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二更◎
水鏡:【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 漢字的書寫材料從以竹簡為主,變成以紙張為主。紙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於攜帶, 這極大擴大了文獻典籍的傳播。無疑會促進更多人讀書識字。
時間步入隋唐年間, 佛教已然傳入中國, 信徒越來越多。信眾認為通過閱覽或謄抄佛教典籍可以積攢功德。
在佛教傳播過程中, 必然會遇上一個問題。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讀佛經,這樣大量需求的經書從何而來?通過手抄,速度緩慢, 而且臨摹出書頁裏的佛像需要專業的繪畫技術。
雕版印刷術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中應運而生。
如今,我們能輕易說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點是錯字難以更正,需要整塊雕刻, 錯一個字很難更正。
古人不傻,時至宋朝,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以泥燒制成一個又一個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時, 逐一對照選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藥劑將框內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塗以油墨, 蓋上紙, 壓一壓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頁文章。
活字印刷的優點顯而易見, 它非常靈活。
出了錯字就重新制作對應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現造一枚。取材也靈活,不限於泥塑, 也能用木頭、銅、鉛等, 各有優缺點。
問題來了。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終沒超過雕版印刷。
這是為什麽呢?】
水鏡前, 朱元璋脫口而出一個答案, 很簡單——沒必要。
理論上, 活字印刷術是比雕版印刷術在技術層面上更加進步了,但進步的技術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術。
以傳統經史子集舉例,那些經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讀。
大多書肆會預備一些存貨。這些典籍的內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斷地刊印。
再以佛經為例,經文內容早就固定下來,而購買佛經的人群越有錢越追求精美。
論精美,活字印刷遠不如雕版。
雕版在紙上成稿。若請書法高手寫出初稿,能將鐵畫銀鉤的字跡在一塊雕版上完整刻印出來。豎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與字之間的起落轉折頗具美感。
從典籍到佛經,想要購買他們的人群,基本不會把書讀過就扔。
哪怕不時時翻閱,收藏起來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傳,但至少能藏個一二十年。這種情況下,必是更願意購買質量更好的買雕版印刷物。
相對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觀上就欠缺很多。
就連最基礎的字體對齊也常有問題。
每一個活字是單獨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藥水固定活字時如何保證位置在一條直線上,不會發生脫落移位等問題?
精益求精,當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則三四千,多則數萬。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負擔不起這樣的活字成本。
沒了成本優勢,活字印刷術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劣勢。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無需排版。活字卻要增加檢索字體逐一放入板框,再進行核查的步驟。找字費時,人工費用增加。
朱元璋一點也不意外活字印刷術因此被冷遇。
就聽水鏡播放: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宋朝卻沒有得到重視,雕版印刷仍舊統治印刷界。
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活字印刷術勝在靈活,但它在誕生後的幾百年間,很多時候沒有對應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內容更新速度緩慢,不似現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資訊充斥媒體。
當時的讀書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藝術美觀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麽有沒有例外情況出現呢?
有。
元朝疆域遼闊,多語言體系並行。
對於更新頻次高的官方文書,需要能靈活排列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術,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兩朝,邸報發行量增加。與傳統的經書不同,邸報每期內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間隔日期較短。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與邸報相似的印刷品還有通俗話本。這類小說在長久收藏的價值上降低,但因易讀性與娛樂性,它的受眾面變得更廣。
私人書鋪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說,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銷。
由此可見,對於印刷術的選擇,在成本優勢不明顯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性。
東方,雕版印刷術的統治地位維持數百年,它的背後是人們對於知識體系需求與認知的雙重固化。
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的科舉體系,在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再迸發出日新月異的思想火花。
印刷術隨著宋元的戰爭與貿易漸漸傳入歐洲。
初時,歐洲對於印刷術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滿足少量識字人群。
十五世紀中葉,德國的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版印刷機。
不是印刷術,而是印刷機。機械的投入使用,極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於漢字表意的特性,歐洲使用的拉丁語族為表音文字,單個字母數量遠遠低於漢字。
這個特點更容易發明出一種機器,以機械方式將數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組合去印刷書籍。
歐洲使用機械印刷術,與文藝覆興、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相輔相成。
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對於知識的渴求也日益加深,對各種書籍的需求不斷上升,反之也促成了識字者越來越多。
由此,活字印刷術在歐洲逐漸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命運之輪啟動初時,東方大陸對此知之甚少。
當量變引起質變,才赫然驚覺工業革命到來,顛覆數千年的世界舊秩序。
活字印刷術,在十九世紀進一步發展出了個人打字機。
打字機貌似沒有任何殺傷力,像是文字本身或許無罪。但別忘了使用它的人群會發生沖突戰爭,隨之而來,源於西方的傲慢文字等級制度出現了。
傲慢於何處?
現在先看一張英文打字機圖片,其鍵盤與我們今天慣用的電腦鍵盤布局類似。直接敲擊二十六個字母的按鍵,組合排列後就能用油墨打出一篇文章。
那麽,你能想象出中文打字機模樣嗎?敲擊中文鍵盤,如何直接打出一個又一個中文。】
朱元璋緊緊蹙起了眉頭。
番邦文字的單個字母很少,這些零件數量能搞在一臺機器上。漢字卻以幾萬計數,如何做到在一臺機器上,按下一鍵就能打出一個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水鏡:【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 漢字的書寫材料從以竹簡為主,變成以紙張為主。紙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於攜帶, 這極大擴大了文獻典籍的傳播。無疑會促進更多人讀書識字。
時間步入隋唐年間, 佛教已然傳入中國, 信徒越來越多。信眾認為通過閱覽或謄抄佛教典籍可以積攢功德。
在佛教傳播過程中, 必然會遇上一個問題。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讀佛經,這樣大量需求的經書從何而來?通過手抄,速度緩慢, 而且臨摹出書頁裏的佛像需要專業的繪畫技術。
雕版印刷術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中應運而生。
如今,我們能輕易說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點是錯字難以更正,需要整塊雕刻, 錯一個字很難更正。
古人不傻,時至宋朝,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以泥燒制成一個又一個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時, 逐一對照選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藥劑將框內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塗以油墨, 蓋上紙, 壓一壓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頁文章。
活字印刷的優點顯而易見, 它非常靈活。
出了錯字就重新制作對應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現造一枚。取材也靈活,不限於泥塑, 也能用木頭、銅、鉛等, 各有優缺點。
問題來了。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終沒超過雕版印刷。
這是為什麽呢?】
水鏡前, 朱元璋脫口而出一個答案, 很簡單——沒必要。
理論上, 活字印刷術是比雕版印刷術在技術層面上更加進步了,但進步的技術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術。
以傳統經史子集舉例,那些經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讀。
大多書肆會預備一些存貨。這些典籍的內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斷地刊印。
再以佛經為例,經文內容早就固定下來,而購買佛經的人群越有錢越追求精美。
論精美,活字印刷遠不如雕版。
雕版在紙上成稿。若請書法高手寫出初稿,能將鐵畫銀鉤的字跡在一塊雕版上完整刻印出來。豎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與字之間的起落轉折頗具美感。
從典籍到佛經,想要購買他們的人群,基本不會把書讀過就扔。
哪怕不時時翻閱,收藏起來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傳,但至少能藏個一二十年。這種情況下,必是更願意購買質量更好的買雕版印刷物。
相對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觀上就欠缺很多。
就連最基礎的字體對齊也常有問題。
每一個活字是單獨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藥水固定活字時如何保證位置在一條直線上,不會發生脫落移位等問題?
精益求精,當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則三四千,多則數萬。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負擔不起這樣的活字成本。
沒了成本優勢,活字印刷術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劣勢。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無需排版。活字卻要增加檢索字體逐一放入板框,再進行核查的步驟。找字費時,人工費用增加。
朱元璋一點也不意外活字印刷術因此被冷遇。
就聽水鏡播放: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宋朝卻沒有得到重視,雕版印刷仍舊統治印刷界。
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活字印刷術勝在靈活,但它在誕生後的幾百年間,很多時候沒有對應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內容更新速度緩慢,不似現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資訊充斥媒體。
當時的讀書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藝術美觀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麽有沒有例外情況出現呢?
有。
元朝疆域遼闊,多語言體系並行。
對於更新頻次高的官方文書,需要能靈活排列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術,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兩朝,邸報發行量增加。與傳統的經書不同,邸報每期內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間隔日期較短。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與邸報相似的印刷品還有通俗話本。這類小說在長久收藏的價值上降低,但因易讀性與娛樂性,它的受眾面變得更廣。
私人書鋪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說,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銷。
由此可見,對於印刷術的選擇,在成本優勢不明顯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性。
東方,雕版印刷術的統治地位維持數百年,它的背後是人們對於知識體系需求與認知的雙重固化。
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的科舉體系,在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再迸發出日新月異的思想火花。
印刷術隨著宋元的戰爭與貿易漸漸傳入歐洲。
初時,歐洲對於印刷術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滿足少量識字人群。
十五世紀中葉,德國的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版印刷機。
不是印刷術,而是印刷機。機械的投入使用,極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於漢字表意的特性,歐洲使用的拉丁語族為表音文字,單個字母數量遠遠低於漢字。
這個特點更容易發明出一種機器,以機械方式將數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組合去印刷書籍。
歐洲使用機械印刷術,與文藝覆興、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相輔相成。
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對於知識的渴求也日益加深,對各種書籍的需求不斷上升,反之也促成了識字者越來越多。
由此,活字印刷術在歐洲逐漸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命運之輪啟動初時,東方大陸對此知之甚少。
當量變引起質變,才赫然驚覺工業革命到來,顛覆數千年的世界舊秩序。
活字印刷術,在十九世紀進一步發展出了個人打字機。
打字機貌似沒有任何殺傷力,像是文字本身或許無罪。但別忘了使用它的人群會發生沖突戰爭,隨之而來,源於西方的傲慢文字等級制度出現了。
傲慢於何處?
現在先看一張英文打字機圖片,其鍵盤與我們今天慣用的電腦鍵盤布局類似。直接敲擊二十六個字母的按鍵,組合排列後就能用油墨打出一篇文章。
那麽,你能想象出中文打字機模樣嗎?敲擊中文鍵盤,如何直接打出一個又一個中文。】
朱元璋緊緊蹙起了眉頭。
番邦文字的單個字母很少,這些零件數量能搞在一臺機器上。漢字卻以幾萬計數,如何做到在一臺機器上,按下一鍵就能打出一個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