之人,甚至連那些啥事沒幹的人也巧言令色討封賜,整個都城儼然成了烏煙瘴氣的名利場。
介子推便失望無比地帶著自己老母親悄然離開、隱遁山林。
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走了以後十分懊悔。
為了逼出隱居的介子推,晉文公一把火把山給燒了!
結果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木而死。
晉文公悲痛之下取了段燒焦的木頭做成木屐,每次一低頭就看著它流著淚傷心地說:“悲乎,足下!”並表示以後介子推的忌日全國禁火。
看看別人,只要對君王和時局感到失望,說不出山就不出山,哪怕被燒死都堅決不出山!
所以這種風氣絕對不是莊定山他們帶起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少這樣的存在。
沒多少人能像孔孟那樣哪怕明知道“道之不行”——明知道自己的主張很難被任何一位君王采納,仍然能堅持輾轉各國尋求任用、希望能匡扶世道經世濟民。
文哥兒還給莊昶他們說了幾句好話,至少人家也不是完全隱居,還是會收學生搞教學的,你看文徵明他們不就是莊昶教過的嗎?現在合該多鍛煉鍛煉文徵明,把莊昶的份也用回來!
將來陳白沙的學生考上來了,咱也要一視同仁,多給他們安排點活兒!
那陳白沙也是廣東人來著,學生肯定也有很多廣東仔,四舍五入跟老丘算是同鄉,必須統統把他們給安(nu)排(yi)起來!
老師欠下的債,學生十倍償還!
他陳白沙的門下弟子,我王慎辭承包了!
將來考上幾個禍害幾個,保證一個都不會落下!
回頭連他徒孫都不放過!
丘濬:“…………”
不知道為什麽,突然不那麽討厭陳白沙了。
文哥兒見丘濬眉頭略微舒展開了,便斂起嬉笑正色說道:“我以前曾聽人時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說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我還小,懂得不多,管不了太長遠的事,只想著趁著精力足夠好的時候多出去看看,多認識些不同的人,盡量聚集足夠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盡力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人和事。”
“更多的,我還沒想好,也沒有光憑讀書就一通百通的悟性。”
“我要多出去看看,才知道需要做什麽,才知道該怎麽做。”
丘濬眉頭又皺了起來:“路途這樣遠……”
“對我而言出行又不是什麽辛苦的事,我一直都樂在其中。”文哥兒說道,“能去做而不作為,與您痛恨的莊定山他們有什麽不同?”
丘濬說不過他,不吭聲了。
文哥兒便把自己的多重保障給丘濬講了講——
他已經動員了李兆先這個師兄,動員了元思永和張靈兩個曾經從河西走廊出關去敦煌的好友,甚至把汪機都給說動來給他們當隨隊大夫了!
到了陜西,他們還有楊一清這個師叔接應來著,楊一清在陜西幹了四五年啦,熟人會少嗎?!
保證他們走到哪兒都宛如回到自己家!
要是王九思他們這些庶吉士願意一起去的話,甚至還有王九思這個陜西本地人領路!
這還不夠安全嗎?
丘濬臉色依然臭臭的,沒好氣地說道:“你總有許多道理,我說不過你。”
文哥兒聽丘濬語氣松動了,當即打蛇隨棍上地問丘濬能不能讓他拿當初那道開邊貿的折子當由頭搞個河西走廊開發計劃呈上去!
這樣他們的西北考察團才能順利成團!
多搞一個名目,多一分被批準的希望!
丘濬道:“你又不是沒看過,自己寫去。”
難道還要他這個已經致仕的人幫忙寫不成?!
文哥兒聽後麻溜說道:“那我寫好後馬上拿來給您看!”
說完他就興沖沖回家著手寫計劃了,跑得那叫一個快,仿佛生怕丘濬會反悔。
丘濬看著他的背影風風火火地消失在門口,心裏頭不免既欣慰又擔憂。
欣慰的是這小子敢做也願意做,哪怕玩心有點兒重,大多數時候卻都是想盡力做些為國為民的事。
擔憂的也是這小子什麽都敢做、什麽都敢說,以後不知會不會因為這種性格惹禍上身。
遠的不說,光是這念頭一起就非要不遠千裏跑去河西走廊這種地方看一看的作派,便讓人放心不下……
作者有話說:
老丘:放心不下,得多活幾年看著他
文崽:對對對對,必須活過隔壁老王!
肥肥的更新!
註:
①不歷州縣,不擬臺省:出自《新唐書》
【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上疏言:“縣令、刺史,陛下所與共理,尤親於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為斥逐,非少重其選不可……今吏部始造簿書,以備遺忘,而反求精於案牘,不急人才,何異遺劍中流,而刻舟以記。”於是下詔擇京官有善政者補刺史……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
張九齡:地方官這麽重要的位置,安排京官去當卻都覺得是貶斥,這都是啥事啊?本來檔案只是寫來備忘的,結果現在選官一味選拔會寫會公文會吹牛逼的,不想辦法選出有真才實學的,有什麽用!!!!!
於是唐朝把京官下放去地方當刺史,混夠了資歷才能進中樞
②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樊遲問稼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論語》和《孟子》
都是孔孟對別人問他怎麽種地(種不種地)的態度
比如:【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小技藝必然也有它們的可取之處,但是要是沈迷其中恐怕會耽誤大事,所以君子不幹這種事。
孟子也被問“你認為應該一邊治天下一邊種地自給自足嗎”,孟子就搬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說法,表示各行各業都不會一邊幹本行一邊種地,為什麽治理天下就要幹兩樣活?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有空種地嗎?(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
不肯動腦的人就幹體力勞動,肯動腦的人就幹腦力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就這麽殘酷了!()
③不食周粟: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④足下的出處:參考清代褚人獲的歷代八卦合集《堅瓠集》
【東方朔《瑣語》,載木屐起於晉文公。介子推從亡歸國。逃祿隱跡綿上。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嘆。伐以制屐。每懷推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始此。按推姓王。名光。字推。介休人。故稱介子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殷蕓小說》也記錄過差不多的傳說:【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輒潸然流涕視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言,將起於此。】
可見這個說法很早就流行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