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有關皇帝打算讓內官趁機攬權的揣測,也迅速傳到了黃許本人的耳中。
這個假設大大減輕了黃許的心理壓力。
黃許心想,皇帝留著自己占位置,主要原因自然是暫時找不到更好的人選。萬一把他薅下去了之後,換上個跟內官水火不容的管理工部,反倒叫天子煩惱,所以暫且留他在此。
既然如此,他就明白病愈後該如何行事。
首先自然是得跟禁軍溝通一二——修墻的工程大,往來人員繁雜,黃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自然需要把發生意外事端的可能降到最低,此外還要勞煩他們派人去流波渠那邊走一趟,督促民役,將之前修建河渠時沒用完的石料運至京城,以便後續擇選。
黃許想到這裏,覺得事情能順利進行,還得多虧了武徵郡郡守溫鴻,若非對方體貼上意,早先及時加量運來了各類建材,自己還有的煩惱。
還有便是少府那邊——黃許琢磨,與其等著人家上門奪權,不若他主動一些,放低姿態,提前找對方合作。
就在工部跟少府間隱約有了些默契的時候,禦史臺也風聞了此事,及時遞上了奏折,各種引經據典,言辭激烈地彈劾內官權柄太大,若是放任其坐大,恐怕於社稷有所妨礙。
禦史們這樣做,也不完全是因為跟內官間存在利益沖突,也是顧忌後者中的人才比例太低。若說士族裏,十個人能挑出一個有本事的,內官那邊,恐怕一百個裏也挑不出一個,若非池儀跟張絡兩人本事厲害,追隨的又是溫晏然這樣強勢有為的皇帝,只怕難以這麽快就把權力握在手中。
然而禦史們的奏折雖然成功呈至了天子的禦案上頭,卻通通被留中不發。
溫晏然現在的想法跟大臣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她知道禦史臺的人大多都是忠臣,也相信他們的說法,覺得宮中內官多半真有點借此攬權的打算。
溫晏然思忖,評論區曾說過,池儀跟張絡都是喜歡把持朝政的人,日常的工作內容就是四面安插心腹,同時想方設法排除異己,如今肯定也不會放過工部修城墻的機會。
建平的事情等於發生在溫晏然的眼皮底下,假裝看不見內官往工部伸手委實太難,溫晏然思考片刻,為了避免內官們忌憚自己,不敢放開膽子攬權,覺得有必要讓他們認為,四處伸手是一件得到了領導放任,甚至於主動引導的事情。
下一回張絡覲見時,溫晏然便特意跟他閑聊了幾句。
溫晏然微微笑道:“黃尚書年紀不小,雖說修城事情要緊,也不好逼迫得太緊,阿絡出去的時候,叫太醫署那邊用心留意,免得再把人累出病來。”
天子暗示得如此明顯,而且內容跟朝中流傳的猜測十分相符,張絡自然欠了欠身,恭恭敬敬道:“微臣遵命。”
果不其然,過了兩日,黃許便遞上奏章,說因為修運河的事情,工部許多官吏都被調到了外頭,希望能從少府那邊借調幾個匠人跟官吏,溫晏然見狀自然大筆一揮,直接允準所奏,
朝中大臣們旁觀此事,看著事情發展的勢頭跟他們此前揣測的完全一致,一時間覺得自己格外聰明。
黃許老於世故,他有意向池張兩人賣好,便想法子約人會面,這一日池儀入禁中侍奉,只有張絡在外頭,黃許就把人請進家裏喝茶。
黃許讚嘆道:“年關將近,少府本就忙碌,如今還要為工部的事情額外辛苦,實在叫在下慚愧。”
——池張兩人雖然已是散騎常侍,不過他們身上最要緊的職位還是之前陛下賞賜的那個市監丞,而市監無論具體智能被天子調整成了什麽樣,名義上依舊掛在少府下面,所以張絡現在還是實打實的少府官吏。
張絡呵呵笑道:“黃尚書哪裏的話,你我都是為陛下辦事,地動之後,工部被陛下委以重任,不得片刻安歇,少府又怎敢貪圖清閑。”
既然黃許有意賣好,張絡等人也不會自己獨吞這份蛋糕,在黃氏府邸上時,張絡想到,當初皇帝曾提點過他們,作為新出頭的內官,盡量避免跟宮中舊勢力產生紛爭,於是客客氣氣地去請見少府令,請對方指點修城的事情。
侯鎖更是深谙做人的道理,毫不猶豫道:“任景丞新官上任,才德俱佳。侯某覺得的,她若願意過來,城池修繕之事自然能夠事半功倍。”
——他們在少府為官,彼此擡對方一手乃是常事,如今張絡替他做臉面,他再拉任飛鴻一把,慢慢的,也就能連成一氣。
張絡拱手致謝,態度顯得格外真誠道:“若非少府提點,絡今日當真不知如何是好。”
他自然不是真的佩服,然而同朝為官,侯鎖有如此有眼色,張絡自然投桃報李。
景苑距離建平城並不遠,正在冶監這邊消磨時間的任飛鴻接到快馬傳訊,說工部請她過來議事。
城中還未將信件看完,任飛鴻便猜到了黃許那邊的意思——如今距離地動的時間還沒過去太久,黃許這個時候請人回京,顯然是為了手頭上的任務,任飛鴻琢磨了一番,自然便想到了景苑當中的丹宮、涅宮。兩處殿宇的規模都不小,尤其是涅宮,乃是天子前些日子新建的,雖說內外都不曾仔細裝飾,但能建得這樣迅速,足以證明,其中大有獨到之處。
不用人仔細提醒,任飛鴻直接就帶了匠人回程。
據工部吏員稟報,城墻之所以會壞,其實是因為年久失修,平日裏外表看起來還好,內部實則已經腐朽不堪。
大周用來砌墻的膠凝劑主要是黏土,天長日久,建平一帶的雨雪又不少,能堅持到現在才壞,已經是平日用心維護的後果。
任飛鴻道:“下官曾去涅宮問過,據說陛下親自調了一樣膠,名叫水泥,凝固後可以堅愈巖石,或可用在此處。”
——聽了任飛鴻的話後,黃許腦子裏浮現出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同樣是研究煉丹,為什麽當今陛下的水平就能超過了歷代先祖的總和?”
每天都被朝中各個大臣惦記無數遍的溫晏然,其實已經沒太多精神去關註工部那邊的情況,她既然打算讓內官們攬權,便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於是將很多事情都扔給池儀等人操心。
池儀也沒有辜負天子的期待。
她私下裏早跟張絡商議過:“若是驟然換一個工部尚書,多半還是從世家中選人,尚書一職權重,自得謹慎一些,咱們這些時日便多襄助襄助黃尚書,免得陛下憂心。”
張絡一聽便知,池儀是在提醒自己,這段時間莫要留下太多值得禦史臺彈劾的話柄,於是笑道:“多謝儀姊提點。”又壓低聲音道,“說起來,咱們手下那些小狗崽子們,也確實不成器得很,你我先收拾幾個,免得他們胡鬧過分。”
他們既然有了準備,下面的小內官們便不敢肆意行事,禦史臺留神監察,也沒找到格外過分的地方,便只得罷了,又聽聞池儀跟張絡兩人隔幾日就頂著雪,親自跑去城墻那邊查看情況,不提別的事情,至少對皇帝有著十足的忠心,心裏也難免產生一些敬佩之情來。
城墻修繕工作進度並不快,倒不是不順利,而是來自涅宮那邊的工匠頗有創新精神,決意要為皇帝修一個最最堅固的城池出來,所以一開始沒法推進得太迅速。
本來的城墻裏面內部是土、小石頭跟沙子,外部則砌了磚面用來固定,年歲日久,相關的圖紙模糊不全,工匠們先得仔細研究一下原來的構造,才能給出修繕方案來。
被任飛鴻帶來的年輕小官道:“尚書莫要擔憂,依下官看,大約半年便可修好。”
黃許聞言,吃了一驚——他本事不怎樣,到底在工部待了那麽些年,基本的經驗跟眼光還是有的,知道以建平城池的規模,哪怕不惜民力物力地趕工,少說也得七八個月才能修成,而且還難以保證質量。
“建平乃是大周都城,莫要為了一時圖塊,就隨意敷衍。”
年輕小官昂然道:“下官在景苑時,曾在陛下左右侍奉,親眼見過陛下調制泥膠。”
黃許恍然。
——既然跟皇帝有關,那速度再快,也沒什麽奇怪的地方。
年輕小官出身寒門,沒太多架子,親自帶著工匠們不斷嘗試新配方,他們都記得,皇帝在做實驗的時候,會不斷更換配料的比例,然後將數據仔細記錄下來,不斷對比,規範作業。
縱然沒有在現代社會讀過書,但來自現代的科學習慣已然對景苑中人產生了影響,他們開始試著將水泥跟其它物質攪拌在一起,並仔細記下需要的礦石種類跟配料比,準備在研制好後,送至各地,讓其餘受損的城池也按此標準修繕。
大周的工匠本來走的是經驗流,但這種傳統,隨著溫晏然的到來開始慢慢產生了變化。
黃許等人還註意到,景苑那邊人所用的量具也與外界不同。
年輕小官笑:“這些自然也是陛下所制。”
溫晏然需要做實驗,當然也就需要帶有刻度的各種工具,她本來想讓工匠們自由發揮,可惜少府那邊制作的舊型量具用得不順手,溫晏然便不得不過去給予了全面且細致的技術指導,讓匠人照著自己給出的形狀,刻度標準,依次制作出了三角板,直尺,圓規等事物。
景苑中人心想,天子雖然沒說過要把這些東西用在修城上,但從之前的種種安排來看,顯然就是這個意思。
大年會如之前所議定的那樣,改到了桂宮當中,流程與往年沒什麽不同,反而因為桂宮裝飾豪奢,更顯出一股富貴風流的氣象。
當然聽說大周發生地動之後,不少屬國的使者都用仰慕上國繁華為借口,希望能去建平城內瞧一瞧情況,溫晏然既然已經開始擺爛,自然不會阻止他們,於是幹脆地允準了這些人的請求。
其中丘車國的使者團在城中認真逛了一圈,回來後面色便不大好看。
丘車國使者嘆氣:“難怪大周皇帝繼位不到三載,已經眾望所歸。”
他們見到了房屋受損的百姓,也正因為見到了,才更加明白溫晏然的統治實在是不可撼搖。
房屋受損涉及到的多是城內普通百姓,天子並不覺得在城內圈一塊地來安置這些人會顯得不夠體面,反而做了妥善安排,若是先帝一朝,大約會直接將失去房屋的百姓給遷至郊外,眼不見心不煩。
使者團中的另一人道:“雖說做得好,卻未必是小皇帝自己的意思。”
之前的人嘆道:“倘若是大臣的意思,那就更加難得。”
泱泱大國,哪裏少得了人才,厲帝在位時,朝中難道沒有願意為百姓辦事的大臣嗎?然而當年到底是個什麽光景,使者團裏也是有人見過的,如今的大臣能做得這樣好,顯然與天子的支持分割不開。
——倘若系統肯把好消息也告訴溫晏然的話,這段時間內,她大約能不斷收到“[安定]+1”的提示。
年會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聽各地朝集使匯報情況,並由戶部核準各地官吏的成績,以此對個人官職進行調整。
此事主要由戶部議定,並由皇帝進行最終核準。
到了今年,溫晏然需要核準的內容比往常翻了一倍不止,主要問題還是出現在東邊,那邊的官吏是通過擢才試選出來的,其中出身豪強者數量著實不少。
豪強大族中的人才比例雖比士族少,但要高於寒門,可惜驟然發跡後,難免有不法事,如今東部新換了這麽一批人上去,自然除了不少紕漏,溫晏然一口氣免了三百餘名大小官吏,決定等年後再組織一次擢才試。
袁言時特意勸過:“名族自可按聲望授官,何必非要與豪強人家的孩子們同堂比試?”
對太傅的話,天子倒是一向肯聽,只是聽了後卻不曾調整自己的安排,只笑道:“既然名族中人才德俱佳,聲望極好,想來也並不會畏懼同堂鄙視。”又道,“何況當地典無惡等人謀反時,東地多有棄城而逃者,想來是以前少見險事,今次也叫他們多磨練磨練。”
天子拿住了之前官吏棄職的由頭,袁太傅自然也是無話可說,他不曾公開反駁,旁的官吏自然更難開口,第二年的擢才試,也就按照天子的心意,順利展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個假設大大減輕了黃許的心理壓力。
黃許心想,皇帝留著自己占位置,主要原因自然是暫時找不到更好的人選。萬一把他薅下去了之後,換上個跟內官水火不容的管理工部,反倒叫天子煩惱,所以暫且留他在此。
既然如此,他就明白病愈後該如何行事。
首先自然是得跟禁軍溝通一二——修墻的工程大,往來人員繁雜,黃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自然需要把發生意外事端的可能降到最低,此外還要勞煩他們派人去流波渠那邊走一趟,督促民役,將之前修建河渠時沒用完的石料運至京城,以便後續擇選。
黃許想到這裏,覺得事情能順利進行,還得多虧了武徵郡郡守溫鴻,若非對方體貼上意,早先及時加量運來了各類建材,自己還有的煩惱。
還有便是少府那邊——黃許琢磨,與其等著人家上門奪權,不若他主動一些,放低姿態,提前找對方合作。
就在工部跟少府間隱約有了些默契的時候,禦史臺也風聞了此事,及時遞上了奏折,各種引經據典,言辭激烈地彈劾內官權柄太大,若是放任其坐大,恐怕於社稷有所妨礙。
禦史們這樣做,也不完全是因為跟內官間存在利益沖突,也是顧忌後者中的人才比例太低。若說士族裏,十個人能挑出一個有本事的,內官那邊,恐怕一百個裏也挑不出一個,若非池儀跟張絡兩人本事厲害,追隨的又是溫晏然這樣強勢有為的皇帝,只怕難以這麽快就把權力握在手中。
然而禦史們的奏折雖然成功呈至了天子的禦案上頭,卻通通被留中不發。
溫晏然現在的想法跟大臣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她知道禦史臺的人大多都是忠臣,也相信他們的說法,覺得宮中內官多半真有點借此攬權的打算。
溫晏然思忖,評論區曾說過,池儀跟張絡都是喜歡把持朝政的人,日常的工作內容就是四面安插心腹,同時想方設法排除異己,如今肯定也不會放過工部修城墻的機會。
建平的事情等於發生在溫晏然的眼皮底下,假裝看不見內官往工部伸手委實太難,溫晏然思考片刻,為了避免內官們忌憚自己,不敢放開膽子攬權,覺得有必要讓他們認為,四處伸手是一件得到了領導放任,甚至於主動引導的事情。
下一回張絡覲見時,溫晏然便特意跟他閑聊了幾句。
溫晏然微微笑道:“黃尚書年紀不小,雖說修城事情要緊,也不好逼迫得太緊,阿絡出去的時候,叫太醫署那邊用心留意,免得再把人累出病來。”
天子暗示得如此明顯,而且內容跟朝中流傳的猜測十分相符,張絡自然欠了欠身,恭恭敬敬道:“微臣遵命。”
果不其然,過了兩日,黃許便遞上奏章,說因為修運河的事情,工部許多官吏都被調到了外頭,希望能從少府那邊借調幾個匠人跟官吏,溫晏然見狀自然大筆一揮,直接允準所奏,
朝中大臣們旁觀此事,看著事情發展的勢頭跟他們此前揣測的完全一致,一時間覺得自己格外聰明。
黃許老於世故,他有意向池張兩人賣好,便想法子約人會面,這一日池儀入禁中侍奉,只有張絡在外頭,黃許就把人請進家裏喝茶。
黃許讚嘆道:“年關將近,少府本就忙碌,如今還要為工部的事情額外辛苦,實在叫在下慚愧。”
——池張兩人雖然已是散騎常侍,不過他們身上最要緊的職位還是之前陛下賞賜的那個市監丞,而市監無論具體智能被天子調整成了什麽樣,名義上依舊掛在少府下面,所以張絡現在還是實打實的少府官吏。
張絡呵呵笑道:“黃尚書哪裏的話,你我都是為陛下辦事,地動之後,工部被陛下委以重任,不得片刻安歇,少府又怎敢貪圖清閑。”
既然黃許有意賣好,張絡等人也不會自己獨吞這份蛋糕,在黃氏府邸上時,張絡想到,當初皇帝曾提點過他們,作為新出頭的內官,盡量避免跟宮中舊勢力產生紛爭,於是客客氣氣地去請見少府令,請對方指點修城的事情。
侯鎖更是深谙做人的道理,毫不猶豫道:“任景丞新官上任,才德俱佳。侯某覺得的,她若願意過來,城池修繕之事自然能夠事半功倍。”
——他們在少府為官,彼此擡對方一手乃是常事,如今張絡替他做臉面,他再拉任飛鴻一把,慢慢的,也就能連成一氣。
張絡拱手致謝,態度顯得格外真誠道:“若非少府提點,絡今日當真不知如何是好。”
他自然不是真的佩服,然而同朝為官,侯鎖有如此有眼色,張絡自然投桃報李。
景苑距離建平城並不遠,正在冶監這邊消磨時間的任飛鴻接到快馬傳訊,說工部請她過來議事。
城中還未將信件看完,任飛鴻便猜到了黃許那邊的意思——如今距離地動的時間還沒過去太久,黃許這個時候請人回京,顯然是為了手頭上的任務,任飛鴻琢磨了一番,自然便想到了景苑當中的丹宮、涅宮。兩處殿宇的規模都不小,尤其是涅宮,乃是天子前些日子新建的,雖說內外都不曾仔細裝飾,但能建得這樣迅速,足以證明,其中大有獨到之處。
不用人仔細提醒,任飛鴻直接就帶了匠人回程。
據工部吏員稟報,城墻之所以會壞,其實是因為年久失修,平日裏外表看起來還好,內部實則已經腐朽不堪。
大周用來砌墻的膠凝劑主要是黏土,天長日久,建平一帶的雨雪又不少,能堅持到現在才壞,已經是平日用心維護的後果。
任飛鴻道:“下官曾去涅宮問過,據說陛下親自調了一樣膠,名叫水泥,凝固後可以堅愈巖石,或可用在此處。”
——聽了任飛鴻的話後,黃許腦子裏浮現出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同樣是研究煉丹,為什麽當今陛下的水平就能超過了歷代先祖的總和?”
每天都被朝中各個大臣惦記無數遍的溫晏然,其實已經沒太多精神去關註工部那邊的情況,她既然打算讓內官們攬權,便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於是將很多事情都扔給池儀等人操心。
池儀也沒有辜負天子的期待。
她私下裏早跟張絡商議過:“若是驟然換一個工部尚書,多半還是從世家中選人,尚書一職權重,自得謹慎一些,咱們這些時日便多襄助襄助黃尚書,免得陛下憂心。”
張絡一聽便知,池儀是在提醒自己,這段時間莫要留下太多值得禦史臺彈劾的話柄,於是笑道:“多謝儀姊提點。”又壓低聲音道,“說起來,咱們手下那些小狗崽子們,也確實不成器得很,你我先收拾幾個,免得他們胡鬧過分。”
他們既然有了準備,下面的小內官們便不敢肆意行事,禦史臺留神監察,也沒找到格外過分的地方,便只得罷了,又聽聞池儀跟張絡兩人隔幾日就頂著雪,親自跑去城墻那邊查看情況,不提別的事情,至少對皇帝有著十足的忠心,心裏也難免產生一些敬佩之情來。
城墻修繕工作進度並不快,倒不是不順利,而是來自涅宮那邊的工匠頗有創新精神,決意要為皇帝修一個最最堅固的城池出來,所以一開始沒法推進得太迅速。
本來的城墻裏面內部是土、小石頭跟沙子,外部則砌了磚面用來固定,年歲日久,相關的圖紙模糊不全,工匠們先得仔細研究一下原來的構造,才能給出修繕方案來。
被任飛鴻帶來的年輕小官道:“尚書莫要擔憂,依下官看,大約半年便可修好。”
黃許聞言,吃了一驚——他本事不怎樣,到底在工部待了那麽些年,基本的經驗跟眼光還是有的,知道以建平城池的規模,哪怕不惜民力物力地趕工,少說也得七八個月才能修成,而且還難以保證質量。
“建平乃是大周都城,莫要為了一時圖塊,就隨意敷衍。”
年輕小官昂然道:“下官在景苑時,曾在陛下左右侍奉,親眼見過陛下調制泥膠。”
黃許恍然。
——既然跟皇帝有關,那速度再快,也沒什麽奇怪的地方。
年輕小官出身寒門,沒太多架子,親自帶著工匠們不斷嘗試新配方,他們都記得,皇帝在做實驗的時候,會不斷更換配料的比例,然後將數據仔細記錄下來,不斷對比,規範作業。
縱然沒有在現代社會讀過書,但來自現代的科學習慣已然對景苑中人產生了影響,他們開始試著將水泥跟其它物質攪拌在一起,並仔細記下需要的礦石種類跟配料比,準備在研制好後,送至各地,讓其餘受損的城池也按此標準修繕。
大周的工匠本來走的是經驗流,但這種傳統,隨著溫晏然的到來開始慢慢產生了變化。
黃許等人還註意到,景苑那邊人所用的量具也與外界不同。
年輕小官笑:“這些自然也是陛下所制。”
溫晏然需要做實驗,當然也就需要帶有刻度的各種工具,她本來想讓工匠們自由發揮,可惜少府那邊制作的舊型量具用得不順手,溫晏然便不得不過去給予了全面且細致的技術指導,讓匠人照著自己給出的形狀,刻度標準,依次制作出了三角板,直尺,圓規等事物。
景苑中人心想,天子雖然沒說過要把這些東西用在修城上,但從之前的種種安排來看,顯然就是這個意思。
大年會如之前所議定的那樣,改到了桂宮當中,流程與往年沒什麽不同,反而因為桂宮裝飾豪奢,更顯出一股富貴風流的氣象。
當然聽說大周發生地動之後,不少屬國的使者都用仰慕上國繁華為借口,希望能去建平城內瞧一瞧情況,溫晏然既然已經開始擺爛,自然不會阻止他們,於是幹脆地允準了這些人的請求。
其中丘車國的使者團在城中認真逛了一圈,回來後面色便不大好看。
丘車國使者嘆氣:“難怪大周皇帝繼位不到三載,已經眾望所歸。”
他們見到了房屋受損的百姓,也正因為見到了,才更加明白溫晏然的統治實在是不可撼搖。
房屋受損涉及到的多是城內普通百姓,天子並不覺得在城內圈一塊地來安置這些人會顯得不夠體面,反而做了妥善安排,若是先帝一朝,大約會直接將失去房屋的百姓給遷至郊外,眼不見心不煩。
使者團中的另一人道:“雖說做得好,卻未必是小皇帝自己的意思。”
之前的人嘆道:“倘若是大臣的意思,那就更加難得。”
泱泱大國,哪裏少得了人才,厲帝在位時,朝中難道沒有願意為百姓辦事的大臣嗎?然而當年到底是個什麽光景,使者團裏也是有人見過的,如今的大臣能做得這樣好,顯然與天子的支持分割不開。
——倘若系統肯把好消息也告訴溫晏然的話,這段時間內,她大約能不斷收到“[安定]+1”的提示。
年會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聽各地朝集使匯報情況,並由戶部核準各地官吏的成績,以此對個人官職進行調整。
此事主要由戶部議定,並由皇帝進行最終核準。
到了今年,溫晏然需要核準的內容比往常翻了一倍不止,主要問題還是出現在東邊,那邊的官吏是通過擢才試選出來的,其中出身豪強者數量著實不少。
豪強大族中的人才比例雖比士族少,但要高於寒門,可惜驟然發跡後,難免有不法事,如今東部新換了這麽一批人上去,自然除了不少紕漏,溫晏然一口氣免了三百餘名大小官吏,決定等年後再組織一次擢才試。
袁言時特意勸過:“名族自可按聲望授官,何必非要與豪強人家的孩子們同堂比試?”
對太傅的話,天子倒是一向肯聽,只是聽了後卻不曾調整自己的安排,只笑道:“既然名族中人才德俱佳,聲望極好,想來也並不會畏懼同堂鄙視。”又道,“何況當地典無惡等人謀反時,東地多有棄城而逃者,想來是以前少見險事,今次也叫他們多磨練磨練。”
天子拿住了之前官吏棄職的由頭,袁太傅自然也是無話可說,他不曾公開反駁,旁的官吏自然更難開口,第二年的擢才試,也就按照天子的心意,順利展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