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強援趕到
關燈
小
中
大
從玉玲瓏那得知,沈雲簫父子已經暗中離京,而東蛟候駐紮在帝都幾十裏外的大軍,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知道沈家叛亂恐怕就在眼前,蘇青鸞哪裏還坐的住,她一個金枝玉葉的公主,卻顧不得將養手腕上的傷。
馬上調派好幾撥太監出宮,急招所有朝臣馬上進宮議政。
只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蘇青鸞一身鳳袍朝服,就神情凝重的端坐在議政殿王座之上。
而所有被緊急宣見進來的朝臣,除了三五名武將之外,也都全部到齊了。
至於蘇青鸞在環顧一周滿朝文武後,馬上將玉玲瓏交給她,有關沈家要兵變的密函,讓太監呈給所有大人輪流查看。
接著她深吸一口氣,將不安的情緒穩了穩後,就沈著的開口說道:
“如今也到了我北燕江山存亡之際,所以本公主也不和諸位大臣繞彎子了。想必最近東蛟候府沈家人,如此拉幫結派,在朝堂之上形成黨羽的事情,諸位心裏都很清楚。而他們所圖的,正是我父王百年之後的國君之位。”
其實即便蘇青鸞不提,混跡朝堂的一眾大臣,他們在官場摸爬滾打這麽多年,又豈會不知東蛟候的野心。
而如今在看過密信,得知沈家恐怕要強行舉兵造反了,那這個事態就頗為嚴重,已經不是朝堂上言語相爭的事情了。
眼見的滿朝文武,這會都神情各異的小聲商允起來,蘇青鸞當即為安穩住人心,當即站起身,充滿自信的說道:
“這沈家本來是私底下動些手腳,現在既然要謀反,那本公主也斷然留不得他們了。萬幸父王如今蘇醒,早將虎符交給了我。如今在加上禁軍幾千人馬,以及我王室宗親手中的私兵,想與沈家一戰並非難事。所以諸位大人是要當忠臣,還是當亂臣賊子最好心裏都想清楚。我希望此時咱們能上下一心,度過這個動搖國本的危機,所以諸位誰有什麽好的提議現在不防說出來,咱們大夥也在朝堂上商允出個對策。”
對於王室和蘇青鸞,是絕對擁護的臨江侯,當即作為朝廷重臣,他馬上啟稟道:
“回公主的話,微臣有話要說。我建議現在應該立刻緊閉城門,沈家手握十幾萬兵權,在這方面占盡優勢。所以若他們真要舉兵逼宮,我們打守城戰是最穩妥的方法。畢竟咱們帝都是易守難攻,未必不能和對方周旋一下。而且應該馬上放出話去,將沈家謀逆之名叫百姓盡數知曉。叫他們這些亂臣賊子先失了民心,戳一戳對方的軍中士氣。”
臨江侯這番話明顯是要與沈家對抗到底,可當即兵部尚書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啟稟嫡公主,微臣身為兵部尚書,對臨江侯的話實在不能茍同。縱使我北燕帝都在城墻堅固,可東蛟候手握十幾萬大軍,等到對方將這股實力全都聚集起來,任何城墻都將阻攔不了亂軍的腳步。所以城破是必然之勢,若我們沒有辦法鎮壓住沈家軍的話,派使臣與對方商允談判,微臣覺得才是上上之策。”
當即以臨江侯為首,支持力戰到底的大臣。就和以兵部尚書為首,主張派使者談判的大臣,彼此相爭不下,甚至到了後來演變成當朝大吵了起來。
眼見這一幕,頓覺頭痛的蘇青鸞,不禁雙眉緊皺的長長嘆了口氣。
而就在這局勢混亂之際,忽然外面太監高聲稟報,說惠妃攜同兄長撫威元帥,等在殿外覲見。
一聽此話蘇青鸞不禁精神大震,趕緊通傳叫惠妃覲見後,她下意識覺得,對方此時前來必是與沈家叛軍一事有關。
而果不其然就見惠妃作為武將世家出身的女子,行事作風到也頗為幹脆,對著蘇青鸞遙遙福身見禮後,她就立刻說道:
“啟稟嫡公主,我兄長安營寨紮在帝都外的兵馬,探查到沈家軍有所異動。兄長唯恐此事有異,特意將消息傳遞進宮。而本妃承蒙公主許下承諾,大恩不言謝,而且又是江山危難之際,所以我趙氏滿門願意為嫡公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幾乎是惠妃這話說完後,就見撫威元帥立刻單膝跪於地上,對著蘇青鸞拱手說道:
“承蒙大王多年眷顧,我趙家一門才能如此昌盛。末將近幾年因身有舊傷,所以閑置在家甚少上朝,也不在親自領兵。但如今若嫡公主需要微臣效力,我趙忠廷定立刻披上戰甲,為我北燕浴血奮戰,斬殺叛軍。”
之前蘇青鸞曾叫臨江侯,親自登門拜訪這位撫威元帥,可對方卻以舊傷為由,謝絕見客,顯然是不想攪和進眼下混亂的局勢裏。
本來蘇青鸞已經放棄拉攏趙忠廷了,卻不知惠妃究竟用了什麽法子,竟然將她這位兄長給請出山了。
而蘇青鸞現在所缺的,一是兵力,二就當屬良將的。當即她甚至走下王座,親自相扶趙忠廷起身,然後讚許有加的說道:
“好一位撫威元帥,您這名字果真沒有取錯,忠庭即為忠於朝廷之意。元帥在我北燕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番功績本公主定要讓史官給元帥好好的記上一筆。而元帥本就戰功赫赫,如何調動兵力應對叛軍,本公主就全倚仗您了。而且我相信只要咱們上下一心,區區宵小之輩必然能夠鏟除。而如今有元帥坐鎮,本公主也在這表個態,我必要與沈家罪臣誓死一搏,絕不會做出任何妥協。”
蘇青鸞如今臨朝聽政也有一段時日,加上她處理朝政頗有功績,所以威信到是建立起來不少。
因此這會她既然表態要和叛軍正面抗衡,不做逃跑,或者談判的打算,當即一眾大臣也不禁被蘇青鸞的氣魄所感染。
想到對方一介公主是個女流之輩,都能有如此膽氣,他們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滿朝臣子,又豈能在這時有所退縮,留下千古的罵名。
一時間滿朝文武的氣勢為之一振,都因為撫威元帥的出現,以及蘇青鸞的決心,而不再畏懼沈家軍的逼近,並且各安其職的都應對部署了起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知道沈家叛亂恐怕就在眼前,蘇青鸞哪裏還坐的住,她一個金枝玉葉的公主,卻顧不得將養手腕上的傷。
馬上調派好幾撥太監出宮,急招所有朝臣馬上進宮議政。
只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蘇青鸞一身鳳袍朝服,就神情凝重的端坐在議政殿王座之上。
而所有被緊急宣見進來的朝臣,除了三五名武將之外,也都全部到齊了。
至於蘇青鸞在環顧一周滿朝文武後,馬上將玉玲瓏交給她,有關沈家要兵變的密函,讓太監呈給所有大人輪流查看。
接著她深吸一口氣,將不安的情緒穩了穩後,就沈著的開口說道:
“如今也到了我北燕江山存亡之際,所以本公主也不和諸位大臣繞彎子了。想必最近東蛟候府沈家人,如此拉幫結派,在朝堂之上形成黨羽的事情,諸位心裏都很清楚。而他們所圖的,正是我父王百年之後的國君之位。”
其實即便蘇青鸞不提,混跡朝堂的一眾大臣,他們在官場摸爬滾打這麽多年,又豈會不知東蛟候的野心。
而如今在看過密信,得知沈家恐怕要強行舉兵造反了,那這個事態就頗為嚴重,已經不是朝堂上言語相爭的事情了。
眼見的滿朝文武,這會都神情各異的小聲商允起來,蘇青鸞當即為安穩住人心,當即站起身,充滿自信的說道:
“這沈家本來是私底下動些手腳,現在既然要謀反,那本公主也斷然留不得他們了。萬幸父王如今蘇醒,早將虎符交給了我。如今在加上禁軍幾千人馬,以及我王室宗親手中的私兵,想與沈家一戰並非難事。所以諸位大人是要當忠臣,還是當亂臣賊子最好心裏都想清楚。我希望此時咱們能上下一心,度過這個動搖國本的危機,所以諸位誰有什麽好的提議現在不防說出來,咱們大夥也在朝堂上商允出個對策。”
對於王室和蘇青鸞,是絕對擁護的臨江侯,當即作為朝廷重臣,他馬上啟稟道:
“回公主的話,微臣有話要說。我建議現在應該立刻緊閉城門,沈家手握十幾萬兵權,在這方面占盡優勢。所以若他們真要舉兵逼宮,我們打守城戰是最穩妥的方法。畢竟咱們帝都是易守難攻,未必不能和對方周旋一下。而且應該馬上放出話去,將沈家謀逆之名叫百姓盡數知曉。叫他們這些亂臣賊子先失了民心,戳一戳對方的軍中士氣。”
臨江侯這番話明顯是要與沈家對抗到底,可當即兵部尚書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啟稟嫡公主,微臣身為兵部尚書,對臨江侯的話實在不能茍同。縱使我北燕帝都在城墻堅固,可東蛟候手握十幾萬大軍,等到對方將這股實力全都聚集起來,任何城墻都將阻攔不了亂軍的腳步。所以城破是必然之勢,若我們沒有辦法鎮壓住沈家軍的話,派使臣與對方商允談判,微臣覺得才是上上之策。”
當即以臨江侯為首,支持力戰到底的大臣。就和以兵部尚書為首,主張派使者談判的大臣,彼此相爭不下,甚至到了後來演變成當朝大吵了起來。
眼見這一幕,頓覺頭痛的蘇青鸞,不禁雙眉緊皺的長長嘆了口氣。
而就在這局勢混亂之際,忽然外面太監高聲稟報,說惠妃攜同兄長撫威元帥,等在殿外覲見。
一聽此話蘇青鸞不禁精神大震,趕緊通傳叫惠妃覲見後,她下意識覺得,對方此時前來必是與沈家叛軍一事有關。
而果不其然就見惠妃作為武將世家出身的女子,行事作風到也頗為幹脆,對著蘇青鸞遙遙福身見禮後,她就立刻說道:
“啟稟嫡公主,我兄長安營寨紮在帝都外的兵馬,探查到沈家軍有所異動。兄長唯恐此事有異,特意將消息傳遞進宮。而本妃承蒙公主許下承諾,大恩不言謝,而且又是江山危難之際,所以我趙氏滿門願意為嫡公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幾乎是惠妃這話說完後,就見撫威元帥立刻單膝跪於地上,對著蘇青鸞拱手說道:
“承蒙大王多年眷顧,我趙家一門才能如此昌盛。末將近幾年因身有舊傷,所以閑置在家甚少上朝,也不在親自領兵。但如今若嫡公主需要微臣效力,我趙忠廷定立刻披上戰甲,為我北燕浴血奮戰,斬殺叛軍。”
之前蘇青鸞曾叫臨江侯,親自登門拜訪這位撫威元帥,可對方卻以舊傷為由,謝絕見客,顯然是不想攪和進眼下混亂的局勢裏。
本來蘇青鸞已經放棄拉攏趙忠廷了,卻不知惠妃究竟用了什麽法子,竟然將她這位兄長給請出山了。
而蘇青鸞現在所缺的,一是兵力,二就當屬良將的。當即她甚至走下王座,親自相扶趙忠廷起身,然後讚許有加的說道:
“好一位撫威元帥,您這名字果真沒有取錯,忠庭即為忠於朝廷之意。元帥在我北燕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番功績本公主定要讓史官給元帥好好的記上一筆。而元帥本就戰功赫赫,如何調動兵力應對叛軍,本公主就全倚仗您了。而且我相信只要咱們上下一心,區區宵小之輩必然能夠鏟除。而如今有元帥坐鎮,本公主也在這表個態,我必要與沈家罪臣誓死一搏,絕不會做出任何妥協。”
蘇青鸞如今臨朝聽政也有一段時日,加上她處理朝政頗有功績,所以威信到是建立起來不少。
因此這會她既然表態要和叛軍正面抗衡,不做逃跑,或者談判的打算,當即一眾大臣也不禁被蘇青鸞的氣魄所感染。
想到對方一介公主是個女流之輩,都能有如此膽氣,他們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的滿朝臣子,又豈能在這時有所退縮,留下千古的罵名。
一時間滿朝文武的氣勢為之一振,都因為撫威元帥的出現,以及蘇青鸞的決心,而不再畏懼沈家軍的逼近,並且各安其職的都應對部署了起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