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窮富翁大作戰(3)
關燈
小
中
大
第466章 窮富翁大作戰(3)
這種迷惘而又恐慌漸現的心境, 乍一看來像是突然發現了世界真相人間真實,但在細想之下,似乎還有著別的其它東西依然潛在底下。
以蘇韻的“記錄”來看,她會特意去拍攝錄制這樣一個臨時變換人生的節目, 去反駁近年來社會上很流行的“窮人有罪論”——這確實是她會做並且做得出的事。
不過, 除了故意而為的時候, 蘇韻都是很少會制造什麽悲劇結局的,就連那幾部結合了文藝風格的電影,也盡可能地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來收場,在一片看似茫茫無際的絕境之中,或多或少地隱藏著希望的曙光。
這樣想來, 蘇韻自然是不至於為了反駁“窮人有罪論”、為已經很努力到盡力卻始終難以看到出路的底層窮人, 而制作出這樣一個特別節目。
有錢有地位的社會精英一朝落難捱苦, 固然是能在播送時讓不少日常就是捱苦的人爽到飛起,但只要這股子爽快緩過勁來,就必然只會令人感嘆一聲:本來會受苦和受嘲的人, 其實不是電視機裏面那個體驗底層人生的挑戰者,而純粹就是生活在底層的自己。
最可怕的是,階級的跨越在這個時代,是越來越艱難。
這一點,從何屏思那邊的“體驗”裏就可以清晰明白地看出。
最開始,她信心滿滿地加入一個底層家庭, 立志要憑著自己輔助母親教導弟弟妹妹的多年經驗, 去幫這個多子女的底層家庭改變生活。
殊不知, 當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惡劣的居住環境又無法保證足夠的休息之後, 那顆曾經自信滿滿的大腦, 就很快地放棄了原先擬定好的各種計劃, 每天都被為生存問題而生出的煩惱所完全占據。
不說教育程度的差距和信息的不對等,光是在這種為了生存已經耗盡了絕大部分力氣的情況下,無論是以前再怎麽有想法和計劃,也都是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註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而這個社會最殘酷卻又公平的一點就是,它無時無刻都在極其嚴苛地,懲罰那些讀不好書的人——雖然“讀書”這一條路,是未必能讓人攀登上人生的巔峰,但至少它可以讓有心靠著讀書去努力的人,在這個岌岌可危的社會裏拼搏出勉強可供站立的一席之地。
但最可怕的是,哪怕這一條已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容易能讓人借此攀登上級階層的道路,也照樣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外在原因和內在因素,教人在最有希望的年紀裏,始終都抓不住這個漫長又短暫的時機。
於是乎,底層窮人的下一代,大多就是只能繼續這一代人的命運,出賣體力和時間去維持生存,拋售壽命與健康去換取眼前。
這種一代又一代都難以解決的問題,是無解的死循環,是始終無出口的死胡同、亦是永無天日的死牢籠,循環往覆,永無止境。
令人在想明白或者被他人提點醒覺之後,無可避免地膽戰心驚。
電視機裏面的人可憐嗎?當然是可憐的——不管是為了幫助底層家庭處理好生存問題和教育問題而焦頭爛額的何屏思;還是差點就要主動放棄、結果半途撿了只流浪貓於是為了貓貓咬牙堅持住籠屋、和各種蚊蟲小生物戰鬥到底的許俊鏗;抑或是一開始就脾氣火爆吃不了苦但是後來又呼哧呼哧地推著小車車撿垃圾的楊琦隆;以及為了博取人民好感來作秀結果真的在捱苦的政界人士……
苦是真的苦,他們這些在電視機外面被逗得哈哈大笑的人,差不多都親身經歷過。
所以,也是因為自己差不多都親身經歷過,才更是令人後怕。
因為,那些“體驗人生”的社會精英,無論在電視機的畫面裏顯得再怎麽淒苦可憐,他們的“體驗人生”也終歸是會走到盡頭,然後回歸他們原本的、擁有著豐富資產的寫意人生。
而這一份份被“拋棄”在後面的苦難人生,是他們這些底層人士一直都在經歷著、體驗著的……
只看表面的觀眾,來信或者評價裏就總是帶著無知又懵懂的笑聲,說這個節目做得很好,為他們這些努力的窮人正了名,有力地反駁了那些何不食肉糜的高高在上群體,讓不少人明白到“貧窮”這兩個字是有根源的漩渦……
而當這個漩渦困住人的時候,無論是什麽人,都很難在這個漩渦裏面掙脫出來,最後只能是眼睜睜而又無奈地,看著自己陷入貧窮漩渦締造的困局之中:看,那些個最開始自信滿滿地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改變生活的人,現在都成了什麽樣的灰頭土臉了?
當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拼盡了全力的時候,又怎麽可能有餘力去規劃未來,又怎麽可能有眼光去看清時代的變改,又怎麽可能有多出來的資金去提升自己,更何妨是談論那些在這個階段裏近乎無謂的鬥志和理想?
至於在這些誇讚聲和笑聲之中所夾雜的異響,則是開始“清醒”了的人,對蘇韻殘忍揭露人間真實的感謝和控訴。
他們一方面在感謝她打破信息繭房,說出人間真實;一方面卻又在難以接受真相的同時,忍不住對她發洩憤怒和悲哀。
在面對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時,他們這樣既難以擁有資源也難以擁有機遇的底層窮人,到底還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過上自己想要得到的人生?
《窮富翁大作戰》這個節目裏,這些參加挑戰體驗人生的社會精英,會被安插到每一個細分的階層和年齡階段。
從屋邨到唐樓,從劏房從籠屋,再到天為被地為席的街頭。
從青年時期的迷惑、到下一代教育的兩難、再到中年失業的危機以及老年時期的困惑,該有的,都應有盡有。
底層窮人的一生,大多就是這樣經歷過,然後循環。
“但是底層窮人的生活不是什麽被體驗的真人秀,這樣漫長而又痛苦的生命歷程有期限卻又遙遙無期,而當我們在面對這種困局之時,努力煎熬下去,拼命掙紮向上,是不是就是人間真實的一生?”
“社會精英抱著解脫的心態開著跑車離去,而我們是不是就只能抱著永遠觸不及的希望,絕望地老去、逝去?”
這個從開播之後就極具爭議的節目,在最後走到第一期節目結束的尾聲之時,確實是真的如那些悲觀卻又現實的觀眾所預料的那樣:在歷經了為期一個月的體驗人生之後,堅持到最後的一半挑戰者臉上帶著覆雜的神情,等來了劇組的接送車輛。
這輛車,是送他們去吃一次最後的聚餐,然後讓他們談論自己這一個月來的心得。
令觀眾或是感動或是不滿的是,這些社會精英在離去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把自己這一個月所得到的、所做到的東西,留給了與自己共同拍攝的人。
在令人感動這些人的良善之餘,似乎也能讓人察覺到那種來自於高高在上的“憐憫”。
這樣覆雜無比的心思,一直伴隨到聚餐的場面之中。
這些被關註了整整一個月的主角,終於是能接觸到他人對自己這一個月的看法。
面對好的回饋,無疑就是面露欣喜;但面對差的回饋,尤其是那些認為他們的這一個月體驗人生其實就是作秀,其實就是專門為有錢有地位的人而設計的公關活動,讓他們用最低廉的代價去獲取民間政治資本的那些言論,便很是能讓欣喜的笑容瞬間凝固。
不知幸運還是不幸的是,在場的人基本都是自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多少都知道在何種場合表現何種態度。
其中佼佼者,當然就是蘇韻特別關註的老友何屏思。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旦有機會團結起來,也許就能擁有難以想象的力量。”
“我們這些人的經歷雖然不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人的心態,不過我相信,只要有人願意去了解,只要有人願意去做,那麽總能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人,去關註他們、理解他們,以及幫助他們。”
“我看到有人說,教育其實是稀缺資源,也是劃分階層的手段——就像在場的另一位先生所說的那樣,雖然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盡可能公平,但這個社會依然都在極其嚴苛地懲罰那些讀不好書的人……”
“我想講,作為一個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得到頭的普通人,明白人間真實社會不易是很重要,比起這些人,我們這類人無疑是幸運得太多太多。”
“雖然人生而不平等,但無論是什麽人,都不應該去歧視或者看低他人,更不應該覺得自己能做到就要求他人一定要做到,因為這並非是由懶惰或者其它什麽原因造成,而是由外因和內因結合而成的難解困局。”
“我的好朋友瑪麗在準備這個節目之前,就曾經和我討論過這一類的問題,她當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消滅貧困,是不可能的。”
“我當時覺得她太過悲觀,還和她爭執了好幾次……直到我經歷了這一個月之後,我才發現,她這句話其實說得非常之正確。”
“不過這種‘非常之正確’的話,只能由她這種‘無關緊要’的人來說,而不能讓與政治有所相關的人來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那些人都不應該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
“因為這些人的職責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貧困的地區和人民走出貧困。”
“‘走出貧困’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而要做到,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
“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可以盡力活好自己的一生;而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回饋社會——這就是社會賦予人的責任,因人而異,卻又殊途同歸。”
這最後一集,就像是激起千層浪的那顆石頭,一經放出,就掀起了自香江這個首播地區為起點、繼而向周邊迅速輻射蔓延的巨浪。
原來,蘇韻這一次要探討的,並不是什麽“窮人有罪論”或是“富人有罪論”,而是更深一層的“因人而異的社會責任”!
在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成熟的新時代之中,大部分得到了繁華成果的有錢人,也是會隨之而越來越缺失同理心和社會責任的。
無可否認在這樣物欲橫流的社會依然會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但當信息切割分離、階層距離拉遠之後,那些為了為創造繁華新世界而付出血汗和健康的勞動者,仍然在受著往日的苦楚。
而當有一個節目,直截了當而又赤果果地展現出這樣的真相之後,看到它的人,應該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幸運,是不是還有社會的眷顧和底層勞動者的成全?
將心比心,向來就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行為。
但是大多數人,心裏都還是潛藏著應有的同理心和良心。
所以,這一個節目,除了在警醒社會的同時,也是在用殘酷卻又真實的畫面和隨之引發的輿論,去喚醒、去激發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層、主力構成的中層,令他們開始反思、開始關註基層的現狀。
這個世界無法消滅貧困,但仍能改善基層生活——這樣的“改善”並不是只靠著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一同參與,才能將這顆糖做大,讓身陷苦難的群眾品嘗到新時代的那一點甜。
這個論題的爭議和討論範圍之廣之深遠,直到許多年後,都始終時不時有人提起在八十年代末期,由這一個真人秀節目所帶來的開端和蔓延。
不過,蘇韻在多年之後,也是給了所有人一個也許不算後續的後續——
當《無窮之路》的大標題消去,節目主持人的足跡踏上位於窮山惡水、窮鄉僻壤的一條條“素韻路”之時,既是在訴說著這一個行動的無窮無盡;也是在隱喻著,多年多人的努力終歸有所成果的一個個暫時未算結局的結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種迷惘而又恐慌漸現的心境, 乍一看來像是突然發現了世界真相人間真實,但在細想之下,似乎還有著別的其它東西依然潛在底下。
以蘇韻的“記錄”來看,她會特意去拍攝錄制這樣一個臨時變換人生的節目, 去反駁近年來社會上很流行的“窮人有罪論”——這確實是她會做並且做得出的事。
不過, 除了故意而為的時候, 蘇韻都是很少會制造什麽悲劇結局的,就連那幾部結合了文藝風格的電影,也盡可能地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來收場,在一片看似茫茫無際的絕境之中,或多或少地隱藏著希望的曙光。
這樣想來, 蘇韻自然是不至於為了反駁“窮人有罪論”、為已經很努力到盡力卻始終難以看到出路的底層窮人, 而制作出這樣一個特別節目。
有錢有地位的社會精英一朝落難捱苦, 固然是能在播送時讓不少日常就是捱苦的人爽到飛起,但只要這股子爽快緩過勁來,就必然只會令人感嘆一聲:本來會受苦和受嘲的人, 其實不是電視機裏面那個體驗底層人生的挑戰者,而純粹就是生活在底層的自己。
最可怕的是,階級的跨越在這個時代,是越來越艱難。
這一點,從何屏思那邊的“體驗”裏就可以清晰明白地看出。
最開始,她信心滿滿地加入一個底層家庭, 立志要憑著自己輔助母親教導弟弟妹妹的多年經驗, 去幫這個多子女的底層家庭改變生活。
殊不知, 當繁重的體力勞動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惡劣的居住環境又無法保證足夠的休息之後, 那顆曾經自信滿滿的大腦, 就很快地放棄了原先擬定好的各種計劃, 每天都被為生存問題而生出的煩惱所完全占據。
不說教育程度的差距和信息的不對等,光是在這種為了生存已經耗盡了絕大部分力氣的情況下,無論是以前再怎麽有想法和計劃,也都是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註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而這個社會最殘酷卻又公平的一點就是,它無時無刻都在極其嚴苛地,懲罰那些讀不好書的人——雖然“讀書”這一條路,是未必能讓人攀登上人生的巔峰,但至少它可以讓有心靠著讀書去努力的人,在這個岌岌可危的社會裏拼搏出勉強可供站立的一席之地。
但最可怕的是,哪怕這一條已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容易能讓人借此攀登上級階層的道路,也照樣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外在原因和內在因素,教人在最有希望的年紀裏,始終都抓不住這個漫長又短暫的時機。
於是乎,底層窮人的下一代,大多就是只能繼續這一代人的命運,出賣體力和時間去維持生存,拋售壽命與健康去換取眼前。
這種一代又一代都難以解決的問題,是無解的死循環,是始終無出口的死胡同、亦是永無天日的死牢籠,循環往覆,永無止境。
令人在想明白或者被他人提點醒覺之後,無可避免地膽戰心驚。
電視機裏面的人可憐嗎?當然是可憐的——不管是為了幫助底層家庭處理好生存問題和教育問題而焦頭爛額的何屏思;還是差點就要主動放棄、結果半途撿了只流浪貓於是為了貓貓咬牙堅持住籠屋、和各種蚊蟲小生物戰鬥到底的許俊鏗;抑或是一開始就脾氣火爆吃不了苦但是後來又呼哧呼哧地推著小車車撿垃圾的楊琦隆;以及為了博取人民好感來作秀結果真的在捱苦的政界人士……
苦是真的苦,他們這些在電視機外面被逗得哈哈大笑的人,差不多都親身經歷過。
所以,也是因為自己差不多都親身經歷過,才更是令人後怕。
因為,那些“體驗人生”的社會精英,無論在電視機的畫面裏顯得再怎麽淒苦可憐,他們的“體驗人生”也終歸是會走到盡頭,然後回歸他們原本的、擁有著豐富資產的寫意人生。
而這一份份被“拋棄”在後面的苦難人生,是他們這些底層人士一直都在經歷著、體驗著的……
只看表面的觀眾,來信或者評價裏就總是帶著無知又懵懂的笑聲,說這個節目做得很好,為他們這些努力的窮人正了名,有力地反駁了那些何不食肉糜的高高在上群體,讓不少人明白到“貧窮”這兩個字是有根源的漩渦……
而當這個漩渦困住人的時候,無論是什麽人,都很難在這個漩渦裏面掙脫出來,最後只能是眼睜睜而又無奈地,看著自己陷入貧窮漩渦締造的困局之中:看,那些個最開始自信滿滿地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改變生活的人,現在都成了什麽樣的灰頭土臉了?
當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拼盡了全力的時候,又怎麽可能有餘力去規劃未來,又怎麽可能有眼光去看清時代的變改,又怎麽可能有多出來的資金去提升自己,更何妨是談論那些在這個階段裏近乎無謂的鬥志和理想?
至於在這些誇讚聲和笑聲之中所夾雜的異響,則是開始“清醒”了的人,對蘇韻殘忍揭露人間真實的感謝和控訴。
他們一方面在感謝她打破信息繭房,說出人間真實;一方面卻又在難以接受真相的同時,忍不住對她發洩憤怒和悲哀。
在面對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時,他們這樣既難以擁有資源也難以擁有機遇的底層窮人,到底還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過上自己想要得到的人生?
《窮富翁大作戰》這個節目裏,這些參加挑戰體驗人生的社會精英,會被安插到每一個細分的階層和年齡階段。
從屋邨到唐樓,從劏房從籠屋,再到天為被地為席的街頭。
從青年時期的迷惑、到下一代教育的兩難、再到中年失業的危機以及老年時期的困惑,該有的,都應有盡有。
底層窮人的一生,大多就是這樣經歷過,然後循環。
“但是底層窮人的生活不是什麽被體驗的真人秀,這樣漫長而又痛苦的生命歷程有期限卻又遙遙無期,而當我們在面對這種困局之時,努力煎熬下去,拼命掙紮向上,是不是就是人間真實的一生?”
“社會精英抱著解脫的心態開著跑車離去,而我們是不是就只能抱著永遠觸不及的希望,絕望地老去、逝去?”
這個從開播之後就極具爭議的節目,在最後走到第一期節目結束的尾聲之時,確實是真的如那些悲觀卻又現實的觀眾所預料的那樣:在歷經了為期一個月的體驗人生之後,堅持到最後的一半挑戰者臉上帶著覆雜的神情,等來了劇組的接送車輛。
這輛車,是送他們去吃一次最後的聚餐,然後讓他們談論自己這一個月來的心得。
令觀眾或是感動或是不滿的是,這些社會精英在離去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把自己這一個月所得到的、所做到的東西,留給了與自己共同拍攝的人。
在令人感動這些人的良善之餘,似乎也能讓人察覺到那種來自於高高在上的“憐憫”。
這樣覆雜無比的心思,一直伴隨到聚餐的場面之中。
這些被關註了整整一個月的主角,終於是能接觸到他人對自己這一個月的看法。
面對好的回饋,無疑就是面露欣喜;但面對差的回饋,尤其是那些認為他們的這一個月體驗人生其實就是作秀,其實就是專門為有錢有地位的人而設計的公關活動,讓他們用最低廉的代價去獲取民間政治資本的那些言論,便很是能讓欣喜的笑容瞬間凝固。
不知幸運還是不幸的是,在場的人基本都是自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多少都知道在何種場合表現何種態度。
其中佼佼者,當然就是蘇韻特別關註的老友何屏思。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旦有機會團結起來,也許就能擁有難以想象的力量。”
“我們這些人的經歷雖然不能夠改變世界、改變人的心態,不過我相信,只要有人願意去了解,只要有人願意去做,那麽總能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人,去關註他們、理解他們,以及幫助他們。”
“我看到有人說,教育其實是稀缺資源,也是劃分階層的手段——就像在場的另一位先生所說的那樣,雖然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盡可能公平,但這個社會依然都在極其嚴苛地懲罰那些讀不好書的人……”
“我想講,作為一個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得到頭的普通人,明白人間真實社會不易是很重要,比起這些人,我們這類人無疑是幸運得太多太多。”
“雖然人生而不平等,但無論是什麽人,都不應該去歧視或者看低他人,更不應該覺得自己能做到就要求他人一定要做到,因為這並非是由懶惰或者其它什麽原因造成,而是由外因和內因結合而成的難解困局。”
“我的好朋友瑪麗在準備這個節目之前,就曾經和我討論過這一類的問題,她當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消滅貧困,是不可能的。”
“我當時覺得她太過悲觀,還和她爭執了好幾次……直到我經歷了這一個月之後,我才發現,她這句話其實說得非常之正確。”
“不過這種‘非常之正確’的話,只能由她這種‘無關緊要’的人來說,而不能讓與政治有所相關的人來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那些人都不應該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
“因為這些人的職責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貧困的地區和人民走出貧困。”
“‘走出貧困’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而要做到,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
“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可以盡力活好自己的一生;而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希望你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回饋社會——這就是社會賦予人的責任,因人而異,卻又殊途同歸。”
這最後一集,就像是激起千層浪的那顆石頭,一經放出,就掀起了自香江這個首播地區為起點、繼而向周邊迅速輻射蔓延的巨浪。
原來,蘇韻這一次要探討的,並不是什麽“窮人有罪論”或是“富人有罪論”,而是更深一層的“因人而異的社會責任”!
在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成熟的新時代之中,大部分得到了繁華成果的有錢人,也是會隨之而越來越缺失同理心和社會責任的。
無可否認在這樣物欲橫流的社會依然會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但當信息切割分離、階層距離拉遠之後,那些為了為創造繁華新世界而付出血汗和健康的勞動者,仍然在受著往日的苦楚。
而當有一個節目,直截了當而又赤果果地展現出這樣的真相之後,看到它的人,應該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幸運,是不是還有社會的眷顧和底層勞動者的成全?
將心比心,向來就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行為。
但是大多數人,心裏都還是潛藏著應有的同理心和良心。
所以,這一個節目,除了在警醒社會的同時,也是在用殘酷卻又真實的畫面和隨之引發的輿論,去喚醒、去激發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層、主力構成的中層,令他們開始反思、開始關註基層的現狀。
這個世界無法消滅貧困,但仍能改善基層生活——這樣的“改善”並不是只靠著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一同參與,才能將這顆糖做大,讓身陷苦難的群眾品嘗到新時代的那一點甜。
這個論題的爭議和討論範圍之廣之深遠,直到許多年後,都始終時不時有人提起在八十年代末期,由這一個真人秀節目所帶來的開端和蔓延。
不過,蘇韻在多年之後,也是給了所有人一個也許不算後續的後續——
當《無窮之路》的大標題消去,節目主持人的足跡踏上位於窮山惡水、窮鄉僻壤的一條條“素韻路”之時,既是在訴說著這一個行動的無窮無盡;也是在隱喻著,多年多人的努力終歸有所成果的一個個暫時未算結局的結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